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讀《莊子》的心得體會
毛澤東在長沙讀書時,就熟讀了《莊子》一書。這不僅從蕭子升的回憶里可以知道,而且從毛澤東當時所記的《講堂錄》和為泡爾生《倫理學原理》所作的批註中,也可以知道。《講堂錄》中,毛澤東記錄讀魏際瑞《銘書案曰凈厚寬平》一文時,對其中內容的解釋,摘用了《莊子》中的許多詞句。諸如,《莊子·齊物論》中的「毛嬙麗姬」、《莊子·應帝王》中的「渾沌」。《講堂錄》也有對《莊子》原著的解釋記錄,如對《逍遙遊》的解釋等。在《<倫理學原理>批註》中,毛澤東也不時地引用了莊子的思想。例如,批註中談到「人類之目的在實現自我」時,就引用了莊子說的「痀僂者承蜩」,認為「癯瘺丈人承蜩,惟吾蟬翼之知」(意思是:駝背老人之取蟬,只有老人自己知道捕蟬之趣)。莊子(前369-前286年),即莊周,戰國時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曾為漆園吏。漆園也是宋地。他與梁惠王、齊宣王、楚威王同時。莊周於「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他的著作有十餘萬言,大抵都是寓言,充滿了幻想。他的文章寫得極好,汪洋恣肆。《莊子》思想豐富深刻,是先秦第一流著作。《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上說,當時的貴族們(王公大人)都很器重他。相傳楚威王聞其賢,派人帶了厚禮,想請他「為相」。莊周笑著對使者說,你帶來的禮物是很重的,卿相的位子也很高。你難道不見祭祀時用的犧牛嗎?餵養了多年,然後披上美麗的「文綉」,牽到太廟中去作祭品。這時候,它想做一頭「孤豚」(小豬),就不可能了。你還是回去吧,不要污辱我。他說:「我寧遊戲污瀆之中自快」,也不願「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莊子生在戰國時代,但他遠遠避開這個污濁的世界,不與那些「以殺人為功」的各國統治者合作。其實,那個時代許多人貪圖名利,四處跑官、買官做,也只有像莊周那樣有著大智大慧明察一切的人才能看到榮華富貴、功名利祿背後所潛伏著的殺機。他「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將卿相的官位,比作令人作嘔的「腐鼠」;以「蠻」、「觸」之爭,諷喻當時各國之際間爭城爭地的不義之戰。其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其自適,則以夢蝶為喻;把宋人曹商的無恥鑽營,譏為舐痔之術;把目光狹小的人,譏為「井底之蛙」。他是以形象生動的比喻和嬉笑怒罵的筆墨,來揭露污穢沉濁的黑暗社會。他的學問博雅宏大,文章汪洋恣肆,在我國學術史上和文學史上的影響極為深遠,所以被後人尊稱為「庄叟」「蒙叟」。《莊子》一書,現存的是晉郭象的注本,向秀也注過《莊子》,向死其注尚存,郭象是參考了他的著作的。《莊子》一書共三十三篇,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就其性質來說,可分為五類:第一類講全生,即保全自己,免受危害,如《養生主》、《人間世》等。第二類主要是對舊世界的批判,反對禮,如《馬蹄》、《駢拇》、《胠篋》、《在宥》。第三類講養生和修鍊,如《刻意》、《繕性》、《達生》之類。第四類是講自然觀的,如《天地》、《天道》、《庚桑楚》等。第五類主要講相對主義,如《逍遙遊》、《齊物論》和《秋水》篇。莊子不僅是先秦最大的哲學家,而且是詩人,是文學家。這是莊子有別於其他思想家、哲學家的特點。對於舊世界,他和老子一樣,是採取批判態度的。老子主張「絕聖棄智」,莊子進一步以為「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莊子對舊的統治者也是充滿了憤激之情,以為:「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然而莊周在思想方面,發展了《老子》消極的一面,把過去人們所創造的一切文明,都看成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主張「絕聖棄智」回到「愚而朴」的蒙昧時代去,這是他思想消極的一面。莊子的文章變幻奇詭,汪洋恣肆,所謂「意出塵外,怪生筆端」,魯迅說:「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對後世文學創造有極大的影響。毛澤東在領導新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期間,還多次運用《莊子》的寓言典故,來說明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問題。這種運用,既有力地說明了道理,又生動活潑地闡釋了莊子的思想。1927年,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文中談到農民做的十四件大事。在敘述第七件事「推翻祠堂族長的族權和城隍土地菩薩的神權以至丈夫的男權」時,毛澤東談到了發動群眾的重要性,毛澤東說:「菩薩是農民立起來的,到了一定時期農民會用他們自己的雙手丟開這些菩薩,無須旁人過早地代庖丟菩薩。共產黨對於這些東西的宣傳政策應當是『引而不發,躍如也』。菩薩要農民自己去丟,烈女祠、節孝坊要農民自己去摧毀,別人代庖是不對的。」在這裡,「代庖」一詞,出自《莊子·逍遙遊》中的典故:堯要把天下讓給許由,於是就對許由說:「日和月出來了,那小小的火把還不熄滅,它再想發光,是很難的!及時的雨已經降下來了,這時還在那裡灌溉,實際是不必要的!你站出來天下就會得到治理,請讓我把天下讓給你。」許由聽了回答說:「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經治得很好了。你讓我來代替你,我將以什麼名義向人們來說呢?名是實之外之賓,難道你就讓我做這個外表嗎(有名無實)?鷦鷯鳥在森林裡為巢,只不過是在一個樹枝上;偃鼠到河裡飲水,只不過是要喝飽了肚子,你還是回去吧,我是不能為天下做什麼的。廚師雖然不能做出祭祀用的飯菜,可掌管祭祀的人也不會離開自己的崗位去代替他。」許由的意思是,你就是扔下天下不管了,我也不會代替你去掌管天下。於是許由便到箕山去過隱居生活去了。1935年12月27日,毛澤東在陝北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了題為《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報告中談到紅軍的形勢時,批評了片面的看問題的一些人。說到片面的看問題,毛澤東引用了《莊子》里的這個寓言。毛澤東說:「馬克思主義者看問題,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體。一個蝦蟆坐在井裡說:『天有一個井大。』這是不對的,因為天不止一個井大。如果它說:『天的某一部分有一個井大。』這是對的,因為合乎事實。我們說,紅軍在一個方面(保持原有陣地的方面)說來是失敗了,在另一個方面(完成長征計劃的方面)說來是勝利了,在另一個方面(實現『圍剿』『追剿』計劃的方面)說來是失敗了。這樣說才是恰當的,因為我們完成了長征。」在這裡,毛澤東變化地運用了莊子的寓言「井底之蛙」。《莊子·秋水》中說:井裡的青蛙對東海來的大鱉說:「你看我在這裡該有多快樂呀!在井裡,我可以躺在井壁的磚洞里休息;到井外,我可以在井台的四周隨意地跳躍;有時我還可以到水裡去,水可以托著我,使我的頭露出水面,也可以到我的胳肢窩;我還可以到軟綿綿的泥地上散步,淤泥只能淹沒我的腳,漫過我的腳背。我在這地方向四周一看,覺得那些小蟲子、小螃蟹、小蝌蚪誰都趕不上我。我快樂到了極點。」東海大鱉聽了感到很驚奇,它準備到井裡去看一看,可是當它剛要把左腳伸出來時,右腳就被井台的欄杆絆住了,於是它只好又退了回來。這時,大鱉開始向青蛙介紹了東海的情況。它說:「東海用幾千里也無法量它的廣闊,使用千仞也不能說明它的深度。大禹時十年有九年發大水,海水並沒有因之而增加;商湯時八年有七年大旱,海水也並沒有因之減少。海水無窮無盡,不因時間的推移而變化,也不因雨水的多少而增減。我生活在這無比廣闊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樂呢!」青蛙聽了大鱉的話,才感到自己的藐小。這則寓言用比喻的方法,批判的是那些眼光短淺、片面看問題的人。成語「井底之蛙」、「坐井觀天」,就是由此而來的。1963年,三年經濟困難剛剛過去,毛澤東的女兒李訥的身體逐漸好起來。她在新年之際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信中回顧了自己在學校的生活,同時也談到了自己的一些缺點。她說她讀了《莊子·秋水》,並認為其中的河伯是個鼠目寸光、自高自大的人。毛澤東看了女兒的信很高興,並於同年1月4日給李訥回了一封信。信中談到幹部子弟的問題,毛澤東教育女兒不要驕傲。毛澤東寫道:「現在好了,幹部子弟(翹尾巴的)吃不開了,尾巴翹不成了,改變態度也就來了,這就好了。讀了秋水篇,好,你不會再做河伯了,為你祝賀!」《莊子·秋水》創造了一個「望洋興嘆」的寓言:夏天到來,雨水灌滿了黃河,河面顯得十分寬闊。這時候,河伯(黃河水神)開始自我陶醉起來,他認為全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可是當他順水來到北海的時候,卻發現事情並不像自己所想的那樣。他站在那裡向東一看,只見面前是汪洋一片,無邊無際。於是他便收起了他那傲慢的神態,抬起頭向著北海神感嘆地說:「俗話說,『有的人懂得了一點道理,就覺得自己比誰都強了』。這說的就是我這種人啊!……」這則寓言,意在批評那些驕傲自滿的人。在莊子的哲學思想中,「逍遙遊」和「齊物論」是兩個核心。對於「逍遙遊」,毛澤東在第一師範讀書時就開始進行了分析。在第一師範讀書時期,毛澤東在《講堂錄》里寫道: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予誦斯言,未嘗不嘆其義之當也。夫古今謀國之臣夥矣,其雍容暇豫游刃而成功者有之,在跼蹐失度因而顛躓者實繁有徒,其負大舟也無力,豈非積之也不厚乎?吾觀合肥李氏,實類之矣。其始也平發夷捻,所至有功,則杯水芥舟之謂也;及其登壇□理國交,著著失敗,貽羞至於無已者何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孟子曰:「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群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淺薄者流,亦知省哉。從「且夫水之積也不厚」至「水淺而舟大也」,是《莊子·逍遙遊》的原文,意思是:積水如果不深厚,它負載大船就沒有力量。在廳堂的低洼地方倒一杯水,它只能負載草芥那麼大的船,這時如果放上一個杯子,杯子就會被膠住了。這是因為水淺而船大的緣故。這段話包含著很深的哲理。它說明,一切事情都是有條件的,一切事物都是有規律的。淺水負載不了大船,這就是規律;離開這個規律,在淺水裡去行大船,那船就要擱淺,就要被膠住。一切事情都離不開條件,這在哲學裡叫做「有待」。毛澤東讀《逍遙遊》是領會了其中的真理的。「予誦斯言,未嘗不嘆其義之當也」,說明毛澤東已經被《逍遙遊》中的真理所折服了。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都是有條件的,這就是事物的規律。掌握了事物的規律,才能把事情辦好。這其中反映著自由與必然的辯證關係。必然就是規律,掌握了必然的規律,才能獲得自由;離開掌握必然規律去追求自由,是根本辦不到的。這就像大船離不開大水、鯤魚離不開大海、大鵬離不開大風一樣。毛澤東在《講堂錄》中提到的合肥李氏,即近代的李鴻章。他「平發夷捻」(鎮壓太平軍和捻軍起義)很成功,是因為杯水負載了小舟,合乎了事物的規律;後來,他處理國家大的政務卻「著著失敗」,是因為淺水負載了大舟,違反了事物的規律。20世紀60年代,毛澤東進一步闡述了自由和必然的規律。他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停止的論點,悲觀的論點,無所作為和驕傲自滿的論點,都是錯誤的。」這裡提出的不斷總結經驗,目的就是要發現必然的規律,以便掌握了必然規律再去改造現實。莊子的另一個核心哲學思想「齊物論」,把世上的是非、善惡、物我、生死等,都看成是一樣的,都看成無差別的。既然是一樣的,因此也就沒有必要去區別什麼是非,去區別什麼善惡;因此也就沒有什麼必要去為生而高興,去為死而悲痛。據《莊子·至樂》記載,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並沒有痛苦,而是敲著盆子唱起歌來(「鼓盆而歌」)。毛澤東就著莊子的「齊生死」思想,闡發了事物變化的辯證法。1964年,毛澤東同幾位哲學工作者談話時說:「如果現在孔夫子還在那還了得,地球就住不下,死了人應該開慶祝會,慶祝辯證法的勝利。莊子老婆死了,不是鼓盆而歌嗎?發生,發展,消滅。一個消滅一個。」毛澤東在這裡所說的,就是物質的變化和物質不滅的定律。毛澤東在《讀艾思奇編〈哲學選輯〉一書的批語》中,引用了莊子「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的話,因其中揭示了事物變化由小到大的規律。在哲學上,莊子還看到了事物的無限可分性。1964年8月18日,毛澤東在北戴河同幾位哲學工作者談到日本哲學家板田昌一的基本粒子觀,毛澤東讚賞板田昌一的基本粒子並不是最後的不可分的粒子的觀點。談到凡事都可分的觀點時,毛澤東肯定了莊子的萬物永遠可分的觀念。毛澤東說:「列寧說過,凡事都可分。舉原子為例,不但原子可分,電子也可分。可是從前認為原子不可分。原子核分裂,這門科學還很年輕。近幾十年來,科學家把原子核分裂了。有質子、反質子,中子、反中子,介子、反介子,這是重的,還有輕的。至於電子同原子核可以分開,那早就發現了。電線傳電,就利用了銅、鋁的外層電子的分離。電離層,在地球上空幾百公里,那裡電子同原子核也分離了。電子本身到現在還沒有分離,總有一天能分裂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這是個真理。不信,就試試看。如果有竭,就沒有科學了」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是《莊子·天下》中的話,意思是一尺之棰永遠可分。毛澤東認為這是一個真理。《莊子·天下》還提出一個「飛鳥之景未嘗動也」的命題。「飛鳥之景未嘗動也」,意思是飛鳥的影子是不動的。毛澤東則看到了其中包含著的動與靜的辯證法。他《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說:「看電影,銀幕上那些人凈是那麼活動,但是拿電影拷貝一看,每一小片都是不動的。《莊子》的《天下篇》說:『飛鳥之景,未嘗動也。』世界上就是這樣一個辯證法:又動又不動。凈是不動沒有,凈是動也沒有。動是絕對的,靜是暫時的,有條件的。」從毛澤東對莊子思想哲學的評析來看,莊子的哲學是含有辯證法因素的。這正是毛澤東推崇《莊子》一書,愛引用其典故的原因。
推薦閱讀:
※關於毛澤東的神奇傳說
※毛澤東評點唐朝的幾封「上書」(圖)
※權赤延-走下神壇的毛澤東-第五章
※圖說毛澤東對體育運動的偏愛
※毛澤東祖墳風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