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心機的活法,就是享受焦慮啊
我要面對的,從來不是焦慮本身。直面困難和生活,才是真正解決焦慮的唯一途徑。
(今天的番外是好容易正經起來的西米推薦的一本超正經的書。)
我是那種典型的易焦慮體質。
所有大考前一定滿臉長痘食欲不振內分泌失調,deadline臨近事情還沒進展的話絕對著急上火煩躁崩潰,計劃好的事情如果完不成分分鐘能把自己嫌棄死。
悲觀,緊張,情感脆弱,缺乏安全感,情緒失控,止步不前,無理性否定自己,思考問題容易陷入偏激……這些,都是焦慮期帶給我的毒副作用。
再加上高中時期班裡同學就有因為焦慮被叫家長的例子,以及各種「焦慮容易導致抑鬱症」之類的言論。所以一直以來,我都理所當然地覺得,出現這種情緒是件危險的事。「人一旦焦慮,後果很嚴重」的定勢長期盤踞在我的思維里,抱定這種觀念的我理直氣壯地對焦慮情緒格外苛刻。
一有焦慮的苗頭,我就嚴陣以待,狠狠地逼著自己硬要把它扼殺在搖籃里。
當焦慮情緒無法打消,我會陷入恐慌和自責中,害怕有無法承受的結果出現,而那種內疚感會讓我更加難受。
為了達到理想的平靜心態,我聽音樂、看電影、和小夥伴出去玩,南轅北轍地做一籮筐與正事無關的事,希望以此能把自己調整到一個相對比較放鬆的狀態,讓焦慮情緒有所緩解,或可將它拋在腦後。
可是,我漸漸發現,強制性打壓焦慮的後果往往是自己真氣亂迸心情變糟,而負面的情緒還是鬼魅一般如影隨形;
非理性的自我貶抑和自亂陣腳則是再愚蠢不過的了。這種無限主觀放大困難的找虐心理,除了導致擔心的事情真的發生,以及臉上的痘痘再多一點,並沒有任何積極作用;
而那種經常聽到的「焦慮的時候趕緊放鬆下」的不負責任的雞湯理論,我是真的實踐過的。專四考試前我緊張得吃不下飯,於是被人拖出去逛了一天街,回來之後捧著錯糊了的真題徹底抓狂。
所謂的放鬆,對我而言更像是在逃避干正事,在這種帶有自欺性質的愉快玩耍空耗時間之後只能是愈演愈烈的焦慮乃至全線崩潰。
所以到底應該要怎麼辦啊喂?
既然躲也躲不過去,壓又壓不下來,想打擦邊球吧又老是迎面撞上,那就只好……繼續焦慮著了。
保持焦慮的狀態太簡單了。
畢竟我是那麼容易陷入焦慮。它就像是我一個熟悉的老朋友,我知曉它的脾性,了解焦慮期的自己,清楚有些時間浪費不起,有些事情耽誤不得。
焦慮就像是一個警鐘,時時敲打著能力餘額不足還不思進取的我,發出懾人的警告。
焦慮是潛意識深處的備忘錄。它用讓人坐立不安的折磨,提醒著今日事沒有今日畢的我不要偷懶不要心存僥倖,趕快滾去學習工作。
而更多的時候,焦慮是一面靈驗的鏡子。它照出我理性上意識到自己無能、感情上不願接受但又沒法轉化成行動的浮躁狀態,或行動不見效便十分喪氣的速成心理。
曾經我是真的特別羨慕那些擁有強悍淡定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心理素質的人,當我戚戚惶惶於一城一池之得失的時候,他們看上去談笑風生登高履險不以為意。
我有一個同學,是俄語系專業前三、全國俄語大賽名次拿到前十的超級大學霸。可是跟著她上了一個多月的自習後我逐漸發現,她平時不怎麼早起,也不像我心目中的學霸那樣天天學到夜裡12點,但罕見流露焦慮情緒。
我一度以為人各有異。某次聊起才知道,她不是不焦慮,而是不花時間抵觸焦慮,根本不把焦慮放大到成為障礙的地步。她順從焦慮的召喚,利用焦慮產生的緊迫感全速前進。
所以我看到的她,從不堆砌大量時間在學習上,而是在有限學習時間內火力全開聚精會神,無論旁邊是有人噼里啪啦砸鍵盤還是肆無忌憚吃零食都渾然不覺。
明白了這一點,慢慢地,我越來越能接納焦慮的自己,不再覺得焦慮是一種心理疾病,也不再認為,正常的生活不應該焦慮。
我也明白了,很多時候我們煩躁、恐慌、自卑、痛苦、崩潰的來源,往往不是某種情緒本身,而是我們自己對待這種情緒的態度。
如果你自己都把自己的內心搓揉得滿是褶皺,你說出的話,做出的事,怎麼可能心平氣和,舒展熨帖?
所以現在,我真正願意和焦慮達成和解了。
我要面對的,從來不是焦慮本身。直面困難和生活,才是真正解決焦慮的唯一途徑。
我喜歡那個在巨大的壓力下學起習來昏天黑地的自己,喜歡那個充滿危機感無暇理會旁人在幹什麼的自己,喜歡那個能夠正確對待焦慮情緒並痛痛快快享受邊焦慮邊奮鬥這一過程的自己。
子曾經曰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不經過殫精竭慮試錯碰壁的琢磨,不在緊張高昂的情緒引導下衝破既定思維模式的樊籬,情緒永遠不起一絲波瀾,那麼內心只能是一潭死水,沒有更多的生長力和可能性。
最後,給大家推薦社科類長知識高冷好書一本(不是廣告),這本書從文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化學、政治學、哲學、生物學甚至神學等諸多方面探討了焦慮的重要意義。
作者公然挑戰「精神健康就是沒有焦慮」的流行觀念,大膽指出「焦慮是人類的基本處境」,內容龐雜而文筆細膩。
雖然是存在心理學的專業著作,但一點都不難懂,很有啟發性,資料翔實有趣可讀性強(中間各種未婚媽媽的臨床案例讀得我津津有味):
「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羅洛·梅的著作,豆瓣評分8.5的《焦慮的意義》。
作者:小雯,Queen主義編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