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三陵3000文物重回地下:6人用一整天搬龍袍(圖)|文物|出土文物
現場圖
原標題:原標題:給龍袍「搬家」6人用了一整天
十三陵定陵3000文物重回地下 新庫房恆溫恆濕又寬敞
本報訊 (記者葉曉彥)明十三陵定陵地宮3000餘件出土文物重回地下。十三陵特區辦相關負責人今天介紹,此次搬家工作3月27日正式啟動,11月18日基本完成,用了近8個月,3000多件文物包括器物、絲織品等,「1956年它們出土之後,就一直存放在地上的老庫房裡,這次重回地下,可以在寬敞舒適的環境里永久保存。」
今天上午,記者跟隨工作人員走進定陵一處不起眼的小門,走入地下二層,邁過3道鐵門,來到了存放織品文物的房間,每個位置都站著安保人員。空氣里飄著一股樟木的味道,感覺濕度適宜、溫度舒適。「這是我們新庫房的最大特點,利用先進的技術讓庫房達到恆溫恆濕,最大限度延長文物的壽命。」工作人員說。
存放織品的庫房裡,正對大門的一整面牆擺著30個大抽屜,10個一摞,分成3組,抽屜長近3米。工作人員拉開其中一個,萬曆皇帝穿過的龍袍出現在眼前。龍袍呈完全打開狀,由於年代久遠,已經出現碳化跡象,尤其摺痕處已經發黑,甚至出現碎片。「織物最『嬌氣』,對乾濕度的要求特別高。」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件龍袍出土的時候就是摺疊著的,加上以前的老庫房只有200平方米左右,空間和條件有限,只能原狀保存。但新庫房的面積比老庫房大了4倍之多,有足夠的空間存放,因此將這件龍袍展開存放。
「給這件龍袍搬家可費了勁了,6個人用了整整一天的時間。」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給文物搬家程序複雜,從文物清點、拍照、包裝、裝箱、運輸、拆箱、分類到完成上架,至少都要經過六個環節。由於體量很大,工作人員為這件龍袍特製了一個封閉的囊匣,將文物平移至囊匣,「精神高度緊張,一個碎片都不能放過。」運送一件龍袍,從清點、包裝、運輸、走樓梯放到地下二層文物庫房,不足100米的路程搬運了一個上午,還不包括衣物上架的時間。
相關負責人表示,搬家之後,有條件展出的文物將會在定陵出土文物精品展輪流展出。
推薦閱讀:
※「文物」不是「古玩」
※為什麼博物館裡青銅器古董的銅銹有紅色、紫色等各種鮮艷的色澤?
※[考古日報Vol.130]山東東阿大秦村發現北朝至五代寺廟和行宮遺址
※柴窯及柴瓷是否真實存在?抑或只是虛構?
※考古出土的人類遺骨,在鑒定之後會如何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