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賢之路《知行合一王陽明》

換個角度看國學

作品簡介

1988年7月1日,法國《堪培拉日報》刊登了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發出了聯名倡議:「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回到2500年前,從中國孔子那裡尋找智慧!」,每到大一統的和平年代,儒家文化就會回到大家的視野,被大眾所需要,近年來,儒家文化又被重視起來。

儒家的四大聖人是孔孟朱王,孔子、孟子、朱熹大家都熟知,王陽明大家了解的相對較少,但是近年火了起來,一方面是他的哲學思想對當前浮躁的社會有指導意義,另一方面是有新鮮感。

儒家文化發展到宋朝,出現了一個新的高峰,程頤、朱熹創立程朱理學,主張萬物皆有一個天理,存天理去人慾。什麼是天理?什麼是人慾?舉個例子:肚子餓了要吃飯是天理、肚子餓了要吃美食是人慾。兩位還強調格物致知,萬物都有理,要去研究萬物,找到萬物的規律,同時還要上升到哲學層面,逐日認識事物之理,積累多了就能融會貫通。

程朱理學有兩個問題。一是要求很嚴格,導致大部分人都不能完全按程朱理學的要求行事,很容易就變成滿口仁義道德但是自身又做不到的偽君子;二是強調格物致知,每遇一物都要去格,難度較大,較真的王陽明格竹子格了七天七夜把自己格的暈倒了,還沒有格出來竹子到底存在什麼道理。

王陽明是個特別聰明又從小立志做聖賢的人,儒、釋、道都經過嘗試了之後,最終創建了自己的王陽明心學,成為一代聖人。

《知行合一王陽明》度陰山著,作者以講故事的方式,通過介紹王陽明的生平故事來說明王陽明心學的創立過程和核心思想,使得學習王陽明心學變得有趣而不枯燥。

王陽明的主要理論

1、心即理:真理存在我內心,不必外求。所謂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做事從良心出發即可,給我們的啟發是從良心出發,不必使用什麼技巧,就能把人際關係處好。

2、萬物一體、心外無物:世間萬物都是我們內心的一個映像,因此怎麼看待事物,取決於你的內心。

3、致良知、聽從內心的第一感受、聽從內心的的聲音:人人都有良知,只是有些人被蒙蔽了,就像烏雲遮住的太陽,但是太陽依然存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掃除良知的屏障,用良知指導自己做事。

4、我是自己的上帝、只俯首於自己的內心:由於真理就在內心,無需外求,因此就要求人們蔑視權威、追求自由獨立人格。

5、不要和外物對立:外物本無善惡之分,比如害蟲益蟲完全是人根據是否對自己有用分類的。在花叢里的草被認為是惡的,在草坪中的草被認為是善的。一個人在朋友眼裡是善的,在敵人眼裡是十惡不赦的。因此在心理上不必與『惡』的事物對立起來自尋煩惱。但是王陽明心學並不是說不管『惡』的事物,比如花叢里的草該拔就拔,但是不必要帶著『惡』的心情去拔草,這也是王陽明心學跟禪宗的最大區別,禪宗是不會去改變周圍世界的,只強調修鍊自己內心,讓內心忽略雜草。

6、知行合一:實踐出真知,必須事上練。一個滿嘴孝敬父母的人,如果沒有孝敬父母的行動,明顯是個不孝的人。

圖文源自網路

主編:潘冬暉 責編兼美編:王倩鈺

外聯:盧少美 監製:何向民


推薦閱讀:

陽明先生集要
知行合一的門檻--拿命來換!
對話陽明先生——讀傳習錄手記(34)
笨方法學寫作之如何練習寫作
大道至簡,知行合為一

TAG:知行合一 | 王陽明 | 聖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