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深度思考」思考什麼?

「深度思考」是在知識經濟大背景下非常核心的個體能力。最近在研讀《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一書,書中「元認知」的部分內容讓我對「深度思考」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深度思考很重要的方面是對個體自身知識體系、策略體系、認知過程的分析,並基於分析的現狀有計劃有掌控的進行提升與修鍊。要談元認知帶給人的啟示,首先得琢磨一下元認知是個什麼概念,元認知的定義:「元認知就是個體關於自己的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說白了就是反思自己的認知過程,然後對這個過程進行調節和控制。舉個栗子:有很多做銷售的新人都對陌生拜訪存在恐懼感,要克服恐懼就需要反思和認知對於陌拜恐懼的認知過程,分析恐懼的原因:產品知識不牢固?溝通技巧不熟悉?不能面對拒絕?對以上的理由進行排序,搞定最排序最靠前的理由,就很大程度上克服了陌拜的恐懼。這就是認知自己並進行調整的過程,也是元認知層面修鍊的一部分。下面的思維導圖(圖1)是我在閱讀過程中從書本中所提煉出來的,下面主要講元認知的部分概念所引發的關於深度思考想法。

一、 學習策略的掌握和運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而所謂深度思考的能力與我們知識的深廣度直接相關。學習策略策略包括三個層面:複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組織策略,組織策略包含了內容提煉、繪製認知地圖等較為高效系統的學習方法。1、 認知地圖的繪製對於個人知識體系的構建有著較強的實操價值,我們以目標崗位的通用勝任模型為標準,可以實現知識體系的外化和計劃性的查漏補缺。利用思維導圖繪製的認知地圖大概像下圖(圖3)的呈現形式。【例子:以培訓與發展行業通用素質模型為目標崗位(圖2),繪製自己的認知地圖,然後找出認知荒漠,繼而制定學習計劃】

2、基於認知地圖的繪製,我們對自身的認知深廣度會有客觀、全面的認知。同時知識的底層鏈接就會越發明顯,這時就體現了知識的「可繁殖性」——任何知識都是再生和鏈接的節點,此時也體現了思維導圖這個工具的優勢:不斷生長、分裂和鏈接的動態過程!二、問題解決策略和思維策略的修鍊,讓我們面對病構問題時更加清晰和高效。首先掌握豐富的問題解決策略是反思與修鍊的前提,常見的問題解決策略有試誤法、爬山法、目標分解法、逆推法等,思維策略包含演繹思維策略(從一般到個別的推論)以及歸納思維策略(從個別到一般的推論)。1、我們在運用問題解決策略時要反思:我們是不是傾向於總是使用某種策略?如果有這種傾向有可能是我們沒有掌握全面的問題解決策略;或者我們沒有充分的思考不同的策略適合什麼樣的情況。2、我們在運用思維策略時要反思:我們是否遇到每個問題都像是一個新的問題?如果有這種情況可能是我們沒有及時將經歷進行歸納與沉澱成為經驗。這種情況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個5年的職場人是具有5年的工作經驗,還是將一年的經驗用了5年。基於對問題解決策略以及思維策略的反思,我們在解決問題和思考問題時就具備了一定的深度思考能力。輸贏不是關鍵,關鍵是要思考輸贏的原因是什麼!三、 關於本身的認知是深度思考的基礎,只有充分了解自身才能充分合理運用各種知識和策略。關於自我的知識包括對自己學習認知的強弱項的認知、對自己知識深廣度的認知、自我動機和信念的認知。1、 對自己在認知學習方面的強弱項的認知,是對自身認知過程和效率的反思。舉個栗子:每個人的記憶都是由不同感官獲得信息來儲存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等),但是個體之間存在感官敏感度的差異,我們通常說自己是視覺型、聽覺型(視覺型的特點是更容易通過視覺學習記憶)的學習者,當我們對自己有相關的認知時,我們就能夠更好的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認知方式。2、 對自己知識深廣度的認知,是對自身能力基礎的分析與反思。分析過程需要一些知識盤點和知識線性化的工具,上文提到運用思維導圖繪製認知地圖,就是認知自己知識深廣度的工具之一(關於自己知識深廣度的挖掘和修鍊上文已提及,此處不做說明)。3、 自我動機信念的認知,包含了三組動機信念:自我效能感;完成任務的目的和原因;價值和興趣。3.1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行為的主觀判斷,它與自我能力感是同義的。一般來說,成功經驗會增強自我效能,反覆的失敗會降低自我效能。當我們對於某一行為的自我效能較低時,就需要進行反思——此時的自我效能產生的依據是什麼:是之前的某些某些具體的失敗經歷導致的?還是在能力方面不自信?如果是具體的失敗經歷導致自我效能感低下,這時我們就需要對失敗經歷進行復盤分析,找出原因從而將失敗經驗內化成能力;如果是對能力不自信,我們就需要對行為目標的能力要求進行分析,制定學習計劃。通過反思復盤和能力分析,能將效能成因顯性化,從而提升自我效能感。復盤用到的工具有復盤四步模型(圖4),能力分析用到的工具有能力三核模型(圖5),以上兩個工具的具體使用方法筆者將在後續系列文章中說明。

3.2 完成任務的目的和原因是指我們在完成任務時需要經常反思我們的流程和動作是否是為達成任務目的服務的,這樣的思考有助於我們隨時把控任務的本質,從而達成任務的核心目的。舉個栗子:我們在輔導他人進行演講形體形態練習時,通常讓學員上台演練自我介紹,這時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學員的形體形態,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他說了什麼。此時平行的思考方式,讓我們更加關注此環節的核心目的,從而達到理想效果。3.3 自我價值和興趣的認知,是指個體意識到自己對於工作的個人興趣是什麼,以及了解自己對工作的相對實用價值的判斷是如何產生的。個體的價值和興趣都是以需求為基礎的。個體對於某件事情有所需求,就會熱心於接觸關注這件事,在做的時候自然能夠覺得有趣;不同個體有不同價值觀,在工作中看重的回報(需求)也會不同,當職業彙報和自身價值達到高度符合的時候,個體就能從工作中獲得巨大滿足感。所以,要分析我們對於工作的興趣及價值判斷是如何產生的,就需要思考我們的需求是什麼,具體來羅列分析我們在馬斯洛(圖6)的各個層級的需求是什麼?舉個栗子:我對現在的工作不是很滿意,但是具體哪裡不滿意呢?這就需要我們對自身的需求進行羅列:生存需求(工資、福利、住房、交通…),歸屬需求(工作氛圍、團隊協作、存在感、影響度…),成長需求(全新的任務、多元的挑戰、突破性的考驗…),通過自身對工作需求標準的分析,然後和現狀進行對比,我們就更加容易剖析自己對於目前工作態度產生的原因。

總結:綜上所述,「深度思考」就是思考個體本身懂什麼,不懂什麼;會做什麼,不會做什麼;想到了什麼,沒想到什麼。有了以上這些思考以後,我們如何有計劃有掌控的將不懂的學懂並清楚我學懂的過程;將不會的學會並清楚我是如何學會的;將沒有想到的東西想到並清楚我為什麼這麼想。深度思考的信息來源主要來自於系統學習(深度學習),我在過去的一年一直在順應「碎片化學習的潮流」學習各種令人目不暇接的微課,關注各個公知大咖的言論,但是一年下來沒有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就像我們在海邊撿到了各種漂亮的石子、貝殼、海螺,但是卻串不成一條好看手鏈。對於自己碎片化學習的反思,讓我形成了「去碎片化學習」的思考,有效的學習應該是以自己的知識體系框架為藍本的,將有限的資源和精力用在核心知識的補全,通過繪製認知地圖、寫文章、分享教學等方式進行沉澱和內化。
推薦閱讀:

【光大海外--深度】IMAX China:巨幕時代的領航者
深度文章:誰的兒子
成長,就是不斷地掙扎(深度好文)
職場法則:深度揭秘職場升職內幕
八位學者深度解讀:美國大選,是怎樣的勝利和挫敗? | 季風聲音

TAG:思考 | 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