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恭讀六祖壇經行由品心得

正心讀書會 2017-08-06

恭讀六祖壇經行由品心得

隨雲

平常雖然有讀書的習慣,但涉及的範圍太廣——政治的、經濟的、人文的、宗教的……囫圇吞棗、不肯用心,以至出口不能成章、下筆不能為文。學禪之後,興趣減少了,看雜書的時間減少了,但讀書一目十行、不求甚解的習性還是改變不了。

如果不是老師逼我們「上梁山」,出習題要我們讀壇經,我想我大概會把這部寶貴的經典給忽略過去。

壇經共有十品,品是因口成章的意思,亦即目前通稱的十個章節。

行由品是第一章,大師自述身世、得法、成為禪宗六祖的經過。

這是我所讀過的傳記中,最精簡、最扣人心弦、最令人回味無窮的偉大作品。全篇沒有冗長的文字敘述,三言兩語就足以令人舉一反三、心領神會,那種嚴謹的文字結構,對個性描繪的出神入化,可謂高潮迭起,尤其是精彩的對白,更是引人入勝。

欣賞並恭讀了行由品之後,油然生起一些感想:

一、六祖是一位利根大器的智者,否則他不會聞客誦金剛經,便「心即開悟」。

二、他那富有泥土氣息、憨厚直心的純樸素質,從見到五祖起就開門見山說「弟子遠來禮師,惟求作佛」,直截了當,絕不拐彎抹角,表現了禪者的風範!五祖以激將法說他是來自蠻夷之地的獦獠,哪有資格作佛時,六祖不僅面不改色、毫不氣餒,並且不加思索地說出:「人雖有南北之分,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一個鄉巴佬面對大師竟能毫無懼色,光憑自信和勇氣是不夠的,如果他不具大根性並深深體會到安祥之美,沒有真實的感受而信口亂說,是瞞不過五祖大師、過不了關的。

三、五祖看他根器太猛又說話太直,為了殺殺他的銳氣,說:「你這獦獠,居然有這麼銳利的根性,不必多說了,到槽廠工作去!」要語不繁,以四行六十八個字,說明五祖的教育方式——

1、少說多做;

2、以踏碓訓練耐力、心力;

3、以勞力換取食物,影響到後來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四、五祖要眾弟子各作一份心得報告,神秀與六祖的偈,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甚至不懂禪的人也可以背誦。我想說明的是:

1、患得患失:神秀受到大眾仰望,身為教授師而不能不作偈,雖無意求得祖位,卻不能不讓五祖知道他見解之深淺;

2、心存善惡的邊見之念——求法即善、覓祖即惡,難怪左右為難,頻呼太難!太難!

3、神秀的矛盾心態,在作完偈時已達到極點,在前後四天里,有十三次呈偈不得,心中恍惚,遍身汗流,凡夫俗子也能一眼看出他缺少安祥心態,又如何能見性?

4、反過來看六祖那種充滿自信、事事無礙的心態,即使別人懷疑他,用不屑的口吻說:「你也會作偈?真希奇!」他不但無動於衷,反而教誨對方:「欲學無上菩提,不可以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五、五祖另一種教育方法,是以鼓勵代替責難。五祖明知神秀還在門外,未入門內,但他慈悲為懷,仍然公開讚歎神秀作的無相偈,吩咐弟子們炷香禮敬,說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隨後又把他叫進方丈室,苦口婆心為他開示,再給他一次機會。

六、後人對於這一段公案評論很多,老師說:就一位宗師的條件來說,神秀大師是不夠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有能又有所,但對於在修行途中,還沒有到家的人,仍不失為一種方便法門。幾千年來大根大器的人,究竟又有幾位?能當五祖門下的首席教授,可不是那麼容易的!

七、五祖印證六祖「米已熟了」之後,才正式為六祖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悟座前,脫口說出自性的境界。當五祖傳衣法給他並囑咐快快離開以免受害時,六祖顯得有些彷徨,問:「往哪裡去呢?」五祖以無比關愛慈祥的口氣說:「我親自送你一程!」五祖送他到九江的驛站,除了吩咐他上船,還自己搖船,說:「以後佛法由汝大行,努力向前,不宜速說,佛法難起!」你看,這一段情節多麼感人肺腑,面對生離死別,五祖對弟子充滿期盼,而六祖深知使命重大,堅定地說:「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南方,語音不正,蒙師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真是感人太深了。

八、故事演變到六祖被人追逐,欲奪其衣缽時,卻以「不思善不思惡」度脫了惠明。又避難於獵人隊中,度過了長達十五年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六祖不但隨遇而安,吃肉邊菜,還隨機逗教。可見六祖沒有因為艱難困苦的境遇而退失,且能在「難忍能忍」中成熟菩提,顯然他的安祥心態是經得起考驗的。

九、六祖離開獵人隊到廣州法性寺正式弘法,這一段有三個重點:

1、當印宗法師問六祖為什麼不論禪定和解脫時,六祖說禪定和解脫是包括「能求」、「所求」的有為法,不是佛法;

2、藉說明傳授不二法門:「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3、至於為什麼六祖說「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慧能自智」,這不是他謙虛,因為法是一脈相承的。印順導師在中國禪宗史上說:「慧能繼承了東山法門,不但說心即是佛,更說見性成佛,所以曹溪的特色是『直了』、『直指』。」

六祖擺脫思想上的束縛,針對當時學佛沉湎義解和依賴他力,提倡自性自度:「自悟、自修、自成佛道」。強調自度,在當時是一種反傳統、反偶像的特立獨行。難怪胡適先生提到禪宗時,說禪宗是一個運動,是中國思想史、中國宗教史、佛教史上一個很偉大的運動,可以說是中國佛教的一個革新運動,也可以說是中國佛教的革命。錢穆先生也說:「禪宗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番大革命,若把馬丁路德的宗教來比,我們不能不說畢竟中國禪師高明些。」他認為「壇經是中國第一部白話作品,並且是探索中國文化必讀的典籍之一」。

近代的太虛大師也說:「中國佛學之特質在禪。」

我們老師也一再強調壇經的重要,他說:「壇經是五家七宗的根源,因此不但要背,而且要一句一句把它消化。」

「六祖壇經乃自性自見、自悟自修、自成佛道之最上乘佛法之總持,善讀壇經者必能明確體認其基本精神之自尊自重,全經主旨在見性成佛,而無念、無相、無住則為貫通全經之法要」。

我們跟隨老師多年,如果把歷年來的講詞反覆不斷地細嚼,不知道各位是否和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老師揭櫫的「安祥禪」,是不是佛教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呢?

(選自《中華禪學》季刊1988年第二期)


推薦閱讀:

《隱蹤奇門學習心得》選登【一】
語文教學的幾點心得體會
在眾多毫無結果中慢慢無望 仍在自我堅持中繼續著
煮滷水蛋的一點小心得-【滷水鵪鶉蛋】
練拳心得——孫瑞昌第三集上2

TAG: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