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荒四經》中的規律
接著之前那一篇:
吳曉東先生經典觀點二:與《海外經》一樣,《大荒經》也暗藏著與七有關的秘密。吳先生在在他的《占星古籍:從<大荒經>中的二十八座山與天空中的二十八星宿對應來解讀<山海經>》一文曾經指出,《大荒經》描述的山巒無數,但在山前面加了「大荒之中」四個字的,只有二十八座,這二十八座加了「大荒之中」的山與夜空中的二十八宿正好對應,分別每邊七座分布在東、南、西、北四周。
《大荒東經》的七座山峰為日月所出之山:分別為
1.大言山,2.合虛山,3.明星山,4.鞠陵於天、5.孽搖頵羝,6.猗天蘇門,7壑明俊疾
《大荒南經》的七座山峰為水所入(窮)之山:
1.衡石山,2.不庭之山,3.有不姜之山,4.去痓山,5.融天山,6.【朽木換歹】塗之山,7.天台高山,
《大荒西經》的七座山峰日月所入之山為:
1.方山,2.豐沮玉門,3.有龍山,4日月山(吳姖天門),5.鏖鏊鉅,6.常陽之山,7.大荒之山,
《大荒北經》的七座山峰為:
1.不咸山,2.衡天山,3.先檻大逢,4.北極天櫃,5.成都載天,6.不句山,7.融父山,
針對《大荒四經》原文中出現《大荒北經》中出現8座大荒之山,《大荒南經》出現6座大荒之山,之間的不平均,吳曉東先生按照星象的規律《大荒北經》「大荒之中,衡石山」條目認為是錯簡所致,因而將它移到《大荒南經》開頭去,這樣,就構上述每經七座對應二十八宿對應。
這二十八座坐標山成了《大荒經》的主體構架,它將觀測者四周切割成二十八個部分。敘述者以這二十八座山為單位,一部分一部分地敘述相應方向的事物,
以上是吳曉東先看的見解,我是引為經典,但有一條,將我再做一段補充:
《大荒東經》第四座大荒山的附近出現這兩個條目: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於天,東極離瞀,日月所出。
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豸虎】。
《大荒東經》第四座大荒山的附近出現這兩個條目: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樞也。吳姖天門,日月所入……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西海郩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弇茲。
《大荒南經》第三座大荒山的附近出現這兩個條目: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去痓,南極果,北不成,去痓果。 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兩青蛇,踐兩赤蛇,曰不廷胡余。
《大荒北經》第四座大荒山的附近出現這兩個條目: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天櫃,海水北注焉。
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禺強。
這裡出現一個規律,東極,西極,北極都是出現在第四座大荒山也就是最中間的一座。除了南極則是出現在第三座大荒山之上,調整過來之後,就形成每一座極地山附近,都有一位海渚中的海神在此鎮守,我們再按順序把大荒經中的山與方國進行統計,這其實也是吳曉東將衡石山從《大荒北經》移到《大荒南經》的理由之一。
但是對於這種移法,本人尚存異議。
按我初步統計:《大荒四經》共有一百二十座山,共有六十方國,方國的數量正好是山的一半。其中:
《大荒南經》共有三十五座山,十五方國,
《大荒西經》共有三十五座山,十四方國。
《大荒北經》共有二十八座山,十四方國,
《大荒東經》有二十二座山,十八方國。
其中「南經」和「西經」山和國是非常對稱的。如果從北經稱過去那麼北經的方國就更加少。另有一條《大荒南經》基本是屬於水窮或水入的情況,而「衡石山」明顯沒有這類性質。當然並不說這種移動方法不正確,至少我還沒找到補救辦法,只是說它理由不充分,其實按照這種思路下去,其中流波山與章尾山都在入海千里之內,除去後,《大荒四經》中的眾山有點類似於一個鐘錶排盤,它們以山分則分為一百二十等分,按方國則分為六十等分,這其實也是一種創舉。
既然山與方國是作為一個等分的詞條,那麼我們利用減法的方式把《大荒四經》中的山與方國一一剝去,那麼看看剩下的詞條里還有什麼規律?
其一、大荒之中的山還有另外五座座標山峰沒有列舉進去,分別有:
《大荒東經》:大荒東南隅有,名皮母地丘。
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
《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
西南,大荒之中隅,有偏句、常羊之山。
《大荒北經》: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
這五座山,附禺山與附隅山是相通的,依附後之意,其餘四座分別處於大荒的四隅。也應當屬於座標山之一。
其二、上面提到的四極和四極附近的四方神之外,還出現了四方及風方風神如下:
《大荒南經》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誇風曰乎民--處南極以出入風。
《大荒西經》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長短。
《大荒東經》名曰折丹--東方曰折,來風曰俊--處東極以出入風。
有人名曰【上鳥下宛】--北方曰【上鳥下宛】,來之風曰【犭炎】--是處東(北)隅以止日月,使無相間出沒,司其短長。
四此四方風則應分別為1.東方折丹,俊風,2.南方因乎,民風(誇風),3.西方石夷,韋風 4.北方鳥宛,犭炎風。
其三、另有以淵為地的九淵,分別為:
1.南經:少和之淵,從淵,緡淵,白淵,甘淵,
2.西經:弱水之淵,
3.北經:封淵,沈淵,
4.東經:甘淵
其四、結合海外經內容,出現八野之說。另有一野侍尋。
1.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
2.大樂之野,夏後啟於此儛九代,乘兩龍,雲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在大運山北。一曰大遺之野。(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開焉得始歌《九招》。)注,天穆,大樂,大遺實為同一名字。
3.此諸夭之野,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飲之:所欲自從也。百獸相與群居。在四蛇北。其人兩手操卵食之,兩鳥居前導之。
4.歐絲之野大踵東,一女子跪據樹歐絲。
5.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
6.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7.有人焉三面,是顓頊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謂大荒之野。
8.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
其五、在山海經繁體版本,屍字不寫為屍,仍舊為屍字,可見在山海經中的屍並不代表屍體。
《大荒東經》:有神,人面獸身,名曰犂〈霝鬼〉之屍。
有神,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比屍。
《大荒南經》:有人方齒虎尾,名曰祖狀之屍。
《大荒西經》: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屍。
有人名曰黃姖之屍。 有人無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屍。
《大荒北經》:有赤獸,馬狀無首,名曰戎宣王屍。
這些詞條里,既有神,有人,也有獸,但他們有個共同特點,就是有某種缺陷或者是一種人獸合一的方式存在。那麼他可能是某種介於神,人,獸之間的狀態,但絕對不是現在意義上的屍體,有可能是現代所說的仙。
其六、在大荒南北二經,分別出現舜、堯、嚳、顓頊四座墓葬。
《大荒南經》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窮焉。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爰有文貝、離俞、【丘鳥】久、鷹、賈、委維、熊、羆、象、虎、豹、狼、視肉。
帝堯、帝嚳、帝舜葬於岳山。爰有文貝、離俞、【丘鳥】久、鷹、廷維、視肉、熊、羆、虎、豹;朱木、青華,玄實。
有南類之山。爰有遺玉、青馬、三騅、視肉、甘華。百穀所在。
《大荒北經》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爰有【丘鳥】久、文貝、離俞、鸞鳥、皇鳥、大物、小物。有青鳥、琅鳥、玄鳥、黃鳥、虎、豹、熊、羆、黃蛇、視肉、?瑰、瑤碧,皆出衛于山。丘方員三百里,
這裡有一個「爰」字,按古義是兩手相援的意思,按這個意思下去,下面那些物品其實都給獻給各帝的祭品。
其七、能使四鳥:豹、虎、熊、羆幾乎都是帝俊的後裔,總共有十二個國度,分別是:
《大荒東經》蒍國、中容國,司幽國,白民國,黑齒國,玄股國,
《大荒南經》三身國,張弘國,《大荒西經》先民國,《大荒北經》叔歜國,北齊國,毛民國
上述大部分都是以黍食為主,但食黍不等同於能使四鳥,《大荒四經》黍食的方國共有十六國。
其八、大荒經中的四象形象。
有一些文獻把《大荒東經》流波山的夔龍,處於南極的應龍,《大荒北經》章尾山的燭龍,共工台的相繇,並稱為春夏秋冬四時之龍,分別代表東方青龍星座在四季的狀態。我是覺得極有用途,
與此同時,在《大荒四經》總共出現七個「五彩鳥」的詞條,其中《大荒東經》兩條,《大荒南經》五次,共出現七次,初步懷疑可能與鳥星佔有某種相關聯繫,
而在《大荒東經》中的天吳,《大荒西經》中的天虞,昆崙山的神(開明獸),三淖的昆吾,《大荒南經》白淵的昆吾,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一種虎身的神人,這點就更有點類似於,四象中的虎形象,
就一併收錄在這裡了。
推薦閱讀:
※【學術】新進展:脊柱圓運動規律對防治脊柱勞損病的意義
※【理氣法天部】:太極法生克規律(三)
※訓練寶寶記憶力的規律
※文言文朗讀中的停頓規律
※五七言絕句的平仄規律
TAG:規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