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轉載】有感於德國禁止學前教育

引用 【轉載】有感於德國禁止學前教育

2016-02-15 08:57:43|分類: 默認分類 |舉報 |字型大小訂閱

用微信「掃一掃」

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掃一掃」

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下載LOFTER 我的照片書| 本文轉載自淡淡的雲《【轉載】有感於德國禁止學前教育》 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獲得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諾貝爾獎? 答案竟然是——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你相信嗎?然而,人家真的就是這樣做的。 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 1.德國幼兒園沒有年級,所有年齡的都混在一起。 2.德國學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沒有課,只有課外活動。 3.英語3年級才開始學習。 4.小學4年級畢業,根據老師推薦升學,學習技工,中專或者上以後能上大學的文理中學。上大學的比例還沒中國高。 5.沒有本科生(後來根據歐盟要求更改了一些),要麼就讀到研究生。 6.重視實踐課程,抽象的數學學習進度至少比中國晚2年。 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不該過度開發孩子智力 在德國,不僅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 一位中國移民曾經給兒子學校老師寫信:「今年我兒子7歲,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個星期後他約見老師,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他,似乎看著外星人一樣。老師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計算機的硬碟,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教育界普遍認為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二、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三、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別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規定。其實,許多歐洲國家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 學前教育破壞想像力 與歐洲相反,中國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 記得孩子上學前班時,有一次檢查孩子作業,發現連「葡萄」筆畫那麼複雜的字都有。很是擔心以後孩子上小學時完全有可能產生厭學情緒,故而立即退出。 正當中國人為中國特色的學前教育沾沾自喜,甚至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所謂"輸在起跑線上"是偽命題,提早讀的都是沒用的,最多給家長們樂樂,炫耀一下,顯得自己孩子比人家能會外語了、會背古詩了等等,沒用! 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紮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暫且拋開中西教育優劣的爭議和評判,還是看看德國教育的成果: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以上。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難道這是種族的問題?恐怕沒有這麼簡單。 中國的教育體制培養了很多學習機器,而忽略了技能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看看,恢復高考30多年來300多位高考狀元走上社會以後的情況,就不難得出結論。培養"硬碟"的後果是大多變成了「存儲器」,抑制了創新能力,毀了一切的未來。 閱讀(0)| 評論(0)註冊免費沖印20張照片 > 網易考拉推薦 網易新聞

河南退役士兵參加招聘會現場踢正步

  • ·上海女孩逃離江西為虛假內容
  • ·女子春節回家"被"派萬元紅包
  • ·"天價魚"調查組受訪答10問題
  • ·父親為讓兒上名校偽造房產證
  • ·雲南一縣水務局職工吃空餉6年
  • ·曝武夷山十幾名艄公追打遊客
  • ·保時捷撞上計程車護欄被撞飛
  • ·市民和遊客越警戒線到江面玩耍
  • 下載網易新聞客戶端 > LOFTER精選 網易考拉推薦 引用【轉載】毛主席一生中愛讀的八部書 引用【轉載】有感於德國禁止學前教育 引用 【轉載】有感於德國禁止學前教育

    2016-02-15 08:57:43|分類: 默認分類 |舉報 |字型大小訂閱

    用微信「掃一掃」

    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掃一掃」

    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下載LOFTER 我的照片書| 本文轉載自淡淡的雲《【轉載】有感於德國禁止學前教育》 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獲得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諾貝爾獎? 答案竟然是——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你相信嗎?然而,人家真的就是這樣做的。 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 1.德國幼兒園沒有年級,所有年齡的都混在一起。 2.德國學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沒有課,只有課外活動。 3.英語3年級才開始學習。 4.小學4年級畢業,根據老師推薦升學,學習技工,中專或者上以後能上大學的文理中學。上大學的比例還沒中國高。 5.沒有本科生(後來根據歐盟要求更改了一些),要麼就讀到研究生。 6.重視實踐課程,抽象的數學學習進度至少比中國晚2年。 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不該過度開發孩子智力 在德國,不僅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 一位中國移民曾經給兒子學校老師寫信:「今年我兒子7歲,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個星期後他約見老師,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他,似乎看著外星人一樣。老師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計算機的硬碟,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教育界普遍認為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二、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三、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別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規定。其實,許多歐洲國家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 學前教育破壞想像力 與歐洲相反,中國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 記得孩子上學前班時,有一次檢查孩子作業,發現連「葡萄」筆畫那麼複雜的字都有。很是擔心以後孩子上小學時完全有可能產生厭學情緒,故而立即退出。 正當中國人為中國特色的學前教育沾沾自喜,甚至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所謂"輸在起跑線上"是偽命題,提早讀的都是沒用的,最多給家長們樂樂,炫耀一下,顯得自己孩子比人家能會外語了、會背古詩了等等,沒用! 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紮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暫且拋開中西教育優劣的爭議和評判,還是看看德國教育的成果: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以上。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難道這是種族的問題?恐怕沒有這麼簡單。 中國的教育體制培養了很多學習機器,而忽略了技能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看看,恢復高考30多年來300多位高考狀元走上社會以後的情況,就不難得出結論。培養"硬碟"的後果是大多變成了「存儲器」,抑制了創新能力,毀了一切的未來。 閱讀(0)| 評論(0)
    推薦閱讀:

    教育的本質: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天津ASC互惠生供稿
    《混沌死了》山林子自然道德智慧詩
    默迪教會孩子,打開學習的正確姿勢
    通過網上翻譯電影看美劇能把英語學好嗎?
    認識文革 反思文革(上)——共識網專訪徐友漁

    TAG:教育 | 德國 | 轉載 | 學前教育 | 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