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醫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作為醫學生,「救死扶傷,治病救人」是醫學科學賦予的神聖使命,不斷提高臨床診斷和治療水平是醫學生應有的不懈追求。  作為從事臨床工作的老師,我深感做好臨床科研工作,不僅能夠充實和發展前人創造的知識寶庫,而且對於全面提高臨床業務水平也有積極的推進作用。因此,我要求學生應具備「實事求是,循序漸進,敢於創新,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是醫學生積极參与臨床科研工作的關鍵,也是與時俱進和不斷開拓進取的要素。培養醫學生的創新能力應該注意幾方面的問題。

樹立創新教育觀念,培養醫學生的創新能力

  我認為,培養醫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以前醫學高等學校對醫學人才的培養模式主要是「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不能把醫學生培養成充滿探索精神和改革精神、而且有強大創造能力的人才。應該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獨立性,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構建以帶教老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模式。在教給醫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好的思維方式,培養創新思維能力,著力培養出會學習、善思維、勤探索、能創造的創新型醫學人才。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要。發揮學生的特長,因勢利導地開發他們的學習慾望和創造潛力。要為學生創造更好的自學條件,為學生留出更多獨立思考和進行創新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實驗課不僅是課堂理論教學的附屬和驗證,更應該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平台。老師應該儘可能組織學有餘力,又有興趣的本科生參與教師或研究生的課題,鼓勵他們參與各種科技活動,並結合課程學習對某些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並撰寫科研論文。要經常召開學術會和討論會,讓學生有機會進行交流,還要組織學生建立課外科研小組,加強科研能力訓練。課外科研小組的活動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學生在科研小組活動中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了自身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通過臨床科研,促進專業知識學習和培養創新意識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對於科研能力和經驗不足,而又缺乏科研基金支持的醫學生而言,邁好科研工作的第一步是極為重要的。我認為醫學生首先要拋棄「好高騖遠,急功近利,大事做不得,小事不肯做」的浮躁和消極思想,從臨床實際出發,從身邊司空見慣的小事入手,發掘有價值的科研課題。例如,地高辛是臨床上使用了上百年的糾正心力衰竭的藥物。它鮮明的特點是療效明確,但是毒副作用複雜多樣,並且因人而異。臨床觀察地高辛與不同種類藥物聯合應用對其療效和毒副作用的影響是極有臨床意義的課題。從臨床實踐出發,開展科研工作,目的明確,花錢少,可操作性強,容易在短時間內取得成果,並且能夠為以後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臨床科研打下基礎。   此外,在開始科研之前,要就某一臨床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檢索,以了解國內外研究的前沿進展。在收集資料,大量閱讀文獻的過程中,勢必使我們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並且提高了外語水平。同時,撰寫綜述,也培養了學生客觀地評價不同學者的研究觀點,並且全面的加以歸納,整理,綜合的能力。科研貴在創新。儘管醫學生在臨床科研的道路上剛剛起步,但也不能一味地重複前人的工作。「墨守成規,滿足現狀」是科學的大敵。也許有人認為對於普通人而言,「創新」是高不可攀的。其實不然,在我們日常的工作中,就時時處處閃爍著創新意識的火花。但是誠如愛因斯坦所言「機遇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只要在日常工作中注意訓練創造性思維,培養創新意識,才有可能在科研工作中作出一點成績。

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和奉獻精神

  無論是科學研究還是臨床上診治病人,都需要團隊的協作,一個病人從進院到痊癒出院,沒有醫生和護士的密切配合,是很難想像的。因此,處理好醫護人員之間的關係十分重要,我們要求學生從進病房開始就要培養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平時的病例討論,疑難病例會診,圍手術期的處理,都是協作精神的體現。所以,在帶教過程中,要培育學生的協作精神,避免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養成互相尊、,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良好習慣。學術研究是一項艱苦的探索性工作,需要有忘我無私的工作作風,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和為科學事業獻身的崇高精神,也需要團隊的協作精神。依靠一個人去完成一個重大的科研項目,是不可能實現的。我們必須知道,科研工作不是沽名釣譽的手段,也容不得半點虛假。去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吳文俊教授的一段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我們不能為獲獎而工作,而因工作而獲獎」。因此,我認為奉獻精神也應該是每一位醫學生所必須具備的美德。   總之,作為21世紀的醫學生,不但有義務繼承前人創造的豐富的知識遺產,而且更有責任發展更新和充實人類知識的寶庫。毫無疑問,從自己工作的實際出發,開展臨床科研工作是切實可行且易於掌握的方法。但是在積累了一定的科研經驗之後,就要避免低水平的重複簡單的臨床觀察,要發奮進取,孜孜追求,百折不撓,努力參加到科研研究中去。「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面對臨床科研的漫漫征途,醫學生應以堅忍不拔的毅力,為人類醫學事業的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創新教育是通過有目的、有系統的創新教學與訓練,使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創新品質,開發創新思維,初步掌握創新技能技法,從而提高學生創新素質的新型教育。21世紀是知識創新的世紀,當前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成為推動社會發展最活躍的因素。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已成為民族進步的靈魂,國家興旺發展的不竭動力。進取、開拓和創新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發展對社會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對高校畢業生的要求,唯有具有這樣的素質,個人才能適應時代,國家才能加快發展,因此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目前高等院校的一項重要教學任務。醫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應用型科學,醫學人才面對的是基本的社會和人群,醫學院校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為醫學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富有創新精神的實踐型醫學人才。   1 醫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創新已成為當今這個時代的標誌和潮流,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人才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其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低。21世紀的人才必須有開拓進取精神,必須具有立足於本職工作基礎上的創造思維與創造力。高等醫學教育作為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體系的基礎,其責任就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醫療人才,將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融入到醫學院校教育的全過程,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面對新的醫療發展需求,我們應轉變教育觀念,改革教育模式,培養新世紀醫學生的進取性和創新精神,以適應新時期社會的發展需求。   2 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是醫科大學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   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是大學生素質構成的核心,是綜合素質的外在表現,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目前我們醫學高等教育薄弱環節正是缺乏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存在的誤區是認為醫學仍然是「死記硬背」的學科,應試教育目前仍在醫學高等教育佔據主流,把醫科大學學生訓練成為機械的、被動的答題機器,變成缺乏獨立思維能力、沒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庸才。雖然我國培養的醫學生基礎理論和基本訓練較好,但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不足,缺乏思維的深刻性和廣闊性。在這種教育體制下,很多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不能脫穎而生,人才的發展失去其個性特徵,使醫學高等教育失去了新的活力。   3 加強醫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是培養新型醫學人才的根本保證   高層次的全科醫務工作者是醫學院校教育的培養目標。醫學科技迅猛發展,現有醫學知識的半衰期只有四到六年,縱使醫學生目前所學的是最新知識,十年後恐怕有些也不適用。面對如此急劇變化的社會發展,我們除給予醫學生基本醫療知識,概念與技術,並盡量減少大講堂被動式的授課以外,最主要是訓練和培養他們良好的創新性學習方法及思考模式,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我們應改變傳統僵化的醫學教育思想和模式,教導學生學會自我學習,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與整合知識的綜合能力。   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獲得知識的必備能力,沒有這種能力,大學生就不能把握所學知識的精髓,得到只是書本上死的知識,而不能靈活地將知識運用到醫療實踐中。目前多數醫學院校學生缺乏主動鑽研的能力,遇到真正的病人則缺少實踐能力。某些學生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很好,但一到臨床實踐時,就體現出不會融會貫通,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誠然缺乏實踐經驗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所以醫學教學中要注重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慾望,培養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掌握查尋閱讀綜合分析文獻的技能,具有開拓精神的對事業具有滿腔熱情的醫務工作者。   現代社會的發展迫切需要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的新型醫學人才,因此醫學院校應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醫學教學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改變教學理念,深化教學改革,建立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以適應現代醫學發展的客觀需要。  3.1 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醫學教師首先要具備創新意識和精神 要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人才,關鍵是教師觀念的轉變、創新意識的增強。實施創新教育需要教師首先具備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如果教師僅停留在傳授所教學科現成知識的層面上,沒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那麼他們只能扮演「傳話筒」的角色,只能培養出眼界狹窄、目光短淺、思維遲鈍、想像貧乏的學生,而不能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生活和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1]。只有創新型的教師才能實施創新式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創新型的學生。現代合格的醫學教師不僅要具有深厚的本專業基礎知識,而且要具備良好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學會創新教育的科學研究方法。  3.2 推動創新能力培養需要建立新的醫學教學模式 目前醫學教育中普遍存在問題是忽視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教師仍局限於知識的傳授上,不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考試注重知識的記憶性,而忽視智能的發展等等。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在教學思想上有根本的改變,課堂不僅是傳遞知識的場所,更應該是探究知識的場所。在向學生傳遞基本知識的基礎之上,教師更應該在課堂中引發、啟發、誘導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知識。同時要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知識橫向拓寬,縱向加深,不僅具備完整的醫學知識,且具備較為廣泛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知識,從日趨合理的知識結構中獲得創造能力的培養。儘可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體現自主、創新,讓學生真正能成為學習的主人。  3.3 推動創新能力培養需激發醫學生的創新慾望 強烈的創新慾望是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內在動力,目前不少在校大學生仍然十分缺乏創新慾望,學生僅僅滿足於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不具備利用圖書館和網路資源獲得新知識的意識和能力。因此,我們應充分利用網路及其他的教育教學資源,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處理信息能力和自主探索學習的能力。同時在醫學教學過程中要提倡醫學生不迷信權威,培養學生科學的懷疑態度和精神,敢於向書本所述和老師所講提出質疑。鼓勵學生多提問題,以引導學生拓寬思路,並創造學生進行課堂討論的機會,在討論中達到開發學習潛能、培養創新精神的目的。  3.4 大力加強創新性的研究教育與開展校際、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 科研素質是醫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方面,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學校應提倡學生進行科研創業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獨立思考,提高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高校已將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作為教學的核心內容。通過科學研究,學生可以提高和發現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收集和篩選文獻信息整理資料的能力,歸納和概括研究資料的能力等,並有利於培養學生在前人工作基礎上大膽開拓實踐的創新意識,形成創新性的思維模式。我們可適當開展創新性的實踐活動,開設研究性的選修課程,鼓勵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參與科研活動和學術交流活動[2],有條件的可開放部分實驗室,使學生有更多動手機會,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要加強實驗教學,壓縮理論課時數,加大實驗教學所佔比例,充分利用現有實驗資源,增加學生動手操作機會。還可增開一些綜合性、設計性、應用性強的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實際操作能力。擴大研究生教育規模,把研究生培養質量作為研究生教育的中心工作來抓。特別要加強七年制醫學專業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把外語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科研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貫穿到七年教學全過程,為培養複合型人才打下堅實基礎。也要加強與各地院校間以及與世界高水平大學、著名大學的學習交流與合作,學習和借鑒許多有益的創新思路和模式,必將對培育具有自己特色的創新人才起到重要作用。
推薦閱讀:

占星歷史:古代占星學與醫學(組圖)
道醫學堂丨道醫陰陽五行學說
請問什麼樣的血型不會得癌症?
現代醫學發展的困境
醫學入門1(19)_

TAG:醫學 | 創新 | 醫學生 | 學生 | 能力 | 創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