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競技成績 共享發展成就

《 人民日報 》( 2016年09月18日 08 版)

  里約殘奧村裡人流如織,中國體育代表團所在的13號樓,運動員們進進出出,對里約的這個「家」,他們已相當熟悉。置身其中,突然發現一個不經意間被忽略的事實——在這裡生活著的數千名殘疾人運動員,他們的衣食住行、訓練比賽其實與健全人無異,絕大部分人均可自理。

  對殘疾人印象的改變來自交流與接觸,破解殘疾人體育的問號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其中的價值所在和發展規律。自2004年雅典殘奧會以來,中國體育代表團已連續3屆雄踞獎牌榜首位。里約殘奧會接近尾聲,這樣的態勢依然在延續。優異成績的背後,是殘疾人運動員的艱苦付出,是殘疾人體育訓練的科學指導,也離不開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整體氛圍。殘奧會就像一面鏡子,那些感人故事所映照的,是由無數細節、務實理念所構築的堅實體系。

  康復是殘疾人事業永恆的主題,運動康復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

  「每一塊殘奧金牌的取得,每一個能來到殘奧會的運動員,背後都有一系列康復手段在支撐。」中國體育代表團首席醫療官、中國康復研究中心主任李建軍說。

  從「籃球女孩」到殘奧泳將,錢紅艷命運改變的第一站就在康復中心。在這裡,她取下了代替假肢的半個籃球;在這裡,她開始接觸游泳,「在水裡我感覺非常舒服、自在」。從喚醒身體沉睡的機能,到打開心靈的封閉之窗,體育幫助她重生。

  「康復是殘疾人事業永恆的主題。」李建軍說,「而運動康復,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

  相當一部分殘奧選手開始接觸體育時,想法不過是「鍛煉一下身體」。對殘疾人來說,他們參與體育運動,要經歷從身體功能儘可能恢復再到能力提升兩個階段,康復的理念和手段則涵蓋了全過程。

  殘奧會上,李建軍和他帶領的醫療團隊既要關照運動員們的日常健康,又要有針對性地處理一些應急情況,忙得不可開交。在他看來,運動康復的概念正在殘疾人群體中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我國康復事業經過近些年的加速發展,也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以1988年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建成使用為標誌,我國康復醫療服務體系已延伸至鄉鎮社區,構建起全國性的服務網路。目前有140多所高校開設了康復專業,源源不斷地培養高水平人才。「從身體到心理,康復的目標就是儘力推動殘疾人回歸社會。」李建軍說,「從這個意義上說,殘奧會展示了殘疾人超越自己、融入社會、共享發展成果的積極價值。」

  專業殘疾人體育中心不僅為國家隊服務,還面向普通殘疾人開放

  中國體育代表團里的各支隊伍,相當一部分賽前集訓在位於北京順義的中國殘疾人體育運動管理中心進行,該中心黨委書記吳競軍說,作為國內乃至亞洲領先的殘疾人體育基地,從場館設施、生活保障到無障礙環境,這裡都堪稱樣板。

  有特色的硬體和綜合保障體系,實現了運動員備戰全程無縫對接。「從這裡出發,運動員們頻繁出去比賽,積累經驗,又得到充分調整和提高。」吳競軍說。要說「家」的概念,這裡名副其實。

  而這樣的一流體育設施,除了滿足殘疾人運動員訓練之外,還向普通殘疾人群體開放。「每周一到周六中心有訓練任務。周日則向社會開放,免費供殘疾人使用。」吳競軍說。

  就在今年4月7日,殘奧選手備戰最緊張的階段,殘奧會射擊冠軍林海燕組織的游泳培訓班在中國殘疾人體育運動管理中心開課。參與者中年長的有67歲,年輕的20出頭,他們絕大部分人沒有下過游泳池,沒想過自己能學游泳。這是他們難忘的經歷,也是中國殘疾人體育運動管理中心常態化工作的內容。

  除此之外,中國殘疾人體育運動管理中心還組織了輪椅籃球訓練營,由輪椅籃球國家隊主教練徐元生親自授課。吳競軍說:「我們堅持從普惠殘疾人群體的角度去開展工作,最大限度發揮這些優質設施的社會效益。」

  目前,全國範圍內已有34個殘疾人體育訓練基地,分布在22個省市區。這些基地共同構築起通向殘奧的堅實階梯,又在普通殘疾人群體中開展體育康複發揮著平台引領作用。

  喚起更多人對殘疾人的關注,用平等的視角去對待殘疾人

  近幾屆殘奧會,來自浙江的運動員成績出色。中國體育代表團游泳隊領隊、浙江殘聯理事長鄭瑤告訴記者,這與浙江在殘疾人當中普遍開展體育康復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體育幫助殘疾人身體機能恢復,更能幫他們找到自信和希望」。

  賽艇隊舵手余立,就是在浙江省海寧市舉行的殘疾人體育比賽中被發掘出來,「這樣的賽事在基層有很多,我的隊友很多都是這樣開始訓練的。」他說。

  鄭瑤說,「共享」是殘疾人事業的一個關鍵詞。為殘疾人提供文化體育生活的保障,有助於他們共享發展成果,積極康復,引領更多殘疾人投入到體育運動中來。從省市縣一直到社區,浙江建設了完備的殘疾人健身點網路,還培養了一批殘疾人體育輔導員。

  2010年,浙江省殘疾人體育訓練中心成立。有了場館依託,射箭、游泳、田徑、坐式排球、乒乓球、聾人籃球等十幾個項目開展起來。「不少省專業隊退下來的教練開始為殘疾人體育奉獻愛心,根據殘疾人的特點因材施教。這是我們水平快速提升的一個重要原因。」鄭瑤說。

  「和金牌本身相比,我們更在乎金牌背後的人文價值和引領作用。」鄭瑤說,「希望殘奧會能喚起更多人對殘疾人的關注,用平等的視角去對待殘疾人,從而促進殘疾人更普遍地參與運動康復,促進全社會的文明進步。」

  殘奧會上,中國運動員的佳績來自完整的系統支撐。以康復、共享為底色,這樣的系統打通了普通殘疾人和專業訓練之間的區隔,也生動詮釋著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的理念和模式。

  這也是殘奧金牌最令人感奮的證明。

  (本報里約熱內盧9月17日電)


推薦閱讀:

「我是東北人」:遼吉黑三省超越省籍的身份認同
不求與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
「先驗想像力」抑或「超越論形象力」
毛澤東民主思想對民粹主義的三重超越

TAG:發展 | 成就 | 超越 | 成績 | 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