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湖論茶3——說說中國人的茶道精神
中國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樸實謙和,而不重形式。中國飲茶分兩類,一類是混飲,即在茶中加入鹽、糖、奶、姜、橘皮等各種佐料;另一類是清飲,即用開水泡茶來喝。清飲分四個層次: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大碗海喝。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
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這是中國飲茶的最高境界。
茶道不同於茶藝,它不但講求表現形式,而且還注重精神內涵。
茶道的精神內涵就是和、靜、怡、真。「和」是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怡」是中國茶道修習實踐中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1、和——是中國茶道哲學的核心思想。
「和」也是儒釋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
儒家認為,和就是中,和就是度,和就是宜,和就是當,和就是一種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即「中庸之道」。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事活動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泡茶時,表現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
在待客時,表現為「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美。
在飲茶過程中,表現為「飲罷佳茗方知深,讚歎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美。
在品茗環境與心境方面表現為「樸實古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美。
2、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經之路。
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追尋自我之道。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妙?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味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來提升精神、鍛煉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就是一個字——靜。
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
老子和莊子啟示的「虛靜觀復法」,是人們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的無上妙法。
在茶道中,演化為「茶需靜品」的實踐理論。宋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寫道:茶之為物,沖淡閑潔,韻高致靜。
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營造出一種寧靜氛圍和一個空靈虛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中得到升華,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天樂」境界。
得一靜字,便可洞察萬物、通道天地、思如風雲、心中常樂,且可成就男兒心中之豪情。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家更主靜,如「禪茶一味」便是也。
在茶道中,靜與美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道士還是高僧、或是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大道。因為靜則明、明則通,靜可虛懷若谷,靜可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澈、體道入微。
3、怡——是中國茶道中人的身心感受。
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於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突出體現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有不同的追求。
貴族講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誇示富貴,附庸風雅。
文人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托物寄懷,激揚文思。交朋結友。
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驅困提神,參禪悟道,見性成佛。
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養生,保生盡年,道化成仙。
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膩,滌煩解渴,享受人生。
無論你是什麼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適暢。
4、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而一旦論道,則比較執著於道,追求於「真」。「真」是中國茶道的原點,同時又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追求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跡;用的茶器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含了對人要真心,做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心境要真閑。茶事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
中國茶道追求的「真」有四重含義:
一者追求道之真——真切體悟,達到修身養性,品味、體悟人生的目的。
二者追求情之真——品茗述懷,使茶友之間的真情得以展現,達到互見真心的境界。
三者追求性之真——真正放鬆自己,在無我的境界中去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達到「全性葆真」。
四者追求愛護生命、珍惜生命——讓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暢適,讓自己的一生過得更真實、更純粹,做到「日日是好日」,這是中國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最高層次。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