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庸》講記(54)

再來看下面一段,「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前面講的是祭祀之禮上的規矩,是外在的表現形式,而這一段講的是具體的行為,主要表達的是內在的誠意、內在的恭敬心。    這裡說要達到真正的至孝,就應該像武王、周公那樣,要「踐其位」,就是繼承先人的事業;「行其禮」,就是實行先人留下來的規矩、禮儀;「奏其樂」,要演奏先人留下來的音樂,即使後人創造音樂,其原則上也要遵循先人的規矩。音樂對古人來說,那是非常莊重、嚴肅的,凡是在廟堂裡面演奏的音樂,不是隨便哪個人就可以譜曲表演的。上古三代的時候,堯、舜、禹都有自己的國家音樂,我們現在也有國歌,其中都有一種精神的傳承在裡邊。另外,還要「敬其所尊,愛其所親」,要尊敬先人所尊敬的人,愛戴先人所愛戴的人,親近和熱愛先人所熱愛的品德。「事死如事生」,在祭祀祖先的時候,就像侍奉活人一樣認真、嚴肅、一絲不苟。    這段文字很簡單,非常通曉明白,但是含義卻是很深遠的,如果我們能夠真正按照這樣去做到,去體會到,那就很了不得,代表了孝道的最高要求,是「孝之至也」。    「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這裡的上帝指的是天,天父地母,同時也包含了地。郊和社是兩種禮儀,郊是祭天,社是祭地。對於古人來說,天地都是有人格的,好像天和地都是一個神,有點迷信色彩。實際上,在《易經》里體現出來的乾坤天地,是一點也不迷信的,那個時代最優秀的知識分子,像文王、周公這些人,心裡也是沒有迷信的。對天地的祭祀,實際上源於是對《周易》里乾、坤二卦的認識。《易經》裡面乾為天,為父,天行健;坤為地,為母,地勢坤。正因為天地乾坤的運動變化,就產生萬事萬物,所以,天地乾坤就應該得到尊敬和祭祀。古時祭天是在冬至日,祭地是在夏至日,這樣設置祭祀的時間也是意味深長。我們以前學習《易經》的時候講到,冬至日和夏至日用易卦來表示,就是《復》卦和《姤》卦。冬至一陽來複,復卦行令,從這一天開始的整個上半年,天地陽氣回升,是屬於陽氣主宰的時段,冬至祭天,就是表示時令已到了乾陽主宰的時期。而夏至這天祭地,地代表陰,夏至一陰生,姤卦行令,陰氣一天比一天盛,陽氣漸漸收藏,直到冬至日。    古人通過祭天和祭地的儀式,提醒人們時令上的陰陽變化,使人們在生產、生活的安排上,也要隨之而作出相應的調整。在先秦古代,只有最高的領導人才懂得《易經》,所以在他們的心目中是沒有迷信的,對於普通老百姓,就告訴他們說這個時候該祭天神了、這個時候該祭地祗了,大家安排好相應的生產生活,這就夠了。    「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宗廟之禮一般五年一個大祭,一年有四個嘗祭,目的是祭祀祖先,同時追懷祖先、報答祖先的恩德,以此溯本求源,激勵大家的精神動力,激發人們對生活的信心。    現在,我們國家馬上就要搞「六十周年大慶」了,其實,思路跟古代的「宗廟之禮」是一樣的。現在各個媒體都在報道這個大典正在如何準備、排練,都在追述中國是如何從近代的屈辱中走過來,達到今天的和平、安定與發展。我們認真回想一下,中國人能有今天,確實不易啊!如果我們忘記了這百年的滄桑,沒有了憂患意識,以後就會很危險。凡是了解中國近代史的人都知道,中國曾經被西方列強欺負,甚至於被東亞小小的日本所欺負,真夠羞恥的。不說外敵,單說國內戰爭,國共兩黨兄弟反目,就犧牲了很多的人,流了很多的鮮血。這些都是不應該被忘懷的,我們今天的生活與這些人的鮮血都是分不開的,人不能忘本。雖然今天的國慶大典不是古代一家一姓的慶典,但是,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全民族的公祭。通過這樣的公祭,來緬懷為今天的生活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人,包括那些在災難中失去生命的人。這些國家慶典活動,一方面能夠激發人們的憂患意識,同時,也能強化民族的精神紐帶,讓活的人在精神上不會陷入飄浮的、無根的狀態。    「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郊社之禮是祭天地的,那什麼是禘嘗之禮呢?就是前面說的宗廟之禮,是祭祀祖先的禮儀。當然,一般人是沒有資格行禘嘗之禮的,只有天子祭祀祖先,才能用禘嘗之禮。禘嘗之禮一般是春天的時候大祭,五年一次;每年秋天嘗祭。不過對於禘嘗之禮也有其他的說法,這個就留給專家們去研究了。    我們需要搞清楚的是,這裡提出的郊、社、禘、嘗,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國家祭祀、國家禮儀。郊社之禮是帶有宗教意義的,是在國家最高信仰層面的祭祀之禮。我們看北京的天壇、地壇,就是古代祭天、祭地的專用場所,通過郊社之禮的舉行來祈禱天地神靈,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可是現在,北京的天壇、地壇已經淪為一般的公園了,早已失去了神聖意味,雖然任何一個普通百姓也能進去閑逛,看似社會進步了,但其中蘊含的精神凝聚力方面的喪失,卻又是無法用現代統計來估量的。    總之,這些禮儀體現了一個國家最莊重、肅穆、神聖的權力秩序。如果國家領導人真正通曉郊、社、禘、嘗這些禮儀的精神內涵,並且能夠通過這些神聖的儀式活動,讓社會各階層人士,包括天下百姓的內心都充滿恭敬、虔誠,並且以一種莊嚴崇敬的精神狀態投入社會社會生產和生活,那麼整個社會人心都會得到凈化,「治國其如示諸掌乎」,治理國家就像把手掌打開給別人看那麼容易了。    這一章主要講的是國家宗教禮儀和國家治理之間的關係。
推薦閱讀:

馮友蘭: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之貌:女人理想的外貌
[轉載]至根至本話「中庸」
《中庸》
中庸

TAG:中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