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促動你按下快門
07-05
寫這篇文章最初的目的是想整理下自己的攝影思路,通過梳理能夠有一個更為確定的攝影行為及攝影方式,作為初學者我會經常整理下攝影體會,但沒這次系統,所以拿出來和各位初學者共享,不足之處還望指出,以及早做出改正,謝謝! 註:本文的器材更為偏向於卡片機和入門單反之類,高手們請自行避讓。 一、基本參數 只要看說明書,對以下幾個參數都會有基本的了解。 1.感光度iso 就是對光的敏感程度,iso一般分為80、100、200…1600更高,數值越大對光的敏感程度越高。 iso高到一定值畫面就不夠細膩,也就是出現噪點,很多書上、論壇上都會說iso不要超過多少,否則畫面沒法看!其實這是要自己來判斷的,首先相機的技術在不斷的發展,相機本身抑噪能力在增強;另外每個人對噪點接受的程度不完全一樣,所以需要自己嘗試一下,對比一下,找出自己所能接受的最高iso。2. 光圈 光圈大致表示鏡頭開孔的大小,光圈越大,鏡頭開的越大,進入鏡頭的光線越多,反之,越少!光圈值的倒數是光圈,一般依次為1、1/1.4、1/2、1/2.8…1/32,約12檔,其中1.4、2、2.8…被稱為光圈值。 我們常聽到「光圈越大,越容易虛化」,其實對於非微距拍攝的一般的卡片機這條是不適用的,一般卡片機由於自身感光元件的限制很難虛化。除非在微距+大光圈和長焦端+大光圈的情況下才能保證較好的虛化(較高端的卡片機另當別論)。 我們也聽到過「光圈越大,焦點越易糊」也僅適用於單反相機,也是因為卡片機自身感光元件的限制。 至於為什麼光圈越大越容易虛化可以結合下面提到的景深的概念來理解。3. 快門 快門比較好理解,是指鏡頭打開及閉合的速度,越快,進入相機的光線越少,反之越多。快門的等級一般分30』、14』…1/3200,近30檔。這裡要注意快門的檔位要比光圈的多不少。 快門與我們最為密切的應該是成像的清晰度,除此之外,清晰度與下面幾個因素有關,1)被攝體的速度;2) 相機是否端穩;3)焦距。 通常,我們所拍多為慢速或靜止的物體,理論上講1/20s是能夠拍攝到清晰圖像的,但事實並非如此;這裡就涉及到我們的相機是否端穩的問題,只要稍加註意端穩相機是不成問題的,但問題是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有三腳架那麼穩;相機焦距(對於卡片機是光學變焦,12倍光學變焦不嚴格的說大約是300mm焦段,大家可以大致換算下)作為影響成像清晰度的另外一個因素,簡單來說焦距越長越容易虛焦,就如同射箭,即使偏離的角度是相同的,但距離靶區越遠偏離的距離就越大,因此可以這樣理解:焦距越大所需要的快門速度也應越大。上面分析了影響照片清晰原因,相關書籍告訴了我們保證相片清晰的快門速度——焦距的倒數,即70mm焦距,保證1/70s以上的快門,即能保證相片是清晰的,當然前提是你要端穩相機,被攝體移動速度不算快。而另一個問題是對於20mm的廣角,1/20s也許都很難克服你端相機時產生的晃動,這個快門速度需要再討論。 感光度iso、光圈及快門三者是相互關聯,密不可分的。在環境允許的情況下,我們自然選擇低iso來拍攝,而很多時候受制於環境,我想保證相片的清晰就成為首選,當iso調至可接受的最大值時,光圈和快門可以有著不同的組合,理論上結果一致,如f8.0+1/100s,f5.6+1/200s, f4+1/400s。4. 白平衡 白平衡就是相機辨識白色的本事,舉例說明,在一個鎢絲燈的房間里有一張白紙,當人剛剛進入的時候感覺紙是黃色的,一會人眼就會自動糾正,就會認為這張紙是白色的,而相機沒有這個功能,它需要人告訴它什麼是白色的。 幸運的是,自動白平衡解決了多數問題,它能認識白色(準確的說應該是18%灰),並依此來準確的推斷其它物體的顏色;同時相機也給出了一些白平衡的選擇,能基本滿足我們多數情況下的需求,可惜的是低端卡片機可能沒這個功能,而中高端單反 還可以自己設置色溫,對於白平衡的調整會有更大的幫助。 5. 測光方式 測光方式一般有3~4種,點測光、局部測光、中央重點測光。 測光簡單的說就是由你來告訴相機以被攝體的哪一點或哪些點、面來進行相機參數的設定,當指定的這個點(或面)較暗時相機就認為需要降低快門速度,加大光圈,來保證ev的基本平衡(因為一般情況下保證ev的平衡才能更好的保證色彩還原,真實再現),反之亦然。因此當被攝體的受光面光照相同時,這三種測光方式是一樣的,當有局部的不同時,比如一束光打在被攝體上,這時不同的測光方式區別就較大,需要實踐中體會。 6. 曝光補償 這個詞我記憶中好像是源於膠片相機,數碼相機只是將其引用過來,基本的意思是,被攝體反射的光通過鏡頭在膠片上曝光,光線強度越大、曝光時間越長,那麼投射到膠片上的能量越大,大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膠片曝光過度,結果出了的相片發白,反之相片發黑,而這種發白或發黑是通過後期的技術手段無法彌補的,稱之為過曝、欠曝,而數碼時代這種過曝、欠曝的現象卻少得很多,因為我們可以藉助相機自身的正態曲線來解決這個問題(膠片機沒有這個功能,這也是為什麼容易出現過曝、欠曝的原因,卡片相機也應該有正態曲線),只能說曝光是否合適,只是現在習慣了,大家還稱為過曝、欠曝。 曝光補償就是通過觀察相機的正態曲線來調整ev以達到曝光合適的目的,曝光補償多些能更多的反映被攝體的細節,反之卻不能,而只要不是過曝和欠曝,通過後期都會有所改善,所以在實在拿不準時才會有「寧過勿欠」的說法。 7. AV/TV檔 AV/TV分別指光圈、快門優先,所謂優先是指可調,如av檔,就是可以根據需要調整光圈,而快門根據現場情況自行調整,通過上面的介紹可知快門的檔位要比光圈的多不少,因此光圈優先更適合於抓拍、掃街,原因就在於在保證照片清晰的情況下,快門有更多的調整餘地。 8. P檔 P檔就是在iso確定的情況下,光圈和快門隨便組合。 前面提到,對於一般卡片機,虛化效果不好,所以P檔對卡片機比較合適,反正也很難有好的虛化效果,用P檔還省心;另外當你對虛化不苛求,僅是滿足紀實的目的,P檔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最後P檔對於昏暗現場(如晚會現場)的抓拍也是不錯的選擇,這時調高感光度獲得清晰照片,同時快速抓拍,適應不同的環境燈光,P檔能夠很好的勝任。 9. M檔 M檔就是全部手動,如果你有時間,有耐心,且被攝體也能留給你較為充裕的時間應該是選擇M檔。可以選擇av檔的局部測光來初步確定相機參數,之後利用M檔根據拍攝意圖微調,很顯然M檔是不適合抓拍的,尤其是光線變化較大的環境中。 10. 景深(註:此處引用網路資源) 一般而言,如果使用不是很特殊的鏡頭,景深的範圍可以包括對焦平面前方的1/3和後方的2/3的部分,見下圖。 「允許彌散圓直徑」之外肉眼看到的物體是虛化的。 二、幾個基本問題 前面簡單的論述了相機自身的一些參數,接下來是需要發揮拍攝者主觀能動性的一些東西,這裡只是點到,畢竟其中一些問題有些人就能整一本書出來! 1. 構圖 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可能就有這麼一個天性——對一個東西即使說不出他為什麼好或不好,但就兩件東西對比後我們心裡總是能感覺出那個更好些,比如對比兩張照片,問這是為什麼呢?答曰感覺!當自己拿起相機時這種感覺卻常常飄忽不定,時而能拍出幾張滿意的,時而又很差勁!這說明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構圖方式,只是平時疏於梳理,沒有把他更系統化,所以狀態不夠穩定。 單純的說構圖,那它的目的就是讓普通大眾看著舒服,至於為什麼舒服,拍攝者應該能給出個理由來,而這個理由卻不一而足,我理解這就是構圖的核心,有法但不定。 我想理解攝影的含義對構圖是很有幫助的。攝影是用二維的、靜止的東西反應三維的、運動的東西。因此通過構圖要使攝影更具空間感,更具想像力,要通過竟可能少的畫面(強調畫面少是為了能更加突出主體,當然這是個相對的概念)交代更多的東西,如被攝者的身份,時間、發生的地點,人物之間的關係,大致的故事含義等等,但要切合攝影主題。攝影的構圖方式有很多,比如黃金分割點法、九宮格法、S形法、對角線法、開放式構圖等等,就概念來說這是很簡單的,隨便在網上一搜就能有所了解。而在我看來比較麻煩的是空間感的表示。 空間感是通過前後景表現出來的,當前後景和被攝體有序排列,空間感就出來了,因為前後景的問題就引出另一個概念——景深,景深與透視有著直接的關係,透視源自繪畫,只是繪畫中沒有虛化這一說法,而攝影中的虛化卻與景深、光圈和焦距有著直接的關係。我試著來解釋下,當光圈一定時(這裡暫不考慮因光圈變化而導致的虛化問題),拍攝時焦平面只有一個,理論上講被攝體只有這一個面是清晰,事實上,我們看到的被攝體一定範圍內是清晰的(比如焦點在眼睛上,但鼻子和耳朵看上去也是清晰的),原因是被攝體離相機較遠,景深相對相機的位置較淺,被攝體與前後景似乎在一個平面內,肉眼無法分辨出這麼細微的差別,因此照片看上去是清晰的;而當你用長焦距將被攝體拉近時,雖然被攝體的景深沒有發生變化(比如人的鼻子、眼睛、耳朵不會因為焦距的變化而導致相對關係改變),而長焦距在這裡起到了放大鏡的作用,因此之前因為縮小肉眼分辨不出的焦平面通過長焦距這個放大鏡就分辨出來了,就顯得前後景更虛化了。所以認為光圈變大是相機在技術上保證虛化,而焦距增大只是起到放大作用,視覺上的變化。 上面只是提到了虛化的一個面,還有一個問題也許很多人也考慮過,那就是用長焦距將物體拉近和自己走過去有什麼差別?區別很大!首先走近被攝體改變了相機、被攝體前後景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前後景及被攝體的透視關係更為明顯,空間感更強;至於虛化,在光圈不變的情況下與被攝體和被攝體前後景的距離有很大的關係,虛化的程度並不亞於長焦距的情況,甚至好於長焦。因此在條件允許時應盡量靠近被攝體。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理解這麼一些情況:當你站在很遠處拍一座山時,你會發現光圈的大小對景深和虛化的影響很小;當你不斷靠近被攝體時你會發現你需要不斷的減小光圈才能保證更好的虛化效果,更好的照顧到前後景。 2. 用光 如果說構圖是沒有定法的,那麼用光相對來說比較確定了。光可以從被攝體的正面、側面、背面及頂面照射過來,術語稱為順光、側光、逆光及頂光,再細分下還有側順光和側逆光。以上是通過方向將光線分類,另一種分發是將光線分為自然光和人工光。由於個人緣故,這裡只嘗試談下自然光。 攝影雖然常被稱為光影的藝術,但對於我們多數初學者來說光線只是起到一個錦上添花的作用,多數時候我們只是在避免逆光的出現,別弄出個大黑臉來!有這麼一種情況,想在一個漂亮的背景下拍人像,但這時卻遇到逆光的情況,在手頭沒有反光板的情況下,只能求助於閃光燈將主體打白。用閃光燈時可能就會出現另一個問題——主體太白,照片反差太大,破壞了照片的環境氣氛。辦法就是了解你的閃光燈(這裡指的是相機的內置閃光燈),不同的相機(包括卡片機)閃光燈功率是有差別的,需要通過不斷嘗試來確定在幾米的範圍內使用閃光燈較合適,心中有數後日後的拍攝也會很方便,而當拍攝距離不便改變時通過改變相機閃光曝光補償也可以取得補救的目的。 深入的考慮下,就會知道光線還有造型和烘托氣氛的作用,因為光線還具有軟硬和溫度(即色溫)之分,軟硬大致是指光的強度,一般拍攝都不希望光的強度太大,尤其是在人物拍攝時;色溫大致是指光的顏色,從紅到發白,色溫逐漸增大。所以利用自然光拍攝最佳的拍攝時間是上午(下午)太陽升起(落下)幾十分鐘內。單說造型,簡單的說側光造型效果最佳;順光表現形式比較柔和,適合於表現單一的場景;逆光就是打出被攝體的外部輪廓,細節基本損失,所以適合於拍攝形態表現力強的物體;頂光正好處在中午時分,光線強度較大,陰影部分更為突出,一般情況下會有喧賓奪主之嫌,在拍攝人像時應盡量避免,因為容易在臉上留下鼻子、顴骨較硬的陰影,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午時分拍花花已蔫,拍人人無神,所以最好找個陰涼地休閑下!這麼分析下來就會發下光的造型作用就是構圖的一種特例,只是這裡的構圖使用了光,使用了光中的影子。就烘托氣氛講,少用閃光燈對現場氣氛的烘托有幫助。 與光線密切相關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陰天的拍攝,我們知道陰天的光線是漫反射,被攝體基本看不到什麼影子,反差較小;另外通透感也很差,看不清太遠的地方。看不到影子有時反而成為了拍攝的優點,尤其在婚紗拍攝的時候他們也許更喜歡這種情況,因為現在很多的婚紗拍攝那能管的了什麼光線造型之類的,只要讓兩位新人擺出各種高難度的動作,大光圈+長焦一虛化,一突出主體就齊活了!這樣還省了一個打反光板的人,這種情況下外景照片是怎樣也不會出現硬傷的!其它的只要後期搞定就成!因此出去玩拍人像擺pose是很重要的,這跟婚紗攝影一個道理,不擺動作就拍婚紗,人家還以為你不樂意結婚呢!當然基於陰天反差小的情況,除了擺pose外,我們的解決方法還有通過前後景的選擇來提高反差,突出主體,就是拍人像時可以利用較暗的背景以突出人比較亮;拍風景時反而可以是暗的,甚至是前中後景亮暗各有不同。因為陰天通透感較差,所以拍攝近的物體效果也不錯,眼睛是區別不出來的,如拍花。 三、是什麼促動你按下快門 上面提到的只是攝影技術上的一些東西,相對來說是不難掌握,下面的一些東西卻與個人的攝影眼光有關,有的人與生俱來,而我們多數人卻需要通過不斷的練習。 是什麼促動我們按下了快門,相機就在那兒,基本參數已經確定;人雖不同,但對攝影的操控能力卻一樣,即便這樣不同的人在同樣的地方拍一通,結果卻千差萬別。攝影是用鏡頭來選擇美的、有趣的、紀實的、富有涵義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本身就很難界定怎樣才算更有效的記錄,按下快門的衝動與每個人的經歷和性格有著必然的聯繫,所以拍攝的結果總是那樣的不同。 相信每個按下快門的人都是有意圖的,為什麼要拍心裡也是有數的,即使是偷拍,我想他的目的也是很明確的,即不被人發現且最好能保證拍攝的清晰和隱秘。但拍的結果和想要表達的是否一致卻並不是每個人都會考慮的,為什麼要按下快門,基本思路就是通過鏡頭的方式恰當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拍攝之前腦子裡已經呈現出拍攝的結果,所拍影像是否能夠很好的再現當時的情景,是否能夠得到大眾的普遍認同需要不斷的反饋給自己,以便在日後的拍攝中得到改進。 對於剛剛拿起相機的攝影者,雖然不一定對攝影參數、構圖用光等多麼了解,卻也能拍攝出不錯的作品,這是因為攝影是一種大眾的藝術,藝術源於生活,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就是這種藝術之本,所以稍加留意,即使在不明白攝影參數、沒學過構圖用光的情況下,拿著卡片機的自動擋也能拍出吸引人眼球的東西. 就如同多年前父親拿著傻瓜膠捲相機給我照相一樣,也大致的記得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美國國家地理的攝影師給中國某地的一些農民們一些傻瓜膠捲相機讓他們隨意拍生活中的照片,最終還成功的舉辦了一次攝影展。這些例子說明了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這種對美和丑把握、掌控的能力,相機只不過是個工具而已。 四、問題討論 攝影作品的好壞取決於攝影器材被很多拍攝者所認同,甚至以攝影器材的優劣、檔次來評判攝影作品的好壞,似乎沒有用哈蘇之類的大畫幅相機在影棚、荒野里拍攝過人體就算不上專業!似乎出去玩不拿單反都不好意思拍照!似乎拿單反的人自己都覺得他拍攝的東西比其他人用卡片機拍的好!那樣的話,攝影只是一個技術活!而攝影是一種綜合學科(需要結合現場情況綜合利用上面論述的三大問題),影像能夠抓住人的眼球不僅僅是因為設置的參數多麼精準,構圖、用光等多麼的不可挑剔,而是照片本身傳達的信息是多麼的吸引人,這是關鍵,而在環境允許的情況下自動擋不也能實現這些功能,卡片機也是一樣的,只是部分功能頗受限制(僅指低端卡片機,現在高端卡片機的功能和單反基本一致),需要更充分的了解自己的相機。 假如一位高手將所有參數都調好,讓你去拍一個靜物,你敢保能拍出他的水平嗎?我想是很難的,因為你不見得有他的眼光!相機自然是檔次越高越好,只可惜對於我們多數人來說沒有那麼的銀子,我們只能盡情發揮自己現有的資源,充分的利用好鏡頭和自己的頭。 註: 1. 文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術語及術語解釋比較口語話,權威的解釋請參照相關書籍。 2. 文中所列參數更多的傾向於大眾化的設備,只是舉例說明。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學海無涯】對焦單元之十 苦練持機姿勢與釋放快門動作
※數碼相機的光圈與快門
※如何避免變成「只會按快門」的人
※實例講解何時、為何使用慢速快門
※琉璃閣:學會使用慢速快門,你也能拍出大片
TAG:快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