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孝文化:要有內在誠心和外在禮節
將心比心謂之孝
「孟武伯問孝」孔子也說了很有意思的話,孟武伯問他什麼叫孝啊?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就是說父母唯獨為子女的疾病而擔憂,說了這麼一句話,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你做子女的,沒有病痛就是對父母的一種孝啊。可他最深的含義是什麼?就是說做人父母的,沒有不愛自己的子女的,愛之深,憂之切,是這樣的。如果你的孩子生病了,你急得不得了,我看有人的孩子生大病的時候,父母跪在地上求醫生給他治好,父母的心是多麼的深切啊。所以說,如果我們能體會到孩子生病時父母那種憂愁、擔心、慌亂的心境,我們真的知道什麼是孝,知道以後怎麼樣來報答我們的父母。
行善不能等,報恩不能等。《里仁》里講,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就是說父母的年齡不能不記得,一是因為其高壽而歡喜,一是因為其高壽而有一種恐懼,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父母康寧、承歡膝下當然是歡喜、高興,但是父母又年紀衰老了,來日無多,豈不是可懼嗎?所以,為了什麼?這一憂一懼,都是因為愛啊,父母添壽我們為他高興,但是父母老了一歲,離人生的終點又近了,所以,想想以後盡孝不能了,所以,心裡難過啊,不忍啊,所以有句老話叫做: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我們想想,多少遺憾都是這樣發生的,想再侍奉父母的時候但是已經看不到人了,心中無限悲涼。所以,父母在世的時候要每一天都要盡到自己的愛。
孝敬是普適性觀念
孝敬父母的觀念一定是普適性的,沒有一種文化是叫你不尊重父母,不懷念父母的,不掛記父母的。所有的文化都是,西方的世界都是這樣講的,沒有愛、沒有尊重的話,這個人完全不稱其為人,這是最基本的東西。
感恩心是人類美德。孝是普適性的,我們今天講孝道與感恩,是因為感恩心是我們行孝道的重要的推動力,內在的力量,為什麼強調感恩?因為天是人之始,父母是人之本,人要知道生命與血緣的來源。《詩經》上也說了:「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所以,感恩心永遠是來激勵我們行孝道的。
今人為何要盡孝道。我們經常捧讀《論語》或者聆聽聖人言,儘管從書面上看語言離我們很遠,但事實上這些道理卻無時無刻地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內心。
中華文化是充滿了人情味和人性關懷的文化,孝敬的理念已經滲透進我們中國人日常的生活,無論是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還是行為方式都與其息息相關。不管時代怎麼變遷,人類的基本東西是不會變的,中華文化對我們的人生信念也有深刻的影響,也形成了中國人的特質,很多人受這個文化的影響。所以,我希望大家真的能從中得到啟發,來重新審視我們的親情、人情,來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道路。
韓望喜(作者系深圳市委宣傳部宣傳處處長、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博士)
推薦閱讀:
※職場不可忽視的八大禮節
※宴席上的禮節問題
※上網的十個基本禮節
※上網的10個基本禮節
※由「臣」到奴僕:漫談古代君臣禮節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