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下「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畫皮(轉載)

剝下「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畫皮

老 驥

不知從何時起,中國社會開始流傳「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一句話,就是這句話,讓天下年輕的父母怕得要死;讓天下年老的父母急得要死;也讓天下所有的寶貝累得要死。然而,這個「起跑線論」對不對呢?它的目的是什麼呢?恐怕大多數人都未曾細想過,不過是人云亦云的盲從罷了。今天我來剝一剝它的畫皮,幫大家認清這個白骨精。

「起跑線論」是謬論。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之所以扣人心弦,主要是它的形象比喻,因為大家都看過體育比賽,知道如果起跑慢了比賽就可能輸掉。但這個比喻並不科學,因為,如果比賽是50米、100米,它基本是對的;如果比賽是1500米、3000米它就基本不對;如果比賽是10000米,那就是扯淡了。一個人一生會有漫長的路要走,如同萬里長征,起跑慢一點又有何妨?後來居上者比比皆是。所以「起跑線論」從理論上講是站不住腳的。

再來看實踐。「起跑線論」的含義,是指在教育上一是要早二是要好。

先說早。現在早到什麼程度了?已上達胎兒教育,一些准媽媽准爸爸為了搞好胎教,訂報刊,買書籍,購影碟,放音樂,講故事,哼小曲,天天做功課且樂此不疲。可是這些都管用嗎?我看未必,從現代來講,沒有發現有哪位專家、哪位家長說過,他(她)親自通過實驗得出了胎教管用的結論。從古代來看,也沒發現有哪些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鬚眉豪傑、巾幗英雄是通過胎教才獲得成功,因為那時候壓根就沒有胎教。胎兒在母體內處於封閉狀態,幾百萬年的進化應該是主靜不主動,我們反其道而行之,開發胎教,究竟是禍還是福?例如,為他(她)放音樂,大人們覺得很美妙,孩子們就聽不懂,不感興趣,何況是胎兒,說不定他們覺得是雜訊,如果是雜訊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副作用,生出的孩子得個多動症什麼的也未可知。還有上學早,2歲半就上幼兒園,4歲上學前班,一路征塵,學識字,背詩句,學繪畫,學算術,學英文,還要參加才藝班。這些做法都是違背兒童天性,都是在揠苗助長。其實學齡前的兒童,玩就是最好的學習,他們通過玩耍從中學習識別事物,學習生活技巧,學習人際關係。根本不用刻意去學文化,否則,畫蛇添足,有害無益。因為這樣做容易造成夾生飯,我有一位親戚的孩子,在上幼兒園期間學了不少文化知識,果然在小學一年級上學期表現的很優秀,往往老師講上句他就會接下句,不料好景不長,這孩子由此產生了驕傲自滿情緒,不好好聽講,到了下學期就變成了差生。這種情況不會是個例,因為一年級教材根本就不考慮學前教育的水平,容易引起學生重複學習的感覺,從而產生麻痹厭倦的情緒。

再說好。為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許多家長不顧一切地要為孩子選擇一個好的學校,為此,托關係,走後門,掏高價,過戶口,租房子,買房子,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這樣做又進入了另一個誤區,以為只有進了好學校,孩子就能被培養成才,完全忽視了孩子的個人愛好,天賦秉性。孩子之間差距是正常現象,五個手指頭還不一般齊哩,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讀書的料」,也不是唯有讀書才能做「人上人」。我曾在廣州經商,打交道的老闆都是千萬、億萬富翁,可他們絕大多數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而那些大學生們卻在他們手下打工。有的家長本人沒上多少學,或者上了學也忘了當時的情形,不懂得即使是你花了價錢,費力勞神,讓孩子進了重點學校,孩子的學習也不一定跟得上,因為同班學生大多數都是尖子生,學習優異,所以老師講課的進度是不會按差生的程度進行的,「濫竽充數」反而害了孩子,跟不上讓他更沒有信心,還不如踏踏實實地在考上的學校就讀,那裡教與學水平相一致,自己通過努力,還有趕超的可能。實踐證明,「起跑線論」是誤人子弟。

「起跑線論」宰你沒商量。

既然如此,那些教育專家、社會精英難道不知道不明白,為何還要挖空心思提出口號,鍥而不捨地蠱惑人心呢?說到底就是「一切向錢看」。過去,老百姓算了一筆賬,從小學到大學是「教育把父母錢袋掏空」,曾幾何時又發生戰略轉移,「上幼兒園的費用超過上大學」。我們這兒屬三線城市,私立幼兒園每月每人收費1000元,公辦幼兒園相對便宜點,但數量太少,大約只佔10%,想擠進去不容易,90%的孩子只能到私立幼兒園去。私立幼兒園條件參差不齊,多半沒有經過審批,硬體大多不達標,安全隱患多,從業人員許多沒有師資,有些幼兒園除了要錢認真,工作不太認真,幼兒園的事故頻發,媒體報道的將幼兒落在接送車內活活熱死,讓人觸目驚心。公立私立幼兒園的老師工資都不高,也就千把塊,但學校往往有「潛規則」,讓她們搞點灰色收入,例如,老師摸清幼兒家長們的底後,做好計劃,然後向家長暗示,要你表示表示,如果你不買帳,那就找你孩子的茬,不是經常訓斥就是調桌位,讓孩子傷心。孩子是家長的心頭肉,哪能讓孩子受委屈,只好讓錢吃虧了,光吃飯還是小意思,據說一個學生一年至少要孝敬500元。幼兒園上學前班時,還要參加指定的才藝班,成績與將來上好小學校掛鉤,謂之「蹲坑」。當然才藝班不是白上的還要掏腰包,價格不菲。

大家都知道改革前教育是免費的,高中以前象徵性的收費,一個學期每人也就兩三塊錢,上了中專或大學,不僅不收學費國家還給生活費,來往路費報銷,家庭不花一分錢,節儉的學生還可以省點伙食費補貼家用,至於包分配就不必說啦。

改革後社會精英們提出要實現教育產業化,所謂產業化就是把學校當企業來辦當生意來做。學校從此變成了各級政府的搖錢樹和校領導的小金庫。教育專家們也積極配合,出謀劃策,變著法把學校分成普通學校和重點學校,普通班和重點班,把優秀教師集中在重點學校或重點班以此來吸收學生吸引家長。招生時,留下空頭,大招高價生,白花花的銀子,像河水一樣淌進了政府的財政局淌進了學校的小金庫,年復一年,奔流不息。為了讓家長們心甘情願地掏腰包,於是社會精英教育專家們又共同編出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動人的口號,然後宰你沒商量。

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下,家長學生容易病急亂投醫,從而鑽進專家精英們設下的圈套,對他們的胡說八道信以為真言聽計從,讓教育大山更加沉重,我們要汲取這個教訓,再不輕信,再不盲從,再也不當冤大頭 。

推薦閱讀:

陪0-2歲的孩子玩,是有技術含量的
孩子生氣 爸媽切勿惱
真正傷害孩子的父親其實是這五種
孩子3歲前,我是這樣做英語啟蒙的
吃什麼食物可以讓孩子長高

TAG:孩子 | 轉載 | 畫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