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根堅固如金剛的金剛藏菩薩
金剛藏菩薩,(梵名Vajra -garbha),又名金剛藏王菩薩、三摩地勝自在金剛藏、定中上首尊、定王金剛藏或大執金剛王等,或謂系是執金剛之總名,是金剛薩埵之變化身,而釋迦亦為金剛薩埵之變化身,故釋迦與金剛藏王能變之體可謂同一。此菩薩示現入等持正定只境界,現法樂住內證之智,為大定師,於定自在,一切煩惱難壞,善根堅固猶如金剛。
金剛藏王菩薩為密教賢劫十六尊之一,密號秘密金剛,三昧耶形為四個獨股杵作井狀,表示萬智攝於四智中;形像為身呈青白色,左手握拳,右手持青蓮花,花上有獨股杵;印相為外縛拳立於火輪,或外縛五股印;金剛部三昧耶真言為「唵 縛日啰 孽羅婆野 娑縛賀」。
《十地經論》雲,金剛藏菩薩善根堅固,猶如樹藏,如樹心堅密能生長枝葉華實,能生成一切人天善業而不可壞,余諸善根中其力最上,猶如金剛,故名金剛藏:「何故名金剛藏?藏即名堅,其猶樹藏,如樹心堅密能生長枝葉華實。又如懷孕在藏,是故堅如金剛藏。是諸善根,一切余善根中其力最上,猶如金剛。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諸餘善根所不能壞,故名金剛藏。」
《陀羅尼集經》卷七記載了金剛藏菩薩的莊嚴相好:「一切金剛藏菩薩像,通身黃色。而以左腳偏加,斜垂右腳,似欲下座而起形。在於百寶蓮華座上,如令斜身而面向右視而坐。頭戴七寶莊嚴華冠,身有重光。其像背倚寶綉枕上,其像左手屈臂覆左?上,右手屈臂在右膝上。以手大指頭指相捻,而屈中指及無名指在於掌中,小指直堅。」
金剛藏王承本願力,領數如塵沙無量金剛圍遶侍從,現忿怒形,辟除作障,摧壞諸魔,加持行人,令永無惱害,是「楞嚴咒」「陀羅尼印」等秘密法藏的重要護法。如《奇特最勝金輪佛頂念誦儀軌法要》記載:「金剛藏王承本願力,領諸眷屬,數如塵沙無量金剛圍遶侍從,光明熾盛,現忿怒形,加持行人,威德自在,辟除作障,摧壞諸魔,小則能護一身,大則護持國界,一切災厄,水火刀兵,毒藥蠱虎狼猛獸,皆悉遠離不敢視之,毘那葯迦自然怖走,永無惱害,疾證菩提。」
善說十地諸法門,說智願如金剛藏
華嚴經·十地品(歡喜地節選)
爾時,世尊在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殿上,與大菩薩眾俱,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不退轉,從他方世界俱來集會。
此諸菩薩,一切菩薩智慧行處悉得自在,諸佛如來智慧入處悉皆得入;善能教化一切世間,於念念中普能示現神通等事;具足一切菩薩所願,於一切世、一切劫、一切國土,常修一切諸菩薩行;具足菩薩福德智慧而無窮盡。能為一切而作饒益;能到一切菩薩智慧方便彼岸;能令眾生背生死道向涅槃門;不斷一切菩薩所行;善游一切菩薩禪定解脫三昧神通明慧,諸所施為善能示現。一切菩薩無作神足皆悉已得,於一念頃能至十方諸佛大會,勸發咨請受持法輪,常以大心供養諸佛,常能修習諸大菩薩所行事業;其身普現無量世界,其音遍聞無所不至,其心通達明見三世一切菩薩所有功德具足修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功德無量無邊,於無數劫說不可盡。其名曰:
金剛藏菩薩、寶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如來藏菩薩、佛德藏菩薩、解脫月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稱說,金剛藏菩薩而為上首。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實時十方世界於一方過億佛土微塵數世界,有十億佛土微塵數佛皆現其身,名金剛藏;十方世界皆亦如是,同聲贊言:
「善哉!善哉!金剛藏!乃能入是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如是十方世界微塵數等諸佛皆同一號,加汝威神。所謂:盧舍那佛本願力故;本威神力故;汝有大智慧故;欲宣一切菩薩不可思議諸佛法明故。所謂:入智慧地故;攝一切善根故;善分別一切佛法故;廣法智故;決定說諸法故;無分別智善分別故;一切世間法不能染故;出世間善根清凈故;得不可思議智力故;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所謂:如實說菩薩十地差別故;菩薩安住十地故;分別說無漏法故;大智慧光明善分別以自莊嚴故;入具足智門故;隨所應住次第說故;得無礙樂說光明故;具足大無礙智地故;不忘失菩薩心故;教化成熟一切眾生界故;得至一切處決定智故。
「金剛藏!汝當說此法門差別。所謂:諸佛神力故;汝能堪受如來智慧神力故;自善根清凈故;清凈法界故;饒益眾生故;入法身智身故;於一切佛得授記故;得一切世間高大身故;過一切世間道故;凈出世間善根故。」實時十方諸佛與金剛藏真實無上身,與無障礙樂說辯,與善分別清凈智慧,與善憶念不忘,與善決定慧,與至一切智處,與諸佛無壞力,與諸佛無所畏,與諸佛無礙智分別諸法善開法門,與一切諸佛上妙身、口、意業。
「何以故?以得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故,亦是菩薩本願力故,直心清凈故,智慧明白故,善集助道法故,善修本業故,念持無量法故,信解清凈光明法故,善得陀羅尼門不可壞故,法界智印善印故。」
爾時,十方諸佛,皆申右手摩金剛藏菩薩頂;金剛藏菩薩即從三昧起,告諸菩薩言:「諸佛子!是諸菩薩願決定,無有過,不可壞,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遍覆一切十方諸佛世界眾生,為救度一切世間,為一切諸佛神力所護。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入過去諸佛智地,亦入未來、現在諸佛智地。
「何等是諸菩薩摩訶薩智地?菩薩摩訶薩智地有十,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今說、當說,為是地故,我如是說。何等為十?一曰歡喜,二曰離垢,三曰明,四曰焰,五曰難勝,六曰現前,七曰遠行,八曰不動,九曰善慧,十曰法雲。是十地者,三世諸佛已說、今說、當說,我不見有諸佛國土不說是十地者。何以故?此十地是菩薩最上妙道,最上明凈法門;所謂:分別十地事。諸佛子!是事不可思議,所謂:菩薩隨順諸地智慧。」
金剛藏菩薩說諸菩薩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復分別;時,一切菩薩聞說菩薩十地名已,咸皆渴仰,欲聞解釋,各作是念:「何因何緣金剛藏菩薩說十地名已,默然而住?」
時,大菩薩眾中,有菩薩名解脫月,知諸菩薩心之所念,以偈問曰:
凈念智慧人,何故說菩薩,
諸地名號已,默然不解釋?
今諸大菩薩,心皆懷猶豫,
何故說是名,而不演其義?
大智諸菩薩,咸皆欲聽聞,
如是諸地義,願為分別說。
是諸菩薩眾,清凈無瑕穢,
安住堅實中,具足智功德。
皆以恭敬心,瞻仰於仁者,
願欲聞所說,如渴思甘露。
時,金剛藏菩薩聞說是已,欲令眾悅,以偈答曰:
諸菩薩所行,第一難思議,
分別是十地,諸佛之根本。
微妙甚難見,非心所能及,
從佛智慧出,若聞則迷沒。
持心如金剛,深信佛智慧,
以為第一妙,心無有疑難。
遠離計我心,及心所行地,
如是諸菩薩,爾乃能聽聞。
寂滅無漏智,分別說甚難,
如畫於虛空,如執於疾風。
我念佛智慧,第一難思議,
眾生少能信,是故我默然。
解脫月菩薩聞說此已,語金剛藏菩薩言:「佛子!是大菩薩眾直心清凈,善行菩薩道,善集助道法,善恭敬供養諸佛;於無量佛多種善根,成就無量深厚功德,離痴疑悔,無有貪著及諸結礙,深心信解,安住不動,於是法中不隨他教。是故,佛子!當承佛力敷演此義,是諸菩薩於是深法皆能證知。」
……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眉間白毫相,放菩薩力光明,百千阿僧祇光以為眷屬,普照十方諸佛世界,靡不周遍,三惡道苦皆得休息;悉照十方諸佛大會說法之眾,顯現如來不思議力。是光明遍照十方諸佛大會諸菩薩身已,於上虛空中,成大光明雲台;十方諸佛亦復如是,從眉間白毫俱放菩薩力光明,百千阿僧祇光以為眷屬,普現如來不思議力,悉照一切諸佛大會,及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一切大眾,並金剛藏菩薩及師子座。照已,於上虛空中成大光明雲台。時,諸大光明雲台中,諸佛神力故,而說頌曰:
無等等諸佛,功德如虛空,
十力無畏等,最尊世間主。
於釋迦佛前,而現此神力,
以佛力開現,法王無畏藏。
說諸地所行,諸地義差別,
承諸佛神力,無有能壞者。
若人聞法寶,則為諸佛護,
漸次具諸地,得以成佛道。
若人堪任聞,雖在於大海,
及劫盡火中,必得聞此經,
若人痴疑悔,終不能得聞。
是故今佛子,說諸地智道,
入勢力觀法,次第而修行。
得至於餘地,各得所利益,
利一切世間,願說勿令斷。
爾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欲令大眾增益信敬,以偈頌曰:
諸佛聖主道,微妙甚難解,
非思量所得,唯智者行處。
其性從本來,寂然無生滅,
從本已來空,滅除諸苦惱。
遠離於諸趣,等同涅槃相,
無中亦無後,非言辭所說。
出過於三世,其相如虛空,
諸佛所行處,清凈深寂滅。
言說所難及,地行亦如是,
說之猶尚難,何況以示人?
諸佛之智慧,離諸心數道,
不可得思議,非有陰界入。
但以智可知,非識之所及,
如空跡難說,何可示其相?
十地義如是,非心意所行,
是事雖為難,發願行慈悲。
漸次具諸地,智者所能及,
如是諸地行,微妙甚難見。
不可以心知,當承佛力說,
汝等當恭敬,咸共一心聽。
智慧所隨順,諸地相入行,
於無量億劫,說之不可盡。
今如實略說,其義無有餘,
一心恭敬待,今承佛力說,
大音唱因諭,義名不相違。
佛神力無量,今皆在我身,
我之所說者,如大海一渧。
金剛藏菩薩說此偈已,告於大眾:「諸佛子!若眾生厚集善根,修諸善行,善集助道法,供養諸佛,集諸清白法,為善知識所護,入深廣心,信樂大法,心多向慈悲,好求佛智慧;如是眾生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得一切種智故,為得十力故,為得大無畏故,為得具足佛法故,為救一切世間故,為凈大慈悲心故,為向十方無餘無礙智故,為凈一切佛國令無餘故,為於一念中知三世事故,為自在轉大法輪廣示現佛神力故,菩薩摩訶薩生如是心。
「諸佛子!是心以大悲為首,智慧增上,方便所護;直心、深心淳至量同佛力;善決定眾生力、佛力,趣向無礙智,隨順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菩薩發如是心,實時過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在佛家,種姓尊貴,無可譏嫌;過一切世間道,入出世間道;住菩薩法中,在諸菩薩數,等入三世如來種中,畢定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住如是法,名住歡喜地,以不動法故。
「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歡喜地,多喜、多信、多清凈、多踴悅、多調柔、多堪受、不好鬥諍、不好惱亂眾生、不好瞋恨。
「諸佛子!諸菩薩住是歡喜地,念諸佛故,生歡喜心;念諸佛法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摩訶薩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所行故,生歡喜心;念諸波羅蜜清凈相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與眾殊勝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力不可壞故,生歡喜心;念諸如來教化法故,生歡喜心;念能為利益眾生故,生歡喜心;念一切佛、一切菩薩所入智慧方便門故,生歡喜心。菩薩復作是念:『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生歡喜心;入一切佛平等中,生歡喜心;遠離凡夫地,生歡喜心;近智慧地,生歡喜心;斷一切惡道,生歡喜心;與一切眾生作依止,生歡喜心;近見一切諸佛,生歡喜心;生諸佛境界,生歡喜心;入一切諸菩薩數,生歡喜心;離一切恐怖,生歡喜心。』所以者何?是菩薩得歡喜地,所有怖畏即皆遠離。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墮惡道畏、大眾威德畏、離如是等一切諸畏。何以故?是菩薩離我相故,尚不貪身,況所用物?是故菩薩無不活畏;心不希望恭敬供養,我應供養眾生,供給所須,是故菩薩無惡名畏;遠離我見、無我相故,無有死畏。又作是念:『我若死已,所生必見諸佛菩薩,是故無有墮惡道畏;我所志樂,無與等者,何況有勝?是故無有大眾威德畏。』如是菩薩永離一切諸恐怖事。
「諸佛子!是菩薩以大悲為首,於一切眾生,心無嫌恨,直心堅固,自然清凈,轉復勤修一切善根。所謂:信心增上,多行凈心;解心清凈,多以信心分別;出生大悲,成就大慈,心不疲懈,以慚愧莊嚴,成就忍辱柔和,敬順諸佛教法,信重善知識;日夜常修一切善根,常愛樂法,求多聞無厭;如所聞法,正念觀察,心不貪著,不求名聞,不求利養資生之物,常生寶心,無有厭足;樂一切智地,欲得諸佛力、無畏、不共法、求助諸波羅蜜法,離諸諂曲,如說能行;常行實語,不污諸佛家,不舍菩薩戒,生薩婆若心,不動如山王,不樂世間事,成就出世間善根,集善助菩提法,無有厭足,常求勝中勝道,菩薩成就如是凈地法,名為安住歡喜地。菩薩如是安住歡喜地,發諸大願,生如是定心。所謂:我當以清凈心供養一切諸佛,皆無有餘,一切供具隨意供養;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供養一切劫中所有諸佛,以大供養具無有休息。又一切諸佛所說經法皆悉受持,攝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諸佛所教化法,悉皆隨順,一切諸佛法,皆能守護,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皆守護一切劫中一切佛法無有休息。又一切世界一切諸佛從兜率天下、入胎、處胎、初生、出家、成佛道時,勸請轉大法輪,示入大涅槃,我於爾時,盡往供養,攝法為首,三時轉故,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奉迎供養一切諸佛無有休息。
「又一切菩薩所行,廣大無量,不可壞,無分別,諸波羅蜜所攝,諸地所凈,生諸助道法,總相、別相、有相、無相、有成、有壞,一切菩薩所行諸地道及諸波羅蜜本行,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長,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中菩薩所行,以諸教化成熟眾生,無有休息。
「又一切眾生若有色、若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三界所系,入於六道一切生處,名色所攝;教化成熟斷一切世間道,令住佛法一切智慧,使無有餘;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教化一切眾生無有休息。
「又一切世界廣狹及中,無數無量,不可分別、不可壞、不可動、不可說、麁細、正住、倒住、平坦、方圓,隨入如是世界智,如因陀羅網差別,如是十方世界差別,皆現前知,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如是世界皆現前知,無有休息。
「又一切佛土入一佛土,一佛土入一切佛土;一一佛土無量莊嚴,離諸垢穢具足清凈,智能眾生悉滿其中,常有諸佛大神通力,隨眾生心而為示現;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凈如是國土,無有休息。
「又一切菩薩同心同學,共集諸善,無有怨嫉,同一境界,等心和合,常不相離,隨其所應,能現佛身,自於心中,悉能解知諸佛境界,神通智力,常得隨意神通,悉能遊行一切國土,一切佛會,皆現身相,一切生處,普生其中,有如是不可思議大智慧,具足菩薩行;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行如是大智慧道,無有休息。
「又乘不退輪,行菩薩道,身、口、意業所作不空,眾生見者即必定佛法;聞我音聲,即得真實智慧;有見我者,心即歡喜,離諸煩惱;如葯樹王,為得如是,行菩薩道;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行不退道,所作不空,無有休息。
「又於一切世界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一毛端,示現入胎、出家、坐道場、成佛道、轉法輪、度眾生、示大涅槃、現諸如來大神智力、隨一切眾生所應度者,念念中得佛道;知一切法如涅槃相,以一音聲,令一切眾生皆發歡喜;示大涅槃而不斷菩薩所行;示眾生大智地,使知一切法皆是假偽;以大智慧神通自在出生變化,充滿法界;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得佛道事,求大智慧、大神通等,無有休息。
「諸佛子!菩薩住歡喜地,以十願為首,生如是等百萬阿僧祇大願;以十不可盡法而生是願,為滿此願,勤行精進。何等為十?一、眾生不可盡;二、世界不可盡;三、虛空不可盡;四、法界不可盡;五、涅槃不可盡;六、佛出世不可盡;七、諸佛智慧不可盡;八、心所緣不可盡;九、起智不可盡;十、世間轉、法轉、智轉不可盡。若眾生盡,我願乃盡;若世界、虛空、法界、涅槃、佛出世、諸佛智慧、心所緣、起智、諸轉盡,我願乃盡;而眾生實不可盡,世界、虛空、法界、涅槃、佛出世、諸佛智慧、心所緣、起智、諸轉實不可盡,我諸願善根,亦不可盡。
……
「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入歡喜地,廣說則有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事。菩薩住歡喜地,多作閻浮提王,豪貴自在常護正法,能以大施攝取眾生,善除眾生慳貪之垢,常行大施而無窮盡,所作善業、布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諸同行菩薩、不離念菩薩所行道、不離念諸波羅蜜、不離念十地、不離念諸力無畏不共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帥、為尊,乃至於一切眾生中為依止者。』諸佛子!是菩薩若欲舍家,勤行精進,於佛法中,便能舍家、妻、子、五欲;得出家已,勤行精進,須臾之間,得百三昧;得見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動百佛世界;能飛過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眾生;能住壽百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百劫事;能善入百法門;能變身為百,於一一身能示百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計知。」
金剛藏菩薩曾為無量大菩薩眾開演了甚深的十地法門行相,成為大乘菩薩道「十地五道」修行體系中至關重要的內涵,也是《華嚴經》的核心主旨。據《華嚴經·十地品》記載,佛陀在他化自在天宮摩尼寶殿說法時,諸方世界無量的大菩薩都來集會,金剛藏菩薩在佛意加持下入大智慧光明三昧,受諸佛稱讚與摩頂,於是菩薩出定,向與會大眾說出了菩薩道十地之名稱: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智地?佛子!菩薩摩訶薩智地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我亦如是說。何等為十?一者歡喜地,二者離垢地,三者發光地,四者焰慧地,五者難勝地,六者現前地,七者遠行地,八者不動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雲地。」
爾時,解脫月等諸大菩薩請金剛藏菩薩解說十地的意義以及修行方法,而金剛藏菩薩因愍樂小法者,聞是甚深難思議事或生疑悔,長夜受諸衰惱,是故默然。諸菩薩同願共請,再三請法。諸佛放光加以神力,金剛藏菩薩開現法王無畏藏,說諸地所行及諸地義差別。菩薩十地,同在佛智,因一切智故,有差別相,無有能壞。金剛藏菩薩云:
「菩薩地以十因緣故,無有能壞;何等為十?歡喜地中,漸生堅固願;離垢地中,不與破戒共宿;明地中,舍諸假名;焰地中,於佛得一心不壞凈信;難勝地中,生世間無量方便神通,起世間事;現前地中,觀甚深因緣法;遠行地中,以大廣心善觀諸法;不動地中,能起大莊嚴示現;善慧地中,能得深解脫通達世間行,如實不失;法雲地中,能受一切諸佛大法明雨。」
《華嚴經·十地品》中記載了金剛藏菩薩所宣說的大乘佛教修行者進入此十地的修、入、住、出等方法及境地。從初地施波羅蜜直到十地法雲地智波羅蜜,統稱為十波羅蜜多,是大乘佛教菩薩達到涅槃境界須具備的十種勝行。十波羅蜜具體為施、忍、戒、精進、禪、般若、方便、願、力、智,其中前六波羅蜜是大乘菩薩道的六度,由六度般若智增上,出方便、願、力、智慧(圓滿之智)四波羅蜜。諸度皆以菩薩的無邊廣大願力攝持。經云:
「一切菩薩所行,廣大無量,不可壞,無分別,諸波羅蜜所攝,諸地所凈,生諸助道法,總相、別相、有相、無相、有成、有壞,一切菩薩所行諸地道及諸波羅蜜本行,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長,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中菩薩所行,以諸教化成熟眾生,無有休息。」
初地歡喜地菩薩以大悲為首,勤修一切善根,初得聖性,破除見惑,證得人法二空之理,遠離一切怖畏,斷除一切惡道,生大歡喜。初地菩薩以圓滿施波羅蜜最增勝,須臾之間,能動百佛世界。金剛藏菩薩云:
「菩薩以大悲為首,於一切眾生,心無嫌恨,直心堅固,自然清凈,轉復勤修一切善根。所謂:信心增上,多行凈心;解心清凈,多以信心分別;出生大悲,成就大慈,心不疲懈,以慚愧莊嚴,成就忍辱柔和,敬順諸佛教法,信重善知識;……菩薩成就如是凈地法,名為安住歡喜地。……菩薩摩訶薩隨順如是大慈悲法,以深妙心住在初地,於一切物,無所貪惜,尊重諸佛大妙智故,學行大施,實時所有盡能施與。……勤行精進,須臾之間,得百三昧,得見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動百佛世界。」
二地菩薩住離垢地,自然遠離一切殺生,捨棄刀仗,無瞋恨心,有慚有愧,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常求樂事,不以噁心惱於眾生,清凈一切戒行,無漏修集十善業道的一切功德,此地菩薩以圓滿戒波羅蜜最增勝。金剛藏菩薩云:
「是菩薩如是隨順持戒力,善能廣生大慈悲心。是菩薩住離垢地,得見數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世尊,以衣被、飲食、卧具、醫藥、資生之物而供養之;於諸佛所生恭敬心,復受十善道,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中失;是菩薩若干百千萬億劫,遠離慳貪、破戒垢故,凈修布施、持戒功德;譬如真金,煉之以火,一切垢盡,轉復明凈。菩薩亦如是,住離垢地,若干百千乃至無量百千萬劫,遠離慳貪、破戒垢故,凈修布施、持戒功德;菩薩爾時於四攝法,愛語偏多;十波羅蜜,戒波羅蜜偏勝;餘波羅蜜,亦皆修集,隨地增長。」
三地發光地菩薩以圓滿忍辱波羅蜜最增勝,能觀一切有為法如實相,知諸法無作、無起、無來、無去,而諸眾生憂悲苦惱,憎愛所系,無有停積,無定生處,但為貪、恚、痴火所然,增長後世苦惱大聚,無有實性猶如幻化,因而於一切有為法,轉復厭離,趣佛智慧。金剛藏菩薩云:
「如是見知佛智無量,見有為法無量苦惱,於一切眾生,轉生殊勝十心。何等為十?眾生可愍,孤獨無救,貧無依止,三毒之火熾然不息,閉在三有牢固之獄,常住煩惱諸惡刺林,無正觀力,於善法中欲樂心薄,失佛妙法而常隨順生死水流,怖畏涅槃。是菩薩見諸眾生如是衰惱,發大精進,是眾生等,我應救、我應解、應令清凈、應令得脫、應著善處、應令安住、應令歡喜、應令知所宜、應令得度、應使滅苦。……菩薩若欲勤行精進,於須臾間,能得十萬三昧,乃至能示十萬菩薩以為眷屬。」
四地焰慧地菩薩以圓滿精進波羅蜜最增勝。此地菩薩轉倍精進,智慧方便所生助道法,隨所修行,心轉柔和,堪任有用,無有疲倦,轉求上法,增益智慧,救一切世間,隨順諸師,恭敬受教,如所說行,所有身見、我見等著、五陰、十二入、十八界所起,推求心所行愛著等皆悉斷滅。金剛藏菩薩云:
「菩薩摩訶薩住是第四地,觀內身循身觀,精勤一心,除世間貪憂;觀外身循身觀,精勤一心,除世間貪憂;觀內外身循身觀,精勤一心,除世間貪憂;觀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循法觀,精勤一心,除世間貪憂。是菩薩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勤精進發心正斷;已生諸惡不善法,為斷故,勤精進發心正斷;未生諸善法,為生故,勤精進發心正行;已生諸善法,為住不失修滿增廣故,勤精進發心正行。……是菩薩若欲勤行精進,須臾之間得百億三昧,乃至示現百億菩薩以為眷屬。」
五地難勝地禪菩薩斷除修惑,由靜慮增勝而極善知善慧諸諦微妙性,以圓滿禪波羅蜜最增勝。金剛藏菩薩云:
「菩薩如是以此諸諦智,如實知一切有為法,虛偽誑詐,假住須臾,誑惑凡人;菩薩爾時於眾生中大悲轉勝,生大慈光明。得如是智慧力,不舍一切眾生,常求佛智慧,如實觀一切有為法,先際、後際,知眾生從先際無明有愛故生,流轉生死,於五陰歸處不能動發,增苦惱聚,是中無我、無我所、無眾生、無人、無知者、無壽命者,後際亦如是……菩薩如是修習,以大神力,種種因緣方便道,教化眾生。是菩薩雖種種因緣方便,心常在佛,不失善根,又復常求轉勝利益眾生法。」
六地現前地菩薩得住於最勝定心,正等正覺的不共功德妙法,悉皆現前。以此為依,現見甚深的緣起真實本性。由於得到了最勝般若波羅蜜多的緣故,六地菩薩得住於滅定。金剛藏菩薩云:
「菩薩作是念:『有為法和合故增,離散則減;緣具故增,不具則減;我知有為法過故,不應和合具諸因緣;化眾生故,亦不畢竟滅有為法。菩薩如是知有為法無性,離堅固相,無生無滅,與大慈悲和合,不舍眾生即得無障礙般若波羅蜜光明現在前;得是智慧具足,修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緣,而不住有為法;觀有為法性寂滅相,亦不住其中,欲具足無上菩提法故。』……是菩薩住現前地,深心、決定心、真心、甚深心、不轉心、不舍心、廣心、無邊心、樂智心、慧方便和合心,如是等心轉勝增長,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論師不能傾動;入於智地,轉聲聞、辟支佛地,決定向佛智,一切眾魔及諸煩惱所不能壞;安住菩薩智慧明中,修空、無相、無願解脫門,專以智慧方便行助菩提法。」
七地遠行地菩薩以無上大悲,入智能神通道,具足助菩提法,以圓滿方便波羅蜜最增勝。金剛藏菩薩云:
「菩薩作是念:『如是諸佛有無量無邊大勢力,如是勢力,我應修集,得此勢力,不以分別。』菩薩如是智慧思惟,修習大方便慧,安住佛智,以不動法故。常起種種度眾生道,無有障礙,行住坐卧,皆悉能起度眾生法,離諸陰蓋,住諸威儀,常不遠離;如是想念,是菩薩於念念中具足十波羅蜜及十地行。何以故?是菩薩於念念中,大悲為首,修習佛法,一切迴向大智慧故。」
八地不動地菩薩名深行菩薩,「無願解脫」是第八地菩薩獲證的解脫。因為有無願解脫,所以八地菩薩度化眾生具備無量方便,能夠不再作加行功用而現身遍滿三千大千世界,隨緣分身現相度化眾生,譬如日月,於一切水皆現其像,任運無功用相續。此地菩薩無論入定與出定都在滅定中,定外的所知外境徹底清凈,能夠任運趣證佛果。金剛藏菩薩云:
「菩薩住是地,諸勤方便身口意行,皆悉息滅,住大遠離。如人夢中欲渡深水,發大精進,施大方便,未渡之間,忽然便覺,諸方便事,皆悉放舍。菩薩亦如是,從初已來,發大精進,廣修道行,至不動地,一切皆舍,不行二心,諸所憶想,不復現前。……佛子!是菩薩隨順是地,以本願力故。又諸佛為現其身,住在諸地法流水中,與如來智慧為作因緣。」
第九地稱為「法王子位」,具足十力,同時也具備四種無礙辯解,於一切處了知可度不可度而能說。九地菩薩修的波羅蜜多稱為「力波羅蜜多」。經云:
「菩薩住是地,知眾生如是諸行差別相,隨其解脫而與因緣。是菩薩化眾生法,度眾生法,如實知而為說法,聲聞乘相、辟支佛乘相、菩薩乘相、如來地相,如實知隨眾生因緣而為說法;隨心、隨根、隨欲差別而為說法,又隨行處、隨智慧處而為說法,知一切行處而為說法,隨眾生性深入難處而為說法,隨趣、隨生、隨煩惱、隨習氣轉故說法;隨乘令解脫故說法。是菩薩住此地,為大法師守護諸佛法藏,入深妙義。用無量慧方便,四無礙智言辭說法,是菩薩常隨四無礙智(一、法無礙,二、義無礙,三、辭無礙,四、樂說無礙),而不可壞。」
第十地稱為「灌頂位」,十地菩薩修的波羅蜜多稱為「智波羅蜜多」。六地菩薩契入了解如所有智,而只有進入第十地才能了解盡所有智。六地的般若波羅蜜多,對十地來說是一個基礎的智慧,十地才是最為圓滿的智慧。十地的末尾,金剛喻定出現,徹底證悟佛果。金剛藏菩薩云:
「佛子!諸佛智慧,廣大無量,菩薩住是地,則能得入如是智慧。……是菩薩十解脫為首,得如是等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解脫、百千萬無量阿僧祇三昧、百千萬無量阿僧祇陀羅尼、百千萬無量阿僧祇神通,亦復如是。」
本具如來秘密藏,斷疑息妄永澄明
圓覺經·金剛藏菩薩章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凈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凈。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惟願不舍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猶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凈,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輾轉妄想,無有是處。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
未曾有終始,若以輪迴心,
思惟即旋復,但至輪迴際,
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礦,
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
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礦,生死與涅槃,
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華相,
思惟猶幻化,何況詰虛妄,
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圓覺經》全稱《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其中記載了十二位菩薩依次向佛陀請教如何契入如來藏清凈真心。
如來垂教,指法有顯密之分,立義有廣略,乘時有先後,當機有深淺,故如來於光明藏,與十二大士密說而顯演,潛通而廣被,以印定其法。憨山大師《圓覺經直解》云:「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故以為一經之宗也。」
金剛藏菩薩智慧堅利,能入如來秘密之藏,為本章發問之師。圭峰宗密禪師《圓覺經略疏》云:「金剛堅而複利,堅則無物可壞,利則能壞一切。此菩薩智亦爾,煩惱不能侵,外魔不能,動堅也。能破諸障斷人疑惑,利也。故起三重甚深之難,以消末世之疑。疑心既無,即具無盡功德,故復雲藏。」
金剛藏菩薩因念世尊密意或未暢宣、末世初心或易誤解,故本其悲願,設為問難,層層深入,承示抉擇,以消末世之疑: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世尊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即為最上教誨,了義大乘,令眾生永斷疑悔。
佛陀以「目搖湛水」、「舟行岸移」、「雲駛月運」和「定眼轉火」譬喻未出輪迴之妄心,未曾得暫時清凈,以此等垢心觀於圓覺,無論辯至若何程度,未有不同於流轉,故不能見到眾生本來成佛之真實義理,因此有此三種疑惑。《圓覺經·金剛藏菩薩章》云:「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目數動而成眩,則湛水能搖;眼久瞪而發勞,則火成旋轉;月因雲駛而覺運;岸以舟行而見移,此皆眼之錯幻,因此不見其真。同樣,眾生因未出輪迴,用生滅妄心測度圓覺,故終不能到圓覺真境。
對於「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的疑問,佛陀以幻翳喻無明,以虛空喻圓覺佛性,以空華喻身心世界諸煩惱相,「當知虛空,非是暫有」,即是虛空常有,故不妨目疾者復有華翳;以顯佛性常有,亦不妨眾生復有一切無明。虛空圓澄,本來無華,實與華翳了無交涉;妙圓覺照,本來無妄,實與無明妄法毫不相干,故云妙圓覺照離於華翳,亦即圓成實性從本無妄,非某一時期而可有妄法。
對於「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的疑問,「當知虛空,亦非暫無」,亦非暫無,即目疾者雖有華翳,而虛空亦不因此而暫無,以此譬喻顯眾生雖有無明,而佛性亦不因之而暫無,故可說本來成佛。故圓覺妙性,非因無無明而暫有,亦不因有無明而暫無,其隨順一切法而無礙,可以例知而悟佛性常存。
對於「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之問,當知無明本無起滅,故不應說十方異生本成佛道而後起無明。圓覺性中本無一切煩惱,更何論其復生,如「空本無華,非起滅故」,故更不得問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譬如以鋼礦煉銷除一切雜質而成純金,雖礦中之金本來是有,仍不妨說礦中仍有一切雜質尚未銷除,以顯眾生雖有無明,亦可說本來成佛,即可解第二問之疑。「既已成金,不重為礦」,即成金後不再起雜質,顯已成佛道則再無後起的無明,可解第三問之疑。
眾生在生死輪迴的業網之中時,此圓覺清凈心,如金在礦。本來之金,雖不是因銷除雜質而有,然而不銷則不顯,正如眾生本具圓覺,不修則不顯;既銷成金,仍是顯發本來成就之純金,正如修至成佛,亦是顯發本來成就之圓覺。銷金之於喻,即如引發本具佛性之功,是以「如來圓覺,亦復如是」,眾生本來成佛,理不傾動。用由妄心而起之妄見,推測圓覺境界,「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實為妄中之妄,故云「展轉妄想,無有是處」。因此息妄為凡夫修行的當務之急。
爾時,世尊重宣此意,說偈曰:「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未曾有始終。若以輪迴心,思維即旋復!但至輪迴際,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華相,思維猶幻化,何況諸虛妄?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密嚴佛土深妙境,離戲歸心普能行
《大乘密嚴經》記載,佛住出過三界密嚴之國,與十億佛土微塵菩薩眾俱,此土最為殊勝,唯是得如幻三昧諸觀行人所行之境。密嚴會上,金剛藏菩薩為上首,善能通達自智之境現法樂住,於三乘世間心得無違,無量悉檀皆已明見,為大定師於定自在,能隨順說諸地之相,常在一切佛國土中,為諸菩薩演深妙法。
金剛藏菩薩為令諸菩薩安樂修行趣於佛地,獲意生身及言說身,力通自在皆得具足,皆能住次清凈莊嚴剎土;又因皆愍念未來眾生,普欲為其而作利益,先應如實見等菩薩勸請,宣說諸聖人內證之境。
菩薩云:能知所知之法,唯是知心妄計,若了所知實無,能知即非實有。法身無有盡,是佛之境界,究竟如虛空,心識亦如是。如能轉依離分別,則密嚴佛國,如是常現,如說:
「一切諸世間,譬如熱時焰,以諸不實相,無而妄分別。覺因所覺生,所覺依能現,離一則無二,譬如光共影。無心亦無境,量及所量事,但依於一心,如是而分別。能知所知法,唯知心妄計,若了所知無,能知即非有。心為法自性,及人之所濁,入於八地中,而彼得清凈,九地行禪定,十地大開覺,法水灌其頂,而成世所尊。法身無有盡,是佛之境界,究竟如虛空,心識亦如是。無盡亦無壞,眾德以莊嚴,恆住不思議,密嚴諸佛土。譬如瓶破已,瓦因而顯現,瓦破顯於塵,塵析極微顯,如是因有漏,而成無漏法。如火燒盡木,復於余處然,味於不動智,轉依離分別,密嚴佛國中,如是而常現。」
又為螺髻梵王開示能往最勝剎土之因,論說五蘊不實之理:
「天主!胎藏之身虛偽不實,非自性生亦非無明愛業所生。何以故?無明愛業因相而有,若能了達悉滅無餘,亦無名字及以分別,斯人即生密嚴佛土。……一切世間皆無有相,相為系縛、無相即解。相是心境,心境不實。真實之法是智境界,遠離眾相非心所行。天主!一切諸相是三界法,色聲等法名之為相。諸根境界一切眾生系縛之因,若能於相而不貪著,眾縛悉除安樂自在。」
再應寶髻菩薩之請,為眾宣說世間萬法唯「積聚」故如幻顯現,並無作、作者及業之理:
「眾生無始來,戲論所熏習,生起於分別,種種眾過咎。諸根猶如幻,境界同於夢,能作作及業,定者不分別……此等誰所為?當知無作者。世間非勝性,微塵等緣作,亦非無有因,自然而得有。惑心妄計者,不知其體性,為業為非業,如是而分別。如毒入於乳,隨變與相應,諸法亦復然,分別常俱起。法性非是生,亦非是滅壞,惑者不能了,種種異分別。定者應觀察,世間唯積聚,若業若非業,於此勿思惟。」
金剛藏菩薩更答寶手菩薩及眾色最勝王,說名想等義:依相立名,名無實事,乃至賴耶與七識,如鐵與磁石,二俱無有思。若得如幻首楞嚴定,則於一切法皆得自在變現。又廣說阿賴耶識,隨迷悟緣,為凡為聖。
此後,月幢世尊分身眷屬,亦咸集會,更請說法。金剛藏菩薩又與大樹緊那羅王,持進菩薩,觀自在等諸大菩薩,演說諸法性空,從心而起,乃至阿賴耶識,與如來藏不一不異等義,又重以偈明唯識妙義,菩薩天人,咸皆讚歎供養。
最後,金剛藏菩薩為眾開顯如來藏唯由禪定而現證,且一切聖者與佛亦皆由禪定而生,因此勸勉常修習禪定及清凈觀行:「如來藏具有,三十二勝相,是故佛非無,定者能觀見。」「此是現法樂,成就三摩地,眾聖由是生。」「世尊恆住禪,寂靜最無上。」「汝於三摩地,何故不勤修?」「難思觀行境,定力之所生,王應常修習,相應微妙定。」
妙圓密行首楞嚴,金剛藏王永護隨
楞嚴經卷七
(佛陀宣說楞嚴神咒後,開示阿難尊者)
「阿難!當知是呪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一一皆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設有眾生於散亂心非三摩地心憶口持,是金剛王常隨從彼諸善男子,何況決定菩提心者。此諸金剛菩薩藏王,精心陰速發彼神識,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恆河沙劫,周遍了知得無疑惑,從第一劫乃至後身,生生不生葯叉、羅剎及富單那、迦吒富單那、鳩盤茶、毘舍遮等並諸餓鬼,有形無形、有想無想,如是惡處;是善男子若讀、若誦、若書、若寫、若帶、若藏,諸色供養,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此諸眾生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由是得於恆河沙阿僧祇不可說不可說劫,常與諸佛同生一處,無量功德如惡叉聚,同處熏修永無分散。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凈;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進者令得精進;無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凈者速得清凈;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
爾時,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在大會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輩所修功業,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隨此呪,救護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場及余經行,乃至散心遊戲聚落,我等徒眾常當隨從侍衛此人,縱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終不可得,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發心樂修禪者。世尊!如是惡魔若魔眷屬,欲來侵擾是善人者,我以寶杵殞碎其首猶如微塵,恆令此人所作如願。」
金剛藏菩薩不僅是華嚴、密嚴會上的深入如來秘密藏、常為演說深法義的上首菩薩,更在楞嚴會上佛陀宣說楞嚴咒後,發願「常隨此咒,救護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
楞嚴咒,又名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羅秘密伽陀,是佛陀為救護世間得大無畏,成就眾生出世間智為阿難尊者所說。佛陀親示此咒不可思議功德:「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十方如來執此咒心,降伏諸魔制諸外道;十方如來乘此咒心,坐寶蓮華應微塵國;十方如來含此咒心,於微塵國轉大法輪;十方如來持此咒心,能於十方摩頂授記。」
憨山大師《楞嚴經通議》總結為:「楞嚴咒乃金剛心中所流,直斷根本無明,故變煩惱而為護法,以迷時純為染業,逆流純成凈用,故八萬四千金剛藏王常隨守護。」
欲至如來究竟覺地,須以金剛觀智斷除塵沙無明,方盡妙覺。然而,末世修行邪外熾盛,縱有金剛觀智,亦能持咒,若無菩薩冥熏加被,亦不能入楞嚴大定成正修行。金剛藏菩薩常隨此咒救護末世修行者,無論其以定心散心誦持此經,菩薩與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徒眾常隨侍衛,令行人頓破無明。故佛告阿難尊者:
「阿難!當知是咒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一一皆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設有眾生於散亂心非三摩地心憶口持,是金剛王常隨從彼諸善男子,何況決定菩提心者。此諸金剛菩薩藏王,精心陰速發彼神識,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恆河沙劫,周遍了知得無疑惑。」
如有修心求正定人,在道場及余經行,乃至散心遊戲聚落,金剛藏菩薩等徒眾常當隨從侍衛此人。如有惡魔或魔眷屬來侵擾,菩薩將以寶杵殞碎其首猶如微塵,不假餘力,恆令修行者所作如願,守護之功妙極於此,是所謂「妙圓密行」。這正是金剛藏王菩薩在會上對佛所發誓願:
「世尊!如我等輩所修功業,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隨此咒,救護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場及余經行,乃至散心遊戲聚落,我等徒眾常當隨從侍衛此人,縱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終不可得,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發心樂修禪者。世尊!如是惡魔若魔眷屬,欲來侵擾是善人者,我以寶杵殞碎其首猶如微塵,恆令此人所作如願。』」
蕅益大師《二十五圓通頌》末總結金剛藏王發願護持的深慈大悲而述偈曰:「慈威折攝足良模,同體悲心痛切膚;滅度已知無可滅,大家且把剎竿扶。」
三乘不廢同筏渡,十輪重匡末法興
《地藏十輪經》中,在金剛藏菩薩反覆請益下,世尊宣說「破戒雖非佛子不應受供,猶有聖賢幢相不得辱害」以及「修行大乘不得廢棄其餘二乘」的重要教誡。
《依行品》中,金剛藏菩薩向世尊問:既言破戒非佛弟子,云何不許辱害?又他經處處獨贊大乘,今經云何說三乘法,悉皆不許隱沒?
佛答:破戒雖非佛子,不應受供,猶有聖賢幢相,不得辱害。三乘並是如來度生方便,故雖修行大乘,亦不得廢棄其餘二乘。次示三乘所共的十有依行與獨覺大乘所共的十有依行等,教誡隨眾生根,說三乘法,戒凈慈悲,安樂一切,乃名大乘。
《地藏十輪經·善業道品》中,世尊應金剛藏菩薩之問指出:十善業道,即菩薩十輪。並進一步指出「十善業道是大乘本,是菩提因,是證涅槃堅固梯隥,是世出世殊勝果報功德根本」,天人以上眾生皆由修行十善業道而得品類差別,進而勸修:
「是故善男子,若欲速滿無上正等菩提願者,當修如是十善業道,以自莊嚴。非住十惡不律儀者,能滿如是無上正等菩提大願。若求速悟大乘境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速滿一切善法願者,先應護持十善業道。所以者何?十善業道是能安立一切善法功德根本,是世出世勝果報因。是故應修十善業道。」
金剛藏菩薩,稱提圓覺,三疑惑網願敷陳;影響華嚴,十地法門親演說;警覺聖眾,加持擁護十方行人。菩薩以其甚深圓滿的三昧證境,善知眾生身之本起,妙音說法演而不倦,無量悉檀皆已明見,在瑜祇眾能凈彼疑。其善根堅固,猶如金剛,其忿光赫奕,震破魔網,其悲願宏深,猶如江海,其不舍本誓,永化群生。圭峰宗密禪師贊云:
金剛執難聖凡身,
本悟緣何有妄因;
三問連環分別見,
諸門開喻性元真;
空華起滅元由妄,
金礦銷融永絕塵;
若要測量圓覺海,
入思惟地倍沉淪。
推薦閱讀:
※【令人唏噓】文革時「四大金剛」的下場!戰功赫赫卻晚節不保!
※為何古今中外推崇《金剛經》?
※《金剛經》系列開示 39
※百業經白話文(法王晉美彭措金剛上師 傳講)
※金剛經開示(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