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哈德遜河奇蹟真實改編《薩利機長》
真實事件改編,美國民航史上的奇蹟
《薩利機長》的故事改編自2009年震驚全美的「哈德遜河奇蹟」、一架飛機迫降在了紐約市中心的河面上。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從紐約拉瓜迪亞機場起飛,兩分鐘後遭遇飛鳥撞擊,兩架發動機全部熄火,機長薩利當即決定在哈德遜河上緊急迫降。最後飛機完整地停在河面上,機上155人全部成功生還。
迫降在哈德遜河上的1549號航班,這是航空史上最著名的照片之一從鳥擊到迫降成功,一共只有208秒。機長切斯利·薩倫伯格(簡稱薩利)臨危不亂,不但以高超的技術讓飛機成功迫降,疏散乘客時,他還兩度檢查機艙,確保沒有乘客被困才最後一人離開。
湯姆·漢克斯扮演的,就是這位創造奇蹟的薩利機長。
電影延續了伊斯特伍德一貫簡單,細緻卻有力的風格,用沉穩的運鏡和冷靜的敘述展現了輿論、制度與人性的衝突,重新探討了英雄的定義。電影閃回,交叉敘事等手法的運用自如老練,使影片整體敘述顯得邏輯清晰,又張弛有度。影片放棄了傳統空難片將墜機作為高潮情節的套路,將敘述重點放在了NTSB與薩利的爭鋒相對上,著重刻畫了事件發生後各方對薩利機長造成的精神困擾和壓力,影片最後通過閃回手法,在聽證會雙方交鋒對壘的情節中將全片推向高潮。
這場調查成為了電影《薩利機長》的表面主線
影片故事簡單,結局毫無懸念,但在娓娓道來的故事敘述中,成功地為觀眾展現了事情發展背後的種種亂象,給觀影者帶來許多深刻的思考。
首先是逐利媒體與個人意願的衝突
電影將重點放在飛機迫降後輿論對機長薩利的盲目追捧和NTSB對薩利嚴肅審查的荒誕現象上,影片詳細刻畫了當媒體得知薩利機長成功迫降後,媒體對其家人及薩利本人的瘋狂堵截。媒體一廂情願地將薩利塑造為國家英雄,卻絲毫沒有顧忌薩利本身感受,當媒體收穫一篇篇奪人眼球的報道時,薩利卻在賓館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媒體從不真正關心薩利是不是英雄,如果NTSB宣布迫降水面是個錯誤的決定,他們便會立即將標題換為「薩利機長究竟是英雄還是騙子。」對於薩利本人而言,他不過是媒體的一個消費品。媒體從來只關心人民想要一個英雄,而人民只關心他們需要他是一個英雄,所有人都忽略了英雄之所以被人民所敬愛和仰慕,是因為人民將他追捧到英雄的位置,卻從沒有人考慮過當事人自己的想法。其實薩利只是在做一件普通的工作而已,正如他接受採訪時所說:「I don"t feel like a hero,I"m just a man who was doing his job."對於他而言,飛機失事後的緊急迫降,是他作為航班機長的應盡職責,對於飛機落水後乘客救援事件的關切,是他作為一個飛行人員與生俱來的責任感,但成功迫降後的薩利無疑被民眾的過度崇拜所驚嚇,以至於從迫降救援結束返回酒店後,面對酒店人員極度熱情的擁抱,化妝師「替媽媽」的深情一吻,再到最後酒吧酒保和客人對他的誇張稱讚,都讓薩利感到無所適從,難以面對。
其次是體制與人性的衝突
理論上來說,在發生事故後,NTSB對機長的調查是一個合情合理的正規流程,但導演刻意強化了NTSB的在調查中忽略人為因素,頻繁對薩利施壓的醜陋嘴臉,一方面,是為了製造戲劇衝突,使得影片更加好看,另一方面,導演也是希望通過二者的衝突,來反映體制與人的內在矛盾。正如影片所見,規定和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QRH快速檢查單是死的,而薩利是活的,因此飛機出事時,他沒有浪費時間從第一條開始檢查,而是在發動機剛開始減速時,就直接打開了輔助動力裝置(QRH 第15條操作),副機長明確指出了薩利跳過逐條排查流程這一舉動直接確保了飛機能夠順利迫降。同樣,工程師和模擬飛行器的數據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正如薩利所說:「you are looking for human error, then make it human.」 生動展現了在特殊情況下,體制的不完善對人造成的局限性。其實很多時候,只有人,才可以救人。我想故事最差的結局,莫過於機長為了所謂的規定,去遵從塔台的錯誤指令,最終導致155人全部喪生的悲劇。這是伊斯特伍德留給觀眾的一個思考,一次對體制的質問。回過頭想,許多時候,並不是災難本身對人造成了傷害,而是人類自己傷害了自己。正如薩利說的那句經典的話:「過去四十年我載過無數的乘客,而現在他們卻想用208秒來定我的功過。」
最後,我們需要重新思考英雄的定義。
影片之所以令人動容,是因為在航空崗位上的每一個人,都恪盡職守的完成任務,這是所有人團結一致的結果。當機長下達緊急迫降命令時,全機組空乘鎮定而又整齊的呼喊"Brace, Brace,Brace, Heads down, Stay down",她們對機長報以完全的信任,全神貫注地引導乘客進行迫降動作實施。當塔台指揮員以為飛機已經墜毀,沮喪的將自己關在房間里時,同事帶來的迫降成功消息令他興奮不已。當薩利在醫院聽到」生還人數155人"時,難以抑制的眼眶泛類,走到窗邊,鄭重地重新帶上了他的飛行員領帶,那是作為一個飛行員最深沉的責任感的體現。回到一個人的房間,薩利拿出了皮夾中隨身攜帶的一張紙條,上面寫著:"A delay is better than a disaster."
真正的英雄不是媒體吹捧出來的英雄,更不是為了固守體制而做出明知錯誤的決定,真正的英雄是:
一個團隊,在災難來臨前,恪盡職守,駐守陣地,勇於承擔責任,以自己專業的能力保全全部乘客的安全。影片最後,薩利機長說了這樣一段話:「不是的,不只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我們所有人的,乘客,救援人員,空管人員,輪渡船員,還有警局潛水小隊。我們都盡了一份力,這才是我們能夠倖存下來的原因。」 伊斯特伍德用強有力的結尾給出了一個極具個人主義色彩的回應,平凡盡責即是偉大。薩利機長在聽證會中途休息時,對副機長說:「聽了錄音你有什麼想法?我感到無比自豪,我們在危急時刻相互配合,我們缺一不可。謝謝你,我們恪盡職守了」
這不是伊斯特伍德最好的電影,但仍然是一部值得用心去體會的電影,湯姆漢克斯用他老練沉穩的演技和內斂的氣質將人物處理的恰到好處,與伊斯特伍德的影片基調相得益彰,將薩利機長的沉穩,勇敢與堅強,表現的淋漓盡致,稍不留神,就會被之感動。就影片而言,我很喜歡,對兩個相加近150歲的電影人來說,拍成這樣,足夠了。好好珍惜,畢竟他們的電影看一部,也就少一部了。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湯姆·漢克斯,這兩個加起來擁有7座奧斯卡獎盃的男人,搭配美國人當下最需要、團結一心獲得救贖的主旋律故事,幾乎是標準的奧斯卡種子選手配置。
事實也的確是如此,《薩利機長》在各種奧斯卡前哨站獎項拿到提名,並獲得美國電影學會獎年度佳片,和好萊塢電影節最佳男主角,在棕櫚泉國際電影節也有所斬獲。
今年已經 86歲高齡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拍起電影來還是絲毫不含糊。他以調查為線索搭建故事,通過調查中雙方的唇槍舌戰,和機長的記憶閃回,一塊一塊拼湊出那208秒的真相。
電影表面上看起來克制內斂,實際上卻是暗潮洶湧,驚心動魄。
為了劇情效果,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將安全委員會官員設置成「反派」,他們對薩利機長步步緊逼,一再懷疑他判斷失誤,認為薩利當時應該返航,而不是把全機155人至於極大的危險之中。(現實中的調查委員會並沒有這樣)
吹毛求疵的調查負責人
薩利機長的戰場,不在危機重重的高空中,反而在小小的法庭上。因此有人戲稱,這部電影應該叫《薩利機長的中場戰事》。
薩利喜歡跑步,孤身一人,卻依舊堅持向前。
不過薩利與調查委員會的博弈終歸只是穿針引線,實際上通過還原208秒的真相,表達的還是普通人在危難中的偉大。並且這種偉大,不僅僅屬於一個人。
《薩利機長》推崇的絕不是個人英雄主義,但毫無疑問,湯姆·漢克斯飾演的機長是電影的絕對靈魂。
從應對危機的沉著,到事件後面對質疑的壓抑和自我懷疑,最後是克服心理危機的自信,撐起這部電影的,是湯姆·漢克斯精湛到精確的演技。
因為人物相對「平凡」,更要求演員的表演自然。即使在影片最重要的高潮聽證會,所有的聚光燈都打在薩利機長身上時,他也沒有歇斯底里的怒吼,只是冷靜、睿智地說出自己的判斷。
吐字清晰、條理清楚,在這樣的一個聽證會上作證,只不過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機長的日常。
小動作和微表情,則成為了湯姆漢克斯表達人物內心波動的利器。
當被告知所有乘客全體平安生還時,他只是站起來,面無表情地打著領帶,只有幾乎盈眶而出的淚水,泄漏了他內心的波動——剋制不住的感激與如釋重負。
在確認全員撤退後,飛機還是面臨沉沒的危險,但機長薩利卻選擇在撤離前,先去駕駛室穿好外套,拿上文件,以最完美的姿態出現在眾人面前。機長,就是要帥氣到最後一秒。
離開前,他仔細環視這個他工作了很久的駕駛室,皺著的眉頭顯示出剛剛迫降成功的緊張和焦慮,但眼神中對這個地方的不舍,溢於言表。
湯姆·漢克斯塑造這個角色,還得到了現實中機長的幫助。為了保證操作的精確和對事實的還原,薩利的原型——薩倫伯格機長仔細閱讀了劇本,提出詳盡的意見。他本人還親自到現場指導湯姆·漢克斯的表演,在操作上和情緒上都對湯姆·漢克斯嚴格要求,甚至還對導演提出建議。
和導演交流的薩利機長本人(右)
其實薩利機長真的不用這麼擔心。縱觀全好萊塢,可能沒有人比湯姆·漢克斯更適合這個角色了。即使不看他過去演過的那麼偉光正的美式英雄,生活中的湯姆·漢克斯,也是恰如他的角色一樣正直而又認真的人。
60歲的湯姆·漢克斯,仍是最受歡迎的「美國爸爸」
今年60歲的湯姆·漢克斯,老派又可愛,正是我們生活中所能期待的一個最好的平凡英雄。
湯姆·漢克斯的人生本身就特別美國夢。父親是廚子,母親是醫院護工,小湯姆很早就外出工作,在體育場賣過爆米花,當過酒店門童,直到上大學才慢慢走上演藝的道路,後來因為《飛向未來》《費城故事》《阿甘正傳》等一系列高質量電影,漸漸成為了今天我們熟悉的巨星。
早年在喜劇親密夥伴(Bosom Buddies)中搞怪賣萌的湯姆漢克斯(左)
可能是因為這種一路奮鬥向上的出身,湯姆·漢克斯一向喜歡做善事。他曾經在街上遇到兜售餅乾的女童子軍,不僅當下同意買四盒,還當場決定「賣身」(和粉絲合影)幫她們促進銷售。
不僅如此,湯姆·漢克斯泛濫的善意也讓他的個人 twitter,變成了移動的失物招領中心。只要在路上遇到別人丟失的圍巾、帽子、手套,他一定會拍下來,還要配點詩意的評論。
就在去年,他撿到了一個女生的學生卡,大費周折地還給本來不報希望的姑娘,姑娘收到漢克斯工作室的通知時,完全不敢相信。
湯姆·漢克斯本人真的特別沒有架子。就連坐計程車,他都能和司機交上朋友。
先是給人家起外號,然後請人家去看自己的劇院表演,這撩漢套路玩的太溜,那位司機現在對他可是死心塌地,到處宣傳他的好。
而且還都要宣稱這是自己的新車。
所以說,表面越是正經的人,實際上可能越是逗逼。把艾美獎盃用透明膠帶固定在汽車引擎蓋上這一經典事迹,大家是知道的。
他還在 Carly Rae Jepsen的單曲《I Really Like You》的 MV中,一本正經地對人家妹子的嘴形演唱,可愛到爆炸。
某次上節目,第 N+1 次被問起他最出名的電影《阿甘正傳》,老湯一本正經地說出大實話:這麼老的片子,早就不記得阿甘的台詞了,每次被粉絲問起都很為難。
湯姆·漢克斯還說大家對阿甘最大的印象,是自己性感的屁股。雖然後來他勉為其難地同意用阿甘的語氣回顧經典台詞,但還是讓攝像機去拍提詞板,實誠地告訴觀眾,我真的不記得台詞了。╮(╯_╰)╭
可能是因為湯姆·漢克斯本人的生活過於完美,他的兩個兒子多少出於叛逆心理,都試圖走和老爸不一樣的道路。
大兒子科林和二兒子切特都曾先後陷入毒品問題,二兒子最近還在一夜情中,搞大了別人姑娘的肚子,讓老爸升級為爺爺。
湯姆漢克斯一家從左到右依次是,小兒子楚曼,女兒伊麗莎白,湯姆漢克斯本人,妻子麗塔·威爾遜,二兒子切特,前妻薩曼莎·布萊恩特和大兒子科林
幸好,隨著年齡增長,兩個兒子也算是在家人的關愛中迷途知返,大兒子科林成為了小有成就的導演和演員了,沒有胡鬧下去。
科林·漢克斯(左)在電影《貓王與尼克松》中,飾演安排了貓王與尼克松歷史性會面的官員 Egil Krogh
湯姆漢克斯那種老派的優雅和可愛,讓很多人開始稱呼他為「America『s Dad」(美國爸爸)。白頭髮白鬍子,微胖的身材和和善的笑容,正是每個美國人印象中的「別人家的好爸爸」。雖然他戲稱自己更喜歡「最性感的人(sexist man alive)」這個頭銜,但還是勉為其難地接受了喜當爹的事實。
還調侃說「自己的孩子」美國變gay了。
十月份大選前夕,他第九次主持SNL,安慰分裂邊緣的美國人,一切都會好起來,因為美國可是「漢克斯家的孩子。」
雖然漢克斯家的孩子好像都遇到過點問題……但看在老爸這麼暖的份上,再大的難關也能度過的吧。
Run Forrest Run!
北美東部地區買車賣車免費查詢VIN報告
推薦閱讀:
※中國飛行第一人:川航機長很牛,但沒他牛
※川航駕駛艙玻璃破碎後發生了什麼? 英雄機長天神下凡!
※《薩利機長》當這部電影結束,我只想起立鼓掌
※中國最美女機長!現實版《衝上雲霄》!漂亮! | 千趣
※208秒救下155人,薩利機長和他的神隊友是如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