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系統展現漢語文白嬗變的開拓性著作 ——評徐時儀《漢語白話史》

文白演變是漢語發展演變史上的重大變革,漢語的古今區別表現在書面上就是文言與白話的區別,文白之分大致始於漢[①],白話是一個與文言相對並存反映東漢至今歷代口語成分的漢語書面語系統。自漢至清,漢語書面語文白並存,由以文為主到以白為主,直至「五四」時期白話取代了文言。文、白的交替反映了漢語書面語發展的脈絡,文白的轉型也深刻廣泛地影響了我們整個民族的思維和演說方式,成為中國文化由古典形態走向現代形態的重要標誌。白話文是怎樣取代了文言文?語言的變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起了什麼作用?漢語白話史有哪些發展階段?現代漢語的詞語又是怎樣由上古演變而來?徐時儀教授《漢語白話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2版,以下簡稱徐著)很好地回答了上述問題。該書第1版於2007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第2版在第1版的基礎上又作了較多補充和提升。全書分上中下三編,共八章。上編:第一章 漢語的書面語系統,第二章 古白話系統概述;中編:第三章 白話的露頭期,第四章 白話的發展期,第五章 白話的成熟期,第六章 文白轉型的完成;下編:第七章 書面語系統的演變,第八章 文白轉變的必然規律。該書既有文白演變的歷時性鳥瞰,又有每個發展階段的共時性闡述,對文白此消彼長現象做了全面考察,闡析了漢語由文言演變為白話的歷史過程,探討了現代漢語書面語系統的形成,指出秦漢以來白話中的口語成分發展至清末民初,時代的變革促使文白的替代突破量變而完成了質變,形成了現代白話,即現代漢語,而白話取代文言則體現了語言自身發展的趨勢和思想文化以及思維形式發展的需要。一言以蔽之:系統展現了漢語文白嬗變的漫長曆程。

從總體上看,徐著主要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一、開拓性:迄今唯一的漢語白話發展史著作,填補了漢語史研究方面的空白

關於漢語白話史,從文學史角度進行研究的著作有胡適先生的《白話文學史》和鄭振鐸先生的《中國俗文學史》。[②]但從語言、辭彙的發展演變角度對漢語白話進行系統研究的學術專著還不多見,而《漢語白話史》正是這樣一部富有新意、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力作。該書在充分吸收傳統語言學和現代語言哲學成果的基礎上,從漢語史的角度審視和論述漢語白話的發展演變。作者從浩如煙海的歷代文獻中爬羅剔抉,張皇幽眇,選取能反映漢語白話發展過程的代表典籍,採用點面結合的方法,既有文白演變的歷時性鳥瞰,又有每個具體發展階段的共時闡述,旨在較為全面地闡析我們的母語——漢語由文言演變為白話和白話由不登大雅之堂到升堂入室取代文言文的發展過程,剖析先秦至明清白話典籍中反映的文白演變現象,探討現代漢語書面語系統的形成,冀廓清漢語古今演變發展的脈絡,揭示言文分離和文言文轉變為白話文的內在規律,填補漢語史研究中有關這方面研究的空白。

二、系統性:文白演變的歷時展示與具體發展階段的共時描述結合,宏觀與微觀並重

徐著一個明顯特點是歷時性鳥瞰與共時描述的有機結合。歷時方面,作者按照露頭、發展、成熟、轉型四個時期將漢語白話從先秦一直到清末民初的演變、轉型為現代漢語漫長的漸變軌跡一一展示出來,並從漢語白話發展史的角度指出其中秦漢是一個過渡時期和轉折期,隋唐是漢語古今演變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元代是文白轉型的雛形期,清末民初是轉型、定型期,時代的變革促使文白的替代突破量變而完成了質變,形成了現代白話,即現代漢語。並指出「現代漢語辭彙是以古白話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這使人們對現代漢語形成的歷程有了深刻的了解。當然,作者在歷時研究之餘,也注重對共時方面的探討,指出:「漢語白話發展史的研究,應植根於各歷史平面研究之上,就每一個詞語進行橫的和縱的研究,搞清楚漢語各個發展階段白話系統的發展。縱向研究不僅向上溯源,而且向下探流;橫向研究則注重同時期不同體裁的文獻語料。」在該書的每一個歷時層次的共時平面上,作者的描述都非常詳細、深入。比如對魏晉南北朝的白話中就分為四節從當時的白話詩、白話文、漢譯佛經、南北通語等多角度來描述。

共時方面,徐著從能反映漢語白話發展過程的角度選取文獻,確保了其結論的可信性。例如:秦漢的白話語料除代表性典籍外,作者還注重選取白話注釋,如《詩經》的四家解說,鄭玄《毛詩箋》、《周禮注》、《儀禮注》、《禮記注》以及其他各家十三經及相關典籍的注釋。而我們知道注釋語料的主要特點是以今釋古,因而具有較強的口語色彩。又如漢代,作者選取了漢譯佛經、道經、碑刻、出土文獻等白話語料,元代則選取了白話講章,如許衡《直說大學要略》、吳澄《經筵講義》、貫雲石《孝經直解》等特別能反映白話特色的語料。另外,還有諸如元、明、清各時期的朝鮮會話課本、外國傳教士的傳教讀本以及五四時期編纂的雙語詞典等,如:《老乞大》、《朴通事》、《訓世評話》、《語言自邇集》、《您呢貴姓》和《華英字典》等等。而這些都是極具白話特色的語料,其中的白話詞語也最能體現當時口語面貌,從這些比較全面、豐富的語料中,人們對漢語白話兩千多年的發展、演變歷史才會有更清晰的認識。這也正是該書與以往單純從文學角度探討漢語白話史的著述所不同的地方。

在注重歷時與共時結合的同時,徐著也注重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宏觀上從語言自身發展的趨勢、思想和文化發展的需要、思維和交際的需要、口語和書面語的雅俗合璧著眼,旨在揭示文言文轉變為白話文的內在規律。作者不是孤立研究語言,而將語言與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結合起來,增加了全書的厚重底蘊。微觀上從歷代白話文獻的詮解著手,剖析先秦至明清文白此消彼長的演變現象,且有具體個案,如從「計」和「帳」、「開心」、 「睡覺」、「民主」、「乳」和「奶」、「怕」、「這」、「一味」等的詞義演變來窺視漢語書面語文白演變路徑。

三、拓展性:在對事實細緻描寫的基礎上,注重對語言演變規律和理論的探討

徐著不是單純羅列語料,而是選取有代表性的典型進行分析和研究。作者對文獻相當熟悉,對白話辭彙也有較高的造詣,有過《古白話辭彙研究論稿》《玄應〈眾經音義〉研究》《近代漢語辭彙學》和《〈朱子語類〉辭彙研究》[③]等對文獻與辭彙深入研究的經驗。在本書中也特別注重對白話語料的分析、研究,是一本集資料性與研究性於一書的不可多得的力作。比如作者對宋代代表性白話語料《朱子語類》中的白話詞語的分析探討,就涉及到詞語、結構、句式等方面。再如對「不成」由偏正結構演變為反詰副詞再到表反詰的語氣詞的演變歷程作了清晰的描述和解釋。

徐著在充分描寫語言事實的基礎上,還特別注重探究、總結其中的規律,並上升為一定的理論。全書卓見迭出,令人目不暇給。比如:「單音節詞作為詞素而以字組詞的雙音化繼形聲字之後又一次顯示了漢字的表義性,適應了漢語辭彙不斷增長的要求,成為漢語字與詞相適應的第二個轉折點。」(398頁)「我們推測上古漢語語音由雙音節語素演變為單音節語素可能與書面語的產生有關,在某種程度上或許也是為了適應漢字的表意性和當時書寫條件的不便。」(401頁)「詞義最初形成時總是處於原始的渾沌狀態,內蘊著人們對客觀事物各種特點各自的不同認識,在交際使用中漸漸由渾淪而明晰,約定俗成為大家認可的詞義。」(435頁)「宋元以來隨著人口的遷徙,一方面北方各地的方言相互間的差異減少,漸融為北方大方言區,一方面其詞多古語的北方口語不斷融入南方口語,形成南方口語近雅存古而北方口語近俗存今的發展趨勢,北方口語在二者的交融中漸佔優勢,後成為現代普通話的基礎方言。」(277頁)「文白的轉型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辭彙擴散的連續過程。秦漢以來白話中的口語成分發展至清末民初,時代的變革促使文白的替代突破量變而完成了質變,形成了現代白話,即現代漢語。」(284頁)「漢語文白的轉變從白話發展史的角度反映了漢語書面語詞義系統的演變。」(308頁)「書面語文白系統中既有不同層次的同義異構的競爭,又有同一層次里同義異構的演變關係。也就是說,文白系統中有些差異也可能是不同的語言相互滲透和融合而形成。」(335頁)「導致文白的演變不外乎內部和外部兩個原因,主要體現在語言自身發展的趨勢和思想文化以及思維形式發展的需要。」(386頁)「漢語辭彙的古今發展和文白演變不僅體現了「言語意義←→語言意義」和「口語←→書面語」整合融合的動態演變,而且也體現了不同文化和不同階層的人們使用同一種語言的必然發展趨向,即典雅的精英文化與通俗的平民文化以及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相融合的價值取向。」(434頁)作者對文白演變的實質、內容、規律、原因等等方面都進行了詳盡探討,對人們深刻理解白話與辭彙的演變規律有諸多裨益和啟示。

四、學術性:將白話史和漢語辭彙史結合起來,注重語言系統性和常用詞的興替研究,申發「辭彙語法化」的重要觀點

徐著非常注重語言的系統性,「辭彙是一個開放性系統,不同的詞在辭彙系統中各有自己的位置,互相聯繫而形成詞義系統。詞義系統中的各個詞義按意義聚合成為若干有序的語義場,按照一定的關係聯結成一個整體,每個詞的意義取決於同一場內其他詞的意義。」比如從共時不同體裁、地域或歷時角度對漢語「觀看、面部」等語義場進行的系統研究。系統性這一點也體現在對常用詞的興替研究上。常用詞的興替可以從歷時和共時兩個平面反映文白演變的基本狀貌。如書中對「衣/著/穿,棄/丟、扔,無/沒,乳/湩、奶」等十幾組常用詞的興替進行了考探,並指出「文言中的一些常用詞被替代後往往成為複合詞中的常用構詞成分,憑藉其歷史的積蘊而具有比替代其的白話詞更大的構詞能量」。

徐著的亮點還體現在「辭彙語法化」這一重要觀點上。「辭彙語法化」指的是「單音片語合成的片語凝固成複合詞,實際上也就是多義的單音詞抽象虛化或簡化成為單義的雙音詞,即由多義虛化或簡化為單義的辭彙意義演變,同時也可看作是由片語虛化凝固為詞的一種辭彙語法化現象。」徐著的這一原創觀點曾在其1998年《論片語結構功能的虛化》一文里提出[④],在本書中得到進一步申發,「漢語作為孤立語,詞綴不發達,屈折成分除了變調構詞法外幾近於無,且造字法、構詞法和造句法的規則基本上相似,故句法到詞法的變化主要以雙音句法單位演變為雙音詞的形式表現出來。」「從歷時的角度看,現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大多是由片語辭彙化凝固而成,片語辭彙化反映了漢語辭彙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趨勢,很多雙音詞在發展過程中都經歷了一個從非詞的分立的句法層面的單位到凝固的單一的辭彙單位的語法化過程,即由短語詞或片語演變為詞。」語言演變涉及語法化與辭彙化。現代漢語單音虛詞和語法標記的來源大多是古代漢語的實義詞,這種演變是語法化。而漢語更大的特點是以雙音詞為主,那麼漢語雙音詞,尤其是雙音虛詞的演變情況是怎樣的呢?當時還較少有學者關注,而徐時儀先生早在1998年就敏銳地發現了這個問題並且提出這是一種「片語結構功能的虛化」,這在當時可謂是發人所未發。直到2002年漢語學界才從國外系統引進辭彙化的概念,董秀芳在其《辭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一書中[⑤],特別提到徐先生的這一觀點,而徐著該書由「片語結構功能的虛化」到「辭彙語法化」,無疑是其原有觀點的拓展和深入。在學術界關於語法化、尤其是辭彙化的研究領域,徐氏的貢獻是值得人們重視的。

五、深入性:通過文白演變,揭示整個民族思想深層價值以及中國文化的轉變

徐著描寫和解讀非常細緻、精到。比如對文白從量變到質變的描寫,從文白此消彼長的角度著眼,通過解讀文獻典籍記載的白話由不登大雅之堂到升堂入室取代文言文的演變線索,探討文白演變的內在規律,從古白話系統的角度揭示漢語文白演變由量變到質變最終形成現代漢語的發展過程。在對深層價值觀念的揭示方面,認為文白的轉變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涉及到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以及價值觀念的更新等諸多方面。中國文化從古典到現代轉型也可以從文白交替的角度進行闡析。漢語文白形式的嬗變體現了語言自身發展的趨勢和思想文化以及思維形式發展的需要,反映了我們民族思想深層價值觀念的轉變以及中國文化由古典向現代的形態轉變。

綜觀全書,作者採用動態和靜態相關聯、描寫和解釋相結合、定性和定量並用和文化互證等方法,將傳統語言學的方法與現代語言學理論結合起來進行漢語史研究,既有微觀的個案分析和宏觀的理論概括,又有細緻的描寫和紮實的考證,可以說是一部結合傳統語言學理論和方法與現代語言學理論和方法進行漢語史研究的成功之作,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集資料與研究性於一體的力作。它是迄今第一部較為系統地探討漢語白話和辭彙發展史的研究著作,填補了漢語史中有關這方面研究的空白。該書是漢語史和辭彙學研究領域中的又一可喜成果,對學術界進一步探討漢語白話與辭彙的發展演變必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值得學術界關注和重視。


注釋:

[①]古白話書面語雖然起源於東漢,但古白話口語應是在古白話書面語出現之前即已存在了,只不過基本上沒有在同期書面語中反映出來罷了。詳參徐正考 張彧彧 薄剛《關於古白話起源問題的再思考》,《社會科學戰線》2011年第10期。

[②]胡適《白話文學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插圖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這兩本都是從文學史角度研究白話史的著述,徐著主要是從語言、辭彙的角度,故此不同。

[③]徐時儀《古白話辭彙研究論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徐時儀《玄應〈眾經音義〉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版;《近代漢語辭彙學》,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朱子語類〉辭彙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④]徐時儀《論片語結構功能的虛化》,見《復旦學報》1998年第5期,第108-112頁。

[⑤]董秀芳《辭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頁。

載《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春之卷,2016年,總第19卷

原刊《春之卷-中國語言文學研究》-二0一六年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要讀詩過元旦?
淺談語文四環節閱讀教學策略
語文是語言的藝術
資深語文老師總結:85個常考的文學常識,從小考到大,趕緊背!

TAG:漢語 | 語文 | 系統 | 著作 | 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