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泥塑佛像的收藏
佛像收藏熱中不應該忽視「擦擦」的收藏。「擦擦」是藏語「tsha-tsha」的音譯,意指印製或脫模印製的小型泥型佛像或小塔,也有一些是梵文的經咒。
「擦擦」最早發源於古印度,是造像功德的一種。新疆的和闐曾出土過五世紀前後的「擦擦」,西安附近也出土過南北朝、隋朝「擦擦」,至唐代更為流行,寺僧、信徒均制此類泥佛像、佛塔作供養,當時稱作「脫佛」、「脫塔」、「善業泥」。唐代以後,漢地佛教不再盛行「擦擦」的製作,但在新疆、西藏等地卻仍大量出現。
製作「擦擦」的模具常見的有銅模、鐵模、陶模和木模。其材料基本上是就地取材的泥土(因各處土質不同而呈多種顏色),和以高僧骨灰、珠寶粉末、經卷香泥及名貴藏葯,和好的泥需經摔打使其緻密,然後捏成泥團或泥片,納泥入模或以模具扣捶泥片。脫摸後有的還在背面加印梵文經咒真言,修整邊緣晾乾即成,部分晾乾後再加以彩繪或燒製成陶。當然,最重要的是必須經過喇嘛開光,方可作為具有法力的造像供養。製作完畢的「擦擦」大多供養於佛塔的塔座中,也可與經書、珠寶等一同作為「裝藏」置於佛像內,還有就是放置於寺廟附近的專門供奉「擦擦」的小房子「擦康」里或成排、成片鑲嵌於佛殿或洞窟的牆上。除上述寺廟的供奉方式,民間則將「擦擦」供奉於供台上、佛龕里,或置於「噶烏」(護身銀或銅製的佛盒)隨身攜帶。
由於過去人們對佛造像的研究收藏大多集中於金銅佛像、唐卡等較大的作品,忽視了大小僅2-3厘米至20-30厘米的「擦擦」。其實,作為藏傳佛教雕塑藝術最重要的標本之一,「擦擦」與同一時期的大型塑像、壁畫的風格和時代特徵有著顯而易見的共同之處。尤其是清代以前的「擦擦」已經較為少見,其收藏價值必將為世人所重視。陝西歷史博物館就將「擦擦」的收藏研究作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其收藏過程中,要注意了解、研究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的歷史和佛造像的時代特徵;同時了解、研究藏傳佛教主要寺廟的分布情況(「擦擦」主要是由寺廟組織製作);通過對「擦擦」正、反兩面的仔細觀察,分析其模具的製作使用狀況和區別新、舊情況(已經有不少仿製舊物出現與市場上)。(信息來源:新聞晨報)
推薦閱讀:
※佛像的救世功用
※佛像前自誓受八關齋戒,奉持八戒一晝夜福不可計
※家中供奉佛菩薩,一定不能這麼做!(家中供奉佛像的必備知識,必須收藏)
※著名的佛像及佛樂【圖】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之三十五佛像識別及禮拜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