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的詩 - 文學編年 - 國學論壇
07-05
建安七子的詩建安七子
孔融(公元153- 208年):孔融字文舉,魯國人(今山東曲阜),孔子二十世孫。孔融自幼有異才,並有好學博覽之名,曾經受辟於東漢司徒楊賜和大將軍何進。後因堅持正論得罪執朝柄的董卓,被派到黃巾出沒的北海郡作相。孔融雖有定亂之志,但疏於謀略,故儘管在郡積極講武修文,安輯百姓,卻始終不能成事。建安元年曹操迎獻帝許都,辟孔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孔融在朝,對曹操的篡漢野心極為反感,所以遇事總故意與曹操唱反調, 發言偏宕,多致乖忤 又 多侮慢之辭 ①。加上孔融生性好士,海內英俊皆信服之 ②常常是賓客盈門,所結交者,有許多屬曹氏政敵。所以招致了為政主綜核名實,對 浮華交遊 尤其嚴加打擊的曹操的深深忌恨。多年積忿後,曹操終於失去容忍的耐性,於是在建安十三年親率大軍征吳之前,用誣陷治孔融罪,下獄棄市。 孔融在年輩上比建安諸子要早得多(他死後王粲始入朝),且政治上並不屬於曹氏集團,也沒有參加由曹氏父子組織的鄴下文學活動。他歸入建安七子且名列首位的原因大抵是由於酷愛孔融文筆的曹丕的刻意推重,而且其作品也大多作於建安時期並享有盛名的緣故。 孔融的作品以散文居多,詩僅數首,賦則不見流傳。從總體看,孔融的詩文有一種強健高凜的氣勢和誠摯動人的情感,文辭則典雅宏麗,這種風格和他 嚴氣正性 ①,高潔剛直,又 寬容少忌 ②的個性為人有密切關係。 不過由於他的 才疏意廣 ③,所以其文也時見放言豪宕,不夠嚴謹之處。曹丕論其優劣,有 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以至乎雜以嘲戲 ④的意見,大致公允,唯 雜以嘲戲 尚有可辯。事實上孔融文章的 嘲戲 之處,多為因不滿曹氏而有意冷嘲熱諷之作,所謂故意 發言偏宕 者。像《嘲曹公為子納甄氏書》、《難曹公禁酒書》等,均為此類,並非其為文的本來風格,而曹丕由於身份,當然不能也不願看到這一點。最能表現出他特有風貌的文章,有《薦禰衡表》、《論盛孝章書》等,均屬情感充沛,氣勢酣暢而文筆宏麗之作。 孔融的詩中,有幾首五言詩頗為可觀。《雜詩》二首寫得慷慨激越,堪稱上乘。(有觀點以為此二詩非孔融所作,不過沒有更進一步的論據)尤其第一首,通篇猛志高揚,充分顯現了作者的志節⑤。像 幸托不肖軀,且當猛虎步,安能苦一身,與世同舉厝 這樣的句子,和建安詩歌慷慨磊落,建功立業的基調,十分吻合。 ① 武漢水利電力科學院等:《中國水利史稿》上,水利電力出版社 1979年版,第 277頁。 ② 我國古代三大農書指:賈思勰《齊民要術》、王禎《農書》、徐光啟《農政全書》。 ① 梁家勉:《的撰者、注者和撰期》,載《華南農業科學》,又,《有關若干問題的再探討》,載《農史研究》第 2輯,農業出版社,1982年。 ② 《晉書》卷 109《慕容廆載記》。 ③ 《晉書》卷 111《慕容廆載記》。 ④ 《輿論?論文》。 ⑤ 參考台灣學者江建俊《建安七子學述》第一章《孔融學述》,台灣文史哲出版社出版。 孔融被害前寫的《臨終詩》也是一首很值得注意的詩作,全詩用了許多譬喻和典故,表達了對自己遭受誣陷,無辜被害, 讒邪害公正,浮雲翳白日 的悲憤,有一種襟懷坦蕩、無疚無悔的氣慨。後世嵇康的《幽憤詩》,在情感和寫法上,與此詩有某種類似之處。 陳琳(約155- 217年):阮瑀(約159- 212年):陳琳字孔璋,廣陵射陽人。其家世不詳,中平年間為大將軍何進主簿。 何進欲招外將入朝,陳琳曾進諫反對,可見他遠比何進有政治頭腦。何進死後,陳琳逃到冀州依附袁紹,為紹 典文章 ,草擬了很多重要的書檄。袁紹敗後,陳琳在建安十年歸降曹操,擔任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負責司空府的書檄撰制。阮瑀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出身儒學世家,曾受教於蔡邕並得其欣賞。約建安三年左右被曹操徵辟,任司空軍謀祭酒,主管章奏書記。 陳琳、阮瑀在散文創作上大致齊名,他們共同負責曹操霸府中的各類文書章表,創作了大批氣勢奔放、文筆酣暢的文章。《典論?論文》提到他們的這些文章說 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俊也.除去文章,陳、阮二人都有詩作傳世。陳琳的詩現存四首,其中《飲馬長城窟行》最為著名: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舉築諧汝聲。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結髮行事君,慊慊心意關。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金? 此詩是借用樂府舊題來反映社會現實的篇章,揭露了統治者修築長城的勞役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這一主題,在戰爭頻繁,世道亂離的建安時期具有相當深刻的現實意義。在藝術手法上此詩也頗有特色,它採用對話的方式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構思深具匠心。而這樣的佳作,不僅承繼了漢樂府詩集的優點,而且也為後世邊塞詩一派的寫法開闢了道路。此外,陳琳的《遊覽詩》二首,寫出了一種悲愴慷慨,欲及時建立功名的情緒,也是極富時代精神的。 阮瑀在詩風的慷慨強健上略不如陳琳等人,作品有較多的悲慨哀傷之氣。所作《七哀詩》、《怨詩》、《詠史》詩等,都顯出濃厚的傷感,憂鬱和天地人生無常的思緒,間接地表現了漢末動亂給知識分子內心留下的傷痛。阮瑀集中直接反映社會問題的詩,是他用樂府舊題寫的《駕出北郭門行》。 詩人在這首詩里,通過對驅車經過城北門外墓地時聽到的悲啼聲的記述,描寫了一個孤兒被繼母虐待的悲慘遭遇: 生母舍我歿,後母憎孤兒。饑寒無衣食,舉動鞭捶施。骨消肌肉盡,體若枯樹皮。藏我空室中,父還不能知。 上冢察故處,存亡永別離。親母何可見,淚下聲正嘶。棄我於此間,窮厄豈有貲? 全詩充滿對弱小孤兒不幸生活的同情和哀傷,揭露鞭撻了階級社會中人性的醜惡面,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封建家庭倫理關係的虛偽性。千載以下,詩人的正義感和同情心仍能引起人們感情上的共鳴。此詩在題材寫法上類似漢樂府《孤兒行》,但更加細膩和感人,所揭示的思想內涵也要更深刻一些。 徐幹(公元171- 217年):徐幹字偉長,北海劇人。關於他的生平,史書上介紹很少,大致可知的是十幾歲時已可 誦文數十萬言 ①,未曾弱冠,已是熟誦五經,博覽傳記, 言則成章,操翰成文 ②。大約建安三年左右,曹操辟他為司空軍謀祭酒。 到建安十六年,為曹丕五官將文學,建安二十年後,一直隱居著述,建安二十二年罹疾去世。 徐幹為人恬淡好學,曹丕認為他夙有 箕山之志 ;隱居著書,作《中論》二十餘篇。在文學創作方面不甚用力,但辭賦頗有可觀之處。他作賦的數量不少,大都亡佚,但曹丕稱其賦為王粲之匹,《文心雕龍?詮賦》篇言 偉長通博,時逢壯采 ,可見他賦體創作上的成就;他的論說文也受到前人的稱賞,所以《文心雕龍》又說 徐幹以賦論標美.徐幹的詩今只存九首,其中大部分是描寫閨怨的詩。尤其是六首室思詩,寫了女子對愛人的思念,如 峨峨高山首,悠悠萬里道,君去日已遠,鬱結令人老。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時不可再得,何為自煩惱 ,寫得纏綿鬱結,又有幾分自我開解的洒脫,風格酷肖《古詩十九首》中的一些詩。又如其三:浮云何洋洋,願因通吾辭。飄飄不可寄,徒倚徒相思。人離皆復會,君獨無還期。 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 此詩想像飄逸,譬喻新鮮自然,而思緒纏綿委婉,感情摯至濃烈,語言亦十分流暢,誠為情詩中的佳作。末四句尤其成為後世模擬仿作的題材,但擬作卻很少能夠達到原作的自然神采。至於表面上不求仕進的徐幹何以寫出許多這類表達男女纏綿情感的詩,有論者認為,這實際上是徐幹運用傳統的詩歌語言來表達他對君臣間道義關係的憧憬和他希望為知己者所任用的心愿①。 應瑒(約公元172- 217年):應瑒字德璉,汝南南頓人。汝南應氏是東漢的官僚大族,數世通顯,富有文化學術傳統,應瑒的父祖都作過二千石的官。應瑒早年因戰亂漂泊他鄉,約在建安初年歸於曹氏,歷任丞相掾,曹植平原侯庶子,曹丕五官將文學等。 他的作品,今存有詩數首,賦十餘篇,文、論數篇,一般都認為內容平平,無足稱道,曹丕論文對應瑒作品的評語不過是 和而不壯 ,並無其它贊語。 不過應瑒作品的格調低沉,其實跟他平生的遭際有關。他本為名族子弟,董卓之亂、洛陽焚毀,被迫逃難離鄉。後投奔曹操,最初地位極為卑微,或有雲僅為一員兵卒者②,許多年後,始被闢為丞相掾屬。長期屈居下層的坎坷蹉跎,無疑在應瑒心中打下了陰鬱壓抑的印記,作文亦多自傷之意,前人謂之 流離世故,頗有飄薄之嘆 ③。平心而論,應瑒的賦殊有可觀,不僅作品較多,且多為詠物抒情之小賦,情感細膩,對魏晉抒情小賦的發展自有一份貢獻。 ① 《晉書》卷 113《苻堅載記》。 ② 《晉書》卷 96 《列女傳》。 ① 瀋陽市文物管理辦公室:《瀋陽新樂遺址試掘報告》,《考古學報》1978年第 4期。 ② 《晉書》卷 121《李雄載記》。 ③ 《晉書》卷 121《李班載記》。 應瑒詩中有《侍五官中郎將建章台集詩》表面上是一首 敘酣宴狎池苑的公宴詩,實際詩人在此詩中是以象徵的手法,借一隻哀鳴的孤雁,抒寫自己的身世之感,並含蓄寓有結托之意。後人評此詩是 吞吐低回,宛轉深至 ④。應瑒還有兩首《別詩》,描寫行役的悲苦,如第一首:朝雲浮四海,日暮歸故山。行役懷舊土,悲思不能言,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時旋。 聯繫應瑒年輕時曾背井離鄉,逃避戰亂的經歷,可知此詩並非浮泛描寫羈旅傷別,而是蘊含了作者自己的內心傷痛,所以情感真摯,悲涼感懷,亦不墮漢魏之風。 劉楨(約公元170<或雲176>- 217年):劉楨字公幹,樂平寧陽人。為漢宗室子孫,父親亦有文名。劉楨八九歲即能背誦《論語》,撰作文章辭賦,號 警悟辯捷 ,以才學知名。在建安初年應曹操之召入許,參加過曹操的多次軍事行動。建安十六年曹操分封諸子後,從丞相掾屬轉為五官中郎將文學。不久因在宴會上平視甄夫人而被曹操治罪,罰作磨石苦役,遇赦復職。大約在建安十八年轉為平原侯庶子,到曹植轉封臨淄,劉楨仍為庶子之職,建安二十二年罹疾卒。劉楨的詩在當時享有很高的聲譽。他博學高才,夙有大志,又稟性剛直,辭氣俊烈,對曹氏僅視自己為後車捧裾的文學侍從之臣,內心並不滿意。所以其思想中時有高蹈遠引之意。發而為詩,遂使其作品往往有一種高潔凌厲的不羈之氣,境界頗高。亦如曹丕所說 公幹有逸氣,……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①;《詩品》將劉楨的詩列在上品,稱其詩 仗氣愛奇,動多振絕,真骨凌霜,高風跨俗 ,亦是為此。劉楨詩現存15首,從題材的廣泛和語言的豐富上,不若曹植王粲,但無疑可見出他剛勁峭拔的特色。其《贈從弟》三首可稱代表作:泛泛東流水,磷磷水中石。萍藻生其涯,華葉紛擾溺。采之薦宗廟,可以羞嘉客。 豈無園中葵,懿此出深澤。(其一)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其二) 鳳凰集南嶽,徘徊孤竹根。於心有不厭,奮翅凌紫氛。豈不常勤苦,羞與黃雀群。 何時當來儀?將須聖明君。(其三) 這三首詩採用比興的手法,通過對萍藻、松柏、鳳凰這樣一些具高潔、堅貞、超邁質性的美好之物的描寫標舉,展示詩人所崇尚的一種高遠卓絕的品質追求,風骨清峻,不假雕飾,足以展示作者卓犖不凡的內心世界。尤其第2首 亭亭山上松 中對貞松的刻畫,賦與松樹一種深刻的文化內涵,風力遠及後世。象嵇康、左思、陶淵明、鮑照詩中那些借松、梅等物表現其孤高不群人格精神的篇章,都能看出劉楨此詩的影響。 王粲(公元177- 217年):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他出身東漢高門大族,曾祖王龔、祖父王暢都位至三公,父親王謙為大將軍何進長史。王粲自幼聰慧有才名,十四歲時因董卓之亂從洛陽流寓到長安,往見著名學者蔡邕,立即得到蔡邕的傾心推許,稱 此王公孫也,有異才 ,並要將自己的藏書送給王粲①。由於北方的戰亂,年青的王粲辭謝了朝廷的徵辟,南下荊州依附漢室宗親劉表。在荊州,王粲居住了將近16年的時間,始終不能得到劉表的重用,這使得有志進取的王粲內心產生了強烈的懷才不遇的苦悶。在建安十三年劉表死後,王粲歸降曹操,任丞相掾,封關內侯,屢次參加了曹操征戰各地的軍事行動。以後魏國建,又以軍謀祭酒拜侍中,參與制訂魏政權的各項典章制度。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征孫權,王粲從征,在路上染病,次年春死於軍中,年僅41歲。 ④ 《晉書》卷 117《姚興載記上》。 ① 參閱章鴻劍《石雅》卷中。 ① 《後漢書》卷三十二 郡國四?豫章郡?建城 條引。 王粲在建安七子中年輩最晚,但文學成就最高。其作品今存有詩23篇,賦26篇,其餘論、釋、銘、檄、頌、贊等18篇及補遺若干①。這些作品無論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斐然可觀,且饒有特色。如王粲的辭賦,可謂冠於一時,從總體上言,僅次於曹植之作。《典論?論文》中說: 王粲長於辭賦,…… 如粲之《初征》、《登樓》、《槐賦》、《征思》,……雖張、蔡不過也。 實際上,王粲是以作詩之法作賦,所作絕大多數屬抒情小賦,形式短小精悍,抒情真摯動人,而語言清新明快,不事雕琢。具有詩的魅力。如千古名篇《登樓賦》,抒發了他在寓居荊州,有志不遂之際登上麥城城樓時所感到的鄉關之思,離亂之感和建功立業之志。賦中借通浦、長洲、廣陸、沃流等景物的描寫來借景抒情,以他鄉景色的優美反襯中自己內心抑鬱感傷的懷鄉之情。 隨後又轉而將個人的鄉關之思擴展到對王道未一,天下未治的憂思,進而引出作者要及時立功的雄心大志。通篇結構完整,造語精鍊而又明白曉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②。此外,王粲的散文亦頗有佳作,在形式上駢散結合,流暢而有自己的見解,論者以為可與孔融媲美③。 尤其是他的詩,風格蒼涼悲慨,境界遒勁闊大,情感深摯沉鬱,在建安詩歌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劉勰稱他為 七子之冠冕 ④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由於王粲自幼 遇亂流寓 ⑤,所以他的詩十分關心社會現實,常有 天降喪亂,靡國不夷 ⑥、 悠悠世路,亂離多阻 ⑦的慨嘆,對人民在戰亂中的痛苦寄予深切的同情。著名的《七哀詩》第一首,作於初離長安避亂荊州途中,詩中言:西京亂無象,豺虎方構患。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七哀詩》是樂府舊題,大致比較偏重於寫哀傷的題材,音樂上或為七段,因此得名。在建安時期,有許多詩人都曾用此舊題創作了反映社會動亂和個人不幸遭遇的詩篇,而王粲的《七哀詩》是這類詩中的佼佼者。這首詩先以沉鬱簡練的筆法,寫了劫難中的長安和郭、李等人相互攻殺,大亂方興的時代畫面以及詩人所以離開中原,委身南方蠻荒之地的原因。這種戰亂中的背景離鄉,激起了家人親友多麼難捨難分的離愁別緒。當詩寫到詩人親友的訣別場面時,已經令人感到情不能堪,然而這一段敘寫僅僅是詩人為更大的人生社會慘劇所作的一個鋪墊而已。接下來即寫途中所見,在 白骨蔽平原 之下,詩人竟然還見到更令人悲痛的慘絕人寰場面。詩中對婦人棄子草間之舉已不忍再加形容,只用寥寥數句,記下了自己的所見和所聽到的婦人之言,隨即掩面而去。然而這段如哽如咽、一字一淚的詩句,令讀者所感受到的巨大心靈震撼,遠遠超過了一般的史書記載。末四句里,詩人終於抒發出了自己的沉痛感喟,一種憫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情懷溢於筆端。 ① 《中國古代煤炭開發史》,煤炭工業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45 頁。 ② 《晉書》卷 87 《涼武昭王李玄盛傳》。 ③ 《北史》卷 34 《宋繇傳》、《劉延明傳》。 ④ 《北史》卷 34 《宋繇傳》、《劉延明傳》。 ⑤ 《晉書》卷 125《馮跋載記》。 ⑥ 王粲:《贈士孫文始》。 ⑦ 王粲:《贈蔡子篤》。 《七哀詩》的第二首,是寫詩人避居荊州時的蒼涼心境:荊蠻非吾鄉,何為久滯淫?方舟溯大江,日暮愁吾心。山岡有餘映,岩阿增重陰。 狐狸馳赴穴,飛鳥翔故林。流波激清響,猴猿臨岸吟。迅風拂裳袂,白露沾衣襟。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絲桐感人情,為我發悲音。羈旅無終極,憂思壯難任。 王粲長期身處離亂,常痛感胸懷大志無所施展,所以他到荊州後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懷才不遇,光陰荏苒,有家難歸的苦悶。這首詩和《登樓賦》一樣,表達了他這方面的情懷。而這一情懷,在詩中是以羈旅中強烈的懷鄉之情和時序之感來表現的。王粲:《七哀詩》共三首,第一首哀人,第二首自哀,(第三首主要描寫邊地之苦,同樣具有現實意義,姑置不論。)實際上都表現的是詩人憂生憂世,冀望天下賓士的感情,而情真意切,氣勢自然奔涌。 誠如方東樹所言 仲宣《七哀詩》,……敘事高邁,沈雄闊大,氣象體勢,騫舉清惻。……感憤而作,氣激於中,而橫發於外,後唯杜公有之 ①;在當時,則 蒼涼悲慨,才力豪健,陳思以下,一人而已。 ②王粲歸附曹操之後,其政治地位和創作環境有了很大變化。他常與曹氏兄弟及鄴下諸子相互唱和,寫了許多從軍、公宴、遊覽、贈答和詠物詩,大致比不上前期創作的深刻,但仍具前期詩作中那種努力進取希望一展功勛的精神。 總之,王粲的詩情感豐富,境界闊大,語言清朗,富於文采。無論反映現實還是抒寫懷抱,都能才情橫溢而文質兼備。《宋書?謝靈運傳論》說 子建、仲宣以氣質為體,並標能擅美,獨映當時 ,可見其人在建安文學中的地位。 |
推薦閱讀:
※讓我來告訴你論壇到底有多色!
※中國詩聯論壇會員優精詩詞(二)
※動物搞笑圖集 - 搞笑圖庫 - 華聲論壇
※[棒針](上衣)桑樹葉翻譯、手工編織毛衣教程,歐美編織圖翻譯教程、快樂編織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