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陵
《史記》《史記集解》《史記索隱》等眾多史書中記載的黃帝冢所指都在同一個位置,即寧州橋山。相傳黃帝年老時鑄鼎乘龍升天,臣子放箭阻攔,龍被射傷,飛過橋國時降下休息,黃帝被橋國人拉下一隻靴子,後埋葬於此地。
黃帝是傳說中上古帝王軒轅氏的稱號,姓公孫(一說姓姬),生於軒轅之丘,故稱軒轅氏;後來黃帝建國於有熊氏。據說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期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敏堅毅。根據我國史書記載,在炎帝神農氏管治後期,蚩尤暴虐無道,兼并諸侯,酋長們互相攻擊,戰亂不已,生靈塗炭,神農氏無可奈何,求助於黃帝。黃帝毅然肩負起安定天下責任,與蚩尤在涿鹿展開激烈的戰鬥,最終擒殺蚩尤。於是,黃帝被諸侯尊稱為天子,成為天下的共主。不久,天下又出現騷亂,黃帝知道蚩尤的聲威還在,於是畫了蚩尤的畫像到處懸掛、這讓天下的百姓都以為蚩尤未死,只是被黃帝降服,便紛紛前來歸附黃帝。此時,曾被蚩尤打敗的炎帝實力尚存,他不滿黃帝成為天下共主,終於起兵開戰。炎黃二帝在阪泉之野決戰,經過三場惡戰,黃帝得勝。於是,黃帝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得以號令天下。
皇帝在位期間,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相傳出現了許多發明創造,如文字,音樂,曆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堯舜禹湯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始祖。中華民族祭祀黃帝陵廟的活動,在春秋戰國時代就開始了,黃帝陵園最早建於秦代。秦統一六國後,定天子的墳墓,一律稱作陵,一般庶民的墳都稱作墓。漢代又規定,天子陵旁必設廟。劉邦建立大漢後,就在橋山,建起了軒轅廟。唐代宗大曆五年至七年。軒轅廟進行了重修擴建。栽植柏樹1140株。宋代開寶二年。因河水連年侵蝕,橋山西經常發生水患。威脅廟院存亡,太祖趙匡胤降旨,軒轅廟從橋山西遷移到橋山東,皇帝行宮附近。那就是如今人們所去拜偈的軒轅廟。字之後的元明清各朝,以辛亥革命前後直至今,對黃帝陵廟進行了多次修繕和擴建。
軒轅黃帝死後到底葬在哪裡?黃帝祠,廟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都曾有過。有的至今尚存。都是根據黃帝崩,葬橋山,但是,均未見有力的證據。皇帝陵的所在地為什麼會出現種種說法?又緣何移到山西黃陵縣呢!太多太多的歷史謎團一直困擾著史學界,令其爭論不休,難下結論。軒轅黃帝一生征戰南北,何處不可葬?為什麼偏偏葬在橋山?《列仙傳》記載,軒轅自擇亡日與群臣辭,還葬橋山。,還葬又是什麼意思?原來軒轅黃帝老年後有葉落歸根之念,而還葬生地橋山。如此看來,今慶陽地區是軒轅黃帝的家鄉。所以他死後,還葬在本氏族部落,是理所當然的,從地理實際看羅川縣在橋山上的秦直道的西側,而橋山上的秦直道在羅城縣東九十里。按照《括地誌》所載,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來看,羅城縣在橋山之西九十里,而黃帝冢在秦直道西十里。此西十里正是今正寧縣五頃塬鄉。那麼黃帝冢既然在中記載均在寧州東川縣東子午山。那為何錯位到今黃陵縣?根據研究史料記載,在宋代之前,對黃帝冢所在地的記載是寧州羅川縣子午山。,從《金史》開始,將橋山由原陽周縣,移到黃陵縣。明朝洪武三年明太祖,將中部縣的橋陵遺迹認為是軒轅黃帝橋陵之後明史則將橋山,黃帝冢一併記入黃陵縣城北。如此看來,宋代以前的記載,說黃帝冢在寧州橋山均無異議。只是在明清時期,特別是明代,將橋山,陽周縣,黃帝冢搬來搬去才弄的真假難辨。今天黃帝陵依然聳立在正寧縣五頃塬鄉的黃土塬上,雖然幾千年的水土流失,但仍很壯觀,除東面塌入谷地外,原冢基本保持完好。如此看來,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這迷霧漸漸散去後,黃帝陵終會現出其本來面目!
推薦閱讀:
※軒轅肘後經亦名玉女通神訣
※《軒轅劍》劉詩詩獲贊 兒時練芭蕾與楊冪賣萌照曝光(圖)
※萬餘人清明公祭軒轅黃帝
※你們爭來搶去的軒轅劍,軒轅知道嗎?| 壹讀百科
※遷安軒轅閣開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