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封建」的兩本經典

——馬克垚

清華大學張緒山教授於翻譯完布洛赫的《封建社會》之後,最近又譯成岡紹夫的《何為封建主義》,我很願意為此書的出版寫幾句話,表示推薦和祝賀。

《封建社會》和《何為封建主義》,同是關於西方封建的經典名著,前一本書討論的是廣義的封建,所以名之為封建社會,後一本則論述狹義的封建,主要是封建君臣關係和封土等問題。這兩位作者可以說是同時代人,兩本書也都出版於上世紀40年代,而且他們兩人同是愛國主義者,布洛赫為反抗德國法西斯侵略,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岡紹夫參加兩次世界大戰,反對德國對比利時的侵略,不過他主要從事文職活動,沒有遭遇生命危險。

《封建社會》的翻譯歷時十餘年才告完成。2004年作為「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之一出版,成為《中華讀書報》評出的當年「十大社科圖書」中唯一的翻譯著作,數月間初印的五千冊即告售罄,次年加印一次,也很快售完,此後每隔幾年都要加印一次,成為名副其實的長銷書。《封建社會》中文版的問世引發了學界一場有關「封建主義」的大討論,至今餘響猶在。在翻譯著作數量龐雜,質量飽受詬病的大環境中,《封建社會》的譯文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獲得學術界的首肯和好評。

——張緒山

岡紹夫1895年出生於比利時,入根特大學學習,192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22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923年起在根特大學任教,長期教授中世紀史,他師從名史家亨利·皮朗,但沒有研究經濟史,而是研究法律、制度史,1932年為教授,1961年退休,1980年逝世。岡紹夫一生著述頗豐,據說有600多種,主要集中在8—13世紀的西歐史,但最著名的還是這本《何為封建主義》,該書法文版出版於1944年,此後陸續有德、葡、西、英、日等譯本,此次中文譯本出版,已經是初版70年之後了。

岡紹夫在他為本書寫的引言中,說明他的這本書主要討論的是一個自由人(封臣)對另一個自由人(封君)服從和服役(主要是軍役)的義務,以及封君對封臣保護和維持的義務,而維持的主要辦法就是封賜給他一塊封土。他說這是法制意義上的封建主義,和廣義的封建主義論述政治、社會意義上的封建有所不同,但二者也是相互聯繫的。他認為狹義封建主義的典型地區,是盧瓦爾河和萊因河之間,即法蘭西、勃艮底-阿爾王國和德意志,時間則為10、11、12世紀,兼及13世紀。

弗朗索瓦·岡紹夫(1895—1980)

岡紹夫研究封建制度, 主要使用的資料是當時的法律文書,各種特權證書(charters),敕令(capitulares)和文書程式(formulae),以及各種習慣法彙編,教會法典等,像法國的布曼諾阿編成的《博韋的習慣》,英國勃拉克頓編成的《英國的法律和習慣》等,有時也使用一些編年史、年代記等敘述性史料。但因為他認為義大利不是封建制度的典型地區,所以沒有使用有名的《封土之律》(Libri Feudorum),這引起了波考克的驚詫。 他使用的方法可以說是實證性的,即從史料中找尋封君、封臣、委身、效忠、封土等字詞,研究這些字詞的內容、意義,它們產生時的社會關係,從而建立起西歐的封建制度。

岡紹夫認為封建主義起源於法蘭克國家的墨洛溫王朝時期,那時已經發生了自由人投身到另一個自由人之下尋求保護並為之服役的情況,其最初的起源可以追尋到羅馬或者日耳曼人那裡,所以他說羅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二者都有(本書邊頁碼,第25頁)。墨洛溫王朝時委身式和效忠宣誓,還有賜給臣下土地、或者把他豢養於主人家中以維持其生計的情況都已經出現,但二者還沒有結合起來。

到加洛林時期,舉行臣服禮和效忠宣誓以結成封君封臣關係的儀式已經確立,封臣對封君的義務主要是軍役,封君賜給臣下以采邑對他維持也成為慣例,而采邑也逐漸轉化成為可以世襲的封土。臣服禮和封土封賜結合在一起,如果封臣沒有服役義務,那就不可能得到封土,所以可以說,這時封建制度已經建立,岡紹夫稱之為加洛林封建主義(本書邊頁碼,第39—40頁)。

到11-13世紀,封建制度已經建成為西歐封建社會的主要上層建築,從國王開始,用封建君臣關係和下級聯繫在一起,國王下面是大封建主,然後層層封授土地(即封土),封建君臣構成等級連鎖,下級對上級的義務主要是軍役,上級對下級的義務主要是封賜給他一塊土地。

岡紹夫根據史料,對形成了的封建制度進行了全面的論述,臣服禮和宣誓效忠的儀式,君臣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各種形式的封土製,君臣對封土的各種權利,封土的繼承與轉讓,封土上的司法權,以及封建制度和國家的關係等等。他的這些經典結論為西歐史學家長期遵循,所以西方一度把封建主義等同於岡紹夫,稱之為「封建主義的岡紹夫」,或者「岡紹夫的封建主義」。 可以說,狹義封建主義的研究在西歐一直是按照岡紹夫所建立的模式進行的。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史學界開始了修正主義思潮,對19世紀建立的許多模式進行反思和提出修正,岡紹夫的封建主義模式也不斷受到挑戰。其中最集中、最有力的,應該是蘇珊·雷諾茲的《封土與封臣》一書,顧名思義,蘇珊的著作是專門討論狹義封建主義的,就是集中在封土與封臣這兩個問題上,被稱為反岡紹夫。

她從分析原始資料入手,旁徵博引,搜羅抉剔,指出法蘭克國家墨洛溫王朝和加洛林王朝時,封臣(vassi)一詞和後來的概念不同,加洛林王朝的vassi,主要是指王室的下屬。當時國家與臣民的關係是主要的,不能說社會上主要由個人之間的關係維持。除了封臣外,還有君主和臣民,保護者與被保護者,地主和佃戶,僱主和僱工,地方豪強和貧弱者等許多這樣的關係。 效忠宣誓主要是臣民向君上的,也沒有形成儀式。當時的地產主要是私有財產式的,是自主地(alod),這種地產上沒有封君的權利存在,地產上也沒有司法權,這隻在教會地產上有。

12世紀起,西歐出現了專門的法學家,羅馬法復興,一些法學家根據義大利的一件地方習慣法「封土之律」中的記載,總結出封君封臣關係的許多規定和封土的規定,而且把二者結合起來,於是才有了封建主義的概念,形成了封建制度的規定,並且把它應用於觀察、論證西歐國家中的情況。但是12世紀以前的封建主義和12—13世紀後的封建主義是不同的,12世紀以前的封建主義,根據的是各地方的習慣法的零碎記載,以後的封建主義,是專職法學家的總結。所以這時封建主義的形成,是國家強大的結果,決不是原來所說的封建主義是無政府狀態的產物。

王權強盛方才可以建立等級性的封建君臣關係,方才可以使土地所有成為由君主起的層級的佔有,蘇珊特別指出英國的封建主義就和國家機構強盛並行。

到了16、17世紀,文藝復興思潮崛起,中世紀被認為是黑暗時代,日耳曼遷徙說興起,中世紀早期就成為國家衰弱,氏族關係、個人之間關係佔上風,這時法國的學者就進一步論述封建主義,把它和日耳曼的原始性聯繫起來,或者追述其羅馬的起源,以後又經過18、19世紀學者研究的積累,到岡紹夫才建成了他的封建主義的大廈。

蘇珊的《封土與封臣》對岡紹夫的封建主義的批判可以說是很有力的,但是她的缺點是並沒有提出另一個模式來取代它。所以黃春高說她是一個破壞者,而不是一個建設者。

在修正主義史學思潮的影響下,古代史上的羅馬衰亡論有了變化,強調的是歷史的延續而非斷裂,西羅馬晚期經濟、政治、文化並沒有那麼衰微,中世紀早期也不那麼黑暗了,黑暗時代的稱呼已不再使用。

皮朗的命題更有不少追隨者。特別是本世紀初「古代晚期」研究的興起和蔚成大觀,提出了不少問題。 例如把西羅馬地區分別研究,指出各地政治、經濟情況很為不同;日耳曼人早就羅馬化了,所以他們沒有滅亡西羅馬,而是一些羅馬化的將領和遷徙路上的日耳曼人相遇後,形成了西哥特、汪達爾等民族,所以日耳曼人的種族構成也大有問題等。

馬克思主義史家魏可漢還提出了農民生產方式說,認為在中世紀早期的西歐,地主貴族還沒有控制農民,農民沒有受到剝削,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各家庭之間基本維持平等,而且相互協作,相互幫助,但是農民的勞動也不辛苦。這個生產方式在奴隸生產方式之後,封建生產方式之前。 這些都給封建主義的研究帶來了新方向、新問題。中國的史學界對封建主義,封建社會的討論,也在熱烈進行,其最新的成果就是兩本論文集:《封建名實問題討論文集》、《多元視角下的封建主義》。

總之,中外史學界,對封建主義,封建社會,封建生產方式的討論、爭論、研究仍然在不斷進行,岡紹夫的模式直到今天,仍然是人們研究封建主義的入手處,出發點,所以它仍然有其學術生命和學術價值。張緒山教授將其譯為中文出版,對我國學術界可謂大有裨益。謹序。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馬克垚2015年5月

(本文為馬克垚先生為《何為封建主義》所作中文版序言,曾刊登於《讀書》2016年第09期)

《何為封建主義》是研討狹義封建制度的名作。集中探討西歐封建主義的起源、加洛林王朝時期的封建主義和10 —13 世紀的封建主義。岡紹夫認為,構成這種封建主義基本內容的是兩大要素,一是人身方面的,即封臣制,二是財產方面的,即封土製或稱采邑制。所以他認為封建主義「意味著封土製和封臣制的體系」。岡紹夫的「這些經典結論為西歐史學家長期遵循,所以西方一度把封建主義等同於岡紹夫,可以說,狹義封建主義的研究在西歐一直是按照岡紹夫所建立的模式進行的。」

歡迎關注商務印書館學術中心文史類圖書公共號「碎金書坊」。

碎金中自有真知,期待著與您的相遇。微信號:cpclassics


推薦閱讀:

紀伯倫經典語錄47句,句句精闢,一生至少要讀一次!
超經典的唯美句子,值得收藏!
經典句子:總有一份情,讓人總不能忘卻
讀《辦公室菜鳥必讀秘籍》經典語句摘錄
QQ空間名人經典心語

TAG:經典 | 封建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