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今天您還讀書嗎?我們不要拖書香社會的後腿

編者按: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倡導全民閱讀,建設學習型社會,提高國民素質」。這就要求我們在全社會營造尊重文化、終身學習的氛圍。一個民族的綜合素質以及精神境界,某種程度上取決於閱讀水平,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定是美麗的精神家園。

如今,有多少人在堅持閱讀?當今社會人們的淺閱讀、碎片式閱讀乃至很少閱讀的現象值得警醒。倡導全民閱讀,建設學習型社會,對於提升公民綜合素養、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國民閱讀現狀調查

提倡多讀書、讀好書,大概不會有人反對。然而,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沒時間讀書,閱讀的碎片化、快餐化、娛樂化、功利化等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當今國人的閱讀現狀並不樂觀。

現狀一:眾口一詞「沒時間看書」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很多人把不讀書或者讀書少的原因歸結為「沒時間」。在半月談網進行的《閱讀,體味書香——您一年讀幾本書?》的問卷調查中,在1500名受訪者中,每年讀書2本以下的人佔37%,還有一些受訪者一年也讀不完一本書。當被問及不閱讀的原因,受訪者中有24%的人選擇「沒有時間」,這成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本刊調查發現,學生忙於學習,閱讀的圖書大多都是教材教輔類,有學生坦言「看點課外書就像做壞事」。而都市白領、藍領們每日操勞,早出晚歸的生活,沒時間閱讀也似乎不難理解。

記者在長春市實驗中學一個班級里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回收的59份有效問卷中,有21人表示現在的課內外閱讀時間無法滿足自己對於閱讀的需求。在這些學生填寫的原因中,「作業太多」「學習緊張」等成為最常見的表述。吉林大學附屬中學學生家長安先生告訴記者,其實自己非常支持孩子多讀書,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很有必要。但是孩子白天在學校上課,晚上做作業要到九點多才結束,還要保證正常休息時間,能用於課外閱讀的時間非常有限。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發現,學生的閱讀量往往從初三開始呈現分水嶺,初三之後的學生往往疲於應對各種考試,課外讀物大多集中為教輔和作文選。

不僅在校學生的自由閱讀時間少得可憐,悠閑閱讀對職場人士來說也多是奢望。

在上海,一名剛剛從學校畢業進入醫院工作的90後女生陳婕告訴記者,每天早上7點起床,8點上班,晚上6點下班,到家都已經快8點,還得做飯吃,洗洗涮涮後都10點多了。醫院在創建「三甲」期間,每天晚上還要加班到9點,回家更沒時間了。「到家就想睡覺,哪還有時間讀書啊。」

既然沒有大塊時間讀書,那麼在交通工具上的零碎時間能否用來讀書呢?記者在上海地鐵二號線走訪時發現,連續走了5節車廂發現只有3位乘客在讀書報。在上海地鐵一號線、七號線以及十號線的部分列車中也存在類似的情況。在長春市輕軌三號線、四號線和部分公交車中以及候車站台等地記者也發現,手裡拿著紙質圖書或報刊的人幾乎沒有,「低頭族」基本上都在看手機或者pad。

在半月談網的調查中,有22%的受訪者把不讀書的原因歸為「有手機和電腦就夠了」。北京市民小夏表示,一來感覺出門帶本書不方便,二來大家都不看紙書啦,自己拿著本書就顯得怪怪的。

現狀二:閱讀被泛娛樂化和快餐化

一方面是不少人認為沒時間讀書,另一方面人們對於娛樂化的碎片信息卻非常熱衷。記者調查發現,不少人把時間大量放在了閱讀微博、微信以及一些簡短的新形態閱讀產品上,認為這樣可以迅速跟上時代潮流,對於一些傳統的大部頭經典名著敬而遠之。

習慣從網路獲取信息的朱曉輝,每天會在寫程序的閑暇時間在網上閱讀新聞,一般都是打開大型的新聞網站。他說:「通過標題閱讀就能夠了解當天的新聞,遇到感興趣的新聞再點進去看一看。沒時間一條一條地看,也沒有那個耐心和興趣。」朱曉輝進入職場近3年,用他的話說:「我已經不知道看紙質書是什麼感覺了,每天在網站上或者手機上看看新聞,但我並不覺得自己比別人了解的少。」

今年31歲的北京市民王佳偉坦言,自己越來越難以靜下心來看書了,平時忙於工作,「現在電子化的休閑娛樂方式太多了,不像以前只能把看書作為休閑方式。」

同濟大學教授朱大可表示,當140字的微博和短資訊成為「數字閱讀」的主要呈現形式,中外學術界曾陷入深深的憂慮,短消息缺乏嚴密的邏輯論證,很多思維都面臨「碎片化」的危險。

「這個時代是微信和微博的時代,很實用,但它們會消耗人們的精神定力,全神貫注的習慣會被消解。現在很多人聊天的時候心不在焉,隔一段時間就要拿出手機來看一看。聚精會神地思考一個問題的能力是需要培養的。」復旦大學教授姚大力說。

記者在一些大型閱讀論壇和讀書網站、門戶網閱讀專區上發現,以豪門愛情、霸道總裁、緋聞出軌等為主體的作品牢牢佔據著一些排行榜的前列,其中不乏內容露骨、情節刺激的作品,但閱讀量高得驚人。

在一些購書網站上,年輕偶像、商業領袖等撰寫的圖書往往容易登上推薦榜,並被冠以各種噱頭進行推銷。而中華傳統文化、國學經典、西方名著等作品很難在網站的一級頁面中找到,各種暢銷排行榜中更是難見蹤影。在半月談網的調查中,只有21%的受訪者選擇會去讀經典名著。

專家認為,當今不僅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態度快餐化,對於經典內容的關注也在逐漸消解,碎片化的閱讀往往導致閱讀內容的淺薄化。尤其是如今出現了不少把經典內容進行網路化、娛樂化解讀或改編的圖書,其中夾雜著大量誤讀甚至歪曲歷史事實的內容。

現狀三:功利化傾向「勢不可擋」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社長梅雪林認為,當下,中國人的讀書面普遍不廣,以實用類、培訓類、升學類、考證類為主,缺少深層次閱讀,其他類型的圖書閱讀總量普遍不足。

功利化的閱讀是當今國人無法迴避的閱讀現狀。記者在一些高校採訪時發現,「只讀有用的」已經成為不少大學生閱讀的信條。吉林大學的一位在讀研究生告訴記者,為了更好地接觸社會,自己平時的實習、實踐佔用了不少時間,有限的讀書時間裡,往往也會選擇看對提高自己工作能力和求職更有幫助的書,「時間有限,讀書還是應該讀點有用的。」她說。

雖然這樣的想法會被稱為「功利化閱讀」,但一些學生並不在乎,「人們現在生活得越來越現實了,不是嗎?」這位研究生說。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教授謝筠表示,由於閱讀時間少,現在大學生閱讀或多或少存在著「功利化」的傾向,不願意花更多時間在閱讀上,考什麼就看什麼、需要什麼就看什麼,甚至有人為了考出好成績,只看相關教材,久而久之對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專家表示,讀書帶著問題去讀,缺什麼補什麼沒有錯,但是完全的功利化則不利於人的綜合素質提升。

在北京、上海、安徽、吉林等地的一些書店記者發現,人流量最多、諮詢最多的地方往往都是教材教輔區,尤其是剛開學的階段,一些教輔圖書由於暢銷甚至賣斷了貨。在北京圖書大廈,一位讀者告訴記者,現在來書店,一般是給孩子買教輔書。受此影響,一些書店也不得不做出妥協,把教輔書放在較為顯著的位置。

不僅僅在校園,職場人士等群體的閱讀習慣也呈現出明顯的功利化傾向。考證之前才匆匆搬出複習教材,為了報考公務員只看行測和申論複習教材。還有一些人針對老闆可能喜歡的話題來選擇閱讀。「臨陣磨槍,不快也光嘛」。

學者孫正聿把書分成8大類,即實用的、宗教的、政治的、八卦的、怡情的、引發思考的、人文社科的和自然科學的。值得思考的是,他發現,在人們的閱讀中,這幾類書的閱讀量排名往往是遞減的。

成功學盛行、各種捷徑和速成大行其道,社會的浮躁心態加劇了閱讀功利化的趨勢。作家劉醒龍說,能夠立即指導實踐的書其實價值有限,有價值的內容永遠不是功利主義的成功學抑或厚黑學。讓人終身受益的書可能正是那些早年讀時「無感」,看似無用的「閑書」,這些書往往是「越品味道越濃」的好書。

姚大力認為做人要與人為善,做文章要具有人文情懷,但我們的教育往往缺少人文的東西,缺乏愛的教育。因此,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的年輕人要讀一些人文社科領域的名著,讀這些書實際上是提供機會,讓你去結識一些行走在思想雲端的人。你可能不能完全理解他,但是通過讀其書,你能觸摸到他的思想,能獲得教益和啟迪。如果不讀,那將是人生的缺憾。

專家表示,當代國人還需根據自己的興趣,多一些生產性的閱讀,少一些消費性的閱讀。讀一些能啟發思維的書,幫助形成新的思想和看法,進行知識的再生產。(半月談記者 劉碩 王琳琳 周暢)


何處尋書香

一個好書店可以溫暖一座城,縷縷書香可以提升人的綜合素養。推進全民閱讀,需要方便閱讀、吸引閱讀和引領閱讀,需要有好書可讀、有方便借閱和購買圖書的地方。這不是一個部門、一個機構和一部分人的事情,倡導全民閱讀、建設學習型社會需要政府部門、出版商、圖書館、書店和社會組織等各個環節的通力合作。

一問出版商:好書在哪

「目前全國五百多家出版社存在著同質化競爭、資源浪費、很多作品不接地氣等問題,也存在著一些出版社為了經濟利益去出版大量沒有思想深度圖書的問題。什麼人都能寫書、什麼人都能出書,內容越是獵奇的、越是劍走偏鋒的越好賣。」安徽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周玉這樣說。

安徽文藝出版社社長朱寒冬坦言,出版行業的確存在一種「出版人們更喜歡的內容」的現象。他認為,不論是互聯網公司還是出版商,利潤都是重要的指標,而如何平衡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要考量出版商的責任和擔當。」

在記者採訪的過程中,不少讀者都表示,現在能稱得上經典的圖書越來越少,放眼望去大都是一些所謂的成功案例、應試寶典之類。

一位北京的讀者告訴記者,自己非常喜歡商務印書館的漢譯名著系列,現在出版社再版的好多圖書都是已有的經典,新作、能稱得上經典的書太少了。

專家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倡導全民閱讀,建設學習型社會,這意味著出版業也要更多考慮自身的社會責任,思考如何出版更多好書推動全民閱讀。

面對數字閱讀的衝擊,吉林教育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高岩認為,無論閱讀環境如何變化,對於書籍而言,都是內容為王。只有內容經典,才能為讀者所喜愛,才能世代流傳。作為圖書的生產部門,出版社一定要時刻樹立精品意識,為讀者提供優質精神食糧,推動全民閱讀的發展。

吉林美術出版社總編輯華鵬表示,圖書內容當然是第一位的,但圖書本身的質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一些經典圖書,在保證「價廉」的同時,也要做到「物美」。

經常逛書店的上海市民吳浩說,現在一些圖書的紙張質量越來越差,其實一些經典的圖書,人們是要長期保存的,這些書我們會經常地拿出來翻閱。現在的有些圖書掉在地上就摔壞了,即便不遭橫禍,很多書放在書架上5至10年後,紙張就酸化得發脆。這樣的圖書即便內容再好,也稱不上「經典」。

二問借閱機構:如何服務好讀者

「倡導全民閱讀應該給百姓提供更多讀書的地方。」合肥市圖書館館長李永鋼認為,現在公共閱讀場所的數量還遠遠不夠,亟待加大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對城鄉居民進行無差別、一體化的服務。

事實上,早在2007年「農家書屋」工程就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實施,解決廣大農民群眾「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記者走訪了解到,目前農家書屋雖然建成並投入使用的不少,但也確實存在一些「農家書屋」被閑置,難以發揮其應有作用的問題。

遇冷的不僅是「農家書屋」,一些城市的社區書屋也面臨著同樣困境。合肥市蜀山區一名書屋工作人員坦言:「來書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中青年人很少來看書。」

記者在安徽、吉林、上海等地圖書館調查發現,隨著一些地方加大了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一些新圖書館條件越來越好,到圖書館裡的人也越來越多,但這些人並非全部都在讀書,不少學生和考研族把圖書館當成了寫作業、複習考試的地方。在上海東華大學松江校區圖書館的中文書庫閱覽室內,記者數了一下,33個學生中只有2個在看借閱的圖書,其餘都在自習。

「在新形勢下,圖書館理所應當承擔推動全民閱讀,組織開展多種多樣讀書活動,營造全民閱讀的氛圍,激發全民閱讀的積極性。」李永鋼認為,今後圖書館要豐富和拓展服務內容,提升和強化圖書館的服務品質,更好地服務讀者。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地方的圖書館已經開始探索利用移動互聯網、資料庫和雲技術,一方面收集讀者的閱讀需求,加快圖書的更新速度,另一方面,不斷豐富和方便圖書的檢索、續借、預約等各項服務。

各地也有一些圖書館致力於營造城市閱讀環境的有益探索。上海圖書館就是從自身地域特色出發,推陳出新,在宣傳海派文化的同時也注意營造閱讀環境。利用圖書館館藏有上千種介紹上海海派文化的圖書優勢,上海圖書館一年有40周左右時間都在做關於海派文化的主題活動。此外,圖書館內還設有咖啡區、休憩區等方便讀者休息。

李永鋼表示,圖書館要轉變被動等讀者上門的思路,應當主動「走出去」提供閱讀公共服務。為此,我們正在籌劃自助圖書館和移動圖書館,將圖書從圖書館搬到市民身邊。「自助圖書館就像銀行ATM機一樣,在上面自助辦證、借閱、查詢,克服單體圖書館輻射範圍的局限,把服務延伸出去。移動圖書館的設想是,在超市、大型商場設立大屏,只要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就可以將電子書放到手機上。圖書館也要不斷適應新技術的發展,為市民提供更全面、更方便的閱讀。

三問書店:如何推介好書

一個好書店可以溫暖一座城。然而,實體書店正因成本攀升、互聯網銷售、人們閱讀習慣改變等遭受較大衝擊,幾乎所有的實體書店都難以保證盈利。很多民營書店紛紛倒閉。

面對這種情況,實體書店需轉型升級、求新求變。2014年4月8日,北京三聯韜奮書店開始24小時營業,成為京城乃至國內首家大型「不打烊書店」。此舉一出,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隨後,全國多座城市的書店不斷開始嘗試24小時營業,一方面促進了全民閱讀,給了讀者更多的閱讀時間與空間。另一方面,也讓「夜遊書店」成為一種新的文化時尚。

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王忠義認為,24小時書店不僅是時間的延長,更重要的是一種經營理念的改變。24小時書店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讓讀者進得來,二是讀者進來以後留得住,三是留住以後讀者願意消費。也就是說,要真正把人流變成客流,要讓讀者能坐在那裡看書,也願意在書店消費。

為了吸引更多顧客的光臨,三聯韜奮書店表示將長期推出絕版書、作者簽名書、毛邊書、限量書等4類圖書。

「雖然購書便捷的網路書店給實體書店帶來衝擊和挑戰,但實體書店仍可以依靠環境和服務打造文化地標、文化沙龍,讓人們願意去。就像一家餐廳,不僅僅提供菜肴,還要用好的廚師和氛圍吸引大家。」著名作家王蒙說。

上海季風書園相關負責人認為,相比功利化、快餐化閱讀,書店應該給人一個精神休憩的場所,幫助人們在快節奏的工作中找回一些慢節奏。「我們結合讀者在書店的閱讀體驗,推出了新書分享會、紀錄片放映、小型話劇、音樂劇、劇本朗讀會、講座等多種活動來滿足讀者的精神需求。」

除了自身的轉型探索,有不少書店負責人表示,期待政府部門對實體書店能有進一步的扶持政策,幫助實體書店加快轉型,如為民營書店提供較好的場地、提供租金優惠政策、鼓勵學校和書店合作等,讓實體書店減少後顧之憂,更好地服務於全民閱讀和學習型社會的建設。

四問社會組織:如何推進全民閱讀

豆瓣讀書小組、全民閱讀協會、社會志願者……目前全國各種線上線下的民間閱讀活動正在如火如荼開展。專家表示,圖書館舉辦的很多閱讀活動都離不開志願者和社會組織的幫助,全民閱讀也正需要把他們的力量調動起來。

2009年,作家童喜喜加入以「營造書香校園」為首次行動的「新教育實驗」。幾年來,她走進百餘所學校,面向學生、教師和學生家長作了數百場閱讀推廣講座。她還在全國各地開展閱讀推廣公益講座近50場,直接聽眾近4萬人。

童喜喜還參加了「螢火蟲親子共讀項目」,在近30個城市組建工作站,開展線下公益活動220餘場,在網上匯聚近2萬名父母,以螢火蟲講座傳播親子共讀的理念與方法。

「新教育實驗」的發起人朱永新說,我們將努力打破教科書和教輔資料一統天下的格局,恢復師生之間、親子之間的共讀傳統,為每一位孩子尋找此時此刻最適合他的書籍,從書香校園的建設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

倡導全民閱讀不僅需要在校園中推廣閱讀,也需要在社會中推動。日前,在長春市朝陽區桂林街道的一個社區內,十幾名居民與吉林省全民閱讀協會會長趙家治促膝長談,探討如何有效地開展閱讀活動、如何滿足百姓的日常閱讀需求。

吉林省全民閱讀協會是2013年註冊成立的專業性社會團體。協會成立之初,就確定了「以全民為中心,為全民閱讀服務,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的理念,旨在依靠社會力量,服務公眾,為建設學習型社會服務。「一個孤立的協會很難把全民閱讀這項公益事業做好。」趙家治坦言。目前在全民閱讀協會的推動下,吉林省不少縣市單位在籌建閱讀協會。

周玉認為,推動全民閱讀不能孤立去看,而應將社會保障、投入機制等各個方面聯繫起來,保證人們有精力去閱讀,保證全民閱讀的各個環節能夠順暢運轉,能夠讓出版商、書店、圖書館、社會組織發揮聯動作用,讓人們有地方閱讀、有好書閱讀。「用制度保障來推進全民閱讀,才能更好地建設學習型社會。」周玉說。(半月談記者 周暢 劉碩 王琳琳)


來源:《半月談》

覺得不錯點個贊

推薦閱讀:

有些事,我們都逃不掉
多想做個愛情的傻瓜傻傻愛著,可惜,我們都太聰明了!
不好意思,我們不提供棄養服務!
劉強愛電影之《美國往事》:那時,我們是兄弟
紅塵里有我們的花開

TAG:社會 | 讀書 | 專題 | 我們 | 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