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人生》之十六
第五節 調節自己的情緒
快樂的第五個秘訣,就是調節自己的情緒,讓快樂的細胞活躍起來,讓快樂的念頭活躍起來。
快樂的情緒會傳染。當我們起心動念,生起來的念頭是快樂的,慢慢地情緒就變得快樂起來;如果想的都是一些煩惱的念頭,越想越煩,就煩得沒邊了。一個人如果天天看到不快樂的事情,他的心也很難快樂起來。如果我們每天跑到火葬場去看一次,或者每天到醫院的重症病房去看一次,接連看三天回來,可能就會哭了。想修無常觀的人,就要到那裡去看看,那裡是沒有快樂的地方。
為了能夠把自己的快樂細胞啟動起來,有時候我們也不妨模仿一下阿Q,安慰一下自己。阿Q現在被很多人褒揚了,但如果運用不好,阿Q精神是非常麻煩的。現在大家看看,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小孩子,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裡打仗,戰爭勝利了有各種各樣的獎勵,不能當飯吃也不能當錢用,但他們就是沉迷在裡面,完全是阿Q。我聽說現在還有玩「偷菜」遊戲的,三更半夜起來「偷菜」。 「偷菜」偷來幹什麼?就是玩玩唄,是吧?有一個人上早課之前先「偷菜」,偷偷偷,早課也忘記去上了。還有一個人,三更半夜起來「偷菜」,要他老婆也起來陪他「偷」,他老婆不起來,他就提出離婚;「偷菜」偷到離婚的程度,比現實當中偷菜還要嚴重。有人問,出家人玩「偷菜」犯不犯盜戒?盜戒雖然不算犯,但是有偷盜的心,起碼盜的威儀還是犯了。
就是這樣的一些所謂的「快樂」,為什麼有人會從中感覺到安慰和滿足?因為現在社會競爭太激烈了,在現實當中,在這麼多人當中,想脫穎而出,想有所成就,不是一朝一夕的。物質享受慣了的人,吃不得苦又不想吃苦,想出人頭地,得到別人讚譽,現實當中又沒人讚譽他,就在網路中找那些影子來讚譽自己。那些影子程序也是人編排起來的。阿Q他是怎麼自我安慰的?人家打他了,他說:「我是你爹,你打的是你爹,不是打我。」 一想別人是在打他爹,他就很高興,自我安慰了,不受傷害了,這就是阿Q精神。很多人跟阿Q一樣,在這上面沉迷了。
實際上我們可以去了解一下自己的心念。調節自己心念的方法有很多,只要讓自己冒出來的念頭是正面的就可以。按佛法所說,一切身口業都根據我們的意業而展現,外在的世界有多麼莊嚴,首先是靠我們的內心構想出來的。這個寺院蓋得這麼好,是設計師和住持互相交流而產生的結果。這個殿堂的柱子上有蓮花,也是設計師的構想;想到了才能做到,想不到就做不到。所以,如果我們想到的東西是好的,我們的世界就已經開始往好的方向發展;如果我們想到的事情是壞的,那一定會往壞的地方發展。
啟動我們心中的快樂細胞,就是要不停地感受自己是快樂的,讓自己處於滿足感當中。知足者常樂。不滿的人會很痛苦,因為不滿是一種以慾望作為衡量尺度而導致的現象——慾望滿足就滿意了,慾望不滿足就不滿。但什麼東西才能讓我們真正地滿足呢?小孩子要玩具,要吃水果,不要學習,如果我們讓他一輩子都堆在水果、玩具當中,不要學習,這不就讓他成了白痴嗎?當我們滿足自己的任何一種慾望,讓這種慾望成為生命的全部的時候,沒有一個人不會成為傻瓜。慾望都是暫時的,這個時候需要這個了,那個時候需要那個了。你一個人孤單的時候,需要找個朋友聊聊天;如果哪個人一天到晚都要跟你聊天,不讓你睡覺,你眼睛睜不開了還要跟你聊,恐怕最多兩天你就會逃之夭夭了。在這個世界,我們企圖通過滿足自己的慾望來獲得快樂,這是不現實的,因為慾望永遠滿足不了。所以我們需要隨時協調自己,協調不了,內心就會產生漏洞,就會有不滿的心態。
事實上,我們感覺有漏洞,是被別人騙的;別人覺得必須這樣,我們也覺得應該這樣,否則,就覺得自己有漏洞了,自己匱乏了。比如說,別人認為現在人應該有一輛車,然後一看自己沒有車,就覺得痛苦了——人家都有車了,我沒車。可是以前大家都沒有車的時候,有一輛自行車就挺好。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同的文明在不停地展現,新的文明往往會取代舊的文明;但是古老的文明,像宗教、傳統文化和一些民族精神,是無法取代的。因為這些文明是讓人把自己的慾望、錯誤的觀念消除掉,這些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地方。如果一個人懂得一個民族的精神,或者具有一種宗教信仰,那他內心的標準就會降得很低,慾望的需求會放得很少。
每一個人不是擁有得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從而導致了痛苦。 「良田萬頃,日食三餐;廣廈千間,夜卧八尺」,我們每個人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並不是特別多。所以我們對自己快樂的指標要放低,對生起的念頭要有所訓練。
首先,不要生起負面的、讓自己痛苦的念頭。
這是我們在實修過程中必須要注意到的。任何一個念頭生起來,只要它是傷害自己的、讓自己難過的,它就是負面的,我們一定要發現它——這是一個病毒,它快要開始傳染了。那怎麼辦呢?先要把它消毒。消毒就是懺悔,就是認錯,知道這是錯的,我們不應該再這樣想了。當我們看到別人的錯誤,覺得這人真討厭,讓我們很難過,想哭,那就要知道:「病毒」已經滋生了,我們要趕緊把它消滅掉。
有個人妻子有外遇了,他生氣得不得了,一定要離婚。他妻子很坦誠,承認不小心跟別人有過一次錯誤,她再怎麼懺悔認錯都無濟於事。後來他跑過來問我,他該怎麼辦。我問他:「你離婚了以後,是不是打算不結婚了?」他說:「還是要結婚的,不結婚怎麼行?我才四十歲。」「那你再結婚是不是還想找一個處女啊?」他說:「不太可能的,四十歲還找什麼處女啊?」「那你找的那個人,不是也跟別人有過關係的嗎?」他想了半天,說:「對啊!哎,不過那不一樣的。」我說:「怎麼不一樣呢?你覺得你妻子做人行嗎?」他說:「做人行,各方面都好,就這個我受不了。」我說:「她不就是有兩個人嗎?你如果再找別的女人,她起碼也有兩個,說不定還不止呢!」後來他也想通了,覺得他妻子跟他在一起十幾年了,各方面都特別好,人都不是聖人,誰會不犯錯誤呢!也就原諒她了。
所以有時候,人就是憋著一口氣過不去頂在那裡。如果對於人生的很多遭遇,把這個緣分拿過來看看,氣就消了——各人都有各人的緣起,既然是這樣的緣,我們能不能找到更好的緣呢?關鍵還是在我們心中,如果我們把它想開了,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當然我們要做得最好。做得最好是什麼?做得最好就是成佛,絲毫煩惱都沒有;做得最好就是像佛陀那樣,把自己身上的肉都割給別人吃了也不會痛苦。做得到嗎?釋迦佛修各種各樣的苦行,受盡折磨,受盡污辱,他內心依然是為眾生著想。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想不開的事情,確確實實是我們自己的智慧、福報、過去所種的因都不夠。所以一旦遭遇到這些不良的現象,不好的念頭生起來,最快的解決辦法就是把這個不良的念頭趕緊消除掉;只有消除了內心的抱怨、不滿、難受,我們才會更有智慧、能更好地來處理自己的人生。
要消除負面的情緒,這是第一點。
第二,培養正面的情緒。
包括兩方面,其中一方面,對生活要有所樂趣,特別是在家人。比如說,享受天倫之樂,把自己的家整理得舒服一點,去做一些讓大家高興的、對自己的生活健康有益的事,例如藝術、音樂、旅遊、購物等,了解一些對自己、對他人有好處的事情,到社區、到寺院去做做義工……要在物質上、生活中建立一個良性的機制,創造條件讓自己快樂,並幫助別人快樂,不要讓痛苦的情緒總跟自己過意不去。
哪怕是靜靜地感受一束陽光、一陣輕風,或者在生活的物質方面、有相的方面去調節。比如有些在家的女眾居士,特別喜歡丈夫送她一束花,這也是從西方學來的,中國人以前沒有這個習慣。或者可以種些植物,有很多盆景也很漂亮,這些東西都能把我們的生活情趣調動起來,讓我們保持心情愉悅。條件好的,可以做得好一點;條件差的,至少把家收拾得乾淨整潔,也是蠻舒服的。這些是需要自己或者家裡人去處理的。在一個道場裡面,或者一個團隊裡面,這些也都需要,實際上也花費不了我們很多時間。
另一方面,培養正面情緒更重要的一個辦法,就是要能看到自己生起的這些念頭基本上都屬於善念;一旦不滿的情緒生起來,要轉化成一種滿足感。常常要告訴自己:我很知足了,我很感恩了!很感謝身邊的這些人,包括朋友、子女、後代;在煩惱、睡不著的時候,可以給他們打個電話聊聊天。也感恩佛陀,讓我們有幸遇到了佛法;可以靜下來念念佛,讓自己的心靈完全凈化。
第三,安住於正法。
正面的念頭,一方面是世間的善法,幫助別人做好事的心、感恩的心,事情要往好的地方想;另外一方面就是要讓自己的心安住於正法。
我們學佛的第一個階段是向佛菩薩求福德,這是打基礎;第二個階段是向自己去求,是求改變我自己,讓自己身心行為改變,向佛菩薩靠近;第三個階段,已經不再有負面的、煩惱的、痛苦的東西影響自己了,就要把佛法那些特別高深微妙的教理、法理貫穿在自己的身心中。
有些居士可能還沒有一個修行的方法,出家師父肯定是有的。比如說凈土宗,我們念「阿彌陀佛」的時候,需要去感受沒有妄想的這個心是什麼樣子的。有些人總覺得念佛要達到一心不亂,自己念了這麼久,怎麼妄想還那麼多,還不受用,就很難過。實際上,拿念佛當作一個方法、一個過程,為念佛樹立了另外一個目的,這就錯了。其實除了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這個目的以外,念佛本身就是目的。往生極樂世界,現在能去也可以;現在不能去,臨終時再去,就要靠你信心具足。那麼當我們現在念佛,就專心去感受念佛,就去感受正在念佛沒有其他妄想的時候,心是什麼樣子的——你看看這個心有多清凈、多莊嚴。它一定是最平靜、最明亮、最安穩、最有智慧、最不動搖,與輪迴正好相反;輪迴的特點是雜亂無章、變化無常、不能作主,所以會輪迴於六道當中。如果是參禪的人,他就一定要能夠參到妄想沒有生起來之前,心是什麼樣子。
快樂也很奇怪,它是可以培養的。我們要想獲得快樂,就要把感恩的、歡喜的正面情緒調動起來。而且調動起來以後,要不停地去感受它,增長它;不去增長它,我們就培養不出這種習慣,就不會有真正的快樂。念佛修行這種禪定,也是可以培養的。沒有哪一個人念佛,突然一下子就一心不亂了,不可能是這樣。你今天一分鐘兩分鐘一心不亂,明天三分鐘四分鐘一心不亂……它的力量會慢慢地增長。「德高道老」,道德高了以後,道要老,老就是從嫩開始慢慢培養起來的,不是一下子老的。如果不去持續感受快樂的情緒的話,我們也很難快樂起來。比如說,有些人跑很遠去見一位自己喜歡的人,或者見一位師父,跑了很久才見到對方,很開心,然後離開時他又哭鼻子了。這樣的人很多,實際上他不具備快樂的情緒。快樂的情緒是怎麼來呢?當我們看到佛菩薩或者喜歡的人時,生起了歡喜的心,要持續地去感受這種歡喜。像現在每年過年回家的人很多,從外地回家看到親人我們很快樂;回家感受到這種親情的溫暖後,我們要把這種溫暖帶到以後的生活當中去,使它增長。當然,也有人擔心不回家,家裡人會罵或者有其他想法,所以像還債一樣地回去看一下,那就不是真正想回家。當感受到快樂後,我們要不停地去把握、複製這種快樂的感覺;這個感覺複製出來以後,下一次想要快樂了,就可以去感受快樂。親人在,就去感受親人;佛菩薩在,我們就去感受佛菩薩;念佛,就感受佛的境界;參禪,就感受法的境界;持戒清凈了,就感受正法時期佛弟子都持戒清凈的境界——當我們感受到持戒清凈的那種莊嚴時,就不會覺得這樣也束縛,那樣也麻煩。
快樂是一種情緒,需要我們慢慢地去培養,從有相的生活當中,到我們的思想深處,再到正法,這有一個過程。這是快樂的第五個秘訣。
分享:
115
喜歡
11
贈金筆閱讀(5250)┊ 評論 (5)┊ 收藏(3) ┊轉載(20) ┊ 喜歡▼ ┊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 排行榜 |
---|
前一篇:《快樂人生》之十五
推薦閱讀:
※彌勒佛的來歷和化身!保佑眾生平安快樂!
※永遠不要透支快樂
※知足讓人快樂,感恩讓人幸福
※朋友,你能找到快樂嗎?
※快樂入園:家長「六要」 & 「六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