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詩人駱賓王7歲寫下《詠鵝》,最終他的生死卻成了千年謎團?
大詩人宋之問夜遊杭州靈隱寺,清風徐來,夜色漸濃,宋之問不禁詩興大發,吟出「鷲嶺郁昭曉,龍宮隱寂寥」兩句,覺得有些困難,不知道如何接下去了。沉吟半晌仍在發獃,傍邊一個老和尚看著難受,就替他續了兩句,「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宋之問大驚,反覆回味,覺得這兩句意境絕佳簡直天造地設,回頭尋找老和尚,卻已不見蹤影。打聽老僧來歷,原來竟是傳說多年前已死於戰亂的駱賓王。此時的駱賓王已閱盡世事,心灰意冷,終於肯安定下來過生活了。不過看到這位官人為作詩發愁,別的他幫不上忙,這樣的小事他卻是樂意相助的。
駱賓王的前半生可用反覆無常來形容。他在七歲時寫下了那首婦孺皆知的詠鵝詩後,這位「神童」對他自己的未來充滿憧憬,這有時是早熟天才的致命傷,他們往往陶醉於優越感之中,根本無視世路之艱,荊棘密布,以為自己的才華就是人生坦途的通行證。這樣的人就像心理發育還不成熟的孩子,處於兩極之間,偏激起來憤世嫉俗,泄氣後則奴顏卑膝。剛出道的駱賓王豪氣千雲,僵硬清高,溜須拍馬之事決不屑為之,他感覺自己這樣表現下去,肯定會引人注目,造成哄搶是自然而然的事。
沒想到孤傲了十幾年,不僅沒遇到伯樂,反而人見人煩,三十幾歲還是白丁一個。痛定思痛,冷酷的現實逼得他終於轉過彎來,而且一轉就是一百八十度。他開始上書自薦,無論大官小官,只要他認為可以幫自己一下,就會修書一封,要求對方當伯樂,給自己一個施展才幹的機會。大家懷疑自己的眼睛,這是以前那個不可一世的駱賓王寫的嗎?他不是從不說己之長言己之善嗎?現在怎麼啦?為什麼一點尊嚴都不要啦?語氣如此謙卑以至於可憐巴巴近於乞討。這樣的人實在讓人看不起。這樣駱賓王非但沒得到什麼推薦,反而比以前更臭了。
(圖)駱賓王(約638—684),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唐代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
可是等到他終於做了官,他才意識到自己根本就不宜於官場。寫起文章他倚馬千言,可爾虞我詐他絕對是低能兒。有一次還被誣陷住進了大牢,這次可把他氣壞了,出獄後憋的一肚子氣還沒散完。幾年後他找到了發泄的機會,他加入了反對武則天的叛亂,而且受命寫了一篇《討武氏檄》。這時他已是遲暮之年,唐高宗李治固然沒重用他,可跟武則天沒有多大關係;他和反叛者也無深交,並不是為朋友抱打不平。他之所以此時跳出來,完全就是仇視社會對自己不公而藉機爆發。他已經不管是什麼渠道,只要能發泄他的憤怒就算達到目的。在這篇罵武則天的檄文里,他極盡煽動之能事,辭鋒銳利無比,影響了很多不明真相的人加入了反武的隊伍中來,搞臭了武則天。據說武則天看了這篇檄文,大為震驚,她想不到這樣的人才居然淪落在外。這也算老駱用最特別的方式為自己上的最後一篇「自薦書」了。
據說駱賓王在兵敗後為亂兵所殺,老胳膊老腿的跟著倉皇逃跑,很容易就成為刀下之鬼的。也有人說他僥倖不死,而是隱姓埋名,削髮為僧,跑到靈隱寺躲了起來。本文取第二種說法,因為覺得如果讓駱賓王這樣的人不明不白死去,真是於心不忍;而且如果他不當和尚,這篇小文的第一段就不能用了,那樣的話這篇小文寫起來不免就會困難起來了。
原標題:關於駱賓王
*作者:田欣,魚羊秘史特邀作者。
推薦閱讀:
※對話ICU:生死兩茫茫
※《岳王》連載58——坦然生死(一)
※我在肯亞的生死故事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測測你和他能一起廝守到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