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望《論語》不再興嘆

原創 黃庭禪 2017-12-02 08:30

「半部《論語》治天下」,相信這句話大家都聽過,鄙人也因這句話對《論語》產生了莫大的好奇。既然半部就能治天下了,想必讀懂《論語》做一個處事圓融,受人歡迎的謙謙君子該不是奢望吧!

然而,開卷半分鐘,暈眩三十秒,茫茫然不知在雲中還是霧裡。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對古文一竅不通的我看到這句話就開始發懵。網路上搜羅了一下,一二三四五各種解釋倒是一應俱全,從中小學教材的解釋到朱熹《四書集注》的解釋都有。只是……只是這麼多答案到底哪一個是正確的呢?

相對大眾化的解釋說:「學習過知識後就去實踐它,使它變為習慣,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嗎?」

What?(令人崩潰的說辭)學的時候真絲毫沒有愉快感,還要去實踐,還變成習慣?坦白講整天學習就夠累了,還要去實踐、去複習。不敢說這是一件痛苦的事,但起碼跟愉快很難沾邊。

難道聖人跟我們平常人竟有如此大的差異,就算打破頭我也想不通,時時綳著根弦怎麼快樂得起來?顯然聖賢學問,不是我這種天生愚魯的人能學得了。

唉!既然讀不懂聖人言論,也只好讓它躺在書架上充個門面,被束之高閣大概就是它的命運吧。

本以為此生跟《論語》再也無緣,不曾想在無意間發現一個有聲讀物——張慶祥講《論語》。

這位講《論語》的張講師的確挺有意思,做學問的方法也別具一格,不講名詞解釋,倒先做起統計學來了。

他說:「在《論語》中孔子講仁的地方總共出現了109次,講禮的地方出現了75次,可見得這兩個字在孔子思想體系中的地位多麼重要。」

嗯,做學問的方法還挺嚴謹,不知道內容解釋是否也能令人耳目一新。我一邊在心裡嘀咕著,一邊好奇地往下聽。

「『學』這個字,是學習或學問的意思。但是這個學問的內涵有大有小、有本有末、有體有用,這些都是學字所包的範圍。古人學問有內聖外王之別,對於外面事務的推展、世事的學習屬於外王部分;要怎樣去治國、怎樣拯救蒼生也屬於外王部分;而裡面的心意、性命的問題,則是屬於內聖的學問。」

原來學問還分大小、分內外!難怪孔子要把學問分成四個次第: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為了謀生而學的是技藝,其實就可以是玩賞玩賞的態度,不必太認真。

也是哦!討生活,簡單學個加減乘除也就夠用了,何必非得每天被三角函數、微積分什麼的搞得頭昏腦漲呢?如此說來,學習本也可以是件輕鬆的事,果然還是聖人比較有人情味。

再往下聽:「不斷的變遷謂之時。春夏秋冬不斷的變遷就是時。凡事經過時間的變遷,便會產生新的時機、新的時勢,可以讓我們把握或應用,或者是休息,這便是時的價值。」

聽到這裡終於可以如釋重負了。原來「時」的出現就是為了讓我們來掌握、運用的,好比農夫春耕夏種秋收一樣,就是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而已。並非時刻緊繃著,一味地往前沖……

哈哈,真是越往後聽越有趣,僅僅一個「時」字,就像易經的八個卦一樣有著千萬種的變化。不同的時出現就會有不同的應變,所謂順時則吉,逆時則背,這其中奧妙,哪裡是三言二語可以說得盡呢?

各位看官若是有興趣的話,不妨跟我一起來聽一聽【張慶祥講《論語》】吧!


推薦閱讀:

[轉載]《論語》的核心精神(下)
梁文道:你讀懂《論語》的第一句話了嗎?
《論語》中的「為政之道」
【儒】論語·述而篇(33)夫子不認為自己是聖人
好胸的論語之 | 牛逼與愛國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