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兆文化——歷史朝代人物精編之隋朝
隋文帝楊堅(541—604)
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北周勛臣楊忠之子。北周時襲父爵為隋國公,其妻是鮮卑大貴族、柱國大將軍獨孤信之女,其女又是周宣帝皇后,因而擁有很高的權位。大成元年(579年),周靜帝以八歲幼齡繼位,楊堅以大丞相身份輔政,封隋王。大定元年(581年),廢周靜帝自立,國號隋,改元開皇,仍都長安。開皇七年(587年),攻滅建都江陵的後粱。開皇九年(589年)攻佔建康,俘陳後主,滅陳,結束了南北長期分立的局面,全國復歸統一。在位期間,大力進行改革,確立三省六部(曹)制度,簡化地方行政機構,裁汰冗官,初創科舉制度,改進府兵制。在經濟方面繼續推行均田制,整頓賦役和戶籍,統一錢幣和度量衡。這些措施,對削弱地方豪強勢力,加強中央集權起了積極的作用。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為其子楊廣所殺。《隋書》卷一、《北史》卷十一有紀。
隋文帝楊堅
隋煬帝楊廣(569--618)
文帝楊堅次子,少得獨孤皇后寵愛。開皇二十年(600年)文帝廢太子楊勇後被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在大臣楊素等參與下,殺父文帝及兄楊勇,奪取帝位。在位期間,窮奢極侈,濫用民力,常年徵發以數百萬計的民伕,開鑿南北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筑西苑,繕離宮,修長城,開馳道,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先後三征高麗(今朝鮮北部),兵役也極其繁重。激化各地農民起義,隋官也乘機割據,隋王朝迅速土崩瓦解。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在江都(今江蘇揚州)為禁軍將領司馬德戡和宇文化及縊殺。《隋書》卷三、《北史》卷十二有紀。
隋煬帝楊廣
楊玄感(?一613)
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隋開國大臣楊素之子,襲封楚國公,官至禮部尚書。大業九年(613年)六月,他乘煬帝第二次親征高麗,各地農民起義急劇發展的機會,在黎陽起兵反隋,造成隋統治集團第一次大分裂。不久,以十餘萬眾,圍攻東都洛陽,為留守東都的越王楊侗所拒,月余不克。旋被煬帝從遼陽回師擊敗,在西撤途中自殺。《隋書》卷七十、《北史》卷四十一有傳。
楊玄感
朱寬
隋將領,曾任羽騎尉。大業三年(607年),奉隋煬帝之命,與海師何蠻「入海求訪異俗」,到達流求(今台灣)進行視察。次年再度前往撫慰,加強了台灣與祖國大陸的聯繫。
朱寬
張須陀(565—616)
弘農閿鄉(今河南靈寶西南)人。初任齊郡丞,先後率兵鎮壓王薄、郭方預等農民起義軍,升齊郡通守。大業十二年(616年),被隋煬帝委任為河南十二郡黜陟討捕大使,率部將羅士信、秦瓊等擊敗盧明月領導的起義軍,同年,轉任榮陽通守,負責進攻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由於他驕橫異常,結果在滎陽大海寺戰役中,為李密設伏兵擊殺。《隋書》卷七十—、《北史》卷八十五有傳。
張須陀
宇文化及(?一619)
代郡武川(今屬內蒙古)人。貴族出身。煬帝時任右屯衛將軍。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在江都發動兵變,縊殺煬帝,另立秦王楊浩為帝,自任大丞相。接著率十餘萬禁衛軍北上,欲據關中,並北攻瓦崗軍的黎陽倉,在童山(今河南浚縣西南)與李密進行大戰,為密所敗,率殘部二萬人走魏縣(今河北大名),毒殺楊浩,自立為帝,國號許,年號天壽。次年為竇建德擒殺。《隋書》卷八十五、《北史》卷七十九有傳。
宇文化及
王世充(?一621)
字行滿。祖籍西域,後移籍新豐(今陝西臨潼東北)。初任江都郡丞,多次參與鎮壓隋末起義軍。大業十三年(617年),與越王楊侗鎮守洛陽,為瓦崗軍所困。次年,隋煬帝被殺後,他在東都擁立楊侗為皇泰帝。先誘使李密阻擊宇文化及於童山(今河南浚縣西南),又乘李密未及休整進行襲擊,鎮壓了瓦崗軍。619年廢楊侗稱帝,國號鄭,年號開明。武德四年(621年)為李世民所困,以洛陽降唐,至長安後被殺。《隋書》卷八十五有傳。
王世充
王薄(?一622)
齊郡鄒平(今屬山東)人。為反抗隋末繁重的徭役和兵役,於大業七年(611年)起義,以長白山(此山在山東鄒平南)為根據地,自稱「知世郎」,並作《無向遼東浪死歌》, 「避征役者多往歸之」,有眾數萬人, 「活躍於齊、濟之郊」。後渡河北上與孫宜雅、郝孝德等部義軍合併。不久,在南下圍攻章丘(今屬山東)時,為隋將張須陀擊敗,轉投竇建德部。武德二年(619年)降唐,任齊州(治所在今濟南市)總管,622年為仇家所殺。
王薄
翟讓(?一617)
東郎韋城(今河南滑縣東南)人。初任東郡法曹,因故被判死刑,後越獄,在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組織起義。大業十二年(6]6年),附近各部義軍紛紛加入瓦崗軍,成為隋末起義中最強大的一支隊伍。同年接受李密的建議,攻克重鎮滎陽,又在大海寺北設伏兵,殲滅隋將張須陀部。次年攻克興洛倉,開倉濟貧,並擊潰隋將劉長恭的反撲,迫使隋將裴仁基歸降。不久,奉李密為魏公,把瓦崗軍的領導權讓給李密,自任司徒,旋為李密以計殺害。
翟讓
李密(582—618)
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上柱國、蒲山公李寬之子。曾襲父爵,並任宮廷侍衛官,因未得煬帝信任而辭官。大業九年(613年),參與楊玄感反隋,兵敗被捕,後逃脫。十二年投瓦崗軍,因獻計襲取滎陽、伏殲張須陀部,並奪得興洛倉(今河南鞏縣東北),深得翟讓信任,自統一軍,號蒲山公營。次年稱魏公,年號永平。不久,誘殺翟讓。618年,助王世充阻擊宇文化及於童山,並遣使入朝楊侗於洛陽,受其封爵。後與王世充交戰,大敗,率殘部二萬人奔關中投降李淵。旋因待遇不厚,與王伯當出關反唐,事敗被殺。《舊唐書》卷五十三、《新唐書》卷八十四有傳。
李密
竇建德(573—621)
清河漳南(今山東武城東北)人。大業七年(611年),與同縣孫安祖被徵發服兵役,後因助安祖在高雞泊(今河北故城西南)組織起義,為官府搜捕,家屬遭殺害,遂率部投高士達,被委為軍司馬。十二年,智殲隋涿郡通守郭絢,聲威大振。士達犧牲後,繼任義軍領袖,擁眾十餘萬。十三年,在樂壽(今河北獻縣)稱長樂王。隨後在河間戰役中殲滅隋將薛世雄部,佔有河北大部分州縣。次年(618年)稱夏王,建都樂壽,改年號為五鳳,國號夏。在夏國境內開發水利,發展生產,一掃隋代貪贓弊政,所得資財,「一無所取」,「常食唯有菜蔬脫粟之飯」,深得民心。五鳳二年二月,斬宇文化及於聊城。八月,遷都洺州(今河北永年)。五鳳四年(621年),率兵馳援被困於洛陽的王世充,因驕傲輕敵,被李世民敗於虎牢城下,建德負傷被俘。七月,遭害於長安。人民懷念他,在大名、保定等地,曾建有「竇王廟」、」竇建德墓」。《舊唐書》卷五十四、《新唐書》卷八十五有傳。
竇建德
杜伏威(?一624)
齊州章丘人。因受郡縣官迫害,亡命在外。大業九年(613年),與輔公袥舉義于山東,旋轉戰淮南,與苗海潮等部義軍合併,成為江淮義軍的首領。他屯兵六合(今屬江蘇),威脅隋行都江都(今江蘇揚州市),使隋十多萬禁衛軍不敢北調,有力地配合了瓦崗軍的作戰,並接連擊敗隋將宋顥、陳稜,乘勝破高郵,進據歷陽(今安徽和縣),建國號吳,自稱總管。不久動搖,皇泰元年(618年),上表於楊侗,被任為東道大總管,封楚王。次年降唐,任淮南安撫大使,封吳王。武德五年(622年)赴長安,被留居都城,後因輔公袥據丹陽(今江蘇南京)稱帝,重舉義旗,他遂被毒殺。《舊唐書》卷五十六、《新唐書》卷九十二有傳。
杜伏威
李春
隋朝著名工匠。在大業年間,設計並建成了著名的趙州安濟橋(習稱趙州橋)。橋址在今河北趙縣城南的洨河上,這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橋長50。82米,寬9.6米,石拱跨度為37.37米,拱券矢高7.23米,在拱上端左右各置兩個小拱,既減輕橋身重量和橋基壓力,又便於排洪,增強美觀。其成就在中國橋樑,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李春
推薦閱讀:
※古代戰場上動輒幾十萬大軍可信嗎?揭秘隋煬帝征高句麗的真實兵力
※燕雲十八騎真的存在嗎?
※隋王朝死忠天下第八條好漢,靠山王楊林真的存在嗎?
※隋朝存在了多少年?
※安陽靈泉寺石窟:河朔第一古剎,住持曾任隋朝「佛教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