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集 禪宗在佛法中之定位(一)
07-05
由 正文老師開示:禪宗在佛法中之定位(一)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跟各位分享的是「禪宗在佛法中的定位」。 我們先來談一下何謂禪宗。禪宗又叫作佛心宗,那是什麼心呢?這個佛心指的是哪一個心呢?這個佛心指的就是,歷代祖師所悟的都是同樣的這一個第八識如來藏心。那一切宗派種種法門的修行,如果能夠悟得自心如來藏,這個法門就是禪宗之法。那禪宗在佛法中的地位於是非常的重要,因為有禪宗的證悟,才會有入道的開始,所以禪宗是入道的關鍵。我們一個一個來說明一下。 何謂佛心宗呢?因為禪宗的禪,就是思惟觀的意思,也就是說透過參禪、思惟觀,來證悟這一個佛心;宗的意思就是佛心,宗就是心宗的意思。也就是說,透過參禪、思惟觀,來親證這個第八識自心如來藏的這個佛心,所以它就叫作佛心宗。 那這個在《宗鏡錄》裡面,永明延壽禪師在這裡面說:「祖師頓悟直入名禪宗,諸佛果德根本名佛性,菩薩萬行原穴名心地,眾生輪迴起處名識藏,萬法所依名法性,能生般若名智海。」(《宗鏡錄》卷四十二)這邊就講得非常清楚了,也就是說,歷代各祖師頓悟直入的這個心就叫作禪宗;因為透過參禪而悟入了這個心,所以它叫作禪宗。那禪宗這個本來自性清凈心,也就是說這個如來藏心,是諸佛果德的根本,所以叫作佛性。因為能夠依著這樣子的一個自心如來藏而修行佛地、完成佛果,再來因為自心如來藏裡面所含藏的諸種功德,所以能夠完成佛性的功德,所以又叫作佛性。菩薩萬行的原穴名心地,指的就是說菩薩六度萬行。也就是說菩薩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乃至於十地、等覺、妙覺,一直到成佛,這樣子的一個修行;從外門六度萬行一直到內門六度萬行,乃至於到菩薩的十度行、十度波羅蜜,這樣子的一個修行的過程;這個根源都是來自於這樣子的一個自心如來藏,所以這個叫作萬行原穴,這個萬行原穴就是如來藏心,就是這個心地。那這個也是眾生輪迴的根本的地方,這個是因為眾生含藏了這些分段生死的業種,也就是含藏了這些輪迴的染污業種,所以這個是眾生輪迴的起處,所以這個心又叫作識藏。這個心也是萬法所依,所以祂叫作法性,因為三界六塵萬法全部都是從這個心所出、所生、所顯。這個心能生出般若,因為悟了這個如來藏心,就入了般若中道觀,所以能夠生出菩薩的般若智慧,所以就叫作菩薩的智海,所以能生般若名智海。 這個在《廬山蓮宗寶監》裡面也這麼說:「其所謂禪宗者,佛祖之心也。佛說一大藏教,未嘗不以心為宗也。」(《廬山蓮宗寶監》卷三)其實這個《蓮宗寶監》是屬於凈土宗所尊崇的論典,但是其實凈土宗的諸師都是因禪入凈,也就是說,凈土宗的這些祖師,其實也都是大部分悟得這個禪宗的如來藏心。這邊《蓮宗寶監》就說,所謂的禪宗是佛祖之心,也就是同樣是在指這個第八識如來藏心。佛所說的一大藏教,未嘗不以心為宗也,也就是說,佛所說的三藏一切教法,都是以這個心為宗,從這個心所出生的;三藏的一切教法,從聲聞解脫道一直到佛菩提道所說的這些教法,全部都是以這個心為宗,所以全部從這個心所開顯出來的,這個心也就是歷代祖師所悟的這一個第八識如來藏心。也就是,一切宗派種種法門的修行,如果能夠悟得這個自心如來藏,這個法門就是禪宗之法;因為悟得自心如來藏以後,才能夠入到修道之門。 那入什麼道呢?也就是入大乘的成佛之道,因為悟得這個如來藏以後,才能夠入到大乘的成佛之道,這個大乘的成佛之道又叫作別教。為什麼叫作別教呢?因為是不共二乘的,它是大乘修行的特別的一個法門。也就是說,透過這個禪宗悟道以後,入了佛菩提道,進入菩薩的內門六度萬行,修學佛菩提果,所以這樣子的一個修行是不共於二乘的。那共於二乘的解脫道的部分,這個我們後面再來說明這一部分的問題。 那修學大乘應入此不二門,千萬不要妄自菲薄。也就是說,如果有心修學大乘的菩薩,應該立志要入此不二門;這個不二門指的就是我們的第八識如來藏心。為什麼叫作不二門?因為所有一切法,全部都是匯歸到此心,只有此門才能夠入到成佛之道,所以這個門是成佛之道之門。所有一切修行,雖然有很多的方便,但是終究是匯歸到成佛之道,也就是如來藏心——禪宗所悟的這個心、別教各宗各派所悟的這個心。那如果要修學大乘,不入此——這個如來藏門的話,就沒有辦法真正的進入內門修學菩薩的六度萬行,乃至於逐漸的慢慢成就佛果。所以,佛子如果要修學佛法的話,應該要立志要入此不二門,千萬不要妄自菲薄。 證悟此心其實是內門外門之間的分水嶺。證悟此心其實只是證悟了菩薩七住的果位,也就是佛菩提果進入內門六度萬行,所以我們剛剛所說的這個心又叫作不二門。那這個不二門為什麼叫作不二門?也就是入此門以後,才能夠真正的進入佛菩提道的修行;也就是說入此門以後,入了佛菩提道的修行,這個時侯才是真正的內門六度萬行;那在證悟如來藏心之前,這個就叫作外門六度萬行。所以,證悟這個心其實是內門跟外門之間的一個分水嶺。 但是證悟此心並還沒有成佛。有很多人誤會了,認為說「一悟即至佛地」,這個是受了「見性成佛」的這樣子的一個錯誤的觀念。但是,其實六祖在《六祖法寶壇經》裡面所講的「見性成佛」,其實指的是因地佛,並不是在指果地佛。也就是說,見性成佛成的這個佛,其實是因地佛;那這個因地佛就是悟入了第八識如來藏心,並不是果地佛。所以,悟了這個如來藏心,其實還沒有成佛;因為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修學,還有菩薩內門六度萬行,要完成菩薩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乃至於等覺、妙覺,才有辦法完成佛果。所以,證悟此心並還沒有成佛,這個必須要認清楚這樣子一個正確的觀念。 但是也有人說「禪宗是真常唯心系」,那這樣子說對嗎?禪宗真的是真常唯心系嗎?這個是因為淺悟或是說未悟的人才會這麼說的,而大悟的人他一定不會這麼說。因為大悟的人一定知道佛道次第,一定知道悟了以後其實還有很長很長的一段路需要修學,離佛地其實還是很遠的,因為真常唯心其實指的就是佛地的無垢識。那大悟者一定知道說,佛道次第的修學必定是必須依此心才慢慢的進入佛道次第的修學;所以,真常唯心其實是佛地的境界,而不是初悟的人或是說未悟的人能夠說這個就是真常唯心。 那淺悟的人為什麼會誤會為說,這個禪宗所說的這個是真常唯心呢?因為淺悟的人他只是悟得總相,他悟的總相就像《五燈會元》裡面所說的:「夫禪宗示要,法爾常規,圓明顯露,亘古亘今。」(《五燈會元》卷十)他就是悟了這個本來自性清凈涅槃心的總相:悟了這個心,就像圓明顯露,從來都沒有生滅;悟了這個心,祂圓妥妥的,圓明顯露在那邊,從古至今祂本來就常住在那邊。但是他沒有發現說,其實這個偏於「空性」;這樣子的悟到總相,其實還沒有契入這一個如來藏心的「有性」,也就是說還沒有發起別相智。其實如來藏不只是有空性,而且祂有有性,所以才叫作真空妙用。這個有性其實是依於悟後修學別相智,才能夠了知到這些有性祂的這樣殊勝的功德。有性與空性非一非異,這個就是入了中道觀;這樣子中道觀具足的時候,才能夠真正的了解到說,何謂的真常唯心。所以淺悟的人因悟了總相,所以會說是真常唯心;但是其實這個心,其實還不是真常唯心。 那未悟的人也以為禪宗所悟的這個心是真常唯心。因為未悟的人從禪宗的典籍裡面,經常在看到祖師裡面講說:有一個真心,這個真心恆常,這個常住不滅,這個真心能夠出生萬法。那就以為這個心是像外道的神我,也就說像外道的神我能夠出生……外道以為有一個能夠出生這個山河大地的這樣子的一個上帝,那這樣上帝是「真常」,就以為把禪宗的如來藏心類比成外道的神我,所以他說禪宗所說的是真常。這個是錯誤的見解。那再來,未悟的人往往會以虛空的能量為真常,也就是說,認為這個虛空能量它是常住不滅的。再來,是以意識心為真常。未悟的人就是因為以外道神我為真常,也以虛空能量為真常,再來以意識心為真常,所以誤會禪宗的如來藏心祂是真常唯心。 但是大悟的人就不是這麼說的。大悟的人他知道有別相智、有一切種智需要修學。也就是說佛地之前,這個如來藏心其實祂不是真常;這個如來藏心祂的心體雖然是常,雖然是常住不滅的,但是祂的種子非常。也就是說,這個如來藏心裏面所含藏的這些有漏種子也好,無漏種子也好,有為法的種子也好,這些善染種子,這些種子其實它是非常,因為它還有變異;如果它已經沒有變異的話,那就是已經成佛了。所以,無論是任何一個人,不管是三界六道的任何眾生,乃至於聲聞果地的這樣子的一個修行人,乃至於佛菩提道十地果位的這樣子的菩薩,祂的種子都還是有變異的;所以這個種子還有變異,所以祂就不是真常。 這個種子的變異,其實是從阿賴耶識乃至於異熟識,它本身都還有變異。那阿賴耶識位是攝屬在我們分段生死之前,這個如來藏心因為含藏了分段生死的種子,所以祂稱為阿賴耶識;當斷除了這個分段生死的種子以後,祂稱為異熟識,但是這個異熟識其實祂還是有變異的。那等到什麼時候才沒有變異呢?必須等到佛地無垢識的時候,這個時候才是真常;因為佛地的無垢識、這個真如唯帶舊種、不受新熏,不再有內種變異的緣故。如果還沒有到究竟佛位,都還有變易生死的異熟果種還沒有斷盡,所以必須要等到佛地的時候,才能夠叫作真常唯心。所以說一切眾生其實只是「萬法唯識」,也就是說,所有的一切三界六道這些法,這些三界六道的一切法,都是從這個如來藏心所生。但是佛如來藏心裏面所含藏的一切法,祂不但是萬法唯識,而且祂是真常唯心;因為佛無垢識裡面所含藏的這些種子,它已經不再變異了,祂不再變異,所以就叫作真常,這個才是真常唯心。 所以說,有人說「禪宗是真常唯心系」,這個是對禪宗沒有真正的了解。如果透過禪宗證悟了以後,透過佛菩提道的修行,悟了佛果、圓滿究竟佛果,到佛地的時候,這個才是真常唯心;這在佛地之前,都不能叫作真常唯心。 禪宗在證悟的證量上面,在佛法中如何定位呢?也就是說禪宗的證悟的果證,它在佛法中是站在哪一個位階呢?我們分成佛菩提果還有解脫果來作說明。 禪宗的證悟在解脫果上面,相當於解脫道的哪個證果呢?我們看一下,如果證悟了如來藏的菩薩,如果他在證悟的時候還沒有先修得四禪八定,但是他能夠斷除三縛結,證悟的時候一定能夠斷除我見,也能夠同時斷除三縛結,這個果位相當於通教的初果。如果性障稍微輕微的人,他能夠入於通教的二果。如果具有四禪的定力,也就是說證悟的時候兼具有四禪的定力,那通於通教的三果。如果具有四空定的人,破參了以後入定,可以證滅受想定,也就是能夠證滅盡定而成為通教俱解脫的四果。如果性障極微的人而未證禪定,也就是說性障非常的微薄,但是雖然沒有證禪定,但是他破牢關以後,相當於通教的三果或是慧解脫的四果。但是,雖然沒有具足證禪定,如果要入通教的三果,他必須一定要證初禪的,因為沒有不證初禪的三果人;所以,這個性障極微而未俱證禪定,接著破牢關而後入了三果,相當于慧解脫四果的菩薩,他是一定會證初禪的。因為這樣子的一個證果的功德,所以他通於通教的三果或是說慧解脫的四果。 那禪宗的證悟在佛菩提果的證量上面,它是相當於是哪一個證地呢?如果證悟了如來藏心而不退回常見意識心的話,那相當於別教七住位的菩薩,也就叫作位不退。如果眼見佛性,就入到十住位常住不退。這個見性的見地是常在的,不會因為定力喪失而退失;如果因為定力喪失而退失,只要補修定力,就可以復見眼見佛性這樣子的一個功德。如果隨於定力、慧力、性障、福德的差別,在見性了以後,就證悟了世界如幻觀而入十住位;有的在見性了以後,同時證得自心七識如陽焰觀,而入於十行位;也有的人見性以後,再證得一切行如夢幻的如夢觀,所以入了菩薩的十迴向位。這個都是因為菩薩在修行上,過去的修行的多世熏修,於福德還有差別。所以佛菩提果在別教上面,為何有這樣子修證的這樣子的一個差異呢?也就是因為過去世、往昔所熏修的福德有差別,所以這一世證悟的時候,所證悟的果位也會有差別。其實如果以最低標準來說的話,真悟藏識的人如果不退轉而取意識心,他是能夠入七住位的;但是還必須依大乘別教修行次第,依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乃至於等覺、妙覺,才能夠慢慢的成就佛道。所以不是一切人證悟了以後都是究竟佛。 如果說證悟了以後就是究竟佛,這樣說的人就是狂禪;如是說的人,就是不懂佛菩提道的修證次第。所以破參明心其實是大乘所修佛菩提智的見道而已,也就是說,破參明心其實是修學佛法、修學佛菩提道的修道位開始;還必須經歷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等等果位的修行,才有辦法成就佛菩提果。所以,我們修學禪宗不可以說一悟即至佛地,如果這樣子說的話,那個就是狂禪。必須要了知:修學佛法必須要以證悟禪宗的自心如來藏第八識心為標的;證悟了這個第八識心完以後,必須要依著這個第八識心往前繼續修行,才有辦法逐漸完成菩薩的地地的果位,乃至於因為完成地地的果位以後,圓滿究竟佛果。 我們今天時間已經到了,先跟各位分享到這邊。 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166-240)
※禪宗五家七派
※能悟:禪宗概論
※許抗生:《壇經》禪宗思想來源初探
※雪漠《光明大手印》大手印、大圓滿、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