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保密】馮氏傷寒論10.24

大家下午好,今天咱們這個班開始講了,大家熱情挺高,剛才老貓也講了很多,期望挺高。但是我講課能力不行吧,我也不知道怎麼講,咱們就是在一塊互相學習吧。學習方法嘛,我想咱們就是學好原文。所謂傳承傳承,你從哪兒繼承呀,從咱們老祖宗那兒傳下來的就那麼點東西,經方,《傷寒論》就那麼多。實際上他傳承的不好,在漢代就差點傳丟了。經過王叔和的整理,原先《湯液經》的樣子,內容是有,但是干擾了一下,用了一些歧黃的理論,給我們傳承上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不好理解了就是說。如果按原先的理論體系來理解,傷寒論很好學習的,按照胡老的這一套,按照八綱,六經就是八綱,來自於八綱,這樣理解,應該說很好理解,但是由於歷史上的好多原因,造成了誤讀傳統。所以咱們開的這個課,好多人說要咱們辦一個班,師承班,我說可以。學習的方法,我說主要就是學原文,學原文就是為了最好的繼承。你學的是《傷寒論》,你想學《傷寒論》,但實際上好多人學的不是《傷寒論》,是《內經》了,實際上咱們《內經》也要學。祖國的醫學有好多派,有好多內容,《內經》也要學,經方也要學。現在就是《內經》學的不多,經方了解的也不多,尤其是是真正了解經方醫學的人比較少。所以有它的歷史的原因,誤讀傳統,《傷寒論序》上的一些原因吧。所以今天吧,咱們開始講,怎麼著學,怎麼著講,咱靠大家的力量,看大夥怎麼著學,怎麼著講比較好,今天開始嘛,也不著急,我們看看吧,商量商量怎麼著講好,實際上學習傷寒論跟學習其他的學習是一樣的,主要靠自己的理解,傷寒論更是這樣,有時候看一遍,不見得懂,有的還需要經過臨床來體會,當時懂了,以後不見得懂。因為有好多實例已經說明,咱們的前輩劉渡舟也好,胡希恕也好,他們年輕時的學習,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一樣的,到了十年以後,他認識又不一樣,二十年後又不一樣,對每個條文,因為古代留下的文字的東西,有時候不好理解,在臨床上碰到過,不經過臨床,沒有體會,他就體會不到。就像白通加豬膽汁(湯),胡老在六十年代他認為這條文是對的。後來通過逐漸逐漸學習,通過反覆學習,說這個條文不對,肯定是錯了。為什麼,他就反覆的讀,當然單看這一條是肯定不行,看通脈四逆湯和白通湯,它這個附子的用量,哪個大?白通湯,用的很小的;通脈四逆湯用的大多了。所以這個回陽就靠附子,你不靠附子,靠蔥白哪行啊。所以後來就是再一讀原文,說是方子錯了。應當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弄成白通加豬膽汁湯了,為什麼造成這個結果呢,就是讀書,讀書,實踐,實踐,他臨床有了這個體會了,認識到這個問題了。所以有時理解一條,理解一個問題,需要通過反覆讀書,通過臨床的反覆實踐,所以要通過我們自己的腦子,真正的理解,靠每個人,講,互相講,像我講也好,同學們之間相互講也好,它是個啟發,互相啟發的過程,走近路,啟發後,說,哦,我也想到這個問題了,所以說,我們說怎麼著學習呢,我主張是咱們從讀原文起,互相讀原文,你有什麼看法,我有什麼看法,這一條該怎麼讀。我看咱們的網上這幾天對那兩條,討論的非常的熱鬧,我看不錯,有些人都認識到了,有些人,因為各有各的經歷,各有各的讀書經驗,有的就是認識到咱們這個《傷寒論》是一個獨特的自成體系的經方理論體系,不能用那個臟腑經絡(體系),跟岐黃派一樣的去理解,它是兩個系統,兩個理論體系。有的人,他就是受這個影響,看了這個書,受這個理論的影響。他就講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就是太陽經經絡所過嘛,這樣理解,現在看還可以,以後遇到的問題更多,所以我們在開頭的時候要開好,把這個頭幾條讀好,讀好之後,咱們再繼續學習,基礎打好了,這樣咱們再學習下面的條文就比較容易了,不走彎路了。看看今天咱們都需要講什麼,怎麼著講,是不是著重於討論。咱們不著急,一星期討論兩條是不是可以,你們看看。就是集中學習這兩條,咱們不要著急,消化好了,都理解了,咱們再接著往下學。不用著急,有的條文,很好理解的,咱們很快就跳過去了,不用費多長時間。看看大夥的意見。(不能說話,聽不到聲音是吧。)好聽聽大夥的意見,怎麼著學習,怎麼利用現代化的工具。老貓:馮老師把自己的意見給大家說了,現在就是說大家第一次見面,希望大家都上來互相認識一下,自己介紹下對經方的了解程度,自己學習的體會,然後大家相互認識一下。希望大家踴躍排麥。學習《傷寒論》有人提出來讓我講,實際上,我的意見,就是咱們自己先看。因為我們現在,胡老講的,我們有一個有利的條件,關於《傷寒論》胡老條文的註解,還有我的一些註解,胡老講的註解後面,我做了一個註解吧,也叫做解讀,也就是說談談我的看法,有的跟老師不一樣的,也談了,有的就是說需要進一步加深認識的我也談了,就是加在那後頭了。這本書馬上就出來,再過兩星期就可以見到這本書。所以大傢伙可以看這個書上的註解,每個條文的解釋,有胡老的,有我的,一些註解吧,算是我的一些講座吧就是。這樣從文字上每個條文上,這樣來讀去理解,看大夥能不能理解,如果不能理解,咱們提出來,我再講,這樣效果就快了。不要我每一條每一條講,因為我講啊,就是基本上沒出書上,咱們出的《中國湯液經方》這本書上,下面這個新書就是我在原有的基礎上,在《中國湯液經方》基礎吧,我分成兩本,一本叫做《傷寒論傳真》,一本叫做《金匱要略傳真》,就是原先老師在以前80年代以前的註解,當然註解有些,我在70年代聽課講課摘錄的老師的筆記,以後啊,我看到有些老師經過反覆修改的,象148條,我也整理了一下。對於《中國湯液經方》,在當初的時候,基本上是胡老70年代初期60年代的一些講稿。最近要出的一本,叫做《傷寒論傳真》,我就是比較明確地分出來了,註解、按語都是胡老的原先的筆記,解讀有一個分開的,那就是我的註解。這樣咱們看看,讀讀咱們老師胡老怎麼講的,我的一些看法,這樣對每一個條文的理解,能理解不能理解,能理解就行了,理解了咱們就懂了,不理解的咱們一塊兒討論。我看這樣效果比較好,咱也不能著急,現在要談什麼藥物的劑量啊六經八綱啊,這個沒有順序的講,也可以講,有機會可以講吧,但是我們講,所謂傳承啊、繼承啊,就是把原文理解好,這本書就行了,整個傷寒論你就掌握了。原文讀不好,往往就是,你怎麼理解,聽誰,看了一本書上怎麼理解的,這樣往往不是原來《傷寒論》的實質,就是說走了樣了。所以說,我們不用著急,我們講學習的辦法,先自己看書,看完了以後,有什麼問題提出來,咱們一塊再互相討論,提出自己的意見。咱們以這麼說,他有他的理由啊,為什麼這樣理解的,還可以互相討論嗎。當然學術嗎,有它的一個發展過程,有一個認識過程,我們在學習《傷寒論》的時候,要學到它真正的實質,以前好多人學不到《傷寒論》,讀了傷寒不會看病,他是沒有讀懂,為什麼呢,他那個教材有問題,他那個指導思想不行。我個人的意見,咱大夥看看行不行地通,我們就兩個星期以後,可以見到《傷寒論傳真》這本書,這本書由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估計啊半個月可以到新華書店,可以看到這本書,看原文,看完原文之後,有什麼意見,咱們提出來共同討論,共同提高吧。好,剛才老貓要(我)回答兩個問題:第一個,原本是太陽病,但因病人自服解熱鎮痛葯後就診,出現脈浮、頭昏,無項背強惡寒,此病算太陽病嗎?這個問題,原本是太陽病,就是知道是太陽病了,吃了解熱葯以後,還有脈浮,沒有頭項強痛惡寒,還算太陽病嗎?只有脈浮,還是拿太陽病提綱來衡量它,是不是太陽病,就看他是不是符合太陽病提綱。如果脈浮,沒有其他症了,那可以還算是太陽病,吃了葯以後,沒有全好。但是如果出現了口苦咽干,或者出現少陽癥狀了,如果出現里證了,口渴,那脈浮也不是太陽病了,起碼是太陽少陽合病,太陽陽明合病,或者太陰合病。所以這就看臨床的具體癥狀,所以這個提綱是我們作為判斷太陽病,少陰病,少陽、陽明、太陰,六經提綱是相對的,都要看到。光看太陽病提綱,不看其他的提綱也不行,應該六經病提綱都要了解,這樣判斷這個病,現在只有脈浮,是不是算太陽病,你是清楚了。臨床上說,原來他是個感冒頭痛,是個太陽病,吃了葯以後,頭項強痛惡寒好了,只有脈浮了,沒有其他癥狀了,可以說是太陽病還沒全好;如果出現了其他癥狀,那就傳變了,如果口苦咽干,成少陽了;如果有汗出口渴,那成陽明了。所以就看具體的癥狀,提綱就是我們判斷疾病的提綱,是判斷疾病的方法,主要的內容,所以叫提綱。所以大夥討論這個提綱,我看是比較重視的,這個確實是學習傷寒論,學習傷寒論經方的六經辨證,是個關鍵問題,必須重視這個六經的提綱。現在臨床上許多大夫,聲稱自己尊重張仲景,是經方派,但是遇到問題的時候就不用六經來判斷疾病是太陽是少陽還是太陰,而是用經絡臟腑的理論去解釋了,這就不是經方的理論了,他把提綱都忘了。這樣就是我們現在重視提綱,確實理解了,到臨床上判斷的時候就根據提綱來判斷了。這個問題提的還是不錯的,能進一步理解提綱的作用,就是根據提綱來判斷在表在里,在太陽在少陽,在少陰在厥陰,它是用提綱來判斷的。下面一個問題,有頭項強這一癥狀的患者不少,但是只有惡寒或者惡風,發熱汗出脈浮緩癥狀也多,所以太陽病必須見到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是不是這樣?這個太陽病提綱它是有頭項強痛而惡寒這麼一個癥狀,但是並不是說太陽病必須出現頭項強痛而惡寒,如桂枝湯裡頭就沒有,桂枝湯開始就沒有頭項強痛而惡寒,但是診斷桂枝湯的時候,符合太陽病提綱才診斷為桂枝湯,但是桂枝湯強調什麼,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它強調這個,但實際上也還有頭項強痛,但是有些不明顯,你比如後面桂枝加葛根的時候,它就強調了有項背強几几,所以這個頭項強痛不是必然有的,沒有頭項強痛的它也是太陽病,(因為)其他的癥狀有,其他的癥狀有什麼,脈浮、惡寒、發熱,這些它都有,當然你要判斷有汗出沒汗出,有口渴那就不是太陽病了,或者是合病,或者是單純的陽明病了,所以提綱里不是說都是全的。你看陸淵雷在《傷寒論今釋》里他也講了,關於太陽病提綱,他也認識了,不是說全部積累每一個(癥狀了才是太陽病),有一個癥狀的,人家就一個頭痛,剛才說了(就一個)脈浮,其他癥狀沒有,就一個脈浮,那你說是太陽病沒錯了?他也可以是少陰啊,惡寒的厲害,沒有精神,那是少陰病了。所以這裡面這幾個提綱要相互理解了就好了。有人現在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都有了,是不是太陽病呀?不見得,因為人家又有了口乾口苦,那不是太陽病,或許是少陰少陽了。所以這個東西,提綱就是給我們一個界限,惲鐵樵說的是界數。界限裡面有的可有可無,不用全,但是你得看有沒有其他的癥狀,所以才能確定是不是太陽病。所以這個怎麼來理解,提綱怎麼理解,太陽病的提綱,咱們這才剛講到太陽病,每一個提綱就是判斷一個六經的一個界限,一個標準,標準裡頭不一定全有,有一個的也可能是太陽病,全有的不一定是太陽病,要看其他的癥狀有沒有,要綜合起來看。這個提綱我看咱們大夥都在討論的有些認識了,這個提綱應該怎麼去分析它,我看應該用八綱去分析它,用八綱去衡量它,這是個八綱的提綱,不是經絡。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脈浮是在表,其他出現頭項強痛而惡寒,是它反應比較強烈的表現,比較陽性的癥狀,它跟少陰病比起來,那就是比較虛寒比較虛弱的一些反應,不一樣,是陰證了。有人提出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裡面怎麼沒提到發熱呀。實際上它提到了,後面第七條那個關於太陽與少陰的鑒別,它就提出來了,發熱惡寒,發於陽也,是太陽;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是少陰。太陽病有的人發熱,有的人不發熱,符合這個提綱的,他也是太陽病;有的不符合,有發熱的不一定是太陽病。有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有發熱,出現了口渴,那就不是太陽病,那是陽明和太陽合病了。所以這個提綱呀,它提供了一個判斷標準,一個界限。你沒有口渴,有這些癥狀,那是太陽;有了口渴,那不是,是陽明了,所以它是一個界限。所以這個提綱呀,咱們要好好的理解。看看吧,這裡面有一個結合臨床的情況。我們在臨床當中就可以碰到,你熟練了以後,看到了脈浮,這個人怕冷,還沒有頭痛,剛發病,經常碰到這樣的,白天非常的好,沒什麼感覺,到晚上覺得發冷,讓你一摸脈,他脈浮,這時候排除其他癥狀,沒有口苦咽干,沒有拉肚子,可以判斷是太陽病。可能待一會可能頭痛,發熱就出現了,他有個過程。一般的,出現了惡寒,脈浮,就可以判定是太陽病。其他的看下面原文就知道了,看麻黃湯就知道了,頭痛,腰痛,骨節痛,全身痛,實際上脈浮頭項強痛,這是說了個大概,它這個表證,身疼痛,都是屬於表證,不管是少陰表也好,太陽表也好,都是屬於表,屬於表的陽證是太陽,屬於表的陰證,那是少陰,所以身體痛也是屬於表證。(一個患者,18歲-----?)這就是發熱口渴,不惡寒,微渴,這是個太陽陽明合病,因為有發熱汗出口渴,不惡寒微渴,脈浮,這綜合起來是個太陽陽明合病,應該是麻杏石甘或是大青龍湯,自己再分析分析就行了,所以這牽涉到兩個經的情況,現在重點討論太陽病的提綱。現在看看大夥對太陽病提綱的認識,先弄清楚這個,不要著急,弄清楚這個下一步就學得快了。咱們的教材,大伙兒要求統一教材,我看咱們就用這本(《傷寒論傳真》),現在我拿到樣本,大概半個月後,各個新華書店都有。可以根據這本書,文字性的東西咱們可以看,先一條一條地看,看完了以後,有什麼問題咱們再討論。我講也講不出多少,基本上就按照書上的這些內容來講吧。讀了之後,經過自己的腦子,看看有什麼問題,有什麼體會,咱們可以在一塊再討論,就清楚了。這本書,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的,咱們統一用這一本吧。如果沒有這本書,原先的《中國湯液經方》也可以,那個大部分是胡老的一些筆記。不過那本書,我們沒經驗,有的加了一些我的看法。這本書就基本上把它分開了,老師的一些筆記和我的註解就分開了,這樣可以參考老師是怎麼看法,我們這一代人是怎麼個看法,這樣再結合臨床,咱們學習《傷寒論》原文就可以更深一步的理解了。問:發熱、惡寒、脈浮,伴有口乾,是太陽合併陽明嗎?發熱、惡寒、脈浮,伴有口乾,這個只從這點就可以判斷是太陽陽明合病,沒有其他癥狀,這是可以判斷的。如果還有拉肚子,還就可能有太陰了。所以,發熱、惡寒,脈浮,是太陽了;口乾,那是陽明了。但是有可能是少陽,口乾有可能是少陽,但從這個情況所說的來看,脈浮,發熱惡寒而口乾,一般是太陽陽明合病,不完全在表了,已經往裡傳了,傳到里了。這是常見的病,有些感冒,吃了葯後,沒好,出現口乾,這是往裡傳了;有的沒吃藥,昨天還發熱惡寒口不幹,今天出現了口乾,也是往裡傳了,是太陽陽明合病了。這個問題是這樣了。問:發熱、惡寒、體痛,脈浮緊,沒有嘔逆,算不算太陽傷寒?這個沒有嘔逆,發熱、惡寒、體痛,脈浮緊,提綱里有嘛,你拿提綱衡量吧。這個就是一個傷寒,發熱、惡寒、體痛,脈浮緊,就是一個傷寒,太陽病是太陽病,還是表現為傷寒證,不是中風證。問:惡寒是由於溫度差的原因,那無熱的惡寒是什麼機理?關於病因病機的事,許多醫家,你象陸淵雷、柯韻伯,還有惲鐵樵,經方,胡老提出,是根據癥狀反應來治病的。陸淵雷提出,醫學,當然是指的中醫,是先從治療開始。他的意思,經方的發展歷史也是這樣,從方證對應開始,在古代,出現什麼證用什麼葯好了,就記錄下來了。先是單味葯,以後單味效果不好,才出現了復方治療。用什麼方子治療什麼證。所以,醫學,是先有治療來發展的,後來,從這個治療效果上再來總結這個病因病機。經方是這樣的。原先不是先去求它的病因,是怎麼得的,是傷了風啊,是傷了寒,是受了火邪啊,還是受了熱邪,等等,而是根據癥狀的反映,是在表,是在里,來總結經驗的。所以,他對病因啊,為什麼惡寒,為什麼發熱,最初是不清楚的。等治療好了,總結經驗了,才來探討為什麼發熱,為什麼惡寒。像成無己,先寫的《註解傷寒論》,後來才寫的《傷寒明理論》,為什麼這樣?就說,有些問題,《傷寒論》上沒說,為什麼惡寒,為什麼發熱,這些道理,最初是不清楚的。進行了探討。這些,有的是探討對了,有的還沒探討清楚。因為,有些要根據治療好了之後,才能看出來。你看桂枝湯,為什麼治療好了,它是調和營衛啊,調和營衛是怎麼認識的,是治好了病以後。還有為什麼老出汗?是怎麼認識的?一般太陽病發汗應該好,為什麼不好,就是因為他營衛虛。所以這些,為什麼治好了呢,因為它調和營衛,有生薑、大棗健胃,正氣足了,可以抵抗外邪,出了汗以後,不讓它外邪再進來,營衛強了。你像有的同志也提出來,《傷寒論》和《內經》是完全不一致的嗎?實際上這個問題,應該怎麼回答,中醫《內經》也好,《傷寒論》經方也好,咱們老祖宗最初陰陽學說他都是用的,八綱他也是都用,所以在八綱上是一樣的。歧黃派就出現了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因為它是治療針灸嘛,總結的經驗,也是我們寶貴的醫學遺產。但它是指導針灸的,是針灸的理論體系,臟腑辨證,是後來根據古代的臟腑觀念,來指導辨證的,也有他的一套理論體系。但是,這裡頭有相通的,八綱是相通的,但各自的基本理論是不一樣的。關於五運六氣也是這樣。尤其五運六氣、臟腑辨證,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大力推行五行學說,所以它受五行的影響,有些詭辯論,就是你說脾虛,腎虛都可以,這就不具體了。當然,它有唯物主義的成分,但也有不切合實際、推理、詭辯的東西。這個在70年代就進行過討論,認為屬於唯物辯證的理論,但是有一些不科學的成分。所以,在60年代、70年代,認為當時已經用了,沒有其他的替代方法,就一直沿用了下來。這是關於中醫理論的探討。(兩者)完全不同嗎,也不是,它們也不是完全不同,中醫也好,西醫也好,都有互相相通的,可以互相借鑒的。胡老在講傷寒論時,《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裡頭,60年代在講桂枝湯那段的時候,就引用了《內經?評熱病論》關於陰陽交那段,直接引的《內經》,這個正合桂枝湯的機理。為什麼出汗?出汗是精氣虛了,邪氣盛了,他就老汗出不好,你老發汗,就越虛。汗出傷的什麼,是精氣,是津液,人體傷精氣津液,抵抗力更差,所以老反反覆復,他就老不好,這時候用桂枝湯健胃生津液,加強抵抗力,防衛能力加強了,所以叫調和營衛。它正好說明了這個問題,這是《內經》里的理論,用在經方里非常合適,說明了桂枝湯的作用和機理。所以,這個機理怎麼著來的,不是憑空理論,不是先有了雞,後有了蛋,是治好了病,桂枝湯治好了病,在總結經驗的時候,逐漸認識到這個理論適合於解釋桂枝湯證。所以,理論可以互相借鑒。但是它的基本理論,現在我們存在的問題,咱們大夥學習要動腦筋,要討論的,什麼叫經方,什麼叫歧黃。因為我們這一代,中醫學院剛成立不久,我們是第四代,受到了大學教育,以前中醫沒有大學,進了大學中西堂都學,所以學的比較全面,這是一個社會的進步,學習的內容比較多吧。所以對於傷寒論,經方,內經,歧黃派,它們之間的區別,由來已久,存在問題,所以認識不同,認識不同的關鍵在哪,在他們理論體系的不同,沒有認識到它是兩個理論體系。內經叫歧黃派,是以針灸、養生、五運六氣等,包容比較多,但它對湯液,用什麼葯治病,積累的經驗不多,咱們看這個書就可以。經方呢,主要是總結的吃什麼葯治什麼病,有什麼證用什麼葯好,逐漸逐漸的,他是根據八綱理論,不用什麼陰陽五行,五運六氣的指導,他就很簡單,你是個熱性病,就用點涼葯;是個涼性病,寒性病,就用點熱葯;在表的發汗,在里的,清清里;大便不通的,用點大黃、芒硝通通就行了。就是古代很簡單樸實的,當時就是八綱的理論。沒有其他的理論,也沒有其他的科學可借鑒。就是根據癥狀的反映,有什麼證,用什麼方。他的指導思想,就是八綱。所以,這個理論體系,歷史上有很多原因,現在知道的,有王叔和整理《湯液經》,改成了《傷寒論》、《金匱要略》,把書名給改了,不叫《湯液經》了,在寫序的時候,又加上「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葯錄》」23個字,所以,大家都認為《傷寒論》是根據《內經》寫的。又認為是治療傳染病的,因為在序里有「宗族200餘人,十年時間就死了一半,百分之七十都是傷寒。」這些都是誤導,說是張仲景自己寫的,現在好多人提出了疑問,那是他自己寫的嗎?是不可能的。再說,《傷寒論》這個書,一個人也寫不出來的。所以,生在同期的皇甫謐就說,《傷寒論》是張仲景論廣湯液經來的。論廣,就是說,不是張仲景一個人寫的。所以,中醫發展史,還是需要大家來學習、認清、考證的。現在存在好多問題,兩個醫學體系必須先弄清楚。六經的提綱是怎麼來的,這也是個問題。六經的提綱,從他這個書上考證,厥陰病,「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這些內容,前面有個「師曰」,是誰呀,老師的話叫「師曰」。說明他說了,還沒來得及寫,就去世了,他的弟子加上的。所以這個六經提綱呀,是張仲景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加上去的,他的弟子包括誰呀,有的說王叔和是張仲景的弟子。是後人加的。所以說,六經提綱也是後來在方證發展的基礎上,有什麼證,用什麼方,慢慢八綱辨證,以後才出現了半表半里,出現了六經辨證。所以,沒有半表半里概念,提綱是不完全的。漢代以後,經過醫學的發展,經過方證的發展、積累、豐富,總結了表證、太陽病、少陰病等,弄出一個提綱來,這樣好記。所以,六經提綱是在張仲景以後提出來的。當然這是個考證,是楊紹伊提出來的。他也沒公開提出來,是從這書上看出來的,這是我自己分析的。所以這個六經提綱什麼時候出現的,還需要我們再進一步討論考證。學習提綱要對中醫的歷史,中醫經方發展的歷史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下面一個問題,胡老講發熱為自覺發熱,這個發熱是指的整個身體的發熱嗎,足心或整個小腿熱是不是也是發熱?關於發熱,哪兒發熱也叫發熱,就看他是實熱還是虛熱,這就看他整體的情況了。雖然覺著熱,四逆湯也有發熱,也是表熱,但是他有四逆,拉肚子,一日十幾次,實際上他里虛寒的厲害,他也發熱,這發熱都是自覺的癥狀,這也是發熱,是太陽的表證,或者是少陰的表證,因為麻黃附子細辛湯,它有脈沉,反發熱。手心熱也是發熱,但是是虛是實,是在太陽是在少陽,這要看他整個整體的表現了。(完)
推薦閱讀:

傷寒論方劑簡單整理
王四進老師講傷寒論(40)
[轉載]傷寒論綱要
從數象推演來看歷代注家如何「褻瀆」《傷寒論》
<傷寒論>里有個能治「早搏」的方子

TAG:保密 | 轉載 | 傷寒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