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雲: 一山容得下二虎 展望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下一個40年

張雲: 一山容得下二虎 展望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下一個40年

(2012-10-08)

fieldset { width: 306px; border: 1px solid #990000; align: center;}legend { font-family: Arial,"宋體"; font-size: 12px; font-weight: bold; color: #990000;}

早報導讀
[美國大選] 民調奧巴馬小勝羅姆尼[朝鮮問題] 朝鮮一士兵射殺軍官後叛逃到韓國[兩岸關係] 大陸國台辦主任見謝長廷[中國早點] 看中國90後

縱橫天下

張雲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在這本應慶賀兩國關係進入不惑之年的時候,中日關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著實讓人遺憾,但嚴峻的形勢也為雙方認真思考下一個40年需要一個什麼樣的中日關係提供了契機。

經濟依存將加深

  首先,可以預見在經濟上中日相互依存的局面會進一步深化。如果說過去40年來中日之間的經濟合作主要形式是日本企業在華投資生產然後出口第三方的話,那麼今後40年這種單向的和以中國為生產基地的關係會向更加平衡的方向發展。對於日本經濟界來說,中國作為消費市場的作用會日益明顯,中國對日本投資會逐步增加。儘管中國經濟的轉型和生產髮式的轉變,某些行業中日之間將會出現直接競爭,但考慮到中國經濟結構的多層次性和轉型過程難度,中日經濟的互補性將會長期存在。在全球化的今天,中日兩國作為世界上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在經濟交往上相互隔絕是不可想像的,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與此同時,在中日經濟關係的不斷深化的基礎上,共同推動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區域合作應當成為雙方經濟關係的遠景目標。

  第二,在政治關係上,對於未來的預測將會困難得多,而且主要取決於日本國內政治的變化。2009年,日本自民黨下野後的日本政治和治理結構正在經歷戰後前所未有的過渡期,如果日本政局逐漸穩定,兩黨政治格局相對成熟,具有戰略眼光的領導人的出現將可能為在對外事務上做出更長遠的考量提供條件。當然,這些都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在這個過渡期,現在做出任何樂觀判斷都是不謹慎的,但是必須確保不讓中日的分歧成為日本內政的犧牲品。保證兩國關係大局穩定關鍵有三條:一是堅持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精神,特別是1972年《聯合聲明》第六條的「兩國政府確認,在相互關係中,用和平手段解決一切爭端,而不訴諸武力和武力威脅」原則;二是保持克製冷靜,避免採取任何使爭議擴大化、複雜化、國際化的單方面行動;三是建立有效危機管控機制。

  第三,在社會關係上,中日同樣處在變化的十字路口。經過近年來雙邊關係惡化的折騰,雙方的民意都非常脆弱,這從民意調查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中國的「反日」和日本的「嫌中」情緒就會立即迸發。儘管如此,也要看到隨著現代通訊手段的發達,以及中日兩國地理相近,文化相同的特點,今後40年兩國國民之間進行大交流的條件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成熟,隨著雙方民眾的直接交流不斷增加,相互理解可能會加深。國之交在於民之親,夯實中日兩國社會交往基礎是保障中日關係穩定的壓艙石。

  當前中日關係從表面上主要表現在雙方政府之間的激烈外交戰,但真正受傷的是兩國的民意。

中日關係的未來在民間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日關係大致經歷了三次大的低潮,第一次是2005年至2006年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堅持參拜靖國神社引發雙邊關係陷入最低谷,第二次是2010年中日漁船事件,第三次就是目前還在發展中的購島引起的危機。從前兩次的經驗看,雖然後來都走出低谷逐漸回暖,但是雙方的民意卻在這些折騰過程中受到了極大的損傷,這從民意調查的結果可以明顯看出。然而,中日兩國需要實現友好最需要恰恰是國民之間的和解。

第一,中日之間具有民間友好的傳統。戰後,日本外交受制於日美同盟,結果在很長的時間內未能同中國保持正常國家關係,但是日本民間友好人士和經濟界人士積極推動民間外交為兩國關係正常化做了很多鋪墊的工作。而中國方面也一直很重視對日的民間外交,一衣帶水,吃水不忘掘井人等中國特色的外交術語都源於這一傳統,這一特色是中國與其他國家外交關係中所沒有的。

  第二,日本的「強社會和弱政府」的現象在罕見地突出,這要求中國必須改進傳統的政治家和經濟界人士為主要對象的對日外交,感化日本民眾的「公共外交」必須加強。從2011年3月發生的「地震,海嘯,核電站三重災難」中可以明顯看出,日本的社會具有很強的韌性和凝聚力,東北地區雖受災慘重但是基層功能基本得到保持,同樣級別的印度洋海嘯不僅造成傷亡人數是日本近10倍,而且受災嚴重地區社會功能喪失殆盡。從上個世紀1990年算起到現在的20年時間內,日本首相已經更換了14次,但並不妨礙日本社會的正常運轉。簡言之,日本社會的穩定性遠比日本政治的穩定性要高得多。中國在最大限度地維護主權對日本政府強硬的同時,必須設想出將對方的民意受傷度減到最小的辦法。

  第三,日本對中國外交也需要改變傳統的「官對官」的模式,針對中國的中產階級開展積極的「公共外交」。同日本相反,中國的「強政府和弱社會」的現象很明顯,政府掌握巨大的資源和權利,社會自身的調節卻在減少。日本正是看到了這一點,長期以來一直以中國政府為主要的交往對象,政治家和中央官員「公關」中國的中央級高官,經濟界人士赴華投資則需要同地方大員建立人脈,即使是日本的民間團體也以能夠同中國高官大員有聯絡作為資本,日本的對華外交中中國民眾是缺位的。然而,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社會已經很大程度多元化,特別是城市的中產階級崛起,他們在很多問題上有自己的見解,有發言的要求,包括在對外交事務上,日本再也不能只重視官意而不重視中國的民意了。

  有人認為現在的中日關係是歷史上第一次兩國同時強大的時期,因而得出「一山容不下二虎」的悲觀結論。必須看到在全球化的今天中日關係絕不是零和關係,廣闊的亞洲容得下中日的共同發展繁榮,放眼中日關係今後40年,現在比任何時候都要堅定中日關係終歸是要好起來的信念,最終目標是要讓中日必須世代友好成為兩國國民認同中有機組成部分(integral part),而實現這個目標的途徑就是以兩國國民為本位的「公共外交」。

作者是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必須看到在全球化的今天中日關係絕不是零和關係,廣闊的亞洲容得下中日的共同發展繁榮,放眼中日關係今後40年,現在比任何時候都要堅定中日關係終歸是要好起來的信念,最終目標是要讓中日必須世代友好成為兩國國民認同中有機組成部分,而實現這個目標的途徑就是以兩國國民為本位的「公共外交」。


推薦閱讀:

中日千年錯看史
論態度,中國網友領先日本幾十年
中日島爭升至戰略博弈
中日反差萌:這些日語詞原來只是看上去唬人!
一封來自日本的信——2018年日本社會和生活水平現狀 | 寧南山讀者

TAG:中日 | 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