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馬太福音通俗注釋 - 第17章

太17:1-13 我們的君王在榮耀中改變形象1,2. 過了六天,耶穌帶著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象,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我們的主是不是在這「六天」,這一個星期安靜的間隔時候,為在那「高山」上發生的特別之事預備自己呢?這三個人,這小小的一群人,經歷一個接一個的安息日,知不知道有如此奇異的恩典在等著他們呢?這三個人是蒙揀選之人中蒙揀選的,得到眷顧,看到了全世界所有其他人不能看見的事。無疑我們主選這些人是有理由的,正如他作每一個選擇都有理由一樣;但是他沒有把理由揭示給我們知道。同樣是這三個人,他們看見主在花園中的痛苦;也許這第一個看見是為了讓他們在第二個看見時有信心吧。那「高山」叫什麼,我們可能永遠不得而知,因為那些知道它所在的人沒有把這信息留下來。他泊山,如果你這樣想;黑門山,如果你認為是這樣。沒有人能決定,那是一座孤獨而很高的山。主在禱告的時候,他的榮光照耀出來。他的臉面被他自己裡面的榮光照耀,成了日頭一般;他全身的衣服,就像被那日頭照耀的雲彩一樣,變得像光一樣白。他「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象」:唯獨他是他們所見的中心。這是主耶穌隱藏本質奇妙的揭示。這在某種意義上,應驗了約翰的話,「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這變象只發生過一次:我們不是每天都能享受到對基督榮耀特別的看見。我們在地上最大的喜樂就是看見耶穌。在天上沒有比這更大的福分,但是當我們放下這肉體的重擔,我們就可以更好承受這極大的福分。3. 忽然,摩西、以利亞向他們顯現,同耶穌說話。就這樣,律法和先知,「摩西和以利亞」,與我們主相交,「同他說話」;和他們的主親密交談。已經離去甚久的聖徒是依然活著,是親自活著,保留著他們的名字,可以享受親密來到基督面前。對聖徒來說,能與耶穌同在,這是極大的喜樂:能與他說話的地方就是天堂。從前時代的代表人物與主交談,談論他的死,藉著他的死,一個新的時代就臨到了。耶穌屈尊俯就面對跟從他的人如此之久,現在他和摩西和以利亞這兩位偉大的人物交談,這對他人性的心來說是極大的安慰。看見這榮耀的三位,這對使徒來說是何等的看見!他們「向他們顯現」,但他們是「同耶穌說話」:這兩位神聖之人的目的不是同使徒說話,而是同他們的主人說話。儘管聖徒看上去是人,但他們是與耶穌相交的。4. 彼得對耶穌說:「主啊!我們在這裡真好!你若願意,我就在這裡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這場景向這三個觀看的人說話,他們覺得一定要對此作出回答。彼得一定要說話,「彼得對耶穌說」。最想說的就說出口了:「主啊!我們在這裡真好!」每一個人都有他的意見。有誰不願意這樣呢?因為這真是好,他是願意留在這有福的光景中,從中得到更大的好處。但是他沒有失去他的敬畏,所以他要為這些偉大的人搭棚,使他們可以住下。他向耶穌提出建議:「你若願意」。他和他的弟兄一道提出建議,他要為這三位聖者計劃,建造聖所:「我就在這裡搭三座棚。」他沒有建議為他自己,雅各和約翰建造,而是說,「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他說話就像一個糊塗的孩子一樣。他有一點不知所措,但是他所說的話是極為自然 的。有誰不願意和這樣一群人住在一起呢?摩西、以利亞,還有耶穌:這是怎樣的同伴!然而彼得是多麼不切實際!「我們在這裡真好「,這個念頭是多麼自私!十二門徒其餘的人,其他的門徒,眾多的世人又怎麼樣呢?嘗一口這樣的福氣,這對這三位來說是好的,但是繼續喝下去,可能對他們也不是真的好。彼得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熱心聖徒許多激動的話語也是如此。5. 說話之間,忽然有一朵光明的雲彩遮蓋他們,且有聲音從雲彩里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他。」「說話之間」,這樣不知所謂的言語是很應該被打斷。這是多麼有福的打斷!我們可以常常為主打斷我們的嘮叨而感謝他。「有一朵光明的雲彩遮蓋他們。」這雲朵光明,把他們遮蓋。他們感覺是進入了這雲朵裡面,這樣的時候就很害怕。這是很特別的一個經歷,然而在我們自己的情形里,這是經常這樣重複的。我們豈不是知道什麼是離開光明被遮蓋的滋味,聽到「有聲音從雲彩里出來說」嗎?主是常常這樣對待他所愛的人的。這聲音清晰,與別不同。首先是神見證我們主是神兒子的身份,「這是我的愛子」,然後是父宣告他喜悅他, — 「我所喜悅的」。耶和華喜悅基督,喜悅一切在他裡面的人,這是我們何等的福!接著是相應神的要求,「你們要聽他。」聽神兒子的話,這要比看見聖徒,或者搭棚要好得多,這要比任何其他愛所能夠建議要做的更討父的歡喜。父喜悅主耶穌,這是他榮耀很引人注目的一個部分。這聲音傳給耳朵的榮耀,要比光芒能傳遞給眼睛的更大。變相那耳朵可以聽到的部分就像眼睛可以看到的一樣奇妙;事實上,從下一節經文來看,這是更加奇妙。6. 門徒聽見,就俯伏在地,極其害怕。是的,這聲音把他們制服了。主的聲音比那讓人眩目的光更給人留下更深印象。「門徒聽見,就俯伏在地,極其害怕。」他們是直接在神面前,聽到父的聲音:他們是應該俯伏顫抖。神太清晰的顯現,儘管是和耶穌相關,也會制服勝過我們,而不是給我們加力。這三位門徒不再說什麼搭棚,而是三個就像一個人一樣,「俯伏在地」。敬畏終止了說話,在這個情形里,它似乎是讓他們沒有了清楚的意識;但這只是暫時的昏厥,他們很快就復原了,是更加歡喜。7. 耶穌進前來,摸他們,說:「起來,不要害怕。」看來耶穌是離開了他們,消失在光明的雲彩中;但是現在他「進前來摸他們」。他和完全的靈交談,這並沒有使他看不起與軟弱肉體觸摸。哦,那溫柔觸摸有何等甜美的安慰!它喚醒,安慰了他驚奇,顫抖的門徒,給他們加力。人的觸摸比神的大光更安慰可憐的血肉之軀。從天上來的聲音讓人俯伏,但從耶穌來的話是「起來」。父的聲音讓他們大大害怕,但耶穌說,「不要害怕」。榮耀的神,為著這位中保我們是多麼感謝你!8. 他們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在那裡。他們的眼睛閉上,因為那光太強烈,要不是耶穌觸摸他們,他們就不敢睜開眼睛。然後他們「舉目」,他們看見了什麼?摩西,以利亞,以及那極大的光都消失了,他們回到和耶穌一起生活的普通地方。「他們不見一人」,但他們不是什麼都沒有,因為耶穌還在。閃光消失,但他們因此得益,因為他們看耶穌看得更好,他們的注意力不會受到干擾。看見他變相,這讓他們眼睛盲目,讓他們驚呆了;但是「只見耶穌」,他們這就回到實際的生活中來,仍然有留給他們一切所見中最好的。啊,願我們心思的眼睛也如此集中在主身上,作為我們的目標,讓他充滿我們一切的視野,使我們「只見耶穌」!9. 下山的時候,耶穌吩咐他們說:「人子還沒有從死里復活,你們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人。」他們所看見的要證實他們自己的信心,成為他們喜樂秘密的泉源;但他們不可「將所看見的告訴人」,其他人要相信這事,這就需要更大的信心。登山變相正如道成肉身一樣難以置信,對一種幾乎還不存在的信心提出要求,這是沒有實際作用的。除非我們主的復活給出了一切證明中最大的證明,對那些沒有親自看見這聖山上所發生一切,只是聽了使徒報告的人來說,這隻會讓他們信心軟弱,而不是讓他們得到支持。不要過分把見證堆積在一起,這是明智的。把更大的真理讓人知道,這需要有一個時間,因為時間不合宜,這些見證可能會成為負擔,而不是去幫助那些尋求真理的人。這些人要保守的是何等的秘密!他們確實守住了這個秘密;但他們決沒有把它忘記,也絕沒有不再感受到它的影響。現在人子已經從死里復活,我們就不需要隱藏任何教訓了。我們主把生命和永生表明出來,就除去了那長久以來隱藏福音更大奧秘的幔子。他從墳墓里出來,這就釋放了一切掩埋起來的真理。因為「主果然復活了」,對有關神的更深事情閉口不言,這不是犯罪也是懶惰,然而有一些我們說得出名字的傳道人,是一年到頭都不提揀選,約,或者最終保守的。10. 門徒問耶穌說:「文士為什麼說以利亞必須先來?」門徒一個接一個的難題,他們現在是對他們的主講出來了,很快他們就得到答案。其中一個問題是關於以利亞的,因為他剛剛出現在他們眼前,這讓他們提出了這個問題:「文士為什麼說以利亞必須先來?」這是那些研究了我們這本聖經的人講給人聽的話,就是以利亞要在主出現之前來到。無疑這讓他們思想迷惑,因為他們的邏輯就好像是這樣,—除非以利亞出現,否則彌賽亞就不能來;以利亞還沒有出現;所以耶穌不是彌賽亞。11, 12. 耶穌回答說:「以利亞固然先來,並要復興萬事;只是我告訴你們,以利亞已經來了,人卻不認識他,竟任意待他。人子也將要這樣受他們的害。」「耶穌回答說」:他對一切問題都有答案,我們把我們的困難帶到他面前聽他回答,這是好的。我們的主承認以利亞一定要在彌賽亞之前來到:「以利亞固然先來」;但他斷言,預言所講的這個人「已經來了」,並且惡人「任意待他」。這馬上把疑惑都除去了。然後耶穌繼續說,人對那真以利亞所做的事,也要做在他自己身上,彌賽亞,耶穌他自己一定要受慘死:「人子也將要這樣受他們的害。」對這個難題的解釋是多麼簡單!我們在找那已經來的,或者因為一個教義感到迷惑,當聖靈向我們打開,這教義證明是充滿了教訓和安慰,這樣的事情是多麼經常發生。沒有神的教導我們就要在淹沒在黑影里,但有了他的幫助,我們就可以在無底的深處暢泳。13. 門徒這才明白耶穌所說的,是指著施洗的約翰。「門徒這才明白」:我們主教導他們的話語開啟了他們的心智。當他教導的時候,最愚蠢的學生也能學會。現在他們看到施洗約翰是復活的以利亞。他嚴厲責備君王,向以色列傳悔改的道。他來要復原萬事,所以,真正的以利亞不先來,彌賽亞是不會出現的。他們的主一旦讓他們明白這點,這對他們就再清楚不過了。主,請不僅向我們說話,還讓我們明白你的話語!太17:14-21 君王重回衝突戰場14-16. 耶穌和門徒到了眾人那裡,有一個人來見耶穌,跪下,說:「主啊,憐憫我的兒子。他害癲癇的病很苦,屢次跌在火里,屢次跌在水裡。我帶他到你門徒那裡,他們卻不能醫治他。」在與聖徒相交,父的聲音確認他所宣告的之後,我們的主下山,來與魔鬼爭戰。我們的摩西從山上下來,發現邪惡在山下眾人之間猖獗。他不在的時候,敵人勝過了那些跟從他,軟弱的人。 在敵人的譏笑聲中,門徒努力要把一個邪靈從一位少年人身上趕出去,因著它可怕地附在他身上,他害上可怕的「癲癇」,但門徒的嘗試卻是徒然。那位可憐失望的父親立刻至為謙卑地求主,清楚把情況講出來,最恰當地懇求。他那位害癲癇病的兒子是「害癲癇的病很苦」,因為突然跌倒而落在極大的危險之中。面對這種情況,這真令人震驚:那伴隨著癲癇病的喊叫和身體扭曲常常聽見,看見都令人感到可怕。門徒明顯已經盡了最大努力,因為他們在別的場合曾經把鬼趕出去,他們發現自己被擊敗,十分驚奇;但他們確實是被擊敗了,因為那位絕望的父親呼籲得十分實在:「我帶他到你門徒那裡,他們卻不能醫治他。」哎呀,可憐人,你只不過是代表所有從那時起,相信門徒,卻沒有單單信靠他們的主的人在說話!你快快來到耶穌這裡,「跪下,說:『主啊,憐憫我的兒子』」,這就是有智慧。罪是多麼經常把人從一個極端趕到另外一個極端!「屢次跌在火里,屢次跌在水裡」。一些人在一個時候突然瘋狂,極其痛苦,然而在別的時候卻是剛硬,毫無反應;一陣時候充滿激動,很快就象石頭一樣死寂。當罪和思想發瘋聯繫在一起表露出來,它是很難對付的。那些著急要贏得人靈魂的人是多麼經常不得不承認,對某一些人,「他們卻不能醫治他」!我們常常被一個脾氣特別的人挫敗,那佔據著他的狂熱是特別難以被管束。可能除了和上了年紀的父親在一起,他不能和別的更好的人聯繫,他父親的求情讓我們同情,讓我們為這位一半瘋狂,全然敗壞的少年人感到極其憂慮。我們願意改變這位可憐的叛逆之人,讓他回復正常,但我們卻全然無力去幫助。在我們的情形里,我們需要耶穌來,就像我們眼前這個描述一樣。主,不要離開我們,因為如果門徒沒有了你就不能做什麼,那麼更何況我們這些可憐的弱者呢!17. 耶穌說:「噯!這又不信又悖謬的世代啊,我在你們這裡要到幾時呢?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把他帶到我這裡來吧!」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這整一個「世代」,因著他們缺乏信心,沒有對本可以給他們最大祝福的神直接的信靠,而讓救主憂心。他自己的門徒,他是與他們同在,然而他們卻沒有學會相信他。文士和法利賽人,他已經忍耐他們很多次,現在他們必然會拿這位可憐的害癲癇病的人作為與他衝突的中心靶子。他在與天上相交,他下來,來到如此混亂不信的人群之中,這是何等大大破壞了他的心情。他們是「又不信又悖謬」,這兩件事情常常是連在一起的,那些不相信的人,他們也不會順服。這對我們主聖潔滿有恩惠的心思是何等的試煉!「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我一定要繼續和這如此不配的人在一起嗎?「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我一定要受你們惡意對待的考驗嗎?此時他得勝的敵人和不信的朋友都需要斥責。但一旦說了這話,耶穌就不願讓這位在他面前可憐受苦的人忍受邪靈惡毒的攻擊。看,我們這位為王的元帥是怎樣用一句話就把戰事逆轉!他把這場爭戰從門徒轉到自己身上:「把他帶到我這裡來吧!」一旦這在我們主自己能力的範圍之內,一切就成就了。「把他帶到我這裡來吧!」讓我們決不要忘記這條命令。當我們自己最絕望的時候,讓我們對基督抱有信心。18. 耶穌斥責那鬼,鬼就出來;從此孩子就痊癒了。「耶穌斥責那鬼,鬼就出來」有基督的一句話,撒但就逃跑了。馬可記載這個邪靈是「聾啞的鬼」,他聽到耶穌的聲音,用一聲喊叫回答耶穌的聲音,使孩子大大抽了一陣風,從他裡頭出來,不再回去。「從此孩子就痊癒了」,就是說,立刻好了,從此好了。求神賜我們信心,把我們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帶到主耶穌這裡,相信他有醫治他們的能力,為他們將來的生命完全醫治他們!儘管年輕人在脾氣上暴烈,在罪上早熟,主卻能立刻治服邪惡的勢力。這個孩子不必等待直到他長大,他是孩子的時候就在魔鬼的勢力之下,在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得了醫治。讓我們在孩子還是孩子的時候就求他們得拯救。19. 門徒暗暗地到耶穌跟前說:「我們為什麼不能趕出那鬼呢?」這是一個很恰當的問題,當我們失敗,讓我們承認我們失敗了,把責任歸給自己,求我們的主施恩干預。當我們被擊敗,讓人這樣說我們,「 門徒到耶穌跟前」。讓我們私下,親自這樣做:「門徒暗暗地到耶穌跟前。」讓我們謙卑坐在我們主腳前,按他看為合適,領受訓斥或者教訓。20. 耶穌說:「是因你們的信心小。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象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它也必挪去;並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作的事了。」缺乏信心,這是門徒失敗的主要原因,對他們自己,和他們為別人所作的工作而言均是如此。在某些情形里可能會有其他具體的問題,但這是一切失敗那極大和主要的原因:「是因你們的信心小。」如果有真信心,真實,活的信心,門徒本來是可以行神跡的,甚至移山也是可以。不管我們有怎樣的信心,我們都不會行出一個神跡,因為現在不是神跡的年代。這樣我們的信心就是在其領域受到限制了嗎?遠非如此。我們現在可以憑信心,不行神跡也能成就那合適和正確的事情。我們的信心可能很小,「象一粒芥菜種」,但如果它是有真又活的,它就要把我們和那位全能者聯繫在一起。「就是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它也必挪去。」這話仍是真的。在我們的信心面前大山要移開,彷彿是神跡一般,甚至比自然的次序被改變更加奇妙。相對而言,自然規律暫時不起作用,這還是相當容易的;但是要主不違反任何他的定律得出同樣的結果,這樣的成就就是絲毫不亞於神跡。這是信心此刻從主這裡得著的:信心的禱告蒙垂聽,對它自己而言不可能的事,神的能力加以成就。在屬靈和象徵的意義上,大山被挪開了。字面上,此刻大山還在,但是信心找到一條途徑繞過它,穿過它,或者越它而過;這樣實際上就是把它挪開了。在宣教工場上,把宣教士排斥在外的大山已經被挪開了。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逾越的難處已經蒙恩得到解決。在不同的方面,攔阻在真信心面前消失,這是按照主耶穌的話 — 「並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作的事了。」21. 至於這一類的鬼,若不禱告禁食,他就不出來。儘管缺乏信心,這是攔阻那可憐害癲癇的孩子得到醫治的主要原因,然而這個例子也需要特別的手段。信心本也會思考,使用這些特別的手段,因為如果門徒要成功,這些手段是絕對必需的,信心會使用這些手段。在神凡事都能,但對我們來說,一個鬼可能要比另外一個更難對付。一種用一句話就要離去,但對其他的,可能就是,「至於這一類的鬼,若不禱告禁食,他就不出來。」在某些情形里要征服魔鬼,人就首先要用禱告征服天堂,用舍己征服自己。酗酒這種魔鬼是一類,用信心一定能征服,然而我們通常一定要大大向神求告,在人這邊是對酒完全離開,我們才能趕走這個鬼。我們在世上的工作就是救人脫離魔鬼的權勢,我們一定要到耶穌面前學習怎樣行。如果我們要救一個靈魂脫離魔鬼的權勢,禱告和舍己努力是一點也不可少的;對神的真信心要給我們加力量,使我們能獻上禱告,操練舍己。也許我們有些人失敗了,因為我們還沒有很好學會程序的正確方法。我們不是不使用神所命定的手段,就是在試驗信心,不然就是使用手段,卻沒有對神行使單純的信心;在這兩種情形里我們都要失敗。如果我們憑信心行事,按照基督自己的方法,我們就要把邪靈驅逐出去。太 17:22, 23 君王再次談到他的死22, 23. 他們還住在加利利的時候,耶穌對門徒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裡。他們要殺害他,第三日他要復活。」門徒就大大地憂愁。我們的主經常回到他被交在人手裡受死這個嚴肅話題。這在他心裡,所以他對他的門徒說出來。他們的心思更容易接受與他的國相關的其他想法,所以他在他們面前一次又一次把真相講出來,幾乎是用同一樣的言語。他要把在世上建立王權的一切夢想從他們心裡驅逐出去。他的死對他們是極大的試煉,他要預備好他們迎接此事。 他現在說到他要被背叛「交」給人:這是他苦杯中更苦的一滴。人子來拯救人,他要被一個人「交在人手裡」。他為人而活,被人出賣,因人而死。他完全預見了「他們要殺害他」。哦,這個自殺的世界,除了神自己兒子的血,就沒有什麼能滿足你了嗎?我們主的死現在已經成就,他要我們大大把他的死傳講,因為這件事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他就不斷講到它。沒有什麼主題是如此關鍵,如此實際,如此需要。他看穿一切的心思把他的死想得很清楚,預見到「第三日」,那時這話就要成就, — 「他要復活」。這是那晨光,如果門徒明白相信,這本來是要把絕望的黑暗從他們心裡驅散的。一位古時的作家說,「他用他肯定復活的甘甜給他死亡的苦杯加上糖。」我們的主很清楚自己在說什麼,他用明明白白的話;但他怎樣說,跟從他的人只能部分明白他的意思,這使他們「大大地憂愁」。基督的話明白一半,這會讓人心大大憂愁。然而可能的是,這懼怕就像讓人冷卻下來的雲朵,使他們心裡鎮靜下來,保守他們脫離那布滿在他們身邊空氣中的狂熱主義。他最明白此刻什麼是對他們心思最好的;他同樣明白此刻什麼是對我們最好。太17:24-27 我們的君王與丁稅24. 到了迦百農,有收丁稅的人來見彼得說:「你們的先生不納丁稅嗎?」這半塊錢的「丁稅」是宗教上所交納的,這種做法原本是基於律法,但被沒有聖經支持的風俗擴展。它是神的律法設立的,是百姓被數算人數時每一個人向耶和華交納的。 沒有人能免這種贖款,但它不是一年接一年所徵收的稅。在口頭承認相信有信仰的人當中,每年都交納「丁稅」,這漸漸成了一種時尚,但是這種交納完全是可交可不交的。所以這是由風俗建立起來,但沒有得到律法的命定,是不能用律法強迫執行的。這是一種自願的每年一次的奉獻,只有那些承認是對猶太人信仰敬虔的人才會交納。像這樣的宗教徒會很刻意,不僅交這一年一次的丁稅,還要讓人知道他們交了。那些收這半塊錢丁稅的人不是馬上向耶穌收,也許這是因為他們對他很是尊敬;但他們用一個多少會讓人落入陷阱的問題向彼得發問,「你們的先生不納丁稅嗎?」這其實就是說,「肯定他會交:我們毫不懷疑他會疏忽不交。一位如此顯赫的人是不可能不特別看重,不交這成了風俗的稅銀的。」25, 26. 彼得說:「納。」他進了屋子,耶穌先向他說:「西門,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誰徵收關稅、丁稅?是向自己的兒子呢?是向外人呢?」彼得說:「是向外人。」耶穌說:「既然如此,兒子就可以免稅了。」彼得如此急忙為他的主伸張,以致他把他牽涉進去。他說,「納。」他本來是可以問他的主怎麼看,或者可以讓那些收這丁稅的人去親自找耶穌的;但是他急匆匆的,以為維護他主人的名聲,這是安全的做法。他相當肯定他的主會做好人會做的一切事情。我們的救主和他的工作常常因為朋友的熱心而受損。最好還是按照基督自己怎樣說的,而不是他的朋友替他怎樣說的來認識他。彼得快快回答的時候是在門外面,他想不到主耶穌會留意他所說的話,他一「進了屋子」就把這說出來了,但情況就是這樣。彼得還沒有講他做了什麼,或者為此辯護,我們的主就對他說起這個話題:「耶穌先向他說。」他知道他的僕人在做什麼,他要快快糾正他。因為在這個情形里,彼得幾乎沒有什麼「彼得」的風範,所以我們的主稱呼他「西門」。他問他:「西門,你的意思如何?」他要他判斷這種情況。君王是「向自己的兒子呢,是向外人」收稅?當然王自家的人總是「免」這稅的。王的臣民,特別是在他統治下的外人,是一定要交人頭稅的,但是王一家的王子們是免的。耶穌要為他自己向神交贖金嗎?他自己是王的兒子,要向他的父交稅嗎?如果在神的國里丁稅成了一種要徵收的稅,那麼「兒子就可以免稅了。」耶穌和彼得都不必交,彼得沒有在這樣的光中來看這個問題。27. 「但恐怕觸犯他們,你且往海邊去釣魚,把先釣上來的魚拿起來,開了它的口,必得一塊錢,可以拿去給他們,作你我的稅銀。」我們的救主不願故意觸犯人,他不必交,但為了不讓人生出誹謗,他會為他自己,為彼得交。他的話是何等恩言:「但恐怕觸犯他們」!如果這個問題是就事論事,和其他情形無關,我們的主可能依據原則拒絕交這丁稅;但是彼得匆忙的宣告已經把他的主牽涉其中,他不願意讓人覺得他是不守跟從他的人所作的承諾。另外,彼得可能會捲入爭執之中,耶穌寧願支付,而不願意讓他的僕人落入難處。在關於原則的事情上如果涉及金錢,我們一定要小心,免得我們看上去是用借口來給自己省錢。 通常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提出抗議,然後支付,免得我們看起來是特意在乎良心,同時也在意我們的金錢。支付的方法讓這件事不能牽連我們的主。釣魚,魚用口帶來一塊銀錢,這很有意思。「把先釣上來的魚拿起來,開了它的口,必得一塊錢。」神的護理非常特別,讓一塊銀錢掉在海里,讓魚首先把它吞下,然後彼得開始釣魚的時候就起來上鉤。這樣偉大的子為他父親家交稅,但在這件事中他行使了他為王的特權,是從王的銀庫中取出這塊銀錢。他作為人納稅,但他是首先作為神,讓魚用口把這銀錢帶來給他。這一塊錢足夠替彼得,也替他的主交稅。就這樣我們的主順從,被當作那把性命交出來,一定要交半塊錢作為他的贖金的人看待。他是為了我們的緣故,和我們一起這樣做的;我們被他所作的買贖,與他聯合:因為他這樣說這塊錢,「可以拿去給他們,作你我的稅銀。」這不是兩塊半塊錢的銀錢,而是一塊銀錢,為耶穌和彼得交的:就這樣,我們看到在一次救贖中,他的百姓是與他聯合了。「他在架上為我承受判決,現在替罪的和罪人都得釋放。」明顯的道德上的功課就是, — 交稅,而不要令人跌倒。在這下面還埋伏著更大、更深的真理,就是:子滿有榮耀的自由,他為我們的緣故獻上丁稅,用他親自提供的一次償還,為他自己和為我們付清。
推薦閱讀:

福音茶室系列
聖經禁止的20種話:福音講章
約翰福音6章
@約翰福音1:1一3節
為什麼傳福音?怎麼傳?

TAG:注釋 | 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