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辱式教育害了誰?
成功的父母,決定了孩子幸福的一生;而失敗的父母,如鬼似魅般影響著孩子,將他們拽向與自己一般無二的絕境。之所以,我會有這樣的感慨,得追溯到前幾天看到的悲傷故事。
今年1月22日深夜,邁阿密14歲女孩Nakia在社交媒體上直播自殺,直播持續了近兩個多小時,大多數人都在苦口婆心地勸她。然而,極其令人震驚的是,女孩的親生母親Caze居然評論羞辱女兒:
「你是有多動症吧,真是蠢得要命。你可以一直喊『狼來了』,然後去死,然後被人們埋了,因為你是個根本不聽父母話的惹事精,總做些奪人眼球的事,根本不把精力用在讀書上。」
罵完之後,這位母親壓根兒就沒當回事兒,以為她不過是在嘩眾取寵,玩夠了就會歇息了。萬萬沒想到,女兒竟是認真的!
凌晨三點,Nakia在養父母家裡的浴室里,用圍巾上吊自殺了。
可憐的孩子,這短暫的一生都在與母親相愛相殺!
Caze是單親媽媽,從Nakia很小的時候開始,她就會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比如,把牛奶弄撒了,或者走路摔跤了)動不動就對女兒大吼大叫,如果女兒和她鬧,她就會出手打女兒。
終於,在Nakia六歲那年,媽媽被剝奪了撫養權。Nakia進入了寄養家庭,過上了寄人籬下的生活。生活在陌生人家裡,小姑娘非常不開心,她覺得就算媽媽是魔鬼,她還是想和媽媽在一起,畢竟,那樣她才感到安心。
不知幸運還是不幸,半年以後,她如願回到了親媽身邊。
失而復得讓媽媽更加珍惜女兒。最開始幾天,她親密地叫Nakia「我的小天使」,事事都順女兒的意,又是給她做好吃的,又是給她買漂亮衣服。然而,好日子沒過幾天,媽媽又原形畢露,更加變本加厲。
對Nakia在生活中犯的各種小錯誤,媽媽總是容易火冒三丈,經常情緒性地指責她。
在學校沒有好好表現,說話聲音太吵,玩具亂丟……等等。
更為惡劣的是,女兒在媽媽的耳濡目染之下,也變得和媽媽一樣暴躁易怒、滿口髒話,還動不動離家出走。
剛過11歲,Nakia又被送入了寄養家庭。 16個月間,她換了14對養父母!沒有一對讓她滿意的,因為,她還是想和媽媽在一起。
但是,當她又回到媽媽身邊以後,她們母女倆又陷入了無休止的矛盾中。她們的關係變得非常奇怪,往往前一小時,親昵地自拍相互說著我愛你,後一小時,就會因為一點點小事吵翻天,甚至打起來。她們就像是「水」與「火」,渴望相愛,卻怎麼也無法在一起。
一年前,媽媽Caze決定永久性放棄女兒的撫養權!
這一晴天霹靂讓女兒感到深深的絕望,都說父母是孩子的全世界,既然全世界都棄我而去,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於是,就有了開頭那一幕:直播自殺。
在得知女兒死訊之後,媽媽失聲痛哭,她萬萬沒有想到,深愛著的女兒,竟然被自己最後不痛不癢的一句話給逼死了。
在人們悼念Nakia的社交媒體主頁上,媽媽留下了這樣一段話:
「知道我不能再聽到你的聲音後,我太難受了,無法入眠。我們之間不會再有更多或快樂或傷心的視頻聊天了……這些,是最後一次我給你簽名,最後一次見你,最後一次吻你……我沒想到會是這種結果。我失去了我的朋友,我的寶寶,我生活的理由,沒有你一切都太艱難了……我很愛你,我的小公主……」。
有人說她在做戲,有人說她在裝可憐逃避法律追責。但我相信,這位母親說的都是真心話,她是真的愛女兒,只是沒有人教過她怎樣去愛?
故事講完以後,我陷入了良久的沉默,結合之前學過的心理學原理,我認為,促使女兒自殺的原因,除了她們各自極端的性格之外,離不開以下四點:
輸不起的媽媽
你有沒有發現,故事中,媽媽非常享受罵孩子的過程,不管孩子有錯沒錯,大錯小錯,先罵個夠,罵到爽,孩子要是反抗,就打,打到服。這種現象,各位應該不陌生吧?生活中、文學影視作品中,這樣的家長比比皆是。但是,作為父母的你是否意識到,羞辱教育的背後,潛藏著父母強烈的權力慾望。
這種現象,越是失敗的人,情況越是嚴重。他們的心理戲:老子在外面是狗,在家裡要做天。
而正常的父母,也難免落入父權母權的陷阱中。我們是爸媽,怎麼可以錯呢,怎麼可以輸呢?結果不知不覺間,就想要「贏了」孩子,逮著機會就想證明,孩子是錯的。可是,你是否意識到,你「贏了」孩子,卻輸了孩子對你的信賴(這些大人老是欺負我們小孩懂得少)。
從正面管教的角度說,我們應該「贏得」孩子,放開自己,平等地對待孩子,這樣孩子才會和你成為朋友。
她總是用「爬行腦」思考問題
所謂爬行腦,就是完全被情緒牽著鼻子走。喂!你是人類,是理性的,怎麼總是憑著本能做事兒呢?可惜,Nakia的媽媽不知道,她總是在最糟糕的時候,用最糟糕的方式,來處理與女兒錯綜複雜的矛盾,結果越弄越糟糕。
偷偷問你,有沒有一瞬間,你被孩子氣得真想一巴掌呼死他?我發現,許多人在沒有做父母之前都還挺溫柔的,可當了父母之後,竟然都成了狼爸、虎媽。我都沒想到,他們原來可以這麼兇悍!
情緒是潛伏在我們身體里的魔鬼,「爬行腦」們一次次用它們能想到最惡劣的方式對待最親密的人,冷靜下來後,他們又恢復成了「理性人」,每到這個時候,那叫一個懊悔,又下不來台,硬撐著,簡直不能更難受的了。
對待情緒,如果說你不知怎麼辦,筆者建議你學習一下「情緒管理」。還有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可以應急,那被正面管教親切地稱為:衛生間法。在你火冒三丈時,先別急著爆發,去廁所躲一躲,冷靜一下。
一個錯誤的觀念
Nakia的悲劇猶如天方夜譚,又讓人感到無比熟悉。歸根結底是因為許多父母和Nakia的媽媽一樣,只關注孩子所犯的錯誤,卻很少、幾乎沒有積極地表揚或鼓勵孩子。
曾聽過這樣一個段子:小明考80分,興高采烈地跑回家,卻遭到媽媽批評:怎麼才80分?至少得90分以上,下次繼續努力。隔了一段時間,小明考到了91分。媽媽聽了,還是繼續罵:怎麼才91分,至少得95啊!又隔了一段時間,小明終於越過95分,直接就拿到了100分,心想這下子媽媽該誇我了吧?誰料,媽媽還是不滿意:也才100分,不許驕傲,高考拿150分才算好!
許多父母錯誤地認為:要讓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讓他們感覺更糟。他們更看重的是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而不是讓他們從自己的行為中學習。
對此,正面管教理念的創始人簡·尼爾森評價道:事實恰好相反。孩子們在感覺更好時,才會做得更好。許多老師發現,把孩子的不良行為轉變為有貢獻的行為,對於鼓勵孩子停止或大大減少不良行為很有效。
「你贏了,但我總有一天會扳回來」
讓我們將視線挪回Nakia身上,在生母、養父母、老師眼中,她是極難搞的孩子。他們藉助懲罰(讓孩子恐懼)的方式來教育Nakia。從短期來說,的確及時有效,可是,他們卻忽略了懲罰會給孩子帶來長期的負面效果。憤怒、報復、反叛、自卑交替出現在她身上,最後將她推向了地獄……
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最惹人討厭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愛的孩子」。這時,你或許會問,不要懲罰孩子?難道像爺爺奶奶那樣寵著孩子嗎?這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並不是我想推薦大家的。
在打孩子和寵孩子之間,還有一種被稱為「正面管教」的教育方式。它以相互尊重與合作為基礎,把和善而堅定融為一體,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各項技能。
本周六晚,樊登老師會為您講解《正面管教》這本書,以生動有趣的方式,教您學會輕鬆而有效地教育孩子,幫助孩子打造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
號外!號外!
本周上線書籍《正面管教》福利大放送,會員價低至5折咯~
限量搶購,數量有限,售完即止~
推薦閱讀:
※青春期孩子叛逆、逆反,拒絕溝通,怎麼辦?
※劉佔山:中國職業教育發展政策與方向
※八歲的孩子很世故,勢利,將來會很有出息嗎?感覺自己孩子太天真了,完全無競爭力啊。?
※寫好硬筆字的技巧有哪些?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