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莫輕道德培養
家教,莫輕道德培養如果你問今天的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思想道德重要不重要?大概很少有人不承認它們的作用。但據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王寶祥做過的一次全國調查,在家庭教育一系列選擇題目中,大多數家長答題的前三位都沒有德育。前兩天,聽我的一個朋友講,他因公訪問加拿大,在國際航班上與一位外國中年婦女坐在一起,那位婦女有一個漂亮、天真、可愛的六七歲大的女兒。十多個小時的航程,不見她有摟抱女兒的動作,也未聽「乖乖」、「寶貝」的不停叫喚。一切都讓孩子「自力更生」。比如上廁所、比如向空中小姐要飲料喝……只是有時提醒、指點一下。最讓他難忘的是,用餐時孩子的節儉精神、衛生習慣和環保觀念。撒在活動板上的麵包屑、黃瓜皮揀起來吃;用餐後自己用紙巾抹嘴、擦手;把塑料飯盒、廢紙、一次性杯子等掃進垃圾袋。這一切都做得井井有條。而鄰座一位我國婦女,也帶一個同年齡的男孩,管教方法卻截然相反,對孩子親熱得不得了,撒尿陪著,吃飯抱著,又哄又喂,致使小孩無禮、任性、討人嫌。我的朋友說,目睹兩個小孩的不同表現,他在羞愧的同時,感到文明的差距。其實,朋友所舉,並非個例。現實當中,這般「小皇帝」「小公主」比比皆是。有道是,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對他們的道德教育將決定我國21世紀的社會道德狀況。因此,教子弟立品行,家庭承擔更大的責任。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問題是,許多家長在教育子女立身做人方面至今存在比較嚴重的認識與行為脫節:要麼一味溺愛、嬌寵、庇護;要麼任其跋扈,一點不管;要麼終日喝斥抑或教唆等等,到頭來,培養出來的孩子就如同魯迅先生說的:「在門內門前是暴君,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去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或「如暫出樊籠的小禽,它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學校。「教子弟求顯榮,不如教子弟立品行。」古往今來,許多仁人志士不光以自己的模範言行影響和感染著孩子,同時在家庭教育方面也為後人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宋代學者鄭樵,平時喜歡讀書,也喜歡藏書。當時,當官的都忙著買田置房,為子孫謀安樂。唯獨鄭樵,用錢為其子買書,讓其知書明理;馬克思從不勉強自己的孩子去做什麼,而只是勸說他們不要去做什麼;毛澤東同志更是嚴於教子。毛岸英年少時,毛澤東規定兒子每天要清掃一塊院子,凡是自己能做的都要自己做,不準讓警衛員幫忙。有時毛澤東還帶兒子打掃廁所,並要求兒子堅持下去。由此可見,培養公民高尚的道德情操,貴在從家教做起,從小行為養成。只有「合格的小公民」越發多了,國民的整體素質才能夠提高,十六大為我們確定的宏偉目標才能得以實現。《人民日報》 (2003年05月20日第十版)
推薦閱讀:
※在知乎的政治正確下,哪一部分的私德是允許被攻擊的,為什麼?
※彭宇案的法官有錯嗎?錯在哪裡?
※太清道德天尊醒世玄微真經本卷
※你贊成爆料嗎?
※商家可否基於個人信仰而拒絕服務某一些客人?
TAG: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