這是抗戰史上悲壯的一頁,它暴露了國軍所存在的問題

戰前國際局勢與日軍戰略

1944年,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節節敗退,為了早日擊潰重慶政府的抵抗意志,從中國戰場脫身,日軍大本營經過周密的計劃之後,發動了自侵華戰爭以來規模最大的一號作戰,它調動了日軍華北方面軍和11軍以及緬甸駐軍等大批軍隊,一場中國軍隊抗戰以來的「大崩潰」即將到來。

日軍的作戰重點在哪裡呢?它大致包括今天的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貴州省。目標是國軍的兩大重兵集團——第一戰區與第九戰區。今天主要介紹其中的豫中會戰。

第一戰區,總指揮蔣鼎文,副總指揮湯恩伯。包括許多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中央軍。其中也就有湯恩伯起家之軍——13軍,軍長石覺。在台兒庄會戰中,當時正是隸屬於20軍團的13軍從背後包抄了日軍第五師團。為全局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他成為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的眼中釘肉中刺。在第一階段的豫中會戰,岡村寧次曾下令全軍圍殲13軍,結果未能如願。

日軍為了吃掉第一戰區主力,做了周密的安排。岡村寧次甚至調集了第三坦克師團南下參加豫中會戰。在具體調動上,岡村寧次盡了全力,他調集了華北方面軍的所有能調動的部隊。約120大隊,13餘萬人。

國軍內部現狀

此時,國軍內部派系爭鬥不斷,蔣委員長和許多國軍高官都認為,在美英盟軍的配合之下,在反法西斯陣營的強大實力面前,第二次世界大戰將馬上結束,日軍也以成強弩之末,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他們哪裡想到,即使日軍的戰力在美軍的打擊之下已經被嚴重消耗,但與中國軍隊相比,依然佔有優勢。當時中國雖然已經得到美國的《租借法案>的援助,但這種份額實在太小。在美國的物資分配中,歐洲戰區第一,太平洋戰區第二,亞洲戰區第三。美國的盟國英國,其首相丘吉爾甚至想在萬不得已時,命令英軍完全撤出亞洲其殖民地,後來在美國的干涉下才沒有實行。在具體的分配上,英聯邦國家佔到了約35%,蘇聯佔到了23%左右,而中國戰區只佔有10%,還包括有東南亞國家,以及英國扣留部分物資裝備英國駐印軍隊,真正分配到中國的只有1.8%,而當時,這些物資中的90%又被時任中國戰區的參謀長史迪威拿來裝備中國遠征軍。

所以,現在我們看的解放戰爭中蔣軍有大量美械師,那這些是否名副其實,有待商榷。當時,為了裝點門面,國民政府宣布換裝美械,但其政治意義大于軍事意義,宣傳意義重於實際效益。一般的師發個百十支美式槍支,或者裝備幾門美國重炮,也就算是美械師。其實,這犯了兵家大忌。因為到後來,很多文人墨客以及政府高官都認為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到軍隊素質、以及軍隊的給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可實際上呢?舉個例子,1942年,國民政府準備派遣遠征軍奔赴緬甸與日作戰,當時為了不在盟國前丟臉,國民政府才為遠征軍裝備軍用鞋子(詳情請參照黃仁宇先生編寫的《以歷史的角度考察蔣介石日記》),軍隊為了生存,被迫開展副業,以此來補充給養。一般士兵每天只能靠吃野菜、糙米充饑,而日軍每天依然可以攝取一定量的肉食。

這個是國軍士兵比不上日軍士兵的一個重要原因。營養不良、裝備簡陋幾乎成了中國軍隊的常態。蔣委員長自然知道這些,可是他也無能為力了,因為中國本就是一個窮國,抵抗日本的侵略本就是歷史所賦予的超前的歷史使命,中國除了硬撐,別無它路。當然,是不是所有的軍隊都是這樣呢?當然不是。蔣介石的嫡系中央軍的武器裝備、軍隊給養與地方雜牌軍相差甚巨。這也成為了中國軍隊在豫中會戰一觸即潰的重要原因。

同樣的,中國軍隊的素質與日軍相比也有較大的差距,這些從戰爭初期日本的狂言就可以最為淺顯的看出:三月亡華。當然,我們在當時也擁有精銳部隊,那就是中國在抗戰前苦心訓練的德械師。可是,時代在進步,二戰時日軍已經實現了陸海空立體式的作戰,而中國呢?空軍於1932年才組建,海軍戰艦多為晚清遺留之物。

這是武器裝備上的差異。再看看戰略上,中國軍隊為什麼在抗戰時敗多勝少呢?關鍵就在與戰前部署,我們的蔣委員長習慣于越級指揮,經常把電話越級達到軍師級指揮部,而且時常朝令夕改。軍隊中派系林立。這個並不奇怪,中國在抗戰之前本就是一個軍閥割據的社會,國民政府也只是在形式上控制著地方。實際上,在抗戰前蔣介石只掌握著長江中下游地區,知道這個,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蔣對他的中央軍和地方派系軍的差別會那麼大。

軍隊中,指揮機構重疊。如衡陽保衛戰時62軍和79軍雖然隸屬9戰區指揮,但蔣經常越級指揮,而且他們開戰時並不配合,結果被日軍各個擊破。而且在多次戰爭中,軍委會的指令常常是使某軍或某師死守若干日,而在周圍部署大量軍隊進攻日軍,實則是大謬。因為我們的軍隊戰力本以不如日軍,在此情況下,依然熱衷於進攻,只會造成更大的傷亡,這也就是為什麼中日軍隊多次交戰,中國軍隊傷亡往往很大的最主要原因。反觀日軍,戰前一般會周密部署,而且始終掌握戰爭主動權,且軍隊之間嚴密配合,一般只接受戰時的軍隊指揮官指揮,指揮機構不會重疊。所以,坦白的說,中日交戰,中國軍隊經常在戰前的準備工作和指揮方面已經敗給了日本。

國軍戰前部署與戰時應敵戰略

面對日軍摩拳擦掌、咄咄逼人的態勢。國軍內部卻一無所知,第一戰區的正副司令長官蔣鼎文和湯恩伯視而不見,除了平時所做的必要準備外,並無任何積極的戰備。一直到日軍修復黃河鐵橋,他們才開始做出一些調動,但依然未先發制人。

4月17日,日軍按照預定的部署進攻了,可以說,國軍的情報工作十分低下,對日軍如此大規模的調動竟一無所知。防守黃河鐵橋的部隊哪裡是大批坦克的對手,只一個時辰,日軍就度過了黃河,開始全力進攻。

此時,第一戰區長官部的戰略方針十分消極。借用《大崩潰》的書來說,那就是19個師守19個縣城,彼此互不支援,靜等日軍來進攻。其實,在抗戰時,國軍內部的支援作戰甚少,有時一些國軍寧願抗命也不願援助友軍作戰,這樣做的後果往往就是化兵力優勢為劣勢,被日軍各個擊破。

豫中慘敗

不到一月,國軍苦心經營六年的黃河防線被攻破,日軍兵峰直指洛陽。

蔣鼎文見狀,竟脫離軍隊主力,帶著長官部一路向西逃竄,撤進了伏牛山。但儘管如此,洛陽保衛戰依然很激烈。負責洛陽防務的武庭麟將軍率領15軍和94師積極布防。5月9日,日寇第1軍由垣曲渡過黃河,侵佔澠池後兵分兩路。一路攻克新安,從西翼開始圍攻洛陽。

5月11日晨,敵人開始向洛陽外圍陣地發動進攻。在兩天的激戰中,我守軍傷亡過重,兵員嚴重不足。為了節約兵力繼續戰鬥,12日晚上遂令該師放棄西工陣地,退至二線陣地。

13日,敵人已攻佔了周公廟。西工陣地放棄後,重新調整了64師與65師所防守的陣地。他們迅速利用地形構築了一道強大的火力支撐點,正是這一道火網,阻擊了日軍達數日之久。在火力點外面架設鐵絲網,挖防坦克壕,在防坦克壕附近埋設地雷。官兵們及其英勇,與敵逐村逐地進行爭奪,多次進行白刃格鬥。5月22日,敵以63師團、坦克第3師團、騎兵旅團及野添兵團等數倍於我守軍的兵力猛攻洛陽。

當日午後,飛機給15軍投送蔣介石20日手令:「著仍固守洛陽,勿輕信謠言,至遲一星期,我必負責督飭陸空軍增援洛陽。」這是蔣介石的老法子,利用一軍或一師固守,其在外圍調派援兵進行反包圍,但多半難以達到目的。但根據這一命令,15軍依然再次變更了部署,除東、西車站各置有力一部保持據點外,該軍主力全部撤入城內,與94師合力守衛城廂。但是,蔣鼎文、劉峙等人陽奉陰違,暗地裡至馳援洛陽的命令於不顧。

城廂是洛陽的最後支撐點,也是洛陽保衛戰敵我雙方爭奪的焦點。日軍集結了大批的火炮還有坦克,準備徹底擊潰一點,然後內外夾擊,一舉攻佔洛陽城。此時,洛陽城利用水喝麻袋已經構建了一道嚴密的野戰工事,大有與日軍死戰到底的架勢。城區各房屋均被打通,且均構築了簡要陣地。22日夜15軍撤入城區後,所轄之94、64、65師被重新整編,互為犄角,準備守住城廂。

5月23日,日軍司令官內山英太郎以「防止洛陽古城毀於戰火」為名逼迫白馬寺的僧人給中國守軍送去一紙勸降書,當場遭中國守軍司令武庭麟將軍嚴辭拒絕。當日爭奪城廂的戰鬥全面展開。敵人仰仗炮火猛烈,進行狂轟亂炸,一天之內向城區發炮約8000餘發。當日夜晚,敵人攻城兵力已增至3.5萬餘人,戰車400餘輛,野山重炮、機械炮120門,調兵和運送彈藥共動用汽車1000餘輛。

24日拂曉,戰鬥仍在進行,日軍在飛機、坦克、重炮的掩護下,對94師之陣地進行猛烈攻擊。至午後3時,94師防守的東北城角和65師防守的西北城角均被攻破。守軍各級指揮系統被切斷。守城官兵不畏強暴,死戰不退。利用民房和敵人進行巷戰,逐街逐巷進行爭奪。戰況異常慘烈。經過激烈戰鬥,共斃傷敵人8000餘名,15軍官兵也傷亡3000餘人。在無法堅持戰鬥的情況,當夜下令,命各部奪路出城,到洛陽城外集結待命。

洛陽淪陷後,日軍一路繼續西進,沿路國軍紛紛向西潰逃,直至撤入潼關。當然,這表示日軍也一路追至潼關,最後被胡宗南率軍抵擋。

由於日軍作戰目的已基本達到,日軍不再向西繼續進攻,轉而南下準備圍殲第九戰區主力。第一階段的豫中會戰結束,長衡會戰即將打響。

此次豫中會戰,國軍第一戰區一觸即潰,暴露出國軍的各種問題。雖有洛陽保衛戰之英勇事迹,但總體來看,依然可以用潰敗一詞來概括。

下一步,岡村寧次和橫山勇看準了長沙。


推薦閱讀:

從北昆《白兔記-咬臍郎》看再造舊戲文的問題
會議記錄、紀要常出現的問題
EXCEL問題大全(3)
回答周智勇老師所回答的問題(完整版)
如何挖掘客戶需求?置業顧問必問30大問題【銷售必讀】

TAG:暴露 | 存在 | 問題 | 抗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