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青松: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六個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六個化」
汪青松
[內容提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基於中國需要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傳入並傳播。回答為什麼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回答「中馬化」(即中國需要馬克思主義)與「馬中化」(即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國化中,「中馬化」是「馬中化」的出發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合乎邏輯的發展,是從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國化的「中馬化」與「馬中化」推進到馬克思主義運用中國化的「馬化中」與「中化馬」。「馬化中」即馬克思主義「化中國」,「中化馬」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化馬」是「馬化中」的立足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要最終推進到馬克思主義創新中國化的「化馬中」與「化中馬」,即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民族化、時代化。中國實踐對馬克思主義的檢驗和發展,通過「化馬中」與「化中馬」把中國經驗轉化為大眾化馬克思主義、民族化馬克思主義、時代化馬克思主義。「化中馬」是「化馬中」的落腳點。
[關鍵詞] 「中馬化」;「馬中化」;「馬化中」;「中化馬」;「化馬中」;「化中馬」
[作者簡介] 汪青松,管理學博士,上海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夢與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研究」(項目批准號:14AKS005)和2015年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法治文化建設研究」(項目批准號:15JZD005)的階段性成果。
關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界最初是從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相結合的過程層面上闡發其內涵的,後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定義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即拓展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結果兩層含義。近些年來,學界又從馬克思主義「化中國」、中國經驗馬克思主義化、中國文化與馬克思主義關係等方面深化其研究。從總體上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包括「中馬化」與「馬中化」、「馬化中」與「中化馬」、「化馬中」與「化中馬」等環節。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六個化」,對於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進一步推向前進,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馬化」與「馬中化」
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必須回答為什麼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與理論前提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基於中國需要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傳入並傳播。回答為什麼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回答「中馬化」(即中國需要馬克思主義)與「馬中化」(即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中國化中,「中馬化」是「馬中化」的出發點。
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前提是「中馬化」,即中國需要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需要馬克思主義化。
馬克思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1]中國之所以需要馬克思主義化或中國需要馬克思主義指導,是由中國的國情特徵和馬克思主義性質決定的。
鴉片戰爭以後,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苦難,中國日益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如何求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民族復興,成為中華民族的歷史任務。中國人民從不屈服,不斷奮起抗爭,太平天國起義、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但一次次的探求都失敗了。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的先進分子在反覆比較中認識到,唯有馬克思主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問題,唯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並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
最初闡述中國需要馬克思主義化的是陳獨秀、李大釗等中國先進分子。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陳獨秀、李大釗等創辦了《新青年》雜誌,以介紹東西方進步思潮和論著為己任,開始了對西方文化思想的引進,尤其是開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正式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李大釗在十月革命爆發後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熱情歌頌俄國十月革命和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新青年》還發表《馬克思學說》《馬克思傳略》《俄國革命之哲學的基礎》和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文章,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階級鬥爭和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1919年7月,新文化運動的右翼人士胡適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宣揚資產階級實用主義,實質上是反對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李大釗於1919年8月發表《再論問題與主義》,反駁胡適的觀點,提出問題與主義有不能十分分離的關係。社會問題的解決必須靠著社會上多數人共同的運動,而要有多數人的共同運動,就應先有一個共同趨向的理想、主義。大凡一個主義,都有理想與實用兩面。「我是喜歡談談布爾扎維主義的」,「布爾扎維主義的流行,實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變動。我們應該研究他,介紹他,把他的實象昭布在人類社會」。[2]
毛澤東是於1920年在李大釗、陳獨秀的影響下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他在給同學的信中說:「新民學會須變為主義的結合才好。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來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3]1921年1月,他在新民學會長沙會員大會上發言:「現在國中對於社會問題的解決,顯然有兩派主張,一派主張改造,一派則主張改良。因俄式系諸路皆走不通了新發明的一條路, 只此方法較之別的改造方法所含可能的性質為多。激烈方法的共產主義,即所謂勞農主義,用階級專政的方法,是可以預計效果的,故最宜採用。」[4]1-21927年3月,毛澤東在為答覆當時黨內黨外對於農民革命鬥爭的責難而寫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說:「我從前做學生時,回鄉看見農民反對『洋學堂』,也和一般『洋學生』、『洋教習』一鼻孔出氣,站在洋學堂的利益上面,總覺得農民未免有些不對。民國十四年在鄉下住了半年,這時我是一個共產黨員,有了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才明白我是錯了,農民的道理是對的。」[5]39-401929年12月,他在為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寫的決議中指出,糾正主觀主義的方法,主要是教育黨員,使黨員的思想和黨內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學化。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教育黨員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勢的分析和階級勢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觀主義的分析和估量」[5]92。
1936年7月,毛澤東和美國記者斯諾談話時說:「隨著中國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將能夠把俄國人民當作真正的兄弟來歡迎,正如他們能把其他國家的自由人民當作同自己真正平等的人來歡迎一樣。」[4]397「日本人現在叫嚷凡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就是共產黨。」[4]397「在中國人民看來,如果共產主義意味著抗日,意味著民族解放鬥爭,那末大多數中國人民就不怕這樣的共產主義,全民族迫切需要這樣的共產主義,正如飢餓的人需要大米一樣。」[4]397「共產主義在中國意味著民族解放運動、自由和民族主權。」[4]397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在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28周年發表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中說:「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和孫中山, 代表了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6]1469「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6]1470「那時,求進步的中國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麼書也看。」[6]1469「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很奇怪,為什麼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呢? 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6]1470「俄國人舉行了十月革命,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人和全人類對俄國人都另眼相看了。這時,也只是在這時,中國人從思想到生活,才出現了一個嶄新的時期。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中國的面目就起了變化了。」[6]1470毛澤東這裡闡述的正是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前提的「中馬化」,即中國需要馬克思主義指導。
1949年9月16日,毛澤東在《唯心歷史觀的破產》一文中指出:「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的前夜,共計七十多年中,中國人沒有什麼思想武器可以抗禦帝國主義。舊的頑固的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打了敗仗,抵不住,宣告破產了。不得已,中國人被迫從帝國主義的老家即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武器庫中學來了進化論、天賦人權論和資產階級共和國等項思想武器,以為可以外御列強、內建民國。但是這些東西也和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一樣,軟弱得很,又是抵不住,敗下陣來,宣告破產了。」[6]1513-1514「1917年的俄國革命喚醒了中國人,中國人學得了一樣新的東西,這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6]1514
中國需要馬克思主義化,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西方資產階級的文化相比較,不知要高出幾多倍,其明效大驗。那種西方資產階級的文化,一遇見中國人民學會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新文化,即科學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就要打敗仗。被中國人民學會了的科學的革命的新文化,第一仗打敗了北洋軍閥,第二仗打敗了蔣介石在長征路上對於中國紅軍的攔阻,第三仗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第四仗最後地結束了一切帝國主義及其一切反動派的統治。[6]1514-1515毛澤東比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武器與封建主義思想武器、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武器,高度評價馬克思主義是中國抗禦帝國主義所需要的思想武器。
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前提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意義上的「馬中化」,即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中國化。
有人把中國共產黨二大確定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端,有學者甚至認為,井岡山道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筆者則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包括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運用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創新的中國化。[7]實際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之時已初步中國化了。作為一種外來文化,馬克思主義一開始被少數中國先進分子所認同,後被廣大民眾所接受,這就是一種文化的內化。馬克思主義從傳入到傳播,已是中國人民從中國實際出發作出的選擇。
馬克思主義在廣泛傳播中被無產階級內化於心,成為無產階級先進分子的信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創立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中國化從內化為信仰到外化為政黨的組織化形式,就是從「中馬化」(即中國需要馬克思主義化)到「馬中化」(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演進)的重要實踐成果。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鴉片戰爭後,隨著列強入侵和國門被打開,我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學知識隨之湧入。自那以後,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經歷了刻骨銘心的慘痛歷史,中華傳統思想文化經歷了劇烈變革的陣痛。為了尋求救亡圖存之策,林則徐、魏源、嚴復等人把眼光轉向西方,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中體西用』,從洋務運動到新文化運動,西方哲學社會科學被翻譯介紹到我國,不少人開始用現代社會科學方法來研究我國社會問題,社會科學各學科在我國逐漸發展起來。」[8]「特別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倡導運用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社會。許多進步學者運用馬克思主義進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8]
雖然幼年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初始時期存在諸多不足,但必須承認,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在闡述「中馬化」思想時已初步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觀點,中共一大和二大先後提出黨的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矛盾認識的理論成果的佐證。如果沒有從中國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黨的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的提出是不可想像的。
第三,「中馬化」與「馬中化」是從中國實際出發的互動過程,中國需要馬克思主義化。
決定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中國化有人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從一般理論到特殊實踐的過程。[9]但是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解為從馬克思主義出發,是有悖於唯物主義原則的。馬克思主義主張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強調存在決定意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不可能是理論原則而是中國的客觀實際。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和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當然無從談起;但如果中國不需要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即便傳入也難以傳播。所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出發點只能是「中馬化」。
中國共產黨人是在與國內外和黨內外敵人作戰的困難環境中走過來的。毛澤東說:「中國共產黨人感謝馬克思、列寧給了我們武器。這武器不是機關槍,而是馬克思列寧主義。」[6]1469「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後,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偉大的勝利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已經復興了並正在復興著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文化。」[6]1516毛澤東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來到中國之所以發生這樣大的作用,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條件有了這種需要,是因為同中國人民革命的實踐發生了聯繫,是因為被中國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觀的實際的事物相聯繫,如果沒有客觀存在的需要,如果不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東西,即使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是不起作用的。」[6]1515毛澤東這裡強調的正是中國需要馬克思主義化。
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既引發了中華文明深刻變革,也走過了一個逐步中國化的過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近代以來我國發展歷程賦予的規定性和必然性。[8]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所指出的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必然性也正是「中馬化」的必然性。沒有「中馬化」的需要,就不會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生。
二、「馬化中」與「中化馬」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階段的「中馬化」與「馬中化」,即中國需要馬克思主義化與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國化,這屬於初始階段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合乎邏輯的發展,是從「中馬化」與「馬中化」推進到「馬化中」與「中化馬」。
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馬化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分析、研究和回答中國的問題。
從「中馬化」看「馬中化」,是中國需要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中國化。中國需要馬克思主義,不只是從文化學、傳播學意義上提出的,而是從解決中國問題提出的。因此,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分析和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就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原則。有學者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而是「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化」中國,這個「化」字就是改變中國,就是通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來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重大現實問題。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觀察中國問題,解決中國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要的根本任務。[10]
「馬化中」即用馬克思主義「化中國」,必須明確用什麼馬克思主義「化中國」? 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其理論體系由一系列基本原理構成。1959年2月14日,毛澤東在同智利《最後一點鐘》報社社長馬特談話時指出,馬列主義應包含馬列主義的哲學、馬列主義的經濟學、馬列主義的革命學說三部分。「這三部分不能分割,而應視為馬列主義的三個有機聯繫的組成部分。」[11]學界把馬克思主義劃分為三個層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屬於第一層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屬於第二層次,馬克思的具體結論或個別論斷屬於第三層次。有學者認為,應當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指馬列學說中的普遍真理。對於價值的階級性和人民性、歷史性和現實性、特殊性和普遍性,需要辯證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個特殊命題,它所包含的普遍命題是:實行當代世界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此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我們應當立足中國現階段的實際,自覺探索和努力踐行當代世界的普遍真理。[12]馬克思主義也可劃分為一般原理、特殊原理、個別原理三個層次,一般原理對各國普遍適用,特殊原理對部分國家適用,個別原理對個別國家適用。
「馬化中」要求「化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習近平說:「掌握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精神實質,運用它的立場、觀點、方法和基本原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體現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性質和整體特徵,體現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科學性、革命性的高度統一。相對於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所作的個別理論判斷和具體結論而言,基本原理是對事物本質和發展規律的概括,具有普遍和根本的指導意義。」[13]對部分國家適用的馬克思主義特殊原理也可用來「化中國」。馬克思是從資本主義西方社會、半資本主義東-西方社會、前資本主義東方社會三維角度來分析不同民族國家走向社會主義不同道路的,提出了文明國家、半文明國家、落後國家走向社會主義的自然替代形態、派生跨越形態、間斷跳躍形態。[14]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既不屬於資本主義西方社會,也不屬於前資本主義東方社會,而是屬於半資本主義東-西方社會,馬克思關於半資本主義東-西方社會通過派生跨越路徑走向社會主義的思想對中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馬克思和恩格斯有專論中國的文章,列寧和斯大林有專門指導中國的意見,這些個別原理也可作為「化中國」的思想武器。
「馬化中」即用馬克思主義「化中國」,還必須明確用馬克思主義「化」中國的什麼問題? 中國不同時代、不同時期、不同時段的情況、矛盾、問題都不同,不同階級、階層、黨派、個人對問題的關注和看法也不同。用馬克思主義「化中國」,要分析中國的基本國情和時代特徵,抓住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把握中國的前進方向與發展任務。近現代中國的時代主題是革命、建設和改革,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就要運用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運用馬克思主義建設理論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運用馬克思主義改革理論指導中國社會主義改革。
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中化馬」,是以中國文化創造性地轉化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的過程。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思想文化傳入中國,要能為中國人民所廣泛接受,並在實踐中發揮指導作用,必須尋找到一種為中國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文化形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把馬克思主義植根於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使馬克思主義「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15]707表現出來。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之所以能生根開花結果,是因為其文化基因與中國傳統文化在一些方面具有會通性。共產主義理想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內容,理想性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徵。中國先哲把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作為畢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與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理想目標具有相通之處。馬克思主義一經傳入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就會比較容易接受,並將其視為實現救亡圖存與民族復興的理論武器。[16]
作為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和先進文化形態,馬克思主義要求能夠汲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是繼承了人類文明一切優秀成果的最先進的文化形態。「馬克思主義這一革命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贏得了世界歷史性的意義,是因為它並沒有拋棄資產階級時代最寶貴的成就,相反卻吸收和改造了兩千多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17]馬克思主義從來沒有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是從人類知識的總和中產生出來的,當然也要繼承中華優秀文化成果。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源遠流長,沒有斷流。馬克思主義作為繼承了人類文明一切優秀成果的最先進的文化形態,對各民族國家的歷史文明有著很大的包容性和共通性,在來到中華大地之後必然要與中華民族的歷史文明相結合,首先要「吸收和改造」那些更能使之發揮「批判的武器」功能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從而才能成為改變中國面貌的「偉大的論識工具」。這既是它作為最先進的文化形態所需要的,也是它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意識形態所需要的。[18]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中化馬」,是把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深度結合和融合。1943年5月26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優秀傳統的繼承者,把這一切優秀傳統看成和自己血肉相連的東西,而且將繼續加以發揚光大……」[19]318「要使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革命科學更進一步地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相結合起來。」[19]318-319
習近平說:「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20]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中化馬」,要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創造性轉化馬克思主義。一方面,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吸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另一方面,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和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闡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賦予馬克思主義以鮮明的中國特色。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忘初心、真抓實幹,這些我國古代就有的概念或生活中常見的話語,經過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的全新闡釋與提升,成為表述我們黨的思想路線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精髓的主題語和關鍵詞,使產生於歐洲的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原理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具有中國的民族特點和民族形式,成為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第三,「馬化中」與「中化馬」作為馬克思主義運用的中國化,是立足「中化馬」基礎上的「兩化」雙向互動過程。
馬克思主義運用的中國化是「馬化中」與「中化馬」的結合。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兩個維度,它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建設實踐的結合,用馬克思主義「化中國」;又是在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過程中對馬克思主義加以具體化、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也就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兩化」的雙向互動。[21]然而「馬化中」與「中化馬」的「兩化」的雙向互動不是平起平坐的關係。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以來,不能說沒有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如果沒有「馬化中」,馬克思主義理論不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就不會有一大和二大「兩步走」的革命綱領,就不會有國共合作的大革命。但與「馬化中」相比較,「中化馬」就相對薄弱。由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任務是反帝反封建,大革命時期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十多年間,中國共產黨對儒學文化基本上持否定態度,推翻舊制度,就要破除舊文化。抗日戰爭爆發後,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倡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儒學文化對於號召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具有積極意義;中國共產黨在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在中共中央的核心地位之後開始走向成熟,轉變了「五四」以來對於以儒家學說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過激批判態度,強調既要批判又要學習和利用。[22]
1938年10月,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所作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在提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的同時指出:「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15]533-534這是中國共產黨人轉向重視將中國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中化馬」的標誌。
更為重要的是,「馬化中」與「中化馬」的「兩化」雙向互動有一個立足點問題。1938年,毛澤東首次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說:「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23]這一論斷不僅指明「馬化中」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而且強調「中國的特性」「中國的特點」。可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立足點不是「馬化中」,而是「中化馬」。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
學界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存在「從理論原則看實踐」還是「從實踐需要看理論」兩種不同的思想路向,二者對立貫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整個歷史,至今深刻影響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與發展。表面看起來,兩種路向涉及的不是要不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如何實現的問題。但實際上,如果不堅持「從實踐需要看理論」,而是「從理論原則看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就不可避免地會滑向教條主義。正確的思想路向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得以實現的保證。[24]「從理論原則看實踐」與「從實踐需要看理論」兩種思想路向正是「馬化中」與「中化馬」的「兩化」的雙向互動,如果以「從理論原則看實踐」即「馬化中」為立足點,就難以避免本本主義或教條主義錯誤。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轉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路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立足點應從「馬化中」轉向「中化馬」。
毛澤東1930年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就已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立足點問題。他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5]111-112「我們說馬克思主義是對的,決不是因為馬克思這個人是什麼『先哲』,而是因為他的理論,在我們的實踐中,在我們的鬥爭中,證明了是對的。我們的鬥爭需要馬克思主義。我們歡迎這個理論,絲毫不存什麼『先哲』一類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頭在裡面。」[5]111他強調:「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5]115
有學者指出,既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化中國」,當然立足點是中國,出發點是中國。這就必然要求從中國實際出發,從中國所處的時代條件和國際環境出發,必然要求實事求是,而不能從馬克思主義的書本上引出中國應該如何做的結論。所以,只有立足中國實際,在中國的實踐中才能中國化。所以這個「化」,絕不能理解為從馬克思主義原則出發來「化中國」。從原則出發是「化」不了中國的。這就決定了堅持馬克思主義,首先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和實事求是。離開了這一條,就從根本上背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要求。[9]筆者也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中華民族獨立和國強民富的問題,這就產生了中國革命、中國改革和中國發展三大主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解決這三大主題,實現中國的發展和現代化。換句話說,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也正是因為解決了這三大主題,才算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立足點的科學定位。[25]
總之,馬克思主義運用的中國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階段,客觀地存在「馬化中」與「中化馬」的「兩化」雙向互動。歷史經驗表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立足「中化馬」的基礎之上,以「中化馬」引領「馬化中」。
三、「化馬中」與「化中馬」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要最終推進到馬克思主義創新中國化的「化馬中」與「化中馬」,即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民族化、時代化。中國實踐對馬克思主義的檢驗和發展,通過「化馬中」與「化中馬」把中國經驗轉化為大眾化馬克思主義、民族化馬克思主義、時代化馬克思主義。「化中馬」是「化馬中」的落腳點。
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化馬中」,是把馬克思主義轉化為人民大眾的理論,即大眾化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化馬中」,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有人說大眾化就是通俗化、平民化,這從形式上看是有道理的。1887年,恩格斯在《美國工人運動》一文中指出:「美國工人階級的最終綱領,應該而且一定會基本上同整個戰鬥的歐洲工人階級現在所採取的綱領一樣,同德美社會主義工人政黨的綱領一樣。在這方面,這個黨必須在運動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它必須完全脫下它的外國服裝,必須成為徹底美國化的黨。」[26]列寧指出:「我們認為,對於俄國社會黨人來說,尤其需要獨立地探討馬克思的理論,因為它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於法國,在法國不同於德國,在德國又不同於俄國。」[27]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化馬中」,必須以中國文化改造馬克思主義,讓馬克思主義穿中國衣、說中國話。習近平說:「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用簡單質樸的語言講清楚、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說明白,使之更好地為廣大黨員和人民大眾所理解、所接受。」[28]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所說的大眾話,不僅是通俗明白、老百姓聽得懂的話,而且是下接地氣、打開時代問號的話,是回應老百姓關切、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的話,是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群眾首創精神、著眼於滿足人民群眾理論需求的老百姓想聽愛聽的話。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作為實踐主體的人民大眾相結合,為人民大眾所理解和掌握,就能變為改造世界的強大物質力量,在實踐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化中馬」,是把中國經驗轉化為民族化馬克思主義。
1941年9月10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要分清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和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宣傳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我們反對主觀主義,是為著提高理論,不是降低馬克思主義。我們要使中國革命豐富的實際馬克思主義化。」[29]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本土化與民族化的理論創新,是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基礎上,以中國實際問題為中心,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深入研究和解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同歷史時期的實際問題,總結中國的獨特經驗,形成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28]貫穿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過程的,無論是「化中國」還是「中國化」,實際上都是中國共產黨對於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問題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回答。[30]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躍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本土化與民族化實現的根本標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化中馬」,把中國經驗轉化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民族化的最本質內涵和最高境界。
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化馬中」與「化中馬」,都要求把馬克思主義轉化為時代化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中國實踐的接力探索過程,又是中國實踐檢驗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與時俱進的過程。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同時代特徵結合起來,使之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不斷吸收新的時代內容、科學回答時代課題。[28]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中國共產黨在社會變革實踐中的理論創新為顯著特色。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指引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發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在總結國內國際經驗的基礎上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黨中央治國理政思想,指引改革開放和民族復興事業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
與時俱進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體現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化馬中」與「化中馬」的全過程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我國發展現實需要、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和推動解決我國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中,提出了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開闢了「中馬化」與「馬中化」、「馬化中」與「中化馬」、「化馬中」與「化中馬」的新境界。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20]只要堅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一定能實現。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2] 李大釗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9-53.
[3] 金沖及.毛澤東傳(1893—1949)(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66.
[4] 毛澤東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汪青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4.
[8]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
[9] 邱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學習江澤民同志「七一」講話[J].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02(1):20-24.
[10] 陳先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黨的思想路線[N].光明日報,2009-06-23(9).
[11] 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
[12] 董德剛.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9(1):90-94。
[13] 習近平.中國共產黨90年來指導思想和基本理論的與時俱進及歷史啟示[N].學習時報,2011-06-28(1).
[14] 汪青松.馬克思社會發展「三維模式」的重新審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5):79-84.
[15]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 李建平.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史[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8:6.
[17] 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9.
[18] 石仲泉.中國共產黨與傳統文化[J].毛澤東研究,2015(2):4-13.
[19] 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20 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0]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2).
[21] 時麗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個維度[J].理論導刊,2008(12):10-12.
[22] 蘇靖.中國共產黨: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6(1):1-4.
[23] 毛澤東.論新階段[J].解放,1938(57):37.
[24] 孫麾,汪信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當代中國哲學建設[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37.
[25] 汪青松.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躍遷[J].科學社會主義,2005(2):22-24.
[2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4.
[27] 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275.
[28] 習近平.關於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幾點學習體會和認識[N].學習時報,2009-11-17(1).
[29] 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374.
[30] 顧海良.讓世界分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N].人民日報,2015-11-18(7).
(編輯:蔡萬煥)
推薦閱讀:
※長平:作為女權主義者的我
※台灣文集: 【商業周刊】呂捷:誰說讀書沒有用!補教名師你知道「哆啦A夢」其實在講社會主義嗎? (50...
※英學者:西方不應再小覷中國經濟模式,這是新自由主義的解藥
※烏克蘭民族主義:過去、現在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