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報:如何看待中國風水文化

江南時報:如何看待中國風水文化

風水申遺之爭

2006年6月9日,在南京,中國風水大本營。中國建築風水文化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徐韶杉和南京幾大高校教授、民間學者等首次發起風水文化申遺並進行網路直播;12月15日,上海生活美學學會在《東方早報》提出將「風水」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時間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紛紛爭議。該學會會長張良仁提出,倡導「天人合一」等內容的風水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當之無愧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此,學界意見不一。究竟是迷信還是科學,是文化還是信仰,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風水,是民間的說法。其學名被稱作「堪輿學」。其理論來自於《連山》、《歸藏》和《周易》,其研究對象是地理環境,探討的是地理環境和人類生活的關係。其手段是生活經驗的累積和對自然的觀察和感悟。堪輿之學對中國的城市、村鎮和民居擇地和營造有著重要的影響,從形成到今天一直延續已有6700多年(已確定的考古年限)的歷史。

圖:中國傳統文化如車輪如太陽周而復始運轉不息

當媒體報道出來「風水」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事後,質疑聲、支持聲彼此起落。有人都把風水等同於迷信,認為挖掘和宣傳風水,無異於宣傳迷信。反對者認為,風水最高稱之為「文化」,其申遺也缺乏傳承的載體。除了習俗相傳,更無法界定其地域色彩,如何擺得上被國際知名文化專家拷問和論證的檯面?

與此同時,也存在著眾多的支持的聲音。在支持「風水」的陣營里有兩派,一派是將「風水」看成科學,另一派主張定性為文化信仰。 「風水」,畢竟有著數千年流傳的東西有待我們進一步認識。但可惜的是,支持陣營自身都對「風水」定性不清且不統一。所以比爭論更重要應是如何同一認識,如何取其精華,剔除糟粕。

圖:中國風水文化申遺發起者徐韶杉

將風水定性為科學,爭議比定性為文化信仰大。風水歷史悠久,據專家考證至少有6700年,不可能用當今的科學去界定。風水原於人們的生活經驗,包含科學的成分也包含文化的成分。一味用今天的科學去判斷,必然導致犯形而上學的錯誤。風水體現古代的時空觀、價值觀、審美觀。如「天人合一」這個說法吧,主張人與自然的一種和諧,放到風水學中實際應用,就有許多人難以理解,就是因為多年隔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安徽的古村落成為世界遺產,其中的牛形水村就是「天人合一」的布局:4條小橋是4個牛腿,2顆大樹是牛眼,2個池塘是2個牛胃。體現了情趣和教育之外,更體現了中國人聰明才智。

圖:集中國風水文化之大成者北京故宮

在中國信風水的人確實不少,但很少有人說出個所以然來。風水因其專業術語眾多,表述晦澀再加上在其發展過程中添加上是似而非的內容,讓人難以把握。風水包含建築和文化兩大部分。從建築角度說無疑是科學的,這部分我們稱之為建築風水;從文化角度說是歷史悠久的,它不僅僅是美學、心理,更重要的是教育。它讓中華文化得以傳承,是載體。在當今社會有許多人對風水中的科學和文化無法拿捏,北京大學景觀設計院院長俞孔堅說,相信沒有上帝的人可以是科學家,相信需要上帝的人也同樣可以是科學家。但如果用上帝來搞科研,那就不是科學家了。「風水即使有迷信成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

從2005年南京風水班至今,不間斷的「風水」大辯論、討論,讓人們對「風水」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一方面要以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重建中國風水學,更快更切實際的趕上時代的發展步伐,為人類在綜合研究科技、文化方面、循環經濟等提供有益的啟示,使中國風水文化在新時代中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另一方,要尊重歷史實事求是。拋棄風水中的糟粕,使風水學沿著正確的、合乎時代發展要求的方向前。

重建風水 科學優先

中國文化包括風水、易經、中醫等雖然含有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廣泛的內容,但其含有的科學性無疑是最有生命力的。研究中國風水的科學性要注意其特點,否則容易走入誤區而不可自拔。這裡分科學界與民間的兩大誤區:

其一是風水的科學性是綜合的而非具體的,是研究外界自然力或場或能量作用的綜合科學而非具體科學,這是與分門別類的具體現代科學技術的主要區別。也是現代科學界無法理解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中國風水必須綜合利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信息學、控制論、建築學、地理學、天文學、水文學等等現代科學的基礎知識,並具有特別的構建能力、思想活力等,才能揭開風水的秘密,否則只能看見風水的外衣。

中國風水另外一個就是民間的誤區,即中國的各派風水有意或無意抓住了風水的一個側面,往往就固步自封,不肯輕易外瀉,固步自封、私人傳授而「非天下為公」,雖然保持了風水學的多元化發展,但同時也在一定時間、空間上限制了風水的交流、科學性發展,使其陷入進退維谷、緩慢發展的境地。

圖:風水文化喜聞樂見,81%(騰訊調查)的人支持風水文化。

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中國風水注入活力,也為中國風水指明了方向,那就是中國風水的科學化、技術化,當然也因此可以形成風水產業。 利用科學技術重建中國風水,使風水成為具有理論、實踐的可持續性發展的特點,也容易為大眾接受與理解。

中國風水應用領域廣泛 啟示良多

中國風水以房屋建築、園林規劃、古都市建設等為基礎發展起來,仍然是主要的應用方向。但社會的發展變化,也表現出風水向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像對現代城市規劃、經濟布局、財經投資、房地產投資等方面都有所應用。

另外,中國風水學是個系統工程,對現代科學的啟示特別是對人類、動植物的影響必須綜合考慮。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心理學等也要考慮在內。現代自然科學不單要在單一科學的深入發展,更重要的是研究交叉相互作用,建立綜合的科學群體。人們在征服自然的同時,也要考慮自然環境、生態環境的反作用及影響,同時也要對天時有所研究,以適應天時的反常變化等,即如我們現在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文化一脈相傳 輕易否定不可取

中國文化幾乎一脈相傳,包括易經、風水、中醫、武術、兵法等,如果進行深入的研究,就會明白雖然它們是從不同的側面進行研究、揭示事物的規律,但最終的結果都會達到殊途同歸,揭示出類似的規律。這說明中國文化從點到面所反映的規律相互印證而基本正確的,這是無庸置疑的;另外也要求對中國文化需要綜合研究,從科學與文化的角度對中國的各種文化進行整合與發展,編輯出現代的「四庫全書」等。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外加緊對中國文化從點到面的縱深掠奪。像中國與韓國端午節之爭,就以韓國端午節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而告一段落。國內還在對中國的風水在爭論是非之時,年初日本就對風水提出申遺,國內一片嘩然,而韓國也在對中國的中醫又虎視眈眈。

所以對待中國基本文化我們更應該加緊保護。所謂保護,不要只停留在吶喊、保護的初級階段,而應該從科學技術等方面進行縱深研究與開發,輕易否定,簡單的、片面的定為「偽科學」、「迷信」等是不可取。中國文化只有在吸收現代科技文化過程中壯大,拋棄落後與糟粕的東西後再度輝煌。

破除迷信與糟粕,中國文化健康發展

中國文化經歷5000年的歷史,自然有糟粕與迷信等成分,這是應該批駁與拋棄的,所以對中國文化的整合,應該區分那些是必然規律應納入科學的部分,那些是文化、藝術、心理等、那些是民俗的東西、那些是糟粕與迷信的成分等。這樣才能使中國文化沿著科學的、文化的軌道快速發展,在新的社會條件下發揮出應有的活力。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刺客聶隱娘的評價兩極化?
傳統文化:認識中醫
新馬文化人方修的傳統詩
每日小情書,倘有來生,若給死別,別不生離!
如果在明朝有電視機,可能會播放哪些內容?

TAG:中國 | 文化 | 中國風 | 風水 | 江南 | 國風 | 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