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走收藏老眼鏡
眼鏡是當今社會人們離不開的日常用品,其利用鏡片的光學原理校正視力,以實現觀物清晰度。那麼很平常的眼鏡,怎麼也會成為了收藏者的目標呢?
事實上,眼鏡在國外的收藏歷史悠久,一些人還將眼鏡作為投資對象,在拍賣行內拍出高價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如今年初安帝古倫拍賣公司(以拍賣鐘錶專業)就宣布將拍賣印度「聖雄」甘地的眼鏡,由於甘地生前的私人物品很少,因此這副具有特別意義的眼鏡估價達到3萬英鎊以上(約合33萬元人民幣),此舉引發印度國內群情激奮,而一度成為了新聞。而約翰?列農(John Lennon)1966年在日本巡迴演唱時贈送給他日文翻譯Junishi Yore的金絲邊復古眼鏡,被放到了英國一個拍賣網站上,作為當時年輕男女最流行的裝扮,列儂的這副眼鏡儘管標價高達150萬美元,但依然受到粉絲的瘋狂競標,價格一度飆升至數百萬美元。
從拍賣的情況看,不少名人的眼鏡成了崇拜者追逐熱點,但不是名人佩戴過的眼鏡價格也不低,像一副清代玉石鏡片的古董眼鏡,目前的價格至少在50萬元以上,而採用天然水晶製作成鏡片的清代眼鏡價格也起碼在萬元之上。
眼鏡原是舶來品
不過眼鏡並非中國人的發明,而是正宗的舶來品。據未經完全證實的考證,歐洲的眼鏡是由義大利比薩城一個玻璃工創製的,時間在1286年之後不久。為了掙錢養家糊口,他一直將眼鏡製作方法秘而不宣,這種早期的眼鏡是將鏡片裝在可摺疊木框或金屬框里,鏡框可以開合,配戴時夾在鼻子上,不用時將其摺疊置於鏡盒裡。這一發明的大部分形式到目前依然存在,顯示出該工匠的非凡發明能力。好在眼鏡出現有據可查的是一幅畫作,1352年托馬索在物雷維索作的普羅旺斯像中,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戴眼鏡的人物畫像,而作於1380年的教皇保羅畫像中,保羅所戴的正是義大利玻璃工匠所創製的眼鏡。有趣的是,早期的眼鏡都是老花鏡,也就是遠視者所用的凸透鏡,直到16世紀中葉才有近視者用的凹透鏡出現,由於近一個世紀人們用眼的頻繁度越來越高,且日光燈、電視與電腦的不斷發明,佩戴近視眼鏡也就在近半個世紀風靡世界的事件,並因此造就了眼鏡行業發展的如日中天。
眼鏡傳入中國約在15世紀,從文字記載來看,明代張寧在其著述中提到他見過的兩副眼鏡。與此同時,羅懋登在16世紀末著《三保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一書的第五十回寫道:永樂八年(1410年),滿剌加國王朝貢「叆叇十枚」。叆叇就是當時中國對眼鏡的稱謂,是眼鏡的阿拉伯文al-unwainat或波斯文ainak的音譯,不過現在叆叇一詞早已不為人所知,而意譯的眼鏡一詞卻一直沿用至今。因此,可以說眼鏡傳入中國已有600年的歷史了,但眼鏡大量出現則在清代初期,後廣東人仿其樣式以水晶石制之。
歐洲眼鏡後來發展為繫繩式眼鏡,隨西洋傳教士和胡商傳入中國,初期價格非常昂貴,被視為奇珍異寶,稀罕之物,絕非普通人可以擁有。至清代乾隆年以後,蘇廣工匠已能小批量生產,店鋪雲集,價格亦隨之回落。並有聰慧工匠加以改進,發明了中國式鏡架,從存世的實物可以觀察,較早的鏡架以馬糞紙制形,外用黑漆塗刷,干後堅硬光潔,鏡片夾在圓圈內,輕巧而避震,圈旁有兩小孔,穿繩索掛於耳後,以後又用白銅牛角甚至玳瑁等良材製作鏡架,同時又增加了眼鏡腳,這就極大地方便了人們對眼鏡的使用。
清代中葉眼鏡日趨普及,由於眼鏡成為人們的眼中之寶,所以保護眼鏡的眼鏡盒也應運而生,其材料更是爭奇鬥豔,製作手法融入中國傳統工藝,精美程度令人目不暇接,通常有木雕、皮覆、緞縫、銅刻、漆制、殼造等,大多將眼鏡盒穿繩帶、垂流蘇佩於腰間,與玉佩、荷包、煙袋一起招搖過市。在清代的眼鏡中,白銅雕梁玳瑁水晶眼鏡頗顯珍貴,因玳瑁為長壽吉祥之珍,國傳中醫認為水晶有清心明目降壓消炎之效,常佩可趨吉納福避邪消災。
集藏可分三步走
眼鏡不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莫大的方便,也受到了眼鏡收藏者的青睞。筆者有一位朋友趙先生,他雖不戴眼鏡,但對眼鏡收藏卻情有獨鍾,慧眼獨具,無論古今眼鏡,他都不輕易放過。幾年的光景,他就收集了我國明、清、民國各個時期各種款式的眼鏡近300副,僅鏡架材質就有金、銀、K金、白銅、黃銅、磷銅、木、玳瑁、牛角、塑料等10多種,鏡盒也五花八門,多姿多彩,既有鯊魚皮眼鏡盒和木雕盒,也有刺繡盒和文革時印有毛主席語錄的泡沫盒等。問其何以收穫頗豐,他一語道破天機:越是問津者少,越能尋到自己的心愛之物。看來,收藏之道確實需要獨闢蹊徑才可能「修」出正果。
由此說來,雖然眼鏡款式多得數不勝數,但這絕非是阻礙眼鏡收藏的原因。因為眼鏡收藏仍然可以從眼鏡的一些特徵下手,進行有的放矢的收集。根據收藏品的集藏規律,結合眼鏡的自身特點,筆者提供如下途經讓收藏者參考。
先看年代。從眼鏡出現至今已近800年,每個時期的眼鏡都會有不同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是款式的變化,也有材質的變化,更有時代節奏的變化。那麼,從眼鏡的不同變化中就能夠感悟到其歷史變遷的腳步,而這也給了集藏者一個區分不同年代眼鏡的特徵。如早期的歐洲眼鏡非常少見,現在幾乎都成為了文物,價值自然不菲。此後的眼鏡發展到繫繩式眼鏡,在我國的明清兩代也流行,而上個世紀的眼鏡則出現了眼鏡架,那麼這類眼鏡就屬於近代眼鏡了,這種從造型上的分類大致可以區分不同年代的眼鏡。當然從材質上也可以區分,如樹脂鏡片和塑料鏡架是當今流行的眼鏡材質,不可能在50年前出現。
通常年代越早的眼鏡其市場價值越大,因為早期眼鏡產量少、價格高,流傳下來的並不多,且許多眼鏡的用材上乘,這也可以解釋古典眼鏡為什麼現在身價高昂的原因,而有百年歷史的老式眼鏡價格同樣不菲的道理也在於此。
後看材質。材質是眼鏡收藏的另一個重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副眼鏡的身價。首先看鏡片,鏡片是水晶石片、玻璃片或樹脂片,其中水晶片是天然水晶還是人造水晶,這其中的價值往往大相徑庭。通常天然水晶優於人造水晶,而玻璃片和樹脂片的價值就很小了。其次看鏡架,鏡架材質非常多,既有金、銀、K金、白銅、黃銅、磷銅、不鏽鋼、鈦合金等金屬鏡架,也有木質、玳瑁、牛角、塑料等非金屬鏡架,不同的材質本身就體現出不同的價值,也同樣決定了鏡架的收藏價值與市場價值。
再看做工。鏡片要仔細查看磨製的精度、邊緣加工及拋光水平等精細度,鏡架除了製作水平外,如果有花紋圖案、雕刻或刺繡等工藝,則需對其水平和精美程度加以評判。一些老字號的眼鏡店往往會在鏡架上做標示,如「楊明遠」、「玉盛祥」等,可以通過這些標示以評定其年代與材質的價值。
通過以上的區別,就可以判定一副眼鏡的收藏價值,一般來講鏡片和鏡架材質上乘、做工精細、年代久遠的眼鏡,其價值是最高的,而現代流行的普通眼鏡,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集藏價值。但是用材好的依然可以體現一定的市場價格,而名人所用眼鏡則另當別論,畢竟收藏這種眼鏡的本身價值可能並不高,但其集藏價值主要體現在名人的身上,是名人效應附加值的絕對體現。
所以根據上述情況,收藏眼鏡要以時間早、材質好、做工精為主,名人的眼鏡是一種獨闢蹊徑的收藏與投資方式,屬於收藏眼鏡中的特例,但其投資價值可能更大些。
此外,在收藏中對眼鏡也要辨偽,尤其是對鏡片的價格,因為水晶片與玻璃片的價值差距甚遠,即使是水晶片,也存在著天然水晶片與人造水晶片的區別,兩者的價格差距同樣不小。區別水晶片與玻璃片主要是從鏡片硬度入手,水晶片硬度高,一般表面平整無劃傷線條;而玻璃鏡片較軟,鏡片極易發毛,在光亮處查看可發現鏡面上的劃痕。
需要指出的是,眼鏡盒也是件不錯的藏品,其製作水平和藝術價值絕對不低於眼鏡,因此也有人專門放棄眼鏡而專註眼鏡盒的收藏。但是,如果一副眼鏡本來就存在原裝的眼鏡盒,那麼就必須一起完整收藏,這不僅將提升眼鏡的收藏價值,也會在日後的升值過程中體現出其完整性的優勢。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推薦閱讀:
※史上最詳細的紀年對照表!【值得收藏】
※[收藏知識]佛像的分類與造型樣式(4)
※【蠟石】收藏到最後就是一個心境
※蒲公英有幾種都長什麼樣?怎麼喝才最好(收藏留用)
※張威首部篆刻作品集正式出版!(內附珍貴的印譜收藏目錄,抓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