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好家風 海外華人成功的秘訣
| 策劃人小語 |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無處不在,特別是在教育上,越來越多的家長信奉西方式的教育理念。更有很多父母把孩子送到國外,接受正宗的西方教育。 西方教育自有其優秀之處,但也有弊端。那些早早「走出國門的人」在經歷了十幾年、幾十年的異國生活之後,驀然發現,真正讓自己在西方獲得成功的秘訣,竟是源於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與教育理念。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文化傳統,這也是深植於人們血液中的獨特因子。對於擁有5000年歷史文明的中華民族來說,經過時間積澱下來的智慧與優良傳統家風比比皆是。學習西方文化的前提,是不能忘了自己的「根」,而這些卻被很多中國父母忽略。 「仁義禮智信」絕非過時的老古董,而是放置在今天,仍能讓華人立足世界的成功訣竅。美國亞裔教育聯盟主席趙宇空先生,一直以來關注和研究在美國的中國家庭,那些優秀的美國華人所堅持和傳承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價值觀。 本期,我們就帶領大家細細品味這些最應該傳承給下一代的、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家風家訓! 立志,華人身上堅定的影子 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負。 ―《後漢書?耿?m傳》 南宋的哲學家、詩人朱熹曾經說過:立志不堅,終不濟事。說的是,如果你想做成一件事,立志不堅定的話是不可能成功的。明代抗倭將領戚繼光和孫中山又相繼發出同樣的聲音:「未有不立志之人,便能做得事業」「立志是讀書人最要緊的一件事」。可見,是否立下志向、是否有雄心壯志,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 不斷進取、追求輝煌人生的價值觀已經深入人心,而立志則是追求輝煌人生的第一步。很多華人的父母都會鼓勵自己的孩子立志,因為它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勵志工具。就像在靶場射擊,如果你給自己設立的目標是瞄準中心―10環,經過大量的訓練,你很可能會打到正中心,或者是打在9環、8環的位置。但如果你認為5環已經足夠了,你絕不會想做更多的努力去超越5環。 趙小蘭,小布希任總統時期的勞工部長,打破「華人無法真正走入美國主流社會」的宿命,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華裔女部長。趙小蘭說:「父親鼓勵我們執著地追尋自己的夢想,一切從腳下的點滴做起。」剛移民到美國的時候,一家人的生活非常艱難,但趙小蘭的父親卻不忘告訴幾個孩子,要努力全面施展自己的才華,永遠不要害怕嘗試,要盡人事、與自己的標準競爭。父親還鼓勵他們,要勇敢地衝出那層圍欄,打破新移民心目中的「玻璃天花板」,自由地翱翔在藍天上。 趙小蘭的母親也給幾個孩子做出了立志的榜樣。母親曾是大家閨秀,年輕時為了幾個孩子放棄很多,可她心裡還有夢,50多歲的她選擇了去讀碩士。作為她的同學,著名作家劉墉曾寫下過這樣的文字:「1981年,我念研究所的最後一年,日文課班上突然出現了一位50歲左右的太太。她正襟危坐,擠在一群二三十歲年輕人之間,跟著教授朗讀,實在很有意思。起初我以為她只是排遣時間的旁聽生,後來看她也緊張兮兮地應付考試,才確定她是正式研究生。我們稱她為『趙太太』。她從不缺席,筆記又寫得好,所以溜課的人都找她幫忙。直到畢業,才知道她就是趙小蘭的母親朱木蘭女士。」 「父母給予我們的是豐富的精神食糧,是為人之道,是不斷進取的人生觀。」身處美國,雖然處處充滿挑戰與艱辛,但趙小蘭一家勇敢地尋找他們的夢想。趙小蘭的父母盡全力支持幾個孩子去實現自己的宏大志向,最終,6個孩子中有5個都考上了哈佛大學。 華人家庭鼓勵孩子在青少年時期立下志願的做法有很重要的意義,它激發了孩子在這一黃金學習期間的積極性。「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是許多華人家庭的警示名言。 而西方社會大多數父母強調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他們很多的愛,並儘可能地保持孩子童年的純真,強調讓孩子享受童年。給予孩子愛並沒有錯,可極端的享受也許會讓孩子變得散漫、讓生活毫無目標。 華人家庭希望孩子明白立志的重要性,培養他們自發學習的能力,讓他們懂得在今天和未來之間進行權衡取捨的重要性。人的一生都是有限的,合理利用時間,對於一個人或者一個孩子來說,至關重要。讓孩子懂得做出明智的權衡和選擇,懂得把立志和自己的人生目標連接起來,這要比西方文化所提倡的單純的愛更為重要。 成功沒有捷徑。中國人無論走到哪裡,提倡的都是要「有志氣」「堅定不移」,在很多海外華人的身上,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這樣堅定的影子。 勤學,尋找真正的自尊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 1500年前的隋文帝大概不會想到,他建立的科舉制度竟然會對後世產生如此大的影響,讓教育成了中國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實現從社會底層向上層流動的重要途徑。正是這一「古代中國夢」的延續,使得重視教育、勤奮學習成了中華民族最傑出的優點。 在這樣的觀念下,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成了許多華人父母神聖的責任。 一位在海外生活的唐女士,提到海外華人社會裡崇尚教育的文化。她說,在家裡,父母很關注教育,希望她能努力學習。家庭之外,孩子們的教育問題也常常是父母關注的焦點。周末的時候,她的父母會和其他華人聚會,他們很少談及生意和商業事務,而是常常聊到自己的孩子。大家平時都非常謙虛內斂,可聚會上,他們卻會大大方方聊自己孩子所取得的成績,甚至還會分享其他孩子的成績。每個父母都會為自己孩子所取得的成績感到驕傲和自豪,同時又非常渴望了解其他家長優秀的育兒經。在重視教育的父母支持下,唐女士最終考上了世界名牌大學。 提倡勤學、尊重知識的家庭有很多。 鍾彬嫻,是美國雅芳公司百年歷史上第一位華裔女CEO,1998年入選美國《財富》雜誌評選的「全球最有影響力的50位商界女性」排行榜;同時,她又是第一位入選該排行榜的華裔,此後連續6次進入該排行榜。 父母從小就很注重培養鍾彬嫻勤奮學習的品質。 讀小學四年級時,看到別的同學都有漂亮的畫筆,鍾彬嫻也非常希望能擁有一盒120色的畫筆。父母得知了她的想法,與她商量後決定,如果她考試全部得A就能如願得到畫筆。鍾彬嫻知道,要想得到畫筆,就要考試全部得到A等,而能得到好成績的唯一辦法就是勤奮讀書。經過一年的努力,她果真向父母交上了一份全A的成績單,也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畫筆。「父母早早就向我灌輸了這樣的道理:要懂得勤奮學習、努力奮鬥。」 鍾彬嫻讀書的時候,父母每周六上午都會送她去上中文學校,還會在每個工作日的下午讓她練習鋼琴,並且在周末晚上參加音樂演奏會。這種充實的生活節奏不但讓她學到很多知識和技能,還使她養成了勤奮的精神和職業道德,這讓她在後來的職業生涯中受益匪淺。 與中國人勤奮讀書、重視文化不同的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掀起一場「自尊心運動」,一些現代心理學理論倡導,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自尊心,避免對他們的學業成績提出高的要求。此外,當地很受歡迎的「專家」、脫口秀主持人還在社會媒體上廣泛宣傳,應盡量避免傷害孩子的感情,尊重孩子的選擇,不管孩子有無能力做出合理的選擇。從此,美國家庭中,父母的重點任務就轉化成他們與孩子建立並維持良好的關係,給孩子們愛和關懷,而不是培養他們成長,讓他們具備足夠的知識和技能。 為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或者追求升學率,美國很多學校放寬了學習標準,降低了考試難度,並給出十分寬鬆的成績,讓那些本不能通過考試的學生輕鬆過關。這樣一來,很多沒有打下堅實基礎的學生就進入了初中、高中。後果是什麼,可想而知。 有關這場運動,美國加州州立大學一位教授出版了一本專著,書名為《討好學生的課程:美國的孩子是如何在自尊心的名義下一步步被愚昧化的》,她在書中指出,「自尊心運動」對於美國公共教育有許多不利影響,尤其導致美國教育水準的降低。 認識到這些現狀,大多數華人父母並不會滿足自己的孩子在主科上只拿到B或者B以下的成績,他們明白,B所代表的水準不足以為學業打下紮實的基礎,因此,他們鼓勵孩子在考試中獲得高分,以便對所學的課程能有透徹的理解;很多華人家庭甚至還讓孩子選修難度很高的大學預修課程,或者要求更高的國際文憑專修班。 除了高標準嚴要求,多數華人家庭還對孩子的教育實行「多元化」。他們通常希望孩子學習外語和樂器,希望孩子參加各種比賽和學生社團活動,比如,數學、科學、講演、辯論比賽。在勤奮學習和真才實學的基礎上,建立起的自信和榮譽,大概才是真正的自尊。 合理、嚴格地要求孩子,並不等於不愛孩子,反而意味著為孩子的將來負責。「根基不牢,地動山搖」,對於追求優良教育的華人父母來說,勤奮學習,發現學習的樂趣並熱愛它,將是孩子受益一生的事。 節儉,人生安穩之道 成由勤儉破由奢。―《詠史》 2008年,金融危機讓很多美國人破產,而很多華人不僅沒有被波及,反而趁機大量投資買房。這些錢很多都是靠他們平時節儉而來的。節儉讓他們具有了抵抗風險的能力,這大概是他們最大的財富。 由環球輿情調查中心發起的一份調查數據報告顯示,國外受訪者對中國人的「勤儉節約」印象最為深刻。在我們的文化中,有著這樣的理財智慧:節儉、量入而出和儲蓄。其中,節儉更是成為核心價值觀,儒家甚至把揮霍浪費明確看做是不道德的行為,「吃完碗里的每一口飯」成為許多華人家庭的基本生活要求。 每年的除夕夜,家家都會吃年夜飯,飯桌上少不了一道菜,那就是魚。這道「菜」經久不衰那麼多年,不僅僅是因為美味,而是「魚」與「余」同音,人們希望家族來年有盈餘,同時也是在提醒家裡的每一位成員不要吃光喝光,而應該有盈餘,這似乎也解釋了為什麼中國人的平均儲蓄率達25%之高。 中華文化中強調的節儉,首先是不浪費。不浪費首先體現在能源、水、食物等消耗品的使用上。其次,體現在購買決策上。比如,這個物品是我必需的嗎?是必須要買的嗎?多少有點「斷舍離」的境界。不浪費還體現在商品更換的頻率上,如果一個商品還可能繼續使用,很多人是不會選擇更換的。華人首富李嘉誠就一直保持著節儉的生活。他並不刻意穿品牌,「一套西裝穿十年八年是很平常的事,皮鞋十雙有五雙都是舊的,手上戴的手錶也是非常普通的,甚至用了好幾年。」 雖然節儉是華人理財的重要特徵,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總應該買便宜的東西、生活在低標準里。大多數華人會考慮物品的性價比。比如,電子產品推向市場的初始階段,定價師通常會用 「脫脂」這種策略來進行產品定價,會在新產品上加上較高的利潤。大多數華人不會成為跟風的「早期採用者」,而是根據性價比來購買。 在許多海外華人那裡,有一個尚未公開的理財秘密:對你想擁有的東西,和你只是打算暫時用一用的物品,採取不同的花錢方式。對於那些只是暫時使用的物品,他們通常不願意多花錢;對於他們打算擁有的商品,他們常常願意付出昂貴的價格。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在住酒店和買房子態度上的不同,華人家庭願意花高價購買漂亮的房子,卻不會在旅遊的時候,去住豪華酒店。同樣的邏輯,他們會在買車的時候出手闊綽,卻在租車的時候精打細算。在你不打算擁有的東西上少花錢、多節儉,顯然是一種明智的做法。 節儉可以保持一定的盈餘和積蓄,這幾乎是每一個華人家庭最具特色的理財方法。而在美國,27%的人根本沒有任何積蓄,50%的人應急儲蓄在失業之後不能支撐3個月。 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節儉、積蓄,有盈餘在手,就可以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意外,就可以追求更好的生活,就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把經濟管理由被動變為主動,這也是構建家庭經濟安全十分重要的一步。 齊家,萬事興 禮之用,和為貴。 ―《論語》 家和萬事興。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在中國古代,每一個較為富裕的家庭都會有一個特定的房間或者地方,用於祭拜祖先。很多家庭還會設立家規,來引導家庭成員之間的行為和相互關係,並使家庭繁榮昌盛。在今天,你可能很難看到華人家庭在房間里祭拜祖先,但對於家的重視、關愛,甚至奉獻,卻絲毫沒有減少。有許多溫暖的片段都和「家」有關:年輕的時候,我們彼此依偎,一起養育子女。當我們老了,頭髮花白,在爐火旁打盹,又或者與孫輩逗樂…… 在全世界的民族中,華人屬於最關愛家庭的族裔,當好一個家長是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成功的婚姻被他們看做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在美國的一所初中里,老師組織學生們討論社會問題,當老師問起班上有多少同學的父母沒有離婚時,只有一個同學舉起了手,他的父母就是華人。 因為懂得「齊家」的力量,華人家庭更願意把家作為一個整體,更願意為追求家庭的幸福和成功,做出奉獻和努力。華盛頓州前州長、前商務部長駱家輝的家族就是一個優秀的例子。 100多年前,駱家輝的祖父坐上了一艘開往美國的汽船離開了中國。那時,他在美國沒有家人,也不會說英文,只找到了一份傭人的工作,開始了他的美國夢。之後,他用掙來的錢學習英語,最終找到一份在大醫院當廚師的工作。自己落了腳,他便把家人接到了美國一起生活,只有一家人在一起,家才像個家。駱家輝的祖父甚至還把二弟、三弟、五弟也接到了美國,並開始積極管理家庭。雖然剛開始的生活十分艱辛,可一家人都在朝更好的生活努力。 許多年之後,駱家輝的父親、姑姑和叔叔已經慢慢長大,並且都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們有的成了醫生和工程師,有的則加入喬治?巴頓將軍的軍隊。而且,駱家家族在美國的陣容越來越龐大,至少有200人 。 在駱家輝的祖父到華盛頓100年之後,駱家輝被選為當地的州長,他所在的官邸,距離祖父當年清掃地板、洗盤子、做飯的房子只有2000米。有時候,一大家人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會開玩笑說:「我們的家庭用了100年的時間,來跨越這2000米。」駱家輝後來接受採訪時說,關愛家庭、重視教育等民族傳統的價值觀,對於他們家庭的成功功不可沒。 與中國不同的是,很多西方國家,家庭成員更專註於高度的自由和個人利益。在這種情況下,關愛家庭的倫理規範,以及個人對其他家庭成員做出奉獻的期望相對較低。而且他們的離婚率很高,夫妻之間常常因為小事就會選擇離婚。有一個發生在海外的故事,講的是一對70多歲的老夫婦離婚了,離婚的原因居然是老頭子想回到他中學時代的情人身邊,於是毅然決然地把自己結婚30多年的妻子拋棄了,這就是很多西方人強調的所謂的「個性解放、個人主義」。 在中國文化中,家並不只是提供食物、遮風避雨的地方,而是一個集體。在這個集體中,家庭成員之間充滿愛,互相關心、共同面對生活挑戰;同時,家庭也有它的集體使命,就是努力使家庭繁榮昌盛、世代相傳。這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幸福家庭:穩定,成功,也是我們一直所說的「齊家」。 前面我們提到,真正讓華人在西方獲得成功的秘訣,其實都源於我們優良的家風家訓,源於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教育理念。我們請來著名歷史學家蒙曼,讓她來告訴我們,這些優良的家風家訓里蘊含的究竟是什麼…… 修身, 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 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家風家訓的國家,是一個「家國同構」的國家:放大了的家,就是國;縮小了的國,就是家。家庭倫理和國家倫理是有一致性的,所以我們很重視家風建設和傳承。家風家訓對於我們的意義在於,沒有任何一個教育方式可以全方位地影響人,但家庭教育是一個例外,它能夠影響人們最初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另外,家庭教育是一種全方位的教育,它不是知識教育,也不是品德教育,而是融合知識、行為和品德為一體的教育模式。中國的家風家訓,為什麼能夠一代一代傳下去,因為它是我們人生中接受的第一個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是言傳身教的,有祖先和父母提供的榜樣。海外華人的成功,有許多就是與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家風家訓分不開的。中國傳統教育的特點就是比較重視倫理,倫理教育不針對智慧,而針對人的心靈,所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修身。 比如,人們總講立志,但立志是什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後的落腳點就是「平天下」。我們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中國所有的訓導,最高的境界都是讓人拋棄「小我」,那「大我」是什麼?就是「平天下」,從現在角度來看,就是為世界而奮鬥。中國文化從這一點來講,是有超越性的,它不僅僅只把個人的功成名就作為最終的成就,而是把個體的「小」和群體的「大」連接在一起,這裡面涉及的是責任感的問題,如果你只為自己奮鬥,也許有一天你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了。個人成功到什麼程度叫圓滿?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只有把個人融於群體中,把個人放小、把群體放大,那麼,你每一個很小的奮鬥,就有可能有一個很大的意義存在。立志,就是這樣一個講究志氣、講究為群體奮鬥的理念,對於中國人的正面人格的塑造,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 勤學,是很多中國人的優點,人們通過學習,獲得更好的修養。在古代,中國是一個最典型最合格的文治主義社會,這是跟當時「學而優則仕」的觀念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所以,中國人講究勤學。那麼「學」要幹什麼?一方面是學習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還有一個意義,就是人格的完善。一個人立下志向,如何實現?就是通過學習,不斷修為、不斷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然後才可以把志向落在實處。人們一代又一代鼓勵學習,就會有一代又一代中華民族素質的提高,這也是中國文明能延續下來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美德就是節儉。我們中國有一個說法「勤是傳家寶,儉是聚寶盆」,儉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其實是不生貪慾。如果你習慣過節儉的生活,那麼你就不會有那麼多物質和慾望的追求,就會過得清心、清白。如果被物慾捆綁,其他方面的貪心也會接踵而來。所以「儉」不僅僅是一個節約的問題,節儉、積蓄很重要,但「儉」還有一個更大的意義,就是減少內心的物慾橫流,這樣你才有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正面追求上。 海外華人成功的一個秘訣,還有一個是愛家、顧家。人和社會的結合點是什麼,中國人認為,就是家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在告訴我們,修身和治國之間,真正的橋樑就是家庭。我們在家庭中,引導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以身作則,呵護養育下一代,贍養上一代。中國家庭承載著一個很重要的身份,是什麼?所謂的家國同構,說的就是每一個家庭都是一個小的社會的縮影、小的國家的縮影,也就是說你在家庭中的一切行為,都會投射到社會中。中國人重視家庭,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第一,中國人不認為人是一個個體,而是整個家族鏈條中的一個環節,人第一個成長的單位是家庭,第一個服務的團體是家庭。第二,家庭是一個小社會,社會是一個大家庭,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是完全一致的,人在社會中的一切社會行為習慣都要在家庭中來修為。 中國所有的倫理道德最終都會落到修身這個問題上:立志,是修身的目的;學習,是修身的一種方式;節儉,是修身的另一種方式;家庭,則是修身的一個小環境。中國人非常重視全方位的成長,不僅是知識上的成長,還有心靈的成長、社會角色上的成長。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修為」智慧具有很大的伸縮性,無論你身處什麼樣的環境、擔任什麼樣的角色,這些智慧對於你都是有意義的。並且當你成長到一個新的階段的時候,這些智慧對於你仍是有意義的,因為它有無限擴充的能力,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優點。
推薦閱讀:
※是什麼因素阻礙了女性事業成功?
※男人想成功!必須遠離的10種女人!! [圖片]
※裸女身困電塔,多方營救成功(高清圖)
※勵志漫畫:成功者與平庸者之間的十大差距
※成功勵志:10大明星成名前的悲慘史(組圖)