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A的力量》- 要如何成為你孩子眼中的英雄 - 麥道衛
第一章 你可以欺瞞一個騙子,也可以愚弄一個傻子,但你絕敷衍不了一個孩子 每當我向一群家長們提到「怎樣成為你孩子心目中的英雄」的時候,我都會得到各種不同的反應,其中聽得最多的是:「我?做我孩子的英雄?他們的英雄是麥當娜,也可能是梅爾·吉布森儘是那些電影明星和名人,或是體育明星。就拿我兒子來說吧,冬天,他喜歡邁克爾·喬丹;夏天,他喜歡朱思·康斯克;到了秋天呢,他又喜歡上喬 ·蒙大拿了。我哪能和他們比?」我的回答卻始終如一。父母根本沒必要和他人攀比,更不必和那些名人媲美,因為按照我對英雄的定義,父母本身就已經是英雄了 他們要做的只是付諸行動罷了。本書的宗旨就是和家長們分享家裡的「真正英雄」的內在含義,以及在當今這個時代爸爸媽媽做孩子們心目中的英雄為什麼如此舉足輕重。家庭正處在極大的壓力之下其實不必往前追溯多久,我們就能體會到現今為人父母實在是難上加難。我們所處的社會帶給我們養育孩子的觀點不再是「家庭親和力」,所有的家庭都處在極大的壓力之下,而且許多家庭正陷入極大的困境。 20世紀 80年代中期出生的孩子,現今二十歲左右,其中有 60%生活在單親家庭中(由於父母的離異和分居,並非由於死亡)。根據人口調查局的統計報告,當今每四個家庭中就有一個是單親家庭。自 1960年以來,單親家庭的數量上升了 150%!在很久以前,外出工作的職業婦女超過了 50%。1990年頒布的國家城市聯盟調查報告顯示:在美國有 64%的在職母親,這些家庭中有 1040萬個孩子在 6歲以下。外出工作的媽媽們創造了一些新辭彙,諸如:「事業媽咪」和「掛鑰匙的孩子」。在洛杉磯和聖地亞哥地區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在 8年級的學生(14歲)中,一個星期中自己照管超過 11小時的,生活中有嚴重陋習的(酗酒、吸煙及吸大麻)的孩子是有家長看管的孩子的兩倍。那麼在平時放學後掛鑰匙的孩子是怎麼照管自己的呢?毋庸置疑,打發時間的最佳途徑便是看電視。一項調查估計:在一個孩子高中畢業的時候,他花在看電視上的時間為 18000小時;但是在學校學習上花的時間只有 12000小時。那些看 18000小時電視的孩子,等於無形中參與了 18000次的殺戮。在孩子幼年時期,電視在生活中如同呼吸一般成了孩子生活的重要部分。學齡前兒童三年里平均看電視的時間相當於大學生四年中平均花在課堂上的時間。有一項研究提到:5歲的孩子平均每星期只有 25分鐘的時間和父親有親密的相處,但是這個孩子每星期看電視的時間多達 25個小時!我們並沒有拿孩子當人來對待我可以列舉出大量的統計數字說明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家庭所面臨的種種壓力。追溯到 1970年,白宮兒童會議把他們的研究成果撰寫成一份《給總統的報告》,並公之於世,這份報告直白地談到美國的家庭和孩子們正深陷於嚴重的困境之中,最終將威脅到整個國家的未來。報告還指出: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正處在一個「家長普遍忽略孩子」的風氣之中,這終將導致人類延續進程的崩潰。如果不遏制這種現狀,那隻能有一個結果:在年青一代中,人和人之間的疏離、冷漠、毒品、犯罪以及暴力行為會急速泛濫,日益加劇,從而危及到整個國家生活的各個層面。我們面臨的社會將仇視自己的孩子,並且對年青一代感到恐懼……我們需要做的是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再次把人們帶回孩子的生活中,也把孩子帶回人們的生活中。」「相互依賴」這個詞是如何進入我們生活的根據密尼茲—梅耶診療中心的創始人富蘭克·密尼茲和保羅·梅耶博士(Drs.Frank Minirth& Paul Meier)的理論,「相互依賴」這個專業名詞早在幾十年前就產生了,當時是用於幫助那些酗酒者及其家庭的。酗酒者依賴酒精,其家屬則逐漸依賴於他的酗酒。酗酒者的家屬或許不會沉溺於酒精,但他們會沉溺於其他方式。 「酗酒者匿名協會」引用的著名的「十二個步驟」曾經在幫助酗酒者戒酒方面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但不久他們便發現,家屬在酗酒者戒酒後的幾個月後往往會崩潰。儘管他們在內心愿意酗酒者戒酒,但因為整個家庭已經調整了生活方式,去順應那個酗酒者,並漸漸用各種方法讓他持續喝酒。實際情況是:酗酒者依賴酒精,他們的家屬則漸漸依賴於酗酒者的酗酒。顯而易見,酗酒和吸毒可以導致「相互依賴」,沉醉於對任何事物的強烈慾望(所有過分的事物或行為)同樣會導致「相互依賴」。密尼茲和梅耶博士認為:當一個人企圖通過對外在的人和事的轄制來掌控自己的內在感受時,同樣會對人、某種特定行為或事物上癮。 「相互依賴」的字面意思是「依賴於……」。在許多情況下,一個人的「相互依賴」現象往往源於他與父親的關係,以及孩提時代留下的陰霾。到底有多少人受到「相互依賴」的影響?統計顯示:有 1500萬個美國家庭依賴於酒精和毒品,這些癮君子至少影響了周邊四個重要的人配偶、孩子以及同事。這意味著有 6000萬「相互依賴」的人因著這 1500萬人而飽受吸毒和酗酒的折磨。除了酗酒和吸毒之外,還有數百萬的美國人正與其他因素導致的「相互依賴」作鬥爭,諸如:工作狂、暴躁、性變態、飲食失調、購物狂,甚至是極端墨守成規的生活方式。據密尼茲和梅耶博士的觀察:「如果有大約一億個跨越兩代的美國人正飽受著 「相互依賴」的煎熬的話,那麼我們就會被來勢洶湧的社會瘟疫所圍困。我們的生活就會陷入無法名狀的痛苦絕望和荒蕪的生命漩渦中。」根據我多年來從事年輕人和婚姻教育的體會,我比較贊同密尼茲和梅耶博士的看法。「相互依賴」的確存在於千百萬人之中。許多人陷入毒品和酒精中難以自拔,其中大部分源於童年時代留下的烙印和陰影總有一些聲音在他們的生命中揮之不去:「你要再接再厲!你從來就沒有做對過!」另外有些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覺得自己可有可無,因為兒時他們的父母並沒有把時間、精力花在他們身上。許多人對這樣的話耳熟能詳:「要是你乖乖聽話,我就愛你。」密尼茲和梅耶博士深信:「相互依賴」的影響會涉及「幾代人」意思是說:一代人的問題會不停地傳承到下一代,除非刻意地打破這個怪圈,否則會持續地循環往複。多蘿西·若特(Dorothy Nolte)著名的詩句貼切地詮釋了孩子是怎樣在生活中學習的:生活在批評、指責中的孩子,吹毛求疵、尖酸刻薄;生活在敵意、憤怒中的孩子,性格暴躁,爭鬥不合;生活在嘲笑、奚落中的孩子,縮頭縮腦、自卑怯懦;生活在恥辱、羞愧中的孩子,沒有自尊、深感罪惡。我從小渴慕一個充滿愛的家庭 「家庭機能失調」或許是新興名詞,但我對由機能失調導致的痛苦經歷,實在是再熟悉不過。我那酒鬼父親成天飛揚跋扈,我母親盡其所能地愛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們。但我的父母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婚姻,我沒有一次看到過我父親擁抱我母親,他也從來沒有抱過我。我不記得父親什麼時候陪過我,單獨帶我出去玩過。我生長在密歇根州一個小鎮外的奶牛牧場,牧場只有 150英畝大(相當於 0.23平方公里),鄰里之間都非常熟識,當然了,誰都知道我父親是個酒鬼。我的夥伴們常常拿我父親開玩笑,我也取笑他們,企圖以此掩蓋內心的傷痛。有時候我會在牲口棚找到我的母親,她躺在奶牛身後的飼料堆里,被打得起不來。父親如此殘忍地對待母親,為此我恨透了他。為了報復,我絞盡腦汁羞辱他、懲罰他。每當父親醉醺醺地揚言要打母親時;或在我的朋友們要來我家,他卻醉如爛泥時,我就把他拽到牲口棚,綁在畜欄上,讓他獨自在那兒「睡個夠」。長大一點的時候,我更加強壯魁梧了,這樣的事我做得越發頻繁了。在我勃然大怒的時候,我會用繩索捆住父親的雙腳,再把另一頭繞在他的脖子上。我巴不得他在掙扎的時候窒息而死。記得有一次我發現我父親又喝醉了,頓時我變得異常憤怒,我一把將父親推倒在灌滿水的浴缸里,想讓他清醒清醒。在我倆爭鬥時,我發現自己竟然把父親的頭摁在水下。要是當時沒有人及時制止我的話(到現在為止我還不知道是誰),我可能已經把父親溺死了。我從小到大不知道怎麼去愛別人,也不知道怎麼去接受愛。從高中到大學,我渴望遇到一個充滿真愛的家庭。其實這本書的創作慾望早在幾年前就已萌發,那時我看到了兩個朋友的家庭,都真正地活出了愛的真諦。那兩個朋友後來成了我畢生仰慕的英雄:一個是迪克·戴依(Dick Day),此書的作者之一;另一位後來成了我的妻子多蒂·麥道衛,她是男人夢寐以求的好妻子和孩子們的好母親。我成了迪克家的一員我認識迪克是在 20世紀 60年代,那時我倆都在大學深造。迪克比我們年長,已經成家,並且有四個孩子。和我的遭遇一樣,他也是酗酒家庭的受害者。我們是在大學註冊課程的時候認識的,很快我們便談得很投機了。不久,我儼然像是迪克家的一員了。我經常出其不意地在大清早 6∶30或夜間 11∶00造訪他們,迫不及待地和迪克探討問題。迪克總是那麼耐心,那麼和藹又富有愛心我從小到大幾乎不知道人和人之間還有這樣的溫情。迪克和妻子夏洛蒂對待孩子的方式以及夫妻相處的方式很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接納並讚賞他們的孩子,不斷地鼓勵他們,讓孩子們感到備受重視。他們深愛自己的孩子,常以關愛的言語和擁抱表達他們的愛意。說實話,我是在和迪克一家相處的時候才學會擁抱的。而且他們總能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這給我很深的觸動,因為我父親從來不花時間和我在一起。我還注意到,每當他們的孩子幫著做家務時,迪克夫婦就會向孩子們表示感謝。比如倒垃圾、打掃衛生,不管什麼家務活,他們總能將之視為一個閃光點,以此感謝孩子們付出的勞動。當我回想起我自己的童年時代時,我只記得我的父親怎麼教我幹活。我給他幹了那麼多活,他可曾因此感謝過我?我常常呆在迪克家裡,不斷地汲取愛的養分,總也呆不夠,因為在自己家裡,我幾乎看不到這樣的愛。在內心深處,我把迪克一家當成了我真正的家。多蒂的父母是她心目中真正的英雄後來,我和迪克都成了「海外學園傳道會」的職員,我們各自有了不同的事業方向。我忙於在各大校園裡演講,在那兒我邂逅了多蒂。就在我倆開始約會的時候,她時常向我提及她的家庭,她父母和兄弟姐妹對她有多重要。幾個月後,在聖誕節假期間,我有機會拜訪了多蒂一家。在他們身上,我再一次看到了像迪克夫婦那般美好的榜樣。多蒂是伴著父母的喜愛成長的。特別是她母親,絕對是揣摩孩子內心的高手,她能深入孩子們的世界,以他們的眼光看待生活,通過融入孩子的心靈深處來理解他們的思想。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多蒂對她的父親有多麼崇拜。她的父親是個很傳統的人,沒什麼特別之處,有一點固執,但毋庸置疑,他的確是多蒂心目中的英雄。在我和多蒂一家過第一個聖誕節的時候,很難說到底什麼最吸引我,是更多地了解了多蒂呢,還是認識了她父親。打從一見面起,我就從多蒂父親那兒學到所有為人夫和為人父的真諦。他身上始終有無條件的愛和接納。他總是不斷地鼓勵孩子,肯定他們,向他們表露他的關愛。和迪克夫婦及孩子們之間的關係如出一轍,多蒂和父母以及兄弟姐妹總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他們不是各忙各的,在各自的日程安排和各項活動之間疲於奔命。實際上他們本來就喜歡一家人待在一起,甚至不用特地安排家人相聚的時間,他們就不謀而合了。「英雄」這個詞究竟意味著什麼?幾年前,一個電台主持人在一個大商場里召集了近兩百個青少年,請他們列出他們崇拜的偶像。在他們的「英雄榜」里,名列前茅的是歌星「王子」,接著是麥當娜和邁克爾·喬丹。沒有一個人提到自己的爸爸媽媽。這種情形是否意味著爸爸媽媽就此被排擠出局了?未必。這僅僅表明兩百個青少年把他們喜愛的娛樂明星與「英雄」相提並論罷了。可真正的英雄並不是電視銀屏和銀幕上閃耀的光輝形象,也不是一夜之間在搖滾音樂會和運動場上躍動的身姿。真正的英雄是那些通過長期相處後,你可以在他們身上真實地看到優點和缺點的活生生的人。在我看來,迪克和多蒂的父母與真正意義上的英雄特別接近,遠遠超過了當今社會上大多數人普遍認同的對「英雄」的含義。他們兩家永遠在向我揭示:什麼才是真正的英雄。不是那些塑造出來的、炫目的、媒體所吹捧的名人;而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願意為孩子們樹立典範的真實的丈夫和父親、妻子和母親。你怎麼給「英雄」這個詞下定義?如果你查字典的話,其中的一個解釋是:「因勇敢的業績或高尚的意圖而聞名的人,尤指曾冒生命危險或犧牲生命的人」;另一個定義是:「傑出人物,因在某領域內的特殊成就或傑出貢獻而著名的人」。這第二個定義是社會對名人的認知,恰恰因為這個認知,才誤導了許多父母,害怕他們永遠不可能成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因為他們不具備足夠的「魅力」。字典上的定義對小學生來說很受用,但對我來說,他們並沒有明確闡釋「英雄」這個詞的真正內涵。誰要成為我心目中的英雄,他必須是我想要效仿的人。倘若你沒有這個意願去效仿這個人,行他所行的,過他所過的生活方式的話,那麼這個英雄也沒有資格被稱為英雄。英雄們具備的共性真正的英雄都具備一些基本的品格:他們有堅定的信念,無論結果是什麼,他們都會堅定不移地付諸行動;他們心甘情願地犧牲自己的時間,為的是活出他們的價值;英雄們從來不會只說不做,他們的舉止行為處處表明了他們是誰,是什麼樣的人。英雄們從來不會自高自大,不屑於幫助他人;也從來不自以為是,認為不需要進一步提升自己;英雄們能夠剛柔並濟他們會在需要的時候向人們展示剛強或溫柔的一面;英雄們總是樂於和他人分享他們的才能,卻又堅持原則;英雄們從來不會在成功的喜悅中洋洋自得,忘卻失敗的酸澀。不幸的是,當今有太多所謂的英雄缺乏同情心、道德心和家庭責任感,更不具備上面提到的那些特質和品格。他們也許暫時為眾人所推崇,也可能腰纏萬貫、呼風喚雨,可是他們的生活不值得效仿。「英雄 」的全新定義在這本書里,我們想讓父母們知道:作為你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意味著腳踏實地,沒有虛浮的外表,偽裝的矯飾,更不是假冒偽善。我們想要為「英雄」重新下定義:英雄名詞,任何一個具備同情心、品格優良、始終如一、誠實正直,並且以身作則的父親或母親。耶穌基督在聖經中有許多關於榜樣的比喻無論是好榜樣還是壞榜樣。他說道:「瞎子豈能領瞎子,兩個人不是都要掉在坑裡嗎?學生不能高過先生;凡學成了的不過和先生一樣。」耶穌的話語顯明了要成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的真正原動力。不是因為你想要顯示自己很重要、很有威信或有人愛你;也不是因為你想要享受家庭的溫馨、孩子的仰慕或是做高高在上的爸爸媽媽的感覺遠不止這麼簡單!做一個英雄或許都能得到這些好處,但這並不是真正意義的所在。你想要成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目的是為了保護他們,使他們在遇見傷痛、敵意和精神匱乏的環境時能夠活出充實而又豐盛的生命。想讓你的孩子有能力斷然拒絕毒品、婚前性行為的誘惑,對媒體和夥伴們施加在他們身上的各種壓力說「不」嗎?那麼就趁他們尚且年幼的時候(從現在就開始行動,無論孩子幾歲都為時不晚)就開始致力於成為他們心目中的英雄吧!你越能做孩子的英雄,他們就越聽你的話,遵從你的世界觀。你的孩子會是什麼樣子?花些時間思考一下:你要成為孩子的英雄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會變得像你一樣!想想吧,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種關係能像父母和孩子那樣存在著如此緊密的紐帶。就像路加福音中所說的:孩子不會高過父母,所有的孩子,當他們長大成人時,都會承襲父母的秉性。你期待在孩子身上看到什麼樣的品性?他們在我們身上看到的,將來我們也會在他們身上看到。在羅伯特·邁基(Robert McGee)、吉姆·克萊多(Jim Crad dock)和帕特·斯布林格(Pat Springle)合著的《父母要素》一書中提到:你對上帝的認知、對自我的認識、還有你待人處世的能力,皆始於兒時你和父母的關係。如果你的父母時時對你支持勉勵、關愛有加,那麼你可能會相信上帝也同樣強大又慈愛,你或許會因此成為一個有安全感且充滿自信的人,人際關係也會很融洽。但是,要是你的父母對你一味地苛求,你可能會認為上帝也是這般吹毛求疵,你會覺得既使你做得再好,也永遠不會蒙上帝的喜悅……無論他們對孩子是慈愛還是冷漠、寬容還是苛刻、支持還是不屑一顧,父母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你對上帝的認知、對自我的認識,以及你的人際關係皆由此成形。其結果可能美妙無比,也可能不堪設想。對於上述觀點我舉雙手贊成!你們的孩子和你們他們的父母 的關係如何,決定了他們長大成人後將要具備的生活素質。倘若你是他們的英雄,那麼上帝便會成為他們心目中的超級英雄。如果你的孩子尚且年幼,切記:對他們而言,你就是「上帝」。你對他們所說的一切,他們都深信不疑。就算你說月亮是乳酪做的,他們也會信的!如果你的言語行為表露出他們是多麼卓爾不凡,多麼可愛,這一切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外貌有多討人喜歡,表現多麼出眾,僅僅是因為他們的身份他們是誰,那麼在他們長大成人後,就會抵擋這樣一種誤導只有表現良好才能獲取他人的首肯;他們也會發現,為什麼個人的成功、地位、美貌和財富不能夠帶來永恆的幸福。切記:這個世界很快會給他們年輕又天真的生命帶來最詭詐的謊言你的自身價值僅僅取決於你是否符合這個社會所公認的成功標準。然而倘若你灌輸的理念夠堅定的話,當他們聽到這樣的謊言時,他們的內心深處便會不斷湧現齣兒時珍貴的回憶,那就是你對他們無條件的愛和接納。這樣的回憶足以給他們力量抵擋欺騙,從而接受上帝那豐盛的慈愛。那麼對於孩子稍大些的父母,也請記住:正確的事情永遠為時不晚。本書所指的真正的英雄,就是每一天都按照「六 A」原則去生活的普通的爸爸媽媽們。聽上去是不是很簡單?然而所有的父母都深知這一點兒就不簡單!看上去是父母掌握了主動權(這是 「爸爸媽媽最了解」的模式),然而我們的生活常常陷入許許多多的狼狽不堪中,從未弄清楚我們到底還能不能佔據優勢。成為「英雄」的六大秘訣我和迪克對此深有體會,所以我們想為大家提供一點幫助。向廣大讀者介紹一個我們稱之為「積極的子女教育六 A原則」的教育方案,主要包括六大原則,即六個 A接納(Acceptance)、讚賞(Appreciation)、關愛(Affection)、時間(Availability)、責任(Accountability)、權威(Authority)。<由於這六大原則均以英文字母 A開頭,故稱六 A原則譯者按 > 在第二章中我們將概括介紹六 A原則,其餘的章節是針對每一項原則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並提供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以便你們在家裡也能施行這些原則。六 A原則能幫助你循序漸進地做一個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不錯,孩子們確實對搖滾樂歌星、電影明星和那些名聲顯赫的偶像青睞有加,可是不用擔心。每年我周遊各地,和成千上萬名高中生大學生交談,在我看來,他們內心真正渴慕的是領導力、人格、誠實正直,還有最最渴望的愛。唯一能滿足他們這些願望的只有爸爸和媽媽,而不是麥當娜和「后街男孩演唱組」。孩子們深知內心真正的需求和表象偽裝之間的區別。他們本能地知道他們對於身邊的親人有多重要。當他們真正被愛、被接納、被讚賞的時候,其實心裡都明白。他們很清楚自己有沒有價值,重要不重要。他們還能感覺到你的關愛究竟是發自內心的,出於義務的,還是心不在焉的。不過,孩子分不清「優質時間(Quality time)」和「大量時間(Quantity time)」之間的差別。對他們來說都一樣,父母不在身邊,這騙不了他們。永遠別想敷衍孩子!我已經記不清從哪兒找到這句話作為本章的標題,不過它已經成為我在家中的準則,到哪兒我都願意與他人分享這幾句話:你可以欺瞞一個騙子,也可以愚弄一個傻子,但你絕敷衍不了一個孩子!在你繼續讀這本書的時候,你會不時地看到這幾句話。如果到現在為止你仍沒有什麼收穫的話,我期望你至少要明白:家長不能敷衍孩子;對孩子不能以恩人自居;更不能忽視他們。言語是遠遠不夠的,孩子要看到的是行動。當然,我並不是說父母必須十全十美才有資格做英雄,但是他們需要謙卑的心態、獻身精神和願意學習的心志。一旦孩子們在接納、讚賞、關愛、時間、責任和愛的權威下成長,其結果會令人稱奇:·生活在容忍和友善中的孩子,會心胸豁達、平易近人;·生活在鼓勵和推動中的孩子,會倍感安全,自強自信;·生活在讚賞和肯定中的孩子,會體諒別人,知足感恩;·生活在正義和公平中的孩子,會掌握原則,涇渭分明;·生活在安全和穩定中的孩子,會心態平穩、信念堅定;·生活在支持和認同中的孩子,會珍惜生命、自愛自尊;·生活在無條件接納中的孩子,便生活在上帝愛的懷抱中。六 A原則讓這一切成為可能,或許比這更多!這些原則並不是什麼靈丹妙藥,不能保證藥到病除,但它是我們生活航程中的指南,無論是波濤洶湧還是風平浪靜,它都能為我們指引航向。現在讓我們詳細研究一下這套方案吧!問題默想、討論及應用: 你有沒有思考過怎樣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想沒想過要成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想和不想的原因是什麼? 本章中作者重新定義了「英雄」的概念,著重強調「以身作則」。孩子們在你身上看到的品格,將來也會處處彰顯在他們自己身上。你覺得這句話如何影響你對父母角色和責任的看法?當孩子們看著你如何兌現你所堅信的的世界觀時,他們學到了什麼? 「孩子不會高過父母,所有的孩子,當他們長大成人時,都會承襲父母的秉性。」想一想你的孩子是怎麼越來越像你的。找出你身上兩三個你希望傳承給孩子的優良品格,並想辦法在本周中對孩子言傳身教。返回目錄第二章 不要一味期待,要事先計劃 常有人說結婚和養育孩子是人們沒有或很少事先經過培訓的兩大職責。實際上誰都是邊干邊學的,歷經了數不清的嘗試和挫折。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常常對人生中最珍貴的關係抱僥倖心理。我們期望愛能征服一切,因此常聽到家長說:「孩子總會知道我們是愛他們的」,「我們不管做什麼,不都是為他們好嗎?」事實上,我們的確在婚姻和家庭上得到過相當全面的培訓,那就是出自我們的啟蒙老師爸爸和媽媽。問題是:他們的榜樣沒有自始至終遵循永恆的原則。倘若把全國的青少年對我說的話當成一個晴雨表的話,我們可以從中看到:老盯在孩子屁股後面的方法並不見效。儘管市面上教養子女的書籍、光碟、影片,還有各種「非正式」的妙招層出不窮,家長們在子女教育的問題上還是摸不著門道,許多家長仍是無所適從。我和迪克並不是在此宣稱我們已經掌握了所有養育子女的良方,我們在本章中要講述的六 A原則也不是什麼萬能鑰匙,百試百靈,不過我們相信,我們所發現的這幾項子女教育的基本原則能夠在最大限度上幫助「機能失調家庭」打破不良嗜好的怪圈,並幫助健康家庭往更積極的方向發展。我們的目的是讓家長們能夠從六 A原則中獲益。我們可以把六 A原則看作是一個菜譜: · 先以「接納」開始, · 接著加入「讚賞」; · 佐以大量的「關愛」和「時間」, · 然後放入「責任」,最後蓋上「權威」的鍋蓋。這本書的其餘章節我們都將圍繞六 A原則詳細闡述。一旦你在家中開始啟用六大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麼你一定會和孩子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如果把六項原則全用上的話,那麼你將成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了!不過有一點至關重要,就是你必須按照正確的順序應用六項原則!有些家長認為:首先他們應該建立起威信。他們總想監督孩子,用他們的話說「對孩子負責」。這些家長相信,像接納、讚賞、關愛和時間,到時候自然而然就有了。在第三章中我們會提到,把這些看成理所當然是非常不明智的。另外,先建立威信恰恰違反了做孩子英雄的初衷。為什麼接納必須是第一步要正確地實施六 A原則,你必須從「接納」開始,因為這絕對是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最理想的是無條件的接納向孩子們表達你的愛,讓他們懂得:不論他們的言行舉止如何,不管他們犯了多大的錯誤,多麼的失敗,爸爸和媽媽始終如一地愛著他們。當孩子從父母那裡感受到真正的接納後,他們就會感到很安全。他們知道在父母心目中,他們是無價之寶,他們的價值並非取決於他們的表現有多好,只是基於這樣一個事實他們是誰,他們被父母呵護僅僅因為他們是爸爸媽媽的孩子。許多家長都認同這是最理想的,也有許多人覺得他們已經這樣做了。然而,事實上父母們給予孩子的接納往往是一種表面現象(即有條件的接納)。換句話說,在小寶貝們「乖」(有正確的表現)的時候,爸爸媽媽才接納他們。一旦孩子做錯了事,失敗了,不聽話了,或不講道理時,這些接納就煙消雲散了,至少那會兒是這樣。父母覺得他們能夠在孩子不知不覺的時候巧妙地收回他們的接納,然而,孩子能在剎那間感受到這樣微妙的變化。從我養育 4個孩子的經驗來看,無條件的接納是一項全時間的工作。你不能單在嘴上說說而已,生活中每時每刻都需要我們接納。我抓住生活中的每一個機會讓孩子們明白我接納他們,面對每一天的挑戰,無論輸贏,都不會影響我對他們的愛。他們和我一樣都是人,既有一帆風順的時候,也有險象環生的時候,但是,我對他們的接納永不改變。接納女兒凱蒂 - 我的足球運動員我和妻子多蒂一總是尋找各種方式向孩子們表達我們無條件的接納。有時候我會懷疑我們到底有沒有做到位,但孩子們會對我們進行觀察,然後才顯示出他們是否完全接受。他們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善於傾聽和觀察。比如我們的女兒凱蒂,她 6歲時就已經是年級里的足球明星了。有一次,她正參加賽季中最重要的一場比賽,做完熱身運動後,她跑到場邊對我說:「爸爸,要是我踢進一個球,你會不會獎勵我一美元?」 「當然啦!」我微笑著回答她。 「哇,太棒啦!」對一個 6歲的孩子來說,1美元 1個進球的身價抵得上一個職業籃球明星為期幾年的 NBA球賽合約。 「等一下,寶貝,」我抓住了正要返回賽場的女兒:爸爸也會給你 1美元。」「就算你一個球沒進,「真的嗎?」 「當然真的啦!」 「哇!」凱蒂邊開心地大叫,邊雀躍地要回賽場。但我再次抓住她問道:「等一等,你知道為什麼嗎?」我那6歲的小寶貝停住了腳步。我至少花了3年的工夫想幫助她明白什麼是無條件的接納,但好像沒什麼太大的進展。然而,就在那時,她回過身來望著我說:「是的,爸爸,不管我踢不踢球,你都愛我!」沒有什麼能比女兒的話更讓我欣喜了!我甚至不記得那場比賽中凱蒂有沒有進球,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終於明白了我對她無條件的愛,這才是真正的意義所在!讚賞意味著對孩子說:「你不同凡響!」如果說接納是和孩子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的話,那麼讚賞便是房基石。接納你的孩子是建立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和安全感,讚賞則加添了孩子的自信,讓孩子覺得:「嘿,原來我還是挺重要的!爸爸媽媽喜歡我在他們身邊,他們以我為榮!」倘若你想練好讚賞這門功課,首先要成為一個「發現者 」。不要總把父母的目標局限在糾正和管教孩子,讓他們循規蹈矩的模式上,還是先著重於其他方面吧。先了解你的孩子有哪些地方值得你由衷地稱讚、表揚和鼓勵的。 這並不表示你非得把適時的管教和糾正棄置一邊,要讓孩子明白,你的確注意到了他們所做的正確的事情,並且對此非常認可,藉此為管教鋪平道路。然後你便能夠在一種積極的氛圍中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而不是總感到他們一無是處。我們將在第七章和第八章中詳細地論述讚賞的原則。首先,把接納和讚賞放在父母天平的 「愛」的一邊,以後我們還要談及「約束」即「責任」和「權威」。如何向我們的孩子表示接納和讚賞呢?這裡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式,我們大致了解一下:關愛意味著對孩子說:「你真可愛!」提醒父母應該關愛孩子,這是否有點多此一舉?遺憾的是,許多孩子的成長中缺乏情感的表達,其結果可能在多年以後才會反映出來。有婚前性行為的青少年往往就是在找尋兒時從來沒有獲得過的關愛。我始終認為孩子從來不會嫌大人呵護得太多。他們需要每天從你那裡聽到和感受到更多的關愛。在身體上,你要給孩子愛撫,擁抱他們,親吻他們,拍拍肩,或者撫撫背。在言語上,你應該告訴孩子你是多麼的愛他們。他們不會聽膩的!當面或在電話里,我總會用各種方法,一天至少四五次告訴我的每一個孩子「我愛你」。的確,在孩子稍稍長大些,進入小學高年級和初中時,他們會開始表現出不需要太多的關愛。不過根據我的觀察,這些大孩子反而比小時候更需要關愛。問題是家長怎麼把握正確的時間和地點,用正確的方式來傳達愛意,千萬別輕易斷言孩子們不需要愛。不幸的是,有這樣一種趨勢:孩子越大,父母對他們的關愛就越少。我看到過一份研究報告,上面的數據表明:隨著孩子的成長,爸爸媽媽在言語和身體上給予孩子的關愛明顯減少。在孩子五年級時,有 54%的媽媽每天對孩子說「我愛你」,但到了孩子初中時,只有 35%的媽媽這麼做。再看看爸爸們:有 44%的爸爸對五年級的孩子有言語上的關愛,但孩子到初中時,數字降到了36%。有些父母是通過肢體語言來表示關愛比如擁抱、親吻、拍肩等等,有 68%的媽媽用這種方式向五年級的孩子傳達愛意,但孩子到初中時降到了 44%;在孩子五年級時,有 50%的爸爸這麼做,但當孩子到初中時,只剩下 26%的爸爸在堅持這麼做。當然沒有一項學術研究可稱得上「絕對權威」,這些統計數字清楚地表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孩子越大,父母每天向他們傳達的愛意就越少。想想看,到孩子十六七歲時,那些數據會是多少?肯定所剩無幾了!對此我百思不得其解,在孩子進入青春期時,他們的個性逐漸開始定型,並且嘗試著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自信心,恰恰在如此關鍵的時刻,他們從父母那裡得到的關愛卻越來越少。絕不能輕描淡寫地認為:「反正孩子們知道我愛他們,我不用總掛在嘴上。」可我告訴你:你就是要把你的愛天天掛在嘴上,表示在行動上。其實,向孩子傳達愛意是讓他們體驗被愛的感覺,這種體驗能夠助長他們的自信,幫助孩子日後在家庭以外的人際關係中相處得當。我記不清和多少青少年談過心了,特別是一些少女,她們已經陷入性混亂的困境,就是因為她們想要以此來證明自己是有人愛的。 時間意味著對孩子說:「我很在乎你!」從某種意義講,時間是六 A原則中最重要的一環。為什麼?道理很簡單,如果你總不在孩子身邊,你怎麼向孩子表示接納、讚賞和關愛呢?你怎麼教導他們學會負責任?你怎麼行使你愛的權威?當今這個時代,父母的日程表通常排得滿滿的,擠不出一點時間給孩子。為了對孩子有個交代,他們就和孩子共同度過所謂的「優質時間(Quality time)」(即:大約 5-15分鐘的時間,用來專門陪孩子玩耍)。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優質時間」固然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但終究不能取代大量的時間。的確,在父母與孩子相處的大量時間中,有些時刻會成為美妙的瞬間。你不能對孩子這麼說:「嘿,兒子,在我趕著去開另一個重要會議之前,讓我們一起呆 5分鐘的優質時間吧!」我是一個急於求成的人,喜歡忙碌,有時甚至同時運作四五個項目。可我漸漸開始認識到:我的孩子是最最重要的。在以後的章節里,我有許多和孩子玩耍的好主意要與你們分享。有些很簡單,有些則離奇古怪,可我一直在和孩子們玩這些遊戲,而且還將繼續下去。我想讓孩子們了解:為了他們,我願意付出時間,在我心目中,沒有一個人、一項活動或一件事情能比他們和他們的母親更重要。「愛」要以「約束」來平衡接納、讚賞、關愛、時間,這四大原則在子女教育的天平上處在「愛」的一端,而在另一端,我們要放上另外兩大原則來平衡責任和愛的權威這是家庭生活的規則。切記:必須以 「愛」為先導。愛能夠讓規則不再惹人討厭,反而能帶給人益處。先前我們提過,「接納」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讚賞」能使孩子有價值感。而「責任」帶給孩子的是自制力。一旦我們讓孩子漸漸對什麼事都盡心盡責,他們便會懂得「責任心」的真正含義。要在家中教導孩子有責任心,家長自己必須言傳身教,身體力行。一個英雄不僅要教導他的孩子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自身也要對孩子們說到做到!我和迪克為了在孩子們面前做到誠實可靠,就讓他們幫助我們儘力成為最佳家長,請他們指出要我們改進的地方。如果我們的一言一行有悖於我們平時在家中教導的,孩子們就有權以尊重的方式向我們指出。一旦你開始對孩子們言出必行,那你就要堅持到底!一次,我們全家要去一家快餐廳吃晚餐,除大女兒凱莉以外,所有人都想到了同一家餐廳。凱莉看到沒有人贊同她的意見,就說了一些很難聽的話,比如:「垃圾筒」「濃痰」等批評大家的選擇。我及時糾正了凱莉不恰當的言語和不合作的態度,接著大家同意做一些讓步。我們先開車送其餘人到第一家餐廳,隨後我和多蒂帶凱莉去她喜歡的那家餐廳。我們驅車前往其他孩子要去的那家快餐廳,就在停車的時候,我半開玩笑半附和著凱莉叫道:「大伙兒趕緊下車,到那個『嘔吐袋 』里去!」孩子們早已迫不及待地衝進餐廳,直奔垂涎已久的土豆條和漢堡包去了,根本沒聽明白我話里的意思。我們掉轉車頭,駛向凱莉選的那家餐廳。這時凱莉突然開口道:「爸爸,你剛才指出了我的錯誤,可稱一個地方叫『垃圾桶』和『嘔吐袋』有什麼區別?」我已經感覺出凱莉在諷刺我。是啊,我們出來是吃晚飯的,我卻說了那麼噁心的話讓大伙兒倒胃口。我如鯁在喉!我感謝凱莉指出了我的言行不一,我沒有以身作則。這次經歷令我羞愧難當,但在某種意義上,這是我學習到的最生動的一課,讓我明白了責任感的真正內涵和自我約束尤其是管住自己的舌頭。我和迪克在子女教育講座上經常強調「責任」能教導孩子服從,幫助孩子學會自律。沒有建立起責任感的孩子永遠不會自律。有兩種權威 「權威」讓人聯想到領導,而這恰恰是父母的角色家中的領導。在行使權力的時候,父母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其中較為典型的是「專制型」和「關係型」。專制型的家長們說:「我說了算!你要照我說的去做,否則……」專制型的家長用條條框框來約束孩子,他們不得不去控制、支配和操縱孩子。他們的孩子只不過是傀儡,被繩索緊緊牽拉著,沒有自主的餘地。而關係型(權威性)的家長們則說:「我想讓你得到最大的益處。我們一起來看看哪個更恰當……這就是我認為該這樣做的原因這才是最負責任的生活方式。」關係型的家長總能抓住規矩的精髓。他們在家中是僕人式的領導,既有權威的指導,自己又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他們的孩子明白規矩的約束,還懂得在一定範圍內他們有充分的自由作出正確的選擇。愛的權威能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使他們有能力自行決定正確的言行舉止。之前我曾用菜譜的比喻來形容六 A原則,還有另外一種方式或許能更詳盡地解釋其性質這象徵著一個健康和美的家庭。這個家庭的根基就是「接納」,緊挨著根基的是「讚賞」。「關愛」和「時間」是兩堵牆,代表向孩子傳達「接納」和「讚賞」方式,同時也用整個「愛」的上層建築來支撐「約束」部分的橫樑和屋頂即「責任」和「權威」。六 A原則是打造一個健康溫馨、積極向上、功能完善的家庭的藍圖。當你用正確的順序應用六大原則時,你將會成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不是為了讓你自己滿意,而是真正為了造就孩子,讓他們獲益。你要樹立好的榜樣,幫助你的孩子,使他們得以在這個物慾橫流、危機四伏的環境中生活。我們再次重申:六 A原則必須按照正確的順序加以運用。沒有人會先從屋頂開始造房子,然後再打地基。否則你會一無所獲,理不清頭緒。在第三章中,我們將更詳細地說明為什麼「愛」必須要比「約束」先行一步。問題默想、討論及應用: 制訂子女教育方案有多重要?在這方面你計划了多少? 根據作者的觀點,接納是教育子女的先決條件。在一張紙上寫出你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為什麼贊同這個觀點? 你是如何讚賞孩子的?你是否每天用一些獨特的方式讚揚和鼓勵你的孩子?你的讚揚是否多過批評指正?在孩子漸漸長大的時候,你向他們傳達愛意的次數是否明顯減少?如果是的話,和你的配偶討論一下,如何才能以較為自然和易於接受的方式向孩子傳達愛意。 按照作者的說法,什麼才是與孩子共度「優質時間」的唯一途徑?你為孩子付出多少時間?和孩子相處的時候,你有沒有把全部的注意力、興趣和關愛傾注在每一個孩子身上?你有沒有打算和每個孩子進行單獨的約會?這個星期就開始行動,怎麼樣? 關於「對孩子言出必行、信實可靠」的觀點,你有什麼看法?你是否認為這樣做孩子會乘機不尊重父母?還是認為這是一個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則,培養孩子責任心的好方法? 作者在書中提到,有兩種行使家長權威的方式,一種是專制的,另一種是在一定範圍內許可的。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則是這兩者之間的平衡。你的孩子認為你屬於哪一種風格?為什麼? 返回目錄第三章忽視了親密關係,規矩就軟弱無力 要做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家長們務必謹記:規矩若不是建立在良好的關係上,就會導致反抗孩子不會對規矩積極響應,他們只對良好的關係有所回應。的確,你可以迫使孩子守規矩,他們也會表現得「很乖」;也可以用規矩束縛孩子,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得到了他們的積極響應。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孩子看上去很聽話,可在內心深處,卻充滿了畏懼、沮喪和埋怨。除非你同孩子建立起一種接納的愛的關係,否則,到時候你就等著麻煩接踵而來吧!其實在聖經中早就警告過父母「不要惹兒女的氣」。這句話說明了一個問題:如果規矩沒有建立在良好的關係上,到頭來就會觸怒孩子,反而導致更多的負面行為。在過去的 15年中,我和迪克到世界各地作演講。每到一處,我們都發現許多家庭的孩子很叛逆,家長們用盡了渾身解數,但仍然一籌莫展,束手無策。就像我們在第一章中提到的那樣,人們很容易把這一切都歸咎於社會環境。家長們有太多的借口可以解釋:「要是孩子不看那麼多電視,電影,不聽那種搖滾樂就好了。」我們不否認這些因素給家庭帶來了種種傷害,當今社會崇尚的就是不要為家庭付出,我們的孩子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中長大,而當前社會上奉行的價值觀恰恰是家庭生活的死敵。我們不能把自己的錯誤歸咎於社會毫無疑問,如今叛逆的孩子在我們周圍比比皆是,這些孩子冷漠、性情暴戾、憤世嫉俗、性格孤僻。可是,爸爸媽媽們,你們一定要清楚地意識到:真正的元兇並不是這個社會!我們可以把社會當成我們弱點的借口,但是問題的真正原因隱藏得更深就在我們自己家裡!父母還沒有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就貿然定下規矩,其結果必然是反抗。有時候孩子的叛逆表現得比較外在,這從孩子的行為上很容易發現;可有些叛逆往往是內心的,從表面上看,孩子表現得很聽話,可實際上內心已經滋生出怨恨和苦毒,並伴著自我形象的扭曲和自尊心的匱乏。「規矩若不是建立在良好的關係上,就會導致反抗」,但是我們看到,這個原則在世界各地已經遭到扭曲。最近我在菲律賓為六百多位牧師和教牧人員演講,演講結束後,有兩百多人排隊等著要和我說話。那天晚上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一位牧師的困擾,他說全家人都反對他。他的 3個孩子,分別是 17歲、13歲和 10歲,他們都被認為是「教會中最壞的孩子」,他們叛逆家長的方式層出不窮。這位牧師迫切地想知道他究竟該怎麼做。 「忘掉所有的規矩。」我對他說。 「什麼?」他半信半疑:「我煩就煩在這裡啊!他們一向不守規矩,甚至覺得根本沒必要守規矩!」「我知道你的意思,」我對他說:「但是我再說一遍,別再想著那些規矩了。試著用我今晚講的那些原則先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吧!你沒什麼可損失的,不是嗎?」當晚我和那些菲律賓牧師以及教牧人員分享的主要原則之一就是:多花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將提到,如果你不常在孩子身邊,那麼你很難讓你的孩子了解你對他們的愛和接納。他們很快會看穿你的偽裝和敷衍。永遠不要忘記:「你可以欺瞞一個騙子,也可以愚 弄一個傻子,但你絕敷衍不了一個孩子。」「你從來不陪我們一起做任何事!」我的一位牧師朋友克里斯恰好在犯難的時候,學到了這個原則。他在離我家不遠的一家教會侍奉。一天,我在街上偶爾碰上了他,問及他的近況,他說: 「喔,還算過得去吧,」克里斯有些閃爍其詞:「一切都還挺順利的。」克里斯的回答讓我感覺實際情況並不像他說的那樣。 「克里斯,到底怎麼了?最近你有沒有在家陪陪你太太和孩子?」終於他告訴了我真相。就在幾天前,他7歲的女兒回到家後告訴他:「爸爸,從今以後,我再也不去做禮拜了。」「親愛的,這是為什麼? 」「就因為你!」小姑娘激動地說:「你總也不在家,你從來不陪我們一起做任何事!」與克里斯的偶遇促使我專程去看望他,我和他聊了將近三個小時。在談話中,他說他們全家將去另外一個很遠的城市,因為他馬上要換工作了,是去擔任教會行政工作。這樣他就有時間在家陪伴孩子了。「不,這不對,」我強烈反對:「你從現在就開始:每周抽兩個晚上待在家裡,另外再加上放學後和你女兒的約會,每個女兒每周一小時。克里斯,倘若你現在不改變的話,你永遠都不會改變了!而如果你不改變的話,你就會失去你的家庭!要是你改變不了的話,就別再從事教會工作了。」克里斯驚愕地看著我,隨即就同意照我說的試試看。在結束談話前,我還向克里斯概要描述了六 A原則的其餘部分,還著重強調:除非父母即刻就開始付諸行動,否則這些原則仍然形同虛設。三個月後,我在路上碰到了參加克里斯教會的一位女士。她興奮地對我說:「真不知道該怎樣感謝你為我們教會做的一切!」 「您說的什麼?」我滿臉疑惑:「我好久沒在那兒演講了。」原來這位女士指的是克里斯的變化。那天克里斯回家後,當即運用起我們談論的那些原則。當他抽時間陪伴家人時,他們感到克里斯開始接納、讚賞、關愛他們了。一開始,克里斯慢慢變得對妻子和孩子守信、負責,他們也對他報以尊重,響應他在家中的領導權威,不是因為他們非這樣做不可,而是因為他們打心底里願意。在克里斯實施六A原則後,他看到了家庭的轉機。他和教友們分享了他的心得和家中的變化,隨即其他父母也跟著開始實施六A原則了,而這又改變了教會的整個局面。對我們有用的,對你同樣管用我告訴克里斯的並不是什麼魔法,也不是什麼天上的仙方,而是實實在在的,每個人都能運用的永恆原則。我和妻子多蒂知道這很管用,因為我們自己就是用這些原則來教育孩子的。幾年前,我和妻子決定在加利福尼亞的一個小鎮上撫育我們的孩子。這個小鎮離聖地亞哥邊界的克利夫蘭國家森林僅 160公里。因為這個社區太小了,人與人之間很熟稔,你在鄰居面前幾乎沒什麼可隱瞞的。打一開始,整個社區都知道我和多蒂對孩子管教甚嚴。我們定了一些規矩,並敦促她們要遵 守這些規矩,但只有在我們與孩子們溝通,聽取他們的感受後才這樣做。比方說,他們聽的音樂、參加什麼樣的音樂會、看什麼電影,我們都要事先評估。鎮上的其他家長開始信賴我們,他們的孩子問他們:「我們可以去聽某某音樂會嗎?」回答常常是:「如果麥道衛家的孩子能去,那你們也能去。」隨即我們的孩子便會問我們:「爸爸,我的朋友們說要是我能去的話,他們也能去。那我能去嗎?」有時候我們會同意,但多半我們不同意。這就給我們相當大的壓力,因為我們影響的不單是自己的孩子,還有其他的孩子。我們彷彿成了不許孩子玩的「大壞蛋」了。有一次,我兒子希恩參加了一處新的教會主日學,事後不久,我們便聽到了不少流言飛語,是希恩的老師對我們的看法,特別針對我。這位老師的父親是一位旅行佈道家,幾乎從不和孩子在一起,尤其是作為長女的她。因此這位女士根深蒂固地認為:只要是從事旅行佈道工作的人,比如我,和家人的關係肯定不會融洽。顯然,她把兒時自身的困擾強加在我們頭上,對於我們來說,除了為她惋惜之外,真的沒有什麼可做的了。而對此事較起真來的是我兒子希恩。當這位老師總聽到希恩一直在談論他的爸爸媽媽、姐姐妹妹後,她才意識到以前她對我們的論斷完全錯了。最後她向我和妻子道歉,現在我們和她的關係很好。好學生?壞學生?與孩子建立一種牢固的關係,其中最大的好處之一便是他們會尊崇你的價值觀,並會「循規蹈矩」,因為他們的價值觀其實就是你的價值觀。幾年前,女兒凱莉在一場歷史考試中得了個 「C"。因為她的學習成績向來名列前茅,所以這次她很傷心。就在她告訴我真相後,我才了解凱莉為什麼會受到這麼大的打擊。有一個外國學生剛轉學過來,早在兩個星期前他已經考過同樣的試題,當時他把試題抄了下來。他把這些試題給了班上的幾個學生,也給了凱莉,但凱莉拒絕了。她想憑自己的實力獲得成績。凱莉很用功地複習,考試後她告訴我:「爸爸,我從來沒有碰到過這麼難的考試。恐怕這次我考得不太好。」不久成績下來了,不出所料,凱莉破天荒得了個「C」。班上另外三個優秀生也和凱莉一樣,得了「C」,有的甚至是「D」。令人費解的是,兩個差生卻考了「A」。當然,他們就是在考試前先拿到試題的那兩個學生,其中一個在整個考試中只錯了一道題。但在我和多蒂眼中,凱莉的「C」儼然是個「A」!她憑著自己的努力,在一生中從未遇到過的最難的一場考試中得了一個真實的成績,我們以她為榮!最寶貴的是,她得了個「C」,不是因為她不得不遵守我們定下的規矩,而是因為她自己想要遵守自己內心的準則要誠實,憑自己的實力獲取成績。對孩子說「不」很難,但值得還有一次,凱莉去同學家參加一個八年級學生的畢業晚會。到了晚上,凱莉打來電話,說她想在那兒玩通宵。聽了她的要求後,我問了她幾個問題。凱莉承認在較晚的時候會有男生來參加晚會,而且不能夠保證那會兒沒有人喝酒。她告訴我有哪些人打算在晚上 10點以後留下來,其中一個男生的名字我認得,由於他愛喝酒,使得他的名聲很不好。他和凱莉一樣,只有14歲!聽完凱莉的敘述,我回答道:「不,凱莉,我不同意。我要你在十點鐘晚會一結束就回家!」凱莉在接下來的半小時內一連打了3個電話,有一次她哭了,隨即我便意識到這是怎麼回事兒了。大約有四五個女生也想留下來玩通宵,可她們也必須得到父母的許可,而這一切都取決於凱莉的爸爸怎麼說。顯然,凱莉的夥伴們給她施加了壓力。她開始在電話里保證不會出事,沒什麼可擔心的。同學的家長也留在家裡,還有許多小孩子女生沒有機會和別人單獨在一起。我能感覺到凱莉在暗示我:她的夥伴們在背後給她出主意。但我還是堅持我的原則:「很抱歉,凱莉,你還是必須回家。如果你是一個高中生的話,或許我會考慮一下,然後再拒絕。可你現在才剛上9年級(初三),媽媽和我都一致認為:讓你參加男女生在一起的通宵晚會絕對不是明智之舉。」我掛了電話,耳邊還清晰地縈繞著女兒的啜泣聲。我並不想令她失望,可我知道我做的是正確的。不久,凱莉回家了。她叫醒了我們,並感謝我們沒有允許她在那兒留通宵! 「爸爸」,她說道:「其實我一點兒也不想留下來,尤其在你拒絕以後,我的那些同學們就開始向我施加壓力,慫恿我。謝謝你幫我解了圍。」我和多蒂經常為了堅持原則而拒絕孩子的請求,孩子們恰恰會因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對我們心存感謝。迪克也有同樣的感受。一次,他 16歲的兒子喬納森問他可否參加一個晚會,聽說在較晚的時候有酒供應。迪克告訴兒子「不,:孩子,我不同意。我不想在這種事情上妥協。」後來,喬納森為此非常感激父親。家長一旦定下了規矩,就要堅持執行。我相信這樣做至少給孩子兩個好處:其一,幫助孩子們面對同伴,因為他們可以說:「恐怕我爸爸媽媽不許我這麼做。」其二,是更重要的,就是讓孩子懂得:有些觀點和規則是不能被忽視的,也不能妥協。我並不想在此標榜我的孩子總會滿心感謝地接受我們的決定,有時候我們的拒絕也會招致他們的曲解。但總體來說,我們的孩子遵守規則,並非因為他們怕我們,或在內心不服的時候表面上裝著順服。他們遵守規則是因為打從他們一出生,我們就和他們建立了親密的親子關係。良好關係是規矩的前提如果你讀完整本書,只能記住一點的話,那就請你記住這一點:規矩若不是建立在良好的關係上,就會導致反抗。孩子不會對規矩積極響應,他們只對良好的關係有所呼應。許多家長都認為他們之所以給孩子制訂一些規矩,尤其是青少年,目的是「為了他們的益處」,可惜他們遺漏了最關鍵的一個因素親子關係。如果你沒有讓孩子感受到你無條件的愛和接納,給予他們安全感;如果你沒有通過讚賞給予孩子自我價值感;沒有向他們傳達愛意,反而老在孩子耳邊苦口婆心地嘮叨「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其結果必定適得其反。要是你沒有花時間和孩子相處,讓他們感到很受重視,那就別指望他們會舉雙手贊成你定下的規矩。相反,你的規矩可能會招致意想不到的叛逆。有許多家長來找我,他們的孩子都處在青春期的困境中吸毒、性行為、懷孕、犯罪……凡是你能想到的可怕的事情都有。這些家長心力交瘁,絕望無助地問我:「我究竟該怎麼辦?」我真希望在他們孩子剛出生,或尚在年幼時就能和他們談談。孩子的早期階段是著手建立良好關係的最佳時期,當時的付出在若干年後一定會有回報。當然在孩子的青春期還不算太晚, 但會困難得多。青春期是孩子一生中最騷動的階段,你要花上四五年的時間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但這是值得的。記住: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永遠都不會為時過晚。單單靠規矩來管束孩子是遠遠不夠的,你要時刻警惕孩子的各種負面行為。一旦你接納和讚賞孩子,慷慨地向他們表達你的愛意,付出你的時間,那麼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對你定下的規矩作出積極的響應。用一個等式來表示,就是:規矩 -親子關係 =反抗規矩 +親子關係 =響應家長們一直關心的是:「我怎麼能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我對他們說『不』的時候,我在他們眼中根本不是什麼英雄,而是魔鬼。我到底哪裡做錯了?」與其讓家長們對錯誤的事情苦思冥想,還不如著重於正確的方向。在接下來的幾章中我們將深入地探討無條件接納的含義。沒有父母的接納,孩子的自我形象會變得猥瑣,自尊心會削弱。那麼怎樣做才能幫助你的孩子徹底明白無論他們做什麼,你都一如既往地愛著他們?首先,我們必須要追溯到接納的源頭上帝那裡。問題默想、討論及應用: 花點時間仔細分析一下你和孩子的關係。用 1-10來給你和每個孩子的關係打分,10分代表最好。如果你和每個孩子關係的分數不一樣也不要奇怪,找找原因吧。你的孩子是否總在抱怨你制訂的規矩?是否有個別孩子特別不聽話、不合作,令你傷透腦筋?想一想你和這個「不乖的孩子」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這是不是導致孩子不乖的原因? 35頁,牧師克里斯的小女兒說她再也不想去教堂做禮拜了,因為父親從來都不在家,也從來不陪家人做任何事。作者的忠告是:每星期兩個晚上待在家裡,加上放學後和每個孩子的約會,每人一小時,一周一次。重新審視一下你自己的日常安排,你有沒有待在家裡陪伴家人,花時間和他們溝通,陪孩子們玩遊戲、摔跤等等?上個月你和孩子有幾次約會? 你拒絕孩子的請求時,會怎麼做?你有沒有先聽取孩子的想法,然後向他解釋?還是一意孤行? 你是否常常觸怒孩子?為什麼不和孩子坐下來平心靜氣地談談,聽聽他們的心聲呢? 第二部分接納培養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接納是培養任何關係的根本。你是否能無條件地愛你的孩子呢?為什麼孩子需要無條件的接納呢?如果他們得不到會怎麼樣呢?父母的接納對培養孩子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有何作用?在下面的幾部分中,我們將探討上述問題和以下的各種觀點: * 怎樣才能認清我們對孩子的要求是基於他們的行為表現?哪怕是巧妙地向孩子暗示? * 聖經中哪裡闡明了每個人的獨特性?你如何將你的孩子視為獨一無二? * 為什麼讓孩子恪守教條的管教方式不起作用? * 聖經中哪些內容涉及「自尊心」和「自我形象」? * 找出聖經中有關自尊心的定義 * 為什麼有些孩子會這樣想:「我沒有太大的價值,也許我天生就沒用。」 * 怎樣教導孩子「我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我是有價值的 天生我才必有用!」 * 怎樣向孩子表達無條件的接納,有哪些實際應用? * 為什麼說接納永遠是一項選擇,在日常生活中,你應怎樣作出選擇? 返回目錄第四章只有你先接納孩子,孩子才會接納他自己 你愛孩子,是因為他們做出了什麼成績,還是因為他們本身?花時間認真考慮你的答案。如果你深入思考這個問題的話,答案或許不會像先前那樣簡單。這還要取決於你對無條件接納和有條件接納的理解。無條件的接納基於你的孩子本身具有無限的價值。在無條件接納中長大的孩子更容易培養良好的自我價值感。他們在與父母的關係中更有安全感。他們常常對愛的權威作出積極的響應。那麼無條件的愛到底有多重要?接納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培養了孩子的安全感,使孩子更加願意敞開自己,在你和孩子之間建立更多的信任。另一方面,有條件的接納著重於孩子的行為。如果孩子順從,達到要求,或表現良好,才會被 接納。一旦孩子的表現達不到家長的標準,他就感到不安全、被排斥,從而缺乏自我價值和自尊心。孩子不願意在你面前敞開心扉,你們之間的信任感就會越來越匱乏。不安全感來自各方面在我巡迴演講的過程中,一路上遇到許多青少年和大學生,他們幾乎只知道有條件的接納,有的甚至對接納知之甚少。 * 馬克認為他上不了大學,因為在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個老師總說他很笨。更糟糕的是,他的父母老對他說:「你是個懶蟲!你永遠成不了器!」* 麗薩的同學總是無情地嘲笑她細細的腿,說她的腿是「鳥腿」!說「你最好在洗澡時戴上雪橇,免得滑倒!」這樣的嘲弄一直折磨著她到初中。如今,作為剛進大學的新生,麗薩還是那麼纖細苗條,她的同學對減肥趨之若鶩,可她還在為「皮包骨的腿」煩惱不已,甚至不願以泳裝露面。* 傑夫則一向充滿自信,自我肯定。在班裡他名列前茅,在足球隊里也是主力。傑夫的哲學是:「你要展示自己,否則沒人會覺得你有價值。」有些人,像馬克和麗薩,人們很容易察覺出他們缺乏自尊心,因為他們明顯地承認自身的不安全感和缺陷。另一些人,比如傑夫,企圖以進取向上、趾高氣揚的態度來掩藏自卑感和不自信。 「對什麼不自信?」或許你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其實他們對是否被接納感到不自信 因為接納表明了一個人的內在價值。相反,他們的生活完全有賴於自身的表現,認為他們必須要向別人證明自身的價值。他們覺得必須靠自己贏得別人的認可和接納,其實他們不明白,自己跟別人一樣,同樣擁有與生俱來的上帝的形象。他們被愛和被接納,只是因為他們自身,僅此而已,並不 因著他們的行為和外貌,也不因為他們擁有什麼。遺憾的是,我發現有許多年輕人像他們的父母和其他成年人一樣,陷入了依靠行為表現的羅網中,他們無法懂得上帝無條件的愛賜給了每一個人自身的價值。「人算什麼,禰竟顧念他?」所羅門王寫道:「世人算什麼,禰竟眷顧他?禰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給「自我形象」和「自尊心」下個定義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心裡把自己描繪一番,那就是我們的自我形象。另外,研究表明人有一種傾向,即自己的行為會漸漸向內心的自我描繪靠攏。有健康的自我價值感的人會感到自己的重要性。他們覺得自己的存在很有意義,世界會因他們的存在而美好。他們同樣也會尊重他人的自身價值。這樣的人會放射出希望、喜樂和信任的光芒。而那些自我價值感貧乏的人,則被他人的意見所左右。當你認為自己缺乏自我價值時,就不能輕鬆自然地展現自我。有一個表面上無憂無慮的學生寫信向我承認:「我覺得自己是個沒用的東西,我很害怕別人怎麼看我,我無法接納我自己。我不敢直視別人的眼睛,甚至不敢接近他們。我覺得自己真沒用!我很怕被人拒絕。」被別人接納的孩子才能接納他自己讓一個孩子感到被接納,特別是來自父母和老師的接納,會給他的一生帶來巨大的影響。倘若總有人對孩子說他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那麼他會由此產生這樣的結論:「我一文不值,一點都不中用。」一旦沒有被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接納,孩子便會拒絕接納自己,而這就是扭曲的自我形象和自卑感的癥結所在。與之相反,覺得自己與眾不同的孩子就是因為父母給予了他們充分的接納和肯定。我妻子多蒂的父母就用了這個訣竅。他們有三個孩子,他們能讓每一個孩子都感到自己與眾不同,但從來沒有一個人覺得自己比別人更了不起。多蒂常常告訴我,在他們兄弟姐妹中,如果有誰覺得自己是最討父母喜歡的孩子,他們心裡就會感到不舒服。這就是因為多蒂的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均等的,他們用很簡單的方式讓每一個孩子都意識到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多蒂的父親會對她這樣說:「你是我最喜愛的大女兒。」然後又會對小她七歲的妹妹薩麗說:「你是我最喜愛的小女兒。」對她的弟弟斯蒂文,父親會說:「你是我最喜愛的兒子。」多蒂也用同樣的方法對待孩子。凱莉是她「最喜愛的大女兒」;希恩是她「最喜愛的兒子」;而凱蒂是她「最喜愛的金髮女郎」;那麼海倫就是她「最喜愛的黑眼睛寶寶」。這只是一個雕蟲小技,可特別管用。就拿希恩來說吧,他知道自己是家裡唯一的男孩子,可他仍然喜歡聽爸爸媽媽說「他是他們最喜愛的男孩」。關鍵是,總有辦法讓每個孩子都感到自己的獨特性,你需要做的就是要發掘對孩子最管用的招數。多蒂有一個女友,她有兩個兒子,年齡相差很小。有一次,多蒂和她通信,在信中這位女士頻頻描述其中的一個孩子,稱這個孩子是 「她的驕傲和喜樂」,但是,她幾乎沒有提及另一個孩子。她的偏愛很明顯,可想而知那個失寵的孩子會怎麼樣。 在《躲藏還是尋求》一書中,作者詹姆士·杜布森博士指出:在 20世紀的美國,自卑感就像瘟疫一樣吞噬了許多人。他相信,只要父母遵循這樣的主張即所有的孩子生來都是平等的,必須給予他們尊重和尊嚴,那麼,自卑的瘟疫還是能遏制的。給予孩子一個健康的自我價值感是所有父母責無旁貸的任務,這樣的父母就會成為兒女心目中的英雄!問題默想、討論及應用: 1.你將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請詳細列出?你不妨以這種方法開始非正式地和孩子探討以下觀點: * 我們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 * 上帝賜予人類特殊的任務治理地球 返回目錄第五章接納———尊重孩子的獨特性在我兒子希恩 12歲那年,他參加了一個棒球隊。在賽季開始前一個星期,我想到一個主意,怎樣向兒子和他的隊友們顯示我們的接納。在當地的一家餐廳,我買了 12張冰激凌優惠券,送給他們的教練。「教練,這些優惠券是給孩子們的。」我說。 「好啊!」教練滿臉堆笑:「這太好了!真希望更多的父親能像你一樣對小孩子的比賽感興趣!等贏了第一場球,我就帶他們去慶祝!」「不,教練,」我趕快糾正他:「我想讓你在他們輸了球後帶他們去吃冰激凌。」教練望著我,滿臉疑惑不解。因為我所說的不符合他的邏輯,在他的概念中,比賽有輸贏,贏了才要慶祝,贏得精彩才有獎賞。於是我進一步向他解釋:「教練,我不管你是怎麼想的,我在撫育孩子的過程中,一貫認為他們的成功就是他們所付出的努力。我不認為他們的努力能勝過上帝對他們的創造。我相信我的兒子是按著上帝的形象創造的,他有無可限量的價值和尊嚴,這一切跟他打不打棒球沒有關係。哪怕他一生中從來沒有打過一場球,我還照樣愛他、接納他。」希恩的教練若有所思地凝視了我許久。最後,他鼓足勇氣說:「好吧,我答應你。可你這種想法挺離奇的。」賽季開始後,希恩的球隊贏了開始的幾場球,輸了後面的幾場。他們教練兌現了他的承諾,給每個隊員一張冰激凌優惠券,然後他和全體隊員一起出去為他們的輸球「慶祝」了一番。為此,希恩至少謝了我五次。之後的兩個星期中,他的三個隊員到我家感謝我給他們的特殊待遇。我特別記得有一個男孩名叫傑西,他說:「麥道衛先生,非常感謝您的冰激凌!哇!其實你並不在乎我們輸了還是贏了,不管怎樣您都愛我們!」沒有什麼能比聽到這話更令我欣慰的了。我想讓希恩和他的隊友知道:他們的價值並不在於他們打棒球的能力,在於他們每個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的,具有無限的價值和尊嚴。這對於 12歲的孩子來說是不是太深奧了?顯然不是!非常感謝您的冰激凌點時更是如此! 50億人中你獨一無二我還想讓希恩和其他的孩子都明白:上帝不但按照他自己的形象創造了我們,而且還賦予我們每一個人的獨特性。想想看:地球上有 50億人,可沒有一個人和你一模一樣!同樣也沒有一個人和你的孩子一模一樣。我時常會這樣問我的學生:「在 50億個人中只有一個你,那你為什麼還想跟世界上的其他人一樣呢?」然而,許多人想成為別人。他們的一生充滿了對別人的艷羨別人的體形、別人的頭髮、別人的膚色、別人的才幹、別人的能力……培養健康的自我形象的起點要本著這樣一個事實上帝創造了你的獨一性!用一句老話來解釋,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對孩子的獨一性作了最佳描述的就是出自大家都熟知的所羅門王的箴言:「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倘若你想得心應手地射中每一個目標,那麼,每個弓箭手必須自己製作弓箭,還要熟知這隻弓的獨特性能。同樣,父母們都需要了解家中每個孩子的獨一品性。培養每個孩子「走自己的路」,但並不是讓你去放縱孩子,讓他們為所欲為。家長對孩子的教導必須要考慮到孩子的獨特性和興趣,並且要與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展保持一致。正如弓箭手要熟悉他的弓的獨特性能一樣,你也一定要了解每個孩子的特點。儘管家長本能地知道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可是在教養孩子上,還是經常犯一個嚴重錯誤,就是想用同樣的方法管教所有的孩子。或許是出於對所有的孩子都有同樣的期待吧!我贊成所有家庭都需要有一個標準來遵行,但不能用一個標準套用在所有的孩子身上,因為每個孩子對事物都會有不同的反應。事實上:「一刀切教育」是扼殺孩子最有效的方法為什麼孩子的早期至關重要在子女教育的這些觀點上,迪克和他的妻子夏洛蒂對我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一次我學習子女教育心理就是看他們是怎麼帶孩子的,此後在我和妻子撫養孩子的時候,我們就開始運用這些原則。按照人類發展學泰斗兼心理學家艾力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的理論,所有的人在一生中會經歷八個階段。出生後的頭兩年,孩子正在經歷「信賴」的階段,因為父母滿足了他最簡單的基本需求。這個階段就是為孩子的自我形象和安全感打下基礎。其次,孩子開始進入到「自主」階段,兩歲孩子的自我意識最為突出,其典型的表現是:什麼都是「我!我的!」。這時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再是某個人的延伸。這時家長就要開始認識到孩子的獨特性,並要開始培養他「走自己的路」。換言之,要開始意識到孩子獨一無二的個性,並以此來教導和培養他。到了孩子學齡前的時段,他們在幼兒園或學前班裡開始和別的孩子有交往了,這個階段稱作「主動期」。這個階段之前的幼兒,已經表現出「平行玩耍」的現象,即他們雖然在別的小朋友身邊,但還是獨自地玩,並不是真的大家一起玩。從幼兒期進入學齡前(3至 5歲),孩子開始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這時孩子才有一些主動性和合作性,能夠參與別的小朋友的遊戲。這三個階段都是孩子自我形象的基礎。我們經常聽說孩子的前三五年是一生中相當關鍵的時期。家長千萬不要以為孩子還小,就忽視通過各種渠道發現每個孩子的獨到之處,覺得沒有必要用無條件的接納來培養孩子的獨特性。沒有一個人和你的孩子一樣發現每個孩子的性情,並按此來培養孩子這項工作任重道遠。在我們家,培養這個孩子的方法和培養另一個孩子的方法截然不同。舉個例子,如果我要管教女兒凱莉,讓她坐在屋子中央半個小時,或者更長時間,那簡直是徒勞。她對此根本不在乎,她可以坐在那兒,滿腦子地想像自己創新的遊戲,自得其樂。但坐在屋子中間,哪怕只有 20分鐘,對希恩來說就是「可怕的刑罰」。希恩喜歡和人相處,一 點也不能離開人群獨自呆著,哪怕一小會兒也不行。要求希恩一個人坐著,不和別人說話又無所事事,對他的管教就會立竿見影。對於海倫和凱蒂,我們要採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來管教她們。這只是我家的一個簡單例子。如果你開始分析自己的孩子,就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有各種不同的特質。你一定要用積極的方式向孩子表達他的獨特性,要表示你的讚譽和驚嘆。即使是糾正孩子的錯誤,也盡量使用積極的語氣,千萬不要貶低孩子。接納自己的獨特性非常重要,上帝創造你是獨一無二的,你要為此感到自豪,不要總想試圖成為別人。有一個大學生聽了這個主題的演講後,寫了一首詩,題為「我」:我的一生都試圖取悅別人,我的一生都在扮演別人,我再也不會這樣了!如果我盡其一生做別人,那麼誰會花時間來做我?為了樹立孩子的自我形象,接納他們的特質,父母應不斷地提醒他們:「既然沒有一個人和你一樣,那麼,為什麼不做獨一無二的你,就像當初上帝造你時的樣子?你就是你,永遠都是!」接納凱莉,以及吉姆·貝克(譯者註:吉姆·貝克是美國家喻戶曉的電視人和基督教宣教士,製作了許多電視福音節目。幾年前因經濟問題和緋聞入獄,在他服刑期間,他的妻子和他離婚了。)在我女兒凱莉 13歲的時候,她給了我一個寶貴的機會,讓我向她表明:我愛她是因為她是我的女兒,不是因為她做了什麼,或是沒做什麼。有一天我在校門口等她放學。在我們往停車場的路上,她問道:「爸爸,你對吉姆·貝克有什麼看法?」最近吉姆·貝克和妻子泰蜜的消息鬧得沸沸揚揚,但我沒想到他們會成為初中生探討的話題。每當我被孩子問及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時,我通常先問自己:他們為什麼問這樣的問題?這會幫助我更深入地思考,同時為回答孩子的問題爭取了思考的時間。「你怎麼想到問這個?」我回答道。 「噢,在課堂上我們花了整整 1小時來談論吉姆·貝克以及他和傑希卡·哈恩的事兒,還有許多……我想知道你對這件事的看法。」我的腦海里閃現出各種各樣的回答。我想到大多數基督徒家長,還有許多非基督徒家長可能都會這麼說:「噢,我覺得很可怕,這種事太噁心了。他們應該被趕出教會……也許他根本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我已經不止一次聽到有些牧師對他們的會眾講過類似的話了,從他們的憤憤不平中,我覺察出一些其他的東西。任何一個牧師在講論這件事情的時候,對吉姆·貝克這樣的評論其實是在給年輕人一個暗示:「作為你的牧師,如果你保持純潔的話,我會愛你並接納你;可一旦你未婚先孕,我就會譴責你。」假如基督徒家長對吉姆·貝克有這樣負面的評價,那麼他們向孩子們表達的意思其實再清楚不過:「我們會愛你並接納你,但那只是在你不吸毒、不酗酒、不懷孕的情況下。」所以,我該怎麼回答呢?我怎樣能夠對我 13歲的女兒講明白我對罪惡的看法,又不譴責有罪惡的人呢?我咬著嘴唇,斟酌著我的措辭,然後對女兒說:「寶貝兒,吉姆·貝克的所作所為是錯誤的,那是罪惡。」 隨後我花了許多時間向凱莉解釋為什麼那是罪,吉姆·貝克和傑希卡·哈恩在酒店的房間里碰面究竟指的是什麼意思。我繼續說道:「可是凱莉,有些事兒你要明白。你和班上的同學都要明白:上帝愛吉姆·貝克就像他愛你我一樣。每個人都必須清楚:耶穌基督為我們的過犯受死,同樣他也為吉姆·貝克受死。如果上帝不能夠饒恕吉姆·貝克,那麼上帝同樣也不會饒恕你和我。」正當我們穿過停車場,朝我們的車走去時,凱莉沉默了片刻。一路上我都在斟酌,怎麼才能把我真正的內心活動向她坦白:我不會因為你是個純潔的處女,我就愛你。即使你懷孕了,你還是可以跟爸爸講,因為就像我用上帝的恩典對待吉姆·貝克一樣,我也會用上帝的恩典對待你我的女兒。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我拉住女兒,把她的臉轉向我,語重心長地對她說:「寶貝兒,讓我們更加實際地看待這個問題。如果你懷孕了,你能想到爸爸會怎麼樣嗎?我會很心痛。我們教會一半兒的人會因此對我不理不睬,全國的基督徒領袖、雜誌社編輯、記者和傳道人都會看我的笑話。」凱莉看著我,她清澈的藍眼睛充滿了關切:「我知道,爸爸。」「但是寶貝兒,我還想讓你明白一件事。「我繼續道:「假如你真的懷孕了,我根本不會在意教會的人會怎麼說,也不會在意那些傳道人、牧師、基督徒領袖、雜誌社編輯或是任何人對我的看法。我會對這些毫不理會,但我永遠不會不理睬你。我會展開雙臂擁抱你,然後我們一起面對這一切。」此時此刻,我 13歲的女兒丟下手中捧著的書,當街哭了起來,她雙手抱著我,歡呼道:「我知道你會的,爸爸!」 「嘿嘿,」我會心地笑道:「我會提醒你的。」我心裡思忖著,其實我是在提醒我自己:我必須記住今天親口所說的話。這件事發生在幾年前。自打凱莉和我第一次就這樣的問題有了內心的交流,我就特別注意利用各種機會提醒她:我接納她、信任她,無論發生什麼,我都愛她。或許有人認為我這樣做太冒險了,有可能凱莉會因此而膽大妄為,她也可能會掉以輕心,覺得:「不要緊,反正爸爸怎麼著都會愛我的。」但我不擔心,因為我信任她,而且我知道我們的關係非常堅固。一旦我的女兒凱莉、凱蒂和海倫真的未婚先孕了呢?無疑這會令我震驚,但到了那個時候,我也只能禱告,上帝會賜給我作為父親該給孩子的恩典和寬恕。我堅信他會賜給我力量和愛,讓我展開雙臂擁抱我的孩子,並和她們一起去面對。」接納汀克·貝爾和她的灰塵小精靈如果孩子闖了大禍,比如「媽,我懷孕了。」此時接納孩子與否,取決於平日在孩子成長的一些平凡瑣事上你是否友善地接納他們。在第一章中,我曾經提到我在遇到我妻子的父母時,我對他們的印象有多深。他們向多蒂表達接納的方式層出不窮,我立刻意識到他們並不是特地做給我看的。特別是多蒂的母親,她哄孩子開心很有絕招。她不僅能用言語表達對孩子們的喜愛,還能夠用她的肢體語言,總之她很有辦法。她能夠進入孩子的世界,以孩子的視角看待生活。她有本事跳入孩子的思維中,明白他們的心思。比如有一次,那時多蒂只有 7歲,她最喜歡的故事是皮特·潘的故事。她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裡,想像自己是皮特·潘故事裡的各種人物。一天,媽媽在屋子的另一頭幹家務,多蒂溜到地下室,發現了一大箱聖誕節用的人造雪花。雪花在多蒂的指尖滑動時,她便幻想這些是故事裡的 人物汀克·貝爾用的灰塵小精靈。「我就是汀克·貝爾,到處撒我的灰塵小精靈!」7歲的多蒂幻想著。她在地下室四處溜達,把手裡的雪花拋向空中,不一會兒地下室到處都是「灰塵小精靈」了。可不久多蒂就從沉醉的幻想中回到了現實。她四處望著滿地的雪花,突然意識到她惹了多大的麻煩,把地下室弄得一團糟。 「我的天哪!」她心裡忐忑不安。不久媽媽就發現了。看到這樣的情景,忙碌了一整天的媽媽大發雷霆並不足為怪。可多蒂清楚地記得當時發生的事情: 「媽媽的反應和別人大相徑庭。她進入到我的世界,明白我當時是把自己當成汀克·貝爾,到處拋灑我的灰塵小精靈。她蹲下抱著我,和我一起講故事裡的皮特·潘和他的奇遇記。她進入了我的夢,讓我重新體驗當時的感覺。我們一邊笑灰塵小精靈到處都是,一邊把地下室收拾乾淨。」我很喜歡多蒂和她的灰塵小精靈的故事,因為這段經歷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接納的真諦。事實上,多蒂的母親也討厭地上被弄得亂七八糟的,所以她讓多蒂知道地上很臟,應該儘快收拾乾淨。同時,她沒有破壞多蒂神奇的幻想。她非但沒有責罵多蒂,反而和女兒重溫了美妙的感覺。而這對於女兒來說非常重要。這次闖禍只是一個小例子,在多蒂的記憶中,媽媽這樣向她表達接納和愉悅的經曆數不勝數。母親沒有縱容他們,但同時又讓孩子們盡情玩耍。她能讓孩子們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然而她總是把接納放在前面。多蒂記得母親一直說的那句話:「做媽媽是我做過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沒有什麼能比作你的母親更好的了。」沒有被接納的孩子生活在畏懼中在我和多蒂談戀愛後,我即刻注意到多蒂是一個富有安全感的人。在我聽了不少類似「灰塵小精靈」的故事後,我才弄明白個中原由。父母充滿愛的接納在她內心建立了安全感。在我倆婚後孩子們相繼出生時,我時常驚異於多蒂對孩子們的接納。她是我的榜樣,我從她身上學到了怎樣接納我們的孩子。我們因著接納孩子而嘗到的甜頭真是數不清,對於父母來說,沒什麼能比學習無條件的接納,並付諸行動更重要的了。你知道嗎,如果你的孩子不能感受到你無條件的接納,那麼他就不會有安全感,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很少會不設防,也不會向你敞開心扉。這就是說,放學回家後他不會願意跟你講學校的事,他的同學說了什麼、他們做了些什麼都不會和你說。如果一個孩子感到自己沒有被接納、沒有安全感,那麼這個孩子就生活在畏懼中他感到害怕,可能會這麼想:「我會挨罵的,我最好還是什麼都不說最保險。」這就是為什麼接納是與孩子建立關係的第一步。你越向孩子表達無條件的接納,他們就越願意向你敞開,告訴你他們的生活,和你分享他們的思想。正如我剛才所言,若想無條件地接納孩子並非易事。恕我直言,我們能如此行的可能性甚小。只有上帝才能做到完全無條件地接納。作為凡人,我自認做不到,但我相信我會持之以恆地向上帝的完美努力。有時候當我的孩子做錯了事,我不得不咬住嘴唇,深吸一口氣,甚至出去走一圈,強忍怒氣。因為我總有一種傾向,對他們管教得過於嚴厲,特別想磨鍊他們。出去平息一下怒氣,過後我會回來,減輕對他們的處罰並向他們道歉。可在我具體貫徹無條件接納時,我還有許多做不到的地方和不足,這很大程度上只有上帝才能給我無窮的力量,而這樣的力量或許連我自己都不知道。 讓我們重溫一下前面的內容:規矩若不是建立在良好的關係上,就會導致反抗。但是,當你在接納孩子的基礎上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時,你就不會面臨反抗。相反,你會得到孩子積極的響應,孩子可能不會像你喜歡的那樣一直很乖,很聽話,但這樣的響應是出於彼此間的信任,沒有懼怕,因為你的孩子很明白:無論發生什麼,你都會愛他們。這般執著的愛必須以你的接納為基礎。上帝對我們的愛就是如此。上帝接納我們,並不是因為他必須這麼做,而是因為他想這麼做。接納永遠是一個選擇。在下一章中,迪克·戴依將與你們分享他是如何在遠離家鄉幾千公里以外的一個小國家學到這個真理的,就因為這個真理,改變了他和家人的一生。問題默想、討論及應用: 本章節以一個故事開頭,講的是作者約瑟在他兒子的棒球隊輸了第一場球以後,請隊員們吃冰激凌作為獎賞。你有沒有為孩子的一場小球賽的失敗,或是考試中的一些失誤而特意慶祝?為什麼不試試,看看到底怎麼樣? 你用什麼方式發掘孩子的特質他的個性、愛好和才幹?和你的配偶一起探討「一刀切教育」的潛在危害,即為什麼不能以同一種方式對待不同的孩子。看看家裡哪個孩子需要個別對待,為什麼?夫妻互相鼓勵,按照你們討論的內容執行。 假使你的女兒懷孕了,或是你兒子的女友「有麻煩了」,該怎麼辦?他們有沒有膽量當面告訴你真相,不怕遭到你的斥責?你有沒有這樣告訴過他們? 想一想下星期,你想對孩子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告訴他們:「你永遠是最棒的!」 返回目錄第六章接納的意思:「你是獨一無二的」(迪克·戴依)我在加利福尼亞州新港海岸的一個富人區從事了幾年的私人家庭輔導工作。我有一位相當棘手的客戶,她是一位三十多歲的女士,非常渴慕得到愛和接納。問題是她根本不願意談及愛和上帝,然而上帝是愛和接納的源頭。她叫簡奈特,是家裡的獨女,從小在父親的專制和苛刻中長大。她父親一直對她吹毛求疵,讓她覺得她沒有一件事做的是對的。獨裁者指的是專橫無理、飛揚跋扈、傲慢自大的統治者,有著絕對的至高無上的權柄。她的父親儼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用這樣的權利在家中任意肆虐,卑劣地在身體上和性方面摧殘自己的女兒。在我向簡奈特提起上帝的時候,那一刻我注意到她的面部僵硬了,愁雲籠罩著她的臉龐。 「上帝」這個詞代表著一個父親的形象,這令她想起自己的生身父親。立時,她兒時的種種可怕的景象、驚懼、痛苦和絕望一起湧上心頭。照樣,「愛」這個詞代表著強烈的情感,可對她而言卻不是一個褒義詞。因為她從來沒有從父親那裡得到絲毫的愛只有虐待只要有任何男人對她說「我愛你」,她就把自己獻上。當然,這些男人只是嘴上說說而已,為的是滿足自己的慾望。他們對她說「我愛你」,藉此來利用她。所以「愛」這個詞帶給簡奈特的只有更多的痛苦和創傷。簡奈特一生中從來沒有得到過什麼,只有別人,特別是男人,從她那裡肆意掠奪。在家裡,簡奈特知道的只有她那專橫跋扈的父親下的命令和約束,最可怕的是父親對她的性侵犯。她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她身上能看到生活中失去平衡會是什麼樣子。我唯一能為簡奈特做的,就是幫助她認識到:上帝是慈愛的天父,並不像她生身父親那般無理、混亂和敗壞。為了幫助她,我把自己定位成一個給人安慰的慈父般的輔導者,讓她不要依賴我,而是透過我把她帶到上帝那裡,看到上帝對父母親角色的心意到底該是什麼樣子的。終於,在我向她表示接納和讚美的時候,我欣慰地看到簡奈特不僅接受了我的輔導,更接受了上帝的慈愛。叛逆意味著孩子在說:「請關注我!請來愛我!」 當一個人感到沒有被接納的時候,他內心的叛逆會以各種形式爆發出來。簡奈特當然是極個別的典型例子,可是你從中能看到不被接納帶來的後果。我再講一個例子:我會用一些時間在公立學校做輔導,我有一部分的職責是培訓老師們如何在課間休息時監督操場上的學生。這些老師告訴我:80%至 90%的學生會在他們眼皮子底下調皮搗蛋,老師們頗為不理解,因為他們認為,孩子們通常在離老師很遠的看不到的地方才會調皮搗蛋。事實並非如此。我向老師們解釋說,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在表示:「嘿,我在這裡,我需要愛。要是我得不到愛的話,我起碼應該被關注否則,為了得到關注,我什麼事都幹得出來!」這些孩子們在家裡沒有得到愛,甚至都不會有人恨他們。一個人想要別人恨他,至少還得讓人先注意他,可他們的父母對他們漠不關心。對人尊嚴的最大輕蔑就是對其不屑一顧,無視他們的存在。孩子的這種舉動不足為奇,從幼兒園到初中都屬於正常現象。在高中也有類似的情況,當然,高中生的逆反行為可能表現得更為隱蔽,大人不容易察覺,可是,在孩子的內心或多或少存都有這種叛逆的心理。關鍵仍然是:每個人都需要被接納,尤其是孩子。如果用這種方法得不到接納,那麼,他們就會嘗試另一種方法,儘管某些嘗試對周圍的人來說是「不可接納」的行為。心理學家納塔尼爾·布蘭登(Nathaniel Branden)寫了一本關於自我形象的書,書中指出:一個人對自尊心的需求是與生俱來的。但這種天生就有的自尊心不是靠知識就能滿足的,也不是用任何標準就能衡量的。人必須發現滿足自尊心的源泉。不幸的是,人們用各種方法滿足自尊心,可到頭來只有自我摧毀。用錯了盒蓋就無法拼出人生的藍圖你是否玩過拼圖玩具?大多數人玩的時候,先把那些碎片攤開來,然後再照著盒蓋上印的完整圖案把碎片拼起來。看了盒蓋上的圖案,你才知道這個圖該是什麼樣子的,你才能照著樣子先從邊角開始慢慢往中間拼。在現實生活中,整個生命歷程就像我們在玩一個拼圖遊戲。可是,在拼圖的時候人們往往看錯了盒蓋。就好像有些人換了另外一個盒蓋,然後還試圖用錯誤的圖案把生活的碎片拼湊在一起。人們在言談中也時常犯這個毛病。自從我們從事子女教育和青少年教育以來,我和約瑟發現人生至少有四種錯誤的盒蓋:外貌、表現、地位和金錢。至今我還沒有碰到一個對自己的外貌毫不在意的人。在《躲藏還是尋求》一書中,作者詹姆士·杜布森博士(Dr. James Dobson)用了一個章節談論「人生價值的金幣」即美貌。我們千方百計地嘗試,花了不計其數的金錢想讓自己更加富有吸引力,但如果我們一味地把美貌當作人生價值的核心,那麼,我們還將繼續使用錯的盒蓋。實際上,盲目地把人生的價值歸放在美貌上常常會導致追求第二個錯誤的盒蓋表現。你是否知道著名的動畫人物那個有著超大耳朵的小象鄧波?它因為長相醜陋不討人喜歡,後來它怎麼辦呢?它努力地學習飛翔,立志要做一個會飛的大象。鄧波的自尊心終於從飛翔中得到了補償。有太多的人認為他們既然不能在外表上得到自尊心的滿足,就試圖在表現上設法彌補。在下一章中你將看到,對孩子的表現給予讚賞的確很重要,但只有讓孩子徹底明白:一個人的表現和自我價值沒有直接的關聯,這樣,讚賞才能起到作用。否則,孩子會認為你的讚賞只是沖著他的表現,而不是沖著他這個人。考試得了個 "B"就差點讓他自殺一天,有一位校園牧師領著一個大學生來到我的辦公室,因為這個學生有自殺的傾向。他是一所著名大學的醫學預科生,在 14年的求學生涯中,他平生第一次得了個「B」。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我當年得「B」的情景,那時我出去給自己慶祝了一番。但這個學生的第一個「B」居然讓他想自殺!況且他看上去不像是個孤僻的人。 他是個日本人,在家裡是長子,可想而知他的壓力有多大。他的自我價值感幾乎完全建立在他的表現上,如今他得了個 B,他感到自己無比失敗,他自殺的先兆表現得很強烈。幸運的是我還能夠通過談話來開導他。同樣金錢和地位也是錯誤的盒蓋除了外貌和表現外,金錢也是錯誤的盒蓋。我們自幼就被放在這樣一個盒子里,盒蓋上充斥著物質主義的論調,用各種方式不斷地誘惑著我們「買!買!買!去購物!去擁有!」一項研究估計,在一個人高中畢業時,他看到的廣告有 350萬次之多!有人指出,廣告人就是要千方百計地向人們灌輸這樣一種意念:只有擁有更多,才能有良好的自我感覺。我們必須按照他們所說的,要買配得上身份的汽車、房子、時裝,甚至牙膏。然後我們所有的煩惱都會煙消雲散。一首流行歌曲中唱道:所有的東西都可以獲取成功、心靈的平安、幸福只要我們去買,去擁有。媒體在不停地引導我們:「……要相信我們身份的貴賤在於我們擁有多少。我們要認為『我就是我所擁有的。』我們成了打上標籤的人消費者。」伴隨著對物質享受的追求,還有一個錯誤的盒蓋也是人們渴慕已久的地位。我們似乎天生就能玩一種遊戲,叫做「勝人一籌」。耶穌基督花了 3年的時間教導他的門徒:他們真正的心思不該放在積聚世界的財寶上,或是要達到多「高」的成就。相反,他不斷教導我們「要積財寶在天上」。在聖經《馬可福音》中,我們看到耶穌和他的門徒各地傳道的情景。在步行了一整天后,他們抵達了目的地。耶穌說:「你們在路上議論的是什麼?」突然是一陣死寂。沒有一個門徒想承認他們爭論的是到底誰最為大。所以耶穌在他們中間坐下,說:「若有人願意做首先的,他必須作眾人末後的,做眾人的僕人。」極為深刻的是,耶穌讓他的門徒知道:他們都有同等的價值。作為人,他們的價值並不取決於地位的高低。相反,耶穌向他們描述了一個甘願排在眾人末後服侍的僕人的形象,這才是真正的領導和崇高地位的精髓所在。在給門徒們上了服侍的一堂課後,耶穌領過一個小孩子來,叫他站在門徒中間,又抱起他來,對他們說:「凡為我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來的。」為什麼耶穌用一個小孩子來強調他的教訓?因為門徒們互相在用成就和資歷來爭論他們的價值地位,於是耶穌就轉用一個沒有資歷和輝煌業績的小孩子來說明問題。耶穌的意思是:「你要像一個小孩子那樣來到我面前,沒有虛偽和炫耀,不帶任何詭詐。在我面前根本沒必要誇耀你的工作和成就,不要以為這些是我和天父愛你的原因。我們愛你如同愛一個全然信任我們的小孩子一樣。」你的價值根本不在於你的成就、資歷或地位,也不在於你擁有什麼,或你做了些什麼。你真正的價值在於你是誰,你是一個按上帝形象被造的人。 問題默想、討論及應用: 在本章中,作者迪克指出:孩子們是如此渴望被接納,以至於常常會做出一些不討人喜歡的舉動,以吸引大人的注意力。為什麼這個現象說明了我們每個人都有被接納的渴望? 本章中,作者列出了四種「錯誤的盒蓋」外貌、表現、金錢和地位,人們常用這些來滿足自己被接納的渴望和對安全感的需求。在四個盒蓋中,哪種是你一直困擾的?和你的配偶談談,看看在這四個方面,你們在孩子面前作了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榜樣?你的孩子從你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中學到了什麼? 第三部分讚賞培養孩子自信心的關鍵 正如我們在第二部分中看到的,接納是何等重要。因為我們首先需要知道我們自身存在的意義,緊跟在接納後面的便是讚賞知道自己做事情的意義。這並不僅僅是人有被別人讚美的願望(當然,讚美別人也很重要)。讚賞能讓人有價值感 感到自身的重要,你所成就的一切使你與眾不同。這就是為什麼父母要讚賞孩子所做的一切。與此同時,父母應注意,不要把孩子推到表現自我的層面上,這點非常重要。在以下的兩章中我們將談到你怎樣才能恰到好處地做到這一點。你會學到: * 為什麼讚賞必須建立在接納的基礎上 * 怎樣讚賞孩子,同時不把他們推到表現自我的層面上 * 為什麼每 3個喜歡自我表現的人中就有一個會成為完美主義者 * 許多父母們常以為做得很對,可實際上經常犯錯 * 每天在家中操練讚賞的秘訣 * 完美主義的特徵,如何面對這種特徵 * 如何為孩子樹立榜樣,雖然不完美,但是要盡心儘力 * 「不」這個字的力量 * 競爭導致追求完美,以及「贏就是一切」的心態 * 怎樣與他人協同競爭,而不是對抗競爭,利用競爭促使自己發揮出最大的潛能 返回目錄第七章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 從我們的孩子呱呱墜地到上小學,我一直在努力把迪克·戴依(Dick Day)教我的和為我實際作出榜樣的原則運用到生活中。我知道我的孩子需要無條件的愛和接納,我也儘可能每天這麼對待他們。可是,我有一個大問題我自己。在我和多蒂結婚,孩子們相繼出生以後,我從我早年的信仰生活中得到結論,以為父母的責任就是要幫助孩子遠離罪惡。我告訴自己,如果我把棍棒收起來,把孩子慣壞了,就得不到上帝的喜悅。我並沒有虐待孩子,但在我剛剛做父親的時候,我在孩子眼中肯定是那種極不耐煩的人。一旦孩子們犯了錯誤,我就立刻逮住他們,可我從來不花時間讚賞他們做的正確的事情。我做父親的主要方法似乎就是到處去抓孩子的錯誤,至少在他們犯錯之前就先阻攔他們。我以為我有絕對的義務 - 不,應該是重大的責任,去糾正他們的所作所為。快快地批評 慢慢地讚美我的行動明顯說明了我的態度。例如,我在書房中寫作,文思如水,這時,多蒂進來了,說:「親愛的,希恩剛到家。他的成績單上的分數全是 A。」 「太棒了,親愛的!」我或許會這麼回答她:「我正好寫到這章的中間。吃晚飯的時候我再和他談。」吃晚飯的時候,我可能會記得和他談,也可能不會。問題是,如果希恩或其他的孩子做了什麼值得誇獎的事情,我認為自己沒必要馬上注意這件事,並表達我的驕傲和稱許。可要是多蒂進來說:「親愛的,希恩打了凱蒂,就因為凱蒂進了他的房間。」「他幹什麼了?!叫他馬上到我這兒來,我要和他談談!」我兒子打了他妹妹的事兒卻讓我的反應截然不同。突然,我手頭寫的文章就不再重要了。這件事不能等到吃晚飯時再談,我現在就處理這件事,因為我要好好教訓教訓兒子,讓他知錯就改。在教育凱莉和凱蒂方面,我也可以舉出許多類似的例子。(記住,小海倫還沒有到時候呢),我並沒有意識到我教給孩子的是我根本不願意傳遞出來的信息:「想要爸爸注意你,最快的方式就是犯錯誤。」今天,當我和全國各地的少年交談時,我估計 20個孩子中有 15個會告訴我,他們家就是這樣的。如果他們做了錯事,就可以迅速得到父母的注意。我有一次收聽「愛家」廣播。那天,杜布森博士邀請的嘉賓是 4位年輕女士,她們在青少年時就涉足性行為,現在,剛 20歲出頭,她們就已經為此在感情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我回憶起在廣播中,4個人中有 3位都具體地談到了對自己很有影響的事情,「獲得爸爸注意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做錯事。」我不知道這種消極的教育方法我還要繼續多久。對我來說,逮住孩子做錯事簡直太容易了。同時,這也給了我機會,讓我感到自己是唯一正義的人,並感到自己在做父親的「工作」。 挽救了我的《一分鐘經理》大約在 1984年,當時凱莉 10歲,希恩8歲,凱蒂4歲,一個朋友告訴我有一本小書《一分鐘經理》,當時已經上市一年左右了,值得一讀。這本書的作者是布蘭察和喬納森(Kenneth Blanchard和 Spencer Johnson)。《一分鐘經理》是一本簡短、感人的寓言故事,它準確迅速地指明了任何一家公司或機構的經理應如何幫助員工設定適當的目標,然後,通過不斷的讚美和有效的批評,引導他們達到目標。按照布蘭察和喬納森的說法,一分鐘經理要「深入群眾」,努力去「捕捉他們做得正確的事情」。當他找到時,他就馬上為員工們的努力表示讚賞和鼓勵。我不用讀完就明白文章的關鍵了。《一分鐘經理》本身並不是一本講如何做父母的書籍,但是它告訴我們做父母迫切需要的一些事情。我看到,教育孩子的基本任務不是逮住孩子的錯事,再讓他們改正;相反,對於如何與孩子相處,我開始有了全新的認識。我新的座右銘是: 「努力去捕捉你的孩子做得正確的事情」多有意思!短短一句話就能給生活帶入一個理念或是一個原則。我的確在向孩子貫徹無條件接納的原則,但我一直苦於不知道怎樣去讚賞他們。當然,我並不是從來都不誇獎孩子們,只是在我肯定我已經糾正了他們的所有錯事後,我才會誇獎他們。因為孩子們總有犯錯誤的傾向,所以揪出他們的錯自然再容易不過了。加上他們天生的直覺,他們會看到,獲得我注意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做錯事,那麼,我可就真的有麻煩了。我的「父親分裂症 」消失了我一方面努力接納我的孩子,另一方面又努力糾正他們,不讓他們做錯事。難怪我會感到有點精神分裂!可一旦我把重點徹底翻轉過來後,這一切都改變了。我不再總去注意他們做錯了什麼,我開始有意識地尋找他們正確的地方。我的新目標是,每天在每個孩子身上至少找到兩點我欣賞的優點,然後一定為我看到的優點對每個孩子報以讚賞。我不知道孩子們是否注意到我「一夜之間的變化」,但我知道自己有這種意識了。我整個的教育觀念都改變了。我可能會在家四處看看,看到凱莉在學習,然後我會站住,對她說:「小甜甜,我很欣賞你這樣好學。」當我看見希恩幫忙倒垃圾時,我會馬上對他說:「希恩,謝謝你記得把垃圾袋拎出去。」我也會發現小凱蒂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我會說,「凱蒂,親愛的,爸爸很欣賞你管好自己的玩具。」我還開始做另一件事,就是看到所有的孩子在一個地方時,比如我們家的客廳,我就站在他們中間,給他們來一次「表揚會」。在這種情況下,我不見得會大聲說出來,但是,我會有意識地停頓 3分鐘,問自己,「如果你現在停下來想一想的話,你能想出幾件可以誇獎孩子的事情?」然後,我會試著在心裡列出 4個孩子值得欣賞的 15到 20件事情。這就意味著我要在每個孩子身上找到四五件,一般情況下,我會在為自己設定的三分鐘內完成此事。這個小小的練習可以提醒我,讓我知道我多麼為孩子們感恩,這也幫助我在最合適的時候預備好說出讚賞的話。你看,並不是找不到讚美孩子的地方,重要的是要訓練你自己,能夠講出來,告訴孩子你從他們身上看到的,為他們的努力給予由衷的讚美。 我和那些有著和我過去一樣的教育概念的家長交談過,他們說:「不過,孩子本來就該做些家務,一件這麼普通的事兒,像倒垃圾這種小事,有什麼可稱讚的?」我的回答是:「為什麼不呢?當你的工作受到表揚時,你的感受如何呢?」每個人都喜歡聽老闆說:「我很欣賞你的銷售手法。」每個人在做了一頓美餐後,都喜歡聽家裡人說:「簡直太棒了再沒有比這頓飯更好吃的了。」讚賞是聖經里的原則當我在研讀聖經的時候,我常常能找到讚賞他人的例子。當施洗約翰給耶穌施洗時,天父就讚賞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既然天父能夠在觀望的眾人面前花時間表達對他兒子的讚賞,我也能有時間,在家或在公眾場合稱讚我的孩子們。使徒保羅也經常表達他對別人的讚賞,他讚美那些在他開創的教會中培養出來的「屬靈的孩子」,有的時候,他專門列出個別人,給予特別的鼓勵。例如,保羅寫信給提摩太,告訴他,自己常常在禱告中想到他,也渴望見到他,因為提摩太無偽的信心讓他滿心快樂。既然保羅能夠有時間欣賞後輩,我也能有時間欣賞我的後輩上帝託付我訓練和養育的孩子們。在某種意義上,保羅是第一個「一分鐘經理」。雖然他不得不扮演管教者的角色,特別是對哥林多教會,但他定下了原則,要四處捕捉基督徒做得正確的事,而且給他們讚美和鼓勵,從來都不會猶豫。我們仍然在學習「一分鐘經理」的宗旨是:要明白每個人都喜歡由衷的讚美。不幸的是,許多人在成長中沒有得到足夠的肯定和讚美,以至於成年後會懷疑他人的讚美,認為他們是別有用心。我在自己的家中看到了這一點。即使在我使用這種新方法 6至 7年後的今天,,我的孩子們仍然不容易相信這一切。有時候,我會故意攔住其中一個,對他說:「嗨,我需要和你談談。」 「好吧,爸爸。我做錯了什麼嗎?」 「不我只是想告訴你,你做得真棒!」然後,我會告訴他,是什麼事情那麼棒。特別是凱莉和希恩,在我讚美他們時,他們仍然會故意讓我難堪,他們會說:「噢,得了,爸爸,誇完了,你要做什麼?」但是我會微笑著,繼續讚揚他們公開地、熱情地,甚至誇張地表揚他們因為我知道他們需要讚賞,而且我也看得出來,他們很喜歡這樣。我想我們都在學習。我從我的角度學習,他們從他們的角度學習。但是我發現,我越是注意捕捉他們做的正確的事情,然後讚美他們,他們犯的錯誤就越少,我批評和管教他們的機會就越少。讚美促使他們做正確的事,事實上,我管教他們的次數比過去少多了。例如,我過去常常批評凱莉把衣服扔得到處都是,後來我決定改變方式,在發現她把衣服放進洗衣籃的時候去讚美她。然而,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不能稱之為勝利,雖然讚美常常會帶來自己希望的結果,但是它通常不會馬上立竿見影。 我過去經常警告海倫,讓她不要用力撫摸她的寵物小貓。我後來決定,當海倫溫柔地對待小貓時,要表揚她。這一點也見效了。我敢保證那隻小貓肯定也非常感謝我!讚賞他人時要注意的事項在讚賞方面,我講了很多,現在我要插入一些注意事項。除非你的孩子能夠完全肯定你是無條件地接納他們,否則,讚美和欣賞會變成操縱。孩子會開始活在表現的層面上,認為,如果我表現很好……,如果我全部拿 A……,如果我打了本壘打,……,那麼我的父母就會讚賞我。假如活在表現的層面上就會導致罪惡感。我常問父母們,如果他們在一件事上失敗了,他們是否感到內疚。屋裡幾乎所有的人都舉起了手。 「為什麼?」我問。「為什麼在一件事上的失敗會和道德聯繫在一起?」他們明白了,當我們失敗時,我們並不是真的感到有罪惡感,而是感到羞恥。這種羞恥感使我們不願意接納自己,因為我們活在表現的層面上。這就是我成長過程中的寫照,總是在表現,總是在尋求未曾在父親那兒得到的接納。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先等一等,先讓我的孩子們感到被接納,然後再讚美他們。例如:我的兩個大一點的孩子,凱莉和希恩,在學校里他們成績優良,門門功課得 A。當他們拿到成績單的時候,我會和他們單獨坐下來,談談他們取得的成績。這些談話都快變成一種儀式了,我會向他們保證,在我讚賞他們取得好成績的同時,我也想讓他們知道,「既使你們沒有得 A,我也一樣愛你們,一樣接納你們。」最近,當我讓希恩看我的演講稿時,他忽然捶了我一拳,說:「我知道了,爸爸。如果我一生中從來沒有得過 A,你也一樣會愛我。」 「太對了。」我說。然後,希恩笑了,眼裡閃著狡黠的光芒,「可是我能得 A你難道不高興嗎?」我不得不承認希恩抓住了我的痛處,但我並不介意。「是的,」我告訴希恩。「我很高興你能全部得 A,因為你是個得 A的學生。如果你得的是 C和 B,我會感到不安,我會使用一些有創意的方法來幫助你提高成績。如果你可以得 A,我卻讓你的成績一直夾在 C和 B中,我認為我沒有為你盡心儘力。」對於凱蒂來說,情況則完全不一樣了。多蒂和我並沒有強迫她全部得 A,因為她更多時候得的是 B-和 C+。我們怎樣才能知道孩子的不同能力呢?我們需要觀察,和他們一起做事,並且鼓勵他們。我就能了解他們在學校的情況怎樣,進度如何。我們也和他們的老師談話,多蒂和我一直努力和孩子的老師保持良好的關係。我們很感謝老師的建議,他們也很喜歡我們的參與。孩子的老師知道我們很關注孩子,也願意告訴我們事實。我想讓希恩和凱莉知道,如果我讓他們在中學時很少得 A,或者根本不得 A的話,那麼,我作為父親會對不起他們,他們在今後的生活中也會為此付出代價。對凱蒂也是一樣。如果我們隨她去,不去改變她的 C+或 B-,那麼我也會對不起她。給他們自由去成就坦率地說,這麼做是有點微妙。但是成功的最好方法就是從接納開始,然後再轉入讚賞。讓你的孩子感到安全,被愛,富有自我價值感,讓他們知道他們可以失敗。那樣,他們就能夠放鬆, 把自己的潛能完全發揮出來。無論他們是面對學校的成績,參加體育運動,還是涉足其他的活動,他們所做的都出於自我價值,而不是一種絕望的努力,為要讓別人接納自己。我一直喜歡這樣說:比起孩子獲得的成就,我更欣賞孩子的努力;我欣賞孩子作為人的價值,更勝於他們的努力。有時候有人問我,讚賞孩子的努力是否仍然是個「條件」,會把孩子推向表現自我的層面。當然會有這種可能,但對我來說,阻止這種事情發生的最佳防範措施就是,永遠都不要停止接納和欣賞孩子們。不論我這麼做有多久,都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這方面的專家,我一直努力成為一個接納、欣賞孩子的父親。我仍然在和自己的陋習對抗舊的習慣很難被打破,即使我只鬆懈一會兒,我就馬上成為過去的自己,一心要揪出孩子們的錯,而不是去發現他們做得正確的事情。改變是終其一生的工作,直到今天我還在對抗自己陳舊的思想。無論如何,只要孩子的行為不端,我的第一個而且最自然的反應就是遏制。不論我怎樣嘗試,從前的反應、從前做事的方法立刻冒了出來。通常,我需要克服兩個障礙。我已經提到其中的一個,就是過去的習慣。如果我不專門花時間接納並欣賞我的孩子,我就根本做不到。我知道這有多寶貴,我也知道有多重要,但如果每天我不在心裡預先準備的話,我就會讓機會消失,很快,我就根本不會去欣賞孩子們了。第二個障礙就是,魔鬼撒旦的確在四處遊盪,如同吼叫的獅子,它的一個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把一切合理化。我可以告訴自己,我父親是個酒鬼,他從來都不和我在一起,接納我,欣賞我,我不是照樣很好嗎?但這只是一個我逃避做父親責任的借口。還有,我孩子成長時面對的社會環境和我自己的完全不同。我的孩子面對的壓力很大,我在他們這個年齡時,這些根本就不存在。他需要所有能夠得到的幫助。因為我一直沒有停止過接納並讚賞孩子們,他們完全知道,當我要求他們「盡其所能」時,我指的是什麼意思。我在努力預備他們,幫助他們在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中生活。作為人類的一員,每個人都在競爭中生活。下一章中,迪克會談到競爭的積極和消極方面,以及怎樣幫助你的孩子追求卓越,而不是被完美主義所轄制。問題默想、討論及應用: 為人父母是應該「揪孩子的錯」,還是應該「捕捉到孩子做得正確的事」?你的孩子們怎樣認為? 根據麥道衛的故事,為什麼對他來說,做父母就意味著首先要批評和指正,其次才是讚美,或是根本就不需要讚美?在你身上發生過同樣的事情嗎? 從本章節來看,為什麼讚賞的力量如此強大?讚賞與作好父母有什麼關係? 什麼樣的父母在應用讚賞這個原則時要慎重?如果父母事先不做一些鋪墊工作,讓孩子知道自己完全被接納,結果會怎麼樣? 從圖書館找一本《一分鐘經理》(或者自己買一本),讀幾遍。記下你從中獲得的有關子女教育的信息。 如果你還沒有養成公開讚美孩子的習慣,現在就開始吧。每天至少找兩件讚賞每個孩子的事情。當你發現要讚美孩子所做的事情時,一定要告訴他,無論剛開始你的感覺有多麼不自在。以後你會覺到自然一些的。 在你可以熟練地運用讚賞後,有時你可以嘗試一下麥道衛的「表揚會」。餐桌會是一個很好的地方。 返回目錄第八章避免培養完美主義者(迪克·戴依)在第七章中,麥道衛談到了把孩子推到完美主義層面上的危害性。我很想接上這個話題,談一下我這幾年一直關注的一個特殊問題。這個問題叫做完美主義。我作輔導時,我常常會遇到一些孩子和家長,他們認為只有表現良好,才能被人接納,這就是完美主義的外在表現。我們一起來看一個完美主義的典型案例吧!這位女士叫芭芭拉,她常常感到疲倦、消沉,可她的醫生查不出任何生理上的問題。當她說出自己平時的日程安排時,我就明白原因究竟在哪裡了。芭芭拉在一家服裝飾品店工作不是因為她需要錢,而是因為她喜歡這樣的工作。她是 「家長—老師協會」的主辦人、教會主日學的忠實成員,在過去的幾年裡,她還在主日學教學齡前兒童。她在詩班唱詩,每年夏天都在暑期聖經學校幫忙。在我們談話時,我了解到她為自己的獨生女兒詹妮弗感到很驕傲,她成績優異,是初中排球隊的明星隊員,而且「在家裡根本就不惹一點麻煩」。她還幫芭芭做飯、幹家務。 「真不知道如果沒有詹妮弗的話,我該怎麼辦。」芭芭拉嘆了口氣,說道:「她真是個出色的孩子,我和丈夫都為她感到驕傲。」 「再和我談談詹妮弗的事兒。」我請她繼續往下說。其後的 15分鐘,芭芭拉用諸多華麗的辭藻把詹妮弗誇獎了一番。她女兒在初中畢業典禮上致辭,甚至連高中畢業典禮的致辭都準備好了。 「她可不是個書獃子,」芭芭拉強調道。「她喜歡運動,很有闖勁。她的排球教練說,她到高中後就可以和大學生打對抗賽了。她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稍稍控制一下自己的脾氣。她討厭自己接不到球,如果她們的球隊輸了,她會受不了的。」 「為什麼她的好勝心這麼強呢?」我說出自己心裡的問題。 「嗯,她爸爸和我一直強調要她盡其所能,」芭芭拉回答道。「事實上,我自己也很好勝,我丈夫說他很害怕和我玩拼字遊戲,因為我總是把他掃蕩一空。」「你剛才談到詹妮弗的脾氣,她經常發火嗎?」芭芭拉的臉上現出了陰影,她回答道:「嗯,老實說,詹妮弗的確有點問題。我試圖讓她慢慢來,但是她還是不停地全速前進。除了學習和運動外,她還參加了三四個俱樂部,也是其中一個俱樂部的主席。現在,她又想多花點時間去作鐘點工保姆,好掙些錢買衣服。她有的時候會對我發火,不過也難怪,她給自己的壓力太大了。」就芭芭拉的情況,我可以一直往下談。但她只是我所輔導過的許多類似婦女中的一位。我相信你已經看出問題了。不幸的是,這個問題別人一眼就看出來了,可芭芭拉自己還蒙在鼓裡。所有外在的跡象早就顯出了她內在的問題。芭芭拉是個完美主義者,她也使自己的女兒成了一個完美主義者。她們兩個都活在自我表現的層面上,在幫助芭芭拉明白自己為什麼總是那麼累之前,我要先讓她看到她為什麼要給自己這麼大的壓力。然後,我還要接著幫助芭芭拉了解,詹妮弗也在 步其後塵。她在以母親為榜樣「貪多嚼不爛」。很明顯,詹妮弗的生活主張是「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成績必須要始終名列前茅;必須一直討父母歡心;排球比賽只能贏,不能輸。對詹妮弗來說,贏就是一切;屈居第二決不能容忍,成績是 B簡直不可思議。詹妮弗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在與世界和自己抗衡。她跟媽媽一起在表現人生的道路上滑了下去。期望的微妙力量讓一個孩子生活在自我表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很微妙的途徑。父母們最常用的就是對孩子有各種各樣的期待。有的時候,父母將自己無法實現的願望全部傾注在下一代的身上例如,在大學球隊里踢球;成為備受寵愛的公主;擁有更好的工作或更好的教育。他們經常想通過孩子來達到父母自己渴望的生活,無形中給了孩子巨大的壓力,要按照爸爸媽媽所期望的去表現自己。家裡的期望加上學校里來自老師和同伴們的期望,他們的壓力就越來越大。如果你的孩子還小,那現在就停下來,好好想想你們在孩子身上傾注了哪些期望。父母們總是為自己對孩子們的「高標準、嚴要求」感到驕傲,還是那句老話,「望子成龍」。激勵孩子是一回事,但是對孩子期望值太高則會讓孩子處於惡性循環中,表現欲極強。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在那些常常自我表現的人群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成了完美主義者。偶爾,我們會用完美主義作為褒義詞,來讚美別人,事實上,完美主義是一具沉重的桎梏,帶著它跑完人生會非常累。它會導致心理紊亂,嚴重甚至自殺。完美主義的外在標誌完美主義者的心態是「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他們必須要十全十美,分毫都不能差。這樣的態度常常讓他們以為,沒有什麼是自己不能成就的。「不」這個詞似乎在他們的字典中不存在。他們通常會貪多嚼不爛。完美主義的另一個典型特徵是為了遠大的理想不堪重負。因為咬下來太多又嚼不了,又想完美地做完,沒有錯誤,沒有缺陷,於是,完美主義者低著頭看路,看到的儘是不可逾越的障礙。他們琢磨自己究竟該怎樣穿越障礙,又該怎樣全部完成?或許他們根本就不敢去嘗試,因為害怕失敗。當完美主義者看到前面所有的障礙後,他們通常會退縮,拖延時間。一個喜歡拖延時間的人常常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他一直延遲不做,是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把這件事做得十全十美。很明顯,完美主義者耽擱的時間越長,事態就變得越糟。但是最後,他常常會為自己開脫,說「如果我的時間多一點的話,我的工作就會做得很像樣。」但真正的原因是對失敗和被拒絕的懼怕。這就導致了完美主義的又一個特點完美主義者發現要完成一項工作很難。他們一直想再接再厲,所以他們永遠都不滿意。正如我們從芭芭拉的女兒詹妮弗身上看到的那樣,一旦有什麼問題出現,完美主義者會很惱怒。他們對人對己都不夠有耐心。完美主義者難以理解別人,不知道為什麼他們不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完美主義者也常常認為自己「應該」做很多事。他們會說「我應該處理好一切。」或是「我不應該說那些。」 如果完美主義者失敗或犯了錯誤,他們會變得很消沉。失敗任何類型的失敗都是不能接受的。完美主義者不停地努力,好讓自己「下次做得更好」。這只是鞭策他們進入新一輪的「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的思想中,再給自己設定一些不可能實現的目標,然後在達不到目標的時候再次感到挫敗。我們從芭芭拉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完美主義者會勉強自己在同一時間內完成過多的事情,最後把自己耗盡。他們也可能希望退縮或是放棄一會兒,因為他們害怕失敗。你的孩子懼怕失敗嗎?生活在自我表現的層面中會使很多人害怕失敗。你希望你的孩子學會在生活中冒一下險,還是學會保險一點更好呢?讓我們來看一些公認的「英雄」。他們都知道什麼叫失敗: * 托馬斯·愛迪生在發明電燈前失敗了數千次。 * 貝得·路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運動明星之一,打出了六十個本壘打的記錄,這項記錄保持了幾十年,後來被羅傑·馬里斯打破。然而,同年,路斯又刷新了另一項紀錄全壘打。 * 亞伯拉罕·林肯在成為美國總統之前,在政治上和個人生活上失敗多次。像愛因斯坦、丘吉爾、本傑明·富蘭克林這些名字,也使我們腦海中浮現出英雄的形象。然而,他們每個人都曾經被老闆炒過魷魚。所有英雄共有的一個特點就是他們甘願冒險,敢於和別人不同,哪怕在追求自己認為值得且正確的事情上遭受失敗,也在所不惜。在努力使自己與眾不同這一點上,你為自己的孩子樹立了什麼榜樣呢?這不是道德問題,而是要讓孩子自由地走出去,去學習,去尋找,去發現,讓自己不同凡響。允許孩子有失敗的空間和要求他們盡量完美這兩者根本不能混為一談。完美主義只會給他們加上雙重捆綁。一方面,他們為了保險而不敢冒險,這樣他們就不會發現任何新鮮事物;而另一方面,他們又以一種嚴謹的、按部就班的形式力求完美。每個人都在經歷一個名叫生命的過程。我們走進這個過程,但我們永遠不會到達,因為生命是一次旅程,而不是一個終點。當我們前行時,大多數人都決定要完成一些事情,我們有目標,注重結果。近年來,目標和目標設定成了一個大產業。全國各地的大小企業都在舉辦講座和培訓,以幫助他們的員工設定併到達目標。你孩子的目標是什麼?在你的榜樣、引導和期待下,你的孩子樹立了什麼樣的目標?樹立目標以及看到結果都很重要,但是,如果達到目標和結果是以不能享受其過程為代價,那麼我們就與生活失之交臂。我們應該對生命的過程充滿熱情,並學會把這種熱情傳遞給我們的孩子,而不是對孩子極端的期望。教導孩子與他人雙贏,而不是對抗競爭在向孩子傳遞你對他們的讚賞時,會涉及競爭領域。兒童心理發展專家埃利克森(E.Erik son)認為,有一個人生舞台是每個孩子都必須要經歷的,那就是離開家,開始學習生涯。當他進 入幼兒園或是一年級時,就邁入了學齡兒童發展階段,叫做「勤奮期」。他第一次被融入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在社會中,他所做的一切變得非常重要。這時候,父母要成為鼓勵者和肯定者,讚賞孩子的行為,但他們的讚賞一定要基於對孩子本身的接納。當孩子進入勤奮階段時,最好要教導他,他是在和他人共同做事,共同競爭,目標是雙贏,而不是與人對抗競爭。然而,典型的教育體制則教導孩子怎樣與人對抗。有那麼多人得 A,那麼多人得 B,那麼多人得 C,那麼多人得 D,還有那麼多人不及格。在運動上,孩子也早早地學會了贏是最重要的。毫不誇張地說,對孩子來說,他們最典型的學校經歷就是彼此對抗競爭的生活方式。彼此對抗面臨的問題是,他們總是處在「贏輸」的局面里。不論何時,只要你開始玩輸贏遊戲,最後你會以輸家告終。你根本沒有可能贏。這就是說,從某種角度看,在競爭界,每個人都是你的敵人。然而另一方面,與人雙贏則是另外一種情況。你的對手不是你的敵人,而是你的同盟軍。他可以幫助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誰第一個跨過終點線並不重要。彼此競賽使自己最大限度發揮出潛能,才是最重要的。我意識到,「與人雙贏」的哲學聽起來很天真,在一個人吃人的「現實世界」里,人們會嘲笑這個觀念,即便如此,還是有許多人實現了雙贏。為什麼《烈火戰車》(《 Chariots of Fire》)是贏家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電影《烈火戰車》講述了兩個很有天分的賽跑運動員:哈羅德·亞伯拉罕,一個立陶宛猶太人的兒子;以及埃里克·利德(Eric Liddle),他的家人火熱地參與教會的傳福音工作。這部電影描寫了「對抗競爭」和「雙贏」之間的強烈對比。他們都獲得了殊榮,代表英國參加 1924年在巴黎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但是他們的心態迥然不同。哈羅德·亞伯拉罕在劍橋讀書時,受到同學反猶太情緒的影響,為了證明自己,他和身邊的每個人進行對抗。他養成了一種「贏就是一切」的人生態度,他使足了勁,僱用自己的私人田徑教練,為奧林匹克運動會作封閉訓練。哈羅德曾宣布過自己的人生哲學:「我在對抗全世界」,他說:「我賽跑的目的不是讓別人打敗我,如果我贏不了,我就不會跑。我跑步是因為我要贏。」與此同時,埃里克·利德也在預備參加比賽,他面對的是姐姐對自己的失望。他的姐姐詹妮擔心弟弟參加賽跑會使他的心遠離上帝,而不願意侍奉上帝。埃里克解釋說,他的目的是要作全職宣教土,但是首先他必須要完成在巴黎的比賽不是為自己的榮耀,而是為了上帝的榮耀。 「上帝使我跑得快,」他告訴詹妮。「當我賽跑時,我能感受到上帝的快樂。贏得比賽是為要榮耀他。」哈羅德在 100米短跑中贏得金牌,而埃里克卻拒絕參加這場比賽,因為他的預選賽被定在星期天。對於埃里克來說,這意味著違背了他的信仰,他認為禮拜日應被尊為聖日。他的一個同伴放棄了 400米跑的項目,讓埃里克替他跑。埃里克贏得了 400米的金牌。然而,比賽結束後,哈羅德卻並不為自己的成就感到快樂。他在比賽前說了一句話,讓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他不能品嘗自己的勝利。他曾經說:「我永遠在追尋中,甚至不知道自己在追逐什麼。」比賽前,在更衣室里,他自己承認,「我已經嘗到了失敗的恐懼。但現在我更恐懼,不敢去贏。」與此同時,埃里克·利德卻在享受自己的勝利。由於埃里克堅定的信仰,要尊安息日為聖日,他放棄了 100米短跑,當一個隊友問他對此有何感受時,他回答道:「我感到很遺憾,但一點也不後悔。」 埃里克來到中國,作了長期宣教士。他常常在路上跑步或是騎自行車,一次幾公里,只是為了尋求其中的快樂。20世紀 40年代,日軍侵華,他被日本兵抓進監獄,在二戰結束前,死於集中營。在一生中,埃里克·利德與人堅持雙贏的策略,而不是與人對抗。當他贏得奧運會的勝利光環時,有人這樣說:「他是奉上帝的名義而跑,全世界都站在他的身後讚歎。」這句話可以拿來作為他的墓志銘。當父母親向孩子表示:最重要的是儘力而為,這就可以使孩子們從「贏輸」的心態中解脫出來。他們要幫助孩子們了解,與人雙贏和對抗競爭之間確實存在微妙的差別。這就是為什麼要去欣賞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只注重他們輸 /贏記錄的原因。當你的孩子意識到,他們本身遠比計分板上的記錄和成績單更重要時,他們就能放鬆、感到安全,自由地以自己的最佳狀態出現,知道他們可以成功,也可以失敗,這絲毫不會影響到你對他們的接納程度。我們的排球「冠軍」一場比賽都沒贏去年,朱利安中學(最多時有 2000名學生)首次參加了和其他學校一起舉行的排球聯賽。他們的起步讓人有點擔心,名不見經傳的教練、拼拼湊湊的比賽計劃,只有一場比賽是在主場,其他幾場都在路上顛簸,另外一些球隊則來自比較大的學校,球員也更有經驗。我們兩個正處在青春期的兒子,喬納森和蒂米參加了比賽。我和妻子以及其他一些家長們場場不落地觀看球賽。我們的呼聲隨著他們的戰況此起彼伏,當我們的 1A級孩子面對更強的 3A級的對手時,我們為他們大聲吶喊助威。賽季結束的時候,他們一場比賽也沒贏。雖然他們贏了其中的幾局,但一場比賽是五局三勝,他們一直也沒有能夠成功。但這對我們來說並不重要。我們沖著喬納森和蒂米歡呼,彷彿他們是世界級的選手一樣,因為在我們心裡,他們就是。他們的得分並不重要。他們已經儘力了。他們從未抱怨過,或是說別人的壞話,也從來沒有因為感到羞恥而垂頭喪氣。我們一路向他們歡呼,儼然他們就是冠軍,從孩子們小時候起,我們一起都這麼做。他們獲得的每張證書,每份獎品,每一個肯定都掛在他們卧室外面走廊的牆上。無論是什麼樣的獎勵好公民、藝術獎項、運動會上得的一枚勳章每樣都掛在牆上,以肯定喬納森和蒂米的價值。我們一直在肯定他們的行為,同時注意並肯定他們本身。走廊的那面牆成了爸爸、媽媽的宣言:「我們為你們和你們的行為感到驕傲。」蒂米和喬納森是我們的「第二家庭」,他們比我們前四個孩子晚 15年出生。但我們對前四個孩子同樣給予肯定。蒂克、大衛和傑夫在中學和大學都是出色的長跑運動員,我的辦公室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運動獎品陳列室,因為我書架最高的一格擺滿了獎品。人們走入我的辦公室,就能看出我為孩子們的成就感到驕傲。但是,有些來訪者可能不知道,我對孩子們的本身更驕傲。孩子們沒必要表現自我,用成功和表現來得到我的接納。我還要提到,我的唯一的女兒,凱米,她本身就是一個獎勵。她是爸爸唯一的「小公主」,儘管她現在已經出落成一個成熟又美麗的「才德的女子」,三個孩子的母親。我也努力讓他們明白手足間的競爭和嫉妒之間的差別。手足間的競爭很正常。我認為這是彼此雙贏的基礎,但手足間的嫉妒則導致彼此對抗。一個孩子要壓制另一個孩子,好讓自己看起來更有光彩。孩子之間可能會玩起「我很不錯,可你就不行」的遊戲,這是最糟糕的競爭。當我們收養蒂米時,傑夫比喬納森大 16歲,所以我們有一個顧慮就是喬納森會怎麼看待這件事。喬納森在許多方面儼然是一個獨生子,因為他的哥哥、姐姐已經成人,都離開了家。他是 「小王子」,我們擔心,他會嫉妒「侵犯他領地」的人。但是這樣的跡象一點也沒有出現。是的,在喬納森和蒂米之間存在著手足間的競賽,但不是嫉妒。夏洛蒂和我堅信,這是鑒於他們有很好的榜樣,就是他們的哥哥大衛和傑夫。我不知道,還會有哪兩個人,會像他們那樣相互接納、相互鼓勵。雖然他們參加同一個運動項目,但他們是「與人雙贏」的最優秀的榜樣,而不是「彼此對抗競爭」。喬納森和蒂米還有一個 「傳奇」榜樣,就是他們的哥哥,蒂克。他在非洲的一個受饑荒最嚴重的國家馬里負責賑災項目。在上帝賜給孩子的天賦上面,我常常要求孩子要努力做到卓越,但絕不是完美。當你追求卓越時,就是盡你所能成為最好 你可能也會「失敗」,但仍然是一個贏家。他打破了世界紀錄,卻是第二名幾年前,一名優秀的美國中長跑選手史提夫·斯考特(Steve Scott)參加了在聖地亞哥舉辦的大型國際邀請賽。當晚史提夫在室內一英里賽跑中打破了世界紀錄,可他是第二名,因為埃明·可蘭(Emin Coghlan)跑得更快。隨後,記者採訪了史提夫,問了他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你跑得這麼好,卻是第二名,你的感受如何?」我永遠都不會忘記史提夫的回答。我記得他是這麼說的:「我完成了為自己設定的目標,但是埃明有更高的目標,他也完成了。不過,我還是完成了自己的目標,我感到很滿意。」史提夫並不願意輸給埃明,他仍然很滿意,因為他知道,自己盡了最大的努力。是的,他本想成為第一名,並且打破世界紀錄,但是,他沒有必要為自己的結果向任何人道歉,因為他已經儘力了。史提夫的態度是我們的榜樣,讓我們與人「雙贏」而不是「對抗競爭」。無論何時,只要有可能,就要卸下重擔,讓你的孩子知道,他沒有必要對抗他人。教導你的孩子懷著雙贏的態度,與人合作,並且充滿同情心。我認為,生命里最大的成就是建立品格,品格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他人富有同情心。無論這個人成就有多大,多輝煌,但如果他對別人沒有同情心,那麼他的生命就註定是一個失敗。記住:當你的目標是要到達巔峰時,你就不可能有同情心除此之外,我想讓孩子明白,他們對自己也要充滿同情心。完美主義者對自己沒有憐憫。他驅使自己走向越來越高的目標,從來不對自己所做的感到滿意,因為他認為這一切都不夠好,完美主義者不能接納自己。這也是為什麼讚賞孩子必須要在接納的基礎上。只有當孩子感到被接納,他才能夠自主,信任他人,自由地作出自己的決定,自由地按照讚賞的本相接納它讚賞本來就是你對孩子的愛和肯定的外在表現,而不是「足夠好」以後的報酬。蒂米終於感到被接納在蒂米 5歲時,我們從韓國的一家孤兒院里收養了他。蒂米來到我們家,成了家庭的一員後,他立刻開始「表現自己」。他做得盡善盡美,順從到極點,即使蒂米不會說英語,我們也不會說韓語,但我們能看出,他想要討我們喜歡要表現得乖一點。一開始,我把他的行為解釋為:他這是出於自己的文化,特別是東方的傳統要求順服長輩。 但是幾周後,蒂米的真正動機就很明顯了。在朱利安中心召開了一次國際學生大會,當時我擔任主席,我得知有一個韓國女孩兒要來參加大會。多好的機會,我想。終於找到一個人,蒂米可以和她聊聊天了。他來了四個星期,卻一直不能用自己的語言和別人交談。我把蒂米帶到會議中心,找到了那個韓國女孩。她是一個很可愛、很友好的孩子,笑容滿面,但是當她用韓語和蒂米說了些什麼的時候,蒂米就轉過身,抓住我的腿,緊緊地偎依著我,開始顫抖。我抱起他,他抓著我的鬍子,一遍一遍地叫著:「爸爸,爸爸,爸爸……」我向那位韓國女孩道歉,告訴她,我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兒,而且這肯定不是她的錯。後來,我弄明白了。當我帶蒂米去見韓國女孩兒時,兩個孩子開始用韓語交談,5歲的蒂米本能地感到:他們要把我送回去,我要回韓國了!不久,夏洛蒂、蒂米和我一起去舊金山市度周末。我們去了漁人碼頭,蒂米玩得開心極了。之後我們覺得坐纜車去唐人街肯定會很有意思。還有,我想蒂米一定喜歡吃東方食物,也願意去一個讓他想起韓國的地方。我又一次錯了。當我們進入唐人街時,蒂米開始保持沉默。我們走了兩家商店,買了點東西,然後在一家餐館吃飯,整個過程,蒂米一言不發。最後,我們離開唐人街,坐上纜車,直到漁人碼頭。突然,奇蹟般地蒂米高興起來,而且一直都很快樂。後來夏洛蒂和我談起這件事,我們認為,這並不只是對「他們要把我送回韓國」的懼怕,而是提醒他,讓他想起過去的傷痕。還有,就是渴望得到我們的認同,討我們喜歡。這種情況持續了幾周,然後,我們稱作「轉折點」的一天終於到來了。在我們吃早飯時,我叫蒂米做了些什麼,我有點想不起來到底是什麼事了。可能是類似「蒂米,趕緊吃完早飯,你得去上學了」這種不關痛癢的話。但是,蒂米沒有像往常一樣,立刻跳起來順服我,他猶豫了。在他的臉上沒有公開的反抗,但他的表情在說,「我得想想」。我看了一眼夏洛蒂,看她是否注意到蒂米的異常反應。她的眼神告訴我,她注意到了。蒂米邁出了巨大的一步,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可以做自己的決定了。通過這個小小的「違抗」行為,蒂米讓我們知道,現在他在我們家已經感到很安全了。在我們要他做一些事情時,他可以順服我們,不是因為他由於懼怕而做機器人式的回應,而是因為他知道我們愛他,他自己能夠決定順服與否。從那以後,蒂米就完全認同了我們的家庭。事實上,他教會了我很重要的一課,讓我知道身份到底是什麼。5年級學習美國革命時,蒂米舉起手,告訴老師,他的曾曾曾祖父簽署了獨立宣言。他講這件事時,大部分人都私下竊笑,因為他們不相信一個東方人會簽署什麼獨立宣言。然而,蒂米掌握了一個真理,借著他被收養,他已經認定自己是戴依家族的一員,無論是過去、現在和未來,他永遠都是這個家族的後代。永遠以人為本在接納並讚賞你的孩子上,引發了一個我稱之為首要和次要的問題。人的本身永遠是根本,他的表現永遠是次要的。首先,你要面對孩子的存在接納孩子,讓他們有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其次,你要面對孩子的行為讚賞孩子,使他們感到自身的重要性。無論什麼時候,只要你對孩子的行為表示讚賞,就說明你接納了孩子本人。如今,蒂米已經 16歲了,你可能在猜想他現在是什麼樣子。他並不完美。他有自己的毛病, 有的時候,他需要管教,正如任何普通的青少年一樣,但是有意思的是,他是我們家裡最愛幫忙幹活的人。他喜歡做飯、洗盤子。他幫忙是因為他想幫忙,不是因為他不得不幫。這讓我的心裡感到很溫暖,因為我知道,蒂米不是在表現自我,讓自己被接納。他很清楚他已經被接納了,正由於這樣的接納,他才可以自由地表現,知道他可以有失敗的空間,也明白我們讚賞他,並不是出於他的行為,乃是出於他本身。問題默想、討論及應用: 孩提時代,你的父母對你有什麼期望?你對你的孩子有什麼期待? 完美主義對你或你的孩子來說是個問題嗎?複習第 90頁的「完美主義的外在表現」。你是否在你的生活中或是你孩子的生活中注意到這些問題?例如,你常常讓自己「應該」做許多事嗎?如果你的家人有完美主義的傾向,就應該當面指出,並相互鼓勵以改變這種狀況。 和你的配偶談談,並且誠實地問自己,「我們的言行是否把孩子推到了表現的層面上?」也就是說,你的孩子是否感到,只有表現好,才能獲得你的接納?還是你的孩子毫不懷疑你對他的接納,無論他的表現如何?如果你不能確定,就應該和孩子談談,了解他們的真實感受。 你的孩子有失敗的空間嗎?如果他們誠實地回答這個問題,他們的答案會是什麼? 為什麼「雙贏」要比「對抗競爭」好?迪克所提出的競爭方法實用嗎?你怎樣幫助你的孩子學會協同競爭,讓他們盡其所能成為最好的? 下面哪種回答是你家的情況的寫照?對我們來說,贏就是: A.全部 B.不重要 C.有價值的目標 本章主張「當你的目標是要達到巔峰時,你就不可能有同情心。」你是否同意這個觀點?和你的配偶談一談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 第四部分關愛 沒有愛,孩子的生命就會枯竭 如果想把你對孩子的接納和欣賞具體地表達出來,你必須向他們傾注無限的愛。對孩子來說,父母的關愛就如植物需要雨露、發動機需要汽油、飢餓者需要飲食一樣。沒有呵護,嬰兒很可能死亡。沒有足夠的關愛,孩子長到青少年時,就會用性來換取被愛的感覺。以後的兩章將詳細講解,為什麼關愛如此有力量。內容包括: * 為什麼孩子迫切地渴望得到關愛 * 為什麼擁抱和親吻可以使孩子更健康 * 在孩子長大後,為什麼父母會錯誤地認為孩子不再需要關愛,為什麼他們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愛 *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比過去更需要父母的愛 * 朋友和媒體加給孩子過多的性壓力 * 孩子對性生活如此渴求的主要原因 * 為什麼我們需要知道怎樣去愛 * 為什麼父母之間的愛會給孩子極大的安全感 * 丈夫們,怎樣讓你們的孩子知道,「我真的愛你們的媽媽」 * 為什麼對英雄來說,健康合宜的性生活是好的 * 其他父母的訣竅如何向你的孩子表達愛意 返回目錄第九章擁抱可以產生令人震撼的力量 我們出去作講座,走了很長一段路,到了亞里桑那州的鳳凰城,有時候我把這個城市比喻成:「沒有水,但有很大的海灘。」當時正值晚春時節,溫度計上的溫度已經攀升到了 35攝氏度。那個星期我要去幾所高中演講,而且有一天中午我還要參加一個在學校草坪上舉行的戶外集會。這所學校的註冊人數是 1000人,好像當時每個孩子都出來了,他們坐在草坪上,聽一個大男人談論性問題。我就是那個大男人,站在一塊大石頭上,我開始講為什麼那麼多年輕人會用性來換取真愛和親密感。在我離開的時候,一群嬉皮士走了進來,加入了聽講座的人群。他們把染過的頭髮梳成各種各樣奇怪的樣式,脖子上掛著金鏈子。他們的到來並未引起騷動,我在演講時一直注意他們,我鬧不清他們為什麼會來這兒,他們可能會做什麼。但是他們站在那兒,看著我,似乎在說:「麥道衛,我們敢說,你肯定有些東西是我們想聽的。」 22分鐘以後,我把我的觀點和盤托出,把真愛和許多孩子認為可以在汽車的后座上就能解決的廉價替代品(性行為)區分開來。當我從大石頭上下來的時候,那幫嬉皮士的頭目直衝我走過來。當時的集會有一千多個孩子,這個壯實的年輕人離我近在咫尺,所以大多數人都不太清楚以後發生的一幕。他們沒有看到,他的臉上流著淚,我聽到他問了我一個令人心酸問題: 「麥道衛先生,你可以擁抱我一下嗎?」在我還沒有來得及伸手擁抱他之前,這個胖胖的嬉皮士已經給了我一個熱烈的擁抱,把他的頭放在我的肩上,孩子般地哭了起來。我也擁抱了他,我們就這樣站在那裡,好像過了一分多鐘。當這個敦實健壯的朋克擁抱我時,他的金鏈子緊壓著我、嵌入了我的胸膛,他的擁抱似乎持續了很久。但我能感覺到這個孩子很真誠。他並沒有在欺騙我和大家。他真的想要一個擁抱!後來,這個嬉皮士退後一步,說了一句許多青少年常說的話:「麥道衛先生,我父親從來沒有擁抱過我,或是告訴我,他愛我。」這個穿著奇裝異服,梳著古怪髮型,戴著金鏈的年輕人,以他自己頗為戲劇性的方式,為愛 這個全世界普遍的需要作了一個宣告,我相信當時那所中學裡的一千多名學生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幕。我也相信,這個年輕人關於父親的令人心酸的話語觸動了所有的父母,他們應該知道,利用每個機會去觸摸、愛撫、擁抱和親吻孩子的重要性。沒有關愛,孩子會死亡在孩子對關愛的需求方面,你可能對其中的一些統計數據耳熟能詳。例如,20世紀初的一個實驗表明,那些得不到擁抱和親吻的孩子,有時候的確會由於缺乏關愛而死亡。近年來,其他類似的實驗和研究報告不勝枚舉。這些研究表明,當別人關心你,珍愛你,溫柔地對待你時,你的確會更健康。可是,沒有愛的孩子就不能很好地成長,即使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有足夠的營養。全世界的嬰兒最需要的就是渴望被擁抱和撫摸。關愛使孩子感到快樂,更重要的是,關愛滿 足了我們身體上的和心理上的基本需要,隨著孩子的成長,這種需要並不會因此而減少。正如我在第二章中提到的,一項研究表明,孩子年幼時,父母很注意去擁抱、親吻他們,但在他們長大後,擁抱和親吻變得越來越少了。等到他們上了初中和高中,許多父母突然一下子就停止給孩子們擁抱和親吻。其中的一個原因是許多青少年會推開他們的父母,說他們已經「長大了,不再需要了。」千萬別信他們!他們仍然需要關愛,如果他們沒有得到,他們會從錯誤的地方去得到。事實上,每隔 10年,孩子的青春期,即性成熟期就會提前一步。100年前,青春期到來的平均年齡為 16歲;20世紀 50年代,青春期到來的平均年齡是 14歲;而今我們進入 20世紀末期,青春萌動期的平均年齡已接近 12歲。我提供這些統計數據不是為了好玩,而是要你去認真思考。青春期並不僅僅意味著月經期或是夜裡遺精,而是意味著孩子邁入了成年人的行列,有能力生孩子了。不幸的是,由於孩子們進入青春期的年齡比以前的年代早,當他們面對青春期身體成熟的巨大壓力時,他們的應付能力卻沒有跟上。「新興道德觀」的高昂代價許多人都聽說過「新興道德觀」,這是過去幾年的性革命中出現的一個詞。事實上,新道德並不是舊道德觀的產物。電視、電影、錄像、書籍和雜誌上林林總總的性暗示對孩子產生的影響簡直不可思議。大約在一年的時間中,10歲或更大的孩子看的電視節目里,平均大約有 9000個場景在介紹性交、性告白或性暗示。在這 9000個場景中,其中有 7000幕,即大約 80%講的是非婚姻性行為。在青少年進入 20歲的時候,他已經在電視上看到或聽到了 9萬個性告白和暗示性的性行為。越來越多的孩子涉入婚前性行為,是這樣嗎?在佛蒙特的一所中學裡,一位健康教育老師對剛剛入校的高一學生進行了一次保密的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學生中,超過 50%的學生早已開始性交;80%的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有了自己第一次性體驗;90%的學生在第一次性交時沒有使用避孕套。這只是在佛蒙特從美國社會的整體來說,佛蒙特根本就不是國內最快的信息集散地。另一項調查是由一家紐約的民意調查公司開展的,該公司抽查了美國全國各地 16所中學的 1300名學生,10所大學的 1600名學生,還有 12城市中的 500名青少年的父母。他們並未調查偏遠城市或郊區,目的是要了解被認為是主流思想的性觀念,特別是城市青少年的看法。這項調查顯明: * 不再是處男、處女的比率:高中 57%;大學 79% * 第一次性行為的平均年齡 16.9歲 * 性行為的頻率,從一日一次到一周一次:中學 33%;大學 52% * 性活躍的青少年知道亂交可以導致艾滋病的比率:中學 96%;大學 99% * 由於懼怕艾滋病而使自己改變性行為的人數比率:中學 26%;大學 15% 「歡迎進入艾滋世界 」艾滋病的突現使我們社會中的許多人對婚前性行為和婚外性行為如履薄冰。但是我們還是 會聽到一個又一個可怕的故事。我收到了一封朋友的來信,上面寫道:求你了,麥道衛,一定要不停地讓年輕人知道他們所面對的現實。我和妻子有一位在大學讀書的朋友。她的生活已經被徹底毀掉。去年秋天,她去佛羅里達度假三個星期。在那裡,她遇到了一個「棒極了」的男人。這個男人像對待公主般地對待她,於是朋友搬出了自己住的酒店,在以後的假期中,一直和他住在一起,他們「墜入了愛河」。假期結束後,這個男人把她送上飛機後,交給她一個放戒指的小盒並告訴她回家後再打開。像任何一個熱血澎湃的「戀愛中的」女孩一樣,飛機一離開地面,她就打開了小盒。當她打開後,看到裡面放著一具迷你棺材,還有一張紙條,寫著:「歡迎進入艾滋世界。」回家後三個月,她的HIV測試呈陽性。麥道衛,我認為他肯定要被逮捕,因為,據人們所知,他至少對 7個婦女做過類似的事情。這是在犯罪,但是,如果不告訴孩子們這個嚴酷的事實,就和犯罪沒什麼兩樣。由於缺乏愛,孩子開始了活躍的性生活我可以從《為什麼真愛要等待?》(《Why True Love Waits?》)這本書中繼續抽出許多其他的圖表和令人震驚的數據,這是在 20世紀 80年代後期,人們對中學生和大學生的研究調查中收集的。在採訪了數千名青年人以後,迪克和我確信,許多少年和單身青年有著活躍的性生活,不是因為他們真的想這樣,而是因為他們沒有堅定的個人信念,讓他們持守到結婚後才涉及性生活。然而,青少年嘗試婚前性行為至少有兩個不為人知的個人原因。不論我在初中、高中還是大學的集會上演講,差不多每次我的開場白都是:「幾乎你們每個人都有兩個恐懼。一個是怕永遠不被人愛;另一個是怕自己永遠都不會認真去愛。」幾乎每次,全場都是一片寂靜。無論何時,只要我和年青人一起集會,我知道我要列出的宣言最好不要偏離事實,甚至不能超過 5%。如果我這麼做了,他們會把這 5%直接攤開,擺到我面前。但當我列出這兩種恐懼時,我從來沒有聽到任何異議。在孩子們的心靈深處,他們知道我是對的,正是這兩種恐懼,驅使他們用性來換取親密感。在迪克和我正在撰寫的《為什麼真愛要等待?》(《Why True Love Waits?》)這本書中,第一部分講的就是為什麼今天的年輕人有活躍的性生活。我們把調查後的數據輸入電腦,屏幕上跳出各種答案,我的經理走進來說,「你肯定不會相信,這項調查中顯示了 37種原因,說明今天的孩子為什麼會涉足性行為。」 「太令人悲哀了」,我對他說,「我真不想把這些報道出去。我也不知道人們是否會相信這一切。或許我該把範圍縮小一下。」我拿著清單,一遍又一遍地詳細核查,想看看是否能從這 37條中刪去10到12條。我發現我真的一條也刪不了。所以,我請了一群中學生,對他們說,「我需要請你們幫忙。這是一份清單,上面有 37個理由,說明為什麼孩子們會涉足性行為。所有的這些理由都合理嗎?還是我們能刪減一些?」這群孩子拿過清單。研究了很長時間,他們也不能拿走任何一條!當然,其中的一些理由源於狹隘的思維,但畢竟是孩子們自己說出來的理由,告訴大家為什麼他們會涉入婚前性行為。這 37條理由包括生理上的(「這麼做很自然」,「它讓我感到激動,能緩解壓力」),心理上的(「這樣可以讓自己很受歡迎」,「我欠他的」,「我很好奇」),還有包括我們所說的「環境」因素(缺少性知識,家庭破碎,酗酒,吸毒)。情感上的原因是我剛才提到的———「愛和被愛的需要」。另一個重要的理由是「我很寂寞」。伍得·華德(John C. Woodward)研究寂寞人群 20年,他的報告表明,女中學生是美國最寂寞的人群。每個女兒一直會是「爸爸的小公主」如果女中學生是全美最寂寞的一群人的話,那麼毫無疑問我經常聽到的青少年涉足性行為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我在尋找父愛」。在暢銷書《永遠是父親的乖女兒》(《Always Daddy"s Girl》)中,作者兼輔導員,諾曼·萊特(H. Norman Wright)對所有的女人說:「不論他親近你還是疏遠你,在你的生活中出現還是缺席,冰冷還是溫暖;愛你還是虐待你,父親已經在你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今天,你的父親仍然在影響你的生活或許比你自己意識到的還要多。」我收到了一位年輕女士的信,這是我收到的最讓人心碎的信,它真實地證明了諾曼·萊特講的真理: 「我 14歲時和一個 18歲的男孩約會,我們幽會了大約一個月後,他告訴我他愛我,他要佔有我。他說,如果我愛他的話,就要和他發生性關係,如果不願意的話,他控制不了對我的慾望,那麼我們只能分手。我在 14歲的時候能想到什麼?我知道婚前性行為是錯誤的,然而我渴望得到一個愛我的男人。我不能確認父親對我的愛。我總感覺到,我需要去贏得他的愛,在家裡我乾的家務越好,父親就越愛我;成績單上的 A越多,父親就越愛我。現在輪到我的男朋友了我很喜歡,也認為是自己深愛的人他告訴我他愛我。我需要這樣的愛。如果保留這份愛的條件是和他發生性關係,我感到自己別無選擇。我不想失去童貞,但也不想失去愛我的男人,最後我讓步了。」接著這個女孩談到一些更隱秘的事情。在信里,她引用了自己日記的開頭,日期是 8月 11日: 「今天夜裡,我感到很寂寞,我回想在生活里我常常感到的寂寞強烈的孤獨感向我襲來,好像自己在獨自面對人生。我意識到,在寂寞中我渴望父愛,當我受傷時,能夠呼求他,能夠聽他說他明白我的痛,他在傾聽。但我從未和父親建立那樣的關係,所以我很寂寞,在過去的歲月中我和父親沒有這樣的關係。然後,我想到就在今晚,可能就有一個女孩會丟失自己的童貞,因為她在尋找愛,她父親的愛。我想阻止她,告訴她,她永遠也不能從另一個男人身上找到這種愛。當我想到這個女孩,當我想到多年前的自己,我的心是如此的傷痛。我的一生都在努力尋找父親的愛。」 14歲的時候,這個女孩讓她 18歲的男友為所欲為。兩年後,女孩和他分手了,但不久又找了另外一個男子,和他開始了同樣的循環。然後是另一個,另一個,又另一個。她在信中承認,沒有一種關係讓她有安全感。相反,她成了任何一個男人手中的玩偶,因為她一直在絕望地尋找一個能夠無條件愛她的人。這樣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在一次家長集會上,一位母親來到我面前,給我看了她女兒的照片,一個美麗的 15歲女孩,告訴我她的經歷: 「今年,我女兒和 17個男人發生了性關係。一個月前,她墮胎;兩周前,她嘗試自殺。今早,她上學時,我問她,『寶貝,你為什麼這麼做?你為什麼這樣對待自己?難道你有那麼強的性慾,還是從生理上,你根本控制不了自己?到底是為什麼? 』我的女兒回答道,『媽媽,我根本沒有性慾。我甚至不喜歡性。』 『那麼,你為什麼這麼做?』 『媽媽,至少,那些男人跟我做那件事時都告訴我說,他愛我。』」 最近,一個 14歲的女孩告訴我,上周,她和 3個不同的男人發生性關係。我不清楚她到底希望我怎麼做,或許她只是想讓我吃驚,可我只說了一句話,「你為什麼這麼做?」她這樣回答:「因為至少在那一刻,我感到自己被愛。」青少年在尋找自我中掙扎光對這些青少年搖搖頭,為他們的「道德淪喪」感到悲哀很容易,但於事無補。我們需要繼續深入地究其根源。我之所以不嫌麻煩,和你分享了這麼多故事和信件,原因之一就是希望你注重每個父母的責任,要給孩子足夠的關愛,培養孩子對安全感和重要性的基本需求。假如父母長期對孩子保持關愛和溫暖,孩子會感到被接納和讚賞。當你在孩提時,就擁有這種關愛,你就不會在青少年時出賣什麼,好讓自己感到「有人愛你」。孩子一進入青春期,他們就迫切地開始應對另一個發展階段,這一階段被心理學家埃利克森(Erik Erikson)稱作「自我認知期」(Identity)。換言之,他們正在嘗試將以往生活中的林林總總都整合在一起。他們在琢磨:「那個真正的我究竟是怎樣的呢?媽媽想讓我當個大學生,爸爸想讓我成為一名士兵。但是我自己到底想幹什麼?有人真正在意我嗎?」在青春期,自我形象和自尊所引發的問題會帶來巨大的影響。當青少年尋找自我時,他們常常試圖通過感官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一位心理學家認為,生命的第一高峰經歷是性,第二高峰經歷涉及音樂。從青少年涉足的性和音樂領域來看,目前我們所處的境遇究竟如何?從我一路上的所見所聞來看,似乎離滅亡已經一步之遙了!由於在「自我認知期」的發展階段缺乏有力的引導,所以許多青少年難免會陷入了各種性誤導中。根據埃利克森提出的「人生的八個發展階段」,一個人在「親密期」對他人的包容力源於他的「自我認知」。「親密」,關係到人的一種包容力,就是邀請他人進入你內心的最隱秘處,你能夠完全地向他袒露你所有的弱點、恐懼和疑慮。但是,如果連你都不能很清楚地認知自己,那怎麼可能和別人擁有真正的親密呢?赤身露體要比敞開心靈更容易然而,在世俗世界,即「新興道德觀」的發源地,有著自己的答案。它提供了一種廉價的仿製品,就是以性形式代替親密,許多青少年(還有許多成年人)很容易就深陷其中。畢竟,如果你從未找到真正的自我,那麼在床上赤身露體,要比向一個人袒露真我,並且邀請這個人進入你生命的最深處要容易得多。正如我的同伴迪克·戴依所言: 「當兩個人相遇,每個人都願意讓對方完全進入他的生命,毫無保留,毫無虛假,毫無掩飾,這就是親密。」遺憾的是,許多人沒有能力擁有真正的親密,由於缺乏生命中的關鍵人物比如父母的接納,所以他們從未學會接納自己。他們自然也想不出別人要接納自己的理由,這也是隱藏自己的原因。他們戴著各種各樣的面具,從來不讓別人看到面具後面的真我。在朱利安中心,當迪克講「親密」這一課時,常常戴著空白面具出場,面具上一點特徵都沒有。學生們立刻明白了,當你戴上面具時,別人永遠不會知道真正的你是誰。倘若你不願意向別人敞開真正的自己,你就不可能與他人擁有親密的關係。 青少年要等待的最佳理由之前,我提到在《為什麼真愛要等待?》一書的調查中,有 37個理由說明為什麼青少年迫不及待地要涉入婚前性行為。在《為什麼真愛要等待?》這本書中,我們談到了 26個理由,告訴年輕人為什麼要等待。我們明確地列出了所有生理的理由:對性病──特別是對艾滋病的擔心;早孕;墮胎。還有很多情感上的需求,例如,罪惡感帶來心理上的痛苦、自尊心的摧毀以及進入自我表現層面的危險性等。《性信心》的作者黛博拉·菲利浦是新澤西普林斯頓行為治療中心的主任,她曾說:由於性革命帶來的「速效」性行為,人們開始表現自己,而不是在做愛。許多婦女感覺不到親密感,她們擔心自己的表現不夠好,這使她們不能體驗真正的性關係。不能發自內心地投入,使她們喪失了許多求愛、浪漫或戀愛的機會。最後,她們感到被欺騙,消耗殆盡。在避免對青少年婚前性行為方面,最主要的理由是,上帝用他的話語清楚地表明這是錯誤的,危險的,甚至是毀滅性的。聖經告訴我們,身體是聖靈的殿,拿身體作不道德的事情是對我們自己犯罪。在聖經的另一處,上帝的話語同樣清楚地談到,他的旨意是要我們聖潔,我們應該避免不道德的性生活,以聖潔、尊貴來保守住自己的身體。我們永遠都不應該為了放縱自己的私慾而欺侮他人。雖然聖經上清楚地講明了性方面的原則,但父母常犯的錯誤是向孩子過於強調這些「規則」。原則明擺在那兒,真實,有道理,可是,要傳達規則,父母必須先和孩子建立關係。在孩子幼時與他們建立的關係會深深地影響他們將來的人際關係。如果你給孩子足夠的關愛、接納和肯定,他們能更容易地理解,為什麼上帝會把性設計在婚姻中讓人們去享受。我相信,通過積極的教導和榜樣的作用,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看到,性關係帶來的真正的親密和美好,不是因為彼此利用,而是因為彼此相愛。如果孩子們不能在家中從父母身上學到關心、相愛以及親密的真正意義,那麼,他們會從哪兒學到呢?你們在家中表達愛嗎?這一章只有一個信息:確定每天要給孩子大量的關愛。他們的命運和將來能否成為稱職的妻子、丈夫以及父母,都要仰賴於此。你可能見過在汽車保險杠上貼著的標語:「今天你擁抱過你的孩子了嗎?」這句話現在已經很流行了,圍繞這句話也引出許多類似,「你擁抱過你的狗……你的馬……你的沙鼠了嗎?」可我認為更重要的問題是:「你今天擁抱你的孩子幾次?」你給孩子的擁抱永遠也不嫌多,你也給不夠。他們的歲數和身高並不重要。沒有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可以脫離關愛的需要。一個擁抱,眨眨眼睛,用唇形告訴孩子「嗨,我愛你!」,這些小小的舉動裡面蘊藏著極大的力量。要成為一個英雄,就要擁抱你的孩子,而且要經常擁抱! 問題默想、討論及應用: 從本章看,如果嬰兒得不到關愛,他們會怎麼樣?如果孩子在成長時獲得的關愛很少,特別是小女孩,她們不能從父親那裡得到足夠的關愛,會發生什麼?請列出。 本章中,青少年涉及婚前性行為的兩個深刻的個人原因是什麼? 讓孩子遵守有關性的「聖經教訓」的秘訣是什麼? 25個或 30個字完成下面這段話:「我給孩子的一個擁抱中蘊藏著極大的力量,因為 ……」 在一張紙上打出你自己的 「汽車保險杠宣言」,把它放在你每天早晨和晚上都能看到的地方,你要問自己:「你今天擁抱你的孩子幾次? 返回目錄第十章你能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幾年前,在「早安,美國」的情人節電視轉播中,大衛·哈德曼(David Hartman)採訪家庭心理醫生本傑明·撒克博士(Dr。 Benjamin Salk)。因為「愛」顯然是那天的主題,哈德曼就此引出了這個主題,「每個人生下來,就有愛的能力嗎?」「是的」。撒克博士回答道。「那麼,為什麼今天的世界上並沒有那麼多愛呢? 」哈德曼想了解。撒克博士明智地回答道:「即使我們生下來就有愛的能力,我們也需要學習怎樣去愛。」然後,撒克博士轉向鏡頭,直視著上百萬觀眾的眼睛,加了一句,「你們做父母的,能為孩子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彼此相愛。」我們舉雙手同意!撒克博士把問題連同解決方法一併提了出來。每個人生下來就有愛的能力,但是除非每個人都能看到自己生命里最重要的人通常是指父母,活出愛的榜樣,否則他無法學會如何去愛。毫無疑問,能夠最大限度地培養孩子的安全感的是父母親給他的愛。但是我相信,在孩子的生命中培養安全感,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父母彼此相愛。十幾廿年之前,大部分孩子對父母彼此之間的愛感到安全。而現今可不是這樣。遺憾的是,孩子在自己家中和朋友們家中看到的榜樣則完全相反。丈夫和妻子不能彼此關愛。對許多人來說,當今社會離婚是一條捷徑。即使他們儘力維繫在一起,但彼此再也不存在溫情或是愛的表達。在和數千個孩子討論過這個問題以後,我知道,他們最大的恐懼是,爸爸要和媽媽離婚,或是,媽媽要和爸爸離婚。每次,我完成一次旅行演講回家時,我的信念就更堅定,就是我能留給孩子最大的財富就是我對他們媽媽的愛。怎樣擁有快樂的家庭偉大的保羅曾警告孩子們要聽從自己的父母,要孝敬媽媽和爸爸。然後,保羅單獨對父親特別加了一句話,「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上帝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保羅向我們描述了怎樣建立快樂家庭的訣竅:孩子們要聽從父母,而父母特別是父親要有智慧地、慈愛地、公正地養育孩子。但是讓我們思考一下,孩子順從父母,父親慈愛而又有智慧地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什麼?丈夫們要愛妻子,他們愛自己的妻子,如同愛自己的身體一樣。「愛妻子便是愛自己了。」還有,妻子也要愛丈夫,順從他們在愛中的帶領。保羅警告孩子要聽從父母的大前提是,父親愛母親,母親愛父親。凱莉還小的時候,我常常對她說,「凱莉,你知道我愛媽媽嗎?」她笑一笑回答,「我當然知道啦!」 「你怎麼知道的?」「因為你經常跟她這麼說呀!」「如果我不能說話了,無法告訴她了,該怎麼辦呢?你又怎麼能知道呢?」 「因為你經常親她呀!」 「如果我的嘴唇裂開了,不能吻她怎麼辦?那你又怎麼知道?」 然後,凱莉會說出我想要的回答:「因為你待她很好呀!」這可是最刁鑽的測試啊!我怎麼對待我的妻子?我可以說我愛她;也可以在匆匆忙忙衝出門的時候在她臉上啄一下。可孩子每時每刻都在觀察,他們能看得出我到底是怎麼對待他們的母親的,他們知道我是否在講真話。在這些孩子們眼裡,爸爸向媽媽表露愛意,具體行動可比話語有力得多。我的孩子們可不會忘記我的言行不一。記住,「你可以欺瞞一個騙子,也可以愚弄一個傻子,但你敷衍不了一個孩子! 」怎麼告訴媽媽「我愛你」幾年來,我一直做的一件事,就是給他們的媽媽準備一份特別的禮物 比如,在結婚紀念日(在我記得的時候!)我把孩子們聚在一起,對他們說,「我能娶到你們的媽媽真是幸運,我很感謝上帝,讓我遇到她。知道嗎,孩子們,這就像夢一樣,我真害怕,有一天夢醒後我會發現,這一切都不是真的。現在,我們的結婚紀念日快到了,我需要你們的幫助。我怎麼才能告訴媽媽『我愛你,謝謝你成為我的太太』呢?」 「你可以帶她去海邊,她最喜歡沙灘了!」凱莉首先發言了。 「好啊,我帶她去拉古納海灘,住我們最喜歡的酒店,」我回答。 「帶她出去吃旗魚吧,因為媽媽最喜歡吃旗魚了。」凱蒂插了一句。 「好主意!」我說著,拿起了電話。當著所有孩子的面,我給我們在拉古納海灘最喜歡的一家餐館打電話,說:「你能為我準備一頓旗魚特色晚餐嗎?安排一張角落的小餐桌,再為我的妻子預備一個盤子,上面寫上『我愛你』,行嗎?」與此同時,我的孩子們就在那兒,聽著,看著,也知道我的確非常愛他們的媽媽。希恩在去哪兒吃飯的問題上沒能搶先,所以這會兒他補充了一句:「下一頓飯你可以帶她出去吃義大利面,她也喜歡義大利面。」 「又是一個好主意!」我立刻撥了位於拉古納海灘的色勒奴餐廳,作了第二天晚上的安排。愛的亮點隨處閃現我很喜歡讓孩子們一起幫忙參謀,看看在多蒂的生日和聖誕節送她什麼禮物,但是除了這些大場合,我也一直在找機會告訴多蒂,在柴米油鹽的平凡生活中,我一樣愛她。「我該做些什麼?」我問孩子們。「你們聽到她說些什麼了嗎?我該怎樣向她表示我愛她呢?」面對這樣的問題,我的孩子們一下子就活躍起來。幾年前的情人節,他們給我出了個主意,讓我去商店買一些愛的禮品券以及充滿愛意的貼紙。從那以後,每年的情人節,我都預備好一年所需的貼紙,把它們藏在更衣櫃的抽屜里。一年中,即使在並不特殊的場合,我也會常常拿出一些貼紙,放在多蒂能找到的地方。一個可能會出現在她科隆香水的瓶子上,另一個在她的浴袍上或枕頭上。每張貼紙(我喜歡把它們叫做「愛的亮點」)上面都有一句簡短的信息,例如「這張讓你去一次歌劇院」或者「這個星期你可以用這張貼紙去任何一家你喜歡的餐廳。」我的孩子們非常喜歡這樣特別是當我打開冰箱,把一個愛的亮點貼在牛奶盒上,或是黃油罐上的時候。他們的媽媽一進廚房,他們就會說:「媽媽,你為什麼不打開冰箱看看?」多蒂會笑起來,因為她以前也聽到類似的話,她一下子就能猜到,為什麼他們會讓她到冰箱去看看(除了孩子們要她拿吃的以外),她就會拿出「愛的亮點」貼紙,看到我告訴她的最新信息,就是我愛她。但孩子們也得到了一個信息。他們聽到他們的爸爸對媽媽說,「我愛你,我愛你。我的一生屬於你。」沒有什麼,真的不再有什麼比這更能建立他們的安全感了。我主動和家人聯繫 - 並且常常這麼做因為我許多時間都在各地奔波,所以我的電話費高得驚人。我幾乎每天晚上都給家裡打電話,很自然,我想和每個人都說上話。通常是一個孩子先接電話,比如在和凱蒂談了一會兒後,我會說:「小甜甜,和你聊天真好!你們那個美麗的媽媽在家嗎?那個我娶到的美女?你能告訴她,她的丈夫在電話這頭嗎?」我可能會在幾千里外的英格蘭,也可能在得克薩斯州的機場候機廳。但是在電信的幫助下,我可以主動和家人聯繫,對我的孩子們說:「我把自己獻給你們的媽媽。」每次我打電話時,我都有意強化這個原則: 「孩子們知道我愛他們的媽媽,這給我的孩子們帶來莫大的安全感。」有一次,我往家裡打電話找多蒂,接電話的孩子是海倫,她喊道,「媽,我美妙的爸爸要你接電話!」我的孩子們對此已經習以為常,他們不太需要我的提示。一天晚上,我往家裡打電話,和希恩談了一會兒。他很興奮,因為頭天晚上,他的籃球隊贏了一場球。然後,他不情願地說,「爸爸,你需要和我那美妙的媽媽聊一下嗎?」我被逗笑了,因為這說明他們已經明白一切。他們知道,我已經確認我娶到了全世界最美妙的女人。有時候,我在路上做的另一件事就是,給太太寄份禮物,但是我會常常寄給一個孩子,告訴他,「請把這份禮物交給你的媽媽。偷偷塞給她,好給她一份特殊的驚喜。」上星期,我和 11歲的凱蒂一起去舊金山時,我到一家很大的棒球紀念品商店,從波士頓紅襪隊的展品中給多蒂買了各種各樣的紅襪隊大事錄,還有一件隊服。她是紅襪隊熱情忠實的鐵杆球迷。在包裝禮物之前,我讓凱蒂看了一下這些禮物。我興奮得像個孩子,我告訴凱蒂,我為什麼要給她買這份禮物,我是多麼的愛她的媽媽,然後,我讓凱蒂把禮物帶回家,交給多蒂,說:「這是爸爸送你的禮物,他愛你。」為什麼我不怕麻煩,要這麼做?因為我想讓孩子也參與進來,當我在向他們的媽媽表達愛意的時候,我希望他們也有其中的一分子。這樣,他們就不需要去猜測。他們知道,我愛他們的媽媽,因為他們和我一起做了許多事情,看到我向她表白我的愛。你不能這樣對我太太說話!在管教孩子上,我也表現出對多蒂的愛。幾年前,我們的大女兒進入青春期前的一段時期,她和多蒂產生了「你是媽媽我是我」的緊張狀態。如今她們的相處則完全不同,她們彼此的關係很好。但是當凱莉大約 11歲的時候,她開始學會了和媽媽頂嘴。看到類似的事情發生了幾次以後,我決定不再容忍了。我抓住凱莉的雙肩,輕輕地搖了搖她,直視著她的眼睛,說,「小姑娘,你可以這樣和你的媽媽說話,但是我永遠都不允許你用這種態度和我的太太講話!我愛這個女人,我不光要保護她不受外人的欺負,也要保護她不受你們這些孩子的欺負。不可以再對我的太太這樣講話!」凱莉眨了眨眼,愣住了,過了一會兒,走開了。但是這次簡短談話的結果卻不可思議。這幫助凱莉改掉了和媽媽頂嘴的習慣。有好幾次,她的那些犀利的言語就快冒出來了,卻又控制住了,她回頭看看我說,「噢,我不能這樣對你太太講話,對不對?」 「對,凱莉,是不能。」我笑著回答,眼睛裡閃爍著光芒。即使當你管教孩子時,你也可以強化 「我把自己獻給我的伴侶」這樣的誓言。我還和孩子們一起讀古老的亞古珥箴言譯者註:亞古珥箴言載於舊約箴言集,是古時中東人民的生活智慧。,講到丈夫讚美自己的妻子,孩子們讚美他們的母親。我也讓多蒂參加,然後我們一起討論並回顧要感謝和讚美媽媽的地方。這種小小的練習有兩個好處:第一,孩子們必須思考一些具體的積極的事情,告訴他們的媽媽,而不會以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這點對我也一樣;其次,孩子們聽到我讚美他們的媽媽;再次,他們看到我愛她我的妻子。英雄也需要性迪克和我認為,要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公開而又得體地在孩子面前表達對妻子的愛。我認為,爸爸和媽媽表現出身體上的親密是很自然的,也可以讓孩子知道,在婚姻承諾中的性是很美好的。許多父母很保守,也很不好意思,有時候他們會讓孩子覺得性很骯髒至少在家裡我們不該談論太多。然而,有許多好方法可以讓你的孩子知道,在婚姻的承諾中,性是你們彼此相愛的一部分。當孩子對你和妻子之間的相互委身很有安全感時,他們有時會觀察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迪克回想起,夏洛蒂去中西部的威頓大學的婦女會議上演講,她已離家大約一個星期,準備坐那天早晨 6點鐘的飛機返回聖地亞哥。當時,迪克打算開車從朱利安到聖地亞哥去接她大約有 10公里的路他對剛剛進入青春期的蒂米和喬納森說:「小夥子們,你們能不能自己在家過夜呢?你們的哥哥就住在這個街區,要是有事的話,你們可以給他打電話。我要去聖地亞哥接媽媽,然後住在那兒的一家酒店。」蒂米看了一眼他的爸爸,臉上浮現出笑容。他輕輕撞了一下迪克的肋骨,眼睛裡亮亮地,說, 「去吧,爸爸!沖啊!」迪克很清楚,蒂米已經明白道理了,也知道那天晚上爸爸和媽媽會在酒店裡做什麼。但是迪克也能看到,蒂米並沒有不尊重父母或是有任何其他的聯想。他只看到了父母在性愛態度上的榜樣,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他的言語中有一點暗示,但很健康,因為迪克教過孩子們,性是美好的在婚姻的範疇中,應該是被期待的。每個家庭都必須清楚,他們應如何面對性愛這個主題。丈夫和妻子也要明確什麼是得體的性態度,什麼不是。但是,每對夫妻都應該有具體的行動,讓孩子們知道,在夫妻之間,性是表達愛的一種極美的形式。父母在愛自己孩子的同時,可別忘了要在他們面前彼此相愛。他們的安全感會因此與日俱增。你怎樣愛你的孩子夫妻間彼此表達愛意能夠創造一種很重要的氛圍,讓你的孩子有安全感。然後,你可以繼續用同樣重要的擁抱和親吻使孩子們感到自己很特別,被人愛。當迪克·戴依和我製作《子女教育六 A原則》的錄像帶時,我們面對錄像機和幾對夫妻交談,詢問他們如何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一位女士說:「我盡量每天都向我的女兒們表達愛意。我每天都擁抱她們,我的一個女兒特別喜歡我的愛撫,她會過來,跳到我的床上,然後我們互相擁抱。」這個女孩兒 11歲,但是她仍然喜歡媽媽的擁抱。有的時候,媽媽不想鬆開她,她會說,「噢,媽媽,得了……」但是媽媽會更緊地擁抱她,她喜歡極了。她告訴母親,「你是我最好的朋友。」還是那一次,在面對錄像機的採訪中,一位父親說,「我認為,我能為孩子們做的最好的事情是,和他們坐的一般高,能看到他們的眼睛。一起在地板上玩他們的遊戲,和他們共度時光,這多有意思啊!而我自己也能全部融入他們當中他們的玩具,他們好玩的想法,和他們一起在地上打滾。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讓他們坐在我的腿上,給他們講故事。我也擁抱他們,和他們一起哭泣。當我不公正或是沒有耐心的時候,請求他們的饒恕。」這位先生的太太補充道,他在孩子們面前表達他對太太的愛。她評論說,她的小女兒告訴她:「媽媽,你知道嗎?等我結了婚,懷孕以後,我的丈夫也能親吻我了。」另外一對有四個女兒的夫婦幫助我們從零起步,了解女孩在成長過程中得到父親關愛的重要性。迪克問母親卡麗,當她還是小姑娘時,她的父親是否給她足夠的關愛,她承認沒有。幸運的是,她有充滿愛心的母親和其他親戚,填補了她對擁抱和觸摸的需要,但是她仍然希望能夠從父親身上得到這一切。現在,卡麗是四個小姑娘的母親,當她看到丈夫,里克,一個兒科醫生,每天擁抱親吻她們時,感覺很複雜。她一方面很高興,因為她的丈夫在滿足孩子們這麼重要的需求。但她也說自己感到刺痛,感到很遺憾,因為這讓她想到自己從未在父親那裡得到過關愛。我問里克,當他擁抱親吻四個女兒,說他愛她們時,他的感受如何,他說「這是我一生中擁有的最美的感受之一。」 「作為一個父親,你感到自己有成就感嗎?」 「當然,」里克回答道。「當我們的大女兒出生時,我有點猶豫,不知道該怎樣表達愛,但是在卡麗的催促下,我真的進入了角色。再沒有比這樣的感覺更好的了。」我們都需要一定分量的愛撫迪克·戴依稱之為「觸摸在情感層面的力量」。還記得我提到的那個研究報告嗎?如果嬰兒得不到擁抱和愛撫就會死亡。擁抱、拍肩、親吻以及和善的話語這些被心理學家稱作「愛撫」。在某種意義上,如果我們得不到這些愛撫,我們每天都會一點點死去。上帝就是這樣造我們的,從一生下來,孩子就會本能地尋找母親的乳房。如今媽媽們不給孩子自己的雙乳,卻把奶瓶塞給孩子。當她這樣做的時候,關鍵的愛撫渠道就消失了。我們需要不斷地強調:關愛是人一生的需要。我們只希望,像卡麗和里克這樣的父母親能在這片土地上數以千計地倍增。擁有關愛並用肢體語言表達愛的家庭可以幫助孩子拒絕毒品的誘惑,其效果超過所有教育課程的積累,並且與這些課程一樣行之有效。我們兩個都不是在那種充滿關愛並用肢體語言表達愛的家庭中長大的,但我們確保,在我們自己的家中,要有許多撫摸和關愛。迪克、夏洛蒂和他們的孩子們最喜歡的消遣即使在今天,他們的幾個孩子長大成人後,也是如此大家一起擠在床上,擁抱、看電視、吃爆米花隨便做什麼都行。迪克常說他在等著床「咔嚓」一聲斷裂!但即使這樣,他也不會介意。一張床的價值無法與全家共同分享友愛相提並論。或許你不習慣一家子都擠在一張床上鬧,但如果你想試試看的話,你會有很好的同盟。白宮攝影師大衛·華爾茲(David Valdez)不久前公開了一張照片,上面是老布希總統和他的妻子芭芭拉,還有他們的一群孫子、孫女們躺在一張床上。一些父母,特別是爸爸,可能會擔心,他們表達愛意的界限應該在哪裡,特別是面對在身體上已經開始成熟的女兒。這個顧慮很有必要,但是不要對此因噎廢食,你可以選擇合宜的,讓你和孩子都感到自然的方式,恰當地表達你的愛。選擇你自己的方法,然後每天表達你的愛一天要好幾次哦!噓!嗨!我愛你!我知道,公開向孩子示愛,令我作為一個父親和男人能夠擁有很大的滿足感。我喜歡做的一件事是,比如,在孩子們忙功課的時候,我會停下自己手頭的工作,大聲地發出響動,「噓!」他們現在已經熟悉了,一開始不予理睬,因為他們知道下一步是什麼。我會不停地說,「噓」,幾次下來,他們開始微笑,甚至有的時候開始大笑,然後,他們會努力板起臉來,看著我說,「好啦,爸爸,你想幹什麼?」那時,我會沖他們眨眨眼,但不會大聲說出來,我用唇形對他們說,「嗨!我愛你!」。這招一直很管用。他們可能當時心情不好,可能在學校不順心,但每次他們都會開心地笑起來。然後,他們也會用唇形告訴我,「我也愛你!」然後,我會接著做自己的事看電視,讀報紙,打電話。他們也繼續做作業。你知道,這樣表達愛意並不需要佔用很長的時間,但獲利頗豐。這會讓他們知道自己被接納和讚賞,也使他們感到安全,覺得自己很重要。無論你做什麼,不要被某些想法阻礙,認為表現愛的時間應該「恰當」,或「有失家道尊嚴」。在過去的一年半里,我 4歲的小女兒海倫和我一直有一個特別的模式,當我外出往家打電話時,我們一開始會在電話里一起唱首歌:「我愛你許許多多,許許多多,我愛你只是因為 ……」在電話的那端,海倫用上吃奶的勁,大聲地喊道,「啊!」然後,我會用一些古怪的噪音,一種根本不能用紙筆形容的噪音,把她的聲音蓋住,但是沒關係,海倫喜歡極了。如果我忘記加上噪音,她會說,「爸爸,你忘了」。 「忘了什麼? 」 「你知道的就是那種聲音。」對一個小孩子來說,你不需要多麼時尚,任何老掉牙的瘋狂的「愛的噪音」都行。海倫和我也喜歡爭論誰更喜歡誰。「我愛你比你愛我更多!」「噢,我對你的愛比全世界還大!」海倫反駁道。這回好像是海倫贏了,但我會提醒她,讓她回憶我教給她的天文知識,說:「我對你的愛比全宇宙還大。」即使在 4歲的時候,海倫也知道,宇宙要比世界大得多,她投降了,說,「哇,爸爸,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了!」我知道這並不是多麼深刻的談話,但是從某種意義來看,又很深刻。每次我們爭論的時候,都會提醒一個 4歲大的孩子,沒有什麼比爸爸對她的愛更大了。它的價值與整個宇宙等同!問題默想、討論及應用: 在本章中,麥道衛認為,在孩子的生命里建立安全感的最有效方法,是父母的彼此相愛。如果可能的話,和你的配偶討論一下,你們怎樣在孩子面前有效地彼此表達愛意。他們知道自己的父母彼此相愛嗎?他們的家庭很安全嗎?你和你的伴侶怎樣才能更好地傳達這點? 給爸爸的建議:讓你的孩子一起參與,做一個計劃,告訴他們的媽媽你愛她嗎?麥道衛在本章分享的想法在你的家中適用嗎?如果適用,選一種,試一下。 你的家庭如何應對性愛這個問題?你和你的配偶是否嘗試過,讓孩子明白,性是愛最極致的表達? 1到 10打分,10代表你充滿愛心,常常給孩子擁抱、親吻或其他表現愛的形式,你給自己打幾分?給你的配偶打幾分?如果你的配偶沒有愛心,具體討論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增強愛的表達。 還是給爸爸的建議:你很少向孩子表達你的愛嗎?是不是對你的女兒特別少?因為她開始成熟,你擔心以任何形式的觸摸她都會不適應?如果這樣的話,和你的妻子談一下你的顧慮,討論一下,你怎樣以大家都感到自然的方式向你的女兒表達你的愛意?第五部分時間 擠出空閑,當個英雄 在如今這個分秒必爭的社會,人們把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當中,為的是在激烈的競爭社會中博得一席之地。太多的人都在為沒有花足夠的時間陪伴家人而感到內疚。我們希望在以下的兩個章節中,能夠幫助你從「內疚」的陰影中擺脫出來,更深入地了解,花時間陪伴孩子的真正意義所在: * 為什麼一個兩歲的孩子遠遠比你工作上的「最後期限」重要得多? * 一個父親如何改變他的工作方式,這種改變對他的家庭意味著什麼? * 即便對你來說花時間陪伴孩子是件麻煩事兒,但這麼做能夠向孩子表明他在你心目中的重要性; * 為什麼花時間陪伴孩子是積極的子女教育觀的關鍵? * 為什麼當今的父母們花很少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他們該作何選擇? * 為什麼和孩子相處的所謂「優質時間」並不是一條捷徑? * 為什麼平日里持之以恆遠比對「關鍵時刻」的持之以恆重要得多? * 如何滿足青少年的日程安排? * 如何滿足幼兒的時間表? * 家長應如何避免說出最傷心的話? * 「早睡早起」是如何令一個父親成為一個真正的英雄的? * 抽時間和孩子相處的一些特殊方法; * 提問的藝術與孩子溝通的關鍵; * 為什麼做孩子朋友心目中的英雄如此重要? * 記錄孩子們的成長足跡留下珍貴的記憶。返回目錄第十一章愛的城堡是由「時間」構築而成的 多年前,我從兩歲半的兒子希恩和妻子多蒂身上學到了時間管理的功課。這門功課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永遠都不會磨滅。在我工作和學習兼顧的時候,我時常會同時周旋於幾個項目中脫不開身。那次是在我的一本新書寫到一半的時候,希恩邁著蹣跚的步子來找我。「要玩,爸爸。」他熱切地向我請求。作為一個「有經驗」的父親(我們經歷了大女兒凱莉的「兩歲期」),我應該能意識到其實希恩只是想要我抱一抱他,拍拍他的背,然後大不了再花上一兩分鐘的時間給我看看他手裡拿著的那個新皮球而已。可我那會兒正寫到最關鍵的部分,而且我感到我忙得連兩分鐘的空閑都沒有。 「兒子,過一會兒再玩行嗎?我正寫到一半兒呢!"希恩才不懂什麼叫「寫到一半」呢,可他明白了我的意思爸爸正忙著呢,所以他最好離開。他一句埋怨都沒有,乖乖地走了。我隨即又埋頭寫作。可我的專註並不長久,不一會兒,多蒂進來了,她坐下來想要和我「聊聊」。我妻子平時從不指責我,她一般都會用更為溫柔卻更有效的方式提出她的看法。 「親愛的,希恩剛才告訴我說,你太忙了,不願意和他玩兒。我知道這本書很重要,可我想指出一點。」「是什麼?」我有點不耐煩,因為此時我妻子正在打攪我的「重要工作」。 「親愛的,我覺得你該意識到,你總會不斷地有稿約,所以你永遠都會有一次又一次的截稿期限。你的一生都會投身寫作和各種項目中,可你不會永遠都有一個兩歲的兒子,想坐在你的膝頭,問你一些問題,給你看他的新皮球。」 「親愛的,我想你的意思我明白。可現在我想寫完我的文章!」 「好吧,約瑟,不過還是請你想一想吧!你知道嗎,如果在孩子小時候我們多花時間和他們在一起,那麼將來他們也願意花時間和我們在一起。」一個孩子的兩歲只有一次我確實思考了妻子的話,而且想得越多,多蒂那溫柔的話語像一把刀剖開了問題的核心。她說得對!我永遠都會有截稿期限。我總有稿約要完成;總有電話要接;總有人要接待;總有出差要去。可我兒子的一生中只有一次兩歲的時光,而且很快這個年齡就會轉瞬即逝,然後一眨眼他就長到 3歲、4歲、5歲那麼以後難道我就會有更多的時間陪他了嗎?我很清楚如果我不改變工作方式的話,結果會什麼樣。我終於作出決定,悄悄地,沒有任何的豪言壯語。打那以後,我嘗試著把孩子的需要優先放在稿約和截稿期限之前。漸漸地我和出版商之間達成默契,他們明白我的家庭和孩子是首要的。如果不這樣的話,我還會持續不斷地告訴我的孩子「書比你更重要」。我還從我兩歲的孩子那裡了解到,小孩子的時間表可不像你安排一個會議或和醫生約見那麼容易掌握。幼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非常非常短,當你願意按照小孩子的活動時間來安排你的日程時,就意味著你允許孩子有極短的注意力。通常一個小孩子想要玩一種遊戲,或干點兒什麼,過不了幾分鐘他又想干別的了。他可能突然跑去玩他的玩具,要麼就去看動畫片。有些父母對此很沮喪,因為他們的小傢伙並不想「把大人開始的事情進行到底」。我試著讓這些家長們了解:遊戲玩到一半兒也沒什麼,那就不玩了唄!不用非做完不可。玩遊戲並不在於非要完成什麼,而是在於你和你的孩子能夠樂在其中。的確,這些都需要有耐心。迪克·戴依經常在我們的父母講座上指出:我們當父母的之所以不能等待孩子完成一些事,就是因為我們不耐煩了。我們迫不及待地打斷他們,然後又替他們完成;或者我們一把奪過他們手中的鎚子和針線,對他們說:「還是我來幫你干吧!」要有本事配合小孩子的時間表,最主要的訣竅就是耐心。我們必須要給他們時間長大、聆聽他們的心聲、給他們空間去嘗試,如果他們做得不對,或沒有完成的話,也不用擔心。我同意約翰·衛斯理講的:「如果你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的話,那就進入孩子的內心,讀懂他的思維,直到你知道怎麼教孩子為止。」約翰·衛斯理的意思是說:如果你想要和孩子相處,就要學習孩子的思維方式,知道他們的小腦瓜子是怎麼想的,還要能夠和孩子在同一個頻道上。這樣你才能開始以他的視角來看生活,配合他的時間表,這時你才能和他溝通。青春期的少年也需要靈活的時間幸好我在希恩兩歲時學到的功課多年來一直沒有忘記。就在前一陣子,我們在墨西哥度假期間,我的一本關於孩子的書正寫到一半。一天清晨,我正文思如潮,寫得起勁的時候,16歲的女兒凱莉走進來對我說:「爸爸,你帶我去修指甲好嗎?」我的第一反應是:天哪!我最討厭這事兒了!我第二個想法是:約瑟,把你宣講的關於花時間陪孩子的理論付諸行動吧!知道嗎?其實我可以綳著臉不耐煩地答應女兒「好吧,那就走吧。」也可能塞給她幾塊錢,打發她自己打計程車去。我卻說:「親愛的,我很高興陪你去。我馬上就來。」我合上了我的書稿,期望過後我還能接著靈感往下寫,然後興高采烈地帶著女兒去修指甲。這不僅僅是做她的私人司機,送她到什麼地方去而已,女兒真正想要的是和我在一起,況且一路上我倆聊得非常投機。那天以後,凱莉至少謝過我三四回。為什麼呢?因為我所做的一切給她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親愛的,你對我是如此重要,無論我的工作多麼忙,我都心甘情願放下手頭的工作,來陪你一段時間。」這就是「接納」和「讚賞」的精髓所在!它們不是你標榜自己是個稱職的家長時的夸夸其談,你通過「接納」和「讚賞」向孩子表明:他們在你心目中是舉足輕重的。我向孩子表達「接納」 (Acceptance)和「讚賞」(Appreciation)的途徑只能是「關愛」(Affection),還有就是 「時間」 (Availability)。花時間陪孩子意思是說: 「孩子,你真的很重要!」當我們花時間和孩子相處時,就意味著對孩子說:「你很重要。」可當我們沒空的時候,就是在說:「噢,是的,我是愛你的,可另外還有一些事比你還重要。其實你並不是真的很重要。」為了幫助大家,特別是幫爸爸們把這個理念鐫刻在心裡,我經常會在父母講座上向一名男性觀眾描述這樣一個場景:假設你是你們公司老闆最要好的朋友。星期五的時候,你需要和他開一個短會,所以你來到他的辦公室,問他的秘書你是否有可能和老闆面談一會兒。可秘書說:「對不起!他的時間都排滿了,一直到下星期二才有空。你到時候再來問問吧。」由於你真的需要即刻就見到老闆,就告訴他的秘書說:「瞧,我不會佔用他太長時間。就請你告訴他,我真的想見他,只要一分鐘!」然後,假設秘書試著打電話給老闆,告訴他你就在辦公室門口。秘書說了你的名字,可她得到的回復是:「對不起,我現在不能見他。讓他等到下星期二再說吧。」這時,我就會問那位觀眾:「如果你遇上這樣的事情,你怎麼想?"每次觀眾都會回答說他覺得自己一點兒都不重要。他會這麼想:要是我是公司總裁的話,或者是一個什麼大人物的話……關鍵是他認為我還不夠重要。這時,我就會對在場的每一個人指出,當你對孩子說出相同的話「對不起,我現在沒空」時,你的孩子也會認為自己不重要。要讓人們感到自身的重要性是需要付出努力和時間的。這意味著你手頭正忙著一件事情的時候,花時間和孩子相處會帶來許多麻煩。誠然,有些時候你確實沒法停下手頭的活兒,什麼也不管了,盡情地陪孩子玩遊戲,這也不太現實。但我的意思是:如果你真的願意被打擾的話,其實許多時候你還是可以停下來的。有時候停下手頭的工作會幫助你的孩子了解到,他在你心目中還是相當重要的。在你真的忙個不停的時候,也不至於給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可如果你一再拒絕孩子的話,他們就會認為你在對他們說:「我太忙了現在我不能陪你玩。」這樣就會給孩子帶來傷害。如果我真的沒時間,那麼我純粹是在空談花時間和孩子相處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在於,如果他們感到很受重視,那麼他們同樣會感到上帝也很重視他們。一直以來我從迪克·戴依那裡學到的另一門功課就是我們每個在地上的生身父親代表著孩子心目中上帝的形象。知道嗎,上帝通過你來愛你的孩子,可要是你沒空的話,上帝怎麼來愛他們呢?正如本章標題所示愛的城堡是由時間構築而成的。同樣時間也是你向孩子表達接納和讚賞的組成部分。如果我說我無條件地愛你、接納你;如果我說我很欣賞你、想讓你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可是我不花時間和你相處,那我就純粹是使徒保羅所說的那個「空響的鑼」。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意思指只有言語,沒有實際行動的人譯者按)換句話說,我只是在空談而已。糟糕的是,許多家長都陷入了這個誤區,不知不覺地對孩子說空話。家長們沒空陪伴孩子,因為他們太忙了。每個人都在拿自己忙碌而緊張的生活開玩笑,可這並不好笑。家長們抱怨自己 「整天忙得暈頭轉向」,然後就開始炫耀他們的工作日程以及社交活動。許多人的日程滿的令人難以置信,他們一天要在高速公路上奔波數小時,就是穿梭於這些忙亂的事務中。由於家長們整天為了生活而疲於奔命,他們忙得根本沒時間陪孩子,他們的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都跟著學,畢竟孩子都想學父母的樣子。幾年後,不知不覺襁褓里的孩子就長得和我們一樣了。這時候我們的孩子就要結婚生子,建立自己的小家庭,隨之就陷入了同樣的境遇中沒有足夠的時間給孩子,而這些孩子就是你的孫兒們。我經常和一些爺爺奶奶們交談,他們已經意識到了年輕時犯下的錯誤,現在正在儘力彌補,他們陪孫兒們玩的時間比當年花在自己孩子身上的還要多。我相信如今在西方國家,祖父輩們是建立更好的家庭關係的中堅力量之一。我問過一些初中生:「你和誰說話最多?」猜得出他們怎麼說嗎?許多人並沒有提到爸爸媽媽,而是「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當然,我肯定不同的家庭情況也不盡相同,可孩子和祖父母說話多的一個基本原因就是:爺爺奶奶比爸爸媽媽的時間更多,他們更有空。 「嬰兒潮」時出生的父母就更好嗎?我看過的一項研究顯示:50年前,孩子們與父母及其他親屬接觸的時間平均一天有三四個小時。可那個年代許多人都住在農村,全家人都在一起工作。其他的親屬們也大多住在附近。而今,我們處於「人往高處走」的社會。在美國,人們已從農村湧向城市,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城郊結合部。在一個典型的美國家庭里,爸爸媽媽每天一大早就雙雙衝出家門去市中心上班,到了晚上拖著疲憊的步伐回到家裡,接著又為第二天作準備。結果是,孩子們每天和父母交流的時間只有 15分鐘。而且,根據專家觀察,這 15分鐘裡面有 12分鐘孩子聽到的儘是批評、命令和斥責,只剩下 3分鐘的時間大家一起歡笑快樂,或用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溝通。如今在「嬰兒潮」中長大的父母大多在討論和孩子共度「優質時間」的話題。「優質時間」的理念是:儘管他們的日程安排得很緊湊,他們還是可以「見縫插針」,爭分奪秒來和孩子交流。《今日美國》雜誌刊登的一篇報道稱,「嬰兒潮」的一代人(指在 1946年至 1964年之間出生的人)認為在養育子女方面,他們比自己的父母做得好。然而,進一步調查顯示:這些家長在孩子身上所花的時間比當年父母花在自己身上的要少得多。一項在 300名初中生中進行的研究表明:這些孩子在一星期里和爸爸「促膝談心」的時間平均只有 7分半鐘。「促膝談心」指的是兩個人談話時,互相看著對方的眼睛,認真傾聽,交換意見。這樣看來,孩子們一天只有 1分鐘的時間和爸爸有真正的交流。和媽媽的交流也多不到哪兒去。幾年前,我曾經在美國的一所大教堂為 600名中學生舉辦了一次會議。在會議舉行的一星期里,我聽到的最多的問題就是:「約瑟,我該怎麼和我爸爸相處?」 「你指的是什麼?」我問道。 「嗯,他從來不和我談心,也不帶我出去,他從來都不和我一起干點兒什麼。」整個一星期,從星期一中午一直到星期五中午,我整整演講了 16場,另外還有 42次為時半小時的個別輔導。假如我有時間的話,300個輔導我都願意做,可我已經儘力了。在這 42個輔導中,我問了每一個學生同樣一個問題:「那你會主動和你爸爸談心嗎?」只有一個學生說「會的」,其他 41個都說不會。要有質量,你必須先要有數量我認為當今我們看到的最大的假象就是關於「優質時間」的假象。當然,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是高質量的。可是,因為你頻繁的會議和緊湊的時間表,你不可能得到高質量的時間。反之,如果你想得到高質量的時間,就要花大量的時間和孩子相處,只有從這些「數量」中你才有可能得到「質量」。你花大量的時間和孩子相處,其中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你能夠有機會在孩子們面前以身作則。每當我去市中心或者處理一些雜務的時候,我都盡量帶上一個孩子和我一塊兒去。要不然我就喪失了一次給他們做榜樣的機會。當他們和我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可以看到我是如何為人處事的。比如,開車時有別的司機搶道;或者有人冒犯了我,等等,他們就能看到我是怎麼反應的。還有,在我被欺騙、事情被耽誤以及心情不好時我是怎麼表現的?比如說,在我往自動售報機中投進一枚硬幣,可報紙沒有出來,我會怎麼辦?是邊說髒話邊敲打機器,還是很有耐心地解決,哪怕是被人佔便宜?除非孩子們和我在一起,看著我,和我共同經歷一些挫折,否則他們永遠都不會知道爸爸的為人處世。把下面的話寫下來,印在你的腦海中:要做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一個好榜樣你必須付出大量的時間。質量出自你付出的數量。這樣的質量將傳達你對孩子們的接納和讚賞。 「迪斯尼樂園效應」並不起作用另一個假象也讓我們深受其害,那就是大型的娛樂才是重要的時刻。我將其稱之為「迪斯尼樂園效應」,即那些通常花上好多錢整日遊玩的活動。我以前也以為這種娛樂相當重要,所以在我心血來潮的時候,我會拖著全家人去迪斯尼樂園或其他各種遊樂場所去玩。最後還是多蒂溫柔卻一針見血地對我說:「親愛的,孩子們記住的不是這些片刻的歡娛,而是平時和他們共處的點點滴滴,這些平凡的時刻將塑造他們的品行,而這才是真正留在他們腦海里的記憶。」你能看出,思考多蒂的觀點一直是我的一個習慣,我會在腦子裡反覆推敲她的話,而且通常覺得她的論點是正確的。她並沒有說我們今後要停止這種奢侈的遊玩。迪斯尼樂園仍然排在我們的娛樂計劃中,但已經不像從前那麼重要了。大型的娛樂固然很必要,但它們永遠取代不了平時的點點滴滴,那才是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愛和接納的真諦。杜布森博士教我了解青少年對於孩子已經是青少年的家長們,我還要提到另一個假象:「孩子的可塑性已經過去了。」i的確,孩子生命中的前 7年(實際上是前 3年)在許多方面是最關鍵的,可塑性也是最強的時期。這就是為什麼我和迪克反覆強調要趁孩子年幼的時候培養孩子接納、信任以及自律的重要性。但最近的調查顯示:每個孩子還有一段可塑期即青少年時期,從十一二歲左右開始。當一個孩子進入十幾歲的時候,他就有這樣一種假象,認為自己已經不那麼需要父母了,因為他長大了,想離開大人漸漸獨立了。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盡然。現在我還記得:在杜布森博士撰寫的《預備度過青春期》出版後不久,我和他有一次談話。我提到我接觸過的許多父親都認為在孩子小的時候多花一點時間和他們相處確實有好處,可一旦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時候,就不太必要了。杜布森博士的回答對我影響很大,他說:「不,這不對!根據我的調查,在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時候,他們還是需要父母的尤其是父親比以前有過之而無不及。」杜布森博士的一席話更加促使我花時間和自己的孩子相處,不但如此,我還鼓勵其他父親們也這樣做。我承認這樣做的確不容易,實際上,許多情況看上去都不太可能。當我提到青少年需要和父母在一起時,許多爸爸媽媽們都會無奈地望著我,然後聳聳肩,似乎對此一籌莫展。「我們怎麼花時間和孩子相處呢?"他們很想知道。「他們有自己的活動安排;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生活,他們幾乎忙得顧不上和我們說話。」我完全理解!這就是我為什麼要敦促年幼孩子的父母不要太忙,以至於顧不上孩子的原因。看見沒有?如果趁孩子還小的時候你為他們付出時間,那麼在孩子青少年時,你就會得到更多的機會,以及孩子的要求,要你和他們多待一會兒。在本章一開始我曾提到,我 16歲的大女兒凱莉在我寫稿的時候打斷我,要我帶她去修指甲。大多數父母會對這個請求不耐煩,最多是勉強答應而已。孩子們難道就不知道父母有比帶他們出去更要緊的事嗎?答案當然不置可否。顯然,父母總不能老坐在那兒,什麼也不幹,一天 24小時「隨時待命」。工作還是要做;家務還是要干,總有一些事先安排的事情要去做,否則整個家就會亂套了。可與此同時,如果我們真的有心要和孩子們共度時光的話,其實能夠「強迫」自己把時間空出來的時候還是相當多的。問題是你願不願意?每個父母必須該捫心自問:「做好父母是我主要的優先考慮嗎?」我指的不是要把父母每天的職責當成一種無期徒刑,而是指誰想作孩子心目中的英雄,誰就必須抓住平日的每一個機會用接納、讚賞來滋潤孩子的心田。若想成為可靠的、值得信賴的英雄,讓孩子有安全感,並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你就必須花時間和孩子共處,這是毋庸置疑的。正如我在第二章中所說的,時間是子女教育六 A原則中最重要的一條。如果你沒空陪孩子的話,你怎麼接納和讚賞他?如果你不在孩子身邊的話,你又怎麼可能向孩子表示愛意?以下這句話是我們的心裡話,儘管聽上去有些極端:假如你不願意為孩子花時間,那麼我們在這本書里寫的一切都是一紙空文,毫無意義。他得到了聲望,卻失去了孩子家長們說的最悲傷無奈的一席話莫過於:「要是當時我多花一點時間的話,就不會……要是那會兒我多聽聽孩子說些什麼的話……要是……就好了……」一家大型建築公司的高級副總裁夫人在當地一家教會聽了我的一場演講,內容是關於花時間陪伴孩子的。後來我在一家餐廳偶然碰上這位夫人。她說她聽了我的演講,不一會兒她就哭了起來。「有些事兒我想和你聊聊,」她遲疑地說:「我的丈夫剛剛去世。在世時他年薪百萬,經常出差,滿世界地跑,世界各地都有他建造的樓宇,可他從來不花時間和孩子們在一起,哪怕在家時也不。所有的孩子都不喜歡他,長大後也不願和他待在一起。臨終前,他在病床上向我懺悔,說他是世界上死得最慘的人。他告訴我,可我失去了我的家庭。要是我能多花一些時『我得到了聲望,間在孩子們身上就好了。」這位寡婦的話令我想起了耶穌說的:「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花時間在孩子身上當然救不了你的命,聖經清楚地告誡我們:要做一個信實的、慈愛的、視養育孩子為己任的父母。畢竟你的表現如何體現了你對聖經的態度有多認真。這位總裁憂傷地離開了世界,因為他賺得了全世界,卻失去了孩子們的愛;他腰纏萬貫,卻不曾陪伴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身邊;他給孩子們豐厚的物質享受,給他們買禮物,在生日賀卡上寫「我愛你」,可孩子們並不領情。他應該明白:「你可以欺瞞一個騙子,也可以愚弄一個傻子,但你絕敷衍不了一個孩子。」當我離開那家餐廳時,腦海里浮現出那天我因為太忙而無暇顧及兩歲兒子的情景;我又想到那位可憐的總裁,他離世的時候沒有親人的愛。此時,多蒂的話顯得格外意味深長:如果現在我們向孩子們表示關注,那麼以後他們也會向我們表示關注。問題默想、討論及應用: 作為父母,你的時間表裡是否包括孩子們「突如其來的打擾」?你有沒有因為停下手頭的工作去陪孩子而沒有完成預計安排的時候?你覺得和你的孩子在一起是浪費時間,還是很快樂? 在你花時間陪孩子玩的時候,你是否有耐心,或是心不在焉? 作者約瑟講了女兒凱莉在他工作最緊張的時候要陪她去修指甲的故事,他描述了當時腦海里閃現的兩個想法,你覺得哪個想法最有用?為什麼? 本章中提到:你沒空陪孩子,就意味著對他們說什麼? 父母們是怎樣陷入「對孩子說空話」的網羅中的?和你的配偶討論一下你倆目前的日程安排,你們有沒有給孩子留出充裕的時間?如果沒有的話,怎樣才能夠抽出更多的時間? 按照本章中提到的觀點,獲得與孩子相處的「優質時間」的唯一途徑是什麼?你估計你每天和孩子相處的「優質時間」有多久?每個星期有多久? 在本章接近結尾處,約瑟提出如果家長們不願意花時間在孩子身上的話,那麼本書簡直就是一紙空文。你是否同意他的說法?為什麼? 作者的妻子多蒂曾說:「如果現在我們向孩子們表示關注,那麼以後他們也會向我們表示關注。」請你的配偶和你一起就這句話各自寫下自己的看法,並交換意見。返回目錄第十二章如何抽時間和你的孩子相處一位記者為了撰寫封面故事來採訪我們全家,她問我們的兒子希恩:「你對爸爸有什麼不滿?」當時希恩大約有六七歲,他迷惑不解地望著這位女士說:「嗯……沒什麼。」 「肯定有的!」記者耐心地哄他說:「來,就講一件吧。」 「好吧……"希恩邊想邊說:「他很多時候都不在家……」 記者的眼神閃爍了一下,趕忙寫下這句話,但沒有發表意見。接著她又繼續和家裡的其他人談話,在即將告辭的時候,我叫住了她。 「你想不想把希恩叫回來再問他一個問題?」 「當然想啦!」記者說:「可你想讓我問些什麼呢?」 「你問他,『你最喜歡爸爸的是什麼? 』」「我不明白……」 「問問他吧!」我微笑著對記者說:「看看他怎麼說。」她把希恩叫回屋裡,問他:「希恩,你最喜歡爸爸什麼?」希恩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他花很多時間陪我。」記者記下了希恩的話,可我能看出,她並沒有完全理解。我沒有堅持讓她也問其他的幾個孩子同樣的問題,她也納悶我們為什麼單單要問希恩這麼一個問題。 「你是不是還不太明白我為什麼讓你問這個問題?」我告訴記者:「還記得在你問希恩『你對爸爸有什麼不滿』嗎?他對這個問題有點兒為難,不過我真的喜歡他的回答。他說他不滿意的是我經常不在家。要是首先他不滿意的不是我不在家,那我就麻煩了。」記者越聽越糊塗,我解釋道:「你明白嗎,如果希恩對我離開家無所謂的話,那就意味著我倆的關係並不怎麼樣。可他想要我待在家裡,因為我們花許多時間在一起,彼此都很愉快。」這位女士道過謝後就離開了。不久,雜誌上登出了她的文章,她把希恩喜歡爸爸的和不喜歡爸爸的部分寫得很精闢,我認為那是整篇文章最出彩的亮點。 「早睡」可不是說說而已我相信其他的幾個孩子對我的不滿肯定和希恩一樣。我出門在外的確是家常便飯,可這麼多年來我至少用兩種方式彌補: 我盡量帶著家人和我一同出差,特別在夏天的時候。結果,儘管我一直奔波在外,我們還是一起度過了美好的時光。 在我的兩個大孩子凱莉和希恩還小的時候,我有一個做法一直令一些人覺得不解無論是對來我們家拜訪的客人,還是接聽電話,我總會讓他們先等我哄完孩子睡覺後再說。如果有客人來我們家,他們會被事先告知:「6點半或7點我們沒空。」我們還告訴人們:「晚上 6點半到 9點之間不要打電話找約瑟,因為他要和孩子們在一起。」只要我在家,我就會每天晚上用這兩個半小時的時間和凱莉及希恩在一起。你可能會奇怪多蒂到哪兒去了。有時候她會利用這段時間休息一會兒。跟她丈夫總出門在外相比,這樣的犒勞實在是值得的。那麼,孩子們和我每天晚上幹些什麼呢?我們有時候去散步,有時候一塊兒讀故事書,要麼就在地板上打滾。我們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就是泡在卧室的大按摩浴缸里。這個按摩浴缸是朋友們送給我們的極其特殊的禮物。大多數晚上我和孩子們會先在浴缸里泡上一會兒,隨後多蒂也會來湊熱鬧。一天晚上,為了好玩,我們把滿滿一大塑料碗的爆米花放在浴缸的水面上,碗被水流沖得團團轉,每個人都有機會抓一把。整個星期孩子們都在為那個有趣的夜晚興奮不已,我甚至從老師和其他家長那兒也聽說了「按摩浴缸里的爆米花」。有時候我們就在浴缸里看電視,我們最喜歡的節目之一是《左鄰右舍》。孩子們看到我們家不像電視里的那兩個家庭鬥來鬥去,他們就感到很高興。不錯,我每晚 6點半或 7點「上床睡覺」的習慣是有點怪,我也這麼認為。恐怕這麼做我會得罪不少人,至少他們會覺得我精神有問題。可我也收到一些來信說:「到你家拜訪讓我學到最多的是:你這麼早上床是為了和孩子多待一會兒。」有個大學生寫信這麼說:「在聽了你那麼多演講後,我聽你說得最多的是,『不好意思,我該和孩子們睡覺去了。』」 「早起」也是英雄們的必修課多年來我的日程安排一直是多變的。最近我馬上要寫完一本書,我凌晨兩點起床,一直工作到早上 6點。然後我把孩子們叫醒,他們就會一起跳到我的床上和我聊天,我們在床上打滾、談天說地、討論當天他們要做的事情。隨後我們洗漱更衣,吃早飯,我開車送他們上學。這些年我一直保持著一個習慣,就是儘可能在出差回家後的第一天,在放學後帶孩子們出去。下午兩點半我接他們放學,然後大家有一個 1小時左右的約會。在以後的 4天里,我會挨個兒帶每個孩子出去,我們單獨有一個 1小時的約會喝杯酸奶、一份冰淇淋蘇打……任何他們想吃的。關鍵是我帶孩子出去玩得很盡興,每個孩子想做的也做了。他們還經常會帶個朋友一起去。我剛才說的傍晚、早晨以及下午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活動對有些家長來說可能太過分了。他們或許會說:「你怎麼會有空做這些?」記住,我可不是墨守成規的人。我前面說的是歷年來在不同階段我的一些不同的常規活動。很多時候我要根據當時的日程安排來決定,也要看當時每個孩子的年齡。比方說現在,凱莉和希恩在讀高中,凱蒂在念小學,而海倫在上幼兒園,這樣我就要根據孩子們的需要作出適當的安排。關鍵是,每個家庭不一樣,每個人的日程安排也不盡相同。由於我一般都是出門在外,我在家時就該花很多心思在孩子身上。可這樣做也有不妥之處,因為我一直盡量多和孩子們在一起,有時候多蒂就會感到冷落。所以我也要盡量抽時間和她在一起。這是一個長期的矛盾,可我發現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我能做到成為我妻子和孩子的英雄!我能做到有時間和家人在一起如果我真想這麼做的話,我就能夠做到!而且我發現養育子女可能是生活中最有成就感、最能滿足情感的經歷之一。找出最適合你自己的方案,別照搬我的!要做一個有時間與家人共處的英雄不必花很多錢,也不必牽強附會,做一些和你性格不符的事,但是你必須付出足夠的時間。前面我提到我和我的孩子一起做的一些事兒,有些似乎很極端,可問題的實質是:我以我的方式和我的孩子相處。你也一樣用你自己的方式。關鍵是你確實花時間了。不是說非要做一些非同尋常的事情,事實上,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平平常常的事才是他們期望的。你的長期宗旨應該是培養一種永不動搖的思想理念。作出承諾和孩子們共處,而且永遠不要辜負這個承諾。我經常在父母講座上這麼問:「你們中間有幾個人曾經拿著睡袋,夜晚在花園裡和你的孩子們『野營』」?我就這麼做過,我知道在野外凝望著滿天星斗,和孩子們談心是多麼有收穫。這時候孩子最能和你交心了。這是我們去海邊時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只要有可能,我喜歡和每個孩子單獨在一起,一對一地相處。有一年夏天,我們在愛達荷州郊區的一個農場度假,我問希恩:「兒子,想不想就咱倆出去轉轉?」希恩欣然同意,隨即我們就背著背包,包里裝著午餐和一些可樂就出發遠足了。我們爬上一座峽谷,發現一個瀑布,我倆在瀑布下暢遊、在礁石上曬太陽、野餐,就這樣度過了一段美妙時光。當時我們還以為我倆是第一對徒步來這裡的遊客!可在回家的路上,我們發現了一些罐頭和礦泉水瓶子,這才知道原來不是這麼回事兒!不過畢竟這是一次美妙的旅行5個小時和我的兒子在一起,而且只關注他一個人!那年他 10歲。至今我還時常懷念那個夏天,什麼迪斯尼樂園、大型遊樂場、或花費昂貴的主題公園都不能與之相比。星期六清早的氣球水仗我總是想和孩子們做一些我從未和我父親一起做過的事,因為我父親根本不想和我一起做。或許我是在圓我兒時的一些夢,可我認為這是一種健康的方式。比如,小時候我總想和爸爸媽媽一起打水仗,可他們從來就沒這麼做過。就在幾年前的一個復活節的周末,我說:「孩子們,想不想打水仗?」他們都不相信這是我想要做的,當我買來一百多隻氣球,並把水注入氣球的時候,他們才相信我說的話。等我把所有的氣球都灌滿水後,我的兩個孩子(那時只有凱莉和希恩)和他們的兩個小夥伴來到花園。我用一根軟管子在花園裡圍了一個巨大的圓圈,隨後我給每個孩子 30個灌滿水的氣球,讓他們站在大圓圈的中央。我定了兩條規則:每個孩子一次只能扔一個球,如果這隻球把別人的球撞破了,他就可以再扔一個;另一條規則是:每次有哪個孩子打中了我,他就能得到 25美分。可要是我接住了球,扔回去打中他們的時候,他們就要給我 1分錢。那 45分鐘的混戰給了我們無窮的樂趣,簡直無法形容!關鍵是,類似氣球水仗這樣的場景令孩子們永生難忘。製造這些難以磨滅的記憶就是一個英雄的成功之處。試著去散步 但要倒著走!下面我要提供的建議也許對你不太合適,可是你不妨參考一下,再根據你的習慣進行調整。你有沒有試過在街上一邊和孩子說話,一邊倒著走路?如果你像我一樣新花樣層出不窮的話,不妨試試看,因為這真的是別有一番情趣。鄰居看到你倒著走時或許會覺得你很不穩重,可你的孩子肯定會喜歡。你在倒走時,孩子正好和你面對面,因為他們是向前走的。假如你不習慣向後倒著走也沒關係,那你就向前走好了,邊走邊和孩子談天說地。你們可以到街邊的冷飲店買支冰激凌;也可以到超市去買菜。總之,形式不重要,關鍵是:不管你去哪兒,帶著孩子一起去,利用這段時間和孩子溝通分享。在第十一章中我提過,我很少獨自去辦一些雜事。我總是帶上我的一個孩子同去,這樣我們就可以邊走邊聊。我可以問孩子們最近在做些什麼;對一些人和事有什麼看法;對一些新聞和事件的見解等等。有時候我到山腳下的拉蒙拿城去,一路上開車要 35分鐘,我會帶上孩子和我一起去。我們沒有荒廢路上的時間,而且我還和孩子們聊得很投機。假如我不事先計劃,那就什麼都不會發生你可能覺得這一切對約瑟·麥道衛來說很容易,他本來就是個超級爸爸,喜歡在按摩浴缸里遊戲;喜歡倒著走,分秒必爭地抓住每個孩子談天說地;想一些別出心裁的花樣和他們一起玩。實際上,我必須動足腦筋才能做到這一切,哪怕是在做計劃的時候,我都要問我的孩子們。知道嗎,當我花時間和孩子們共處時,我不指望這僅僅是「交流交流而已」。可能有些父親沒什麼問題,可我的思維是跳躍性的,不一會兒我的思緒就會飛到十萬八千里以外,所以像我這樣的人應格外小心。如果我不事先想好我要談些什麼,沒有把要問孩子的問題預先定下來的話,就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當我開車帶一個孩子去山腳下的拉蒙拿城時,整個行程中我很容易滿腦子都在思考我自己的工作我的書啦、錄像帶的解說詞啦、電視節目啦、下次巡迴演講的內容啦,等等。我可以一路上沉浸在工作里,不和孩子說一句話。我發現如果我不事先計劃好和孩子的活動,總有一些其他的事情插進來,這樣我永遠都擠不出時間給孩子們了。一旦我事先把時間和內容提前計劃好,就能幫助我進入狀態,把精神集中在孩子和即將要做的事情上。我知道有些人很快就能集中精力,可我認為這對於大多數男人來說尤其困難,特別是忙碌的商人,他們的腦子一直轉個不停。你一定認為事先計劃好要說什麼、做什麼太刻板了,有時候我也這麼認為。可不管怎樣,我還是這麼做,因為這樣能幫助我成為一個對孩子恪守諾言的父親。培養提問的藝術還有一件事讓我很費腦筋,就是問孩子一些問題,從而讓我們的談話得以繼續。在開車、散步或吃飯的時候我都會這麼做。我問的一些問題有: 「假如你能把我們的家庭改變一下的話,你會怎麼改?」(你最好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假如你是爸爸,你的做法是否不同?」(你最好也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你是否有一些事情希望全家一起做,可一直沒機會做?」你可以問孩子:「你什麼時候最高興?什麼時候最傷心?什麼讓你高興?什麼又令你憂愁?」這些問題都能引出一場很好的討論。有一回我們一起去動物園,回家的路途很遙遠,可我又不想浪費時間。離開園區後,我說: 「孩子們,我們來做個遊戲吧。你們今天看到的動物中哪個最像你?為什麼?」一路上,我和多蒂新奇地了解到孩子們對自己的許多想法。那時才 3歲半的小凱蒂說她覺得自己像只熊。 「為什麼?」我很好奇。 「因為我想要抱抱!」凱蒂喳喳地叫道。 凱蒂當時正坐在汽車后座上,所以我停下車,打開車後門,給了她一個熱情的擁抱,然後繼續上路。(要想知道更多的好主意,請參閱第 234頁的附錄)做孩子朋友們心目中的英雄在我和孩子們「約會」的時候,我不會總是單獨和他們在一起。每當我有足夠的時間待在家裡時,我會允許孩子們至少帶一個朋友來我們家,因為我想讓我的孩子看到我是怎麼和他們的朋友相處的。我想讓他們的朋友看到,我是個風趣的人,有時還鬧出了不少趣事。實際上,這麼做能讓我更加放下架子。有一次我女兒凱莉和她的一個小朋友在我們家玩,她們居然纏著我要給我「做頭髮」! 「噢不!你們不是真的想給我做頭髮吧?」我抗議道。 「爸爸,來嘛!」凱莉央求著。我看到凱莉的朋友正盯著我,想看看我到底會怎麼反應。我真的會冒這個險嗎?最後,我的驕傲終於勝出了。我總說我想要成為女兒朋友們心目中的英雄,那為什麼要違背自己的意願呢? 「好吧,」我對她們說:「你們想怎麼折騰我的頭髮,就怎麼折騰吧!可你們不準剪掉、也不準染色,而且你們倆要答應和我一起吃晚飯!」 「好的好的!」她倆大聲叫起來。接下來的一小時里,他們用摩絲、吹風機和另外一些工具把我的頭髮弄得不成樣子,我幾乎都認不出自己了!看看她們的「傑作」吧我的頭髮指向四面八方,我看上去就像一個外星人。當我在鏡子里瞥見我自己的時候,我想到了事情的另一面。我真的想就這樣和她倆出去吃晚餐嗎?我只希望沒有人能認出我!當我們走進比薩餅店時,我帶著墨鏡,兩個女孩遠遠地跟在我後面,因為她們不想讓別人知道她們和我是一起的!人們都盯著我看,幸好沒人報警。我們一起度過了愉快的時光。回家後希恩聽說了這件事,他也不甘落後。「那我和我的朋友也能給你做頭髮嗎?」他真的很想知道。我看著希恩,納悶我這是定下什麼先例啊!「明天晚上吧,可條件是你們要和我出去吃晚餐。」第二天傍晚,希恩和他的朋友花了整整一小時的工夫在我的頭髮上做文章,他們基本上是把我的頭髮弄成一團糟了。他們為自己的創作洋洋得意,可我已經答應和他們出去吃晚飯了呀!這回,我選了另外一家餐廳,我不想讓比薩餅店的人接連兩個晚上被我嚇倒!我瘋狂的髮型令我成了朱利安小鎮的一個傳奇人物。接連幾個星期有老師和家長在街上攔住我,告訴我他們「聽說了我髮型的事兒」。我聽完後一笑了之,因為我達到了目的。我的孩子和他們的朋友們與我一起玩得很開心,我們聊天、歡笑,在一起度過了愉快的時光。我總說我想要做一個什麼都敢嘗試的爸爸,而這次我的頭髮替我發言了。他們在想些什麼呢?如果你真的想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你就要和孩子同步,知道他們此時在想些什麼。就是說,此時此刻,什麼事情是你的孩子認為最「要緊的」。就在我寫這本書的時候,我 10歲的女兒凱蒂的頭等大事是和爸爸在上學的日子有「午餐約會」。上次我在家時,5天里我帶凱蒂出去吃了兩次午餐。我經常給她買一枝玫瑰,作為我向女兒表達愛意的特殊象徵。一次她來找我說:「咱們能坐老爺車嗎?我想和你坐老爺車!」我對凱蒂說我想想辦法。第二天,我租了一輛老爺車,雇了一個司機。我們就把車停在校門口。凱蒂放學出來,一看到老爺車,她的眼睛立刻睜得像銅鈴一樣大。當她坐進車裡的時候,所有的同學都圍在車旁羨慕地看著她。然後我們坐著老爺車一起去吃午餐。這頓午餐令凱蒂難忘,特別是那輛老爺車。那麼希恩呢,此時他生命中的頭等大事便是籃球。去年夏天,我和多蒂送希恩去參加一個籃球夏令營。在他離開的那段時間裡,我在一位朋友的幫助下在花園裡開出了一片場地,並支了一個籃球架。希恩從夏令營回來後,激動得忘乎所以。他不知道是夏令營令他激動不已呢,還是為有了一片新的場地供他練習而興奮不已。我們都很高興,我很想知道夏令營的情況。哪些球隊參加了?誰是最佳球員?原來希恩已經被評為這次營會的最佳球員之一,儘管他的個頭矮了些。 「爸爸,你知道那些隊員的個頭有多大嗎?」希恩給我描述著。我們在一起討論許多關於籃球的事,這讓我很容易進入孩子的世界,因為籃球是我高中時最喜歡的運動之一。我在大學二年級時還是大學球隊的隊員呢!就在不久前,希恩對我說:「爸爸,我想我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恐怕還沒資格進入朱利安甲級隊……」 「希恩,」我對他說:「我想讓你明白,你開始進進球隊也好,在替補席上坐冷板凳也好,或者你根本不打籃球,對我來說沒什麼分別。我希望你能參與你喜歡的活動,並樂在其中就好了。你在夏令營中被評為最佳球員之一,真是太棒了!要是你能進正式球隊當然很好,可我最在意的是:你是我的兒子,我自始至終都欣賞你!」在日曆上記錄孩子成長的足跡我已經和大家分享了許多和孩子共處的好點子,我也和大家分享一下多蒂是怎麼做的吧!她一直在做一項不同尋常的工作,這項工作值得我用筆墨描繪一番。多蒂為每個孩子製作了生活日曆,以此進入孩子的世界。這些日曆的每一天至少有一英寸見方的空白處,多蒂就在這些空白處簡明扼要地記錄每個孩子當天的概況以及這些事對孩子和家庭的意義。每年多蒂都要買 4本日曆,一個孩子一本。她挑出一些照片作主題,記下每個孩子的生活寫照。例如,有一年希恩特別喜歡自行車,多蒂就買了一本有自行車比賽圖片的日曆。而今希恩又迷上了籃球,所以近年他就有了一本籃球的日曆。希恩的姐姐凱莉似乎什麼都喜歡,所以多蒂買的日曆上面儘是各種購物情況的介紹,而大多數青少年最喜歡的運動方式就是購物。我們 10歲的女兒凱蒂喜歡馬,那你肯定猜得出她的日曆上會有什麼。只有 4歲的小海倫最喜歡貓,所以,她日曆上每個月的圖片都是各式各樣的大貓小貓。每過一個月,多蒂就會在每一天的空白處大致填上孩子們做過的事、發生的事以及一些值得紀念的日子。她不能記下每天的事情,可她每月為孩子記下的日子已經令人讚嘆不已了。有些記錄很簡單,有些很平凡瑣碎可對孩子們和家長們來說意義非凡。這裡是去年秋天的一些紀錄:海倫今天你上學了。爸爸接你放學,你們去雜貨店買了一個冰激凌。凱蒂今天在我們家舉行了一次舊貨出售活動。晚上我帶你去拉蒙拿城參加你的足球比賽。球賽太精彩了,你們隊二比一輸了。第二天的紀錄是這樣的:在舊貨出售活動中你幫了爸爸和媽媽很大的忙,然後咱倆一起看了籃球比賽,波士頓隊在第二場輸給了奧克蘭隊。希恩今天你當選了大學一年級的班長,我真為你自豪!盧克和你一起回家,你倆玩了一個晚上。他打死了一隻蠍子。凱莉今天你為上學買新衣服,收穫頗豐。除了在這些小方塊里記下一個月中每天發生的事,多蒂還收集了一些留影、證書、剪報、獎章以及當月一些能記錄下孩子們成就的東西。這些大事記都按月分類,或和照片貼在一起,這樣當月發生的事情便一目了然。每過一個月,日曆上的那些小貓、馬、籃球運動員或購物介紹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多蒂加上去的孩子們的生活記錄。你可能認為這些日曆就像是一本剪報本,可裡面採擷的點點滴滴令人回味無窮。它使我們回想起生活中平凡卻有意義的歲月,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記憶。這些摘要、留影和大事記看似平凡無奇,卻是無價之寶。例如:海倫在生日派對上和她的小朋友們合影,這張特殊的留影也拍下了她這個月交的一個新朋友。凱蒂和她的壘球隊員們留影,還有一張她參加時裝表演的照片,那次她還得了獎。那枚獎章也和照片貼在一起,提醒凱蒂,她獲得的成就。希恩和他參加的兩個籃球隊都合了影。還有一些是他在科技節上獲得一等獎的照片。在凱莉的日曆上有一張她和她的「新車」1957年的狩獵牌汽車的合影。如果你是個車迷的話你就會知道,1957年的狩獵牌車是「老爺車」,可重要的是這張照片記錄了凱莉生命中的里程碑她拿到了駕照,有了自己的坐騎,開始了新的生活自由,但同時擔負了更多的責任。日曆背後還貼著一些照片和紀念物是多蒂來不及整理的。可她還是每天堅持這項工作她至少要花 10分鐘的時間寫出摘要,然後把照片和紀念物都整理出來,放在適當的地方。多蒂說做這個工作並不是什麼負擔,反而是一種樂趣。在我寫這本書時,我問她對於日曆這一部分有什麼見解,她說:「我想說這些日曆是我最優先的工作之一,因為它們給了我和孩子珍貴的記憶,這些都是無價之寶。我時常在想,什麼時候我要把這些日曆當作禮物送給我的孩子們。他們結婚的時候?不,還不太合適。我想我會在他們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後再把這些日曆送給他們。因為他們結婚時,都忙著建立自己的安樂窩,不小心就會在忙亂中把這些日曆丟了;而當他們有了孩子時,他們才會意識到這些記錄有多珍貴了。我之所以開始這樣的工作是因為在生海倫時,有人送給我一本嬰兒相冊,裡面附有這樣的註解:『我第一次坐起來了』;『我的第一次微笑』,等等。我在為海倫找出相應的照片時感到非常有趣,因此我決定為我其他的孩子每人都做一本這樣的日曆,從此以後我就一直堅持下來了。我承認做這些日曆耗費了我很多時間和精力,可同時帶給了我許多樂趣。這些年我收集這些成長記錄,我從中看出孩子們是怎麼一個月一個月成長起來的;他們都喜歡些什麼;他們的興趣是什麼;什麼興趣丟掉了,什麼又繼續下去了。我從中真的得到了無與倫比的滿足。」根據你現在的時間安排,保留每個孩子的成長日曆可能不太現實,可沒準你也想試試!你可以從簡單的做起,看看效果會怎麼樣。我們發現孩子們也和我們一樣對這些日曆很感興趣。希恩特別喜歡帶他的朋友們到家裡看這些日曆,讓他們瞧瞧媽媽都為他記下了什麼。當他和朋友們分享生命中這些珍貴記錄的時候,你可以看到他眼中閃爍著自豪的光芒。希恩或許並不明白這到底有多珍貴,但有一件事他是明白的:這些日曆代表著媽媽對他生命的重視,對他的姐妹們也是如此。這些記錄能令他想起他和家人共同度過的美妙時光;提醒他爸爸媽媽是多麼願意花時間在他身上,介入他的生活。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呢?問題默想、討論及應用:本章中最不重要的就是思考和討論了。相反,找出一些對你適用的辦法,並試著把它們用在你的孩子身上。如果有些辦法不成功,也別灰心。你可以重新調整一下這些辦法。重要的是和你的孩子一起做些什麼。第六部分責任和權威培養孩子的自律和正確判斷力 從第二部分到第五部分,我們探討了愛的關係中包含的內容:接納、讚賞、關愛和時間。與此同時,你還要考慮到約束。只有約束沒有愛的關係會導致反抗,這是毫無疑問的;同樣,只有愛沒有約束同樣會導致許多問題,有時甚至更多。在《子女教育六 A原則》中還有兩個「A」:一個是責任(Accountability),簡單說就是「願意並且能夠擔負責任,以負責任的態度對你的行為作出解釋和回答」。責任能幫助你培養和樹立孩子的自律意識。另一個是權威(Authority),它對孩子們持守長久的道德秉性,辨別是非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權威能幫助孩子們學會在一定的界限內做出選擇和決定。權威能幫助孩子們擁有正確的判斷力。我們將看到,責任和權威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主要包括以下觀點: * 為什麼責任對於幸福家庭是至關重要的 * 責任、奉獻和順服如何相互作用 * 為什麼有安全感的人能更好地奉獻和負責任 * 教導孩子有責任感的最佳方式 * 當你願意對你的妻子和孩子盡心盡責的時候,會發生什麼 * 為什麼負責任能夠使「較為棘手」的管教變得容易 * 為什麼你沒有負起對孩子的責任 * 為什麼有責任的父母不怕挑戰 * 專制的父母是怎樣摧殘孩子心靈的 * 「怎麼都行」會導致對孩子的漠不關心 * 為什麼親密的,有權威的父母對每個孩子的成長是最好的 * 明確界限的做法是如何幫助孩子學會作出最佳選擇 * 做親密父母的原則 * 讓「邏輯後果」每次都奏效的秘訣 * 父母最難說出的 6個字 * 為什麼做個英雄是一項永無止境的工作 返回目錄第十三章責任感———有其父必有其子我經常到各處旅行,在同各地的父母談話時,我常聽到關於孩子「不負責任」的抱怨。一個有 3個上學孩子的父親告訴我:「約瑟,我真的很喜歡你講的接納、愛、時間等等,但是總要實際一點。孩子要學會負責任。我想知道怎樣讓孩子學會有責任感。如果我不教會他們,他們永遠不會清理自己的屋子,倒垃圾或是做一些我讓他們做的小事。」我很認同這位父親所說的,因為他說的是事實。從交談中我得知這位父親在和孩子建立愛的關係上花了不少心思。用 1—10分來評價他的「英雄形象」,他可以得到 7.5分,甚至更高。但是他的孩子,就是不愛負責任,用我的話說,就是沒有責任心。責任和義務不是流行的詞兒,特別是對於孩子。但是,責任心會塑造你的品格。單顧自己的事情而不理會別人是很容易的。但實際生活中並非如此。沒有責任,社會就會動蕩;沒有責任,家庭關係就會惡化事實上有許多家庭正是這樣。責任包含奉獻和順服我相信責任和兩個永恆的原則之間有緊密的聯繫奉獻和順服。如果我願意負責任,就意味著我要夠謙虛,奉獻於別人,服從、服侍別人。很多的人以為奉獻就是做別人的墊腳石,做一個懦弱的人。我特別喜歡迪克·戴依這樣說:奉獻不是把自己的需要強加在他人身上,而是以哥林多前書愛的原則照顧他人,竭力滿足他人的需要。譯者註:聖經《哥林多前書》13章 4—8節愛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為人可靠和擔負責任是成為一個成熟、穩重的人的重要部分。為人可靠意味著顧及他人的需要並奉獻於人,而不是總記掛著自己的需要。擔負責任是學會不再孩子氣,這是成為成熟男人和女人的重要標誌。奉獻和負責任使一個人感到有安全感,被接納;使一個人因你真摯的讚賞而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如果我們接納和讚賞我們的孩子,他們就能學會負責任,事實上,我非常相信他們也有這樣的願望,願意讓自己更有責任心!我?要被孩子監督?每當一個爸爸或媽媽問我怎樣教育孩子有責任感時,我的回答總是:「你自己有沒有對孩子負起責任?」大多數父母起初感到迷惑不解,他們納悶我說的被孩子監督是什麼意思。畢竟孩子是應該被父母監督的,這難道不是負責任嗎?我同意孩子要學會負責任,但我更相信讓孩子學會負責任的最好辦法是:你自己先為他們樹立一個榜樣,對他們負責任的同時接受他們的監督。我絕不是建議讓孩子來管轄你,而是建議你夠謙卑和奉獻,給予孩子權利,在你不關愛,不負責的時候,讓孩子來監督你,幫你建立對他們的責任心。他們看待事情很可能從一個孩子的角度出發,他們所認為的愛和不愛或許在你看來是不可理喻的,不公平的,但是讓孩子監督你,會為你和孩子提供一座珍貴的溝通橋樑。當孩子看到你在承擔自己的責任時,他們也會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除了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我真的沒有發現更好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怎樣從「專家」那裡得到幫助當我的孩子還小的時候,我意識到自己有必要接受別人的監督,負起責任,我就求教於最資深的專家:我的妻子多蒂。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像我妻子這樣愛我,和我親近的人了。沒有人會像和我分享生命和愛的妻子那樣尊重和欣賞我,上帝給我的最特別的禮物:我的妻子我孩子的母親!所以我對妻子說:「親愛的,我需要你的幫助。你能不能監督我成為一個好丈夫好父親?如果我太離譜了,告訴我。如果我沒有滿足你和孩子的需求,請為我指出來。如果我沒有花時間陪你和孩子的話,一定要提醒我。」 「好吧,約瑟,」我妻子有一點為難:「我會告訴你的,但是可能有時會傷害到你。」 「親愛的,我知道我很可能不願意接受,當我這樣時,也請告訴我,我想聽到真話。」單單這樣還不夠。在凱莉 7歲生日的那天,我在她的生日賀卡上這樣寫道:親愛的凱莉,我愛你。作為你的爸爸,我很幸福。但是你知道,這一年我需要你的幫助。我從來沒有做過一個 7歲女兒的爸爸。我只想做你最好的爸爸。如果你覺得我做得不對,或者不公平、不愛你、不關心你,請你一定告訴我。當兒子希恩 7歲的時候,我也是這麼做的。事實上,我對自己的四個孩子都這樣做過。對女兒凱蒂我這樣說道:「我從來沒有做過一個 7歲、金髮碧眼女孩的父親。」女兒海倫是從她的哥哥姐姐那兒學會怎樣對整個家庭負責任的。孩子可不怕對你實行監督當我請家人監督我時,我的妻子和孩子就成了我的最佳顧問。比如,凱莉和兒子希恩,他們就對我的建議積極響應。在第二章,我提到了「嘔吐袋」的故事,凱莉就是這麼糾正我的,其他孩子也同樣在許多小事上這樣做。例如有一次,希恩和我一起在街上走,一個人攔住我和我說話,他說的一些事讓我很煩,所以我對那人說話時很不耐煩,不多一會兒就讓他走了。希恩對我說: 「爸爸,你對那人真的很不耐煩,你沒有用很好的態度和他說話。」我當時覺得真沒面子。那人就在我們前面走著,當我們趕上他時,我攔住他,當著我兒子希恩的面,為自己的粗魯態度向他道歉。幾個月以前,我出差回來,10歲的女兒凱蒂理直氣壯地對我說:「爸爸,你對我不公平。」 「怎麼了,親愛的?」 「你出差回來,你帶凱莉、希恩和海倫出去,就是沒帶我。」 「真的嗎?」「是的,」女兒堅定地說,然後又說:「你今天能帶我出去吃午飯嗎?」我很高興凱蒂有監督我的自由,告訴我她認為不公平。我以為我已經花了足夠的時間陪她,可實際上她並不這麼想,當然我很樂意答應陪她吃午飯。事實上,就像我在第十二章中提到的,吃午飯成了我和凱蒂之間的一件大事,去年我們倆有許多「午餐約會」。被監督會不舒服請大家一定要明白我被家人監督負責任,不比任何其他父母來得容易。我並不是說妻子和孩子利用這一點過多地糾正我,但是他們也經常不留情面地給我一些「提醒」。有時候他們的批評很尖銳,我會拒不接受。每次我不接受時,結果只會使他們變得沉默,這樣我就失去了自我反省和獲得幫助的最大源泉。所以我學會了在這些時候,拿掉自己的驕傲,閉上嘴巴,因為我知道沒有他們監督我,幫助我,我不可能和他們相處得好。作為丈夫和父親,如果我學到什麼的話,那就是:美好的願望不會自動變成現實很久以前我審視自己的生活時,我按自己的願望和目標來評價自己,但這些並不夠。正像有些人發現的那樣,通往美善的路上總是鋪滿了美好的願望。實際上,我的妻子和孩子有權利依照我的行為給我評價:我是怎樣實現願望的。至少一周一次有人會告訴我,為了讓我的美好願望成為現實,我應該做些什麼。除了因為驕傲和挫敗,拒絕接受監督之外,被監督還有其他的危險性。例如,你會招致外人的批評:丈夫應該是家裡的「權威人物」,他應該作為「堅強的領導」,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保護和引領全家,怎能允許妻子和孩子挑戰他呢?我只是簡單地告訴我的批評家們,我相信自己是一個夠強壯的僕人式領導者,我可以對妻子和孩子說:「我要你們監督我,連沒有吹出你們眼裡的小蟲這樣的小事,也要告訴我,讓我知道。」我相信這樣的一個領導,足以堅強地說:「幫助我,我需要你們的幫助。我要成為上帝讓我成為的你的丈夫,你們的父親。」責任和榜樣雙管齊下十二章提到了我哪怕是辦一件很小的事情,都會盡量帶一個孩子一起去。我最主要的目的是藉此機會和他們坦誠地溝通,並且向他們做好的示範(榜樣)。記得有一次我讓希恩和我一起去附近的商店買一些磁帶,開始他不願去,後來他還是去了,因為我答應回來的時候給他買冰激凌。我們上了車,其實只有 8分鐘的車程,到了以後,我摸著希恩的肩膀說:「兒子,你知道,你對我真的是很特別,我想讓你知道,當你的父親我真的很開心。我是世界上最幸運的爸爸,我知道世界上有許多孩子,但只我願意做你的爸爸。」希恩看著我說:「真的嗎?爸爸!」 「真的。」我正說著,就開進了停車場。因為只顧和希恩說話,我把車停在了兩個車位的中間,我剛要下車的時候才發現,當時我想,算了,我們本來就有點趕時間。但我告訴自己:不!這樣佔據兩個車位可能會讓其他人沒有車位停車,他們可能會繞遠路你給兒子做了什麼榜樣呢?我讓希恩等我一下。然後我開始倒車,把車停在車位上,我意識到,這是一個既能做榜樣又能教育孩子的絕好機會。 「兒子,你知道我為什麼倒車嗎?」「為什麼?爸爸?」他也想知道。 「你看,我的車沒有停好,佔了兩個車位。這樣停車是很不禮貌的。其他人可能因此找不到車位,可能會走更遠的路。這是我為什麼倒車,把車停好的原因。」希恩沒說什麼,我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抓住了做榜樣和教導的機會。負責任能使管教更加容易貫徹對孩子言出必行可能會把自己放在一個較為拘謹的境地,但是為管教孩子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如果你在孩子面前盡心盡責、言出必行的話,那麼也會讓孩子們在棘手的情況下擔負起責任。我不知道你們家怎麼樣,可在我家裡,有些雞毛蒜皮的麻煩事兒時不時地會冒出來。我說的棘手的情況指的是有些事情可能不算什麼原則性問題,可要真的聽之任之,只會教會孩子這樣想:「有時候不負責任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學到這樣一門功課:如果你一味聽之任之,認為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無關緊要,到頭來只會讓你以前所有關於負責任方面的教導前功盡棄。一天早晨,我走進廚房,發現希恩上學前忘了倒垃圾了。倒垃圾是他的日常職責,按照我們家的明文規定,他必須在每天早晨上學前完成這項工作。「我去找他,把他叫回來,讓他把垃圾倒掉。」我對妻子說。 「約瑟,」多蒂慌忙阻止我說:「這可不行。在過幾分鐘就上課了。他遲到了要挨罰的。」 「親愛的,我必須這麼做。不然的話他無法接受教訓。我該監督他,讓他明白他必須言出必行。」我二話沒說,鑽進汽車,往 3公里以外的學校駛去。到學校時,上課鈴還沒響,希恩還在操場上和同學們投籃。我叫住了他,對他說:「兒子,我想讓你現在趕緊騎自行車回家把垃圾倒了。」 「可是爸爸,」希恩違抗道:「再過 5分鐘就要打上課鈴了!我放學回家後再倒行嗎?」 「不行,兒子,你該在上學前就做完的。我要你現在就回家倒垃圾去!請吧!」 「爸爸,你幫我倒一回吧,就一次,行嗎?」 「不行,兒子,這是你的職責。現在就請你騎車回家幹活吧。」 希恩只得把球扔給同學,拖著沉重的腳步,垂頭喪氣地走向他的自行車。他騎上車的那一刻,對我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時刻。一個微小的聲音在我耳畔迴響:瞧你!有你這樣做父親的嗎?替你兒子倒一回垃圾也無傷大雅嘛,何必呢?我不得不承認這個小聲音說得有道理。我完全可以只花 1分鐘的時間替我的兒子倒一回垃圾,可這是他的職責啊!我幫他完成他自己分內的事對他沒有任何幫助。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反而會害了他,因為這種姑息他會讓他這樣想:「一點小事兒不負責任也沒什麼大礙。」希恩回家倒完垃圾,再騎車回學校時,上課鈴早已響過了,他遲到了整整半小時。老師看到他離開了學校,顯然希恩嚴重違反了學校嚴格的校規,可老師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兒。所以他把希恩領到了校長辦公室。 「希恩,你為什麼突然離開學校,上課又遲到了半小時?」校長問道。希恩把發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校長他非得騎車回家,為的是回去倒垃圾,因為他爸爸特地跑到學校,讓他知道他忘了什麼。校長聽了這一切,獃獃地坐在那兒,一句話都說不出來。過了半晌,他才緩過神來,對希恩說:「希恩,謝謝你把這件事告訴我。你現在可以回去上課了。過後我會和你的老師講的。」過了一會兒,校長給我打了電話。「我簡直不敢相信希恩剛才跟我說的事兒!真不知道該怎麼感謝你!開始時我以為希恩在玩什麼花樣,可當他告訴我事情的經過時,我很受震動。這對我們的工作很有幫助。我會告訴希恩的老師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這種情況可以原諒,因為在離開學校回家時他有家長的許可。」掛上電話後,我釋然了。那會兒我還覺得自己為了一袋垃圾而斤斤計較,可校長的一席話打消了我的顧慮。那是去年秋天的事,當時希恩 13歲。我不敢誇口說從此以後他一次也沒忘記過倒垃圾,可至少我敢保證他忘記的次數屈指可數!慷慨的「小偷」還有一次,希恩和他的兩個夥伴想同我和妻子一起到市中心去買東西。5歲的凱蒂也想去。到了那兒,她和大哥哥們一起進了商店,而我和多蒂則留在車裡,商量我們的行事日程。孩子們總算回來了,凱蒂手裡提著一些小東西,是些衣領別針和色彩斑斕的彩色鉛筆。她把別針和彩色鉛筆遞給了希恩的兩個小夥伴,說:「我買了些東西送給你們。」就在這時,我和多蒂不假思索地點頭表示讚許,誇獎凱蒂說,為他人著想是件好事。可在我們開車回家的路上,多蒂開始琢磨:凱蒂哪來的錢買東西呢?多蒂讓我停下車,我們倆把凱蒂叫出車外,讓她和我們談談,那些男孩們仍待在車裡等我們。我們查問凱蒂,發現她送給男孩們的禮物原來是從商店裡偷來的。 「親愛的,從商店裡拿東西不付錢是不對的。」多蒂解釋道:「你必須向哥哥們要回這些東西,然後還回去。」凱蒂不得不回到車裡,把她剛剛送給男孩們的禮物再要回來。這真是很難為情,可她還是要回了所有的東西。然後我們開車回到商店。凱蒂和多蒂走進商店,找到店主,說明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凱蒂把拿走的所有東西都放到了櫃檯上,並請求店主太太原諒她。整個事情對凱蒂來說頗為尷尬,所幸店主非常友好且滿有愛心,她用了很長時間和凱蒂談心,告訴凱蒂她多麼欣賞這個小姑娘的誠實。過後,多蒂把凱蒂帶到一旁,跟她講多蒂自己在 6歲的時候跟媽媽去商店的事情在從商店出來的路上,多蒂順手拿了一些口香糖,當她媽媽發現的時候,她讓多蒂回到商店,然後就像凱蒂剛才做的一模一樣把東西還掉並道歉。這實在是一個絕好的機會,讓凱蒂知道爸爸媽媽能了解她的感受。你不要替你的孩子負責每當我必須教導孩子負起責任的時候,我會試著把耶穌教導門徒關於僕人式領導的原則教給他們。比如,在耶穌和 12個門徒去耶路撒冷的路上,門徒們在爭論誰最為大。耶穌再一次以無限的耐心教導門徒說:「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傭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耶穌從來不用規矩來管束他的跟隨者,也從來不替他們承擔責任。相反,作為一個僕人式的領導,耶穌向他們負責,總是用言語和榜樣來教導他們。每當我們替某人承擔責任時,就會把他們的過錯和失敗加到自己身上。永遠記住:你不能替你的孩子負責。當我在父母講座上談起此事時,有些人對我橫加指責,因為我這麼說對他們家長的身份和目的產生了威脅。可我繼續解釋我的觀點:比方說,沒有一個家長可以阻止孩子發脾氣,哪怕是小小孩。你可以壓制孩子,或用其他的方法來抑制他們,可孩子在心裡還是在抵觸。當孩子長大後,你會試圖教他們越來越多的責任,你必須相信孩子將學會自己有選擇責任的自由。從法律的角度,或許你要為孩子的行為負責,可講到最後,你的孩子還是要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可靠的人,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那麼向孩子負責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有責任來愛他們和他們的母親;我有責任提供他們的衣食住行。我有責任教育他們;帶他們去教堂和青年小組;我有責任擁抱他們,經常告訴他們「我愛你 」;我有責任聆聽他們的心聲,花時間和他們相處,和他們一起玩耍。可我真的不能替他們負責任。最終,他們的生活他們所作的決定和選擇是他們自己的責任,而不是我的。幼兒園裡的「出逃」事件向我的孩子們負責,並且培養他們的責任感,是我責無旁貸的工作,這項工作需要藝術,要憑著愛心,立場還要堅定。多蒂回憶說她母親就有本事在不打擊孩子人格(即他們的獨特性)的情況下糾正孩子的錯誤。我們 4歲的女兒海倫很喜歡聽媽媽講她小時候在幼兒園帶領整個班級在午睡時「集體大出逃」的故事。小時候多蒂覺得幼兒園裡有許多好玩兒的,可她就是最討厭午睡時間,因為她一直精力充沛。一天,多蒂決定搗亂一下。她組織了班上 30個小朋友,趁老師不注意,多蒂發出信號,隨即所有的孩子從墊子上蹦了起來,衝出門外,跑到街上,穿過幾個街回到了多蒂家的小花園。老師氣得吹鬍子瞪眼睛,發瘋般地在後面追趕,累得氣喘吁吁,想追上那個帶頭的小傢伙。可孩子們在多蒂家的院子里笑作一團。那群興奮的小傢伙覺得那回的「午睡出逃行動」變成了從來沒有過的快樂時光!多蒂的母親聽到了院子里的吵鬧聲,就走出來看是怎麼回事兒。當老師向多蒂的母親告狀時,她對老師極為同情,因為她看到老師極度擔憂的神情和勞累,畢竟她一路追趕 30個調皮的小孩子。多蒂的母親幫助老師把孩子們集合起來,並送他們回幼兒園。她向老師保證她會教育多蒂,今後這樣的事再也不會發生了。等多蒂從幼兒園回家後,媽媽和她一起坐下來討論今天發生的事情。多蒂這樣回憶道:我母親沒有打我,也沒有關我的禁閉。她沒有做諸如拿走電視機這類事。她非但沒有把我痛打一頓,反而對我的領導才能大加讚賞,也能體會我當時的感受,她還幫我分析哪些行為是不恰當的。然後母親很嚴肅地教育我:有些事情是你做得不對,今後不能再做。我記得我很清楚地告訴她我再也不會這樣做了,可同時母親又用一些正面的事情再次肯定了我,比如我的領導力和創造力,她也沒有批評剛才的胡鬧。我母親有非凡的平衡能力,她能以充足的愛對孩子的行為加以約束,在這方面她是我的榜樣。說實話,我的孩子沒有一個像我小時候這麼「富有創造力」,要是真有的話,說不定我還不及我母親,反應這麼平靜,態度還那麼友善。從性格上來說,我還是像父親多一點。我父親有時候會對我們發脾氣,可過後又總向我們道歉。我很欣賞多蒂的誠實。我知道我自己的反應可能也不會這麼平靜。就像我在第三章中分享的那樣,在管教孩子時,我總強忍著怒氣。有時候我會關孩子們的禁閉,幾個星期不讓他們出去玩,嚴重時甚至幾個月。在這種時候,多蒂就會來幫助我。她總這麼說:「親愛的,我覺得就孩子犯錯誤的真實情況來看,你的管教好像太嚴厲了一點。」我妻子從來不用教訓的口吻對我說:「你不能這麼做!」而是溫柔地對我說:「約瑟,我會讓你來做決定,可我覺得你的懲罰有點太過頭了。」通常情況下我都會這樣回答她:「那你覺得該怎麼辦才好呢?」隨後我們一起商討,重新制定一個更為合理的管教方式。然後,我就來到孩子那裡,承認我對他們太嚴厲了,要是他們的理由正當的話,我會向他們道歉,並請求他們的原諒。我之所以同你們分享一些家事,目的是想說明我們儘力不讓自己成為溺愛孩子的父母。我們試圖盡量用接納和讚賞來表達對孩子的愛,同時又要用約束對孩子的愛加以平衡。事實上,約束也是我們對孩子愛的一部分,孩子們也知道這一點。在教導孩子擔負責任時,我們盡量培養他們自律,這是他們擁有一份充滿活力的幸福生活所必需的品質。我時常會說起那些偉大的運動員、或有不凡天賦和才能的人,他們中有的人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自律。孩子能夠學會自律的唯一途徑就是首先受其父母的管教。有人說:假如你沒有足夠的毅力為他人付出,那麼你就永遠不會有足夠的毅力為自己付出。 言出必行需要謙卑和耐心本章的主要目的是給你一些建議,讓你試著用這些建議向你的孩子盡心盡責、言出必行。但我先要給你打好預防針:想要言出必行就要謙卑,還要有耐心。我和迪克製作了一套名叫《作一個英雄》的系列錄像帶,裡面講述了普萊斯頓夫婦磨鍊他們的 3個孩子的故事,很形象地說明了做一個英雄究竟意味著什麼。劇中的爸爸普萊斯頓先生和他 15歲的兒子雷尼一直相處不太融洽。可最後普萊斯頓夫婦終於發現他們需要和孩子們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少強迫孩子們嚴守他們定下的規矩。在最後一集,爸爸召集了一個家庭會議,把密封的信親手交到每一個孩子手裡。媽媽寫了一封信給 17歲的大女兒海勒,信中寫道:我愛你!我愛你的敏感、你的誠實、你的精神,還有你關愛的心靈。這封信是一份授權書,請你務必在我不留意、不誠實、不關愛的時候提醒我。我為這些年來所有對你生氣和不耐煩的時候道歉。我多麼願意成為你更好的母親和朋友啊!你的媽媽爸爸給海勒的信中也表達了對女兒的愛和自豪,他在信中繼續寫道:這封信給了你權利,當你認為我替你作決定太多,卻不和你攜手同行的時候,你有權告訴我。你可以在任何時候使用這封信,當這封信不起作用的時候,我答應再寫一封給你。在海勒後面讀信的是最小的孩子,11歲的阿什里。在給他的信中,爸爸承認他太忙了,並說:原諒我一直沒有付出太多的時間陪你。從明年起我真的願意去觀看你的每一場足球賽。我憑著這封信授權給你,在我忙於其他瑣事的時候可以提醒我。請使用這個權利。最後一個讀信的是雷尼。他媽媽寫道:雷尼,我愛你!你是我一生中的第二個男人。你即將長成一個男子漢!當我忘了把你當成一個男子漢的時候,請你用這封信提醒我。最後,雷尼讀了爸爸寫給他的信,這是一封祈求原諒的信:親愛的雷尼,請你原諒我一直沒有進入你的內心世界。我要比以前做得更好。原諒我以前的急躁和出言不遜。這封信允許你在我退步的時候提醒我,讓我給你更多的空間。我需要你的幫助,使我做一個更有耐心的父親。我每天都在為你祈禱。我對你的愛溢於言表!你的爸爸我把錄像帶里的這些信引用在這裡,可能還有更多的方法可以啟發你,如何讓你的孩子知道你願意對他們言出必行。也許你也該給孩子寫一封這樣的信吧!一開始劇中的爸爸也犯了一些典型的錯誤,沒有用他自己的生活榜樣樹立父親的權威。幸好他及時接受了教訓,認識到有時候父親要用溫柔和愛心來行使他作家長的權威,而不是一味地急躁和不耐煩。你有沒有想過你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的權威是什麼樣的?你的權威建立在什麼上面?你如何使用你的威信?在下一個章節,迪克·戴依會更加詳盡地幫助你了解六 A原則中的最後一個 A權威(Authority)。問題默想、討論及應用: 根據本章中所提到的,教導你的孩子擔負責任及言出必行的最佳途徑便是你自己首先要對孩子做到這一點。你同意這個說法嗎?和你的配偶討論一下你們如何向孩子負起責任、言出必行。 你有沒有和你的孩子認真談過,告訴他們你想要對他們言出必行?比方說:「作為你的爸爸(或媽媽),我要對你說話算話;我要你無論在什麼時候,一旦我沒有遵守規則,或不公平的時候就要提醒我。」 作者約瑟願意向他的妻子和孩子負責的一個理由就是:他認識到「美好的願望不會自動變成現實」。為什麼對許多人來講都是如此?我們都有美好的願望,可為什麼這些願望不會變成現實?在家中父母有責任感、言出必行,這樣會現實美好的願望?為什麼會?為什麼不會? 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即:一個剛強的領導是一個甘願被批評和被監督的人?一家之主應該具備什麼品格?從 1—10分中,你能給自己的「剛強」打幾分?按照本章中所說的,為什麼向孩子負責很重要,而不是替他們負責?你能否想一想,在哪些地方你和你的配偶可能陷入替孩子負責的誤區?如果真有這種傾向的話,你怎麼糾正? 在本章的結尾部分,作者引用了一些父母寫給孩子們的信,讓孩子們知道父母願意對他們盡心盡責、做到言出必行。你能否把這些信應用到自己孩子身上呢?返回目錄第十四章避免觸怒孩子 (迪克·戴依)你是怎麼被帶大的?就是說,你父母用的是什麼樣的教育風格?這個問題的答案會顯示出你自己對家長權威的認知和態度即:家長的權威究竟是什麼?該怎樣運用?在後面 197頁的圖表上,列出了大多數家庭中的四種教育風格: * 專制型「你非聽我的不可!」 * 溺愛型「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 忽略型「我才不管你做什麼呢!」 * 關係型「我在聆聽……我關心你……我想要明白你的想法……這次我們應該這樣做,因為……」專制型父母絕對掌權以上的每一種風格都顯示了家長對自己權威的某種認知和態度。專制型父母是一個「絕對掌權者」,通常分為三類。第一類專制型是指「掌握和行使絕對權力」的獨裁者;第二類,用稍微委婉一點的說法,專制型就是「把絕對的個人權力強加在他人身上」;最後一類最輕的專制型就是 「自我意志相當強的人。」從 197頁的圖片上可以看出,當專制型父母在孩子身上掌握絕對權力的時候,一般都嚴於管教,很少鼓勵支持。「約束」明顯超過「愛」。在某些家庭中,專制型父母的情況更糟,虐待孩子的悲劇時有發生。報紙上有關毆打孩子、不給孩子飯吃以及把孩子關起來甚至長達一年的報道屢見不鮮。最近我讀到一篇報道,一位在「受虐孩童熱線」工作的警務人員調查了一對有 7個孩子的夫婦,發現他們把一個營養不良的 12歲女孩鎖在一個不到兩平方米的小籠子里。裡面到處都是排泄物、快餐食品的包裝盒,地上爬滿了蟑螂。裡面的孩子從發育上看只有 7歲,衣衫襤褸,滿身尿漬,臉上布滿了毆打的淤傷。進一步的調查顯示,那個小女孩在籠子里已經關了至少一個月,在過去的 10年間她不斷地忍受著這種周期性的虐待。從表面上看,她其餘的 6個兄弟姐妹的遭遇好像沒那麼嚴重,那位發現小女孩受虐待的官員說他已經看到不下幾百起虐待兒童案,可「沒有一起有這麼殘忍」。顯然,這種類似用 「絕對控制」的方法養育孩子的父母極為少見,令人難以置信。這種家長是罕見的極端例子,儘管許多情況沒那麼嚴重,可是對許多孩子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摧殘。專制型父母常常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環境」許多專制型父母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他們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物質條件,讓他們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簡言之,看上去為孩子的需要付出了一切,讓他們過上「正常」的生活,可單單就沒有足夠的愛和支持。雖然他們從來都不會打孩子或把他們鎖在籠子里,可專制型父母在家中仍然是一個絕對的掌權者,他們嚴於規定,卻疏於彼此的關係。在專制中生活會導致孩子有兩種表現:要麼逃避;要麼抗爭。當孩子選擇逃避時,他們典型的反應就是把自己封閉起來,學會順從,很聽話表面上是這樣。但他們的內心蠢蠢欲動。達拉斯神學院的基督教教育學教授霍華德·亨得利克博士經常說起一個父親讓孩子坐下的故事。孩子不想坐下,父親向他吼道:「要麼你自己坐下,要麼我強迫你坐下!」孩子是坐下了,可他心裡在嘟噥:「雖然我表面上坐下了,可我心裏面是站著的!」還有一種變相的逃避,孩子因長期的壓抑而崩潰,從而採取一些不可理喻的方式,因為他們再也不能承受這樣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可能會離家出走,也不排除最糟的可能性自殺。當一個孩子選擇抗爭的時候,他的怒氣通常表露在外。他會抱怨、頂嘴甚至在言語和身體上對家長進行攻擊。換言之,孩子有很強的逆反行為,因為他必須要遵行的規條中並沒有以他和父母的親密關係為基礎,也沒有愛在其中。當我在作婚姻和家庭輔導時,我總會遇到那些專制型的父母,他們最後都會絕望地向我埋怨道:「這個孩子我真是沒辦法了!他幹什麼都搗蛋不聽話、不做作業、不準時回家……我實在是束手無策了!」「那麼,」我會問:「你會做些什麼呢?」「我當然要關他的禁閉不許看電視、不給零花錢、不給他汽車鑰匙。我說了要關禁閉,那就真關禁閉!」我有一個策略,從來不告訴家長們該怎麼對付孩子。可在這種情況下,我總會給他們相同的建議: 「你願不願意暫時不提你的規矩和懲罰,嘗試著先和孩子們處好關係?」 「不提規矩?你可不了解我的孩子!他會無法無天的!」緊接著我的下一個問題肯定是:「那麼,你的辦法管不管用呢?」多數家長都明白我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顯然,他們的辦法不管用,否則他們不會到我辦公室來,把家裡的麻煩事告訴我,還要付給我錢,從我這兒支招。有些家長會採納我的建議,偶爾也會改換一下方式。可絕大多數家長還是我行我素。畢竟專制型的人很固執,很難改變。他們的「絕對權力」對他們來說太重要了,以至於一旦失去的話,他們便會失去安全感。你教育子女的風格屬於哪一類? * 專制型:強有力的約束卻很少鼓勵支持 * 溺愛型:強有力的支持卻很少約束 * 忽略型:約束和支持幾乎都很少,甚至沒有;孩子感到自己似乎根本不存在 * 關係型(權威型):在約束和支持間有正確的平衡點另一個極端就是「溺愛式」子女教育風格的另一個極端就是溺愛式的父母,他們在支持上非常強而有力,可在約束上很懦弱。如圖所示,愛的比重比約束更大些,再者,在家庭環境中也有相當的不均衡。或許你聽說過或見過溺愛式父母的行為舉動,在孩子們弄壞花盆、傢具、摔壞東西時,家長卻站在一旁袖手旁觀,其實這時就是孩子在掌握主動權。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通常會要挾父母,他們會拒絕午睡、一味地發脾氣以達到目的、大喊大叫地耍賴,逼到可憐的媽媽實在受不了了,只能屈服於他們的要求,息事寧人。比如這個小暴君突然想喝水了,媽媽便慌忙跑去給他倒水,可水拿來後,他又粗暴地把水潑了一地,就因為媽媽水倒得還不夠快!媽媽站在一旁,端著剩下的半杯水,「要是我數到 5你還不喝的話,」警告兒子說:我就端走了! 自然而然地,等數到第五下後,孩子肯定還不喝。可當媽媽一走開,孩子又嚷嚷著要喝水了。家長和孩子的每回較量,基本上都是孩子在掌控,因為孩子知道:家長並沒有設下什麼規矩。在溺愛式教育下的孩子們儘管屢屢得逞,可他們並不比那些強權式家庭的孩子快樂,因為 「愛」和「約束」之間沒有平衡。說實話,缺少約束的孩子會這麼認為:「要是爸爸媽媽真的在乎我的話,他們會注意我在做些什麼……他們有時候該對我說『不』……我想他們並不真正愛我。」溺愛的一代產生了忽略的一代 20世紀 70年代,有一位年輕的不知名的心理學家寫了一本書,名叫《勇於管教》。這本書在當時的父母中和出版界引起了震撼。本書的作者詹姆士·杜布森博士如今已成為全球知名的兒童教育家。當時他在《勇於管教》一書中的觀點是:「在愛和關懷的前提下對孩子進行管教是可行的,孩子們需要學會自律,並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制定一些規範和約束是必要的。」《勇於管教》儼然是一次正面的反擊。因為在當時對孩子放任的教育方式風行全美,這種觀點始於斯伯克博士編著的《育兒寶典》。當然溺愛式教育的現象並非一蹴而就,也不是因一兩本書就能成得了氣候的。20世紀 40年代、50年代直至 60年代出生的父母受到頹廢主義的影響,他們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當時的生活中失去了信心,甚至金錢都能收買他們。 20世紀 50年代,境遇有所好轉,這些父母便發誓要把自己失去的一切盡量彌補在孩子身上,他們要給孩子所有他們以前未曾得到的東西。所以他們就開始拚命地生孩子,造成了如今盡人皆知的「嬰兒潮」。「嬰兒潮」發生在 1946年至 1964年間。在「嬰兒潮」中生孩子的父母在各方面都對孩子非常溺愛。一點都不奇怪,一個被溺愛的孩子長大之後就會很任性。在「嬰兒潮」中出生的孩子被稱作 「自我的一代」,一旦當他們自己當上父母后,有相當一部分人就漸漸形成了忽略型的教育方式。在一些家庭中,這種忽略顯而易見,可在另一些家庭中並不多見。從 20世紀 80年代到 90年代,媒體到處充斥著「擁有一切」的宣傳事業、孩子、豪宅、靚車……許多父母都將之奉為成功的標誌,並試圖走捷徑。結果是,正常的家庭生活遭到破壞,一些父母為了實現所謂的自我價值,為了追求所謂的成功,不惜花許多時間自我奮鬥,他們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少之又少,他們對孩子缺乏關注,而這種缺乏就被視為忽略。我並不想一概而論地抨擊嬰兒潮中出生的父母。許多人還是能花時間陪孩子的,是稱職的父母。可這種忽略的教育方式畢竟已經存在了。如果你也曾經因各種原因忽略了自己的孩子,那就請你重新再讀一下本書中關於「時間」(Availability)的章節,好好把握住你和配偶以及孩子共同相處的快樂時光吧!要知道,你完全有可能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境,讓孩子的物質生活一應俱全,可你的人和你的心卻不在他身上!對孩子的忽略可以體現在各種方面,儘管有些不是很明顯,可孩子能體察到。一旦孩子感到他們在爸爸媽媽心裡根本無關緊要時,他們會很生氣,並且感到受了傷害。的確,我們的下一代很可能就會成為「傷心和憤怒的一代」,而當他們長大成人、成家立業、生兒育女的時候,同樣的悲劇會延續到他們自己的孩子身上!我自己就是這悲劇的受害者。我生長在一個雙親離異的家庭,可過後他們又復婚了。身為一家公司的執行副總裁,我父親的工作壓力非常大。由此父親和母親搬到了一個社交活動頻繁的社區,那裡飲酒之風異常猖獗。最終,他倆都染上了嗜酒的習慣。我知道爸爸媽媽都很愛我,可他們依然醉心於自己的生活,對我的關注少得可憐。為了不給他們添亂,大多數時間我都把自己悶在我的小屋裡聽收音機,兩耳不聞窗外事,也不好好學習。家庭的功能消失殆盡,家已經不像一個家,我成績老是不及格,高中一年級還留了級。可這些並沒有引起老師和父母的重視,沒有人關心我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在我留級的第二個學期末,我父母總算在雞尾酒會的觥籌交錯中清醒過來,意識到整個這一年他們都不曾看過我的成績報告單。看了報告單後,他們便下決心試圖要採取一些所謂「愛的行動」了。第二年我被送到一所預備學校,在那兒重修我的高中一年級課程。二十多歲的時候,我成了家,先後有了 4個孩子。毫無疑問,以前家庭功能失調的陰影還會延續下去。不久信仰就介入了我的生活,拯救了我和我的家庭。在我和妻子夏洛蒂成為基督徒後,我們便發誓我孩提時代的悲劇絕對不能在我們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演!結果我們做到了!平衡「愛」與「約束」的法寶就是親密的關係為了恰如其分地把握「愛」與「約束」(即支持與控制),父母所需的最佳方法就是親密的(具有權威性的)親子關係。如上圖所示,愛與約束是均等的,這樣就促成了家長與孩子之間關係的平衡。孩子既能感受到愛,又知道他們有一定的約束。事實上,與完全沒有約束相比,這樣反而更增加了他們的安全感。不足為奇,有權威的關係型父母體現的就是接納 (Acceptance)、讚賞 (Appreciation)、關愛 (Affection)和時間(Availability)。用杜布森博士書中的一段著名的文字來解釋,關係型父母就是「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同時,關係型父母具有權威性。意思就是說,在自己首先對孩子承擔責任、言出必行的前提下,監督孩子,憑著愛心公平地行使家長的權威。本書的絕大部分都在解釋為什麼你必須要用關愛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但即使父母的關愛是一種與日俱增的發自內心的關愛,你也不能忘記「約束」。約束是孩子得到安全保障的一個重要因素。適當的約束可以讓孩子得到錘鍊、幫助他們茁壯成長。如果沒有家長的權威,孩子在作決定時就缺少堅實的依據和基礎。沒有家長的權威,孩子們就會無所適從。牧場的柵欄有益於羊群 也有益於孩子一天,我在山上散步,對面迎來了一個用馬車環遊美國的人。他在一片草地上餵養他的牲口。我停下來和他搭話,聽得出來他在畜牧方面很在行。所以我就問他:「你覺得什麼是放牧的最佳環境?開放的草場?一大片有柵欄的草場?還是封閉的畜欄?」他不假思索地答道:「當然是有柵欄的草場好啰!」 「為什麼呢?」「因為如果牲口跑到開放的草場上,就會迷路,還會經常遭到野獸的攻擊。開放的草場太不安全。還有,如果你把它們關在畜欄里的話,它們就永遠只吃送到嘴邊的飼料,不能到處漫步自己覓食。但是,如果你把它們圈在一大片有柵欄的草場上,他們呆在裡面就很安全,不會迷路,又能夠自己找食吃。」在那位美國人拉回他的牲口繼續上路後,我細細回味著我們剛才的談話,發現這些奇妙的看法均符合聖經。上帝已經在鬱鬱蔥蔥的青草地上供應了我們的一切所需,還有清泉供我們飲用(參看聖經《詩篇》23篇)。同時他也給我們安放了柵欄全備的律法,還有那在基督里讓我們得自由的真理。有柵欄的草場不僅對牲口有好處,也給了我們啟示,讓我們知道如何教育我們的孩子,特別是在當今這種鼓吹自由哲學的文化氛圍中,這種啟示猶如一盞明燈。這就是為什麼要有約束的原因毋庸置疑,約束在孩子的生命中起到了穩定的作用,讓孩子們懂得要尊重權柄。同時,愛和約束二者之間必須有平衡。一項關於青少年與父母關係的研究調查顯示:在父母專制下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在性格上具有以下特徵:對父母有敵意、對長輩有偏見、有諸如偷竊、撒謊、打鬥、蓄意破壞等反社會舉動;性情孤僻、排斥傳統道德觀;人際交往上存在障礙……另一個極端現象就是在父母的溺愛下培養出來的孩子。這樣的青少年通常很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他們很少願意去幫助他人,像給同學補習功課、為老年人打掃庭院、幫助體弱多病的人跑跑腿等助人為樂的事情他們幾乎不願意去干。在溺愛下長大的青少年大多數都很任性,不願意按照父母的道德標準去生活。大多數人會漸漸形成偷竊、撒謊、酗酒、自我放任等行為,進而陷入酒精、性亂交以及毒品的漩渦中,更會特地尋找一些色情暴露的電影來尋求刺激。簡言之,溺愛助長了他們的享樂主義思想以及反社會的生活方式,這樣的悲劇比比皆是。顯而易見,一個孩子需要嚴格的約束,但這種約束必須要靠愛來建立,而這愛就是我們在前幾章中提到的接納(Acceptance)和讚賞(Appreciation)。怎樣才是關係型的父母呢?我們剛才已經看到了三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專制型、溺愛型以及忽略型,這三種類型都是我們要避免的。那麼我們期望的理想方式關係型(權威性)父母又是什麼樣的呢?更重要的是,他們是如何體現愛的權威呢?在美國,有許多人著書立說,教導人們怎樣有效地建立父母的權威。一個人提出一個觀點,另一個人又提出另一個觀點來唱反調。至今我沒有找到一個能比聖經中的觀點更好的了。使徒保羅寫道:「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保羅所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新國際英文版聖經是這樣翻譯的:「父親們,不要觸怒你的孩子……」J·B·飛利浦對這節經文的解釋是:「父親們,對孩子不要過於苛刻,不要讓孩子感到遵守規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英文生活版聖經是這樣寫的:「不要斥責你的孩子,也不要整天嘮叨個沒完,這樣會促使孩子生氣,在他們心裡產生怨恨。」假如用前面提到的各種負面的教育類型來解釋這節經文,就是:「不要用強權、溺愛和忽略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相反地,要建立一種充滿關愛的,具有權威性的親子關係。或者用一句話簡單地概括這節經文,就是我們第三章的主題:規矩若不是建立在良好的關係上,就會導致反抗那麼,我們究竟該怎麼做才能像使徒保羅所說的「要找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呢?在 「強迫導致反抗」的時候,關係型的、具有權威的父母是怎樣調教孩子的呢?下面是一些基本的原則:對不當的行為舉止淡然處之孩子犯一些錯誤,通常是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當然,不是要你對孩子的不當行為視而不見、忽略不計,相反,你必須對此作出處理。問題是:怎麼處理?在你對他們的不當行為作出反應時,孩子在你身上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如果孩子看到你的嗓門提高了、臉憋紅了,或者用任何一種辦法就可以讓你火冒三丈,那麼他就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不當的行為舉止是引起你注意的最佳途徑。相反地,如果你能不動聲色地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沒有長篇的說教、沒有暴跳如雷,那麼他犯錯誤的後果就不會令你如此興師動眾。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平靜地告訴孩子:這種事情是不可以容忍的。如果有必要的話,可以把孩子和家裡的其他人隔離一會兒。記住:一個人要是沒有了觀眾,就無從引起他人的注意了。「面壁思過」似乎已經過時了,可對許多孩子來說,這一招特別管用。我發現對有些孩子來說,就沒那麼簡單,可你還是要對孩子的不當行為作出處理。你要記住:孩子免不了犯錯誤,因為他們畢竟是孩子。你的宗旨是不要對孩子的某些負面行為小題大做。就像你在第七章中學到的:刻意強化孩子做得對的事情,而不要總是挑他們的毛病。總之,就是「強調正面的;消除負面的。」為了行之有效,你需要有一個較為系統的管教方式,給孩子創造每一個機會讓他們努力學習健康成長。我相信聖經已經教給我們兩個正面的管教方法了,而最近心理學家們才「發現」這種理論。一種叫做「自然後果」(自食其果);另一種稱為「邏輯後果」。這兩種方法均基於簡單的因果關係。權威的種類專制型仰仗地位和權力關係型由關係而產生的回應聖經中的浪子就是承擔了「自然後果」(自食其果)聖經《路加福音》中浪子的寓言就是一個絕好的自食其果的比喻。一個富有的財主有兩個兒子,小兒子決定離家單獨過快活逍遙的日子。他要求父親把屬於他的那份產業先分給他。父親明明知道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可他還是把產業給了小兒子,允許他獨自闖蕩,以此用一種更為艱難的方式培養孩子的品格。自然後果是要付代價的。後來,那個浪子把從家裡帶出來的財產揮霍一空,只能以豬食充饑,因為那是他僅有的可以吃的東西。整個故事中最關鍵的一句話就是:「他醒悟過來……」。自然後果令他最終幡然醒悟。他決定即刻回到父親那裡,因為那裡才真正是他被接納和被愛的地方。令人深思的是,那位父親不僅放孩子出走,而且還把他的那份產業提前給了他。許多父親或許會讓兒子離家,可有幾個父親願意把家產給孩子肆意揮霍呢?沒門兒!可那位浪子的父親如此的心甘情願!他把品格的培養放在了家產之上。而在我們所處的社會中,我們主要的顧慮是擔心家產的損失,而不是孩子品格的培養。作為父母,我們需要捫心自問:什麼才是我們要傳達給孩子的更重要的價值觀。記得在小兒子喬納森很小的時候,我就用自食其果教他學到了很重要的一課。我家客廳有一個敞開式的壁爐,爐膛與地面一般高,我時常擔心喬納森會被燙到。他根本不懂火有多厲害,他可能會靠近爐膛而被嚴重燙傷。這是我和妻子不願意看到的。一天晚上我們一起吃燭光晚餐。喬納森開始去碰蠟燭的火苗,妻子夏洛蒂趕忙要阻止他,可我說:「別,讓他去。」喬納森把手指伸進火苗,然後即刻把手縮了回來,疼得大哭。他的灼傷不太嚴重,可這足以讓他嘗到了火的厲害,並知道避而遠之。有些人可能覺得讓孩子把手伸進燭火里是不是太殘忍了,可我並不這麼認為。我寧願讓他從一個小火苗中吸取教訓,而不是從兇猛的大火中積累經驗。從那以後,小喬納森不再靠近火,而我也不用誠惶誠恐地擔心他因靠近壁爐而被燙傷了。 「邏輯後果」需要預先設定另一種管教方式便是「邏輯後果」。簡單說就是父母要和孩子事先講好,如果孩子沒有履行他的職責或有不正當的行為時,將會面臨什麼樣的處置。比方說:「你要是不把飯吃完,你就沒有甜食吃」;或者「如果你不喂狗,那麼你自己也沒有飯吃。」我們在聖經中已經看到伊甸園裡亞當和夏娃承擔「邏輯後果」的先例了。上帝事先把後果向他們說清楚了: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都可以吃,唯獨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不可以吃。一旦他們吃了這棵樹上的果子,其「邏輯後果」就是他們「必定死」。上帝事先清楚地向亞當和夏娃設定了界限,況且這也是他們能做到的。可當他們選擇違反或跨越這條界限的時候,就必須面臨後果。然而上帝並沒有武斷地先下命令,而是先供應亞當和夏娃生活上的一切所需,無論在生理上、情感上、理性上、社交上、性滿足上以及靈性上都面面俱到,一應俱全,然後再向他們設定界限。上帝設定界限的同時,其實也是給了亞當和夏娃一個機會,讓他們以信靠和順服來響應上帝那豐盛的慈愛。實際上,教育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父母有責任向孩子陳明界限之所在,而這些界限就建立在你和孩子之間早已締造的愛的基礎上。通過設定界限,你能使孩子學習怎樣為他自己的行為舉止擔負責任。堅持立場至關重要在第十三章中,約瑟說起過當他看著兒子希恩騎著自行車一路從學校大老遠地趕回家,就是為了履行倒垃圾的職責時,他有多麼難受。可那時約瑟堅持了立場,這恰恰是運用「邏輯後果」最關鍵的一環。約瑟很清楚,倘若他允許兒子對曾經作出的承諾言而無信,那麼他就無從幫助兒子學習如何建立責任感,更無從培養他的優秀品格。順手幫兒子倒一回垃圾,甚至作一次 「老好人」,允許兒子放學回家後再倒垃圾,這些都無法教導希恩學到他真正需要學習的功課。在我大兒子蒂克拿到駕駛執照後,他和我訂立了一個協定:如果他違反了交通規則,他將自己償付罰金,並喪失為期 30天的駕駛特權。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蒂克第一次違反交通規則的那天,他小心翼翼地對我說:「爸爸,我吃了罰單了。」我不知道蒂剋期望我有什麼反應,可我就說了一句:「車鑰匙呢?"蒂克把車鑰匙遞給了我,還付了罰金,而且 30天沒有開車。整個過程我並沒有長篇的說教,也沒有讓他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邏輯後果」早已向蒂克交代得清清楚楚,他知道他應該為自己已經允諾的後果付上代價。原諒,並請求原諒我剛才提到的情況還算是一切順利,因為我堅持了「邏輯後果」。可我們當父母的都知道,有時候事情沒那麼順利,也沒那麼容易。有時火氣會忍不住上升,有些話就冒了出來,家裡的事有時的確非常棘手。父母要想成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就要時刻準備好去原諒孩子,同時也要準備好請求孩子原諒我們。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平生最難出口的 6個字就是「你能原諒我嗎?」儘管如此,倘若你發自內心愿意對你的配偶和孩子負責,你就必須要學會經常說這句話。永遠要試著用愛來建立權威,而不是用棍棒。有一次,我的大兒子蒂克攜妻兒從海外工作的地方回來探望我們。等到他們一家和我們相聚的日子快要結束的時候,我們決定舉家到附近的國家公園來個野餐會,藉此機會為蒂克一家餞行。夏洛蒂準備了豐富的野餐食品,蒂克和他的妻子貝蒂召集他們的孩子,然後我們全家準備出發去公園。這應該是美好的一天,可偏偏出了麻煩。夏洛蒂的一個很要好的老年朋友在我們出發前幾小時突然打來電話,說她最近才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今天要到聖地亞哥治療。她問夏洛蒂能不能從朱利安開車到聖地亞哥機場去接她,然後送她到醫院安頓下來。夏洛蒂在兩件事中間左右為難:她一方面想幫助她的好朋友,另一方面又想和她的兒子孫子一起共同度過一個非常特殊的家庭聚餐會。我們到了公園,把所有野餐用的炊具安排妥當。夏洛蒂盡量在那兒呆久一些,可一會兒就到了她必須離開公園去機場的時間了。我和她一起坐在野餐桌旁說話,可她沒一點兒反應。我又問了她一遍,她還是沒有搭理我。我第三次問她時,提高了嗓門,想引起她的注意。突然她回過頭來說:「你幹嗎對我大吼大叫的?」 「你什麼意思?我向你大吼大叫?我都問了你兩遍了,你都不吭聲,你幹嗎對我不理不睬的?」其實我當時應該想到夏洛蒂為什麼對我「不理不睬」。她心裡正想著該去接她的朋友,她那會兒肯定心不在焉。而她又放不下這裡,她更願意待在這裡享受天倫之樂,可她不得不離開。可能我也有些太敏感了,因為她一走,就錯過了全家團聚的美妙時光。不一會兒,等夏洛蒂開車走後,整個氣氛變得很僵。蒂克和她妻子貝蒂也察覺到了。事實上,事情的整個經過產生了一連串的「多米諾」效應。沒過幾分鐘,蒂克和貝蒂也互相鬧起彆扭,而孩子們也開始發生口角和爭執了。蒂克和貝蒂不得不去勸阻孩子,就這樣反反覆復好幾次。整個過程就像這樣的場景:老闆斥責員工,員工回到家後就對妻子撒氣,而妻子又對孩子撒氣,孩子呢,就把氣都發泄在狗身上,那麼狗呢,就拚命地追貓!想到這裡,我才開始意識到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由於夏洛蒂沒有回答我的問話,我就覺得自己被忽略了,而我的反應又過激了。就在我意識到她為什麼心不在焉時,我才知道我剛才做錯了。在我見到她時,我一定要馬上向她道歉,並請求她的原諒。夏洛蒂很晚才回來,她也經歷了同樣的心理鬥爭。在開車離開公園的路上,她也在思考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隨即她也意識到整個事情其實非常可笑。然後她的車胎又癟了,在汽車修理站修車時,她又有更多的時間反省自己。就在夏洛蒂走進家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坐在客廳里。我心裡想的第一件事就是請求她的原諒;而她心裡想的第一件事也是要請求我的原諒。就這樣,我倆幾乎同時結結巴巴地要對方原諒自己。這在家裡導致了另一個連鎖反應,不過這次是正面的。蒂克和貝蒂開始互相請求對方的原諒,而孩子也加入進來了。過後,我們全家人坐在一起,笑談今天發生的事和我們從中吸取的教訓。我發現這個小插曲並沒有涉及管教或是「邏輯後果」,可這形象地反映出如果互相說話時口氣太沖,那麼所帶來的後果是一連串的。「你能原諒我嗎?」用這句柔和的回答,能化解互相間的怨氣,從而能使事情往正確的方向發展。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時候你們倆都需要向對方說這些話。切記:說「對不起」和說「你能原諒我嗎?」這兩者之間有著天壤之別。「對不起」這句話只涉及一個人;而當你說「你能原諒我嗎?」,則關係到兩個或更多的人。「你能原諒我嗎?」這句話牽涉到人際關係,因為這句話需要另一個人的回答。我也承認向別人說「你能原諒我嗎?」也會有風險。在說這句話時,你把自己放在了被動的弱勢,當你請求原諒時,對方很可能背過身去說:「不,我不會原諒你的。」你自己的孩子很可能因為不懂事發脾氣,他們做得出來這樣的事。可你必須要勇於承擔這樣的風險,因為這為你培養孩子的誠懇和敞開心胸作出了表率。年齡小一點的孩子經常會在受管教的時候說「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可一旦你要他們向另外一個人說「你能原諒我嗎?」,他們立時就扭扭捏捏,吞吞吐吐。要趁孩子年幼的時候教會他們:道歉固然很好,但願意開口請求別人的原諒就更好了。來一個「磁鐵」的檢驗當我感到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稍稍有點緊張時,我發現最好退後一步,用上帝看他們的眼光待他們在上帝眼中,孩子是無價之寶,也是獨立的個體。這樣能幫助我用接納的態度對待孩子,哪怕在對孩子進行管教的時候我還是能肯定對他們的愛,因為我糾正的只是他們的行為而已。我把這種退一步的方法叫做「磁鐵檢驗」。當兩塊磁鐵分開,不在同一磁場內時,它們之間不會互相影響。如果你把兩塊磁鐵放在同一個磁場內,那麼只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要麼互相吸引;要麼互相排斥。我們人類的情感和磁鐵極為相似。雖然你本身並不具有磁力,可你有內心的情感,你的孩子同樣也有。在一個屋檐下的家庭生活把你和孩子放在了相同的「情感磁場」內,在這種情形下,當一個人接近另一個的時候,產生的結果就像把兩塊磁鐵放在一起。同樣有兩種不同的反應:要麼你和孩子親密無間;要麼你們之間互相抵觸。每當我發現自己和孩子進入僵持狀態時,我會問自己一些很難回答的問題:「為什麼我倆的關係會面臨壓力?為什麼我會對孩子反感?為什麼孩子會對我產生抵觸情緒?」在你家裡,如果事情很棘手,很糟糕時,你就該往這方面思考:肯定某個人的安全感受到了威脅,而你對孩子的接納也已岌岌可危了。你一定要清楚:做「磁鐵檢驗」是你的責任,而不是你孩子的責任。作為一個成年人,你是那個應該後退一步的人讓自己退出局外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審視一下整個局面,這樣你就不至於控制不了自己的怒氣了,有必要的話,你可以請求對方的原諒。做「磁鐵檢驗」總能幫助我恰如其分地處理僵局。當我有必要對孩子進行「約束」時,「磁鐵檢驗」也總能使我接納並肯定我的孩子。以「約束」作為平衡點的接納和肯定,就是教養孩童的精髓所在。此方法亦適用於配偶之間,或是在同一「情感磁場」下的任何一種人際關係。情感情感就像磁鐵 - 在不同的磁場里它們之間沒有反應;但在同一個磁場里它們:有耳朵的家長請聆聽在我作家庭輔導的時候,有一家客戶是一個 13歲的女孩和她的父母。父親在一個頗有聲望的基督聖樂團工作,四處巡迴演唱並宣講他的見證。在我們談話的時候,我特地觀察了一下這位父親。他對神學理論頗有見地,把聖經中的許多道理引證到家庭生活中。他說得頭頭是道,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的妻子和女兒也聽得目瞪口呆。但是很明顯,這位父親偏偏不記得約瑟·麥道衛的話:「你可以欺瞞一個騙子,也可以愚弄一個傻子,但你絕敷衍不了一個孩子。」當這位侃侃而談的父親結束談話後,她女兒轉過身,面對爸爸,用極為輕微的但充滿渴望的聲音對他說:「爸爸,我希望你聽到了剛才自己說的每句話,並能付諸行動。」這個女孩並不是叛逆,也不是不尊重大人。她渴望全家人在一起,可是她父親從來不聆聽她的心聲。他一心想維護自己的權力和他認為的「權威」。他女兒卻告訴他:權威的真正秘訣在於一顆服侍的心。一個僕人式的領導會傾聽家人的需求,而且把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放在規則之上。要做一個僕人式的領導,必須要讓他的屬下知道:他們是被愛的,既擁有安全感,又具有自身的重要性,因為他們是被接納和讚賞的。在第 197頁的「子女教育風格」的圖表上,你能區分「專制型領導」和「關係型僕人式領導」之間的差異,也能注意到第 215頁上的關於情感關係的結果。你認為你的父母是什麼類型的領導?你又是什麼類型的家長?你希望自己成為什麼類型的家長?問題默想、討論及應用: 本章提到四種教育類型:專制型、溺愛型、忽略型和關係型。你屬於哪種類型的家長?大多數家長屬於哪種類型?為什麼? 為什麼有些家長能夠竭盡全力為孩子提供一個物質環境「優越的家」,卻仍然以專制的態度撫養孩子?為什麼在溺愛型教育下成長的孩子並不比專制型教育下成長的孩子快樂呢? 本章的作者迪克提到:縱使許多家長有能力為孩子提供一個物質條件優越的「美滿家庭」,可依舊不花時間陪伴孩子,在情感上也不滿足孩子的需求。你是否在自己家中也看到了這種潛在的危險?和你的配偶探討一下,如何預防這種狀況的出現。 在一張紙上大致列出關係型(權威性)父母的特性。這些特性中有哪些是你具備的?在哪些方面你能夠做得更好? 你有沒有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用過「自然後果(自食其果)」和「邏輯後果」?是否有這樣的例子。如果你準備使用「邏輯後果」的話,先從小事情開始,而且在行使「邏輯後果」時,一定要站穩立場、善始善終、堅持原則,絕不動搖。 根據作者的說法,家長最難說出口的是哪 6個字?你在請求原諒這一點上做得怎麼樣?你是否有原諒他人的氣度?在必要的時候,你是否甘願請求他人原諒?在這些方面,你家裡的其他成員是怎麼評價你的?大約能打幾分? 當你處在一個關係比較緊張的氛圍中時,不妨試試作者在本章中介紹的「磁鐵檢驗」的妙方。請你謹記,關鍵問題是:「為什麼現在我們的關係處在壓力之下?為什麼我會對我的孩子反感?為什麼我的孩子會對我產生抵觸情緒?」最後的問題:「我該做些什麼來改善這種狀況?」 現在你已基本完成了六 A原則即:接納、讚賞、時間、關愛、責任以及權威你可以獨自或與家人一起再次深入地查考一下這些原則的出處。返回目錄最後的思索 要不遺餘力地成為兒女心目中的英雄!在你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可能好幾次都會這樣想:「其實這本書里談的也不是什麼特別複雜和深奧的道理,沒什麼難的。我們所有為人父母的本來就應該這麼對待孩子。」的確如此!正如我們前面說的,子女教育六 A原則並不是靈丹妙藥,而是為處在當今「反家庭」文化中的家長們提供一些為人父母的切實可行的途徑。如今「反家庭」的文化宣揚人們要以自我為中心,崇尚貪慾和暴力,其典型的口號就是「我為自己而活」,甚至宣稱「真理是相對的」。在我和迪克把六 A的理念分享給大家的時候,有一句老話總是浮現在我的腦海里: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努力締造出來的作為父母,我認為這句話說得太對了!我十分清楚:做一個英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父母要接納、讚賞、關愛,並且要花時間陪伴孩子,這是每一天都要面臨的挑戰。你要做到對家人盡心盡責,與他們建立親密融洽的關係,這樣的責任時時體現在每一天的平凡瑣事中小到半夜被孩子叫醒要喝水;大到接到警察局的電話……即使你已經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了,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證孩子絕不會出問題,有時孩子甚至會叛逆。一旦為人父母,不論你做得多優秀,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問題還是會接踵而至。我對父親們的殷切期望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希望你和配偶能同心協力面對困難和挑戰,把從本書中讀到的原則貫徹到日常生活中。或許你們已經在應用這些原則了,而你們要再次重新確立彼此的這份承諾,共同做一個好父親和好母親。我們對父親們有特別殷切的期望,希望你們至少能運用六 A原則中的幾項,使你們在同家人的關係上發生顯著的變化。我猜沒有什麼能比你妻子聽到你這樣說更高興的了:「你能幫助我更加接納他人嗎?你能幫我多看到孩子的長處嗎?在我太忙或是心不在焉時,你能提醒我嗎?你能幫助我對家人更盡心盡責嗎?」我也希望離了婚的單身母親也能這樣鼓勵她們的前夫:「請讀一下這本書。我們對孩子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儘管我們不再共同生活,但可以通過運用這些原則來關愛我們的孩子。」每一天,在電視屏幕上、銀幕上、廣播里甚至在有些課堂上孩子們都在接受這樣一個信息: 「不要服從權柄不要聽父母的,他們都是老一套了。」還有一些人對父母的艱難處境矢口否認。我相信父母之間應該互相支持鼓勵。不妨和其他家長們聊聊,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他們面臨的問題有哪些;以及他們的感受。看看你所信賴的其他家長是如何有效地教育孩子的。問問他們該怎麼做,並聽取他們的意見。如果你是一個有心人,就一定會找到教育孩子的良方。不管你的孩子處於什麼年齡段,你總能學到可以運用在生活中的原則。無論你的孩子處於反覆無常的幼兒期,還是在充滿自信的、心高氣盛的青春期,他們仍然需要積極正面的教育方式,需要被接納、被讚賞、被關愛,還有許許多多……家庭主夫誕生記無論到哪裡,只要我和家長們說起我了解他們的工作有多偉大時,多少會引起一番質疑和挑戰。就在幾個月前,我才真正體會到為人父母的工作到底有多偉大特別是媽媽們。作為給妻子多蒂不尋常的生日禮物,我放她 10天假,讓她回佛羅里達州的娘家探望她的雙親和兄弟姐妹。而在這 10天里,我要做一個家庭主夫,替代多蒂干所有的家務活。這對多蒂來說簡直是一個天大的喜訊,因為她實在太想念她的家人了,況且她確實需要休整一下。我倆都同意讓 3歲的海倫跟媽媽回佛羅里達,娘兒倆可以用我平時出差積攢的里程免費機票。留給我的是 15歲的凱莉、13歲的希恩以及 9歲的凱蒂,3個孩子同我一起住在我們的汽車旅行活動屋裡。在過去的 8個月里,我們全家一直住在活動屋裡,因為我們把房賣了,暫時還沒有決定買新房子還是自己新建一棟房子。於是我們全家搬進了加寬的活動房屋裡,大家的活動空間非常緊湊而「貼近」。 「好吧,至少我和海倫走後你們能寬敞點兒。」多蒂順水推舟道。「是啊!不過我還是希望我能保持整潔,」我嘆息道:「我的稿約就要到期了,加上孩子們一鬧,我不敢肯定我能不能應付得過來。」 「噢,你能行的!」多蒂安慰道:「如果我回來時屋子真有一點亂也沒關係,你就別擔心了。我只是迫不及待地想見到我的家人!」儘管我心裡對做 10天的家庭主夫有點兒犯怵,但我還是希望讓多蒂有一段調整的時間。另外我想藉此機會讓孩子們的安全感更加堅固,以此來提醒孩子們,爸爸多麼愛媽媽,我想讓我們的孩子看到我是怎樣在生活中應用聖經原則的:「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在我和多蒂商討完她的旅行安排後,我分別和三個大孩子坐下來談心,向他們解釋為什麼媽媽要回佛羅里達。「我很愛你媽媽,我也知道我們都會想念她的。但我覺得她應該放放假了,媽媽需要休息,同時利用這個機會和她的家人在一起。我覺得有一個絕好的辦法能向她表達我的愛 就是做一個家庭主夫,替她干幾天家務活。媽媽離開時家裡有多整潔,我希望她回來時也能這麼整潔。可我需要你們的配合。」凱莉、希恩和凱蒂鄭重其事地點了點頭,承諾他們會儘可能地配合我。在我看了多蒂留下的清單,上面有一連串提醒我要做的事情時,我很慶幸孩子們已經答應了我的要求!家庭主夫要完成的工作「我平時把這些事都記在腦子裡,」多蒂在去機場的路上遞給我一疊清單,鼓勵我道:「但我想你興許需要一些提示來讓這些事更有條理些。」清單的第一條是在早上六點半叫醒每個孩子,並作好上學的準備。這個問題不大,我自忖著,反正我每天凌晨兩點半要起床趕稿,准能行!可真的事到臨頭時,才知道原來不那麼簡單。就拿午餐便當來說吧:半個三明治、一些水果、外加一些零食這是女兒們的午餐;一個三明治、許多水果、外加兩份零食是兒子希恩的 ……哦,還有買飲料的零錢……「我想我可以在前一個晚上預備好午餐便當,」我自言自語著,然後繼續看後面還有什麼要乾的。接下來是每個孩子該到校的時間。因為 3個孩子分別上 3個不同的學校,所以上課時間也不一樣。可我還是覺得我能夠安排好當然是在早餐之後。對了,早餐該怎麼辦?家庭主夫不太在行的一件事就是做飯。所以只好吃一碗冷麥片打發了,要麼就在外面吃。大多數早上我們就在最喜歡的一家小餐廳吃早餐。送孩子上學後,我就能回家趕我的書稿了,可下午我還要接他們放學!凱蒂很好辦,因為她放學後不參加什麼課外體育活動,我只需考慮她星期三下午的縫紉課就行了。可凱莉和希恩的時間安排就沒那麼簡單了。他倆每天放學後都要參加籃球隊的訓練。事實上,希恩身兼兩職,他必須到鎮上不同的兩個地方去參加兩個籃球隊的訓練。哦,還有,除了籃球隊的訓練外,孩子們還有比賽我記得希恩有 3場比賽,凱莉至少也有兩場。多數比賽都在朱利安鎮舉行,可希恩有一場比賽在拉蒙拿。我們一場比賽也沒落下,我對路非常熟悉,知道穿越山裡的近路。現在我才知道為什麼多蒂總說她是一個計程車司機了我在來回穿梭接送孩子的路上這麼思忖著。有句話說得有道理:「如果說一個媽媽的工作場所是在家裡的話,為什麼還總看到她開著車滿世界轉悠?」然後就是晚飯的問題了。我再次重申:我不會做飯。所以要麼是讓凱莉或希恩做飯,要麼我們出去吃。我們出去吃了好幾回。有一次孩子們做了義大利通心粉(他們做得還真不錯),還有好幾次我們乾脆就吃微波爐食品(味道也還不錯)。晚飯後就要做家庭作業了,或者是送大一點兒的孩子參加教會組織的青年活動。希恩是星期二晚上,凱莉是星期三晚上這就意味著家庭主夫要有更多的計程車服務。幸好教會離家只有不到兩公里的路程。讓孩子們上床睡覺也是件麻煩事。一般來說,每個孩子上床睡覺前都有各自的一道約定俗成的程序。凱莉是個夜貓子,她總是最後一個上床,然後早上又迷迷糊糊磨蹭半天起不了床;希恩一向習慣早睡,次日清晨總是神采奕奕;而凱蒂呢,有時候是個夜貓子,有時候又睡得特別早,這要看她的心情或者是做作業的快慢。那麼家庭主夫呢?由於我的截稿時間迫在眉睫,我不得不每天凌晨兩點半起床趕稿,然後在黎明時分再睡覺。可在睡覺前,我要為孩子們準備好第二天的午餐便當,並確保每個孩子的外套都已準備妥當。我一直以為孩子們是自己準備要穿的衣服,可做了 10天的家庭主夫後,我發現原來不是這麼回事。孩子們有各種各樣的外套,也有各種各樣與之搭配的其他衣物。他們喜歡這件配那件,當然啦,還有顏色和款式也要相配。我必須確保所有這一切都準備妥當,這就意味著我必須洗衣服。實際上,我只洗過幾次衣服,就是把所有衣服放在洗衣機里,一股腦兒倒上洗滌劑,把洗衣機設定在「所有溫度適用」檔。我簡直不相信在這個世界上,一個家庭怎麼會有這麼多事!在我這個家庭主夫忙得不可開交時,我突然意識到多蒂把 3歲的海倫帶在身邊是多麼明智的一件事!「要是再加上一個 3歲的孩子,那我怎麼應付得了?」我不禁疑惑,我決定不再去想這件事。從按部就班到一團糟一個星期快過去了,家庭主夫開始有些力不從心了。一天晚上,我快速地把所有的午餐便當一併做好,把它們統統裝在一個個大袋子里,我不禁為自己刷新了新紀錄而暗自得意。可第二天一早,在女兒們看到她們的袋子時,我聽到她們叫喚道:「我的三明治呢?」隨即希恩也看了看他的袋子,說道:「哇!今天你是不是想讓我吃撐?」原來我把所有的三明治都裝進希恩的餐盒裡了!幾天後,孩子們開始說:「不要緊的,爸爸,我會自己準備午餐便當。」我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他們到底真的是想幫我呢,還是在暗示我什麼?我自己覺得我做的午餐便當還不錯,可我好像聽到有人在我耳邊說:「你可以欺瞞一個騙子,也可以愚弄一個傻子,但你絕敷衍不了一個孩子!」從那以後,我就讓孩子們自己準備午餐便當,好像也皆大歡喜當然也包括我!這次不僅讓我體會到在我頻繁出遠門的時候,多蒂整天都在忙些什麼,而且還讓我經歷了一次「特殊的危機」。我做家庭主夫的這段時間恰恰也是希恩開展每年一度「科技節」項目的時期。一天,希恩交給我一張清單,上面列著他這個項目所需的材料、器材以及零件等,大多數東西只能在一百多公里以外的聖地亞哥城才能買到。我別無選擇。我安排在星期二接希恩放學,然後我們開車去聖地亞哥,購齊了他所需的物品,然後立刻及時趕回家做其他的家務活。可希恩參加「科技節」的準備工作還遠遠不止這些。還有一連串的實驗報告要列印出來。我承認我實在是應接不暇,所以只有麻煩我的秘書代勞了。我真的沒時間了,因為書稿的截稿時間已經迫在眉睫了,我必須趕出來。總算我們完成了一切工作,我終於可以舒一口氣了。「科技節」將在多蒂回來的第二天舉行,我知道她一定想去。我明明看到她多年來一直輕鬆自在地為希恩的「科技節」作準備,可輪到我自己頭上才感到這真是一場嚴峻的考驗。現在我這個家庭主夫真正了解到做一個孩子心目中英雄的內在含義。家庭主夫面臨的最後一個挑戰多蒂回家的日子一天天臨近了,我發現對我來說,這既是好消息,又是壞消息。太太快回家了,我這個家庭主夫終於可以交差了,不用背負那麼多責任了,這當然是好消息;可當我環顧屋裡四周時,我看到的就是壞消息了。由於我又照顧孩子又趕書稿,這個家裡簡直亂得一團糟,如同一個災區,慘不忍睹。時間非常緊迫。就在察看日曆時,我看到書稿要在星期五交稿;還注意到我已經安排了一次周末出遊,帶孩子們和他們的朋友一起去海灘。這次出遊早在一個多月前就已經定下來了,我答應了每個孩子可以帶一個或兩個小朋友一起去。我總想做我孩子和他們朋友心目中的英雄,可這次顯然我挑錯了日子。我們要去的話,就是從星期五晚上一直到星期天,可多蒂偏偏就在星期天晚上回來。我們怎麼可能趕在她回來前把家收拾乾淨?星期四一大早我召集孩子們一起開會:「孩子們,我們現在碰到一個問題。這個家裡一團糟,可媽媽星期天就要回來了。我又必須完成我的書稿,你們又要去上課;而星期五晚上我們還要和你們的夥伴一起去海邊度周末。看來我們是趕不及收拾了,現在咱們該怎麼辦?」三雙眼睛盯著我,意思分明是說:我們從海灘回來後再收拾肯定來不及了。 「好吧,有一點是肯定的,我們絕對不能讓媽媽回家後看到家裡一片狼藉。我很愛你們的媽媽,而我知道我們所能做得最棒的一件事,就是讓這個家完美無缺。所以,你們先想一想,你們哪個朋友的媽媽可以幫忙打掃一下?我知道沒什麼能比媽媽一回來就看到整個家煥然一新更讓她高興的了。 」孩子們似乎不置可否,所以,在送他們上學後,我開始往各家打電話。最後,我們教會的一個人告訴我,有一位女士剛剛搬來我們這個區,她專做房屋清潔,而且聽說活兒幹得非常出色。我即刻打電話給她,把我的煩惱告訴了她。 「聽上去這些活至少要干兩天,」她說:「如果由我來提供清潔用品和器具的話,還需另加 35美元。」 「女士,我根本就不知道該買些什麼,該怎麼著手干,」我告訴她:「帶著用具來吧,我們明天一清早見。」星期五一大早,那位女士如約而至。我帶她看了看房間,她似乎沒有被眼前的髒亂嚇倒。我交代了一下,便急忙回辦公室趕我的書稿去了。星期五傍晚的時候,我的書稿終於完成了。回到家後,我看得出來,那位清潔女工的工作確實卓有成效:地面和桌面從成堆的雜物中再次重見天日。我把家裡的鑰匙留給她,隨即去學校接孩子,然後又趕到海灘度周末。當我們星期天回家的時候,我順道去了清潔女工的家,看看該付她多少工錢。我們事先並沒有說好價錢,況且我對清潔服務的費用一概不知。不過我馬上就會知道了。 「從星期五到星期天,我一共花了 22個小時,」她說道:「再加上清潔用品,一共是 250美元。」我硬著頭皮拿出支票簿,心裡在自我安慰:多蒂平時花很多時間審閱我的書稿,幫我校對、編排,而現在我可以好好地利用這次機會向她表示一番謝意啦。從清潔工家離開後,孩子們注意到我並沒有直接把車開回家,而是一路駛向迪克的家。「我們幹嗎要去迪克家?」孩子們很好奇。「因為你們要待在迪克家,直等到媽媽回來。我不會給你們任何機會再把家弄亂的。」 「噢,得了吧,爸爸!我們會小心的!我們就乖乖地呆在客廳里,可能偶爾用一下洗手間罷了。」我趕忙搖頭制止:「哦,這可不行!我要把你們先安置好!在媽媽回家之前,我必須把你們藏在迪克家!」其實我早就打電話通知迪克的太太夏洛蒂了,我很快說動了她,讓她同意把我的孩子放在她那兒,從下午一直到傍晚。看來她好像也有點為難,因為她想把家裡收拾一下,為下星期一晚上在她家舉行的大型聚會做準備。像往常一樣,迪克和夏洛蒂非常理解我,他們很願意再一次在緊急時刻幫我一把。我把孩子們送到了迪克家,向迪克夫婦再三表示感謝,然後立即驅車駛往聖地亞哥的機場接多蒂和海倫。我一輩子從來沒有這樣興高采烈地看到有人從飛機懸梯上走下來!在回家的路上,多蒂一直在感謝我這次能夠讓她回娘家,還告訴我她和家人在一起有多麼快樂。然後,她有點忐忑地試探道:「好吧,約瑟,我猜家裡可能有一點點亂吧!不過沒關係,你不用擔心。你所做的一切我已經感恩不盡了!能夠放個假,回去看看家人已經很不錯了。所以回家後要打掃房間的話,我能理解,不會怪你們的。」我決定逗逗她,所以我故意哭喪著臉對她說:「哦,多蒂,親愛的!家裡恐怕是有點亂,我已經儘力而為了!可我還是沒能做好! 」 「哦,約瑟,這沒什麼!」多蒂再次想打消我的顧慮:「收拾屋子花不了多長時間的!」多蒂說得似乎很有勇氣,可事後她告訴我,其實她心裡沒底。天知道一個向來不太整潔的作家丈夫和兩個十幾歲的少年,再加上一個 9歲的孩子能在 10天里把一個活動房屋折騰成什麼樣子!她只能去猜測。我們開車回到了住處,多蒂一踏進家門,看到整個房屋煥然一新,乾淨整潔,她目瞪口呆,足足有 30秒鐘她一直驚喜地讚歎著「噢!天哪!」看到她如此高興,我付給清潔女工的 250美元也算是值了!我不由沾沾自喜地在心裡盤算著另一本新書的提綱,書名叫《如何成為你妻子心目中的英雄》!多蒂突然回過神來問道:「孩子們呢?」「在迪克和夏洛蒂家呢!」我狡黠地笑著:「在你回來看到這屋子之前,我不想讓孩子們又給弄亂了。」我倆一起把孩子們接了回來。15歲的凱莉一向討厭做家務和打掃房間,但她一進門,看到明亮簇新的屋子時,她說了一句足以表達千言萬語的話:「哇!爸爸!媽媽能嫁給你,真是她的福氣!」凱莉的讚歎使我不禁得意起來本來嘛,被稱作英雄總是非常受用的!可最主要的是我很高興凱莉說出了問題的實質。我沒有因為怕多蒂責怪我,就不花這麼多錢請人清掃房屋;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我愛我的妻子,我知道什麼能使她快樂。再者,我這麼做也再次堅固了孩子們的安全感。過後我對凱莉說:「你說媽媽嫁給我很幸運,對此我十分讚賞。可我想讓你知道:真正幸運的人應該是我。因為我有幸與她結婚,然後我才有福氣成為你們的爸爸呀!」家庭主夫在與家人的關係上得益匪淺這就是我做家庭主夫的前前後後。雖然不像「辛普森一家」(美國著名的報紙連載漫畫和喜劇動畫片譯者按)里描寫的那樣誇張,可對我來說,已經夠刺激的了。最難得的是,我已經深切地體會到多蒂面對的那些挑戰,而在這之前,我根本不會理解。這次我算是親身體驗了多蒂平時在家時到底有多辛苦,有多忙亂和沮喪了。這 10天來,除了忙於準備孩子的各項活動以及午餐便當,我還和孩子們一起度過了難忘的時光。我的身份稍稍變換了一點,當了一陣子「媽媽」,就使我和孩子們的關係更進了一步,從而為我常說的一句話又賦予了新的含義:「規矩若不是建立在良好的關係上,就會導致反抗。」每天的日常事務、行程安排、日常生活的需要,交織成了平凡瑣碎的家庭生活,而這一切讓你更清楚地明白:為什麼一個家庭需要規則,而依靠親密的關係來使這些規則暢通運行有多重要。在聖經的《箴言》中,所羅門王提出的一點很有道理:我兒,要謹守你父親的誡命,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法則,要常系在你心上,掛在你項上。你行走,它必引導你;你躺卧,它必保守你;你睡醒,它必與你談論。因為誡命是燈,法則是光,訓誨的責備是生命的道……」這真是金玉良言啊!所羅門懂得規則的必要性,也懂得孩子應該順服父母。不幸的是,他在建立人際關係方面並不是做得很好,所以後來他不得不付上沉重的代價。顯然,所羅門有許多良好的意願,這些都在他所寫的《箴言》中表達出來了,可良好的意願不會自動變成現實,除非你實實在在地付諸行動。切記:不是要你去做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要你在每一天的平凡生活中,從身邊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永遠都不要放棄!你做的所有不起眼的小事將來總會物超所值!所以要不遺餘力地去做你孩子心目中的英雄!返回目錄附錄 英雄的百寶箱(更多和孩子相處的法寶)另外我們還集中了一些應用過的親子活動和技巧,至今仍在使用。讓我們藉此和孩子們共同度過有意義的時光,在腦海里留下彌足珍貴的甜蜜回憶。有一次,我買了一隻放大鏡,然後對孩子們說:「咱們去海灘吧。」孩子們特別愛去海灘,因為那裡有他們喜歡的小沙蟹,還有居住在海邊沙灘里的各種生物。在沙灘里我們發現了各種小螃蟹、小蟲子,還有另外一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兒。我和孩子們一起瘋玩了大約一個半小時,我們嘰嘰喳喳說個不停,盡情地撒歡,分享快樂的時光。同時我也把這些生物和上帝偉大的創造結合在一起,和孩子們講述上帝的創造有多奇妙,他竟然能把每一個生命締造得如此完美且獨一無二。然後我對孩子們說:「知道嗎,兒子,你是獨一無二的!女兒們,你們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上帝把你們造得和別人都不一樣! 」我們還用放大鏡把小商販攤上所有的小玩意兒都研究了個遍。可能我們待的時間太久了,差點惹惱了那個小商販。不過那次出遊真的很盡興這真是一個令孩子們難忘的回憶。在第十二章中,我曾經提過要向你的孩子提一些問題,引導他們把內心的感受和想法說出來。這裡還有一些辦法,你可以問孩子:「你覺得什麼時候最好玩?什麼時候你感到最不自在?什麼時候你哭得最傷心?你覺得什麼時候是你一生中最最累的時候?你感到最累的時候你在哪裡?」你領著全家去看馬戲團表演,在演出結束離開的時候,你可以問孩子:「孩子,你覺得哪個節目或演員最能代表你自己?為什麼?」或者到動物園玩時你可以問他們:「你今天看到什麼動物和你最像?為什麼?」還有一個很好的問題:「如果我能去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話,我要去……」,然後讓孩子接這句話。有許多諸如此類的句子都可以用,比如說:「如果我有一百萬美元的話,我會……如果我能問上帝一個問題的話,我會問……如果我有一塊心愿寶石的話,我希望……」有時候在送孩子上學的路上,我會說:「吃晚飯的時候,我要你們每個人說出三件你今天要感恩的事。或者說出三個你說過『謝謝』的人,還要說出為什麼。」我們做這個遊戲的時候,最小的孩子海倫會說出一個來,最大的凱莉常常能說出四五個,而我和多蒂往往說出兩三個。我的孩子曾教我從汽車的後視鏡里學到了很多東西。有一次,我出差時打電話回家,多蒂在電話里告訴我,三天後希恩有一個項目要參加「科技節」。 「你覺得我可以開車送孩子們去科技節嗎?」我問多蒂。 「嗯,我想科技節應該已經安排司機接送了,可還是很難說。」和多蒂的通話結束後,我給希恩的老師打了個電話,問她我是否可以開一輛麵包車送孩子們去參加科技節。看來他們的司機還不夠,所以老師非常高興我能幫忙。第二天半夜我出差回來了,渾身筋疲力盡,可我已經答應了人家呀!我來到希恩的房間,把他叫醒,問他明天會有什麼活動。「我們有一個項目要參加科技節,」希恩懵懵懂懂地嘟噥著。「你想要我開車送你們嗎?」我一邊問兒子,一邊思忖著我到底有沒有精力明天一大早就起來,送滿滿一麵包車的孩子們去聖地亞哥城。 「你會去嗎,爸爸?」「我已經和你們的老師說好了,而且我已經安排了。」我燦爛地笑答道。 「哇!你會帶上小冰櫃嗎?」 「看看吧!」我向兒子眨眨眼。第二天一大早,我駕著麵包車,載著希恩和另外五個孩子,另外再加上一樣足以讓我成為英雄的特殊東西一個隨身攜帶的冰櫃,裡面塞滿了棒棒糖、巧克力,還有孩子們愛吃的各種零食。 「嘿!」希恩向他的朋友們炫耀道:「瞧我爸爸都為我們準備了什麼!真是太棒了!爸爸,你真是酷斃了!」可我知道有些媽媽們可能覺得給孩子們吃糖和零食不好,可我還是有理由的。其實這是我唯一的一次為孩子們準備那麼多糖,就在孩子們坐在汽車後坐上一邊聊天一邊享受糖果的時候,我達到了真正的目的通過汽車後鏡觀察並聆聽發生的一切。我真正要做的就是想看看希恩在人群中到底是怎麼表現的。他如何和朋友們相處?他們在談論些什麼?大家相處得是否融洽?希恩是不是很高傲?還是很膽小羞怯?他願意與別人分享他的東西嗎?我發現在開車送孩子的路上,我可以更多地了解他們與別人相處的情況。有一次我開車帶凱莉和她的朋友去看洛杉磯湖人隊的籃球比賽,後來我們中途在一個餐館吃冰激凌。儘管那時我只和一個孩子說話,但我還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我觀察到了許多事情好的壞的都有。還有一次外出,我聽到麵包車后座傳來希恩的朋友們對希恩說的話:「去,告訴他你已經做好了。」我立刻覺察出那是希恩的朋友在鼓動他說謊可能是我們出發前希恩忘了完成什麼家務活吧!在汽車加油站加油的時候,我把那個男孩拉到一邊,溫和卻又堅定地對他說:「剛才你對希恩說了些什麼我都已經聽到了,我很不欣賞你這樣做。」這一次,那個男孩的態度還是比較積極的。他向我道了歉,在我們談話後他收斂了很多。但在另外一些情況下,有些朋友的反應就沒這麼積極,那麼我和多蒂就會勸希恩和那個人疏遠一點。我知道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評論你孩子的朋友是一件很冒險的事,因為弄不好可能會冒犯別人的孩子。可是我希望其他家長能夠這樣對待我們的孩子。不過迄今為止,我還是比較幸運的,我相信我的幸運很可能歸功於我這個當爸爸的經常帶孩子們做一些有趣的活動,給他們的旅途提供一些不同尋常的東西吧!你已經看到了,做希恩和他朋友們的英雄給了我一些「特權」,使孩子們願意聽我的。這下我就有機會向孩子提出我的看法了,關於要和誰作好朋友,最好不要受誰的影響等意見,他們也都聽得進去了。要做你孩子和他們朋友的英雄,關鍵是要專註他們的世界,而不是你自己的。我記得有一位父親這麼對我說:「我帶我的孩子出去玩,可他覺得一點意思都沒有整個是徹底失敗。」 「你和他幹什麼去了?」我問道。 「哦,我特別喜歡打高爾夫球,所以我就帶他去打高爾夫了,」這位父親肯定地說:「看來他討厭打高爾夫,我猜就是這樣。」還真有這種事!我才不會這麼做呢!這位父親想陪他的兒子玩,卻按著自己的意願、隨著自己的興趣!我要讓他知道,他的概念有點模糊不清。如果他真想和兒子建立某種親密關係的話,他必須專註兒子的世界,做兒子想做的事情。專註孩子的世界是需要過程的另外還會有許多干擾可也有許多樂趣。我時常這樣問自己:「希恩現在在想些什麼呢?凱莉這學期對什麼感興趣呢?凱蒂喜歡什麼呢?小海倫呢現在她的小腦瓜里想些什麼呢?」我記得在希恩還是個小傢伙的時候,他想做超人。那時他有一件超人的披風,到哪兒他都穿著。如果我們想管教希恩的話,我們只要拿走他的披風就行了,這麼做就像要了他的命似的。對他來說,沒有超人披風,生命就不再有意義了!我們就這麼和超人相持不下,最後我決定和希恩一起讀超人的故事。我買了一大堆超人的漫畫冊,不久我知道的超人故事就不亞於希恩了。我也把漫畫冊給希恩看,而他如獲至寶。他對超人的痴迷沒有維持多久,在這段時間裡,我盡量把自己扮作克拉克·肯特(超人平時掩人耳目的常人身份譯者按),這麼做效果還不錯。幾年後,在希恩十歲左右的時候,他又迷上了跑車。我指的是最名貴的那種跑車保時捷、蘭波基尼、還有法拉利。當我看到希恩從雜誌和報紙廣告上收集這些跑車的圖片時,我感到他的興趣非同一般,不僅僅是消遣而已。我突然有了一個主意。我找了一本電話號碼黃頁簿,把貝弗利山(美國好萊塢的富人住宅區譯者按)的一些頂尖跑車的代理商都摘錄下來。然後我給每家汽車經銷商寫了一封信:我是個不顧一切的父親,為了花時間陪兒子,我願意做任何事。現在他迷上了跑車,我能不能在孩子放學後帶他來你們的展示廳,好讓我們試一下車?可我必須事先聲明:我肯定不會買你們的車。不可思議的是,每家經銷商都給了我肯定的答覆!我打電話作了預約,然後驅車前往貝弗利山(距我們住的小鎮有 240多公里),在那裡專門花了一天的時間參觀各家汽車展示廳。這是怎樣的一天啊!希恩獨自和汽車推銷員一起「試車」,「開遍了」所有你能想到的名車!他們從展示廳走出來時,希恩向我揮揮手他多麼自豪啊!試車之後,他還能得到海報,有些海報上還有著名賽車手的親筆簽名。總之一整天都讓人難以置信!在回家的路上,我們談論著哪輛車是我們最喜歡的,我們還一起把希恩收集的所有宣傳單、書籍以及海報都看了個遍。然後我不知不覺地把話鋒一轉,讓希恩用耶穌留給我們的大使命的視角來看待這件事。 「希恩,你知道嗎,這些車都很棒,不過每一輛都價格不菲。而我們應該想到的是,上帝把我們呼召在一起,讓我們成為一家人……」提起這個話題,我就因勢利導,給希恩上了有關物質享樂主義的最生動的一課。我沒有向他說教,我表明了我的看法,告訴他我們固然可以喜歡這些東西,也可以享受它們,可這與做一個基督徒和上帝的僕人相比,這些東西的價值僅屬於另外一個層面。希恩很明白這個道理。他知道我並沒有讓他把海報和宣傳單扔掉;他也知道如果他仍然喜歡看這些名貴跑車的話,我也不會介意。但在我們回到家之前,他明白了更多關於物質享樂主義以及價值觀的問題。三個月後,希恩的跑車夢就結束了。他轉而又迷上了其他東西。你可能會有疑問:「花這麼多時間,這麼麻煩,到底值不值呢?」我認為很值得,而且當我把我的經歷在講座上和大家分享時,至少有 10位父親告訴我,他們也曾經做過類似的「傻事」。我所要明確的是,「跑車之行」是踏入你孩子心靈世界的一個例子。當你能全盤接納孩子以及他的世界時,你就擁有了讓孩子聆聽你教誨的特權,孩子就願意聽你的,這樣,你就有機會向他們灌輸你的價值觀和信仰。就在最近,10歲的凱蒂對籃球十分著迷。她和媽媽一起觀看的籃球比賽不計其數,媽媽多蒂從小在波士頓長大,所以她是「波士頓紅襪隊」的鐵杆球迷。我打算籌集一整套的籃球紀念卡送給凱蒂做禮物,我告訴凱蒂:「我正在想法弄一套籃球紀念卡給你,我到球隊演講時,我會試著讓一些著名的球星給你簽名。」凱蒂當然是欣喜若狂。這就成了我們家的新工作項目,只要凱蒂還在為籃球著迷,這項工作就要進行下去。我倒是挺希望這樣的!(我希望我能兌現我的諾言,在 NBA職業籃球賽季期間得到邁克爾·喬丹的簽名!)幾年來我一直為我的大孩子們訂立一個目標,就是花時間和他們探討國內和國際上發生的大事及其意義。我盡量找出一些與道德觀和價值觀有關聯的新聞和他們一起探討。最近,孩子們有機會和我一起出差。在我們住的汽車旅館裡,我用了幾個小時和他們討論中東局勢和海灣戰爭。我講了一些當地的歷史背景、薩達姆·海珊入侵科威特的動機以及聖經中有關阿拉伯民族和猶太民族的淵源。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教導孩子們了解人和人之間的憎恨,以及千百年來這種憎恨是如何持續不斷地摧毀人類的。這也是一個討論人與人之間需要寬恕的好機會。報紙和電視上的新聞報道都可以用來當作你和孩子探討的素材,到處都是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機會。在前總統里根訪問德國的時候,他參觀了彼特堡公墓,那裡埋葬著上百名納粹官兵。當他把一個花圈放在不知名將士紀念碑前時,里根總統說:「我們現在該把戰爭拋在腦後,該是寬恕的時候了。」里根的這一言語和舉動在美國掀起了軒然大波。民意測驗顯示:全國一半以上的公民反對他,甚至有一些參議員和議會代表想彈劾他。雖然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已經散去了四十多年,可人們覺得時間還是不夠長。寬恕的時候還沒到,因為世界也許已經忘了戰爭帶來的創傷,但相同的悲劇還會再一次發生。我和孩子們一起觀看了有關這次事件的所有報道。我把報紙上的相關文章念給孩子們聽,最後我說:「孩子們,我們一起出去吃早餐吧!咱們邊吃邊談,說說里根總統講了些什麼,他的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和凱莉、希恩一起來到朱利安咖啡館,那兒幾乎所有的人都認識我和我的孩子們(因為朱利安是一個很小的小鎮)。我向孩子們指出,里根總統所做的就是簡明地向全國人民宣布:現在該是寬恕的時候了。就在這時,一個女招待無意中聽到了我的話,然後就當著所有人的面,用她那高分貝的聲音對我叫嚷著: 「麥道衛先生,里根是個罪惡的傢伙,你就教孩子這些東西嗎?」假如那個女招待說的是別的,可能還不至於引起那麼多人的主意。剎那間,所有人都停下來,盯著我們。空氣彷彿凝固了。她氣勢洶洶地從櫃檯後衝到我面前,指著我的鼻子咬牙切齒道: 「有些事我要告訴你,麥道衛先生。如果里根總統的母親被納粹用毒氣毒死的話,他永遠都不會去彼特堡!」我的孩子們都在看著哪!我自忖著:多好的機會啊! 「孩子們,你們對剛才這位女士說的話是怎麼想的?」我故意說得很響,好讓房間里的人都聽到。我的大女兒反對道:「爸爸,那只是個別人的意見!」「那你到底是怎麼想的?」我堅持問她:「如果里根總統的母親被納粹殺害的話,他還會去彼特堡嗎?其實這個問題問得不對,是不是?」這時餐廳里所有的人肯定在想: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提問呢?「正確的提問是,」我繼續說:「如果他的母親被納粹殺害的話,他該不該去彼特堡?」然後我向所有譴責里根總統的人說明:他們反對里根總統寬恕的呼籲,其實意思就是說:「上帝啊,不要寬恕我們,因為我們不願意寬恕納粹分子! 」你也許不想當著孩子的面就國際局勢和女招待爭論不休,但你完全可以在自己家裡和孩子們討論這些事情。聽取他們對事情的看法,然後溫和地給出你的意見。除了就一些事情進行討論以外,還可以讓孩子們自己去親身經歷。我知道一個很好的例子:迪克和夏洛蒂帶著他們的兩個小兒子喬納森和蒂米去歐洲旅遊,那時兩個孩子分別 14歲和 15歲。他們在歐洲環遊了五個多星期,一路上都是用歐洲鐵路通卡(歐洲鐵路通卡是一種很經濟的火車聯票,一張聯票可以乘坐歐洲各地的火車,時間和班次都不限。但不能確保每次都有座位,所以大多數時間是站著,或是坐在通道上。譯者按),背著行囊旅行,住的是青年旅館或是那種四層樓高的老年公寓,所有人都住在一個房間里(這是在歐洲最為經濟的旅行住宿方式,通常一個房間里有好多鋪位,男女不分,盥洗室很狹小,是公用的,旅客還要到公共廚房自己做飯譯者按)。這次旅行不僅給孩子們一個機會見識不同的社會文化,而且還給他們一個全新的視角了解世界歷史以及時事局勢。迪克稱這次旅行為「現象投資」。在這個家家都離不開汽車的年代裡,他和妻子從不後悔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作出投資。或許你沒機會帶孩子去歐洲,但也可以試著安排一些別開生面的、有特殊主題和目的的旅行。關鍵是,創造一種氛圍和孩子共同去經歷。這種投資的獲利是不可估量的!除了和孩子一起去作一次特殊的旅行外,帶孩子一起去出差也不妨是個好主意,看看有沒有這種可能。我經常這麼做,不過我學會了一件事,就是要事先計劃好,別讓孩子閑著。在外出作巡迴演講時,通常我每次只邀請一個孩子同往。我會事先打電話給負責接待我的教會,讓他們在我忙著工作的時候為我的兒子或女兒安排一些活動。這樣,在沒有演講或不主持會議的時候,我也能和孩子有充裕的時間進行一對一的交流。有一次我帶著兒子希恩出差,發現我要演講的教會裡有一對夫婦的兒子和希恩一樣大,而且他非常喜歡玩滑板。當地小鎮上有一個專門的滑板公園,那個男孩的父母也很樂意帶希恩一起去玩。兩個孩子在一起玩遍了所有的滑坡和斜道,希恩玩得非常盡興。在另一次的出差中,凱蒂在我演講的最後一天乘飛機趕來和我會面。在接待我的教會幫助下,我和女兒又一次在一起度過了一些特殊的時刻。關鍵是,孩子們喜歡和我一起到處跑,不是因為他們想看看我是怎麼工作的,而是因為在我工作的時候,我時常為他們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動。而在我工作之餘,我們的確共同度過了美妙的時光。吃飯的時間也能用來和你的孩子們分享樂趣,特別當你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他們和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飯的時間幾乎很少。一次不同尋常的用餐或許是一個不錯的召他們回家的理由。你有沒有試過在卧室里吃飯?或在車庫裡?你的孩子會一輩子記住的!你還可以和孩子們玩「輪流坐莊」的遊戲。我會在早晨的時候把一個孩子叫到一邊,然後說:「今天的晚餐你做主了。你坐在我的座位上,你說吃什麼,我們就吃什麼,全都聽你的。」隨後我就會讓多蒂一起配合。我們允許扮演「爸爸」的那個孩子決定當晚的菜單。接著你就等著吃一頓有趣的晚餐吧冰激凌當開胃菜、花生醬和果凍三明治當主菜……除非你已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否則千萬別這麼做!你既然已經決定放權,就給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我敢保證!用這種別緻的方式告訴你的孩子:「你多麼與眾不同! 」還有一個絕妙的主意可以讓你家的晚餐饒有趣味,就是來一個「連環套餐」。一頓飯分別在不同的餐廳吃完!讓你的孩子來點菜。這就很可能意味著在肯德基吃菜絲色拉、在必勝客吃比薩餅當主食、然後再趕到麥當勞吃蘋果派作為餐後甜食。不過我警告你:你的胃口必須奇好無比,還要經得起折騰!
推薦閱讀:
※讓美的力量蓬勃生長
※地支的三合、三會,哪個力量大?
※不需要場地器材,力量在家就可以練
※【個人翻譯】Thib:915力量訓練計劃(下)
※把你的特點變成力量,它就永遠不能傷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