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不過的焦慮怎麼辦?
最近幾周,從不知道失眠是何滋味的我居然晚上躺在床上睡不著覺,腦袋裡想來想去就是那一堆未完成的事情:領導交待的重要任務、馬上要參加的考試、編輯催著校稿、網站催著文章……到底是事情太多還是我想得太多?習慣於提前計劃、提前完成各項任務的我,居然也為是否能按時完成各項任務而深感壓力重重、緊張不安。難道我也陷入了焦慮?
心理學對焦慮(anxiety)的定義是指個體由於不能達到目標或不能克服障礙、威脅,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敗感和內疚感增加而形成的一種緊張、不安、帶有恐懼的情緒狀態。和抑鬱一樣,焦慮是人類自身產生的一種保護性反應,一種個體普遍存在的情緒感受,每個人都會在一定生活情境下體驗到焦慮。但如果焦慮干擾到人們處理日常生活的能力或者使人們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樂趣,那就成為了焦慮症(anxietydisorder)。焦慮症屬於心理障礙的類型之一,當一個人在至少6個月以上的日子裡感到焦慮,但卻不是由於受到特定的危險所威脅,臨床心理學就將其診斷為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anxietydisorder)。焦慮症在心理上常常表現為: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激怒、過分依賴等。在生理上常常表現為:容易疲倦、入睡困難、肌肉緊張、頭疼乏力、尿頻多汗等。廣泛性焦慮症看似並不可怕,但若長期不有效應對,40-50%的病人有可能會演變成抑鬱症,甚至出現自殺的念頭。
焦慮常常和壓力聯繫在一起。焦慮一方面來自於對職責的不勝任、對能力的不自信;另一方面來源於激烈的競爭和超負荷工作。認知心理學派強調焦慮的形成是因為人們可能高估了現實的危險,或者低估了自己有效應對威脅的能力。因此認知——行為療法主張找到焦慮背後的真正內容和來源,利用鬆弛訓練、系統脫敏法等改變人們對引發焦慮的事物所產生的反應,對抗和阻止焦慮進一步擴散。
雖然焦慮被認為是破壞心理健康的消極情緒之一,但許多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卻表明,並非所有的焦慮都是消極的。在一定的任務難度條件下,焦慮與效率之間的關係呈倒U型曲線。也就是說,適度焦慮(中等焦慮水平)有利於工作績效的發揮,毫無焦慮或過度焦慮都不利於工作績效的發揮。因此,我們其實也需要適度的壓力和焦慮。焦慮會使我們的身心處於一種準備和興奮狀態,隨時準備應對即將出現的問題,並促使我們做出主觀努力去解決問題。而在一次次戰勝焦慮的過程中,我們也變得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自信。正是因為有所壓力和焦慮,我們才能更有效地工作和更快樂地生活。(文/夙依)
推薦閱讀:
※實習生就是打雜的?你怎麼看?
※專家說車丨車鑰匙沒電,開不了門、點不著火怎麼辦?
※感冒發燒的人越來越多了,冬天怎麼預防流感最有用?
※一桌几百道菜,皇上吃不完怎麼辦,其實並不會扔掉
※怎麼委婉機智地拒絕朋友借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