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致我們終將老去的人生

#時間不會等你#

#每周多一點感悟#

張輝:我們人生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每個人都會變老。但是絕大多數人,只有真正老了之後,才會真正去思考這個問題 - 如何面對老去。

致我們終將老去的人生

by 張輝

與父母長途旅行的經歷

這次十一旅途總共3500公里,歷時11天,途徑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等省市。我們大部分路上的時間在車裡,所以大家有大量的時間可以交流。每一次這樣的親密接觸,我都能近距離感受父母的心聲,既親切又有些沉重。

親切的是這是每年一次的機會;沉重的是能感受到他們在逐漸變老,每年一點點。

主要體現在一些說法和想法上,比如:

「最後一次來這裡」:每一次在一個新的景區,母親都久久不願離去,希望多拍照片,而且總說「最後一張」了,為了保證行程,我們每次不得不用各種方法把她拽上車。母親年輕時比較操勞,也沒有出差的機會,直到我工作十多年之後,才開始和剛退休的父親逐步旅行。去過的地方不多,更重要的是,她的口頭禪是:可能是最後一次來這裡了,所以要好好拍拍照。而我們總是勸她:以後還有機會。

「千萬要省錢」:去揚州瘦西湖景區,她進去之後手舞足蹈,非常高興,但是,當我們為了趕路只在裡面呆了一個多小時就離開時,她覺得很可惜,尤其是和門票比起來。瘦西湖的門票每人150,他們二人因為60歲之上,所以半價。我陪父母進去看,三個人總共300塊。300塊,是我們平時請客的基本費用,而且基本上就是兩個人的費用。但是母親卻會為這個門票的「貴」,絮叨半天。一路上吃住行都是我和媳婦打理,但是他們對於門票、酒店、吃飯的價格都特別在意,以至於我們都壓低價格報給他們,以免其痛心。父母生於50年代,在小時候都有餓肚子的記憶。具體情景過於悲慘我就不在這裡講了。青年時分招工或者部隊複員入廠,拿的工資不到40元。那時物價水平低,父親曾經在上海待了一個月,總花費不到170元。那個年代因為物質匱乏而留下的印記深深的刻在其內心。

「我的時間不值錢」:沒有人會直接說「我的時間不值錢」,但是從「省錢」的角度出發,你會發現很多細節,都體現出來,母親可以為了「省錢」去排大隊,比如為了體驗所謂免費的理療,無論颳風下雨,都是早晨5點多出門排隊,等到8點開門。每次給他們說,花錢可以省時間,他們會勸你:我們有的是時間。在這件事情上,我感受到了深深的矛盾:一方面,論分鐘、小時甚至是天,他們自我感知是「富裕」的,因為退休後有大把的閑暇時間。另一方面,論年,十年,他們的感知是「匱乏」的。他們到了這個年齡,身邊的同齡人,可能會因為各種疾病,每年不斷的離世,給他們直觀的刺激。我每年都提出來給他們過生日,都被果斷的拒絕。我母親說:這個年紀,不願意過生日,每過一年少一年。不過,還會忘記年齡。不過,他們真的能忘記年齡嗎?

「儘快生小孩」:父母總會說,趁著我們年輕,還能走動路,早點生娃,我們可以幫著帶。他們對這個事情越記掛,我對這個事情越排斥。不知道這是不是所謂的「逆反心理」。

「假如我有100萬」:在我的印象中,母親從我剛上大學就開始炒股,從那時起,就不斷的念叨:短線是銀,十年二十倍,也曾說起,自己幾乎就可以走入證券所的「大戶室」,也不斷的感嘆,如何錯過了一支好股票;如何沒有堅持持有某支好股票。卻不見十幾年已經過去,股市裡的資金不見成長。還好我一直堅持自己的投資理念,這十幾年對比下來,她如今很少對我怎樣投資股票再指點什麼了。但是到現在,她還是在感嘆:「假如我有100萬」,有時我在想,乾脆我給我媽100萬滿足她的人生夢想算了,但是後來覺得還是算了,這隻會害了她。因為她還會拿著這個資金去做過去同樣的事情,快進快出炒短線。該在股市波動中損失的錢,還會損失掉,損失的速度一樣,只是額度更大,大到她會非常傷心。

「你要養生啊」:從「求醫不如求己」到「食療」到「養生X」到「理療儀」,其實背後是「醫藥費太貴,即使我們有保險,也看不起病」。所以,盡量找一些少花錢,能保健身體的方式。

思維的陷阱

為什麼父母這一代會有這樣的想法?我做了一些分析。我分析的初衷不是為了證明我們有多高明,而是為了防止一件事情:就是類似的現象在我們身上重演,20–30年後。我想知道,這些事情的發生究竟是時代的烙印還是年齡帶來的必然?

父母是走出農村,進入城市的第一代,往上追溯到爺爺奶奶,往旁邊看伯伯舅舅,都還在農村。所以,來自農民意識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中國農民在過往的2000年以來,吃苦最多,練就了吃苦耐勞的精神,也養成了自己的獨特生存哲學。這些哲學在每個從農村走出來的人身上有深深的烙印。

比如,父母總會說,再買個房,生個娃,這輩子就可以了。我每次聽到這樣的說法,總會問自己:這樣代代相傳,生活有什麼本質變化呢?我們經過億萬次的選擇,好不容易來到這個人世,難道就是為了再重複走一遍老路,再悄無聲息的化為灰燼?

每次帶父母去旅行,他們總是很開心,說很滿意,走得地方已經足夠多了。我說中國那麼大,咱們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去過。比如內蒙,去過烏蘭布統不代表去過呼倫貝爾。還有福建、江西,廣東,廣西都是從未深入涉足。中國轉完了還有全世界,甚至火星。每次聽到這些,父母都覺得很不可思議。容易滿足是他們的優點,也限制了他們的發展。陝西關中有一句話,叫「老婆孩子熱炕頭」,炕頭指的是陝西那邊特有的土炕,可以認為是土砌的床,下面可以生活取暖。這是關中當地自古流傳的一個口頭禪,聽起來就知道是一種很舒服,很愜意,很自足的狀態。所以,自小生長在關中一帶的人,不受這個影響是不可能的。

印象中父親上到了初中還是高中,母親只上到小學二年級,有重男輕女的思想作祟,當然,60–70年代的教育水平也很低下。母親印象最深反而是當「紅小兵」,寫大字報,上台發言表決心之類的。所謂的數學、哲學、邏輯,根本沒有在他們的成長年代留下印記。所以每次當我們討論(辯論)一件事情的時候,發現很難談到一起,因為大家根本就是在用不同的邏輯。所以,每次討論(辯論)都是無果而終。當然,有一點我保持警惕,即:即使我們今天受到了所謂的數學、哲學和邏輯的訓練,也未必能保證我們在老的時候能心平氣和的遵守這些規則。更何況,我們現在的教育中,還沒有教會人們能分清:何謂觀點,何謂事實;也沒有刻意的去培養你的「批判思維」和「獨立思考」。沒有這些更基本的培訓,很容易被灌輸任何東西。這是我們需要對自己保持警惕的地方。

父母從上班以來,就一直處於一個「物質匱乏」的狀態,即使他們拿到的是平均的工資,甚至父親所在鐵路部門以「鐵老大」自居,在很長的時間內都是社會上的高收入企業。印象中,我五六歲那一年,去打醬油,拿了我媽給的5毛錢,走到半路的時候不知道丟到哪裡去。回家找我媽,我媽不甘心,又帶著我重新走了一段很長的路,試圖找到丟失的五毛錢。

在這種收入匱乏的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思想與言行都受很大的影響。比如最關心的不是品質與服務,而是價格。價格便宜,一切都好。免費,那就更具有吸引力了。現在很多欺騙老年人的模式,都是打著免費的幌子,讓老年人免費試用,然後再試圖告訴你,醫藥費很貴(其實本來也很貴),與其去醫院花錢不如花錢在我的這些保健品或者器械上。原本很貴的保健器械、保健品,經過免費的吸引,經過高價醫藥費用的對比,反而顯得很划算了。我復盤過這些騙局,發現都是鑽了老年人「想省錢」的空子。所以,現在我帶父母去旅行,盡量讓他們不接觸錢,也不在第一時間了解價錢。加油用加油卡,通行用 ETC,住店用網路預訂,支付寶、微信結算,吃飯用支付寶。他們不問價錢,我們不說,他們問起來,就打個對摺或者三折報給他們。門票是個例外,他們一眼就能看到價格,所以每次都是拿他們的身份證,盡量給他們買優惠票。貴是貴了一點,有優惠多少可以讓他們舒服一些。有一本書《稀缺》裡面深刻的分析了所謂的窮人思維,說窮人缺少的不是金錢,而是管理金錢的能力;忙碌的人缺少的不是時間,而是管理時間的能力。他們以為自己缺的是金錢,結果這個想法導致他們更加缺錢。這是一個陷阱。

前面其實已經分析了為什麼恨不得把一塊錢掰成兩半花的老年人反而更容易受騙上當,花大量的金錢購買根本不划算的東西。簡單總結一下,就是他們想省錢,越想省錢,越容易進入「免費」的陷阱,然後順著「免費」的陷阱,花出更多的錢。所以,我們要警惕任何「免費」的東西,因為這些東西往往有著更加曲折的商業模式,也經常意味著,你要花出更多的代價,不僅僅是錢。

防止衰老要從現在做起

馬雲曾經說過一句話:要在天晴的時候修繕房屋,要在年輕力壯的時候生養兒女。這個話說出來大家都認同,但是落實到具體實踐中,真正這樣做的人少之又少,根本原因在於人是「痛苦驅動」(Pain-Driven)的,而非「遠景驅動」(Vision Driven)的。也就是說,不是預見到什麼要發生人們才會提前做什麼,而是在事到臨頭,不得不做的時候,人們才會去做。

分析一下年老時要遇到的問題,本質上就是「養老問題」,而養老問題細分一下,無非就是「健康」和「金錢」,這兩個東西又密切相關。因為健康不好的話,可以預見會在醫藥上花更多的錢。而缺錢的時候,人們往往因為心情的問題,又容易導致更多的健康問題。所以,我們思考「預防衰老」的思考點,可以落腳在「財富」和「健康」上。

「財富」是被人最多誤解的點,尤其在中國。有一句話怎麼說:父母在年輕時視金錢如糞土(雖然那時候也沒有錢),但是在年老時恨不得視糞土如金錢。真的是這樣!我父母在我年輕的時候灌輸過很多「重義輕利」,「金錢不重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但是等我上大學的時候,我卻經常發現,他們為了幾百塊錢精打細算。

記得有一次寒假回家,父親給我100塊錢零花錢,結果因為同學聚會請客的緣故,100塊錢很快花完了。父母知道這個事情後,很嚴肅的和我「座談」,就是坐下來認真談話。大意就是:父母掙錢不容易,你這樣花錢大手大腳不好。印象中好像就是因為這件事情,促使我下定決心,要早點自立。也正是出於這個想法,我對於保送研究生的事情毫不在意,一口回絕。最後在本科畢業的時候就去工作了,父母為此又操心了很久,這是後話。

中國文化中對於錢,以及對於「商人」是看低的,「士農工商」這樣的順序,就讓商人一直抬不起頭。而商人在有錢之後首先要做的事情,要麼是去買官,要麼是拚命供養自己的兒子去考試。

所以,這樣的思想落在教育上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在小孩子沒有走入社會之前,你生怕他學壞,告訴他「錢不重要」,然後小孩子一走出校門(現在是還沒有走出校門),就感受到金錢的魔力。不得不一下子拜倒在金錢的裙下。這個和我們父母早先對待你的戀愛問題一樣,在你上大學甚至大學畢業以前,都勸你不要談戀愛,怕影響學習。等你快畢業的時候突然問你,為啥還沒有對象?

其實無論是金錢和愛情,都沒有那麼可怕,也沒有那麼「神聖」,能讓小孩子從小,以平常心對待金錢和愛情,逐步理解這兩種東西對於生活的意義,能培養孩子對待金錢和愛情的正確態度。既不避諱,又不拜服。該有的都會有,不該有的也不會來。

另外一個是健康問題,記得有一個老外寫文章說,沒見過中國人這樣不重視身材的。這可不,尤其是夏天,到處都有赤膊上陣的人,你看那大腹便便的樣子,似乎沒有人覺得羞愧,反而會拍著自己的肚子,悠然自得。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身材雖然不等於健康,但至少是健康的一面鏡子。重視身材的人,都會重視運動和飲食。反過來,不重視運動和飲食的人,差不多也是不重視身材的人。因為健康在你年輕的時候很難「量化」,很難「顯化」,所以,我們姑且用「身材」來指代健康,在一定範圍內。

如果你說中國人不重視健康,一定會有一群人和你急,他們就是你的父母這一輩。不信你看,跳廣場舞的是他們;看養生節目的是他們;到處尋覓滋補品的是他們;到處理療聽各種免費健康講座的也是他們。

但是,這些人,年輕的時候在幹什麼?其實不用去追溯,看看我們,看看我們身邊的「年輕人」即可。尤其是每次同學聚會的時候,大家會比官職、收入、房子大小、車是什麼牌子、小孩多少,但是,有人比身材嗎?有人比腹肌胸肌?有人比人魚線和馬甲線嗎?

良好的身材,良好的健康水平,需要堅持不懈的健康飲食,生活習慣和合理的運動來打造和保持。而財富呢,更是一個「長緩坡滾雪球」的過程。這兩樣東西的積累,都需要至少10年甚至20–30年的過程。可是,我們在該開始積累這些東西的時候,都沒有在做正確的事情。

可能身材和健康這件事情大家認同我的想法。但是在財富上,大家未必認同。你看看,我們不是都在拚命掙錢嗎?我們不是都在拚命買房嗎?難道掙錢和買房不等於積累財富?

對這個反問,我的回答是:今天大家拚命掙到的錢,其實在未來,也就是20–30年之後,我們老的時候,「不值錢」。而我們所拚命買的房子,在未來,也很難支撐我們養老。不是可以以房養老嗎?這個問題,先不深入分析。只是一個問題:當市場上都是賣家的時候,這個東西還值錢嗎?為什麼在我們老的時候房子的賣家會遠遠超過買家?看看中國的人口結構就會明白。如果大家還無法想清楚,那我就再寫一篇文章《假如房價再漲30年》。總之一點,我們這一代,如果你還沒有房的話,以後無法靠買房這一件事情積累足夠的財富,也無法靠買房來養老。

如何是好?

「防止衰老」要從現在做起,而養老的痛點就是預防的切入點。一個是健康,另外一個是財富。好消息是,如果我們能給予足夠的重視,現在就以正確的方式做做正確的事情,我們可以非常顯著的提高自己的健康與財富水平。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幾次,可以在時間軸上畫不同的曲線,每一條曲線代表一種人生的活法,曲線的高低代表健康和財富的水平。那麼同樣一個人,以不同的「活法」去對待這幾十年,應該是非常不同的幾條曲線。

有人說:你又沒有過完一輩子,你又沒有能力重新來過,何出此言?我拿我自己做例子,我也把自己和父輩做對比,由此做個「模擬人生」。

對比之一:我和自己做對比,比較鍛煉與不鍛煉的效果。有一張圖在網上很流行,講的是男青年從大學畢業之後到工作幾十年的肚子和脂肪率增長情況。我的沒有那麼誇張,但是趨勢類似。在8月初我開始做力量訓練之後,身體已經發生了很明顯的變化,胸肌、腹肌都「浮現」出來,身體脂肪率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對比之二:父親鍛煉前後做對比,父親屬於他們這個年紀的人裡面重視鍛煉的,每天要步行2小時以上。現在和我們一起出去玩,每次都很能走。其實印象中父親在年輕的時候體力比較差。我上小學的時候,父親那時還不到40歲,有一次和父親一起從我們廠區步行去河灘(渭河河灘),距離不過一公里,我至今記得他很粗的喘氣聲。他最近幾年的變化來源於退休前那幾年。因為單位職位的調整,他以前坐辦公室的工作變成了在外面到處走動的工作。這本身是一次「下調」,但沒想到壞事變成了好事,他從那時起就逐步習慣了每天步行若干小時。這是讓我覺得挺驚喜的地方。

對比之三:和我自己做對比,對比財富水平的變化,在2013年的時候,我因為相關組織結構的調整,而陷入深深的心理危機。以前的支柱突然塌掉,自己在重建過程中遭遇了嚴重的「焦慮」(其實對我而言嚴重的焦慮在醫學上甚至都不算「病症」,只是臨界狀態,這個我在以前的會員語音中講過。),在2013年7月份,我在一個周末的早晨盤點了自己家庭的所有資金,發現還不到70萬。這對一個35歲,在北京打拚的男人的來說,是一個不樂觀的數字。尤其想到未來將要面臨的更加激烈的競爭,而自己已經不是互聯網公司中的「青年」了,就愈發焦慮。收入不算低,但是只有一項收入來源,而這份職業必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這些都加劇了我的焦慮。幸好每次危機對於人生來說都是一個很好信號,我抓住了這個機會,重新反思了自己人生的財富積累模式,當時提出了要三條腿走路,即「本職工作」,「平行人生」和「投資理財收入」。三年過去,現在回看,這三條腿都變得強健起來,以前為0的「平行人生」和「投資理財收入」也是變得非常可觀。這讓我對未來更加有信心。我相信如果我在2013年沒有遭遇「焦慮」,還是按照那時的節奏往前發展,「本質工作」和軌跡和現在一樣,「平行人生」和「投資理財收入」依然為0。這才是可怕的事情。在沒有「悟道」之前,時間是你的敵人,在「悟道」之後,時間是你的朋友。所以,現在得感謝當時的焦慮,沒有焦慮,也就沒有深深的痛,沒有深深的痛,也就不會刺激我反思財富積累的模式。

類似的對比還有很多,當經過一些事情,回首看去,才發現有些結點很關鍵,就像回首看長征,遵義會議為轉折點一樣。所謂轉折點,在人生的發展曲線看,就是「變化點」,發展模式和「斜率」(增速)發生了質的變化。

我不試圖給大家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特的,需要獨特的鑰匙開啟,但是大家可以思考如下幾個問題:

- 你現在的收入模式是單一的還是多元的?

- 你有哪一種理財方式是克服「通貨膨脹」的?

- 你現在每天健身多久?

- 是否做力量訓練?

- 睡眠是否充足?

這些問題不夠刺激,我們再來想一些問題,40年後,你「年方几何?」,想過怎樣的生活?

- 你是否可以有安享晚年的足夠收入?而不像很多老人一樣省錢度日?

- 你是否可以每天獨自步行甚至慢跑5公里而無需藉助任何外力?

- 你是否可以到遠方旅行而不是躺在床上?

如果你對後面的問題有明確的答案,那麼就重新回頭看看上面五個問題。

- 你現在的收入模式是單一的還是多元的?

- 你有哪一種理財方式是克服「通貨膨脹」的?

- 你現在每天健身多久?

- 是否做力量訓練?

- 睡眠是否充足?

人生本質上是痛苦驅動的,而最大的痛苦就是「老去」。思考「老去」,思考「死亡」是一個本質的動力來源。我們無法等到真正「老去」再去思考那時候要面臨的問題,我們要在風和日麗的時候修繕房屋,我們要在年輕時積累足夠的資本。

在人生本質的發展模式上,「痛苦驅動」會真的變成「痛苦驅動」,我們需要轉變為「遠景驅動」,以我們對於年老時的理想「遠景」,驅動今天的生活,驅動今天的行為和思想轉變。

要問我自己理想的晚年生活?我給你一個畫面。在兩年前那次去美國的時候,在洛杉磯的時候,和幾個朋友去蓋蒂中心(Getty Center)的路上,我看到一個銀髮的老婦人,開著一輛銀色的寶馬 Z4敞篷車,不知道是聽到什麼還是想到什麼,邊開車邊笑,不是微笑也不是大笑,就是那種很愜意的笑,就在加州陽光下…那個畫面一直留在我腦海中,希望我未來也有如此的畫面,僅此而已。

封面圖 by Csaba Khilenberg

張輝 - 有關本周日的會員語音:

本周日的語音,我打算講如下主題:如何發現和打造自己的職場優勢?

我發現很多人喜歡在朋友圈曬加班。這是一個誤區,因為單單靠外在的「勤奮」無法贏得自己想要的職位和老闆的認可,當然,最終也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物質待遇。類似這樣的誤區還有不少。我們怎樣才能把自己打造成一個「不可或缺」的人才?你需要理解職場的本質,你需要從職業生涯的長度去思考現在的職業選擇與職場形象塑造。

推薦閱讀:

知識分子是否有資格指點別人的人生?
世界很大,應該出去看看
大家怎麼看待命運?

TAG:人生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