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抗癌有「十六字」原則:釋放壓力,走出抑鬱~~~~何裕民

 心理抗癌有「十六字」原則:釋放壓力,走出抑鬱,穩定心理,優化個性。

  臨床當中,我既是一個中醫工作者,又是一個對心理問題特別感興趣的人。根據我的長期觀察,發現有一個現象非常值得我們重視。

  簡單地說,臨床上有兩類腫瘤患者往往活得最好:一類就是大大咧咧、粗線條型的。他們往往天天都開開心心的,似乎大智若愚,因為他不會始終把癌症當成包袱背在心上。佛教說:要想身體健康,就得糊塗些。生了腫瘤以後,我希望癌症患者也儘可能糊塗些。

  還有一類腫瘤患者,特別理性,把問題想明白了,就義無反顧地往前走。而不是今天想這個,明天想那個。這一類人,他會把問題想得清清楚楚,把後果考慮得明明白白,然後非常理性地執行醫囑,認認真真地貫徹醫生的治療策略。這一類人通常也活得很好。

  有一類癌症患者,心態介於糊塗與理性之間。說他想不明白,其實他想得很明白。說他真的想明白了,他確實也沒想明白。他只是把關注點集中在自己身體的細微變化上,且一天到晚在做不必要的聯想。稍微有點兒頭疼了,就覺得:是不是腦轉移了?稍微有點兒屁股疼了,就覺得:是不是轉移到屁股上了?膀子有點兒不舒服了,他就會想:肯定轉移到骨頭了。其實,根據我的觀察,這類患者,內在許多機能處於失調或混亂狀態,「內亂」只會讓身體的內環境更亂,從而為癌細胞的發展提供了更為適宜的條件。因此,這類人得了癌症後複發和轉移的概率大大高於前兩者。

  親人不幸患了癌症,如何幫助患癌的親人穩定情緒、確立信心很重要。我曾經發表過一個觀點,並且寫進了國家級腫瘤學教材:得了癌症,由家屬陪著來看病的,比如,妻子陪著丈夫來的,丈夫陪著妻子來的,子女陪著父母來的,且堅持長期這樣陪著的,康復效果要好得多。

  不僅老年腫瘤患者,所有的腫瘤患者,都需要家庭關愛。溫暖的家庭關愛,勝過價值百萬的藥物,能讓人感覺生活的美好。

  這其實是一個家庭支持問題。家庭支持是一種情感支持。因為人畢竟是有感情的動物,特別是生了腫瘤,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心理和情緒問題。所有這些都需要宣洩、都需要支持、都需要我們給予幫助。醫生的幫助畢竟是有限的、鞭長莫及、不及時的,因為畢竟隔得太遠了,家屬的幫助才是最及時、最重要的。

  因此,我們強調:不管哪個年齡段的患者,只要是成年人,家庭給予充分的關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家庭給予持續的、恰到好處的關愛,才能夠讓生了腫瘤的人,更快地走出陰影。

  心身醫學研究認為:人是心身合一的,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很大。

  今天常見的慢性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癌症、冠心病等,都體現出一種心身互動的關係。我們前面說過,有很多癌症患者是被嚇死的。我們的臨床觀察也很鮮明地提示:家庭支持對癌症的康復非常重要。

  患者生了癌後,精神上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他經歷著磨難、心理打擊與折磨,本身的行為往往敏感易受傷害。這個時候,有沒有家屬的積極支持,有沒有社會的有效支持,對他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每個人處於困境時,都希望別人幫他一把,而這種幫助,沒有人能超過家人所給予的。

  我們曾經在南通做過一個大規模的社會調查,2000多例癌症患者都認為他們能走向康復,家庭的支持和群體性康復的幫助非常大,因為積極的心態能讓內在機能趨於協調、趨於更有序,對抗癌有積極作用,特別是免疫功能和內分泌功能都能處於一種有序的有機狀態,這本身就是一劑抗癌的良藥。

  國外有過動物實驗,用得了癌症的小老鼠做剝奪實驗(「剝奪」就是把它與其他老鼠隔離,分開餵養,對其造成一種情感的失落,比如小老鼠同母鼠分離,單獨餵養),發現被剝奪了情感餵養的小老鼠,生了癌後死得更快,群居的則死得很慢。這就體現了社會支持、家庭支持的重要作用。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千萬不要把腫瘤患者,特別是本身就好動的腫瘤患者以及老年患者當成大熊貓。我們很多中年人看到老爸老媽生了癌,就會覺得這個問題很嚴重,就對他特別呵護。有個老年患者就告訴我:「我現在生不如死,天天被看著,什麼都不允許干。」

  因為人是社會動物,沒有活動就會傷心、悲哀。我們講哀莫大於心死,心死就會導致一個人身心機能降低,反而不利於康復。

  幾年前曾經有個戲說,說腫瘤患者是大熊貓,一定要關起來,精心呵護。這個觀點也不是完全正確,呵護太過分,對腫瘤患者反而沒有好處。

  對於一般的腫瘤患者,家屬應該給予必要的關愛,但不宜限制太多。因為,他畢竟還是一個身心俱全的人,他需要一定的社會活動和自由活動的空間。讓他天天像大熊貓那樣在家裡靜待著,早晚會出問題。

  其實,每個人都有體會,自我的生活越是豐富多彩,精神狀態就會越好,體力、情緒等也會很好。反之,把他關著養著,當成大熊貓一樣呵護,問題就會變得很嚴重。

  所以我們強調:對於腫瘤患者,要給予適度的、持續的、細水長流的家庭關愛,同時要幫助他走出自己封閉的困境,要讓他重新回歸社會,參與某些力所能及且有意義的活動。

  很多年紀不是很大的一些上了年齡但體力還行的腫瘤患者,我們都會建議他,儘可能地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

  比如說一些老年患者,可以去上老年大學,可以和老年人經常聊聊天;一些年紀輕的患者,可以回到工作崗位;不能回到工作崗位,也可以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包括參加民生健康家園、癌症俱樂部,等等。讓老年腫瘤患者回歸社會,有了社會角色,有了自我心理支撐,有群體歸屬感和群體支持,對他的康復將大有好處。

  其實,腫瘤的治療康復,除了醫院以外,家屬的支持、生活方式的調整、情感的支持、讓他回歸社會,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上世紀90年代初有個患者,是個企業老總、市優秀青年企業家,拚命工作,多年後被確診為淋巴瘤。被確診後第一天,妻子就下了命令:「從此以後你就呆在家裡,什麼都不用管,什麼都聽我的。」因為他家裡條件很不錯,他妻子就天天在家裡陪著他。

  六七個月以後,每次看病他都和我反覆強調:「活得沒有意義。每天躺在家裡我就想,我還能活多久。我是另類,我肯定不行了。就算我還能夠活下去,也只是行屍走肉了。」這時,我覺得他的失落感和失敗感非常嚴重,沒法適應這種生活。

  我就建議他妻子陪他參加一些適合他的活動,可以讓他參加群體抗癌組織,可容許他去公司走走。因為這個人當時年紀不大,才40多歲。雖然到處都走過,但因為拚命工作,沒有好好享受過生活。兩三年後我又建議他妻子不妨陪他到處旅遊。他後來總是樂呵呵的,現在一晃過去15年了。


推薦閱讀:

先富真的能帶動後富嗎
著名宋詩15首:完爆唐詩毫無壓力
房中有梁 壓力猖狂
定製一套過萬的西服是什麼體驗?踏入白金漢宮零壓力

TAG:心理 | 抑鬱 | 壓力 | 原則 | 釋放 | 抗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