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立體哲學體系

立體哲學體系

柳下子

立體哲學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範疇及其內在關係和規律性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全方位立體研究的科學。

老子道德經上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構成世界。這是世界萬物存在變化的三層次關係,其中「三」字屬於人們認識萬物世界的第一層次。

世界萬物首先是由實體組成的。實體是能力,性質,和活動的依附者,是性質和活動的根據(洛克定義)。 世界、國家、單位、家庭和個人都是實體,他們是組成社會關係的基本細胞和肌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講的就是這層次的內容。

實體包含主體與客體兩個方面。主體是人類意識,客體是無意識的物質,也就是自然世界。人類是主體,自然界則是客體,人類與自然形成世界實體。人的靈魂與肉體是主客體關係,人也是實體。

主體是有意識的,意識是人的大腦的機能,是人類的思維活動,它具有認識它以外事物的能力,是主動而自由的。客體物質是物質的客體層次,即物體,它是堅實的,有廣柔,有形狀,脫離人類思維而獨立存在,不需要人類的存在而存在,它是被動。

物質與意識的關係是哲學的基本問題,這種關係在實體層次的體現就是主體意識與客體物質,客體物質是指物質現象層面。物質現象千差萬別,世界萬物各有自身特點,這才構成豐富多彩的世界,這是物質存在最豐富的一個層面,其活動屬於機械運動。由此而形成的主體意識,也是人的心理思維現象及其活動,它同樣是千奇百怪的。不過,不管它們如何千差萬別,千奇百怪,都是在主體與客體的關係中存在著,由此構成萬物世界的實體層次。人的本能慾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慾望意識也屬於這層次的內容。

還有,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百姓在地下生活是各式各樣的,神仙在天上飄來飄去的,說的也是這層次內容,西方也有天堂和地獄的差別,道理一樣。這反映出人類在改造世界,認識世界過程中的一種淺層意識水平。在科學無法解釋生命起源的時代,人們只能相信上帝。

主體與客體的關係是相反的,可以相互作用,構成實體層次的循環。

研究主體意識思維活動和客體物質現象、形式的科學有多種,邏輯學包含其中。邏輯學裡的同一律,排中律和不矛盾律,還有演繹和歸納法,都是研究實體層次哲學所要遵循的定律和方法。

對於實體的主體與客體關係,我們先要給它定位。「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指的是精神,器是物體,這也是主客體關係。那麼,我們可以確定主體為上,客體為下,實體是由上下一條直線構成的,老百姓講天上地下就是這個意思。

形而上、下關係是哲學研究的首先層次。

老子道德經里的「二生三」,「二」指世界萬物存在的第二層次。

物質客體是指物質現象和形式。如人的生命從客體角度上講就是人的肉體,自然生命現象。在人的生命過程中,他要同其他人和物發生聯繫,相互作用,他有父母子女,他要吃飯穿衣,對人一生來說,這種關係是相對穩定的一旦關係被打破,生命過程就會受到影響甚至結束。人的生命就是一個過程。野生動物生存環境被破壞了也會滅種的。

行星繞太陽旋轉形成太陽系。太陽有引力作用,行星有斥力反作用,作用與反作用達到平衡,才形成太陽系相對穩定狀態,也保證其生命過程的延續。這些都屬於物質關係層面的內容。

在社會領域裡,人的自然和社會生命也都是在一定社會關係中存在的,社會關係是人類社會存在的第二層次內容。

在社會關係中,人有群體和個體之分。群體主體佔有和掌握客體物質資料,則形成整體,他們具有非我性,是統一存在的。個人主體佔有和使用客體物質資料則形成個體,他具有自我性,是獨立存在的。社會關係層面包含整體與個體兩個方面。公有制和私有制社會就是這樣形成的,他們都具有相對穩定的社會基礎,也都有其社會生命的過程。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理論屬於這個層面的內容

按照中國陰陽相反相成的哲學思想分析整體與個體的關係,整體為陽為正,個體為陰為反,陰陽相反,又可以相互聯繫,形成一個圈子,這便構成社會關係層面。在陰陽相反關係中是可以取中的,中正求和則可以保持陰陽平衡,從而保持其生命過程的持久性。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和」字就體現了這方面的哲學意義。

另外,在陰陽相反關係中還有度的概念,即陰陽雙方都必須適度存在,保持相對關係,不能走極端,過度則物極必反,轉向它的反面。度也是社會關係的底線,意識形態領域的價值觀念,道德體系,理想信念等都是建立在適度的社會關係基礎上的,社會關係上的過度,會使這些內容塌陷下去,形成社會黑洞。國家、單位、家庭和個人都在這種社會關係中存在。

整體與個體相反關係相對平衡存在遵循適度性,取中律,反過而不及三大定律。

我們先給整體與個體定個位。按照世界流行講法,左為公右為私,那麼,社會關係層面上的整體與個體關係也就是左右區分的。社會關係在左右方面形成直線,與上下主客體關係的實體的直線交錯,便形成上下左右平面,這就是靜態存在的現實圈子。擴展一下,它還有上左,上右,下左,下右四個角,相互構成一個「田」字,它也是個圓。上左為整體非我意識,適度的非我意識就是大公無私,為人民服務思想。上右為個體自我意識,適度的自我意識是獨立自由思想。下左為整體公有財物,下右為個體私有財物,四個角也各有其內容。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是公有制,但有經營自主權,還有農村土地屬於集體所有,可以實行土地承包制,個體獨立的私有經濟同國家法律統一,這都屬於整體與個體關係,他們在上層意識方面都有非我與自我的區別,這些關係都是個「田」字。所謂的市場經濟就是建立在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農村土地承包權和個體私營企業獨立存在的平等聯繫中,橫向關係;而社會主義則體現在國有資產,集體財產和國家法律統一的基礎上,縱向關係,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就是這樣結合起來的。這其中,國有企業整體中有自主權個體,個體私企獨立中服從國家法律統一,這也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相反相成之理。

在社會靜態現實圈子裡,由上下關係構成的實體,是在左右平衡穩定的社會關係中存在變化的,失去平衡,即便是實體發展的很快,也會象船一樣沉入水底。所謂失去平衡,就是左過度走向極左,不要右;右過度走向極右,不要左,這樣實體都會在發展中因失衡而翻船的。如資本主義社會在發展中出現周期性經濟危機,前蘇聯社會主義國家解體,都是因為在這個層面上失衡造成的。當然,他們會找到恢復社會平衡的補救辦法,但也難以改變其制度上的缺陷。中國正是吸收了這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之後,才選擇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從我國社會發展的實踐過程上來看。我國社會發展最平靜的時期是在1949-1957年。從1957年反右,辦人民公社開始,直到「文革」結束,這是東風沖西風時期,左強右弱,中庸者則扶右抑左,保持社會平衡。這是社會從相對左走向極左失去平衡的原因造成的,結果是我國經濟走到崩潰的邊沿.

1978年,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極左傾向被遏制後,社會上又出現了西風沖東風的傾向。這是一種從相對右走向極右的衝擊力,它一旦達到目的,我們國家政權就會走到危險的邊沿,國家就會分裂,經濟同樣會倒退,前蘇聯解體後的社會發展狀況已經驗證了這一點。這時期,中庸者又扶左抑右,保持左右平衡,維持社會穩定。中國這艘大船所以能在風浪中依然前進,中庸文化的平衡力量不可低估,它象是保持大船平穩航行的平衡桿一樣。所以,這時期,鄧小平同志講:「既要反右,又要反左,重點反左」。這指反極左和極右,保持相對左和相對右的平衡,這樣社會才能在穩定中發展。

現在,我國開始建立和諧社會,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就是說要在左右平衡的社會關係中向前發展。中國這艘實體大船,應該從波浪滔天的風浪中駛向平靜穩定發展的海域了,

老子道德經里的「三」和「二」都搞清楚以後,那麼,「道生一」也就好分析了。

道是什麼?道就是社會運動變化的本質規律,從內容上說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對立統一,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矛盾規律。唯物主義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物質,它是客觀的,實在的,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唯心主義則是意識決定物質,物質為意識服務,它是主觀的,虛無的,拖著社會向後失落。客觀與主觀的矛盾對立變化,便構成了社會動態變化規律。

從我國社會發展的實踐過程上看。改革以前,我國是計劃經濟,單一的公有制體制,絕對的縱向聯繫,國有企業沒有經營自主權,農村人民公社不允許土地承包,社會上更不允許私營經濟存在,因為那都是資本主義的東西。改革開放以後,國有企業有了經營自主權,農村實行土地承包,個體私營經濟也得到發展,這作用於計劃經濟體制,打破了縱向聯繫,形成市場的平等聯繫,市場經濟促成了社會發展。但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上又出現自由化和私有化傾向,國有企業出現國有資產流失,農村承包土地者把集體財產佔為私有,個體經營者也傾向私有化。這時國家整體才反作用於私有化傾向,從而形成了國有財產與經營自主權,集體土地與承包經營權,私營經濟與國家法律統一,整體與個體結合,縱橫平衡的新經濟體制。這就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變化過程,也是客觀變化規律與主觀唯心東西之間的矛盾對立變化。

農村土地承包第一村的小崗村,農民通過按手印方式搞土地承包,打破了人民公社集體生產方式,這是相對右作用於極左。但土地承包以後,很多集體經營項目被私人佔有,小崗村的農民並沒有真正富裕起來。政府下派幹部沈浩當村支書後,把私人佔有的集體經營項目收歸集體所有,又收回部分土地承包權規劃新村落,農村面貌得以改善,這是相對左反作用於極右。當沈浩三年工作到期時,農民又用按手印方式留沈浩再干一屆村支書。這樣集體經濟與土地承包經營之間便可以相對平衡發展了。象這種否定之否定的矛盾變化規律在很多國有企業和農村的改革過程中都是存在的,這就是存在於我國改革過程中的社會動態變化規律。所以,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改革三十周年大會上講,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的成績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勝利。

我國改革實踐創造出很多新成果,我們只需要把它歸納總結,提煉分析出來,使之形成理論性東西即可,這樣才可以用理論解決社會問題,指導社會科學發展。

具體分析這種矛盾對立關係可以看出來。這其中的相對右作用於極左,反過來,相對左再反作用於極右,這就是相對左和相對右與極左和極右之間的矛盾關係,這是一種交叉邏輯的對立矛盾。這裡邊在相對左和相對右的相反關係中存在客觀聯繫,陰陽相因則生,它形成辯證法。而在極左和極右相反關係中是沒有客觀聯繫的,在兩者之間轉換,只能是主觀意志的產物會形成自相矛盾泥坑,陰陽過而不及則死。這就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在整體左和個體右相反相成的圓形現實圈子統一中的矛盾對立關係。

在社會動態矛盾變化規律中應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對立統一,否定之否定,和質量互變三大定律。

不過,馬克思的否定、肯定和再否定規律只有三個點,而在我國現實中存在的辯證法和自相矛盾的交叉對立關係卻有四個點,也就是肯定相對右和再否定進入相對左客觀聯繫與否定極左和再肯定進入極右主觀意志轉換,這兩方之間是交叉邏輯關係,在客觀聯繫作用反作用於主觀意志時,主觀意志同時反作用又作用於客觀聯繫,這同三點式否定之否定規律在矛盾統一點上是有區別的。

實體在社會關係里存在,矛盾規律中變化,是可以分出前後左右十字路口的,他朝那個方向發展都可以,但不同方向有不同的運作規律。其中左整體和右個體是在靜態社會關係層面上存在的,左整體有相對左和極左的矛盾內容,它是要整體不要個體,要縱不要橫,要順不要逆的;而右個體則有相對右和極右的矛盾內容,它要個體不要整體,要橫不要縱,要逆不要順,各行有其道。若雙方不在同一個現實圈子裡,是相互不矛盾的,實體在各自直線上存在會形成兩邊平行發展的平面,都一條衚衕走到底。冷戰時期的社會就是這樣的,不過那樣世界也就東西分裂開來。若雙方進入同一個現實圈子,一條衚衕狹路相逢,那必然發生衝突,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中國社會是這樣存在的。其實,左右雙方的矛盾內容都是半實半虛的,相互衝突也區分不開真正的矛盾是非。那麼,前者取左右之精華,把相對左和相對右辯證聯繫起來,矛盾內容全實,就可以藉助東西風力,從風浪中走出來。而後者取左右之糟粕,在極左和極右兩個極端之間主觀轉換,就會掉進左右衝突風浪中的自相矛盾泥坑,矛盾內容全虛。前後矛盾對立變化才可以真正拉開矛盾是非。

其實,這種左右衝突只是社會變化的外因條件,前後矛盾才是變化的內因根據。東西風浪滾來滾去,分開的是前金後沙。

辯證法與自相矛盾的交叉對立關係是雙曲線矛盾規律。從中國文化上講,太極圖是個圓,陽順陰逆,中間有條線,陽中有少陰,陰中有少陽,這是基本結構。我們把它前後定位,放倒後拆開來看。陽代表左整體,陰則是右個體。相對左陽順時針推動現實向前發展,不能過度,過度走向極左,少陽會壓抑陰個體,向後失落。物極必反,現實便轉向陰個體逆向向前發展。當陰個體走向極右少陰時,又會破壞陽整體統一,同樣物極必反,現實又轉回陽整體發展,以此循環往複。這便形成了陽左整體與陰右個體辯證轉化推動現實向前發展的曲線規律,同極左少陽與極右少陰自相矛盾轉換拖著現實向後失落的曲線規律,兩條曲線一實一虛對立變化,在圓形現實圈子上統一的矛盾規律。

在對立統一的矛盾規律上加入整體與個體相反轉化關係,能形成平面曲線運動規律,一百八十度。而當這種曲線運動又通過實體的主客體相反關係體現出來時,它就變成了立體的螺旋曲線運動規律,三百六十度。所以,圓形現實圈子的矛盾變化規律是實與虛對立的雙螺旋曲線運動規律。

單一公有制和單一私有制社會在左右兩條直線上運動變化,其變化規律也都是兩條矛盾對立的雙曲線,只是在上下前後平面上存在而已。這種社會結構,使其社會在前後運動變化中常常會發生周期性危機和危險,向前走著走著就拐彎向後轉了,是左右關係不平衡原因造成的。只有在整體與個體相互聯繫的社會關係中,才能形成雙螺旋曲線運動規律,使社會在立體結構中平衡穩定地變化發展。

從我國改革實踐中看。城市改革,政府對國有企業放權又收權,這是一個上下左右轉換的圓形關係,本身並無矛盾,它象歸納和演繹一樣,屬於形式上的活動。對有的政府與國企而言,放權企業國有資產流失,收權企業又回到封閉僵化的體制中,無法在市場中競爭發展,放權收權國企都不行,這就是在虛螺旋曲線失落之所在,企業會一步一個泥坑地往後陷落。而對有的政府與國企,放權企業獨立在市場中很好發展,收權政府又集中統一發展,形成生動活潑的發展局面,這是在實螺旋曲線上變化中所在,企業會一步一個台階往前走。

其實,企業在失落過程中,企業內部也有實螺旋曲線變化力量,只是勝不過虛的而已。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內部也有虛螺旋曲線失落力量,只是被實的戰勝而已。國有企業都是在實與虛雙螺旋曲線矛盾規律中存在變化的,這很形象,並不晦澀。

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被定性為封閉半封閉狀態,半封閉指社會主義國家,他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開放。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也是半封閉半開放的,他們只對資本主義國家開放。全封閉是指存在於我國社會內部的是指封建社會殘餘。改革以後,我國社會是對世界所有國家開放的,這才是全開放社會。

在改革開放中,什麼是社會最大問題?其實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右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從內容上都是半實半虛的,最大的障礙在後全虛內容上,即封建社會才有的宗派勢力和封建意識,及一些新生的東西。在改革浪潮興起時,左右勢力不斷衝突,社會上泥沙俱起,一些本來已死亡的東西,也死灰復燃。所謂宗派勢力,它是以上天神權合,下地私利分的關係形成勢力的,停留在實體淺層次。神權合壓制市場獨立,私地分又分裂整體統一,故形成一種全封閉的現實,其表現形成也各種各樣。宗派之間相互爭權奪利,內鬥內耗,形成如同諸侯割據,軍閥混戰一樣的局勢,很多現實圈子都有這種情況,這叫窩裡斗。在這種環境里,大公無私成了笑柄,脫開環境,獨立自由去經商辦廠也是一條出路。對現實失去希望的人,退隱山林,出家為佛,尋找桃花園,南山底下去耕田,改革中不是沒人選擇這條路。

具體說,改革以後,社會上出現了權錢交易現象,權私轉換。權屬於極左壓抑個體獨立,擾亂市場秩序,私則極右破壞整體統一和秩序,雙方轉換屬於主觀意志的產物。而且,這種交換又常常和酒色聯繫在一起,人的本能慾望是其動力,加入了社會條件。它是自相矛盾轉換的慾望亢奮的泥坑陷阱黑洞。

自相矛盾泥坑是什麼?現象地說就是在社會中存在的黑洞,一旦人和事掉進去,就返不回來了。抽象地說,它違反淺層形式不矛盾律,中層社會關係又過而不及兩面走極端,深層上又是主觀唯心轉換內容,在三層次的規律上都是錯的,是錯了又錯再錯的東西。人要麼就在實螺旋曲線中向前發展,要麼就往虛螺旋曲線的黑洞里走,不進則退。人掉進黑洞的感覺就是世界上除了權欲和私慾,沒別的東西了,一片漆黑。什麼信仰、秩序、道德體系、價值觀念通通都是騙人的,社會上出了陽光也必抹黑之。

由於權欲和私慾之間無客觀,是相反的形式,所以,在這兩者之間轉換中形成的作用與反作用就是一個陷阱。人自身掉進去,周圍現實也別想好過。左現實人與其結合作用於右,自相矛盾者一轉換反作用回來,左人便掉入陷阱。右現實人與其結合,反作用於左,自相矛盾者再轉換又作用於右,右人掉入陷阱。自相矛盾者如此循環往複地轉換,現實中四個角的人和物會轉著圈的往裡填,總也填不滿。辯證轉化力量弱小時,想把左右兩路人和物從陷阱里拉出來,拉不動,量不夠。這就是自相矛盾的力量所在,虛的空的東西,但實東西卻填不滿它,無可勝有,所以,可不能輕視它的威力。

對左右不矛盾存在的現實人來說,他們似乎認識不到這一點,他們的相反關係之間還有個泥坑和陷阱?左右兩面還屬於平面思維,沒有形成立體思維,自相矛盾者是在立體社會關係中產生的新病毒,是取左右之糟粕者,所以,他們很難認識之,也缺乏足夠的應對辦法。

當左右衝突風浪減弱時,社會便進入相對穩定發展時期,被大浪掀起的泥沙會漸漸消沉下去,社會也到了泥水分清時,渾濁不再。

再說中庸文化。在中層社會關係中,當左整體與右個體發生衝突時,中庸者可撫弱抑強,保持左右平衡,維持社會穩定。但在前後矛盾變化中,當現實拉開矛盾差別,中庸者是不可平衡的,平衡就意味著調和矛盾是非,克新復舊。《周子通書》上講,剛柔可以取中,善惡不能取中,就是這個道理

「道生一」是社會動態變化規律,深層;「一生二」是靜態存在的社會關係,中層;「二生三」是實體關係,淺層,三條直線交錯便構成立體哲學體系。

「道生一」是「太極生兩儀」,深層次上有兩儀,即動態變化規律中有主客觀對立面,辯證生產力與慾望驅動力的矛盾,這是馬克思主義對立統一規律。在太極圈子裡,我們不能把三條直線上的三種相反關係都封閉起來,作繭自縛,必須打個缺口,讓它前後通暢,成為無限變化的矛盾規律。

「一生二」則是「兩儀生四象」,中層上分私象,前左整體生產力、前右個體生產力、後左權欲、後右私慾,也就是相對左、相對右、極左和極右。在前後矛盾規律上,加入整體與個體相反關係,則形成交叉邏輯關係,相對左對極右。相對右對極左,運動起來它就變成動態雙曲線矛盾規律。社會上常講反左反右,其實,就來自於後左後右,是用前左前右交叉制約之。這是有完整理論體系的,誰也不能毫無根據地就講反左傾,反右傾,這都有譜的。中國的譜,馬克思主義的魂,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之理,戰爭時期如此,改革年代亦如此。有了譜,我們就能演奏出各種各樣美妙的樂曲。

「二生三」是「四象生八卦」,淺層的。前左上整體生產力意識(人)、前右上個體生產力意識(人)、前左下整體生產力行為(物)、前右下個體生產力行為(物)、後左上權欲意識(人)、後右上私慾意識(人)、後左下權欲行為(物)、後右下私慾行為(物)。在立體八卦中,每卦都是三維一體的,有形式現象,有社會關係有本質內容,層層深入。三層次,六維關係是立體哲學的基本結構,由此形成圓形立體社會。在立體關係中,才能展開雙螺旋曲線矛盾變化規律。

《形式邏輯》里有個方框,上和下反對、上下從屬、左右交叉肯定與否定不矛盾關係,這很像靜態現實圈子的「田」字。《辯證邏輯》是在前後左右方框里有交叉邏輯對立關係,左右肯定與否定是矛盾關係。靜態方框是有限的,閉環,動態方框無限,開環。其中,左右陰陽相反關係是對應上下實體的,而陰陽相互聯繫則拉開前後矛盾變化規律,陰陽相反相成,動靜結合,則形成立體體系。

用太極說西方哲學邏輯:「太極生兩儀」是對立統一;「兩儀生四象」進入《辯證邏輯》,有左右交叉邏輯關係,肯定與否定是矛盾關係;「四象生八卦」則進入《形式邏輯》,肯定與否定交叉不矛盾關係,兩者結合則會形成立體邏輯。

我們再分開看,意識在上,物質在下。上主體意識可分為左整體非我意識、右個體自我意識、前客觀辯證意識和後主觀自相矛盾意識。意識有在自我與非我之間左右轉化轉換的雙曲線矛盾規律,這才拉開前後主客觀意識的矛盾差別。

下客體物質現象可分為左整體物質經濟基礎,右個體物質經濟基礎。前客觀本質聯繫,主要指物質的生產力,生產力可以辯證轉化,將整體與個體聯繫起來。後有追求物質利益的慾望驅動力,整體與個體之間的利益現象無客觀聯繫,是不矛盾存在的,主觀將其聯繫轉換,則形成自相矛盾泥坑。在整體與個體之間存在雙曲線矛盾規律。物質和意識都有三層次關係,而且是五行結構的。

佛洛依徳《精神分析學》把意識分為本我潛意識、自我前意識、超我意識三層次。本我、自我、超我是建立在單一私有制基礎上的,故意識也有淺中深的區別,它也是三點。在整體與個體結合的社會關係中,淺層主體意識類似本能潛意識,但在自我前意識相反面上加入了非我意識,超我意識拉開了前後主客觀意識對立面,它是五個點。這是社會關係變化的結果。

這三層次物質與意識關係,實體淺層次最豐富,為學日益,有為,像海邊擠滿了熱鬧的人群。中層整體與個體相反存在,像進入中海區,人數減少,雙方衝突,波浪滔天,相互可戰而勝之。深海區才是辯證法與自相矛盾的對立變化,人數更少。辯證法順應道之規律,為道日損,無為,寧靜致遠,像颱風核心區無風。自相矛盾就是風浪中的黑洞,船到此處便被捲入海底。因自相矛盾可以自己打敗自己,才造就了辯證法的不戰而勝,這同道家思想是吻合的。當然,此不戰以戰為外因條件,但和平超越戰爭。

再看左右兩面。左整體有上非我意識和下整體物質,前相對左和後極左的主客觀矛盾,它有上下前後運動的雙曲線矛盾規律。右個體上自我意識和下個體物質,前相對右與後極右的主客觀矛盾,它也有上下前後運動的雙曲線矛盾規律。

前辯證法在相對左整體與相對右個體相反關係,和上客觀意識與下客觀聯繫中存在,形成客觀的螺旋曲線變化規律。後自相矛盾是在左右兩極端的利益現象之間,用上主觀意識轉換,下無客觀聯繫,故形成主觀的螺旋曲線變化規律。。這是無限變化的矛盾規律。

改革是個由淺入中入深的變化過程。大浪初起,泥沙混雜;中層左右衝突形成風浪,因果輪迴;深層前後矛盾變化拉開差別,泥沙分離,以此也可把改革過程分成三階段。人的意識也因此從直線,到平面,到立體,層層升華。

道者無為,外因衝突風浪會把金子推出來,讓沙子沉下去,這取決於其內在修鍊和內因變化,國家、單位、家庭和個人皆如此分,故才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010年4月5日

推薦閱讀:

第三部 26 (連載中)
補充:《法國現代思想史》目錄
圖形哲學
活出本色,亦或是追尋潮流?

TAG: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