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學會尊重餐桌,才明白如何尊重生活
July
6
吃東西,除了溫飽,自然是為了口腹之慾。但口腹之外,我們想要的,是直面自己的誠摯,是享受每一個當下,從一疏一食開始。
作者丨物道美學
01
日本料理大師小山裕久在《日本料理神髓》中描寫過烤魚的做法。日料是非常精緻的食物,精緻到,一條香魚,小山裕久會因為部位不同採取不同的烤法:「如果要烤香魚,頭部、腹部、尾巴的部分,絕對不可能用同樣的條件進行燒烤,應該要通過調整木炭的堆棧方式,或是鐵扦插放的位置高度,不時改變香魚的燒烤位置,進行局部的控制和調整。」
有人能把烹飪變成藝術,把食物變成藝術品。做菜之人坦蕩以待,用誠心對待每顆蔬菜和每塊肉,他們遵循肌理和食物的本味,把不同食物的光彩發揮到最大。
在米其林餐廳里,服務生會細緻地介紹肉的來源,部位,以及烹飪方式,讓食客對於即將下咽的食物了如指掌。既體現了食物的價值,又讓吃的人集中注意力在食物上。
尊重食物,除了體現在製作的過程中,還在品嘗的過程中。懂得品嘗的人,分得出火候和肉質的細微差別。
日本料理講究「不時不食」——「吃食,得在當季,選在正確的食物產季,否則味道、質量都不對,如何能嘗到食材的極致之味?追求旬之味——即不時不食,是日本料理神髓。」
「春天產鯛魚、夏季香魚或鰻魚、秋季有秋刀魚、冬季的鰤魚肥美……日本料理的製作與呈現,簡直就是料理人與季節的對決。」
不時不食,也是中國人的民俗傳統,《論語·鄉黨第十》中有言「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吃當季的食物,是提醒自己季節變遷,日月輪換,我們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前行。立春的蘿蔔,夏天的苦瓜,秋天的柿子,冬天的筍……時令菜就像個節點,告訴我們到了何時,該做何事。
餐桌上的食物,能體現很多東西,葷素搭配是主人家對健康的態度;調料的多寡,看主人來自哪裡;餐具的搭配和品位,看得出來主人對生活的熱愛程度。
生活誠不欺人,你用幾分愛心對待生活,生活就回報你多少顏色。雖然吃的是食物,同時又是對生活的珍重。當你用心對待一道菜,一朵花,會發現生活越來越美滿。
02
梁實秋曾寫過一篇文章探討餐桌上的禮儀,他描述過一個趕車的車夫,走進一家北京道地的小吃館,叫了一斤烙餅,一碗燉肉,還有一份肉絲炒韭黃——
「他把菜肴分為兩份,一份倒在一張餅上,把餅一卷,比拳頭要粗,兩手扶著矗立在盤子上,張開血盆巨口,左一口,右一口,中間一口!」
「不大的工夫,一張餅下肚,又一張也不見了,直吃得他青筋暴露滿頭大汗,挺起腰身連打兩個大飽嗝。」
梁實秋覺得「人生貴適意,在環境許可的時候不妨稍微放肆一點」,在燒烤攤上自帶刀叉,在高級餐廳里大肆喧嘩,二者都缺乏餐桌禮儀。
看英劇《唐頓莊園》,簡直是一部西餐禮儀科教片——
「不要讚美主人的著裝(因為默認她看上去不錯)或屋內的裝飾(如果你不習慣精美的室內環境,這會暴露你的地位)。」
「後背不要碰到椅子上。必須坐直,把食物送入嘴中。無論糕點多麼鬆脆易碎,也不要低頭在盤子里吃。唯一的例外是喝湯的時候——這時你可以輕輕地低下頭。」
這是西方傳統的餐桌禮儀,就餐的人要注重的地方很多,相當繁複,但層層的儀式感,讓人相當重視一頓飯下來主客之間的交流和對食物的欣賞。
無論是隨意的路邊攤,還是高貴的場合,禮儀的要義,是隨遇而安。
蔡瀾在微博上回答粉絲對餐桌禮儀的疑惑,其中一個問題是「我父親曾說過不能將碗湊到嘴邊吃,請問這是真的嗎?」
蔡瀾的回答是:「這問題可以研究:東北米有粘性,可以不靠嘴邊吃;南方米無,不靠碗不行,禮儀也得依生活習慣進行。」
所謂餐桌禮儀,並非要死板地遵從固定教條,而是儘可能地融入環境中去。最好的禮儀,是不同場合不同禮儀。
小吃攤上的禮儀,貴在酣暢淋漓不造作;高檔西餐廳的禮儀,貴在優雅得當,輕聲細語高貴得體。
是我們吃飯,不是飯吃我們。禮儀的意義在於,讓我們更加享受吃飯的當下,而不是被禮儀所束縛。人生最重要的,是認真二字,是無論在什麼場合,都尊重那個場景,享受當下。
03
看到朋友在朋友圈發的照片,一個碩大的白色盤子,盛了一碟泡麵,配了一句:「不管是什麼,放在大盤子里,一下就有了法餐的腔調。」
莞爾一笑之後,心下感嘆,好的餐具的確會提升食物的腔調。
朋友蘇菲是個非常愛餐具的人。上次大家一塊兒去歐洲玩,別的姑娘都去折扣店掃貨了,只有她,拉著我去了當地的瓷器市場。
看到滿滿的精美瓷器,她像見到寶藏似的,一逛就是大半天。本以為她會買一套帶花紋的骨瓷餐具回家,結果她挑的那套暗綠色的碗,反而有點日式味道。
她開心地跟我說,這套碗盤雖然看似簡單,也不像歐洲出產的,卻和她家的整體裝飾風格很相配。
「我都已經想好了這套碗要用來吃什麼菜了!」
自詡美食家的她,給我好好上了一課:「其實用合適的食器來裝菜,對美好的食物來說是種尊重。你想想,如果一道菜做得色香味俱全,但最後隨便拿了個粗製濫造的容器裝著,是不是馬上覺得減分了?」
那之後,我開始對餐具多了一份留意,原來食器也是有性格的,他們是「靜止的生命」:玻璃器皿通透靈敏,適合夏天,盛沙拉或者冷盤;陶器厚重,適合裝肉類大菜,沉穩大氣的感覺;瓷器則皆可,既裝得下配菜,又盛得住主菜。
日本料理是非常講究季節的,在食器的使用上也會考慮季節性。
梁文道曾寫過:「秋天的燒魚最好就能配一枚乾枯的葉脈,而貝殼形的小盤就最適合春天的魚獲了。如果一個廚師弄錯了節氣,在盛暑用上了不當時的花朵或不合宜的碗盤,那就說明他還沒掌握到料理藝術的魂魄。」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顯然無需準備過多的食器,只是稍加註意花色和材質的搭配,請朋友吃飯時用趁手的、款式新穎的餐具;如果是邀請了長輩和尊敬之人上門做客還是在食器的搭配上更講究些,用成套的傳統餐具為好,體現出對座上賓的尊重。
生活需要講究,繁複的儀式會加強食物的存在感。美好的餐具不僅能讓食物看上去更美味,還會讓吃的人更專註,更認真品位食物,讓做的人和吃的人都沉浸在食物的世界中,在一頓飯的時間裡,享受美好的生活。
04
認真做飯,認真吃飯,就像在鬧市中禪修。
每每勞累一天,想到回家,認真洗凈肉菜,仔細按步驟燒菜,把每一道佳肴盛入精美的碗盤中,放上那一方餐桌。坐在桌前,像貴族一樣細嚼慢咽。
好像在都市中找到一處靜修之所,好好感受自己的心。心在了,才能做出美味的食物。
吃東西,除了溫飽,自然是為了口腹之慾。但口腹之外,我們想要的,是直面自己的誠摯,是享受每一個當下,從一疏一食開始。
推薦閱讀:
※如何修鍊自己,才能對討厭的人表現的不那麼明顯?
※反轉人生的信息是什麼?
※王路:凈土是怎麼來的?
※有哪些純音樂讓你相見恨晚?
※為什麼白鞋刷完會變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