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漢傳佛教的發源地
07-05
確切地說是印度佛教中國化發源地在湖北襄陽。東晉哀帝興寧三年(365年),襄陽名士習鑿齒致信棲居河南陸渾縣(今嵩縣)道安,請其南下弘法。為躲避戰亂,道安率僧徒500餘人南行至新野(今屬河南)時,決定將僧團一分為三,遣弟子法汰率40餘人去揚州,弟子法和率一部分人到成都,他則親率弟子慧遠等400餘人去襄陽。離別之機作總動員,倡導「依國主,立佛法」的原則,並於當晚宿襄北林百升家,第二天就到襄陽。道安在襄陽15年(365-379)間,鑽研經典、編撰經錄、規範僧團、倡導彌勒信仰,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功不可沒,從而奠定了佛教中國化、本土化的根基,被古今高僧學者譽為「佛教中國化的第一人」。道安(312或314—385年)本姓衛,常山撫柳(今河北翼縣)人。自幼喪父母,由表兄孔氏撫養。十二歲出家,受「具足戒」(僧侶的最高戒律)後,二十四歲至鄴城(今河南臨彰縣),成為佛圖澄(西域人)的弟子。期間經常代替佛圖澄講法,贏得「漆道人、驚四鄰」的美譽。348年佛圖澄圓寂後道安一行因避戰亂,輾轉於中國北方冀、晉、豫一帶,顛沛流離。365年應襄陽名士習鑿齒邀請南下襄陽弘法,受到時人的大力推崇。379年,對佛教有濃厚的興趣前秦符堅攻佔襄陽,稱發兵南下只為獲得「一個半人」而已。據《晉書.習鑿齒傳》載:「昔晉氏平吳,利在二陸(陸機、陸雲),今破漢南,獲士一人有半耳」,一人指道安,半人指習鑿齒(因習鑿齒腳疾嚴重,不能行走,所以稱半人)。由此可見道安在苻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苻堅迎道安入長安五重寺,事以師禮,咨以國政。道安一時成為前秦最高的佛教領袖,乃至政治顧問。385年二月八日,道安圓寂於長安五重寺。道安的著作共有60多種。道安著名弟子有慧遠、僧壑、曇翼、法遇、慧持、慧永、道立、曇戒等。史載道安在襄陽(今屬湖北)、長安(今陝西西安)總結了漢代以來流行的佛教學說,整理了新譯舊譯的經典,編纂目錄,確立戒規,主張僧侶以「釋」(釋迦牟尼)為姓,並提出了「不依國主,則佛法難立」的原則,竭力將佛教與世俗統治者相協調,獲得統治者對佛教的支持,從而為中國佛教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尤其是在襄陽期間融通、改造並相當程度地同化傳入的印度佛教,使其逐漸演變為中國的民族宗教之一。東晉哀帝興寧三年(365年),道安率弟子惠遠等400餘人來到襄陽,住白馬寺。」據《道安傳》載,道安曾「每與弟子法遇等,於彌勒前立誓,願生兜率」。從《道安傳》、《僧輔傳》、《曇戒傳》、道端良秀《中國佛教史》看,隨道安一起在彌勒前立誓的共有八人,並知道其中七人為道安、僧輔、曇戒、法遇、道願、道法、智嚴。道安因受南方義學影響,由所抱持的闡教思想而趨向於般若性空思想,年講《般若經》二遍。寧康初年,因白馬寺狹小乃改清河張殷宅第改建檀溪寺,時任涼州刺史楊弘忠贈銅萬斤,用於製成凝露盤;前秦王苻堅也送來外國的金飾、繡像、結珠彌勒像等。東晉孝武帝亦下詔「宜日食王公祿所司以時資給安,固辭不受」(習鑿齒曾致函東晉名士謝安推薦道安。謝安為晉孝武帝宰相)。道安個人的感召力由此可見一斑。由於帝王大力提倡,加之中西名僧如佛圖澄(西域人)、道安、慧遠師徒和鳩摩羅什(龜茲人)等人相繼鼓吹,信佛的風氣大開。其中道安可以稱得上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劃時代人物。道安在襄陽期間,整理佛典、編纂經目,講授《般若經》、撰寫《安錄》(即《綜理眾經目錄》,這是中國第一本佛典目錄)、倡導以釋為姓、確立戒規(制訂了三條戒律),並派遣眾教徒傳教四方,推動了佛教的中國化進程。據《道安傳》稱,「安在樊沔十五年,每歲常再(重複)講《放光般若》,未嘗廢闕」;且「窮覽經典,金句深致遠,其所注《般若道行》、《密經》、《安般》諸經,並尋文比句,為起盡之義,乃析疑甄解,凡二十二卷」。道安在襄陽領導般若學研究,重要的成果是以玄釋佛,析解性空,創立「本無宗」,並繼而出現了「六家七宗」諸學派,從而標誌著中國佛學理論的形成。無疑,襄陽應是印度佛教中國化的發源地。總之,道安作為漢傳佛教的先驅者、拓荒者,在佛教「化中國與中國化」的過程中,功德卓著。佛教界稱他為中國佛教的祖師,當之無愧。值得一提的是,佛教在中國發展演進的過程中,湖北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據明代《釋文紀》載,佛經最早傳入湖北是在黃武三年(224年),印度梵僧維祗難來到武昌(今湖北鄂州),帶有梵本《法句經》,並與同伴竺將炎譯出二卷。孫權為此在武昌修建了昌樂寺、慧寶寺等寺院,荊鄂之地由此彙集一批僧人,開啟佛法南傳的道路。魏晉南北朝時期到湖北傳教的僧人有竺法護、竺法慧和道安等人,他們先後到達湖北的江陵、襄陽等地,沿途宣講教義。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道安及弟子惠遠。此外,東晉高僧法顯西行求法,回國後也曾於宋初來到荊州。法顯於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卒於江陵辛寺。附:釋道安著述有《道行經集異注》一卷、《道行指歸》、《放光般若折疑准》、《放光般若折疑略》二卷、《放光般若起盡解》、《光贊般若折中解》一卷、《光贊般若抄解》一卷、《實相義》、《性空論》、《道行經序》、《放光般若折疑略序》、《大品經序》、《合放光光贊略解序》、《摩訶缽羅若波羅密經抄序》、《大十二門經注》二卷、《小十二門經注》一卷、《人本欲生經注撮解》一卷、《安般守意經解》一卷、《陰持入經注》二卷、《大道地經注》一卷、《九十八結(阿毗曇要義)連約同解》一卷、《了本生死經注》一卷、《密跡、持心二經甄解》一卷、《賢劫八百四千度無極解》一卷、《十法句義連雜解》一卷、《義旨註解》一卷、《三十二相解》一卷、《三界諸天錄》一卷、《答竺法汰難》一卷、《答法將難》一卷、《西域志》一卷、《綜理眾經目錄》一卷、《安般注序》、《陰持入經序》、《人本欲生經序》、《了本生死經序》、《十二門經序》、《大十二門經序》、《漸備經十注胡名並書敘》、《增一阿鋡經序》、《四阿鋡暮抄序》、《道地經序》、《十法句義經序》、《僧伽羅剎經序》、《婆須密集序》、《阿毗曇序》、《鞞婆沙序》、《鼻奈耶序》等佛教著述(包括註解、序)共四十八種,其中小乘著作二十四種,大乘般若著述十四種,地誌、經錄、戒規各一種。[7]釋道安著述大部分已亡佚。現有經論序十四篇,收錄於《出三藏記集》中,即《安般注序》、《陰持入經序》、《人本欲生經序》、《了本生死經序》、《十二門經序》、《大十二門經序》、《道行經序》、《合放光光贊略解》、《摩訶缽羅若波羅蜜經抄序》、《增一阿鋡經序》、《道地經序》、《十法句義經序》、《阿毗曇序》、《十四卷鞞婆沙序》。此外還有《鼻那耶經》卷首的《序》一篇。另有《人本欲生經注》一卷收入各大藏內。並輯有《綜理眾經目錄》。《大正新修<大藏經>》卷八十五亦收錄《道安法師念佛贊》、《道安法師念佛贊文》各一卷。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漢傳佛教的禪修
※漢傳佛教十三宗
※大乘入楞伽經(5)
※(龍泉之聲系列)中國漢傳佛教懺法之彌陀懺
※漢傳佛教大乘有哪8大宗派~最大的宗派竟然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