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阿拉伯歷史

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帝國(632~1258,英:Arab Empire),阿拉伯人建立的***哈里發國家中國史書稱之為大食。西方史籍稱之為薩拉森帝國,面積最大時達到了1339萬平方公里,是人類歷史上東西方跨度最長的帝國。610年,穆罕默德在麥加復興阿拉比亞自古以來的一神教***教 。自稱是阿拉伯和猶太人祖先的,亞伯拉罕宗教的繼承者。先知遵循亞伯拉罕的遺教傳播***。到他逝世時(632年),一個以***教為共同信仰的、政教合一的、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出 帝國版圖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5637869_1.html/ ]

現於阿拉伯半島,之後阿拉伯人開始在「聖戰」旗幟下對外擴張,佔領西亞、北非、中亞以及西班牙廣大領土,形成龐大的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帝國統治者稱哈里發,集政治、宗教大權於一身。9世紀中期起衰落,哈里發大權旁落。1258年被蒙古人所滅。阿拉伯帝國前後共存在626年。

編輯本段簡史

四大哈里發時期

四大哈里發時期(632~661) 穆罕默德之後,阿拉伯國家的首腦稱為哈里發,意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最初的四大哈里發由穆斯林公社選舉產生 。第一任哈里發是先知的岳父艾布·伯克爾,兩年後去世,任內平定先知去世後叛亂的各部落,恢復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 634 ~ 644在位 )先後收復拜占庭帝國統治下的敘利亞(636)、巴勒斯坦(637);同時派4000騎兵攻入埃及,佔領了整個中東。從伊拉克到波斯本土的廣大地區,為阿拉伯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歐麥爾還在遼闊的領土上建立了行政管理體制。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644~656)率4萬阿拉伯鐵騎主力軍隊消滅波斯薩珊王朝數十萬大軍。西至北非利比亞。在位期間,阿拉伯統治階級奧斯曼本人由於腐化,重用親近、貪圖享樂,引起穆斯林的不滿,被擁護阿里而倒戈的士兵殺死。哈里發阿里(656~661在位)即位,因為倒戈的士兵支持阿里,奧斯曼重用的親戚穆阿維葉逼迫阿里殺死弒哈里發者,阿里不能殺死自己的支持者,故雙方決戰,但是在穆阿維葉將要戰敗的時候,他的手下施詭計使穆阿維葉也獲得了哈里發的頭銜。阿里後來被哈瓦利吉派的人暗殺。661年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即位哈里發,以大馬士革為首都,建立了倭馬亞王朝。哈里發改為世襲,實際上是帝國的君主。[1]

倭馬亞王朝時期

倭馬亞王朝時期(661~750) 8世紀初,倭馬亞王朝的政權鞏固以後,阿拉伯貴族又發動了大規模的對外戰爭 。在東線,征服了布哈拉、撒馬爾罕、信德及部分旁遮普地區。在西線,攻佔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區後,於 711年越過直布羅陀海峽,佔領了安達盧西亞。後在入侵法蘭克王國的普瓦提埃戰役(732)中戰敗,退回西班牙。至8世紀中葉倭馬亞王朝後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西臨大西洋,東至中亞河外地區,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封建軍事帝國。倭馬亞王朝共有14位哈里發。 倭馬亞王朝仿效拜占庭帝國的政體,設置了政府機構 ,並繼續實行由阿拉伯軍事貴族執政的政策。封建土地制度逐漸完備,被稱為伊克塔的封建采邑日益增多。阿拉伯語成為帝國的正式語言,政府的一切文件必須用阿拉伯文書寫。 8世紀20 年代以後,阿拉伯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激化,內訌不止。一直受歧視、受壓迫的非阿拉伯穆斯林紛紛揭竿而起。阿拔斯的後裔阿布·阿拔斯(750 ~ 754 在位)利用波斯籍釋奴阿布·穆斯利姆在呼羅珊的力量,聯合什葉派,於750年推翻了倭馬亞家族的統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 。曼蘇爾(754~775在位)時遷都巴格達(762)。中國史書稱該王朝為黑衣大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阿拔斯王朝時期

阿拔斯王朝時期(750~1258) 阿拔斯王朝建立後,特別是哈倫·拉西德和麥蒙執政時期,降服吐蕃。此時是阿拉伯帝國的極盛時代 ,750年,阿拉伯人佔領坦尚尼亞的桑格幾布群島。751年阿拉伯帝國軍隊在中亞怛羅斯戰役中,擊敗中國唐朝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軍隊,控制了中亞的大部分地區。在這時期,帝國仿效波斯舊制,建立起完整的行政體制,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重視興修水利,使肥沃的新月地帶、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埃及的尼羅河流域等地區的農業得到恢復和發展。帝國境內的豐富資源和過境貿易,為商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阿拉伯商人的足跡遍布亞、非、歐三大洲。巴格達成為著名的世界商業和貿易中心之一。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科學文化的進步與繁榮。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創造出光輝燦爛的阿拉伯文化,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偉大貢獻。***教已成為埃及、敘利亞、伊拉克、波斯、北非等地大部分居民共同信仰的宗教。 9世紀中葉後,為了鞏固邊防,阿巴斯帝國先後冊封藩王駐守邊疆。突厥蘇丹逐漸取得權勢,阿拔斯王朝進入分封制時期。由於重用突厥將領,阿拉伯帝國中央政府成為他們手中的傀儡。各地封建主擁兵割據,獨霸一方。如阿拉伯人在北非冊封了伊德里斯王朝(789~956)和艾格萊卜王朝(800~908);在摩蘇爾封了哈姆丹王朝王朝 蘇丹929~1003);冊封波斯人藩王薩曼王國伽色尼王朝、布韋希王朝、塞爾柱帝國,以及在埃及、敘利亞和阿尤布王朝1171~1250)。909年,什葉派的法蒂瑪王朝在北非建立,與建都科爾多瓦的後倭馬亞王朝(929~1031),建都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鼎足而三,爭奪哈里發的正統地位。以致十世紀在***史上有什葉派世紀之稱。 8世紀70~80年代的蒙面者起義、816~837年的巴貝克起義和869~883年的辛吉起義,給阿拔斯王朝以沉重的打擊。到10世紀中葉,王朝實際統治區域僅限於巴格達及其周圍地區。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佔領巴格達,哈里發失去了一切世俗權力,只保留了宗教領袖的地位。實際上阿拔斯帝國已名存實亡,西方史學家把這個時期的哈里發稱為「巴格達教皇國」。1258年,蒙古大將旭烈兀率軍攻陷巴格達,殺死哈里發,阿拔斯帝國遂亡。阿拔斯王朝共有37位哈里發。[1]

編輯本段擴張

簡介

阿拉伯(Arab)帝國形成之後,作為先知繼承者的哈里發(Khalifa)們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並滿足阿拉伯人對商路和土地的要求,掀起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擴張運動。在鷹旗旗幟下,沙漠中的游牧民族開始征服世界的行動。阿拉伯人以驚人的速度崛起於拜占庭(Byzantium)和波斯(Persia)的南部邊疆。他們前進,他們作戰,他們征服,他通過血與火建立了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龐大帝國。鼎盛時期領土達到1339萬平方公里。是人類歷史上領土東西跨度最長的帝國,僅次於蒙古帝國。

正統哈里發的擴張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阿拉伯語書法

鎮壓了內部反對勢力後,第一任哈里發伯克爾(Bakr,573-634)隨即向敘利亞(Syrian)方面發動了擴張戰爭。巨大勝利的強烈刺激下,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歐麥爾(Umar,586-644)發動了阿拉伯歷史上空前的大征服運動。635年,哈里發的軍隊同時對拜占庭和波斯帝國展開了進攻。被稱作「安拉(Allah)之劍」的哈立德·伊本·韋立德(Khalid,?-642)將軍,率領阿拉伯人迅速通過人跡罕至的敘利亞沙漠,在雅穆克河(Yarmuk River)畔一舉殲滅了拜占庭5萬大軍,佔領了敘利亞首府大馬士革(Damascus)。哈里發軍隊的接連勝利,迫使被圍困兩年的耶路撒冷(Jerusalem)於638年請降歸順。面對阿拉伯人猛烈的攻擊,拜占庭帝國的皇帝悲哀說道:「敘利亞,如此美好的錦繡河山,還是歸於敵人了!」 佔領敘利亞後,4萬阿拉伯鐵騎乘勝揮師東進。637年,哈里發的軍隊佔領了伊拉克(Iraq),並向波斯腹地不斷推進,最終於642年在卡迪亞戰役中徹底擊敗了波斯軍隊,征服了已有四千多年歷史的波斯帝國。與此同時,西征大軍也捷報頻傳。640年阿拉伯人攻入埃及(Egypt),在科普特人(Copts)的支持下獲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642年,哈里發成為亞歷山大(Alexandria)的主人,整個埃及納入阿拉伯帝國的版圖。 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Osman,574-656)繼續進行擴張戰爭,在他的統治時期,阿拉伯帝國的鐵騎先後征服亞洲的呼羅珊(Khorasan)、亞美尼亞(Armenia)、亞塞拜然(Azerbaijan)以及非洲的利比亞(Libya)等地區。為了進一步控制地中海,奧斯曼徵集小亞細亞(Asia Minor)沿岸居民,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

倭馬亞王朝的擴張

在東方,阿拉伯人於664年佔領阿富汗(Afghanistan)地區,然後分作兩路,北路軍侵入中亞,一路所向披靡,直到在帕米爾(Pamir)遇到中國軍隊才停下腳步。南路軍攻入印度河(Indus River)流域,征服了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大小邦國。在北方,阿拉伯帝國的兵鋒三次指向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由於拜占庭帝國的頑強抵抗,並且使用希臘火大破阿拉伯海軍,使得阿拉伯人遭遇了慘重的失敗,哈里發征服拜占庭的雄心終究未能實現。在西方,阿拉伯人消滅了拜占庭帝國在非洲北部最後的駐軍,佔領從突尼西亞(Tunisia)直到摩洛哥(Morocco)的廣袤土地。阿拉伯帝國使非洲的柏柏爾人(Berbers)歸依了***教,並以他們為主力組成軍隊,跨越直布羅陀海峽(Gibraltar Strait)進攻西班牙(Spain),征服了西哥特王國(Visigothic Kingdom)。732年,哈里發的軍隊穿越比利牛斯山(Pyrenees),進攻法蘭克(Frankish)王國,在普瓦提埃(Poitiers)附近被法蘭克人擊敗。至此,阿拉伯帝國的大規模征服運動終於落下帷幕。[2]

阿拔斯王朝的東擴

公元750年,阿拉伯人佔領坦尚尼亞的桑格幾布群島。公元751年,阿拉伯帝國軍隊與唐朝軍隊在中亞城市怛羅斯進行了小規模交戰,阿軍出動了15萬人,唐軍也出動了約三四萬人的精銳部隊。本來唐軍在高仙芝的指揮下節節勝利。由於葛羅祿部落的背叛,阿軍取得了全勝。但此時的阿拉伯人不敢再向東進攻,因為這是阿拉伯近百年的擴張以來遇到的最大困難。阿軍在此戰中損失將近4萬人。唐帝國本來也可以重整旗鼓,在與阿拉伯人一戰,可是由於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朝國力大減,無力西征。 唐與阿拉伯的戰爭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5637869_1.html/ ]

阿拉伯帝國的擴張成果

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在很大程度上是阿拉伯國家而不是***教的擴張。在被征服地區,非***教徒並沒有被強迫改變信仰。事實上,阿拉伯統治者往往並不鼓勵被征服地區的人民改信***教,因為阿拉伯帝國向非***教徒徵收的賦稅,要比向穆斯林徵收的高一些,如果人民大量皈依***教,則意味著阿拉伯帝國的財政收入將大大降低。所以當時的阿拉伯帝國基本不存在宗教迫害。 經過78年的擴張(634——712年)為高潮時期,阿拉伯帝國的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不再是阿拉伯部落聯盟的酋長,而是一位東方的神權君主。建立在官僚體系和常備軍的基礎之上。在阿拉伯帝國的統治下,廣袤疆域內各個迥然不同的古典文明逐漸融合,最終於幾個世紀後形成了全新的阿拉伯文明。舉世聞名的新月沃地是阿拉伯文明的肇興地;也是***世界的中心。作為阿拉伯帝國的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伍麥葉王朝歷位哈里發曾從此發布敕令。指揮亞歐非三洲的運作。以後的阿拔斯哈里發則遷都於巴格達。 阿拉伯人征服擴張的主要貢獻在於:通過宗教將鬆散的部落文化聯合起來,並通過征戰使各個地區的文化得以傳播、交流。[3]

編輯本段政治

除保持***教神權統治原則外,阿拉伯帝國吸收以巴比倫波斯文明國度的制度,形成一種***世界所特有的、政教合一的君主專制政體。 阿拉伯帝國的繼承製度既不同於中國的宗法制,也不同於西方的長子繼承製或是被某些地方所採用的幼子繼承製。穆罕默德生前並未規定***政權首腦的產生方式,但傾向於選舉制。阿拉伯帝國的最初四任哈里發也都是經統治集團選舉產生的。但穆阿維葉利用其權勢,立己子為繼承人,從此建立倭馬亞王朝,開始了哈里發世襲制。然而這種世襲制的繼承人並沒有固定為前任哈里發的長子或其他親屬,在《古蘭經》和「聖訓」中也沒有根據。所以強有力的王子很容易找到理由,與其父輩所立的王儲爭奪哈里發寶座。 中央官制—軍政官員、稅收官員、宗教官員。 地方官制—五大行政區:總督(軍政官員)、稅務官、法官(專司穆斯林案件。非穆斯林由各自宗教領袖負責)。

編輯本段經濟

出產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富饒的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等「糧倉」,為帝國提供了充裕的產品,主要作物包括小麥、大麥、稻米、椰棗和橄欖,園藝作物也相當豐富,有椰棗、橄欖、李、桃、杏、桔、蘋果、西瓜、葡萄和各種蔬菜。。在阿拔斯王朝期間,耕地面積和產量由於灌溉工程的發展而得以大幅增加。在阿拉伯半島南部,由於地處綠洲,盛產椰棗、穀物和蔬菜。阿拉伯民族自身就是游牧民族,阿拉伯半島以及其他沙漠半沙漠地帶盛產羊,馬和駱駝。 此外,各省還提供了豐富的礦產資源:來自努比亞的黃金、興都庫什山脈的白銀、伊斯法罕的銅以及中亞和西西里島的鐵,還有帝國境內豐富的寶石蘊藏。 在工業方面,各地出產製造的亞麻布、棉、絨毯、陶器等製品(有時還有絲綢)既有利於本地消費,又有利於出口。阿拉伯人還從在751年怛羅斯戰役中俘虜的中國戰俘那裡學會了造紙術。

商貿

商業在阿拉伯帝國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首都巴格達不僅是阿拉伯帝國的政治中心,也是商業碼頭。此外,巴士拉、安條克、開羅、亞歷山大、凱魯萬、撒馬爾罕等城市也都是東西方中介貿易的重要商埠。 早在***教創立時期,穆罕默德就認為,「商人是世界的信使和安拉在大地上的忠實奴僕」,並斷定忠實的穆斯林商人在復生日將「居於安拉寶座的蔭影之下」。《古蘭經》也明確規定鼓勵和保護商業是所有穆斯林必備的義務和道德。隨著帝國的形成,商業貴族也成為上層統治階級的重要組成。文化傳統、地理位置、商人的社會地位和商業的巨大收益,使阿拉伯帝國出現了與當時東西方封建文明不盡相同的工商業繁榮局面。很多穆斯林商人活躍於亞歐非三大洲,從事以中介貿易為主的商業活動。阿拉伯商人的活動範圍從東南亞的蘇門答臘、馬來亞到南亞印度,再到西南歐的西班牙、北非的摩洛哥,甚至北歐波羅的海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都有。當時,中國的廣州、泉州、揚州等地也聚居著大批穆斯林商人。這些阿拉伯商人成為了中國回族的祖先。中國的絲綢、瓷器,印度和馬來群島的香料、礦物、染料、蔗糖,中亞的寶石,東非的象牙、金砂,北歐和羅斯的蜂蜜、黃蠟、毛皮和木材等都是阿拉伯商人經營的商品。 大規模的阿拉伯商業貿易,促進了亞歐非蘭大洲各個封建文明區域間的經濟文化交往,推動了中世紀印度洋區域和地中海區域海上貿易的繁榮與發展。

海運

阿拉伯人的海上航行在發展航海業、造船業和帆船駕駛技術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促進了航海所必需的地理知識和其他知識的積累。阿拉伯海員在長期的航行過程中,研究和詳細記述了印度洋上的季風,並且在航行中巧妙地利用了這種季風從而大大縮短了航行所需的時間。在古代阿拉伯的地理書籍中也記錄了大量的海洋地理資料。 13-15世紀,阿拉伯人的航海技術得到了新的發展。十五世紀初,當中國明朝的穆罕默德後裔鄭和的船隊到達印度之後,鄭和僱用了阿拉伯國家嚮導導航來繼續前往東非的航行。一個世紀之後,卓越的阿拉伯航海世家的後代伊本·馬吉德(自稱「怒海之獅」)以熟諳如何在紅海和印度洋的驚濤駭浪中航行而聞名,後被阿拉伯海員奉為「保護神」。正是在他的指引下,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的船隊才順利渡過印度洋,開闢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這一時期,阿拉伯海船上的裝備也更加先進,從事遠洋航行船隻已擁有整套的航海儀器,如指南針、測岸標方位的等高儀、測太陽和星體高度的量角儀、水陀等,還繪製了標有岸上方位物坐標、水深和風向的海圖和對景圖。阿拉伯航海家的活動範圍也日益擴大。在西歐沿海,非洲的東岸、北岸和西北岸,亞洲的南岸和東南海域,包括菲律賓、馬來半島和馬魯古群島,都留下了阿拉伯海員和商人們的足跡。

編輯本段文化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概述

穆罕默德和歷代哈里發都奉行較開明的文化政策,這使得以***教和阿拉伯語這兩個將不同民族融合在一起的 12世紀時的古蘭經

紐帶為基礎的阿拉伯文化得以高度發展。

突出特點

領先地位和融合精神。阿拉伯帝國的形成促進了***教文化的傳播,也推動了帝國範圍內各個不同地區文化的結合。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兩河流域、波斯帝國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既有鮮明的特點又有很強的包容性。

文學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5637869_1.html/ ]
推薦閱讀:

富陽鎮歷史沿革
山東的歷史名人榜
兩萬公里歐洲:東歐歷史,梁二解釋
歷史故事——孫武練兵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有30%是被這些人殺死的:爹媽媳婦兒子親信...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