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要修五十萬加行?修完就消除所有業力嗎?——請問 索達吉堪布

不修五十萬加行,可以嗎?

這是比較懶惰的人問的。如果你真的想修行,想遣除貪嗔痴以及一切無明煩惱病患,最好修完。

為什麼是五十萬,不是七十萬或三十萬?

數字不是隨便定的,因為每一個修行都有它的必要。就像醫生開出藥方,讓你一天吃三次,或一個療程吃五個丸子,只要你遵照醫囑去吃,病情就會得到控制,甚至痊癒。

修完五十萬加行,就能消除所有業力了嗎?

至少可以讓你的相續基本清凈。比方說,假如我身上有病毒,抵抗力差,醫生可能會說:「這個葯你吃一百天,先消除身上的不良反應;然後再吃那個葯,增加身體機能……」同樣,磕過十萬個大頭以後,身體的罪業基本就消除了;念完十萬百字明,相續基本就清凈了;供完十萬曼茶羅,修行的福報也就培好了。

因此,修五十萬加行非常有必要。修完後,你就成了一個合格的佛教徒,相續調柔,也有了聽密法的資格。否則,我們的心就像沒有開墾過的荒地,普通的善法苗芽都不會生長,更何況甚深密法?

再說,我們學佛前肯定造了許多惡業——殺生、偷盜、邪淫,什麼都造了,善業卻少得可憐。不僅是這一輩子,上一輩子、再上一輩子乃至過去的許許多多生世當中,情形也大致如此。既然這樣,為什麼不修?

以前有人以為供養300塊就能代替加行,現在是不是要1000塊?過幾年再漲?開個玩笑。

不同的做法是有的。不同的上師、不同的弟子、不同的竅訣,常規之外另闢蹊徑,沒什麼不可以的。就像藏葯、中藥和西藥,哪一個葯對症,就是好葯。佛陀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適合你,就是你的法門。

當然,想選擇到適合的法門,也要有慧眼才行。「羊群效應」之所以容易起作用,就是因為一般人都缺乏主見:有人說好,蜂擁而上;有人誹謗,也跟著誹謗。即使不是別有用心,人云亦云也不妥當。如果傳言是對的,昨天就「世界末日」了,但我們今天還在。

所以,真正的佛教徒是智者的群體,我們有自己的見解和修行方法,應該按這個來,不要被其他的左右。

修行中有些疑惑是難免的,可以探討、辯論,這是藏傳佛教的特點。辯清楚了,懂了以後一定要實地修持。《前行》的文字不難,難的是理解內容,融會貫通它的每一段、每一句乃至每一個字的意義,調伏煩惱。如果不肯修行,再好的佛法妙藥也於你無益。

誠如佛陀在《勸發勝心經》里所說:「吾已說妙法,汝聞不修行,患者不用藥,吾亦無法救。」

修行與廣聞博學矛盾嗎?

修行與廣聞博學不矛盾。

現代學佛的人,不僅要學高僧大德的教言,人文歷史、自然科學、心理學等知識也要學。如果你的確待得住,其他的不懂,只是住山修行也可以。但如果你想弘揚佛法,就要多聞多學、與時俱進,讓你的講法不偏離世間人的認識。

這種融合趨勢不可避免。我在《泰國遊記》里講述了一些泰國見聞。在那六天時間裡,我除了見證他們修行白骨觀的傳統外,還親近了許多南傳大德。泰國是佛國,大德們熱情溫和,與藏傳漢傳的出家在家人,都相處得非常愉快。

近幾年裡,我跟漢傳佛教的大德們也有交往,並且時常學習他們的教言。我認為,這種彼此的學習,一方面可以增進各教派的融洽,一方面也可以讓自己開放心胸,以全局的視野來認識佛教。

這樣會不會太雜,影響修行?

應該不會。雜不雜主要在於自己。一個複雜的人,今天想這個、明天想那個,學和修都毫無頭緒。而不複雜的人有主見,懂得有主有輔,比如禪門弟子參禪,這是他的根本修行,不需要改變,但他同時也可以了解佛教其他宗派的教義。

蔣揚欽哲旺波有一項重要貢獻,他自己雖以噶舉寧瑪為主,但他接受了當時藏地所有教派的教法和伏藏法傳承,並傳遞下來。法王如意寶也一樣,因為求學時繼承了各教派的法脈,所以在弘法利生過程中,毫無狹隘之見。我們學院的壇城,就體現了他的胸懷。

那是個特別大的壇城。當初修建時法王要求,為藏地各教各派都設立佛堂,也為漢傳佛教、南傳佛教設立佛堂,以此代表各教派互不相違,彼此圓融。因為這種緣起,法王的傳承弟子對其他教派從不排斥。

既然不排斥,是不是可以入其他教派?

也不是這個意思,修行還是以自宗為主。前兩天,在社科院「宗教與慈善」活動上,我聽了各領域專家們對慈善的理解,很受用,不過我想,我做慈善還是會從佛教理念出發的。同樣,如今學《前行》的人很多,格魯、噶舉、禪宗、凈土,各教派都有,但這不妨礙他們修持自己本傳承的法。

所以,各教各派的法都可以聽,聽這些,你會開闊見聞;世間學者們對佛教好的不好的說法,也可以聽,聽這些,至少你會知道他們不理解佛教的地方在哪兒。只聽好的聲音,「佛教好」、「《前行》殊勝」,這對個別人或許有利,但對所有人來講,也不一定。

關於精進

在修行過程中,一定要精進。現在人特別懶惰,可能是家庭、單位的瑣事太多,讓人心有餘而力不足,但是不精進的話,很難獲得一定的成就。

《大智度論》里有一則公案:有一次,佛陀對阿難說:「今天你為諸比丘說法,我的背痛,稍微休息一會兒。」於是阿難說法,世尊躺下休息。

當講到七覺支中的精進覺支時,佛陀立即坐起來,問阿難:「你在讚歎精進的意義?」

「對,正在讚歎。」

如是三問三答。

之後佛說:「善哉善哉,一定要善於修習精進,乃至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間,都不能離開精進,何況其他的地道功德。」

對此,龍猛菩薩總結道:「佛陀的精進從未減退,病中尚且精進不息,何況不病的時候?」

做任何事都要精進,學佛更要精進。如果世人為了家庭和事業,有些事不得不做,那麼人生短暫,我們不修行怎麼面對來世?「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不肯修的人,即使遇到了善知識,聽受了他們的教言,也解脫不了。

解脫依賴於修行。誠如佛在《大寶積經》里所說:「難陀,你不要信我,不要追隨我的意願……不要說『沙門喬達摩是我大師』,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獨自到寂靜地思量觀察我所證之法……那時候,你自己就是你的洲渚,你的依處;法就是你的洲渚,你的依處。」

我們向來相信佛陀,但佛陀卻讓我們相信他的法,因為佛陀知道,唯有修行佛法,才能領會他所說的慈悲與智慧,以及不可言說的境界。

偶爾的境界是會退失的,它就像從濃密的烏雲間閃出的一線陽光,只一會兒就被遮住了。比如,當你透過上師的教言,對無常或心性有些體認的時候,你可以理解這是一種非同尋常的知識,但如果不能長期修持,它就消失了,你也就回到了從前的狀態。

為什麼有些修行人要閉關,就是因為他對佛法有了真實領悟後,為了連續和鞏固這種境界,要不間斷地修行,甚至閉關一生。

我們通常說,佛陀的境界「難以言說」。不過對那些有所認知的人來講,說不出來,心裡也是明白的。 

敬摘錄《大圓滿前行廣釋》


推薦閱讀:

明因果 解業力 幸福圓滿人生(第四集)黃柏霖警官主講
嗔怒脾氣是由業力和習氣或個性相互招感所致
凈空老法師:業力是否是引人受報的力量
好可怕的業力,就連綠度母親自授記,都Hold不住!
甩不掉的業力就是這麼任性

TAG: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