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歐洲系列 — 多瑙河中游平原(喀爾巴阡盆地)

羅馬人是在沿河谷穿越阿爾卑斯山時遭遇日耳曼人的,戰爭的地點在一個叫做「諾里亞」(Noreia)的地點。有記錄表明日耳曼人並不是戰爭的發起者。相反,他們最開始答應了羅馬人讓其離開奧地利的要求。然而羅馬人實際上認為並沒有必要和這些野蠻人講什麼道理,談判只是讓對方鬆懈,好讓自己有機會發起攻擊。只是不管誰更想用戰爭的手段解決問題,結果都是羅馬人遭遇了慘敗。除了指揮官和少數人逃回去了外,已經外強中乾的羅馬軍團算的上是全軍覆沒了。

  羅馬和羅馬軍團此時所面臨的問題,我們在前面已經分析過了。羅馬人之所以在這些年,還能在戰場上保有優勢,很大程度是因為羅馬軍隊曾經的戰鬥力,讓地中海周邊的鄰居們印象深刻,以至於會有未戰先怯的心理。同時,無論是對付希臘人還是凱爾特人,洞悉其內部矛盾的羅馬,都很容易採取外交方式分化他們,讓一部人成為自己的盟友。然而這些心理優勢、外交手段在尚未開化的日耳曼人面前全然失去了作用,所謂「亂拳打死老師傅」,當一個所謂的武林宗師已經習慣在規則之下取得勝利時,一個不講規則的愣頭青很可能就會成為你的終結者。  不過儘管日耳曼人取得了諾里亞戰役的勝利,但他們卻並沒有乘勝攻入義大利半島,也沒有繼續再深入多瑙河中游平原,而是轉而溯多瑙河而上,進入了巴伐利亞高原。日耳曼人沒有在多瑙河中游平原深耕的原因,除了擔心羅馬的報復以外,可能還與多瑙河中游平原此時的地緣結構有關,因為這片平原並非全部是凱爾特人的天下,在平原的東部,還有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斯基泰人。  由喀爾巴阡山脈——阿爾卑斯山脈西端——迪納拉山脈北部包圍而成為多瑙河中游平原,也被稱之為「喀爾巴阡盆地」,盆地之東就是摩爾多瓦丘陵以及南俄草原。正常情況下,南俄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如果想到鄰居家打草谷的話,會沿黑海邊緣而下,進入多瑙河下游平原。事實上這條路線也的確是游牧民族進入南歐,特別是巴爾幹半島的主線。今天佔據半個多瑙河下游平原的保加利亞,其主體民族「保加爾人」就是這樣來的。至於多瑙河中游平原,看起來喀爾巴阡山脈倒是很適合能夠成為一道天然屏障的。  然而對於游牧民族來說,山脈從來不是真正的障礙,游牧民族的機動性,在穿越山谷時同樣能夠顯露優勢。另外草原內部、邊緣的山地對於游牧生活也非常重要,不僅能夠為之提供生活所需的木材,更能夠為游牧民族提供躲避寒冷冬牧場。至於南俄草原的游牧民族,有沒有興趣入駐喀爾巴阡盆地,就要看有沒有足夠的動機了。

  在人類尚未大規模開發而又降水充足的土地上(當然,溫度也不能太低了),森林都會是主角。對於溫帶地區的農業民族來說,森林本身並不是障礙。原始的刀耕火種手段,就能夠一步步的消滅這些森林,使之成為一片片農田。不過對於任何一個想在多瑙河中游平原靠農業立足的民族來說,游牧民族的威脅都是現實存在的。因為在喀爾巴阡山脈庇護的東部平原,並不是森林地貌為主,而是生成了大片草原。  草原與森林地貌的差異形成,主要與降水量有關。一般降水量低於400毫米的地區,喬木就無法成林了,取而代之的是更耐旱的草本植物(包括灌木)。由於山地的包圍以及風向的原因,喀爾巴阡盆地內的降水量,呈現自西向東遞減的走勢。位於盆地中線的多瑙河本身,曾經長時間充當這樣一條地緣分割線。其西部較多丘陵相雜的平原區,可以被單獨稱之為「潘諾尼亞平原」;而東部地勢更為平坦的區域則被稱之為「匈牙利大平原」。

  匈牙利大平原也被稱之為匈牙利大草原,其主體在今天的匈牙利東部,也包括塞爾維亞、羅馬尼亞、斯洛伐克的部分領土。其核心水系是發源於北部西喀爾巴阡山脈的「蒂薩河」,這條多瑙河左岸支流的中游地區,也是匈牙利大平原最為乾旱的區域。不過發展農業並不是只能依靠降雨,如果有山地為之集水的話,運用灌溉技術,草原甚至荒漠也能成為農業區(比如中亞的綠洲農業區)。正是由於這一點,今天匈牙利大平原的農牧分割線已經向腹地有所收縮。而為了保護匈牙利的東北部還未進行農業開發的乾草原地帶,匈牙利政府甚至在此成立了保護區性質「霍爾托巴吉國家公園」。  事實上,匈牙利人的族源也與草原游牧民族有著直接關係。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匈牙利人源自西遷的匈奴人。公元5世紀初,自稱「匈人」的游牧民族在首領阿提拉的帶領之下,曾經對歐洲大陸進行過一次征服,讓歐洲人首嘗到亞洲游牧民族的戰力。「上帝之鞭」、「黃禍」,這些被用來形容亞洲威脅的字眼,都是源自於這次征服。由於匈奴曾經敗於漢帝國之後,中國人也更願意接受匈奴受到漢帝國打壓被迫西遷,進而入主匈牙利草原的說法。當然,這種說法還是存在很大疑問的,最大的問題是,匈人在歐洲橫行時,漢帝國早已成為過去式了。即使阿提拉真是匈奴之後,其實也與中國無關了。  不管匈人、匈奴、匈牙利人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喀爾巴阡山脈之西,多瑙河之東存在大片草原地帶,並且在古典時期一直為游牧民族所滲透卻是不爭的事實。任何一個定居潘諾尼亞平原的族群,都會陷入兩面受敵的境地。正常情況下,不管是凱爾特人,還是後來脫亞入歐的匈牙利人,都不會選擇和游牧民族做盟友的。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在羅馬帝國的版圖上,多瑙河在這一地區成為邊境線的原因所在。至於公元前113年的日耳曼人,看起來並不太想在二者之間做出選擇。相比之下,從稍微「文明」一點的凱爾特人身上獲取利益,會更為簡單些。  由於與羅馬脫離了接觸,日耳曼人在巴伐利亞高原上的征服過程並沒有被詳細記錄下來。不過日耳曼人既然已經把劫掠目標鎖定在了凱爾特人身上,那麼阿爾卑斯山以西的外高盧地區,就不可能被無視了。在羅馬已經直接控制外高盧地區南部(建立行省),介入北部凱爾特人部落事務的時候,日耳曼人在西線開闢戰場的企圖,也一定會象在東部那樣,影響到羅馬的利益。至於這種潛在的衝突最終有沒有轉化為戰爭,又對羅馬造成了什麼樣的深遠影響,我們下一節再接著解讀。
推薦閱讀:

義大利慾言又止:想退出歐元區
歐洲巡迴講座見聞小記(一)
歐洲旅遊須知
當我們在西班牙學畫 (5個月)
GTIA/SGTIA:北馬里衝突中的法軍戰鬥單元

TAG:歐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