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患者的心理康復

國際疼痛學會(IASP)將2004年1 0月11日定為第一個「世界鎮痛日」

((jlobal day against pain),中華醫學會疼痛分會將每年的10月1 l~l 7日確定為「中國鎮痛周",旨在提高群眾對防治疼痛必要性的科學意識。上海市兒童醫院兒童康復中心馮金彩

疼痛是臨床疾病的一個很普遍的癥狀,是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感受,伴隨著現有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同時,疼痛往往是疾病的先兆,也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除使人感到痛苦外,還可導致失眠等生理功能紊亂,甚至引起疼痛性休克,危及病人生命。迄今為止,其實質問題尚未得到確切解答。據權威統計數據顯示,歐美35%的人患有慢性疼痛,我國還高於此數據;世界上每天約550萬人忍受癌痛的折磨,中國城市居民約57%的人經歷過不同程度的頭痛。人們普遍有過疼痛體驗.,除一些生理性疲勞疼痛,更多由疾病引起。慢性疼痛作為一種病症,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視,世界疼痛大會將疼痛確認為繼呼吸、脈搏、體溫和血壓之後的「人類第五大生命指征」。因此,疼痛的心理治療是治療工作的最重要、最急迫任務之一。

(一) 疼痛患者的心理特徵

疼痛是許多疾病的常見臨床癥狀,也是人們求醫的常見原因。一方面,疼痛與機體組織的損傷相聯繫,是身體器官的物理、化學損傷或病變的結果;另一方面,疼痛又與某種心理狀態相聯繫,常伴有不舒服、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心理因素會加劇或減輕疼痛,或是疼痛的原因。與疼痛有影響,總之,疼痛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心理、生理狀態。

疼痛的心理學主要表現在:

1.高度個體化的主觀體驗 病人的疼痛癥狀是否出現及疼痛強度總與其心理狀態緊密相連,而且總與不愉快的情緒相伴隨,如抑鬱常引起慢性和持續性疼痛。

2.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且不易適應 疼痛是病人自己主觀的、高度個體化的經驗,不能被其他人確證。相同性質的痛刺激作用於不同個體,所伴發的心理反應可有很大差異。正因為如此,疼痛才被視為一種心理事件,而不是軀體事件。

(1) 人格特徵:如人格類型外向者較內向者的痛閾值高,對疼痛的耐受性更強,心理反應相對較弱。

(2) 早期經驗:如果父母在兒童受輕傷時泰然處之,則該兒童長大後疼痛閾值提高,對疼痛的耐受性增大。

(3) 年齡及性別:一般兒童的疼痛感受性較高,特別是受到更多關注的兒童;成年人的疼痛感受性處於穩定水平;老年人的疼痛感受性也較高。此外,女性的疼痛敏感性高於男性。

3.不同性質的疼痛刺激所伴隨的心理反應存在很大差異,急性危重人疼痛的心理反應主要表現為恐懼、緊張;慢性疼痛的心理反應主要表現為抑鬱。

4.疼痛對病人的心理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疼痛是一種心理防禦性癥狀,用以表達個體隱蔽、無意識中進行的心理矛盾衝突,或不能實現的願望;另一方面,疼痛引起的消極而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是不良刺激,可造成肌體自主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功能的改變,對疾病的預後產生不良影響。

(二) 疼痛患者的心理康復

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原因比較複雜,影響因素較多。所以,除對機體的組織損傷給予有效的治療措施外,採用心理治療和心理治療也具有良好的效果。

1.呼吸止痛法疼痛時深吸一口氣,然後慢慢呼出,而後慢吸慢呼,呼吸時雙目閉合,想像新鮮空氣緩慢進入肺中。

2.分散注意力分散病人對疼痛的注意力,可使其疼痛處於抑制狀態,減輕其疼痛的感受強度。如看電視、相互交談、讀書看報等,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疼痛就會減輕甚至消失。

3.暗示當患者疼痛劇烈時,因使應當清楚疼痛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說明機體正處在調整狀態,疼痛感是暫時的,鼓勵患者增強同病魔作鬥爭的決心和信心。消極暗示可引發或增加疼痛;積極暗示卻減輕或消除疼痛。故採用積極暗示可使病人放鬆、消除緊張,提高其痛閾值,對減輕疼痛或止痛有良好效果。如使用安慰劑,配合自我暗示法,或合理利用某些醫生的權威均可有效緩解病人的疼痛。

4.指導想像 讓病人集中注意力想像自己身處一個意境或風景,再配以優美音樂,可起到鬆弛和減輕疼痛的作用。做誘導性想像前,若讓病人先行有節律的深呼吸,通過自我意識集中注意力,放鬆全身各部分肌肉,對減輕疼痛強度、增加耐痛力具有良好效果。

5.鬆弛止痛法 患者疼痛時如能解除緊張,鬆弛肌肉,就會減輕或阻斷疼痛反應,起到止痛作用。鬆弛肌肉的方法很多,如嘆氣、打哈欠、深呼吸、閉目冥思等。

6. 刺激健側皮膚法 疼痛時,可以刺激痛區對側的健康皮膚,以分散患者對患處疼痛的注意,如左臂痛,可以刺激右臂,刺激的方法如按摩、捏擠、冷敷、塗清涼油等。

7. 行為自我控制訓練 幫助病人矯正不恰當的疼痛行為表現,如鼓勵病人的積極行為表現,還可動員病人家屬共同做好此項工作。


推薦閱讀:

糖尿病患者絕不能吃的食物!
烏蛇榮皮湯對牛皮癬患者的功效摘自《治療牛皮癬偏方大全》
重度壓瘡患者更加適合使用藻酸鹽敷料
日常食療養生必讀貧血患者最不應該吃的七類食物

TAG:心理 | 疼痛 | 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