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智慧寶劍
南無宗喀巴大師,觀音、文殊、金剛手菩薩的化身,佛法之慈悲、智慧、力量的體現。以下內容摘錄自《白話〈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法遵法師譯,劉小儂譯白話。第十四章 受持發(菩提)心儀軌 已得守護——今生不退轉的因——每日六次增長發心——不舍所發願心之前曾請諸佛菩薩、善知識(上師)為我作證,在他們的面前立下盡度一切有情的誓願。之後看到有情數目眾多、行為粗暴、個性乖劣、不聽教誨、難以度盡;或者看到要久劫勤修,想到成佛之日遙遙無期;或者看到為了積累福慧資糧,要修學無數難行苦行,種種情況令人生畏。如果真的因為這些理由而捨棄菩提心重擔,這個罪比捨棄別解脫戒還嚴重。如《攝頌》(《般若攝頌》,作者釋迦牟尼佛)說,「雖然已經花費億劫修習十善,一旦動念只想獲得獨覺及阿羅漢果,立刻毀壞菩薩戒;身為菩薩卻想證得小乘,等於退失菩提心,這個罪遠重於他勝罪。」說明菩薩毀犯屍羅(持戒波羅蜜多),最嚴重的就是動念想成為聞聲度覺;菩提心是菩薩最根本的戒律,一舍心就破了菩薩戒。只要不舍心,即使放縱五欲,也不算毀壞菩薩不共的防護心戒。如《攝頌》說:「皈依三寶,發願成就一切種智果位,雖然同時享受五欲妙樂,這位菩薩還算守戒。」捨棄願心的後果極為嚴重,勢必長久劫墮入惡趣受苦。《入行論》(《入菩薩行論》,作者寂天菩薩)說,「如果有人連微少下劣的物品都捨不得,人前說要布施,人後吝惜財物,這就是墮入惡鬼的因。如果有人先前已發無上菩提心,又誠心迎請諸佛菩薩上師作證受戒,一旦退心舍戒,等於欺騙諸佛菩薩及一切眾生,這種人怎麼可能往生善趣?」又說,「要像貧窮的瞎子在垃圾堆里撿到珍寶的心情;想到自己也是如此幸運,今生能碰到殊勝的菩提心寶教授。」要有僥倖獲得稀世珍寶的心情,好好保護避免遺失,以各種法門經常串習利他誓願,連一剎那都不捨棄。
推薦閱讀:
※大乘無量壽經 (第四十九集) 1999/5/22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49
※攝大乘論釋略疏 (5卷)(大正藏2269部)
※10-銷釋大乘正宗神默然寶卷
※索達吉堪布答:什麼叫法爾大乘、小乘或不定種性?這種觀點了義嗎?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二四集) 2001/6/2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24
TAG:菩薩 | 大師 | 菩提心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